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因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幹支為甲午,中國史稱“中日甲午戰爭”。

由于日本對中屬朝鮮的內政幹涉和經濟侵略,特別是日本強製朝鮮大米輸出,導致了朝鮮的農民起義,而李朝政府為了鎮壓農民起義請求上國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強大兵力企圖攻佔朝鮮,在同英國交涉成功而獲得其實際支持之後,日本海軍進攻中國艦隊,引發兩國間的戰爭。
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得到黃海的製海權,日本乘勝追擊,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並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對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屠殺、搶劫和強奸,遇難者超過2萬人,隻有埋屍的36人幸免于難,並且血洗威海平壤,連讓中國為之驕傲的北洋水師也被圍困在威海灣劉公島,最終全軍覆沒。戰後雙方簽訂《馬關條約》,規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賠款,中國清政府因此背負沉重外債,國力日趨衰退,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日本因獲得巨額戰爭賠款,國力軍力迅速強大,並逐漸走上軍國主義對外擴張之路。中日兵事本末有詳細記載,在朝鮮也造成保守黨以及維新派的競爭。
起因
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
根本原因
19世紀末,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度,日本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後,製訂了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
戰爭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當日本明治天皇時的日本,正交叉進行兩次工業革命,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因此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餘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為此,1887年,日本政府製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其第一步是攻佔台灣,第二步是吞並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實現所謂的“八紘一宇”。而甲午中日戰爭就是日本實現“大陸政策”前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中國方面
當時的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慈禧太後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王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比較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政府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製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隻是回光返照而已。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幹,紀律松弛。

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歐美方面
那時候,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美國希望日本成為其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助手;英國企圖利用日本牽製俄國在遠東的勢力;德國和法國為了趁日本侵華之機奪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國。俄國雖然對中國東北和朝鮮懷有極大的野心,但尚未備妥,因此對日本採取不幹涉政策。列強默許或縱容的態度,成為日本實施侵略計畫的有利條件。
戰前沖突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準備充分的。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裏波濤,宣布國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第一款就說:“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甲午戰前沖突簡圖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

