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福建,《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後為閩越地。秦兼並天下,南平百越,置閩中郡,中央政權始達于福建。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騶無諸為閩越王于此。漢惠帝三年(前193年) ,分閩越地,封騶搖為東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騶無諸孫騶醜為閩繇王,復封餘善為東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叛亂,漢武帝率軍平息,並以其地險阻,反復叛亂,終為後世患,故遷閩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隸屬于會稽南部都尉管轄。
閩越北遷之後,自漢始元二年(前85年)漢承認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縣,隸屬于會稽郡,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製之下。
三國時屬吳國,設建安郡,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建陽)、東平(松溪)、昭武、吳興(浦城)以及候官、東安(南安、同安)共9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為建安、晉安兩郡,到梁天監年間(502~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一個南安郡,轄興化、泉、漳等地。自晉宋至齊梁,福建初屬于揚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屬下的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又歸東揚州管轄。陳朝永定時(557~559年),陳武帝為羈縻陳寶應而設“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製。州治設在晉安(今福州),下領建、晉、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還屬東揚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並為一,稱建安郡;原設定的15個縣裁並為四(即閩縣、建安、南安、龍溪)。郡治由建安(建甌)移至閩縣。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和縣數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屬江南道。景雲二年(711年),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 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于江南西道,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後為閩、殷、南唐、吳越各國所據,區劃名稱幾經變遷。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啓,升福州為長樂府,稱東都,領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總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
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攻破宋都臨安(今杭州),宋帝趙顯被俘。益王趙昰、廣王趙昞逃到福州,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力圖恢復宋室江山。後因王積翁叛變,南劍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擁戴渡海去廣東。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福州,次年還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並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復置。次年,改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並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年),設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復原。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于布政司。終明一代,福建設八府一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殺。鄭鴻逵、蘇觀生等迎唐王朱聿鍵來閩。六月,朱聿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翌年,隆武政權覆滅。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製,設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寧州。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後,改台灣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又在澎湖設安撫司。鄭經治理台灣時,把東都改名東寧,升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統一台灣後增設台灣府,屬福建統轄,下設三縣一廳。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龍岩兩縣為直隸州。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灣府單獨設省。到清末統計,福建省共設有9府、2州、58縣、2廳。省與府之間還設4個分道作為派出機構:寧福道駐福州,轄福州府、福寧府;興泉永道駐廈門,轄興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龍道駐漳州,轄汀州府、漳州府、龍岩州;延建邵道駐南平,轄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 此外,清代在福建設定閩浙總督(駐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撫。督、撫原屬臨時設定,可是後來迄未取消。由于督、撫權力很大,成為全省最高軍事、民政長官,原來正式的省一級長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屬官。另外,清朝還設定管領滿洲駐防旗兵的鎮守將軍,原和地方行政無關,卻兼管海關和糧儲道、鹽法道,遂也成省級官員。
辛亥革命後,歷屆中央政權均置福建省。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製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並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岩州為永春縣、龍岩縣;廢除廳製,改平潭、雲霄為縣;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島成立思明縣。經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製。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製度,成為省、縣兩級製;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分別駐長樂、福安、南平、仙遊、同安、漳浦、龍岩、長汀 、邵武、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後,對縣、市也作了調整。民國17年(1928年),從龍溪縣劃出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廈門市;1934年,把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沙縣、明溪、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霞浦)、周墩(原屬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鼓樓、南台、倉山等地劃出設立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2市、67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67縣。

