歷史沿革
公元前9世紀初,腓尼基人在今突尼西亞灣沿岸地區建立迦太基城,後發展為奴隸製強國。

公元前146年成為羅馬帝國的阿非利加省的一部分。
公元5~6世紀先後被汪達爾人和拜佔庭人佔領。
703年被阿拉伯人穆斯林征服。
13世紀哈夫斯王朝建立了強大的突尼西亞國家。
1574年淪為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屬地。
1881年,成為法國保護領地。
1956年3月20日,法國承認突尼西亞獨立。
1957年7月25日,突製憲會議通過決議,廢黜國王,宣布成立突尼西亞共和國,布爾吉巴任第一任總統。
1975年經議會批準,布成為終身總統。
1987年11月7日,總理本·阿裏發動不流血政變,廢黜布,長期任總統。
2010年底至2011年初,突發生大規模騷亂,政局陷入動蕩,本·阿裏于2011年1月14日流亡沙特。
行政區劃
全國劃分為24個省,下設262個縣,260個市鎮。
省 Governorate | E2002 | 面積(k㎡) | 省會 | CE2003 |
---|---|---|---|---|
卡夫 Kef | 281,900 | 4,965 | 卡夫 Kef | |
馬赫迪耶 Mahdia | 376,400 | 2,966 | 馬赫迪耶 Mahdia | |
莫納斯提爾 Monastir | 429,100 | 1,019 | 莫納斯提爾 Monastir | |
卡塞林 Kasserine | 424,800 | 8,066 | 卡塞林 Kasserine | |
凱魯萬 Kairouan | 571,000 | 6,712 | 凱魯萬 Kairouan | 117,700 |
阿裏亞納Ariana | 382,600 | 1,558 | 阿裏亞納Ariana | 217,100 (突尼西亞) |
巴賈 Béja | 320,200 | 3,558 | 巴賈 Béja | |
比澤太 Bizerte | 527,600 | 3,685 | 比澤太 Bizerte | 113,400 |
本阿魯斯 Ben Arous | 467,200 | 761 | 本阿魯斯 Ben Arous | |
堅杜巴 Jendouba | 430,100 | 3,102 | 堅杜巴 Jendouba | |
梅德寧 Médenine | 432,000 | 8,588 | 梅德寧 Médenine | |
馬努巴 Manouba | 327,000 | (艾爾亞奈) | 馬努巴 Manouba | |
納布勒 Nabeul | 649,900 | 2,788 | 納布勒 Nabeul | |
加貝斯 Gabès | 337,700 | 7,175 | 加貝斯 Gabès | 110,200 |
加夫薩 Gafsa | 333,400 | 8,990 | 加夫薩 Gafsa | |
凱比裏 Kébili | 144,200 | 22,084 | 凱比裏 Kébili | |
斯法克斯 Sfax | 832,500 | 7,545 | 斯法克斯 Sfax | 270,700 |
西迪布茲德 Sidi Bouzid | 404,100 | 6,994 | 西迪布茲德 Sidi Bouzid | |
希裏亞奈 Siliana | 258,100 | 4,631 | 希裏亞奈 Siliana | |
蘇塞 Sousse | 510,000 | 2,621 | 蘇塞 Sousse | 155,900 |
泰塔溫 Tataouine | 150,500 | 38,889 | 泰塔溫 Tataouine | |
托澤爾 Tozeur | 98,500 | 4,719 | 托澤爾 Tozeur | |
突尼西亞 Tunis | 933,700 | 346 | 突尼西亞 Tunis | 699,700 (1,660,300) |
宰格萬 Zaghouan | 157,300 | 2,768 | 宰格萬 Zaghouan | |
突尼西亞 Tunisia | 9,779,800 | 163,610 | 突尼西亞 Tunis |
首都
突尼西亞首都突尼西亞市(Tunis)位于突東北部,臨地中海南岸的突尼西亞灣。市郊面積達1500平方公裏,人口225萬(2013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1979年以來,阿拉伯聯盟總部遷來這裏。199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選定為1997年的“世界文化之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突尼西亞位于非洲北部、西歐和亞洲的中東、西亞、南亞、東南亞之間的海運線的必經之路——地中海航路中間,是中東石油運到西歐、美國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非洲北端,西與阿爾及利亞為鄰。東南與利比亞接壤,北、東臨地中海,隔突尼西亞海峽與義大利相望,海岸線長1300千米 。

突尼西亞屬東1區,比台北時間晚7個小時;每年3月到10月為夏令時,將時鍾調快1小時,與北京時差縮短為6個小時。
地形
突尼西亞地形復雜。北部多山,中西部為低地和台地;東北部為沿海平原,南部為沙漠。最高峰舍阿奈比山海拔1544米。
氣候
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中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熱帶大陸性沙漠氣候。八月為最熱月,日均溫日均溫21℃~33℃;1月為最冷月,日均溫6℃~14℃。
水文
境內水系不發達。最大河流邁傑爾達河,流域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裏。
自然資源
突尼西亞有4000多萬株油橄欖。據說斯法克斯城周圍有27000株世界上最大的油橄欖樹,每株高13米以上。

主要資源有磷酸鹽、石油、天然氣、鐵、鋁、鋅等。已探明儲量:磷酸鹽20億噸,石油7000萬噸,天然氣615億立方米,鐵礦石2500萬噸 。
人口民族
突尼西亞全國人口10,732,900(2012年估計),有90%以上是阿拉伯人,其餘為柏柏爾人。人口成長率年均不足1%。
城市名稱 | 人口數量(萬人) | 城市名稱 | 人口數量(萬人) |
---|---|---|---|
突尼西亞 | 100.0 | 比塞大 | 54.7 |
斯法克斯 | 93.1 | 莫納斯蒂爾 | 51.5 |
納布爾 | 75.3 | 加貝斯 | 36.2 |
蘇斯 | 61.2 | 加夫薩 | 33.8 |
凱魯萬 | 56.0 | - | - |
在突尼西亞華僑30餘人,多居住在首都突尼西亞市。各中資機構總人數約為200~300人(隨項目情況而變動)。
國家象征
國旗
突尼西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為紅色,中央有一白色圓地,其直徑約為旗寬的一半,圓地中有一彎紅色新月和一顆紅色五角星。國旗的歷史可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期,新月和五角星來自奧斯曼帝國的標志,現為突尼西亞共和國的象征,也是伊斯蘭國家的標志。

