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遠古代
兩漢時期,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
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恆、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
隋唐時期石家庄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征(一說巨鹿人,一說館陶人)和李吉甫。
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
金元時期石家庄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志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
近代
20世紀初葉,石家庄還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那時的獲鹿就是通燕趙、連三晉的貨物集散地,素有“日進鬥金的旱碼頭”之稱,但是,隨著正太鐵路的興建通車,日進鬥金的旱碼頭東移,石家庄逐漸取代了獲鹿的地位,日漸繁榮的商業、服務業,成為石家庄向近代化城市邁進的又一重要因素。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設立一個站點,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
1907年正太鐵路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庄和京漢鐵路連線,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庄,石家庄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
1907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正太路起點南移,正定城市中心開始南移;真正使石家庄向城市化邁進的誘因因素,還是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佔領河北省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市極其周邊所有縣城,在石門市建立了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第一座解放軍解放的設防大城市)。
石家庄政府第一屆領導班子是柯慶施和毛鐸。1947年12月26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庄市。當時,石家庄市人口19萬,有大小工廠27家,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左右。
1948年5月-1949年3月間,石家庄市西北部的平山縣的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毛主席、黨中央在此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在石家庄市中華北大街宣告成立,並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掀開了中國金融史上劃時代意義的新篇章。
現代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市遷至石家庄市。1993年6月30日,石家庄地區行政公署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合並,成立了新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2014年9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復原石家庄市橋東區,原橋東區的東華、休門、彭後、東風、匯通5個街道劃歸石家庄市長安區,原橋東區的中山東路、阜康、建安、勝北4個街道和桃園鎮劃歸石家庄市橋西區;復原縣級藁城市、縣級鹿泉市和欒城縣,同時分別設立石家庄市藁城區、鹿泉區和欒城區。藁城區、鹿泉區、欒城區分別以原藁城市、原鹿泉市、原欒城縣的行政區域為現行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石家庄市轄8區14((市),即新華區、橋西區、長安區、裕華區、礦區、藁城區、鹿泉區、欒城區、辛集市、晉州市、新樂市、正定縣、深澤縣、無極縣、趙縣、高邑縣、元氏縣、贊皇縣、井陘縣、平山縣、靈壽縣、行唐縣和1個高新技術開發區(石家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有鎮125個,鄉95個,街道辦事處56個,行政村4362個,居委會603個。

區縣名稱 | 面積(平方公裏) | 戶籍人口(萬人)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
92.11 | 48.8 | 050000 | 泰華街93號 | |
54.46 | 51.69 | 050000 | 南二環西路180號 | |
110.24 | 42.65 | 050000 | 裕華東路123號 | |
101.45 | 41.69 | 050000 | 塔南路169號 | |
藁城區 | 836 | 77.5 | 052160 | 廉州鎮 |
鹿泉區 | 603 | 38.46 | 050200 | 獲鹿鎮 |
347 | 33 | 051430 | 欒城鎮 | |
69.98 | 13 | 050100 | 南緯西路1號 | |
468 | 47.5 | 050800 | 正定鎮 | |
1381 | 32.9 | 050300 | 微水鎮 | |
951 | 62 | 052360 | 辛集鎮 | |
619 | 53.3 | 052260 | 晉州鎮 | |
675 | 58.83 | 051530 | 趙州鎮 | |
222 | 18 | 051330 | 高邑鎮 | |
676 | 40 | 051130 | 槐陽鎮 | |
1210 | 24 | 051230 | 贊皇鎮 | |
2648 | 46 | 050400 | 平山鎮 | |
1069 | 32.7 | 050500 | ||
1025 | 45 | 050600 | ||
525 | 46 | 050700 | 長壽街道辦事處 | |
無極縣 | 524 | 50.26 | 052460 | |