1950年04月0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岩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1年,設立泉州市、漳州市,分別劃歸晉江專署和龍溪專署管轄。建甌專區改名為建陽專區。
1953年,原由晉江專署領導的泉州和龍溪專署領導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轄。
1956年設南平市,為省轄市;復原閩侯、永安、建陽三專區。原閩侯專區所屬閩侯縣改由省直轄,原閩侯專區所屬閩清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改歸福安專區管轄,福清、永泰、平潭等三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復原永安專區,將所轄明溪、三元二縣改歸南平專區管轄,大田縣改歸晉江專區管轄,永安、寧化、清流改歸龍岩專區管轄。復原建陽專區,將所轄建甌、浦城、邵武、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光澤、水吉九縣全歸南平專區管轄。復原水吉、柘榮、寧洋三縣,並將三元、明溪二縣合並改稱三明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泉州市劃歸晉江專署管轄,漳州市劃歸龍溪專署管轄,南平市劃歸南平專署管轄,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9年,恢復閩侯專區,轄閩侯、閩清、連江、長樂、羅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縣,專署駐閩侯縣。
1960年,設立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復原清流、寧化二縣。復原南平縣,將其並入南平市。
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
1970年,原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龍岩、三明等7個專區改為地區。
1971年,閩侯地區改為莆田地區,行署駐莆田縣;福安地區改為寧德地區,行署駐寧德縣;南平地區改為建陽地區,行署駐建陽縣。
1973年,莆田地區所屬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75年恢復柘榮縣,屬寧德地區管轄。復原松政縣,恢復政和縣、松溪縣,屬建陽地區管理。
1981年復原龍岩縣,改為龍岩市(縣級),由龍岩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1983年4月復原莆田地區,擴大福州市的管轄範圍。原由莆田地區管轄的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五縣和寧德地區管轄的連江、羅源二縣劃歸福州市,加上原轄的閩侯縣,福州市共轄8個縣。9月,設立莆田市(地級),原莆田地區管轄的莆田、仙遊二縣劃歸莆田市領導。復原邵武縣設立邵武市(縣級),劃歸建陽地區行署代省管轄。
同年,還復原三明地區,三明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由三明地區管轄的永安、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將樂、沙縣、尤溪、大田10個縣劃歸三明市管轄。
1984年9月復原永安縣設立永安市(縣級),劃由三明市代省管轄。
1985年,漳州市升為地級市,復原龍溪地區;龍海、雲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縣劃歸漳州市。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復原晉江地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縣劃歸泉州市。1987年新設定石獅市、廈門市湖裏區兩個縣級行政機構;廈門市的郊區更名為集美區。
1988年,建陽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市,並更名為南平地區。南平行署仍轄南平市、邵武市、建陽縣、建甌縣、順昌縣、浦城縣、崇安縣、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復原寧德縣,設立寧德市(縣級市)。為寧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
1989年08月21日起,復原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縣級市)。11月13日,復原福安縣,設立福安市(縣級市)。
1990年08月15日起,復原漳平縣,設立漳平市(縣級市)。12月26日,復原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市)。
1992年,復原晉江縣設立晉江市(縣級);復原建甌縣設立建甌市(縣級市)。原行政區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和編製。
1994年,復原南平地區,設立南平市(地級市)。復原南平市(縣級市),設立延平區。復原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市);復原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市);1994年,全省共設地級市7個,2個地區;縣級市15個,48個縣,18個區。
2014年5月,復原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
2014年12月13日起,復原永定縣,設立龍岩市永定區。
行政區劃
福建省轄1個副省級城市、8個地級市,共包括28個市轄區,13個縣級市,44個縣(含金門縣)。
行政區 | 車牌代碼 | 下轄行政區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電話區號 | 面積(平方千米) |
---|---|---|---|---|---|---|
福州 | 閩A | 東街街道 | 350000 | 0591 | 11762.54 | |
後洲街道 | 350000 | |||||
金山街道 | 350000 | |||||
羅星街道 | 350000 | |||||
岳峰鎮 | 350000 | |||||
玉屏街道 | 350300 | |||||
長樂市 | 吳航街道 | 350200 | ||||
甘蔗街道 | 350100 | |||||
鳳城街道 | 350500 | |||||
鳳山街道 | 350600 | |||||
梅城鎮 | 350800 | |||||
永泰縣 | 樟城鎮 | 350700 | ||||
廈門 | 閩D | 361000 | 0592 | 1651.98 | ||
361000 | ||||||
361000 | ||||||
361021 | ||||||
361100 | ||||||
361101 | ||||||
漳州 | 閩E | 東鋪頭街道 | 363000 | 0596 | 12873.66 | |
步文鎮 | 363000 | |||||
石碼鎮街道 | 363100 | |||||
綏安鎮 | 363200 | |||||
山城鎮 | 363600 | |||||
雲陵鎮 | 363300 | |||||
平和縣 | 小溪鎮 | 363700 | ||||
華豐鎮 | 363800 | |||||
武安鎮 | 363900 | |||||
南詔鎮 | 363500 | |||||
西浦鎮 | 363400 | |||||
泉州 | 閩C | 豐澤街道 | 362000 | 0595 | 11245.00 | |
江南街道 | 362000 | |||||
萬安街道 | 362000 | |||||
山腰街道 | 362100 | |||||
湖濱街道 | 362700 | |||||
晉江市 | 羅山街道 | 362200 | ||||
溪美街道 | 362300 | |||||
螺城鎮 | 362100 | |||||
鳳城鎮 | 362400 | |||||
桃城鎮 | 362600 | |||||
潯中鎮 | 362500 | |||||
金城鎮 | 362000 | |||||
閩G | 徐碧街道 | 365000 | 0598 | 22928.79 | ||
城關街道 | 365001 | |||||
燕西街道 | 366000 | |||||
雪峰鎮 | 365200 | |||||
龍津鎮 | 365300 | |||||
翠江鎮 | 365400 | |||||
均溪鎮 | 366100 | |||||
城關鎮 | 365100 | |||||
鳳崗街道 | 365500 | |||||
古鏞鎮 | 353300 | |||||
杉城鎮 | 354400 | |||||
濉城鎮 | 354500 | |||||
閩B | 霞林街道 | 361100 | 0594 | 4119.02 | ||
涵東街道 | 361111 | |||||
鎮海街道 | 361144 | |||||
笏石鎮 | 361144 | |||||
鯉城街道 | 361200 | |||||
閩H | 四鶴街道 | 353000 | 0599 | 26280.54 | ||
潭城街道 | 354200 | |||||
昭陽街道 | 354000 | |||||
武夷山市 | 崇安街道 | 354300 | ||||
甌寧街道 | 353100 | |||||
雙溪街道 | 353200 | |||||
南浦街道 | 353400 | |||||