國徽
突尼西亞的盾形國徽上部繪有一艘航行在歲月的海洋上的白帆船,是為紀念最早踏上這片土地的腓尼基人,它也體現了突尼西亞海上貿易的漫長歷史。後面左側的黑色天平,是正義與和平的化身;右側紅地上揮舞銀刀的黑獅則暗示突尼西亞歷史上曾是拜佔庭帝國的一部分。盾徽上方高懸著與國旗相同的新月與紅星。一條白色飾帶飄過盾徽,上面用阿拉伯文書寫著突尼西亞格言:“秩序、自由、正義”。

國歌
《祖國的衛士》
國花
突尼西亞國花為茉莉花。 茉莉花又稱為茉莉,為木樨科素馨屬(Jasminum)常綠灌木或藤本植物的統稱,原產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國早已引種,並廣泛地種植。茉莉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境,其葉色翠綠,花色潔白,香氣濃鬱,是最常見的芳香性盆栽花木。在素馨屬中,最著名的一種是雙瓣茉莉(Jasminum sambac),也就是人們平常俗稱的茉莉花。茉莉有著良好的保健和美容功效,可以用來飲食。它象征著愛情和友誼。
政治體製
政體
1959年6月1日,製憲議會通過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規定突是自由、獨立的主權國家,實行共和製政體。
憲法
1998年10月通過修改憲法和選舉法,降低總統候選人的參選年齡,擴大參選範圍。總統任期五年,可連任兩屆。2002年5月,舉行獨立後首次全民公決,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對總統連任次數的限製,並將總統候選人的年齡上限增至75歲。2011年3月4日,突過渡政府宣布廢除現行憲法。2013年6月突製憲議會初步完成新憲法草案製定。2014年1月,製憲議會投票通過新憲法,確定突實行共和製,伊斯蘭教為國教,總統由直選產生,任期五年,不得超過兩屆,實行一院製,立法機構稱人民代表大會。

製憲進程
自2011年末起草新憲法以來,突尼西亞黨派間的紛爭一直讓起草過程步履蹣跚。
- 2013年6月18日,製憲議會成立了“製憲共同委員會”,其使命為使反對派與復興運動黨就憲法草案的主要爭議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 2014年1月2日,據卡達半島電視台報道,突尼西亞國民製憲議會代表重返談判桌前,以期最終確定新憲法內容。
- 2014年1月4日,突尼西亞國家製憲議會核準了該國新憲法中的前六章節,並否決了包括規定“伊斯蘭教為立法主要來源”、“伊斯蘭教為突尼西亞人民的宗教,並非該國國教”等在內的部分提案。
- 2014年1月23日晚(當地時間),突尼西亞國民製憲議會批準了新憲法草案的最後章節。自2011年推翻本阿裏統治後,該國歷經近三年的時間最終完成新憲法草案。
- 2014年1月26日晚(當地時間),突尼西亞過渡政府總理馬赫迪·朱馬正式向總統馬爾祖基提交了新一屆內閣成員名單,突尼西亞製憲議會通過了新憲法。
- 2014年1月27日,新憲法將正式簽署。
議會
原為一院製,稱國民議會。2002年憲法修正案改為兩院製,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2011年3月4日,突過渡政府宣布,解散參、眾兩院。10月23日,突製憲會議選舉順利進行。復興運動在217個議會席位中獲89席,保衛共和大會獲29席,人民請願黨獲26席,爭取工作與自由民主論壇獲20席,民主進步黨獲16席。其他37個席位由22個小黨或獨立候選人獲得。製憲會議議長為穆斯塔法·本·賈法爾(Moustafa Ben Jaafar)。
2014年12月21日,突尼西亞舉行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近530萬選民將在現任總統馬爾祖基和呼聲黨領導人埃塞卜西之中選出新總統。
根據突尼西亞最高獨立選舉委員會公布的時間表,第二輪投票于當地時間8時開始,18時結束。選舉初步結果可能將于22日公布。
司法
最高司法委員會是突尼西亞司法系統最高機構,總統和法務部長分別擔任委員會主席和副主席。委員會行使對法官任命、晉升、調動和紀律處分的職能。總統根據委員會的建議任命法官。全國有1個最高法院,10個抗訴法院,24個一審法院,83個地方法庭。每省設有1個一審法院。每個法院下轄若幹民事、刑事法庭。最高法院院長為穆罕默德·萊吉米(Mohamed Lejmi)。突無獨立的檢察院,在司法和人權部內設檢察機構,現任總檢察長為穆罕默德·萊吉米(Mohamed Lajmi),但在每個法院均設有檢察機構。
政黨
突于1981年4月開始實行多黨製,2011年1月本·阿裏政權倒台後,過渡政府宣布取締原執政黨“憲政民主聯盟”,取消黨禁,大量政黨涌現。截至2011年10月,已有115個合法政黨,主要是:復興運動、保衛共和大會黨、爭取工作與自由民主論壇、人民請願黨、民主進步黨、革新運動、突尼西亞工人黨和突勞動黨。

(1)復興運動(Mouvement Ennahdha):伊斯蘭政黨,成立于1981年6月,原名伊斯蘭傾向運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即遭當局打壓並取締。骨幹分子大多被關押或流亡國外。2011年突政局陷入動蕩,本·阿裏政權倒台,該黨獲得合法地位並很快成為突政壇影響最大的政治力量。主張基于伊斯蘭價值觀的民主,強調突的阿拉伯、伊斯蘭屬性,希效仿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實現伊斯蘭與民主的和諧相處。在2011年10月舉行的製憲會議選舉中獲89席,成為突第一大黨。該黨主席為拉希德·格努希(Rashid Ghannoushi)。
(2)保衛共和大會黨(Congrès pour la République):左翼世俗政黨,成立于2001年7月,本·阿裏政權將其列為非法政黨予以打壓。2011年初本·阿裏政權倒台後獲合法地位。主張權力分立和司法獨立,贊成半總統半議會製,發展自由、開放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調節作用。重視發展與歐盟關系,積極擴展與新興國家的合作。在2011年10月舉行的製憲會議選舉中獲29席。該黨主席馬爾祖基任突臨時總統。
(3)爭取工作與自由民主論壇(Forum Démocratique pour le travail et la liberté/ FDTL):中左翼世俗政黨,成立于1994年4月,2002年10月被本·阿裏政權批準為合法政黨。主張將民主與自由置于首位,建立法治國家,實現權力分立和司法獨立,賦予國家調控經濟職能。推進馬盟一體建設,與歐盟建立真正伙伴關系,發展與新興國家關系。在2011年10月舉行的製憲會議選舉中獲20席。11月,該黨總書記加法爾當選為突製憲會議議長。