296.39 | 25 | 052560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石家庄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冀中南經濟區,距首都北京283公裏。位于北緯37°27′~38°47′,東經113°30′~115°20′之間,東與衡水接壤,南與邢台毗連,西與山西為鄰,北與保定為界。南北最長處約148.018公裏,東西最寬處約175.383公裏,周邊界長760公裏。

石家庄市域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西部地處太行山中段,包括井陘縣、礦區全部及平山縣、贊皇縣、行唐縣、靈壽縣、鹿泉市、元氏縣等六縣(市)的山區部分,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50%。東部為滹沱河沖積平原,包括新樂、無極、深澤、辛集、晉州、藁城、高邑、趙縣、欒城、正定、石家庄市區、郊區的全部及平山、贊皇、行唐、靈壽、鹿泉、元氏六縣(市)的平原部分。西部平山到石家庄市區坡度為1/1400-1/1200,石家庄到東部辛集坡度為1/1200-1/1400。
轄區內大地構造,屬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間的接壤地帶,地勢東低西高差距大,地貌復雜。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巒重疊,地勢高聳,京廣鐵路以東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貌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地處平山的最高山峰駝梁海拔2,281米,為河北省境內的第五峰,是石家庄的製高點。東部平原,按其成因屬太行山山前沖洪積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龐村海拔28米,為轄區內的最低點。(以下資料由市規劃局提供)市區二環路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西北角81.5米,東南角64.3米。
氣候環境
石家庄市地處中緯度歐亞大陸東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太陽輻射的季節性變化顯著,地面的高低氣壓活動頻繁,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于夏秋季節。幹濕期明顯,夏冬季長,春秋季短。夏季溫度經常達到34度。

春季長約55天,夏季長約105天,秋季長約60天,冬季長約145天。春季氣候幹燥,降水量少,常有5、6級偏北風或偏南風,4月份氣溫回升快;夏季,受海洋溫濕氣流影響,6、7、8三個月降水佔全年降水量的63%-70%;秋季,受蒙古高壓影響,晴朗少雨,溫度適中,氣候宜人,深秋多東北風,有寒潮天氣發生;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的影響,盛行西北風,氣候寒冷幹燥,天氣晴朗少雲,降水少。
石家庄市總的氣候特點為:年平均氣溫偏高,春溫夏熱秋涼冬冷,雨量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區接近常年,西部部分山區雨量偏多,日照偏少,春季天氣多風。
總降水量為401.1-752.0毫米,時空分布不均。其中西部山區雨量為628.4-752.0毫米;其它地區為401.1-595.9毫米。冬季降雪量偏多,總雪量為10.0-19.2毫米。大雪雖給交通帶來一些不便,但對小麥越冬起到保護作用,為春季返青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條件。春季降水偏少,季總雨量為11.0-41.7毫米。夏季雨量分布不均,降雨量為145.2-516.4毫米。
年總日照時數為1916.4-2571.2小時,其中春夏日照充足,秋冬日照偏少。
水文環境
石家庄市轄區內河流分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和子牙河水系。主要行洪河道6條,其中北部的沙河、磁河木刀溝屬大清河系,中南部的滹沱河、洨河、金河、槐河、羜河屬子牙河系。總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裏。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家庄市東部為華北平原,西部為太行山區。西部山區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良好,擁有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至2012年底,全市發現礦種有59種(包含亞種為61種),礦產地423處,其中大型礦產地28處,中型礦產地62處,小型189處。已經開發利用礦產資源28種,主要有煤、鐵、金、雲母、建築石料用灰岩、建築用砂等。金屬礦產可分為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放射性、稀有稀土金屬等幾大類 。
石家庄市的礦產資源在全省佔用重要地位,居全國首位的有碎雲母;居全省首位的有8種:矽線石、電石灰岩、長石、磚瓦用頁岩、飾面用角閃岩、鋁土礦、玻璃用砂岩、水泥用灰岩。石家庄市的優勢礦種有20餘種:金、鐵、煤、水泥灰岩、電石灰岩、製鹼灰岩、冶金用白雲岩、玻璃用石英砂岩、耐火黏土、白雲母、石英、長石、蛭石、滑石、矽線石、石棉、石油、天然氣、建材及飾面石材等 。
能源資源
石家庄市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井陘縣,其次是贊皇、元氏兩縣。煤種有肥煤、焦煤、無煙煤、氣煤等。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辛集市、晉州市凹陷中。已探明油田或構造有:河庄油田、河庄西油田、台家庄油氣田、南小陳油田、晉40斷塊、趙蘭庄構造。石家庄市煤炭保有儲量為9107.8萬噸,主要分布在元氏縣和井陘礦區。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辛集市、晉州市,油氣田地質儲量5.1億噸,含油面積3.04萬平方米,天然氣儲量19.2億立方米。至2012年底,全市擁有戶用沼氣41.66萬戶,養殖場大、中、小型沼氣池工程176處,大型秸稈沼氣聯戶供氣工程6處,年可產沼氣15700多萬立方米,折合標煤11.2萬噸左右,年減排二氧化碳29.2萬噸左右。太陽能熱水器累計達85.93萬平方米。年內,全市完善沼氣物業管理服務中心18個,建成村級物業服務網點1079個,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建、管、用、服務工作體系。石家庄市太陽能資源處于較為豐富的地帶,年輻射量為1259~1350千卡/平方釐米,年日照時數為2563~2852小時,佔可照時數的58%~65%,太陽能利用方面主要有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灶等 。
