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福州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時期的黃土侖類型,表明閩族先民們已在此以漁獵、採集,或從事原始農耕,使用磨製石錛、石斧、石刀等石器;已掌握紡織、製陶等生產技術和相應的裝飾藝術。戰國秦漢,福州閩族先民與越王勾踐後裔融合形成閩越族地方政權。1992年、1998年、1999年,分別在鼓屏路錢塘巷西口基建工地、屏山菜市場基建工地、歐冶池畔省財政廳基建工地,發現漢代文化堆積層,出土有漢代龍鳳紋瓦當、萬歲紋瓦當、布紋磚、筒瓦、板瓦堆積和建築基址等;與此同時,在新店古城村發現漢代城址遺跡等,都為《史記》有關閩越國都冶城的記載提供新的實物佐證。

遠古至南北朝
據考古發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殼丘頭文化與公元前3000年的閩侯曇石山文化。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史籍開始出現“閩越”的稱呼,這一時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閩人,或是閩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國滅亡後,南逃的部分越國貴族與福州當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設閩中郡(今福州隸屬于它)。公元前202年(漢高帝6年)無諸被正式封為閩越國國王,今福州冶山一帶的冶城建都,又稱東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公元前110年,漢朝滅閩越國,部分閩越人被強製遷徙到江淮一帶,冶城衰落。直到公元前85年(始元二年)才在此設立冶縣。三國時期福州為東吳的造船中心之一。晉太康年間晉安郡首位太守嚴高修築了福州子城,開鑿東湖、西湖以及運河(即今天的晉安河),奠定了後世福州城的雛形。308年(永嘉二年),亦即“五胡亂華”之際,晉安郡成為八姓入閩的中原漢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福建的政治經濟中心從閩北轉移到了福州一帶。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原閩州改名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中唐以後,福州的經濟和文化教育大幅進步。中晚唐中原動蕩,北方漢人持續移民入閩。879年,福州城一度被黃巢軍隊攻佔。893年(景福元年)王潮、王審知的光、壽州軍佔領了福州,並以福州為據點統一了福建,開創閩國,並帶來中原移民潮,被稱作“十八姓從王”。909年(開平三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定都福州。945年閩國被南唐所滅,947年吳越擊敗軍閥李弘義而控製了福州,直至978年北宋吞並吳越、佔領福州為止。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榮,城池的擴建將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也得名“三山”。此時的佛教在福州的發展也很迅速,中國南方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華林寺大殿就建于這一時期。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時期逐漸形成。

宋元
宋代是福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人口、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高峰。974年和1069年,刺史錢昱和程師孟先後擴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間大興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張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樹,“榕城”之名由此而來。福州的城市內河水網體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眾多,經濟極其繁榮,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時人口超過59萬,其中城內人口超過十萬。宋代福州的農業高度發展,還是宋朝造船業的中心,其商品經濟發達、海外貿易發展迅速。文化上,兩宋時期福州一共出了文狀元10名,武狀元11名,進士2247名,福建是中國出狀元最多的省份,福州佔福建大部分,奠定了福州科舉文教在中國領先的地位。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臨安後,南宋益王趙昰以福州為行都稱帝,改年號景炎,十一月,蒙古軍隊攻佔福州,趙昰從海路南逃。元代福州大部分時間作為福建首府,元末的1359年到1362年,發生亦思法杭兵亂,亦思巴奚軍一度佔領福州。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軍隊佔領福州。
明清
從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開始遷居琉球,而鄭和艦隊選擇長樂縣太平港作為停泊基地、物資採辦地及開赴西洋的起點,很多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的寶船即是福州製造的福船(古代木質海船代表),而大批幹練的福州籍水手則活躍在鄭和艦隊中。此後福州海外貿易逐漸復甦,1474年成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福州還是中國和琉球交往的樞紐,福州柔遠驛專門用于接待琉球使者、商人。嘉靖年間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繼光曾兩度入閩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同福州的接觸漸趨頻繁,1624年底,艾儒略將天主教傳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都稱帝,改元隆武,1646年,清軍擊潰隆武政權後攻佔福州。
清初,清軍與鄭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進行拉鋸戰,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據福州反清。動蕩的局勢導致清政府施行海禁、遷界政策,強迫福州沿海居民內遷,重創福州沿海的社會經濟,直到1684年遷界政策取消。明清兩代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使福州城大規模發展。清代中前期,福州中國重要的海洋貿易中心,其主要貿易對象是琉球和日本,多有福州府人移民琉球和日本。經濟的繁榮也使人口猛增,到了19世紀道光年間,有歐洲人估計福州城市人口可能已經達到50萬。
馬尾造船廠繪事院