(4)突尼西亞呼聲(“Nida Tounès”,L'Appel de la Tunisie):由前過渡政府總理埃塞卜西于2012年6月16日建立,中間派政黨,成員多是前執政黨憲盟成員。主張維護國家世俗屬性和共和體製,維護社會穩定,保護投資和商業環境,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加大對地方發展支持力度,反對政治歧視和政治暴力,反對排除、孤立任何政黨。在製憲會議中有10餘個席位。2013年2月,“呼聲”與共和黨、社會民主道路、社會黨及愛國民主勞動黨組成“保衛突尼西亞聯盟”。
(5)人民請願黨(“Al Arida Chaabia”, Pétition Populaire pour la Liberté, la Justice et le Développement):成立于2011年7月15日。主張公民免費醫療,國家向無業者發放補貼。實現地區平衡發展。對與其他政黨聯合持開放態度。該黨註冊成立時間雖短,但在突國內外贏得了大量支持者,影響力急劇上升。在2011年10月舉行的製憲會議選舉中獲26席。製憲會議結束後,部分律師指責該黨通過國外媒體非法進行競選宣傳。突獨立選舉委員會遂宣布取消該黨在6個選區所獲席位。該黨主席即宣布放棄所有席位並通過示威活動表示抗議。10月28日,黨主席表示撤回關于放棄所有席位的決定,轉向行政法院申訴。該黨現任主席為哈什米·哈姆迪(Hechmi Hamidi)。
(6)民主進步黨(Parti Démocratique Progressiste):1983年12月成立。1988年9月獲得合法地位。原名為社會進步聯盟,2001年6月黨的“三大”改為現名。自稱左翼反對黨,2011年1月突局勢動蕩後,該黨支持示威民眾合法表達需求,要求政府停止武力鎮壓,並通過外國媒體揭露當局暴力行徑,獲得不少民眾信任,成為突主要政治勢力之一。主張建立多元化政治體製,擴大地方權力;尊重個人和集體自由、男女平等;贊成實行總統製,總統任期5年,且無權解散議會。主張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解決失業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認為在維持與歐盟經濟聯系的同時,實現經濟伙伴多元化。在2011年10月23日舉行的製憲會議選舉中獲得16席。現任總書記為瑪婭·傑利比(女,Maya Jeribi)。
(7)革新運動(Mouvement de la Rénovation):原名突尼西亞共產黨,1922年成立,1963年被取締,1981年恢復合法地位,1993年4月改為現名。更名後宣布放棄共產主義,改走中左路線,向一切進步力量和社會主義思想開放,維護勞動者利益,主張政治多元化和言論自由,建立現代和世俗的民主國家。支持民眾保衛革命果實,鞏固自由民主進程、徹底鏟除專製和腐敗的鬥爭,同時呼吁民眾克製,不要幹擾過渡政府運轉,避免過渡政府倒台帶來的權力真空危害國家安全。總書記艾哈邁德·易卜拉欣(Ahmed Ibrahim),2011年1月17日,任突過渡政府高教和科研部長,于2月底格努希總理辭職前退出政府。
(8)突尼西亞工人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des ouvriers de Tunisie):1986年1月成立,屬極左翼政黨,長期不為當局所承認。20世紀80年代中期,該黨強烈反對突經濟自由化和當局對伊斯蘭分子的鎮壓,因與伊斯蘭分子結盟遭突左翼勢力責難,並導致黨內分裂,部分力量脫離該黨,另立左翼社會黨。該黨在青年學生中較有影響。2011年1月,突過渡政府成立後,該黨聯合復興黨、進步納塞爾運動等組成1·14陣線,反對過渡政府包含舊政權部長,要求解散參眾兩院、憲盟、政治警察,實現公共及個人自由,發展經濟惠及民眾,解決失業問題。2011年1月17日獲得合法地位。該黨發言人兼黨刊主編哈馬·哈馬米(Hamma Hammami)。
(9)突勞動黨(Parti du Travail tunisien):2011年5月6日成立,主要依托突工會組織—總勞聯。主張尊重人民權利和自由,提倡自由經濟,平均分配社會財富,促進地區平衡、可持續發展,向所有社會群體提供平等就醫機會,關註貧困、殘疾群體,堅持突的阿拉伯-穆斯林屬性。該黨創始人、發言人(Abdejelil Bedoui),任總勞聯顧問,突聯合政府成立後,曾被任命為部長,但因總勞聯抵製過渡政府未履職。
政府
2013年3月13日,突新過渡政府宣布成立,主要成員有:總理阿裏·拉哈耶德(ALI LARAYEDH)、國防部長拉希德·薩巴赫(RASHID SABBAGH)、法務部長拉納迪爾·本·阿穆(NADHIR BEN AMMOU)、外交部長奧斯曼·賈蘭迪(OTHMANE JARANDI)、內政部長洛特菲·本·傑杜(LOTFI BEN JEDDOU)、財政部長伊裏亞斯·法赫法赫(ILYES FAKHFAKH)、工業部長邁赫迪·朱馬(MEHDI JOMAA)、社會事務部長哈裏勒·扎維亞(KHALIL ZAOUIA)、衛生部長阿卜杜拉提夫·邁克(ABDELLATIF MEKKI)、交通部長阿卜杜勒卡裏姆·哈魯尼(ABDELKARIM HAROUNI)、教育部長薩利姆·拉比亞德(SALEM LABYADH)、商業與手工業部長阿卜杜勒瓦哈卜·馬塔爾(ABDELWAHEB MAATAR)、青年和體育部長塔裏格·迪亞布(TAREK DHIAB)、信息和通信技術部長蒙吉·馬爾祖克(MONGI MARZOUK)、宗教事務部長努爾丁·哈德米(NOUREDDINE EL KHADMI)、文化部長邁赫迪·馬布魯克(MEHDI MABROUK)、農業部長穆罕默德·本·薩利姆(MOHAMED BEN SALEM)、旅遊部長(JAMEL GHAMRA)、裝備與環境部長穆罕默德·塞勒曼(MOHAMED SALMANE)。
政要
總統蒙塞夫·馬爾祖基。1945年7月生于納布爾省。1973獲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81-2000年任突蘇斯大學醫學教授。1980年加入突人權聯盟,1989年當選聯盟主席。2001年任保衛共和大會黨主席。長期流亡法國,致力于反對本·阿裏政權。2011年1月返突。12月馬當選突總統。曾于上世紀70年代隨突尼西亞醫療代表團訪華。
總理馬赫迪·朱馬。1962年4月21日出生。曾經擔任突尼西亞的工業部長,並于2013年12月時被任命為突尼西亞總理。
軍事體製
國防
1956年建立國民軍,1959年建立海軍和空軍。總統為武裝部隊總司令。1975年起實行義務兵役製,服役期一年。
軍力
突尼西亞總兵力約4萬人。陸軍3.1萬人,包括3個機械化步兵旅、1個撒哈拉旅、1個特種部隊群和8個團,擁有各類坦克和裝甲車405輛、炮482門、飛彈156枚(具)。海軍5000人,擁有各類艦艇40艘。空軍4500人,有各型軍用飛機70餘架,直升飛機80架。有國民警衛隊約4萬人。軍事裝備主要來自法國、美國、義大利。
軍費
2010年國防預算為7.72286億第納爾,同比成長5.6%,佔國家預算總額的4.21%。
外交關系
外交政策