地熱資源已發現18處,熱水總流量1.39萬立方米/日,其中平山縣溫塘地下熱水屬天然露頭,水溫68℃,水質好,富含醫療價值較高的氡元素。
生物資源
石家庄市截止至2013年已查明的植物資源2500餘種,其中葯用植物資源230餘種。
水資源
2012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為7.8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7.18億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重復計算量,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1.51億立方米,比2011年增加1.91億立方米,比多年均值21.16億立方米增加0.35億立方米。
供水量全市供水量31.8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95億立方米,佔18.7%;地下水供水量25.94億立方米,佔81.3%。
用水量全市用水量31.89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20.69億立方米,佔64.9%;工業用水量3.34億立方米,佔10.5%;居民生活用水量2.98億立方米,佔9.3%;林牧漁畜用水量2.62億立方米,佔8.2%;城鎮公共用水量0.991億立方米,佔3.1%;生態與環境用水量1.27億立方米,佔4.0%。
截止至2012年底,全市平原區地下水準均埋深37.15米,較2011年同期地下水位下降0.72米。監測點最大埋深高邑縣城關58.76米,最小埋深鹿泉市山尹村2.35米。
土地資源
石家庄市土地資源類型多樣,適宜性廣,光、熱、水土條件適宜,土地利用率和生產率高,但地域差異明顯,土地後備資源不足。石家庄市土地資源類型按土地利用現狀劃分,根據全國統一規定,結合全市實際情況,採用二級分類系統。共分8個一級地類,36個二級地類。石家庄市東、西部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明顯差異,按地貌類型和土地利用主導方向,分為西部山區林木地,中部山麓、平原建設用地區和東部平原農業地區三個地區分區。石家庄市土壤類型主要有山地草甸土、棕壤、褐土、潮土、鹽土、風沙土、新積土、粗骨土、石質土、沼澤土、水稻土等11個土類,22個亞類,81個土屬,270個土種。
林業資源
石家庄市截止至2013年底擁有耕地59萬公頃,林地面積506萬畝,其中生態防護林237萬畝,果品經濟林249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1.8%,林業產業總值達到46億元,有宜林荒山、荒灘300萬畝。西部山區山場資源廣闊,適宜發展生態林和幹果經濟林,滹沱河、沙河等五條河流故道,沙地資源豐富,適宜發展防風固沙林、速生豐產用材林和經濟林。
2015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
區域人口
2010年石家庄市人口總量第一次突破1000萬。石家庄市常住人口為10163788人,同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成長8.76%,年平均成長率為0.84%。石家庄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2720331戶,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7人,比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的3.7人減少0.23人。石家庄市男性人口佔總人口的50.06%,性別比由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的103.1下降為100.24。0-14歲人口佔15.23%;15-64歲人口佔76.64%;65歲及以上人口佔8.13%。
區域政治
區域經濟
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863.6億元,比上年成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成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成長9.8%,第三產業增加值成長10.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9.8:47.2:43.0。
2012年,石家庄市石家庄市生產總值4500.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0.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稅82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潤558.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673.3億元,全部財政收入573.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2.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4.8億元。金融機構月末存款餘額7640.7億元,儲蓄存款餘額3735.5億元,金融機構月末貸款餘額3995.1億元,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8%。(註:財政收入由財政局提供,進出口資料由石家庄海關提供,存、貸款資料由人民銀行提供,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由石家庄調查隊提供)

根據北京與河北省最新簽署的《2013至2015年合作架構協定》,首都經濟圈的規劃範圍調整為“1+9+3”,該方案是在“1+6+3”的基礎上最新納入河北省省會石家庄、衡水、滄州三個城市。
2013年,石家庄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5萬元和1萬元,分別成長9.5%、12%。計生家庭幫扶和流動人口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被確定為中國試點城市。 2013年11月27日,福布斯中文版發布2013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 福布斯中文版發布2013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石家庄市入選福布斯最佳商業城市百強,排名39位,位列河北省第一。