杭川鎮 | 354100 | |||||
松源街道 | 353500 | |||||
熊山街道 | 353600 | |||||
閩F | 東城街道 | 364000 | 0597 | 19028.12 | ||
鳳城鎮 | 364100 | |||||
漳平市 | 菁城街道 | 364400 | ||||
汀州鎮 | 366300 | |||||
臨江鎮 | 364200 | |||||
平川鎮 | 364300 | |||||
蓮峰鎮 | 366200 | |||||
閩J | 蕉北街道 | 352000 | 0593 | 13452.38 | ||
東僑新區 | 閩東路 | 352100 | ||||
城北街道 | 355000 | |||||
桐山街道 | 355200 | |||||
松城街道 | 355100 | |||||
城東街道 | 352200 | |||||
古峰鎮 | 352300 | |||||
鰲陽鎮 | 355500 | |||||
獅城鎮 | 355400 | |||||
雙城鎮 | 355300 | |||||
閩K5-8 | 潭城 | 潭城 | 350400 | 0591 | 371.91 | |
蘇澳 | 蘇澳 | 350400 | ||||
流水 | 流水 | 350400 | ||||
澳前 | 澳前 | 350400 | ||||
北厝 | 北厝 | 350400 | ||||
平原 | 平原 | 350400 | ||||
敖東 | 敖東 | 350400 |
說明:
1、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轄平潭縣,其行政區域與平潭縣重合,行政管理方面與1個副省級城市和8個地級市並列。平潭縣行政區劃仍隸屬福州市,實際由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轄 。
2、福建省的金門、馬祖地區,具體包括金門群島(金門縣)、馬祖列島(連江縣馬祖鄉)、烏丘嶼(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區域,實際由台灣當局管轄,並分別于金門島設立“福建省政府”,其行政區劃分別為:金門縣、“連江縣”(限馬祖地區)、“烏丘鄉”(由金門縣代管),一般通稱為“金馬地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福建地處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陸域介于北緯23°33′至28°20′、東經115°50′至120°40′之間,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橫貫武夷山脈與江西省交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連線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與台灣隔海相望,是中國大陸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視窗和基地。全省陸域面積12.14萬平方公裏,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裏。
地形地貌
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勢整體上西北高東南低,橫斷面略呈馬鞍形。因受新華夏構造的控製,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和濱海平原。

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千米,以侵蝕海岸為主,堆積海岸為次,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塗面積約20萬公頃,底質以泥、泥沙或沙泥為主。港灣眾多,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6大深水港灣。島嶼星羅棋布,共有島嶼1500多個,平潭島現為全省第一大島,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島嶼已築有海堤與陸地相連而形成半島。
氣候
福建靠近北回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國雨量最豐富的省份之一,氣候條件優越,適宜人類聚居以及多種作物生長。氣候區域差異較大,閩東南沿海地區屬南亞熱帶氣候,閩東北、閩北和閩西屬中亞熱帶氣候,各氣候帶內水熱條件的垂直分異也較明顯。
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裏/平方公裏。全省河流除交溪(賽江)發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廣東外,其餘都發源于境內,並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裏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晉江、交溪、汀江5條。閩江為全省最大河流,全長577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75.7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裏,約佔全省面積的一半。由于屬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較大,水力資源豐富,水力資源蘊藏量居華東地區首位。
自然資源
土壤
土地面積12.38萬平方千米,現有農業耕地123.47萬公頃,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間谷地與低丘陵梯田等地。紅壤、黃壤為福建省主要土壤類型,磚紅壤性土與磚紅壤化紅壤也有分布。
河流
主要河流有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由于降水豐沛,全省河川年徑流量達1168億立方米(閩江水量超過黃河)。多數河流落差大且水流湍急,水力理論蘊藏量達1046萬千瓦,可裝機容量705.36萬千瓦。沿海平均可利用的潮水面積約3000多平方千米,可供開發利用的潮汐能蘊藏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
海洋
該省東南面對台灣海峽(東海和南海之間,平均寬180公裏),海岸線曲折,雖然海岸線直線長度為535公裏,但曲線長度卻達3324公裏,約佔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18.3%。曲折的海岸線也形成了眾多的海灣,如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湄洲灣、東山灣等,而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等。沿海的島嶼共1404個,總面積約為1200多平方公裏。
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蓋率為65.95%,居全國首位。擁有1.15億畝的森林面積,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超過了全省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一半,全國六大林區之一。有的已闢為自然保護區,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護區、建甌萬木林保護區、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福建林區可分為中西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和東部亞熱帶季風雨林區。
礦產
福建省屬于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知礦產116種,其中金屬礦產53種、非金屬礦產63種,發現礦產地4836處(含礦床、礦點及礦化點)。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80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33種,非金屬42種,地下水及地下熱水、礦泉水3種。累計列入省礦產儲量表中的礦產地634處。全省已探明大型礦床51處,中型礦床81處,其中居全國前5名的礦產有19種。在已探明的礦產中,佔重要地位的有鎢、鐵、錳、鉬、鈮、鉭、鉛、鋅、稀土礦以及葉蠟石、重晶石、高嶺土、石英砂,花崗石、螢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劑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優勢礦產資源有鎢、鉭、葉蠟石、螢石、石英砂、高嶺土、花崗石和重晶石。它們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已被大量開發利用。具有明顯經濟優勢的礦產有鐵、錳、石灰岩、地下熱水和磚瓦粘土等,金、銀、銅、鉛、鋅、錫、稀土等礦產具有潛在的優勢。磷、石膏以及陸地上的石油、天然氣等為短缺的礦產。
植物