突奉行溫和、務實、平衡的外交政策。堅持外交為經濟建設和提升國際地位服務,致力多元外交。重點發展與歐盟特別是法國的關系,註重加強同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合作,積極推動馬格裏布聯盟和地中海聯盟建設,同時致力提升同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的關系。迄今為止,突與世界13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突過渡政府成立以來,外交政策旨在鞏固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和吸引外資。
國際立場
關于國際情勢: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情勢使各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地區沖突、飢餓、貧困等問題仍然存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還未完全消除。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並承擔責任,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及合作、寬容、團結、互助價值觀的形成,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關于安理會改革:贊同對包括安理會在內的聯合國機構進行改革,提高安理會效率。改革應是全面和長期的,應關註發展問題和開發中國家的代表性。改革應分階段、分步驟進行,不能因改革而導致成員國分裂。突堅持非盟共同立場,聯署非盟關于安理會改革的決議草案。突支持阿盟在安理會享有合理代表權,理解、支持中方關于安理會改革的主張。
關于中東問題:突堅定地站在巴勒斯坦人民一邊,支持巴人民為恢復合法權利、建立獨立國家而進行的正義鬥爭。呼吁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中東問題各方應共同努力,重啓和平進程,早日結束巴人民苦難。突贊同巴實現內部和解,為法塔赫、哈馬斯兩派達成和解協定感到高興。支持巴勒斯坦加入聯合國的努力。
關于阿拉伯國家局勢動蕩:認為一些阿拉伯國家局勢出現不穩是多年來積累的問題太多所致。阿國在過去二十多年裏未根據情勢變化推進社會經濟發展,部分社會群體和地區被忽視、矛盾激化,引發動蕩。突希望阿拉伯國家局勢盡快實現穩定,產生新一代領導人。西亞北非需要變革,各國政體、政權與民眾的關系均需調整。各國統治者應回應民眾變革呼聲。
外交關系
同法國的關系
突法關系較深,經濟合作密切。法國在突外貿和外資中居首位,也是突旅遊業的主要客源。突是人均接受法國對外援助最多的國家,法每年向突提供約1億歐元的援貸款。法是突軍事裝備的主要來源國之一,每年為突培訓近百名中級軍官,兩國經常舉行聯合軍事演習。2011年2月,法經濟部長拉加德、歐洲事務部長沃奇茲訪突;3月,法國民議會議長阿誇耶、工業部長白桑樹訪突;4月,法外交部部長朱佩訪突;5月,法內政部長蓋昂訪突,突總理艾塞卜西、外長凱菲訪法;2012年1月,法外長朱佩訪突;6月,賈巴利總理訪法;7月,馬爾祖基總統訪法。2013年3月,突製憲會議議長加法爾訪法。
同美國的關系
突美關系密切。美較重視突對馬格裏布地區穩定的作用。2011年2月和6月,美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伯恩斯兩次訪突;3月,國務卿柯林頓訪突;5月,突財政部長阿耶德訪美。2012年1月,美參議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代表團以及負責管理和資源事務副國務卿先後訪突;2月,突美聯合軍事委員會第26次會議在突舉行。同月,美國務卿柯林頓訪突;3月,美參議院民主黨領袖佩羅西訪突;7月,美國防部長帕內塔訪突;9月,突外長阿卜杜賽拉姆訪美;10月,美中東事務副國務卿瓊斯訪突。2013年6月,美副國務卿舍曼訪突;10月,突總統馬爾祖基在紐約出席第68屆聯大期間會見美國總統歐巴馬。2014年1月,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訪突;同月,美國務卿克裏訪突;4月,突總理朱瑪訪美;5月,突製憲會議議長加法爾訪美;同月,突美舉行第28屆軍事混委會會議;8月,突總統馬爾祖基赴美出席首屆美非峰會。
同中國的關系
中國和突尼西亞傳統友好,自1964年1月建交以來,兩國友好關系平穩發展。兩國政治友好不斷加深,雙方互訪頻繁。
中突在經貿、軍事、政黨、文教、衛生、新聞、農業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得積極進展。2011年4月,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訪突,分別會見了突過渡政府外長凱菲、財政部長阿耶德和貿易與旅遊部長馬赫迪;9月,突貿易與旅遊部長胡阿斯來華出席2011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暨第二屆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論壇。
同歐盟國家的關系
歐盟是突最大貿易伙伴和投資方。突同歐盟貿易佔其對外貿易總額的80%。1995年7月,突同歐盟正式簽署了“歐洲-地中海國家聯系國協定”,並在2008年啓動了突歐自由貿易區,系首個簽署協定並啓動自貿區建設的地中海南岸國家。2012年11月,獲歐盟給予的優先地位。2012年1月,義大利外長泰爾齊訪突;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訪突;2月,突總理賈巴利訪問歐盟總部;突外長阿卜杜賽拉姆訪德;突議長加法爾訪德;義大利國際合作部長裏卡爾蒂訪突;比利時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雷恩代爾訪突;突外長訪問葡萄牙;瑞典國際合作與發展部長卡爾松訪突;保加利亞總理鮑裏索夫訪突;3月,盧森堡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阿瑟伯恩訪突;挪威外交大臣斯特勒訪突;歐盟南地中海事務特別代表雷昂訪突;賈巴利總理訪德;愛沙尼亞外長佩特訪突;英國中東和北非事務大臣伯特訪突;賈巴利總理訪義大利;馬爾他副總理兼外長博爾格訪突;義大利內政部長訪突;西班牙外交大臣馬爾格羅訪突;6月,突製憲議會議長加法爾訪問歐盟總部;10月,突總理賈巴利訪問歐盟總部。2013年1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範龍佩訪突;2月,突總統馬爾祖基訪問歐洲理事會,3月,突總統馬爾祖基訪問德國,德國外長訪突;6月,突總理拉哈耶德訪問德國、比利時;6月,荷蘭外長蒂默曼斯訪突;8月,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訪突。2014年1月,歐洲理事會主席範龍佩、義大利議長赴突出席突新憲法頒布儀式;同月,突製憲會議議長加法爾訪問歐洲議會;2月,義大利總理倫奇訪突;4月,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訪突;6月,突總理朱瑪訪問德國;7月,盧森堡外交大臣阿瑟伯恩訪突;同月,西班牙外交與合作大臣馬加略訪突。