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5100.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7.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488.3億元,成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2439.3億元,成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172.6億元,成長9.9%。
第一產業
石家庄市林業發展迅速,擁有林地面積506萬畝,其中生態防護林469萬畝,果品經濟林366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9.8%,林業產業總值達到83億元。主要農作物有優質玉米、小麥、棉花、梨、棗、核桃等,品種多、種植面積大,是河北省糧、棉主產區,現已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綠色農業基地之一。是中國糧、菜、肉、蛋、果主產區之一,農業集約化和產業化水準較高,生產規模位居中國36個重點城市第一位,被國家確定為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素有中國“北方糧倉”之稱。
第二產業
石家庄市是中國最大的醫葯工業基地和重要的紡織基地之一,是國家確認的首批生物產業基地,也是河北省的工業大市。“一五”計畫時期,國家投巨資在石家庄市建設大型棉紡織廠、製葯廠,奠定了石家庄工業的基礎。在中國省會城市中石家庄市工業企業平均規模最大,華北製葯集團等6家企業進入中國500強。改革開放以來,石家庄工業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調整,結構不斷最佳化,基本形成以醫葯、紡織、化工、機械、電子、食品、輕工、建材工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體系。國家工信部發布按照醫葯工業企業的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三項主要指標對2146家企業進行排名,石家庄的華北製葯、石葯集團、神威葯業、石家庄四葯、以嶺葯業五家製葯企業再度躋身2013年醫葯工業百強榜。
石家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88個,實現增加值1800.2億元,比上年成長13.5%。其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886.2億元,比上年成長18.2%;重工業實現增加值913.9億元,比上年成長9.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增加值247.6億元,比上年成長5.3%;集體企業實現增加值43.1億元,比上年成長17.6%;股份製企業實現增加值1103.7億元,比上年成長14.5%;外商及港澳台企業實現增加值127.7億元,比上年成長5.5%。分行業看,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265.0億元,比上年成長17.1%;醫葯工業實現增加值103.3億元,成長19.3%;食品工業實現增加值197.1億元,成長17.2%;紡織服裝業實現增加值388.9億元,成長17.0%;石化工業實現增加值279.3億元,成長14.9%;鋼鐵工業實現增加值193.8億元,成長5.6%;建材工業實現增加值136.6億元,成長0.8%。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增加值624.5億元,成長8.7%,低于石家庄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558.6億元,比上年成長15.6%。
第三產業
石家庄市榮膺2013年度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市排名第40位,比2011年度提升16位。 服務業總額1894.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88034萬美元,進出口總值129.5億美元,出口總值73.4億美元。
商業貿易
中山路和中華大街沿線是石家庄傳統的商業發達區域。石家庄中軸線的中山路素有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之稱。南三條有“南有北義烏,北有南三條”之稱的南三條市場地處石家庄市中心商業繁華區,新華集貿中心等均進入中國十大集貿市場範圍,南三條、新華集貿中心連續多年躋身于中國十大集貿市場,商品輻射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是華北、東北、西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由于石家庄區位及交通所處地位,從而是中國北方極其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石家庄市城市整體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國務院要求合理控製城市規模,統籌城鄉發展,到2020年,省會石家庄中心城區城市人口控製在300萬人以內,城市建設用地控製在287平方公裏以內。
石家庄市增加了都市區規劃層次,明確了北跨發展策略,確定了“一河兩岸三組團”組團式布局結構。“一河”,即滹沱河;“兩岸”,指滹沱河南岸的老城區和東部產業區,以及滹沱河北岸的正定古城和正定新區;“三組團”,則是指圍繞在石家庄市周邊的鹿泉區、欒城區和藁城區。中心城區(不含正定、鹿泉、欒城、藁城),規劃建設用地規模287平方公裏,遠景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500平方公裏(中心城區、正定組團)。

2013年6月,石家庄市政府確定了上庄、銅冶、冶河、崗上4個新市鎮和良村開發區、化工園區、裝備製造基地、信息產業基地、空港工業園5個產業園區共9個重點示範區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
2013年中國重點城市管理水準排名
石家庄市在2013年中國重點城市管理水準排名以平均分44分,排所有參與考核的44個城市中的第5位。
《評價報告》將中國的4個直轄市、26個省會城市,以及大連、廈門、青島、深圳、寧波等5個計畫單列市,秦皇島、連雲港、煙台、威海、汕頭、湛江、珠海、北海、南通等9個沿海開放城市和港口城市列為調研“樣本”。以統計年鑒等資料為資料依據,《評價報告》加權測算出了上述44個城市的城市管理水準7大指標,包括行政管理指標,經濟管理指標,社會管理指標,環境管理指標、空間管理指標,基礎設施管理指標,文化管理指標。
文化建設
2013年末石家庄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6個,藝術表演場所21個,文化館26個,公共圖書館25個。有線電視使用者117萬戶,有線數位電視使用者103萬戶。廣播綜合覆蓋率99.55%,電視綜合覆蓋率99.45%。