福建地處泛北極植物區的邊緣地帶,是泛北極植物區向古熱帶植物區的過渡地帶。植物種類較為豐富,以亞熱帶區系成分為主,區系成分較復雜。全省植物種類有4500種以上。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種(含變種153種),分屬142科、543屬,約佔全國木本植物種的39%,科的81%,屬的55%。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屬、61種和2變種。以中國特有的馬尾松為主,海拔1000米以上出現黃山松。杉木廣布全省,還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構成常綠針葉林的主要成分。被子植物以殼鬥科和樟科種類最多,其中許多種類是省內森林植被的建群種、優勢種或主要樹種。金縷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蘭科、蝶形花科、蘇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礬科、五加科、薔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龍眼科、夾竹桃科、石楠科等與森林植被的組成關系較為密切。殼鬥科在福建有6屬、60種;樟科有12屬、66種、9變種和1變型;木蘭科有9屬、35種;金縷梅科有11屬、20種、6變種;桑科有8屬、40種;蝶形花科、蘇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種類。
人口
數量
常住人口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471483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179381人,成長6.28%,年平均成長率為0.61%。
截至2014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80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52萬人,佔總人口比重為61.8%,比上年末提高1.03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51.92萬人,出生率為13.7‰;死亡人口23.50萬人,死亡率為6.2‰;自然成長率為7.5‰。
家庭戶人口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1206844戶,家庭戶人口為3339766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53人減少0.55人。
年齡構成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705674人,佔15.46%;15-59歲人口為26976145人,佔73.12%;60歲及以上人口為4212397人,佔11.4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2140人,佔7.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7.5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5.6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8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35個百分點。
城鄉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1064429人,佔57.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5829787人,佔42.9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632419人,鄉村人口減少4453038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5.52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而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11074527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為830446人。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為431360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成長87.35%,具有外省戶籍的遷入人口增加2168334人,成長101.08%。
受教育程度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08467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19376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977607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94776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967人上升為836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602人上升為13876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33708人上升為37886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38317人下降為29801人。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9984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為2.44%,下降4.76個百分點。
民族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6097361人,佔97.8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6855人,佔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成長5.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成長37.37%。
福建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有54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58.38萬人,佔福建省總人口的1.7%。其中:畲族人口37.51萬人,佔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64.3%,佔全國畲族人口的52.9%,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0.98萬人,佔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8.8%;高山族人口477人,約為大陸高山族人口的10%,是祖國大陸高山族人口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縣(市、區)19個,千人以上的鄉(鎮、街道)150個,有18個民族鄉(其中:畲族鄉17個,回族鄉1個)和一個省級民族經濟開發區(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555個少數民族村。
交通
鐵路
1950年代起,由于地形多山並長期處于戰備狀態,福建鐵路發展步履艱難。21世紀頭以來,按照“構築高速鐵路,加強出海通道,貫通區域線路,完善海西路網”的整體思路,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著力構建“三縱六橫九環”的海峽鐵路網。按照規劃福建省鐵路運營裏程將達6000公裏,進出省通道在10個以上,將形成九個設區市的快速鐵路環線,相鄰設區市之間1小時交通圈,福建省所有縣(市、區)一小時內上快速鐵路。一個系統、完善、先進的海峽西岸鐵路網將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提供強有力的交通保障。到2015年福建福建省鐵路網規模爭取達到4800公裏,屆時,福建的交通將更加方便快捷。
截止2013年12月,福建省已建與在建鐵路有:峰福鐵路、鷹廈鐵路、贛龍鐵路、梅坎鐵路、漳泉鐵路、溫福高速鐵路、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向莆鐵路、廈深鐵路等已經建成,基本形成鐵路網。
2015年6月28日,省內首條設計時速350km的高速鐵路——合福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其中在建鐵路有:福平鐵路(在建)、南三龍快速鐵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鐵路(在建)、贛龍鐵路復線(在建)、衢寧鐵路(在建)等。
公路