同馬格裏布國家的關系
突積極推動馬格裏布聯盟建設,重視睦鄰友好,以維護周邊安全。突與地區各國高層互訪頻繁,並建有高級別混委會。2011年3月,突總理艾塞卜西訪問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6月和9月,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兩次訪突。2012年1月,突總統馬爾祖基訪利;摩洛哥參議長訪突;2月,突總統馬爾祖基訪問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和阿爾及利亞;3月,利比亞勞動、就業與培訓部長訪突;同月,利外長和內政部長分別訪突;4月,利衛生部長訪突;突總統、議長和總理赴阿爾及利亞參加阿前總統本·貝拉葬禮;利比亞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訪突;6月,利比亞過渡委主席賈利勒訪突;賈巴利總理訪毛塔;7月,突外長阿卜杜賽拉姆出席馬格裏布外長理事會。2013年1月,突總理賈巴利赴利比亞出席突、利、阿(爾及利亞)三國安全協調會;同月,利比亞前國家過渡委員會主席賈利勒訪突;同月,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阿爾及利亞民族院議長本薩拉赫、摩洛哥眾議長加拉卜出席突革命兩周年慶祝活動;4月,突總理拉哈耶德訪問阿爾及利亞;5月,突外長賈蘭迪赴摩出席第31屆馬格裏布聯盟外長會;同月,突製憲會議議長加法爾訪問阿爾及利亞;6月,利比亞總理扎伊丹訪突;8月,突外長賈蘭迪訪問利比亞;10月,突復興運動主席格努希訪問阿爾及利亞,外長賈蘭迪訪問茅利塔尼亞和摩洛哥。2014年1月,突總理朱瑪訪問阿爾及利亞;同月,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赴突出席突新憲法頒布儀式;同月,阿爾及利亞總理塞拉勒訪突,與突總理朱瑪共同主持兩國高級別混委會;同月,突總理朱瑪訪問摩洛哥;5月,突總理朱瑪訪問阿爾及利亞;同月,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訪突。
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關系
突堅持相互尊重國家主權、不幹涉內政、睦鄰友好、通過談判解決阿拉伯國家間分歧的原則,同所有阿拉伯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收復被佔領土,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國家的正義事業,巴解政治部現仍設在突。突同情伊拉克人民因製裁所遭受的苦難,向伊提供了部分人道主義援助。2011年2月和4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兩次訪突;7月,突總理埃塞卜西分別訪問卡達、阿聯酋和科威特;9月,卡達首相兼外交大臣哈馬德訪突。2012年1月,卡達埃米爾訪突;科威特副首相兼外長訪突;巴勒斯坦外長訪突;突外長訪問阿聯酋;2月,突總理賈巴利訪問沙特;同月,“敘利亞之友”會議在突召開;3月,伊拉克總統特使訪突;突議長訪問科威特;巴勒斯坦內政部長訪突;黎巴嫩內政部長訪突;埃及外長訪突;4月,突外長訪問阿曼;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訪突;6月,突內政部長訪問卡達。2013年1月,茅利塔尼亞總統阿齊茲、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阿爾及利亞民族院議長本·薩拉赫、埃及參議長法赫米、摩洛哥眾議長加拉卜赴突出席突革命兩周年慶祝活動;同月,突總統馬爾祖基赴利雅得出席第三屆阿拉伯社會經濟發展峰會、赴亞的斯亞貝巴出席第二十屆非盟峰會;同月,沙特外長費薩爾訪突;6月,突外長賈蘭迪訪問黎巴嫩;7月,突總理拉哈耶德訪問沙特。2014年3月,突總理朱瑪訪問阿聯酋、沙特、巴林、卡特爾、科威特;5月,突外長哈米迪赴多哈出席多哈中東經濟願景會議。
經濟情況
概況
突經濟中工業、農業、服務業並重。工業以石油和磷酸鹽開採、製造業和加工工業為主。農業是國民經濟重要部門,但糧食不能自給。旅遊業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1986年,突經濟實行“結構調整計畫”,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1995年突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2008年突與歐盟啓動自貿區。突經濟穩步發展,GDP年均成長5%左右。但突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國內市場狹小,資源匱乏,對外依存度高;農業生產落後,糧食無法自給;失業率特別是高學歷者失業率居高不下。2011年初突政局劇變後,突經濟成長率、吸引外資、外貿、旅遊、就業等主要經濟指標普遍下滑,失業狀況更嚴重。2011年突政府財政赤字增至5%,外貿逆差同比增加1倍,外來投資減少29.2%。2012年,突獲得歐盟給予的優先伙伴地位。
工業
突尼西亞主要有以磷酸鹽為原料的化工業和石油開採業。2012年原油產量約316.6萬噸,天然氣產量為349.3萬噸 ,磷酸鹽800萬噸(2010年),鐵礦石約18萬噸(2009年),鋅6.6萬噸(2003年)。紡織業在輕工業中居首位,產值為10.76億第納爾(2006年)。自1986年起,紡織、皮革產品出口額已超過化肥、原油。2013年工業成長率為1.67% 。
農業
突尼西亞可耕地面積900萬公頃,已耕地500萬公頃,其中7%為水澆地,約34.5萬公頃。由于鹽鹼化、沙漠化等因素,每年約有2萬公頃耕地流失。2008年,農業投資額為9.23億突第,佔總投資額的7.4%,全國勞動力的35%從事農業,糧食自給率60%。2007年糧食產量為200萬噸,產值7.18億第納爾(2006年)。2010年農業成長率為-7.94.1%。
突尼西亞是橄欖油主要生產國之一,橄欖油產量佔世界橄欖油總產量的4~9%,橄欖油成為突主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全國種植橄欖6200萬株,佔地162.5萬公頃。2009年產橄欖油16萬噸,柑橘29.7萬噸,椰棗16.2萬噸。