石家庄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石家庄是“奚派”國劇藝術的搖籃,中國“四大須生”之一、著名國劇表演藝術家奚嘯伯先生曾長期在市國劇團擔任主演。
方言
所謂石家庄方言,是指石家庄市區及周圍17個縣(市)的方言。按照李榮在《漢語方言分區》中的劃分,石家庄方言中有13個市、縣屬于冀魯官話石濟片趙深小片,它們是:趙縣、深澤、正定、行唐、井陘、新樂、石家庄市區、辛集、無極、晉州、高邑、藁城、欒城。
科技建設
2013年取得科技成果312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準1項,達到國際先進水準45項。全年申請專利4962項,授權3450項,分別比上年成長23.0%和38.7%。
體育
截止2013年底,石家庄市選手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金牌243枚,銀牌179枚,銅牌137枚。
醫療衛生
石家庄市2013年末石家庄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6528個。其中,醫院177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防疫站)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2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06個,村衛生室4119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52272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34396張。石家庄市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4097人,其中執業醫師20501人,註冊護士18537人。
主要醫院
中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石家庄市曾七次獲得“中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榮譽稱號。石家庄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實施以來,河北省連續七次獲此殊榮的城市。
教育
石家庄市普通中學413所,招生16.1萬人,在校生47.8萬人,畢業生16.9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41所,招生6.3萬人,在校生19.3萬人,畢業生10.3萬人;國小1546所,招生12.6萬人,在校生71.4萬人,畢業生10.5萬人。石家庄市幼稚園875所,在園人數23.0萬人。
著名中學
高等學府
石家庄陸軍指揮學院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石家庄飛行學院 |
主要場館
新聞媒體
歷史文化
石家庄舊稱石門市,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于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庄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令真定(今石家庄市東古城)人趙佗征嶺南,行南海尉事。趙佗實行“和揖百越”的民族平等政策,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當地經濟文化。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詔贊譽趙佗的政績,封其為南越王。趙佗治越近80年,為開發嶺南、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兩漢時期,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
東漢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為祀山頌神,于河北元氏縣西北之王村山下立《封龍山頌》。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恆、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
金元時期的自然科學成果非常豐碩。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志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
據有關史料分析,石家庄村創于明朝初年,原為正定衛的軍屯和官庄。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製石家庄才成為隸屬正定府獲鹿縣(今鹿泉市)的一個小村庄,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據清光緒《獲鹿縣志》記載:“石家庄,縣東南三十五裏,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20世紀初,石家庄村的面積不足0.1平方公裏,僅有200戶人家,600餘口人。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修建的京漢鐵路從這裏經過,設立一個站點,因石家庄名氣不大,就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稱為振頭站;1907年正太鐵路(正定到太原)通車,正太鐵路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橋,在石家庄和京漢鐵路連線,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石家庄,石家庄成為兩條鐵路的交匯點,並逐漸成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同一年,橫跨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大石橋”竣工。