古時候,福建與中原交通閉塞,開發較晚。見諸記載的,在秦漢以後才有與鄰省的通道。三國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福建道路的開闢。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率部入閩“刊山七百裏”,為閩浙開闢一條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驛道發展,郵驛製度漸趨完備;到了清代,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于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布,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
辛亥革命後不久,許世英任福建巡按使,開始籌建福州城區馬路,于民國5年(1916年)修成由水部門經王庄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條馬路;並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畫修建南平經福州至泉州的汽車路,于翌年修成福州西門至洪山橋的5公裏,為福建省修築公路的先聲。當時閩南沿海一帶,愛國華僑熱心桑梓建設,多由海外僑胞及當地紳商,發起修築公路。民國8年,開始興築漳浮公路,為全省第一條公路。然而因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終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僅修公路412公裏,且多限于閩東南一帶。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有了發展,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修築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幹線。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內地雖仍有新增公路,但通海幹線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後期,又因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沿途破壞嚴重,且又長期失修失養,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僅存破爛不堪的公路3384公裏,能通車的僅有945公裏,而且標準低,路況很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為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195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一方面,要完成華東支前公路修建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復被破壞的公路,以支援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至1952年底,勝利完成了支前、恢復時期公路重點建設任務。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復改造任務,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高,公路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新線公路建設時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車裏程已達6034公裏,不通公路的縣份隻剩下5個。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貫徹執行“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民眾,普及為主)修路方針中,縣鄉公路迅速發展,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裏程達13269公裏,使80%的人民公社(鄉鎮)和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設受到“文化大革命”幹擾,處于曲折發展狀態。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公路交通事業隨著改革開放方針的貫徹執行,進入開創新局面的時期。公路工作從過去單純抓專業養護管理轉變為抓整個公路行業管理;從封閉式的靠養路費投資轉變為開拓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築公路;從過去比較單一發展公路網轉變為重視向外輻射發展與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聯網。逐步形成以廈門經濟特區、福州—馬尾經濟開發區、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為中心,向沿海和內地輻射的新公路網。據統計,改革開放11年來,全省新增公路10921公裏,新增橋梁2553座,74273米。截至1989年底,全省通車裏程已達40030公裏,比1949年解放時的945公裏成長42倍多。全省平均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裏有公路32.43公裏,名列全國第五位,使福建由一個陸上交通十分閉塞、落後的省份,建成一個以省會為中心,連線全省各地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旅遊勝地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2012年,公路通車裏程94660.86公裏,比上年成長2.5%。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網3500公裏,成長29.2%。
2012年完成貨物運輸量情況:完成貨運量59430.78萬噸,比上年成長13.1%;完成貨物周轉量771.09億噸公裏,比上年成長16.9%。
2012年完成旅客運輸量情況:完成旅客傳送量75044.16萬人,比上年成長2.4%;完成旅客周轉量368.52億人公裏,比上年成長2.3%。
水路
福建背山面海,港澳縈環,島嶼錯落。海岸線北起福鼎沙埕之南山關,南延詔安宮口之西端,直線長度535公裏,曲線長達3324公裏,沿海島嶼達1400多個。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和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成眾多的優良港灣,其中可供5~10萬噸輪船通航的港灣有沙埕灣、三都灣、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湄洲灣、廈門港、東山灣等處。沿海港灣航道的潮汐主要有半日分潮和日分潮兩類,浮頭灣以北屬正規半日潮區,以南屬不正規半日潮區。
經濟
綜述
2014年,福建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055.76億元,比上年成長9.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14.9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515.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525.4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3472元。全年公共財政總收入3828.02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2362.29億元;公共財政支出3300.70億元。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1元。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
農業
福建省耕地總面積1854.8萬畝,人均耕地0.61畝,不及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由于地處中南亞熱帶,屬溫暖濕潤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是北回歸線附近一塊得天獨厚的“綠洲”;具有太陽輻射能充裕,年積溫高,溫暖濕潤,雨量充足等氣候資源豐富的特點。主要災害性氣候有旱、澇、寒、風、雹。植物種類3000多種,有豐富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工業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資源。閩西北山區是素有“福建糧倉”之稱的產糧區,還盛產茶、煙、菇、筍等土特產,閩東南糧食作物一年可三熟,並盛產水果、工業原料作物等。