鴉片戰爭之後,1844年福州作為五口之一正式開埠。自1845年南台島的英國領事館建立起,先後有17個國家在福州設領事館。台江地區沿江和上、下杭一帶成為進出口貿易中心,而福州的茶葉出口更佔到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的35%。外資、民營與官營的銀行、企業、商號等相繼在福州開辦。1847年,基督教新教開始在福州傳播,並在此後創立了許多教會學校和福州最早的報紙和期刊。洋務運動興起後,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馬尾設立了福建船政局(後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現代艦船,並開設福建船政學堂培養相關人才。隨後福建水師成立。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在馬尾港發生的馬江海戰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晚清的福州是中國較為現代化的城市。清朝立憲運動後,福建省咨議局于1909年在福州開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會擊敗清軍,佔領福州,成立了福建軍政府。
近現代
1913年,福建的二次革命失敗後,福州軍閥爭權、政局動蕩,各派系軍閥先後進駐福州掌握福建省的行政權,直到1926年12月13日,北伐軍佔領福州並結束了福州的軍閥統治。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軍和國民黨內部分反蔣中正的勢力在福州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定首都于福州,蔣中正隨即率軍進攻福建,于1934年1月16日佔領福州,閩變失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于1941年4月21日至1941年9月3日以及1944年10月4日至1945年5月18日期間兩度佔領福州。1946年,福州設市。中國人民解放軍于1949年8月17日後進入福州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福州市人民政府開始實施大規模的社會改革。福州大量的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被復原,許多教會組織也被取締,私營企業逐步國有化,還進行了多次政治運動。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福州開始,直到1978年4月,福州開始對文革中受迫害的人士進行平反。1980年3月30日,國務院批準福州成為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又批準在馬尾興辦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20世紀90年代,福州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到了2009年5月,國務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決議。 2013年7月25日,原屬福州的平潭綜合實驗區改由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轄。 2014年12月12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福州片區共31.26平方公裏。
行政區劃
現轄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晉安區、馬尾區等五個區,福清市、長樂市等兩個縣級市,閩侯縣、連江縣、閩清縣、羅源縣、永泰縣、平潭縣等六個縣。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福州位于歐亞大陸東南邊緣,東臨太平洋,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緯25°15′~26°39′,東經118°08′~120°31′,東瀕東海,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南接莆田,居于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
地形地貌
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全市總面積12154平方公裏,其中市區總面積1786平方公裏。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北部為山地,從西南向東傾斜;西部為中低山地;東部丘陵平原相間。山地、丘陵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2.68%,其中山地佔32.41%,丘陵佔40.27%。鷲峰、戴雲兩山脈斜切南北,閩江橫貫市區東流入海。

氣候條件
福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適宜,溫暖濕潤,四季常青,陽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無雪,夏長冬短,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20~25℃,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33~37℃。極端氣溫最高42.3℃,最低-2.5℃,2013年福州成為四大火爐之首。年相對濕度約77%。常出現熱島效應,又福州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氣溫高達36℃以上。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夏季以偏南風為主。7~9月天氣炎熱,是台風活動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風直接登入市境有2次。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福州冬季一般無雪。有時在鼓山等海拔較高地區有零星降雪。不過冬季有雨,氣候相對較為濕潤。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福州較特殊的區域地質,形成了獨特的礦種結構。已探明的地下礦產資源近四十種,以建材原料非金屬礦為主,葉蠟石、標準砂、型砂、建築砂、飾面用花崗石、高嶺土、明礬石等儲量多、品位高、分布廣、埋藏淺,具有相當大的經濟價值和開採前景。其中,葉蠟石的保有儲量居中國首位;不僅可廣泛用于工業生產,而且是工藝美術製品的重要原料。市郊的壽山石從南朝開始用于工藝雕刻,石質最佳者首推田黃石,人稱“石中之王”,價超黃金,視同瑰寶。

森林資源
福州市林地面積7792平方公裏,佔全市總面積的65%,現有森林總面積94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16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8%,綠化程度達88.6%。
地熱資源
福州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福州盆地的地熱田是福建省最大的地熱田,其泉脈廣、溫度高、水質優、流量大、埋藏淺,且分布在市區中心,為世間罕見,現已被用于生產、生活、醫療、科研和體育等方面。
海洋資源