在當時公路交通十分落後的背景下,鐵路交通在物資集散、商品流通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石家庄鐵路交通地位的迅速提高,誘發了工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全面興起,使石家庄的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到1925年僅鐵路以西的石家庄村街區面積已經達到1.8平方公裏,開始形成了小城鎮的雛形,成為與獲鹿縣城、正定縣城規模相當的新興城鎮。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近代城市建製醞釀創立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之下。當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令,批準直隸省屬11個城鎮自7月1日起實行市自治製,其中“石家庄市”“以石家庄為其區域”。但是,由于石家庄村及周圍工商業人口還不足一萬,所以,獲鹿縣決定把鐵路以東的休門、傈村合並在內,使這個新市鎮的人口達33,077人。經過多方協商,以石家庄與休門兩個村村名中各取一個字,稱為“石門市”。同年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指令第12713號,批準“將直隸省石家庄、休門(qiu men)兩市合並,更名為石門市,以符名實。”從當時民國政府的檔案可以看出,“市”這個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亂,與小城鎮、市鎮有許多類似之處,根本不是建製市的一種標準概念,也不是一級行政區劃。所以,這時的“石門市”,與“獲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實行市自治製的城鎮一樣,不過是一種小城鎮的管理模式。
1928年,中國開始將“市”作為一種行政建製。南京民國政府頒發了《普通市組織法大綱》和《特別市組織法大綱》,規定了設立普通市和特別市的條件,開創了中國市級建製的先河。而此前直隸省實施“市自治製”的11個所謂的“市”,顯然不符合建製市的條件,所以一律取消。雖然石門設市未成,但並未阻擋石家庄城市化的進程。隨著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大批農村人口向石門集中,或充實產業工人隊伍,或從事商業,服務業,或經營小作坊手工業。到1930年,石門產業工人總數已達16000多人。
1933年7月,石門總工商戶約230餘家(包括銀行,錢庄、工商企業)。隨著交通地位的提高,電信、郵政事業也不斷發展。為適應日益發展的工商業,石門的社會管理機關也不斷增加,政法方面有石門地方法院,石門地方檢察院、石門特種公安局;稅務方面有石家庄統稅管理所、石門區稅務征收專局、石門屠宰檢驗稅局,西南區礦產稅務局,河北第九區煙酒稽征分局、獲鹿縣汕餅花籽牙稅征收所等等。與此同時,駐石門的軍隊、憲兵及各類行政機關、軍政、商稅各界官員、隨員不斷擴充,人口不斷成長,到1937年6月石門總人口已達72,100多人。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石門。194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在石門市建立了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屬于解放軍攻克的第一個城市)。同年12月26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庄市。同時,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標志著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確立。
1948年5月-1949年3月間,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毛主席、黨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庄市宣告成立,並發行了新中國第一套人民幣,掀開了中國金融史上劃時代意義的新篇章。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遷至石家庄市。
傳統地方文化
石家庄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石家庄是“奚派”國劇藝術的搖籃,全國“四大須生”之一、著名國劇表演藝術家奚嘯伯先生曾長期在市國劇團擔任主演。市屬兩個評劇團在全國評劇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派”(新鳳霞)傳人劉秀榮,在國內外大賽中多次折桂,2005年獲巴黎中國戲曲節唯一大獎“中國戲曲塞納獎”。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雷保春至今仍是全國河北梆子劇種唯一獲得梅花獎的男演員。
絲弦戲是全國稀有劇種之一,耍盤子、耍翎、甩靴、背靴等動作形神兼備,為石家庄所獨有。擁有全國戲曲梅花獎演員“六枝七朵”——劉秀榮、雷保春、袁淑梅、劉麗莎、徐金仙、趙立華,其中劉秀榮為“二度梅”得主。美術作品油畫《迎著曙光》《源遠》《苗女》《張師曾紅樓夢十二金釵》等作品,在國內外展覽和比賽中多次獲大獎。評劇《胡風漢月》獲文華大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現代評劇《淀上人家》和《西柏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學作品《耿村民間文學論稿》獲國家“山花獎”。
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
藁城戰鼓
蒼岩山福慶寺廟會
趙縣範庄龍牌會
晉州官傘
贊皇鐵龍燈
抬花杠
元雜劇《牆頭馬上》
靈壽南托雷氏武術
平山漁家樂
無極剪紙簡介
井陘拉花
耿村民間故事
常山戰鼓
辛集農民畫
石家庄絲弦
第二批
鹿泉鬥火龍
金鳳扒雞
正定宋記八大碗
正定府馬家鹵雞
風景名勝
石家庄市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8處,國家級4A景區9處,國家級3A景區5處,國家級2A景區4處,1999年石家庄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
正定地處冀中平原【石家庄正定新區】,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裏、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河北省會石家庄的北大門。也是石家庄重要的旅遊勝地。正定作為我國古代北方著名重鎮,文化底蘊極其豐厚,寺廟及文化遺跡眾多,風俗小吃獨特。因其解放後為縣城,許多人對此深入了解不多,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走進古城正定》(李榮新、曹源、曹慧卓編著),該書60萬字,圖文並茂,內容豐富,可謂集正定歷史文化之大成,是您全方位了解古城正定的首選。
名城正定的旅遊景點
正定古城牆南城門
中國十大著名寺院——隆興寺行宮
三國名將趙子龍——趙雲廟