2014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522.31億元。糧食種植面積1796.62萬畝;煙葉種植面積108.01萬畝;油料種植面積175.6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085.80萬畝。全年糧食產量667.03萬噸;肉蛋奶總產量254.50萬噸;水產品產量695.98萬噸。
工業
2014年,福建省全部工業增加值10426.71億元,比上年成長11.8。規模以上工業中三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3402.41億元。其中,機械裝備產業實現增加值1478.31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692.65億元;石油化工產業實現增加值1231.45億元。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917.71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81.74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29.67億元;國有企業21.44億元,集體企業6.05億元;股份製企業1182.91億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829.06億元;私營企業653.6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6.57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73%。
對外經濟
2014年,福建省完成出口總額10902.95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774.99億美元。其中,出口6969.24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1134.57億美元;進口3933.71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640.42億美元。進出口順差3035.53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價為494.15億美元。
全年共批準設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044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1.15億美元。核準備案對外直接投資項目230個,對外投資額27.72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實際投資額13.77億美元。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16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勞務人員實際收入總額6.52億美元。
金融業
截至2014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31858.43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30051.27億元。境內A股上市公司93家,市價總值10690.61億元;上市公司B股數量為1家,市價總值7.12億元。全年內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685.8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15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末,全省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4個,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88個,文化館96個,博物館98個。共有影院160個,銀幕746塊,年度電影票房9.81億元。廣播電台7座,電視台7座,廣播電視台66座,教育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使用者718.40萬戶,有線數位電視使用者598.33萬戶。年末廣播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8.3%;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8.7%。全年出版圖書3793種,總印數0.68億冊;報紙42種(不含校報、副牌),總印數11.58億份;期刊176種,總印數0.46億冊;音像電子出版物57.01萬盒(張)。全省共有各級各類檔案館114個。
教育
2003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廳,根據社會認可度,教學實力,科研貢獻向社會公布確立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華僑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葯大學、集美大學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07年增錄閩南師範大學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13年福建工程學院、廈門理工學院增錄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其中除廈門理工學院外其餘高校一律由福建省重點高校專項基金安排。福建省重點高校為區域教育以及建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福建高等教育的領軍團體,將會促進福建省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201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支持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建設高水準大學。
2014年福建省全日製研究生教育招生1.25萬人,在學全日製研究生3.93萬人,畢業生1.09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1.91萬人,在校生74.85萬人,畢業生19.01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94.1%。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14.09萬人,在校生43.76萬人,畢業生15.21萬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07萬人,在校生16.08萬人,畢業生4.12萬人。全省普通高中招生20.86萬人,在校生62.91萬人,畢業生22.73萬人。全省普通國中招生37.17萬人,在校生112.57萬人,畢業生34.31萬人。普通國小招生52.95萬人,在校生274.63萬人,畢業生37.89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2.51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145.63萬人。
所在地 | 學校名稱 | 辦學性質 |
---|---|---|
福州 | 福建省、教育部共建(國家211工程) | |
獨立學院 | ||
獨立學院 | ||
福建省、教育部共建 | ||
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 | 公辦獨立法人高校 | |
獨立學院 | ||
福建省 | ||
福建省、農業部共建 | ||
獨立學院 | ||
獨立學院 | ||
福建省 | ||
福建省 | ||
福州市 | ||
閩江學院 | ||
閩江學院新華都商學院 | ||
公立 | ||
私立 | ||
公立 | ||
泉州 | 公立 | |
私立 | ||
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 獨立學院 | |
私立 | ||
國務院僑務辦辦公室 | ||
廈門 | 獨立學院 | |
省教育廳 | ||
福建省 | ||
廈門南洋學院 | 民辦職業學院 | |
獨立學院 | ||
漳州 | 福建省 | |
獨立學院 | ||
莆田 | 公立 | |
寧德 | 公立 | |
南平 | 公立 | |
三明 | 公立 | |
龍岩 | 公立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所在地 | 備註 |
---|---|---|---|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 福建省人民政府 | 福州市 | 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 |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 漳州市 | ||
福州市 | 國家骨幹高職院校 | ||
南平市 | |||
泉州市 | |||
龍岩市 |