突全國有天然和人工牧場29萬公頃。2008年牛、綿羊、山羊存欄數分別為44.9萬頭、409.7萬隻和82.8萬隻。2009年肉類總產量為25.6萬噸,鮮奶產量103萬噸,漁業產量10萬噸。
旅遊業
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居重要地位,是突第一大外匯來源。2009年旅遊收入為34.6億第納爾,接待遊客690萬人次。全國約800家旅館擁有23萬張床位,居非洲和阿拉伯國家前列。直接或間接從事旅遊業人員達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3.6%,解決了12%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受政局劇變影響,2011年突接待外國遊客約470萬人次,同比下降33.3%;旅遊收入約13.6億美元,同比下降36.2%。旅遊設施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帶,有五大旅遊中心,蘇斯“康達維”中心是全國最大的旅遊基地。突尼西亞市、蘇斯、莫納斯提爾、崩角和傑爾巴島是著名的旅遊區。
財政金融
2013年財政總收入:110110億美元;財政支出:144144億美元。截止2013年12月,外匯儲備7873億美元。
對外貿易
突主要出口產品是機械和電子工業品、礦產、磷酸鹽及其衍生產品、紡織品、橄欖油等。2008年,機械電子工業出口仍是突第一大出口部門,出口額為47.57億美元,增幅18.3%,佔出口總額的26.4%。紡織品出口微降0.2%。進口產品主要是能源、機電設備、汽車、棉花、農業和食品加工產品等。能源進口總額達145.9億美元,增幅63.7%。
外國資本
突推行貿易自由化政策,自由進口的商品額佔進口總額的85%,自由出口的商品額佔出口總額的95%。2008~2013年突尼西亞對外貿易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出口 | 19700 | 15211 | 16718 | 17800 | 17200 | 17215 |
進口 | 23100 | 20070 | 20201 | 23900 | 23800 | 23430 |
差額 | -3400 | -4859 | -3483 | -6100 | -6600 | -6215 |
法國、義大利、德國等歐盟主要經濟體是突前三大貿易伙伴是與突貿易名列前三名的國家,,2013年在突進出口中所佔比例如下:
出口(%) | 進口(%) | |
---|---|---|
法國 | 26.2 | 19.8 |
義大利 | 16 | 16 |
德國 | 9.4 | 9.4 |
突主要出口產品是機械和電子工業品、礦產、磷酸鹽及其衍生產品、紡織品、橄欖油等。2008年,機械電子工業出口仍是突第一大出口部門,出口額為47.57億美元,增幅18.3%,佔出口總額的26.4%。紡織品出口微降0.2%。進口產品主要是能源、機電設備、汽車、棉花、農業和食品加工產品等。能源進口總額達145.9億美元,增幅63.7%。
外國援助
歐盟國家是突的傳統援助方。1995年至2013年,突在突-歐合作架構內獲得31億第納爾的贈、貸款。
文化藝術
語言
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法語。
宗教
伊斯蘭教為國教,主要是遜尼派,少數人信奉天主教、猶太教。
禁忌
伊斯蘭教對突尼西亞人的生活影響頗大,禁食豬肉、忌諱談“豬”字,參觀清真寺或博物館時,不可穿露背裝、短褲和高跟鞋等,應尊重當地宗教風俗。多數突尼西亞婦女都有深居簡出,戴面紗的習俗。伊斯蘭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黃昏和夜晚各禮拜一次。每星期五的午後,還要到清真寺舉行一次集體“主麻拜”。禮拜時,他們將伊斯蘭教歷太陽年的1、7、11、12月視為“神運載月”。在這四個月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動。
鬥羊比賽:突尼西亞最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如今,突尼西亞人利用鬥羊比賽發展旅遊業,招攬外國遊客前來觀看。1975年突尼西亞專門成立了鬥羊全國聯合會,製定出一套比賽規則,使這項活動正規化。
撒哈拉聯歡節(DouzInternationalSaharaFestival):每年12月份在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杜茲鎮舉行,開幕式富有特色,身披盔甲的壯士,橫槍立馬在前開路,100峰駱駝組成的佇列緊隨其後,最後面是身著民族服裝,表演民族舞蹈的婦女和兒童的行列。開幕式結束後,獨特的駱駝賽跑、鬥駱駝等精彩表演相繼開始,逐漸把聯歡活動推向高潮。入夜人們圍坐在篝火旁,一邊觀賞阿拉伯舞蹈,一邊品嘗烤羊肉的味道。
姓氏:突尼西亞人的姓名十分有趣,有的帶有歷史色彩,有的富于政治色彩,有的名字在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地區重復現象非常嚴重,還有不少有影響的名字在現代人群中已經消失了。突尼西亞人的姓名一般由三部分或者四部分組成,前面為本人的名字,中間為父親的名字,後面是祖父的名字。許多姓名的組成明顯反映出是借用歷史名人的名字或者是借用古代將領的名字,不少人的姓名借用著名政治人物,如埃及前總統納賽爾執政時期,不少人叫“納賽爾”。有很多人的姓名帶有明顯的政治含義,如朱姆胡利亞(共和國)、蘇穆德(抵抗運動)、尼達爾(鬥爭)、沙裏亞(革命者)、尼卡巴(工會)等。突尼西亞人的姓名重復現象隨處可見,例如在首都突尼西亞市叫“馬赫拉斯”這個名字的人很多,在莫納斯帝爾族中叫做“梅茲利”的人很多,在蘇斯族中叫做“布拉維”的人很多等。從兒童的姓名結構來看,出生在父親是突尼西亞人而母親是歐洲人的家庭中的孩子,大多姓名的第一個字母是“阿”、“哈”、“卡”等;女孩子叫做“法蒂瑪”、“宰奈拜”、“阿伊莎”的比較多等。有雙名的突尼西亞人也非常多,例如“阿卜杜勒.卡裏姆”、“穆罕默德.薩迪克”等。
不要與當地人過多談論政治宗教等話題,不可在政府或警察部門門口照相。
突尼西亞人很好客,但忌諱飯前直接提及公事。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平時左手總幹骯髒、下賤的活,是不潔凈的,右手才為潔凈高貴之手,所以,待客遞接物品都以右手為禮貌,用左手很不禮貌,甚至有污辱人的意思。
忌諱別人打聽、詢問自己的工資情況,認為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突尼西亞人喜歡送禮,但他們對初次見面就送禮的做法是很看不慣的,認為這樣做有行賄的企圖。
忌用酒作禮品。忌諱數位“13”,認為“13”是不吉利的和厄運的象征。
突尼西亞人,尤其是商店的服務人員,特別不願聽到對方說他們賣的東西“太貴”一類的話語。
突尼西亞人在飲食烹調方法上,不喜歡紅燴帶汁的菜;對沒熟透的菜也不適應。
禮儀
社交禮儀