佛教臨濟祖庭——臨濟寺澄靈塔

皇家寺院——隆興寺
隆興寺位于石家庄市正定新區(原正定縣城區),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儲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
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剎,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可見當年這裏晨鍾暮鼓,鍾磬齊鳴,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這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有22.28米高,有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庄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
佛教臨濟祖庭臨濟寺
臨濟寺澄靈塔坐落于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濟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臨濟院在城東南二裏許的臨濟村創立。晚唐時禪師義玄駐錫此院並創立臨濟宗,四方信徒紛紛來此參師求學,極盛一時。
義玄,唐代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人。為探求佛教真諦,雲遊天下、參學諸家。曾受法于洪州黃櫱山高僧希運,精研佛教經律。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北歸鄉裏,抵河北鎮州城(今正定),主持臨濟院,不僅將江南廣為流行的禪宗傳播到北國,而且以北方人豪邁勇猛的氣質,闡發禪宗新義,為禪宗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他學識淵博,禪風峻峭,光收徒眾,自成一家,並以寺名宗號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產禪宗五大支派之一。
唐鹹通八年(公元867年)義玄逝寂,懿宗賜溢“慧照禪師”。眾弟子在城內東南隅建衣缽塔葬之,名曰“澄靈塔”。隨後,臨濟院遷至該處,更名臨濟寺。金大定年間(l161一 l189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幀加封義玄為“真常惠照禪師”。同時,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層正面圓拱形門楣上端鑲嵌篆書“唐臨濟惠照澄靈塔”石匾。 宋代以後,禪宗中的兩大支派臨濟宗與曹洞宗特別昌盛,並傳人的本尤其臨濟宗在日本“學徒雲集,朝野尊尚”,成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認定臨濟寺為其祖庭,視澄靈塔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因此。近年來多次派遣代表團前來拜謁祖塔,進行佛教文化交流。澄靈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歷史見證,又是促進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紐帶。 該寺于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門移交佛教團體。1986年以後,先後重建了大雄寶殿、法乳堂、傳燈堂以及山門殿等建築,使之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名剎。

中國第一古橋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坐落在石家庄東南45公裏趙縣城南洨河之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俗稱大石橋。
安濟橋坐落在趙縣城南的洨河之上,因趙縣古時曾為趙州,所以一般稱為趙州橋。趙州橋建于隋代開皇至大業年間(595~605),由匠師李春監造。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古人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趙州橋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它“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兩肩,砌了四個並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減輕橋身重量,節省石料,又增強了橋身穩定性。這就有力地保證了趙州橋在1400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沖擊,8次大地震搖撼,以及車輛重壓,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蒼岩山
萬景臨諸壑,千峰供上方。重重煙鎖翠,渺渺樹含蒼。
雨過增山色,風來遞草香。然舒遠性,塵世見羲皇。
蒼岩山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陘縣東南,距石家庄市70公裏,海拔1000餘米,是我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蒼岩山不僅自然風光優美,享有“五岳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盛譽,而且又以宗教文化著稱,相傳早在1300年前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就到此出家修行,山巒中至今還有不少古剎名殿留存,因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紅色旅遊基地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平山縣境內,距石家庄市80公裏,國家AAAAA級旅遊區,是一個松柏蒼翠,風光秀美的小山村。它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1935年,一位教書先生把“卜”改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1947年5月,以劉少奇、朱德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進駐西柏坡。在這裏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並實施了《中國土地法大綱》。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在此組織指揮了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離開西柏坡遷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貢獻載入了中國革命的史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天桂山