衛生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福建後,即在福州、廈門等城市成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製委員會,並以隨軍部隊衛生人員為骨幹先後在各地接收了國民黨政府遺留的衛生機構。當時,福建面臨多種傳染病的嚴重威脅。1949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衛生廳成立,加強了對衛生行政的領導。在“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和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引下,逐級成立防疫委員會,由各級黨政負責幹部參加領導,重點抓了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疫病的防治,加強海港檢疫工作,真正行使國境衛生檢疫主權;推廣新法接生為中心的婦幼保健工作,保護母嬰安全;頒布個體開業醫管理暫行規則,初步進行衛生基層建設,加強衛生行政管理;開展衛生宣傳,並加強醫學教育工作,培養各類急需衛生人才。接著,接管了教會辦的醫院和護士、助產職業學校等,實行新的衛生管理體製。1952年,在抗美援朝中,為回響毛澤東提出的“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準,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的號召,全省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省、地、市、縣政府普遍建立了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吸收各有關部門參加協同作戰,認真貫徹執行“衛生工作與民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各地(市)、縣衛生科、局也于50年代初陸續建立。同時還鼓勵本省大型企業部門創辦職工醫院,極力扶持僑辦醫院,為進一步開展衛生工作打下基礎。由于採取領導、專業人員和民眾相結合的方法,又吸取了已有的防疫經驗,很快就消滅了古典型霍亂和天花,控製了鼠疫的流行。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是歷史上所有政府所不能做到的。
到1988年底,全省城鄉共有各種衛生機構28327所(包括村衛生所16967所,個體開業醫診所6484所),衛生技術人員總計141095人(含村衛生員30906人),其中高級職稱達2208人。經過近四十年的努力,全省衛生狀況已大大改善,發病率、死亡率已大大下降,孕產婦死亡率為5.1/萬,嬰兒死亡率為30.74‰。疾病譜、死亡譜都已發生了重大變化,腫瘤、心血管、腦血管疾病上升到前幾位。各種傳染病已從50年代的首位,下降到第十位,平均期望壽命已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70.75歲,人民健康水準已大為提高。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716個,其中醫院556個,衛生院879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9.6萬人,其中醫生7萬人,註冊護士8.2萬人。年末共有醫療機構床位16.4萬張,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7萬人。
科技
福建省位于祖國東南沿海,兼跨中、南亞熱帶,山多林茂,水系發達,有獨特的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海岸曲折,多良港。
居住在這裏的先民留下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就已呈現原始技術的萌芽。商周時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代表性的是幾何形印紋陶器。秦漢以後,中原文化逐漸傳入。晉代以至隋唐,大批中原人民入閩,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藝。宋代,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福建的科學技術,和全國同時進入發展的高峰,尤其在橋梁建築、水利工程、航海造船等方面具有特色。明清兩代的多次海禁,束縛了福建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但福建在數學、博物、醫學等學術領域仍有很多成就。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近代科學文化不斷傳入。福建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前沿,造就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由于帝國主義侵略以及政治腐敗,腹地交通閉塞,資源不得開發,知識分子無用武之地,福建的科學技術也因而停滯不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科學技術事業十分重視,在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的同時,培養了科技人才,組織了科技隊伍,建立了科研機構,製訂了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開展民眾性農業科學實驗和工業技術革新運動,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科技進步。改革開放以後,福建經濟迅速發展,科技事業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截至2014年末,全省有國家級、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904家;高新技術企業1779家;重點實驗室147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0個(其中國家級7個)、科技企業孵化器76家(其中國家級10家)。全省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3057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3.460件。全省共有產品檢測實驗室758個,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0個。全省現有獨立的識別機構1個、分支機構12個,累計獲得28771張產品及管理體系識別證書。全省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69個,累計全省共製訂國家標準956項、行業標準947項、地方標準1489項。
截至2014年末,全省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0個,高空氣象探測站4個,天氣雷達觀測站6個。共有地震前兆台站(點)43個,前兆測項338個;測震台站(點)160個,強震動觀測台站(點)29個;GPS觀測基準站41個。共有345個海洋環境監測站位、13個重點監測區域、17個重點海域的17個生物質量樣品、2個海漂垃圾監測區域,共有19個海上水文氣象觀測浮標站位、28個沿海自動驗潮站、1對中程高頻地波雷達站、2套衛星遙感監測系統、1套海床基觀測系統、2套船基自動站、1套海島基站。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公開出版地圖4種。
體育
2014年,福建省運動員在世界三大賽中共獲得13金6銀6銅;在仁川亞運會上,我省共有34名運動員參賽,其中18人次獲得金牌,17人次獲得銀牌,5人次獲得銅牌;在第二屆南京青奧會上共獲得4金2銀1銅;在全國最高級別比賽中獲得31金41銀44銅。新增150個城市社區多功能公共運動場。全年銷售體育彩票64.75億元。
歷史文化
語言
福建省歷來以方言復雜著稱。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佔有其五--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吳方言和官話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福建境內現存的各種方言都有自己獨特的形成過程。從總的方面說,就古民族和古方言的源流而論,福建方言是多來源的;就方言差異的積存和共同語的影響而論,福建方言是多層次的;就內外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論,福建方言是多類型的。
飲食
秦漢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歡傍水而居。在飲食方面,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人以採集貝類及海生軟體動物為食物主要來源,如《逸周書》所載:“東越海蛤”。在福清東張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粟粒和稻草的痕跡,說明谷類糧食在當時的食物結構中也佔重要地位。