突尼西亞人遇見初次相識的外國朋友,多以握手的方式進行問候致意, 以先生、夫人、女士和小姐稱呼對方。如果遇見自己所熟悉的外國朋友,不僅熱情握手致意,還要熱烈擁抱表示友好情誼,並且要反復3次親吻對方的面頰,問候的話語一串接著一串,稱呼對方為兄弟、朋友。遇見年長者或者有身份、有地位的外來客人,總是畢恭畢敬地站立,右手握拳,高高舉起,前後晃動,稱呼對方大叔、大嬸或者閣下,使用敬語問候。如果客人為了表示感謝,主動伸出手,突尼西亞人才會伸出手來,相互熱情握手。
突尼西亞女性一般不主動面見外來客人,如果在特定的環境裏、特定的時間裏與外來客人不期而遇,她們多以點頭微笑、彎腰鞠躬的方式向客人表示歡迎和敬意。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開放,突尼西亞的那些思想比較開放的年輕女性,在社會交往活動場所裏,也常常主動同男性客人打招呼,並主動伸出手同那些男士們握手。突尼西亞是世界上惟一允許婦女提出離婚訴訟的伊斯蘭教國家。
傳統禮儀
在突尼西亞各地區迄今仍然流行著一些傳統的獨特的待客禮儀。在南部許多地區,流行著採用潑水迎嘉賓的習俗。每逢客人到訪,尤其是第一次到訪的客人,一家男女老少簇擁著客人來到河邊、溪畔、湖岸或者水塘旁,請客人洗洗臉,漱漱口,主人親自用手捧著水澆在客人的臉上,有時還會澆濕客人的衣服,以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和尊重。客人則應當顯得非常高興,如果是欣喜若狂的樣子那就更好,並要向主人一家一再表示感謝的心情。在斯佩米德人居住的地方,客人到訪,迎進廳室,相互問候,主人隨即拿出一白一黑兩條小蛇,放進客人的衣袋裏,白蛇表示歡迎,黑蛇表示友好。客人不可表現出任何的恐懼或者厭煩,應當充分理解主人的一番好意,高高興興地表示感謝,否則有可能弄得主人不開心或者生氣。在南部的沙漠綠洲地區,貴客被迎進門,引導客人入座後,主人拿出一隻盛著新鮮駱駝奶的大碗,賓主輪流接過碗喝上幾口,然後請客人飲加糖的濃茶3杯,接著進行熱情友好的談話,這在當地是最高的待客禮儀。
用餐禮儀
突尼西亞人十分熱情好客,常以椰棗、烤肉和傳統的民族菜“考斯考斯”款待客人。在招待重要外賓時,主人往往上一隻或幾隻烤全羊。突尼西亞人待人非常實在,客人吃得越多,主人會越是高興,說明自己準備的食品都非常適合客人口味。在用餐時他們有邊吃邊談的習慣,而且在飯後習慣要洗手,接著喝茶聊天。在突尼西亞人家中做客時,客人不可有意無意地贊美某一件物品,也不可眼盯著某一樣東西看個沒完,否則一旦主人發現,就會當場相送,客人不收,主人會很生氣。按伊斯蘭教教規,突尼西亞人忌食豬肉、也忌諱酒,許多人不吸煙。
商務禮儀
冬天前往突尼西亞,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訪政府機關及大公司必須先預約,持用有阿拉伯文或法文、英文對照的名片最好。大多數突尼西亞商人說法語或義大利語。銷售姿態宜低。大多數商業接特活動一般是在幾個大旅館內進行,有時突尼西亞人會邀請客戶到家中進餐。
公共場所禮儀
在大街上遇見朋友,寒暄交談時不應站在馬路中間妨礙行人或車輛的通行;詢址問路時要用請求的口氣,事後要向對方誠懇致謝;當他人向自己問路時應當熱情指點,若不知情則應當表示歉意;要註意自覺維護環境衛生,不可隨地吐痰,不可亂扔果皮;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線,禮讓機動車和行人,要註意遵守交通規則。
社會福利
教育
突尼西亞實行基礎義務免費教育製(至16歲),從1989/1990學年起,將過去的國小6年、國中3年合並為9年一貫製基礎教育。全國近1/4的人口在各級學校學習。國小入學率99%,大學入學率為31.7%。2009年文盲率為19.4%,國小、中、高等教育的人口覆蓋率分別為35%、32%、8%。2005年有中國小5821所,中國小生226.7萬。各類大專院校178所,學生36.6萬,其中大學共16所:宰敦大學(伊斯蘭高等學府)、突尼西亞大學、突尼西亞瑪納爾大學、迦太基11.7大學、瑪努巴大學、中部大學、斯法克斯南方大學等。
交通
交通運輸比較發達。
鐵路:截止2013年,鐵路總長2190多公裏,其中軌距1米的窄軌鐵路佔1713公裏,餘為軌距1.44米的鐵路。國營鐵路公司擁有機車136輛,貨車皮5267節。2009年客運總量為3860萬人次,同比下降1.5%,貨運量為930萬噸,下降12.2%。
公路:截止2013年,公路總長2萬公裏。2009年公路客運量6.8億人次,同比下降2.2%。2003年公路貨運量11.84萬噸。陸路運輸佔突尼西亞貨運總量的50%,客運總量的90%。至2007年,突擁有各類機動車輛150萬輛。
海運:截止2013年,突尼西亞有30個港口,其中8個為大型商業港口,一個為石油轉運港。有兩支船隊,總噸位22.4萬噸。主要港口是突尼西亞-古萊特、比塞大、布爾基巴、斯法克斯、加貝斯、蘇斯、扎爾西斯、拉迪斯及斯基拉港等,2009年海運量為2630萬噸,同比下降7.3%;客運總量72萬人次,同比成長成長4.5%。
空運:有兩個國營航空公司,主要是突尼西亞航空公司。全國共有91架各型號客機。突與國內外44個城市通航。年客運總量為1200萬人次。2009年突航空客運量1080萬人次,同比下降5%。全國有7個國際機場:突尼西亞-迦太基、莫納斯蒂爾-卡奈斯、傑爾巴-扎爾齊斯、斯法克斯-蒂納、杜澤爾-內夫塔、塔巴卡-11.7和加夫薩-蓋斯爾。
媒體
突尼西亞主要報刊有:《復興報》、《自由報》和《新聞報》。主要周刊有《現實》等。突尼西亞非洲通訊社(Tunis Afrique Presse):簡稱突通社,建立于1961年1月,為國家通訊社。現有記者、編輯200餘人。在巴黎、波恩、紐約、布魯塞爾、阿爾及爾、拉巴特、開羅、科威特、達喀爾等地派有常駐記者,抄收40多家通訊社新聞,在國內有130多家新聞訂戶。
突尼西亞廣播電視總署:1990年成立,國營,統管全國廣播和電視工作,下設主席辦、辦公廳、電視總局和廣播總局。突尼西亞國家廣播電台于1936年首播,現有三個全國性頻道對外廣播,一個為國內頻道,每天24小時以阿文廣播;一個為國際頻道,每天18小時,以法、德、意、英和西語對外播音;還有一個青年頻道,1995年11月開播。此外還有5個地方台。突尼西亞國家電視台于1966年6月1日起開播,現分一台(阿文)和二台(法文),還有突尼西亞7台和青年台。突直接轉播義大利國家電視台和法國商業電視台節目。1991年始設有線電視台轉播法國有線電視台節目。

人民生活
突自20世紀七十70年代以來,實行對基本食品實施物價補貼的社會福利政策。上世紀90年代後,政府開始縮小補貼範圍,減少補貼費用,分期提高基本食品價格,同時採取措施,保護困難戶和低工資收入者的購買力。2008年突最低工資收入為251.888第納爾(每周48小時)和217.888第納爾(每周40小時)。全國78%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74%的居民享受醫療保險,8%的居民持有免費醫療證。中產階層和社會保障覆蓋率分別達80%和93%。