福州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裏,海岸線總長1137公裏,佔福建省岸線總長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興建1~20萬噸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個: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久負盛名,是全國少有的深水港灣。東部沿海的海壇島面積251.4平方公裏,是福建省第一大島,中國第五大島。島上的三十六腳湖,湖面積達2.1平方公裏,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較大的島嶼有南台島、江陰島、琅岐島、粗蘆島、川石島、大練島等。淡水養殖魚類有120種,海洋魚類500餘種,陸生動物屬保護和禁獵的有20多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福州市常住人口為7115370人,家庭戶2177483戶、635325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92人;男性人口為3630096人,佔51.02%,女性人口為3485274人,佔48.98%。
民族
福州漢族人口居多,截至2010年漢族人口佔全市人口總數的98.69%。全市有43個少數民族,約8.87萬人,佔1.32%,其中畲族人口4.7萬人,約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2.86%。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畲族、回族、滿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個民族。城區少數民族人口9000多人,主要有畲族、滿族、回族。
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相對比較集中,有羅源縣霍口鄉和連江縣小滄鄉2個畲族民族鄉。有民族行政村85個,其中畲族村79個,主要分布在羅源、連江、永泰、晉安、福清一帶;回族村5個,分布在福清市、平潭縣一帶;滿族村1個,分布在長樂市。有民族自然村358個,其中羅源縣151個、連江縣55個、永泰縣76個、福清市29個、平潭縣21個、晉安區14個、閩侯縣8個、閩清縣2個、長樂市1個、馬尾區1個。
經濟概況
福州是中國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定位在福建發展和海西建設全局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解放初到1978年,福州市經濟先後經歷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社會經濟發展不穩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較低水準。改革開放後,福州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78-2008年,全市生產總值年均成長14.92%,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6.8:47.2:26調整最佳化為2007年的10.9:46.7:42.4,形成福清百億電子城、馬尾百億電子城、閩侯百億汽車城、長樂百億紡織城等特色產業帶。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化纖、汽車及配件、塑膠製品、光電、文化創意等為重點的產業體系。截至2012年,福州市經濟增速已連續7年達到12%以上。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18.29億元,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不含基金)597.39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82.0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409.37億元。
第一產業
福州物產豐富,素有“福海寶地”之譽。糧食以水稻為主,一年三熟,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甘蔗、茶葉等,形成果蔬、食用菌、畜牧三大特色產業。至2012年年末,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4.9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62.1億元;林業產值16.9億元;牧業產值73.7億元;漁業產值352.5億元。全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30家,實現銷售收入(含交易額)482億元;共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2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2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企業81家,無公害農產品識別企業60家,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34家,有效使用有機食品標志企業4家。79個農業項目獲國家、省星火科技項目立項,37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80家農業科技特派員創業示範基地。全市已建成規模超100畝各種休閒農場72家。休閒農業方面,閩侯縣2012年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市已建成規模超100畝各種休閒農場72家。
第二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福州市以打造強大的製造業基地為目標,圍繞支柱產業發展產業集群,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調整最佳化經濟布局,推動工業項目向以江陰、羅源灣和重點的“兩翼”集聚,加大工業集中區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工業產出總量不斷越上新台階。 截至2012年底,全市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6353.2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493.48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77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890.58億元。
第三產業
貿易、旅遊
至2012年年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59.03億元。全年共接待境內外遊客(含一日遊)3192.55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85.1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0.12億元。福州赴台個人遊順利實施,經福州口岸赴台旅遊41277人次。《福州市“十二五”旅遊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十二五”期間,福州市將整合山海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品,著力打造“都市、文化、溫泉、江海”四大旅遊品牌;到2015年,力爭全市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突破4000萬人次,其中入境旅遊人數突破12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600億元。