到了秦漢時期,福建農業生產有了發展,稻米是主食,魚、蛤、果品類為副食,《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時人糧食略有剩餘,用于釀酒。
漢代以後,中原漢族陸續遷徙入閩,他們帶來了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麥子成為主要食品之一,人們還種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後,隨著福建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海上貿易的繁榮,福建飲食品類大大豐富,菜餚的烹調也講究起來。明代中後期,甘薯從海外傳入,成為福建部分地區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後,閩菜逐漸形成特色。風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譽國內,並且形成不同的地區特色。
在待客習俗方面,福建人以熱情好客著稱,除請客喝茶外,煮蛋請客也是共有的習俗。在宴席習俗方面,近現代以來,漸趨奢華,且有諸多規矩。在民間,還流行不少飲食禁忌。在福建飲酒品茶已有數千年歷史。特別是飲茶,已成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宋以來,“鬥茶”之風甚盛,閩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譽海內外。
名稱由來
福建
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周代以後,這方水土的名稱歷經變易。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福建。
閩
“閩”的最早記載見于中國上古時的百科全書《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漢代許慎所作的字典《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徵”,但此解釋並未得到史學界的證實。

除“閩”之外,福建還有過“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七閩”最早記載見于《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
所謂“八閩”,是因為宋朝時稱為福建路,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總計有八個同級行政的機構,因而得名。
閩東,指福建東部閩江中下遊及東北部山區的廣大區域,臨台灣海峽和東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寧德。其中福州五區八縣和寧德的古田、屏南兩縣通行福州話,寧德的其他縣市多通行福安話。此外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連江縣(馬祖列島)亦屬于閩東。
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三明市市區轄梅列、三元兩區,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寧化、沙縣、泰寧、將樂、建寧9縣。大田通行閩南方言,三明、永安、沙縣通行閩中方言,寧化、清流通行閩西客家方言,泰寧、將樂、建寧、明溪通行閩贛方言,尤溪則通行閩東方言,而非閩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遊縣和荔城區、城廂區、秀嶼區、涵江區。
閩南,指福建南部九龍江、晉江流域的區域,臨台灣海峽,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經濟較為發達,故又有閩南金三角之稱。此外,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金門縣亦屬于閩南。
閩南地區為著名僑鄉,漳、泉兩地移民,又稱河洛人,是大多數海外華人和台灣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語。
西部毗鄰閩西地方,與客家地區過渡,亦有客家話分布點,如:詔安縣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紅星等鄉鎮、雲霄縣、南靖縣、平和縣的部分地區,在地區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灣。
閩北,指福建北部的閩江上遊地區,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側、戴雲山脈西北側。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南平地區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東靠寧德市、西對江西省上饒市和鷹潭市、南挨三明市、北臨浙江省麗水市。是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通行閩北語。
閩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龍岩城區和漳平外,其餘各縣均為客住縣,偶有山客,即畲族,系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為移民台灣、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縣劉光第,永定縣吳伯雄等為代表。現在則是福建最西邊的地市龍岩市(包括新羅區,漳平市,永定縣,上杭縣,連城縣,武平縣,長汀縣)。永定土樓為世界文化遺產。
風景名勝
景區景點
福建的旅遊資源豐富而且獨特。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2007年)、南平市武夷山風景名勝區(2007年)、福建省土樓(永定·南靖)旅遊景區(2011年)、福建省三明市泰寧風景旅遊區(2011年)、泉州市清源山景區(2012年)、寧德市白水洋-鴛鴦溪旅遊區(2012年)、寧德市福鼎太姥山旅遊區(2013年)等7個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景色奇異秀麗。

特產
福州特產:壽山石、牛角梳、橄欖、福桔、龍眼、閩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瓷器等。
莆田特產:盛產鰻魚、對蝦、梭子蟹、丁昌魚等海產品,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馳名中外。
龍岩特產:連城地瓜幹、連城白鶩鴨、連城蘭花、龍岩花生、長汀豆腐幹、上杭蘿卜幹、武平豬膽幹、永定菜幹、河田雞等。
泉州特產:各種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安溪鐵觀音)、老範志萬應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餞、泉州木偶頭、永春漆籃、人造花等。
漳州特產:水仙花、茶花、蘭花等“三大名花”和青梅、蘆柑、荔枝、天寶香蕉、龍眼、平和蜜柚、鳳梨等“七大名果”;還有各種海產幹貨、片仔癀牌片仔癀、八寶印泥、片仔癀珍珠膏、珍貝漆畫飾板、水仙花牌風油精,布袋戲等。
廈門特產:各種亞熱帶瓜果、餡餅、魚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廈門珠綉、漆線雕、廈門彩塑、廈門瓷塑、香菇肉醬、廈門葯酒、海產幹貨等。
南平特產:武夷岩茶(大紅袍)、竹筍、香菇、蓮子
寧德特產:茶葉、食用菌、四季柚、檳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龍眼、油柰、無核柿、板傈等暢銷海內外,寧德還盛產大黃魚、石斑魚、對蝦、二都蚶、劍蟶等海珍品。
著名人物
- 古代
宋代前:陳元光、董奉、王審知、歐陽袞、陳寶應、百丈懷海、黃檗禪師、本寂
宋元:朱熹、李綱、宋慈、蘇頌、蔡襄、蔡京、曾公亮、章惇、呂惠卿、柳永、劉克庄、張元幹、楊億、吳激、鄭思肖、謝翱、蕭德藻、黃升、黃公度、敖陶孫、嚴羽、鄭樵、袁樞、楊時、遊酢、胡寅、胡安國、胡宏、羅從彥、蔡元定、蔡沈、陳普、真德秀、陳淳、鄭文寶、吳充、黃潛善、章得象、曾慥、楊載
明代:李贄、鄭芝龍、鄭成功、鄭經、俞大猷、葉向高、楊榮、黃道周、張瑞圖、邊景昭、王慎中、曹學佺、何喬遠、謝肇淛、陳第、鄭善夫、何朝宗、隱元
清代:洪承疇、施琅、林則徐、李光地、藍鼎元、黃慎、伊秉綬、華岩、上官周、餘懷、梁章鉅、鄭孝胥、沈葆禎、陳寶琛、陳衍、林雲銘、張際亮、林昌彝、潘振承
- 近現代
林紓、嚴復、辜鴻銘、林覺民、方聲洞、冰心、鄧拓、林語堂、鄭振鐸、林徽因、梁遇春、薩鎮冰、薩師俊、馬約翰、林森、林祥謙、郭柏蔭、黃乃裳
- 現當代
科教/政治領域:陳至立、鄧子恢、劉亞樓、盧仁燦、楊成武、庄聰生、盧嘉錫、陳景潤、陳錦城、侯德榜、薩本棟、林蘭英、吳孟超、唐仲璋、唐崇惕、張鈺哲、林同驥、王世真、鄭作新、沈元、劉應明、林巧稚、高士其、陳嘉庚、王永慶、石開、李陸大、林紹良、郭鶴年、黃如論、許榮茂
文人學者:餘光中、舒婷、鄭敏、蔡其矯、杜運燮、彭燕郊、魯藜、汪國真、鄭天挺、蔡尚思、謝冕、劉再復
娛樂/體育領域:鍾子炫、吳奇隆、姚晨、陳赫、李煒、張靜初、葉一茜、卓依婷、林丹、何雯娜、黃珊汕、張國政、張湘祥、石智勇、陳忠和、歐豪、鄭碩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