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等級
名稱 | 等級 | 生效年代 |
CITES | 附錄i | 1997 |
ICUN | 1996 | |
國家重點保護 | 一級 | 1989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 瀕危 | 1996 |
生活習性

生境
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棲息的海拔高度通常不超過900m。 食性
以多種熱帶型野果(漿果、核果、堅果,特別喜食榕樹果)、嫩樹葉,花苞,樹芽等為主要食物,也食昆蟲、小鳥和鳥卵。食物種類約85種,其中,植物性食物佔食物總數的90.6%。
習性
旱季通常在清晨06:30開始活動,並開始晨鳴。覓食高峰在07:00-08:00;第二個高峰在11:00-12:00;第三個高峰出現在14:00-15:00。覓食、運動、戲耍、休息都是群體活動。覓食時個體間的距離不超過70m。通常一隻手抓掛在樹枝上,另一隻手採摘食物,兩手交替進行。多在高大的樹冠中上部進行覓食,高度在10-25m左右,覓食時不鳴叫。
以多種熱帶型野果(漿果、核果、堅果,特別喜食榕樹果)、嫩樹葉,花苞,樹芽等為主要食物,也食昆蟲、小鳥和鳥卵。食物種類約85種,其中,植物性食物佔食物總數的90.6%。營小群體生活,一般每群3-5隻,少數可達7-8隻。一般(3-4)月產仔,大約兩年產1胎,一胎1仔,懷孕期約7-8個月,幼體7-8年性成熟。
繁殖
營小群體生活,一般每群3-5隻,少數可達7-8隻。一般(3-4)月產仔,大約兩年產1胎,一胎1仔,懷孕期約7-8個月,幼體7-8年性成熟。
外形特征
軀體更加纖細而四肢顯得更長的一種長臂猿。雄性黑色,唯兩頰各具一大型白斑,頂部的簇狀冠毛顯得更尖長而明顯。雌性暗褐色冠斑呈多角形。軀體大部污黃色,胸腹的黑褐色稀少。
分布範圍
白頰長臂猿是印度支那地區長臂猿中分布最北、分布區最小、數量最少的種。50-60年代,白頰長臂猿在雲南南部有較多數量,僅西雙版納勐臘縣約有130-150群,530-620餘隻。80年代初期約有18群,70餘隻,加上綠春的數量,可能有80-100隻。80年代初期勐臘地區的白頰長臂猿數量比60年代初以前減少了86%。而在80年代末期,勐臘的白頰長臂猿數量已不足40隻(扈宇等,1989),綠春黃連山的白頰長臂猿可能接近絕滅。越南北部的數量不及200隻,寮國可能不及100隻,本種的所有總數估什不足350隻,已成為一個高度瀕危的物種。
種群現狀

白頰長臂猿是印度支那地區長臂猿中分布最北、分布區最小、數量最少的種。50-60年代,白頰長臂猿在雲南南部有較多數量,僅西雙版納勐臘縣約有130-150群,530-620餘隻。80年代初期約有18群,70餘隻(楊德華等,1987),加上綠春的數量,可能有80-100隻(馬世來,1988)。80年代初期勐臘地區的白頰長臂猿數量比60年代初以前減少了86%。而在80年代末期,勐臘的白頰長臂猿數量已不足40隻(扈宇等,1989),綠春黃連山的白頰長臂猿可能接近絕滅。越南北部的數量不及200隻(caoandpham,1994),寮國可能不及100隻,本種的所有總數估什不足350隻,已成為一個高度瀕危的物種。
致危因素
1、最主要因素是棲息生境的破環、縮小和惡化。長臂猿是典型的樹棲動物,它們的生存與熱帶天然林的存在密切相關。60-80年代中期,西雙版納地區因種植橡膠和其它開墾、毀林開荒以及森火災等原因,使這一地區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大部被毀,殘餘的雨林亦變成綠色“孤島”,使白頰長臂猿的棲息生境大大地縮小和惡化; 2、人口的增加加劇了這一地區森林的破壞;
3、偷獵:60年代,有的獵人一天可獵捕10餘隻;
4、種群過小,種群分布的不連續,世代周期長(7-8年)是本種致危的因素之一。
保護措施
現有的保護措施

已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種群的分布地已建立了兩個自然保護區: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國家級,1981年建立,面積24.2萬公頃;綠春黃連山自然保護區,省級,1983年建立,面積1.4萬公頃。保護區建立後,白頰長臂猿有限的棲息生境基本得到了保護。另外,由于各級保護管理部門的宣傳、管理和嚴格執法,民眾保護意識有所提高,已基本製止了在保護區內對白頰長臂猿的偷獵。1989年以來,在中越邊境口岸(河口),白頰長臂猿的非法貿易(由越南邊民帶入)有所發生,貿易量每年約3-5隻。 建議的保護措施
中國是白頰長臂猿的主要分布地之一。目前,中國的白頰長臂猿數量已非常稀少而且被隔離成島狀,加強保護、嚴格執法、杜絕偷獵、採取一定措施,拯救和恢復種群數量已是當務之急。建議加強上述兩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恢復片斷森林間的植被,以溝通片斷森林的連續性;開展資源調查和生態學研究,在財力、人力和科學技術上給與支持和幫助;採取措施,嚴格執法,製止偷獵和非法貿易包括邊境非法流入。開展國際間的合作,共同進行資源調查、評估和採取保護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