金融、證劵、保險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金融機構(不含保險和證券機構)46家;各類金融機構營業網點1292個;共有4家外資金融機構在福州設立分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餘額(本外幣,下同)7909.63億元;單位存款餘額4193.35億元。金融機構貸款餘額7054.33億元;全市共有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85家,股民資金開戶總數156.68萬戶;保險業發展迅速,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類保險營業網點398個,外資保險機構在福州設立9家分公司和2個代表處。
對外經濟
改革開放後,福州發揮自身的區位,政策、人文等各項優勢打好“僑牌”、“撞球”,積極引導海內外鄉親“回歸”興業,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資,拓展對外經貿,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全面對外開放的格局有效形成。 2012年,福州市進出口總額310.60億美元;出口總額211.31億美元;出口地區以美國、歐盟、東盟、日本和香港等地為主;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39項,新批協定投資總額3.41億美元,成長42.61%,其中中方協定投資額2.46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3858.89萬美元,年末勞務合作在外人員4367人。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
基礎設施:至2012年年末,城市道路總長度1170.8公裏,道路面積2562.8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1.4平方米;建設完成600公裏農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製村通客車率96.48%,全市共有公交營運線路288條,公交營運車輛4066輛;共有各類計程車6304輛;市區共有自來水廠8座,日綜合生產能力155萬噸,2012年全年供水總量29610.87萬噸;市區全年液化氣供氣總量6.05萬噸;天然氣供氣總量13608.1萬立方米,燃氣普及率99.5%;全社會用電量305.13億千瓦時。
城鄉面貌:至2012年年末,福州市建成光明港至森林公園綠道等一批城市濱河景觀休閒道,啓動沿江沿河慢行系統建設,已建成22公裏休閒步行道;建成區綠地面積8921公頃,綠地率37.15%;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9750公頃,比上年新增350公頃,綠化覆蓋率40.6%;共有公園63座,公園綠地面積2544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3平方米。
民生保障
至2012年年末,福州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95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5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達到10107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353元。
衛生體育
至2012年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950家,各級醫院總計103家,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6家。衛生機構床位28611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4.66張,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91人。全市共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7個,衛生技術人員1283人;社區衛生服務站127個,衛生技術人員1075人;鄉鎮衛生院123個,衛生技術人員4591人。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331.57萬人,參合率99.9%。
截止2012年,福州市擁有體育場館418個,全民健身活動點1330個,各級老體協組織2656個。全市2243個行政村已有2052個建有全民健身設施,覆蓋率達91.5%。全市經常參加健身活動的僅老年人就有40萬人,約佔全市老年人總數的一半以上。各種全民健身活動和民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10萬人健步走、橫渡閩江、海峽傳統龍舟賽、8月8日全民健身日健身展示、社區運動會、全國登山健身大會暨海峽登山活動、市直機關運動會、海峽門球賽暨百隊千場門球賽、農村百隊千場籃球賽。
福州市多次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授予的“民眾體育優秀組織獎”。2011年,被授予建立全國全民健身示範城市試點單位之一。“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兩次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城市運動會”正式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于2015年10月在福州舉行。
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科教場所
對外交流
福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祖籍福州的海外華僑、華人多達300餘萬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個國家和地區。福州地區的歸僑、僑眷人數多達200萬,港澳有福州鄉親近30萬。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幾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跡。不僅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西歐各國,在開發中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有為數眾多的福州鄉親,而且在一些落後國家、小而偏僻的地區如巴貝多、馬紹爾、安提瓜和巴布達、獅子山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跡。福州與台灣水相連、地相望、語相通、習相近,民間交往源遠流長,歷來關系十分密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福州去台人員達3萬人,到2012年台灣地區有27個福州同鄉會、60多萬福州鄉親;在福州居住的台灣省籍同胞有1300多人,台屬12萬人。