天桂山是我國北方著名的山岳古剎型風景名勝區,距石家庄80公裏(平山縣境內),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境內奇峰林立,洞泉遍布,林木繁茂,雲環霧繞,素有“北方桂林”之稱。山上古剎原是為崇禎皇帝修建的歸隱行宮,因崇禎吊死煤山,主修行宮的太監林清德將行宮改為青龍觀道院,距今300餘年,道士多達百餘人,故有“北武當”之稱。近年來,天桂山歷經重修擴建,綠化美化,殿宇林立,碑碣夾道,亭閣,曲廊,綠樹掩映。
嶂石岩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嶂石岩,位于中國河北省省會石家庄西南100公裏的贊皇縣境內,是太行山森林公園精華所在地。面積120平方公裏,海拔1700多米,地貌稱嶂石岩地貌。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座落在景區中部。冬溫夏涼,氣候宜人。此地層巒疊嶂,危崖絕壁,溝谷縱橫,叢林茂盛。春則桃李編山,百花爭艷,夏則森蔭密蔽,溪水潺潺,秋則柿紅梨黃,紅葉編山,冬則枯木寒鴉,冰柱倒掛。崇山碧水,四時俱備,景色迷人,是天然休閒避暑,消夏、遊覽勝地。東鄰京廣鐵路和京深高速公路,北連石太電氣化鐵路和石太高速公路,交通稱便。
抱犢寨
抱犢寨,舊名抱犢山,古名萆山,位于河北省石家庄鹿泉市西郊,距省會石家庄16公裏,距首都北京288公裏,是一外集歷史人文和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名山古寨。系國家四A級旅遊區、河北省旅遊先進單位、石家庄十佳旅遊景區。它東臨華北平原,西接太行群峰,一峰突起,崢嶸雄秀,四周皆是懸崖絕壁,遠望猶如巨佛仰臥,眉目畢肖,其山頂平曠坦夷,有良田沃土660畝,土層深達66米,異境別開,草木繁茂,恍如世外桃源。有“天下奇寨”、“抱犢福地”之美譽。
駝梁
駝梁,位于平山縣西北部,東距省會石家庄市138公裏,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革命老區平山縣西北部,東距省會石家庄市120公裏,西與佛教聖地五台山毗鄰。這裏自然生態呈原始狀態,以"涼、靜、野、幽"而聞名,被譽為太行山中的一塊綠寶石。
外星塔
外星塔位于河北省冀南地區西南部地區一個中國現代十大名塔之一,他以上面的標識為胸前吹風飄揚的紅領巾為標識,下面以朱砂石頭為建設的長方形雕像,寫著“外星塔”是長方形下主雕像,這是外星塔古名“梁塔”而得名,三國春秋時期的“梁國”後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省份年齡是二零一一年的中華省份年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石家庄市博物館名塔之一。
透雕石牌樓
透雕石牌樓又稱傅氏牌樓,位于靈壽縣牌樓街。建于明朝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當時付永淳官拜吏部尚書,不僅忠于職守,為官清正,還根據當時朝政中存在的主要弊病,提出了十項重要建議“銓政十事”。
著名人物
1.樂毅(生卒年月不詳),靈壽人,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
2.趙佗(?-前137),真定(治所在今長安區東古城)人,西漢南越王。
3.趙雲(?-229),東漢時期常山郡真定(治所在今東古城)人,西蜀名將。
4.劉琨(271—318),無極人,西晉將領。晉惠帝時,封廣武侯。後任大將軍,都督並州諸軍事。
5.魏收(505—572),晉州人,北齊著名史學家。北魏時為太學博士。北齊時任中書令,兼著作郎,詔冊皆出自魏收之手,奉詔專撰《魏書》。卒于開封中書監任上,謚文貞,有文集《魏特進集》。
6.魏征(580-643),晉州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隋末投奔農民起義軍。
7.李嶠(644-713),贊皇人,大唐名相。
8.李絳(762—829),字深之,贊皇人,唐代政治家。
9.劉禹錫(772—842),祖籍無極,唐代著名詩人。
10.李德裕(787—850),贊皇人,唐大臣。
11.曹彬(931—999),宋代靈壽人,北宋開國功臣。
12.懷丙(生卒年月不詳),真定僧人,北宋高僧、著名科學家。精于建築工程技術。
13.李杲(1180—1251),真定人,金代著名醫學家。倡導辨證施治,敢于創新,被後世尊為“補土(脾胃)派(亦稱溫補派)”鼻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用葯法象》、《脈訣指掌病式圖說》等書。
14.史天澤(1202—1275),原籍永清,後居獲鹿岳村(今屬新華區),元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官至左丞相。
15.李冶(1192—1279),欒城人,金元之際傑出數學家、教育家。其《測圓海鏡》,是天元術的代表作,其解析高次方程的數學,比歐洲早300年。
16.白樸(1226—1307),字仁甫,著名元曲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等並稱“元曲四大家”。祖籍山西河曲,少年時代隨元好問居住真定府獲鹿。博覽群書。聲譽卓著。著有詞集《天籟集》2卷,作雜劇16種。代表作有《牆頭馬上》、《梧桐雨》。
17.韓山童(?—1351),欒城人,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他揭露蒙古貴族的殘暴剝削,鼓勵治河農民起義,在家鄉殺白馬黑牛,以紅巾為號,宣誓起義,他被推奉為明王,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不久被捕犧牲。
18.梁夢龍(?—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任順天府丞、河南副使。治理黃河決口有功。隆慶時巡撫山東,遷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
19.趙南星(1550—1627),明代高邑人,明朝東林黨領袖。清廉剛正,多次考核京官,遭到權貴陷害被貶。天啓時考察京官,任吏部尚書。
20.梁清標(1620—1691),梁夢龍曾孫,號蒼岩,清代著名鑒賞家、收藏家。清順治初授編修官,累遷侍講學士,兵、禮、刑、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