突尼西亞全國衛生系統共有各類醫務人員和職工4萬人(2013年)。全國平均每1200人有一名醫生,平均每6500人有一名牙醫,平均每330人有一名護士。醫療設施分公立醫院、私人醫院和個人診所,以公立醫院為主,共176所,有17269張床位,私人醫院有床位1800張,另有衛生站1050個。全國有21%的家庭擁有汽車,90%的家庭擁有電視機,82%的家庭擁有冰櫃,34%的家庭擁有洗衣機,6%的家庭擁有空調,99.9%的家庭擁有固定電話,80%的人擁有行動電話,90%的家庭享有飲用水和供電。人口成長率為1.21%,人均壽命73歲,嬰兒死亡率2.1%。2008年突貧困率為3.8%,貧困家庭8萬戶。
地方美食
突尼西亞主食為面食,面包、大餅和米飯很受喜愛。當地人口味清淡,若家中有客人來訪時一般以烤全羊待客。烤全羊以整隻羊掏空後填入米飯、杏仁、松子、葡萄幹、橄欖、肉丁等在炭火上烤製而成,獨具異域特色。此外,當地還有諸多特色美食,如被稱為突尼西亞國菜的古斯古斯,魚雜燴,牛油火腿蛋糕,瓦罐羊肉、油炸蛋三角等都是難得一品的好滋味。突尼西亞人一般在餐畢之後,會上些許橄欖、椰棗、西瓜、香蕉、桃等水果和一些甜品。突尼西亞人不好飲酒,當地飲料多是果汁、咖啡等。

突尼西亞人的日常飲食主要是健康的地中海食品。很久以前,突尼西亞人就開始使用硬質小麥、小麥、粗粒小麥粉和橄欖油來料理食物。一家典型的突尼西亞風味餐廳會在客人看選單的同時首先提供橄欖食品吸Harissa辣椒醬,是一種有紅胡椒及咖喱醬調味製成的辣椒醬,用來蘸面包吃。第一道菜往往是用香料熬成的Chorba魷魚湯,或到處可見的突尼西亞菜餚。
突尼西亞特色食品主要有:磚形雞蛋、燕麥粉、Mechouia、酒(如馬貢酒、加州葡萄酒、梅根酒和SidiSaad、黑珍珠、柯蒂亞克)“考斯考斯”(COUSCOUS)、橄欖、椰棗、布利克。
旅遊資源
景點
突尼西亞市
突尼西亞的首都與國家同名,坐落在地中海突尼西亞灣西岸的一個湖的頂端,灣、湖之間隔著一條天然沙堤,中部開有缺口相通。這座都城,建築物大多為乳白色。新城中心的布爾吉巴大街,街心共和國廣場中央聳立著前總統布爾吉巴的騎馬銅像,遠處便是突尼西亞湖和突尼西亞灣。突尼西亞市的布爾吉巴大街被譽為突尼西亞的“香榭麗舍大道”。
凱魯萬
凱魯萬位于突尼西亞中部偏東地區,為突尼西亞第四大城市。公元670年興建,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凱魯萬自此名聲大噪,成為伊斯蘭四大聖地之一。市內街巷曲折、店鋪林立,有80餘座清真寺,100餘處陵墓,數十座蓄水池和穹頂室內市場。著名建築有凱魯萬大清真寺、“三大門”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突尼西亞人認為,到凱魯萬朝覲7次即等于去麥加朝覲。凱魯萬為伊斯蘭教聖地,有宏大的清真寺。羊毛、皮革、谷物、橄欖油集散地。以精製“突尼西亞皮革”、手工編織、地毯、銅器等聞名。旅遊業頗盛。鐵路通首都和蘇塞。凱魯萬是一座古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座聖城。
世界遺產
至2008年止,突尼西亞共有8處世界遺產,如下:
阿拉伯聚居區
突尼西亞的阿拉伯人聚居區(英文:Medina of Tunis)
介紹
突尼西亞位于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地處海上航道和撒哈拉沙漠運輸線之間的地帶,被稱為“拉·岡裏特(la Gonlette)”的邊遠港口使突尼西亞直通突尼西亞海灣。瀉湖使依山而建的突尼西亞與它的老鄰居迦太基分隔開。古迦太基戰爭後,經過一段與迦太基密切相關的歷史時期,突尼西亞在公元下世紀獲得重建。歷史上突尼西亞是貿易中心城市,現為國家首都,行政省的重要城市。
從12~16世紀,處于阿爾摩哈維斯(Almohaves)和哈夫斯(Hafsides)王朝的統治之下,當時突尼西亞被看作是伊斯蘭世界最偉大和最富有的城市之一。700多個紀念性建築,包括宮殿、清真寺、陵墓和噴泉,這些都展示著它昔日的輝煌。
城市歷史
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佔領阿非裏基亞地區時期,突尼西亞在圖內斯(Tunes)遺址上重建。迦太基的毀滅是突尼西亞重建的決定性因素。之後的不久,突尼西亞修建了許多港口設施。在894~905年短暫的阿格拉比特王朝統治時期,突尼西亞是阿非裏基亞的首府。

在隨後的公元909~1057,法蒂瑪王朝和茲裏德(Zirid)王朝統治時期,馬赫迪亞和凱魯萬分別是它們的首都。公元1160年,阿爾毛哈韋斯(Almohaves)(信奉什葉派教義的柏柏爾人首領)定都突尼西亞。
1228~1574年間,突尼西亞是哈夫斯王朝的首都,它是從阿爾毛哈韋斯分離出來的馬格裏布王朝。在這一時期,突尼西亞發展到歷史巔峰。
當在1574年統治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取代後,突尼西亞喪失了作為首都的地位。由于商社的存在和在海上進行掠奪(後者在這一時期達到高潮),突尼西亞進入了一段經濟繁榮期。在17和18世紀海珊王朝的統治下,集中進行了建築工程建設,形成的城市景觀保留至今。
城市結構
在城市環路內,佔地270英畝的突尼西亞麥地那由曲折交錯的街衢、拱狀通道、胡同和死巷組成。其城市結構的和諧統一令人矚目。白色房屋形成了該突尼西亞的城市景觀。借鏡不同風格而建的重要建築(如732年修建的大清真寺)和單一風格的建築(如1675年修建的具有土耳其風格的Sidi Mahrez清真寺)和諧地構成一個整體。
突尼西亞對東馬格裏布地區的建築和裝飾藝術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它的宮殿、房屋、穆斯林學校和露天市場,突尼西亞與典型的伊斯蘭教城市相比在空間組織和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現的迥然不同。從整體上講,麥地那是傳統的人類居住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經濟和社會文化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突出範例。
旅館種類
突尼西亞的旅館可分成兩類:一個是歐比吉斯迪強斯國際旅舍(AubergesdeJeunesse)。一個是由政府經營的麥森迪斯強斯旅舍(MaisonsdesJeunes)。歐比吉斯旅舍的每一間旅館各有各的特色。例如在突尼西亞由主教住所改建的旅館,以及在霍德所昆(HoumtSouq)古色古香的大客堆。政府經營的麥森旅舍,全是兵房所改建的建築物,統一價格,最便宜的旅舍是多人一房的合宿,這些地方不適合女性居住。
購物
突尼西亞手工業構成了名副其實的文化遺產,受突尼西亞國家手工業局(I’ONAT)和管理。遊客可以在ONAT下屬機構的商場之一、索科帕、集市或紀念品店裏找到所有商品。金銀細工製品主要集中在突尼西亞市或傑爾巴島的集市上。
布爾吉巴大街:被譽為突尼西亞的“香榭麗舍大道”,道路中間是人行道,樹木四季常青,兩旁建築可謂“東西合璧”,銀行、商店坐落其中,這條街值得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