教育
- 歷史發展
福州的學校教育始于西晉,初興于唐,從北宋至南宋,福州教育進入全盛時代,官辦的府學、縣學普遍建立,私人講學的書院大量涌現,各鄉裏都有書社。自隋朝至清朝末期,共舉行502次進士科考試,產生502個狀元,其中有50個是福建人,福州府之人佔了22個。科舉資料記載,福州府“舉進士者二千二百四十七人”,全國聞名。南宋學者呂祖謙的一首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福州文化教育的昌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新中國成立後,福州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1957年開連續3年福建省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中成績名列前茅,福州作為省會城市,被譽為“聯考紅旗”。福州市1997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4年中心城區率先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並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04年全市高中階段升學率達到98%。
- 高等教育
- 基礎教育
福州英華外語職業學院 | |||
福建生物工程技術學院 | |||
華僑大學福建音樂學院 | 福建經濟學校 | 福州理工學校 | |
福州文教職業中專學校 | 福州交通職業中專學校 | 福建機電學校 | |
福建省郵電學校 | 福州建築工程職業中專學校 |
歷史文化
通行語言
福州地區通用福州話,在地人稱之為平話(一說:百姓話(意為民間話,在福州方言中百姓讀快點和平字的差別細微))。福州方言(閩東方言)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在福建方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方言是閩江下遊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整個閩東地區的代表性方言。福州話主要通行于福建地區的閩江流域中下遊(包括其支流大樟溪和古田溪流域)至入海口一帶,涵蓋11個縣市,分別是古田、屏南、閩侯、永泰、閩清、長樂、福清、平潭、羅源、連江和福州,使用的人口超過一千萬。今寧德市(舊福寧府)所轄的7縣(福安、寧德、周寧、壽寧、柘榮、霞浦、福鼎)能聽懂。至于閩北地區如尤溪、建甌、沙縣、順昌、將樂等,則以福州話為第二方言,從閩東方言區出去的華僑更是把福州話傳播到世界各地。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應當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于福州話中。
民間習俗
福州民間習俗可分為節俗、婚喪壽事俗、鄉俗、食俗、穿戴俗五大類別,主要有鬧花燈、踩高蹺、舞龍燈、舞獅子、賽龍舟、登高等民俗活動。
- 節俗
福州的生活習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響。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習尚的傳統。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後人傳”(福州俗語),因鴨蛋與福州話發音“壓浪”諧音,漁民出海祈求沒有風浪,也有“壓亂”的意思,故福州人稱它為“太平蛋”。遇喜宴、生日、餞行、過九(虛齡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胃口越來越小,廚師們以鵪鶉蛋、鴿蛋代之,這樣既細雅,又有原意,逐漸成為一種新俗。況且鵪鶉與安全諧音,頗有意義,很快被民眾接受。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裏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 食俗
閩菜世界聞名,福州人的口味偏甜、酸。當地的風味小吃有魚丸、拌面、肉燕、蝦酥、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福州線面等數十餘種。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致,刀工嚴密謹慎;講究火候,註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顯示了兩大光鮮特征:一為刀工靈巧高明,寓趣于味,素有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較為有名的菜品如炒螺片。二為湯菜眾多,變化多種多樣,素有“一湯十變”之說。著名湯品如歷史悠久的佛跳牆,有“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美譽。其中以聚春園佛跳牆最為有名。
福州五大代表菜: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肉燕。
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冬筍、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為原料,加工巧妙,烹製有方,味道很不錯。福州許多寺廟、萊館都經營素菜,其中以鼓山涌泉寺的素菜最為著名。名素菜有“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石鼓三鮮”、“涌泉三絲”等30多種。
地方文化
曇石山文化:曇石山文化因曇石山古人類遺址而名。遺址位于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目前儲存最完整、實物最多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5000多年的曇石山文化,堪與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並具有海洋文明獨特而鮮明的特征。1954年發現曇石山文化遺址以來,已先後進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陶燈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興辦時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創辦于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在其興辦的40多年裏,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製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活動,推動了近代中國造船、冶金、電信、鐵路、飛機製造等新式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並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豐碩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後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
“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佔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裏坊製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壽山石文化:壽山石文化以壽山石雕為載體。出產于福州晉安區壽山鄉的壽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斕、溫潤如玉、晶瑩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國之瑰寶”的美譽,壽山田黃石更是被譽為“石帝”、“石中之王”。
傳統藝術
閩劇: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昆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1924年,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

評話: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
十番: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宗教文化
福州宗教文化豐富,有“佛國”之稱,重點佛教寺院有6座(涌泉寺、西禪寺、林陽寺、地藏寺、萬福寺、雪峰寺),為全國城市之最,福州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最多的城市。

福州的外來宗教文化歷史悠久,而且這些宗教幾乎都是在傳入中國之初就在福州建立了據點,這與福州自古以來就是海外貿易的港口密切相關。早在東漢時期,福州就與東南亞國家有貿易往來。唐宋時期,福州已成為“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繁華國際貿易港口。明代,福州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馬尾、長樂一帶)增加給養後揚帆出海,福州港正式成為國家港口。清代自康熙、雍正之後開禁設關,福州對外貿易又趨繁榮,“使西南洋諸口鹹來互市”。鴉片戰爭後,福州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長期以來,外國使節、商人等紛至沓來,使福州的外來宗教文化豐富多樣。
福州保留著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遺存。三國時期,佛教就已傳入福州。五代,福州有了“佛國”之稱。福州開元寺是福州市現存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距今有近1500年的歷史。福州另一佛教寺院——鼓山涌泉寺的歷史亦可追溯至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福州南門兜有一座清真寺,其歷史可追溯到唐朝,從清真寺內儲存的明、清碑記大致可以了解當時福州伊斯蘭教傳播、發展的狀況。明天啓四年(公元1624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來到福州傳教。10年後,福州城內已有教徒百人。福州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南台島的泛船浦天主教堂(建于公元1868年)。
福州的另一宗教文化是其帶有海洋性特征的民間信仰,這與其地裏環境相關。福州地處閩江下遊,瀕臨東海,本是水國之鄉,江河、湖塘、河浦、沙洲極多。城區有白馬河、東西河、晉安河、光明港4條主河道,另外還有安泰河、打鐵港、五四河、瀛洲河、達道河、茶亭河、洋洽河、龍津河等10多條內河。江海內河相連,海潮江水相通,使福州文化中烙下了海洋性特征。福州文化的海洋性特征體現在其民間信仰上,即福州人對河神、海神的崇拜。
名優特產
福州特產名產豐富,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福建通志》)之稱。擁有龍眼、荔枝、柑桔、橄欖、芙蓉李、茶葉、香菇、竹筍、蓮子,魚、蝦、螺、蚌、麂、雉、鷓鴣、石鱗、脫胎漆器、木畫、木雕、紙傘、貝雕等特產或名產。福州軟木畫、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平潭貝雕久負盛名,十分暢銷,其中壽山石雕、脫胎漆器、軟木畫被譽為“榕城三絕”。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海內外。

風景名勝
概況
福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名山、名寺、名園、名居繁多,獨具濱江濱海和山水園林旅遊城市風貌。擁有三坊七巷、平潭海壇、鼓山、青雲山、十八重溪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尤其是鼓山,人說“到了福州沒上鼓山等于沒來福州”。
福州市著名的歷史古跡有150多處,其中 三坊七巷、林則徐墓、福州華林寺、烏塔、馬尾船政遺址、福清彌勒岩、曇石山文化遺址、羅源陳太尉宮等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石刻、江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琊王德政碑”、被稱為書法藝術瑰寶的李陽冰烏山摩崖石刻、記載明代鄭和航海史料的“天妃靈應之記碑”、被譽為中國金石史上奇跡的雪峰寺“樹腹碑”等也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
景點
- 人文古跡
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地段分為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建築群三種類型,分類進行保護。主要歷史地段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3片歷史文化街區,煙台山、烏山、屏山、于山、冶山、西湖、馬尾、林浦、螺洲、洪塘、陽岐、閩安、南嶼等13片歷史風貌區,大橋頭台江汛、泛船浦、馬廠街、公園路、禪臣花園、福建協和大學、鼓嶺等7片歷史建築群。
- 風景名勝
著名人物
福州近現代名人輩出,宋代以來文化教育興盛,是產生進士(4100多人)、狀元(31人)和“兩院”院士(67人)最多的城市之一。宋、明、清3個朝代,福州籍進士就達3632人,其中狀元7人,位居全國各州府的前列。福州又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從清朝到民國先後13任海軍總長、次長、總司令為福州人囊括。
1991年,國家對近現代中國傑出專家學者所作的統計中,福州籍53人,中科院福州籍的學部委員、院士47人,均列中國各城市的前茅。截至2010年11月,福建籍及在福建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達133人(其中,嚴愷、閔桂榮為兩院院士),居全國第三位,位列江浙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