但根據日本的大陸政策,日本第一個侵略的矛頭就是中國台灣。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準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日本天皇下詔,單方聲稱琉球為日本藩屬。1874年,發生了琉球漂民被台灣高山族殺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員的糊塗,竟稱琉球是日本屬邦,並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台灣島。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對中國的武裝侵略。但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失利。在美英等國的“調停”下,日本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台灣撤軍。後來,由于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並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隨後,日本又按照其大陸政策的第二步,開始侵略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1876年日本以武力開啟朝鮮國門,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該條約第一條即宣稱“朝鮮為自主之邦,保有與日本國平等之權”,公然把朝鮮的宗主國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並吞朝鮮的野心。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中日兩國同時出兵朝鮮,清軍雖然在這次事件中壓製住日軍,但日本還是如願取得了在朝鮮的駐軍權。1884年,日本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袁世凱率清軍擊敗了日軍,鎮壓了這次政變。但日本人還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政府訂立了《天津會議專條》,規定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兵,兩國出兵朝鮮須互相通知。這就為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伏筆。
兩國軍備
上述可見,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日沖突中,中方在硬實力上一直佔有優勢,但朝鮮甲申政變之後的十年時間,情況就悄然發生了變化。這段時間,日本一直關註著中國。1890年後,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軍、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鬥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而日本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僅有5艘,最大的是扶桑艦四千多噸,總噸位約17000多噸。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擴軍計畫,到了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包括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日本還出動樂善堂、玄洋社等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加緊對中國各方面的情報蒐集和滲透。
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又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頤和園石舫船。當年慈禧挪用海軍公款修建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隻是想在貿易上佔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製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葯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中日兩國的最高統治者—— 慈禧太後與明治天皇相比,對照何其鮮明。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了中國失敗的命運。
戰爭爆發
朝鮮問題是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對開戰的要求更加迫切,就在這一年,時任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第一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拋出了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理論,將日本本土作為主權線,中國和朝鮮半島視為日本的“利益線”,聲稱日本“人口不足”,必須武力“保衛”利益線,加緊擴軍備戰。戰爭的導火索終于來了。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至,向清廷表示“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誘使清政府出兵朝鮮。清政府沒有識破這是日本的陰謀,于是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鮮牙山登入,在此安營扎寨,準備鎮壓起義,同時根據1885年中日天津條約通知日本。6月11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平息下去。當時聶士成就向清朝實權人物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于孤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但李鴻章遲疑不決,最終給日本人以可乘之機。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鮮的訊息後,欣喜若狂。當時的伊藤博文內閣正面臨議會的不信任案彈劾,得到此訊息後,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全力著手挑起戰爭。日本政府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從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隊400人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在朝鮮仁川登入;另一方面,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訓令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得施行甲午戰爭時的日本大本營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授權大鳥挑起釁端,找尋借口發動侵略戰爭。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清日兩國撤兵,但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先撤兵。大鳥圭介也向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口頭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軍反而不斷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鳥圭介開始不斷挑釁,一會兒否認朝鮮是中國藩屬國,一會兒又提出中日兩國一道“協助”朝鮮“改革”內政。中國和朝鮮都嚴正駁斥和拒絕了日本的這些無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經達到——它一面使自己的軍隊以“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為名賴在朝鮮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駐朝清軍,為戰爭的爆發創造了條件。同時,日本也終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戰爭。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已經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裏也形成了以光緒帝載湉、戶部尚書翁同龢(光緒帝老師)為首的主戰派(帝黨),然而慈禧太後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幹擾,李鴻章為了儲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後黨)。李鴻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卻並未認真備戰,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由于前述的各國利害關系,美、英、俄隻是對日本表示“譴責”而已,調停均告失敗。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本軍隊突襲漢城王宮,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台攝政,並成立以金弘集為實際首腦的親日傀儡政府。日本嗾使金弘集內閣斷絕與清朝的關系,並“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製了朝鮮政府後,1894年7月25日(農歷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北洋水師的戰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的“浪速”艦悍然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製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過程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佔上風。時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向和議,但迫于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中國境外的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中日甲午戰爭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也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詳見成歡之戰),由于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製,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馬玉昆率五營一隊(約2100人),與淮軍盛字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平壤戰役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平壤之戰發生,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平壤城的地勢也非常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清軍還得到朝鮮人民的支持。當時雖然朝鮮政府被強行拉到日本陣營,但朝鮮的平安道觀察使閔炳奭積極協助清軍作戰,甚至連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應都暗中給清軍傳遞情報。可惜清軍並未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由于其主帥葉志超指揮失誤和臨陣脫逃,導致清軍失敗,以至于影響了整個戰局。

日軍分四路圍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以及清將葉志超的膽小昏聵,左寶貴等人攻打日軍的行動不斷遭到葉志超的阻撓,日軍遂于順利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旅團。日軍中、右兩隊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島助義中佐拼命督戰,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但隨即遭到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再遭重創。 這一仗,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據《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公布的數位,“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中隊長級大尉軍官被擊斃四名,少尉軍官被擊斃二名。第9混成旅團長大島義昌少將、第21聯隊長西島助義中佐、炮兵第5聯隊第3大隊長永田龜少佐均被擊傷。
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激戰中,左寶貴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隻得退守玄武門。
在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于晨七時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竟于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中伏,陣腳大亂,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餘人。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以後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裏,一路逃至鴨綠江邊,于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于1894年,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聯合艦隊終于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場激烈的海戰,這是甲午戰爭中繼豐島海戰後第二次海戰,也是中日雙方海軍一次主力決戰。這場戰役發生于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附近海面。9月15日上午,護送4000餘名入朝援軍到朝鮮。返航後在大東溝遭遇日軍阻截,戰鬥由此爆發。日本海軍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戰鬥軍艦則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華,幾乎可以說是傾巢出動。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號諸艦,但北洋艦隊中揚威、超勇二艦亦受重創。
黃海海戰過程:

1894年9月15日上午,北洋艦隊的主力,計軍艦10艘,附屬艦8艘,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
凌晨1時,銘軍的十個營共四千人分乘五艘運兵船,向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進發。
中午,艦隊抵達大東溝(今遼寧省東港市),到次日早晨,軍隊全都登入。
上午8時,運兵船卸載完畢。
9時,北洋水師定遠號旗艦上掛出龍旗開始返航。
10時23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率先發現了北洋水師。便掛出“東北方向發現三艘以上敵艦”的信號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旗。
10時30分,北洋水師鎮遠艦桅樓上的哨兵看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幾簇黑煙,發現日本艦隊。丁汝昌隨即命令各艦升火、實彈,準備戰鬥。
10時34分,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先,本隊在後,呈單縱陣,接近北洋水師。
11時27分,北洋水師在行進中由雙縱陣改為橫陣,旗艦定遠位于中央,其餘各艦在其左、右依次展開,艦隊呈楔形梯隊。同時丁汝昌還發出命令:“各小隊須協同行動;始終以艦首向敵;諸艦務于可能之範圍內,隨同旗艦運動之。”
12時50分,雙方艦隊相距5300米,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首先開炮。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距北洋水師5000米處即向左轉彎,航向北洋水師右翼。聯合艦隊航向北洋水師右翼,冒險將艦隊暴露于北洋水師陣前。十秒鍾後,鎮遠艦也發出炮彈,緊接著,北洋艦隊各艦一齊發炮轟擊。三分鍾後,日本旗艦松島艦也開始發炮還擊。
12時53分,聯合艦隊旗艦松島開始發炮還擊。定遠主桅中彈,信號索具被炮火所毀(一說因戰船老朽發炮時震塌飛橋),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身負重傷。
剎時間,雙方各艦百炮一齊怒放,硝煙彌漫,海水沸騰。
開戰之初,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下:
其中,日本第一遊擊隊平均航速達19.4節。另據英國海軍年鑒統計,當時速射炮的發射速度是原後裝炮的六倍,由此計算,日本艦隊的火力實際上相當于北洋艦隊的三倍。依航行次序,日艦配備情況如下:
第一遊擊隊:
本隊第一群陣:
艦名 | 艦長 | 排水量/噸 | 速度/節 | 主炮/門 |
---|---|---|---|---|
“松島”旗艦 | 尾本知道 | 4278 | 16 | 320mm x1 |
“千代田” | 內田正敏 | 2439 | 19 | 120mm速射炮 x1 |
“嚴島” | 橫尾道昱 | 4278 | 16 | 320mmx1 |
本隊第二群陣:
本隊左側:
艦名 | 艦長 | 排水量/噸 | 速度/節 | 主炮/門 |
---|---|---|---|---|
“西京丸” | 鹿野勇之進 | 4100 | 15 | 120mm |
“赤城” | 坂元八太郎 | 622 | 10.25 | 120mm |
北洋艦隊的12艘軍艦配備情況如下:
類別 | 單位 | 中方 | 日方 | 差距 |
---|---|---|---|---|
艦隻 | 艘 | 10 | 12 | -2 |
火炮 | 門 | 173 | 268 | -95 |
噸位 | 噸 | 31366 | 40849 | -9483 |
馬力 | 匹 | 46200 | 73300 | -27100 |
航速 | 海裏/小時 | 14.5 | 15.6至19.4 | -1.1至-4.9 |
賓員 | 人 | 2054 | 3630 | -1576 |
所有資料 | 均來自于 | 滬教版 | 歷史七年級下冊 | ----------- |
另外六艘艦艇為炮艦鎮南、鎮中和魚雷艇福龍號、左一、右二、右三。
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艦由于下水12年,7年未修,主炮炮塔起火,丁汝昌燒傷,信旗被毀。丁汝昌拒絕隨從把自己抬入內艙,堅持坐在甲板上督戰。可是他也隻能鼓一艦士氣。日第一遊擊隊4艦利用航速優勢繞攻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撲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管帶黃建勛落水,“左一”魚雷艇駛近相救,拋長繩援之,黃不就,從容死難,艦上官兵也大部壯烈犧牲。13時35分,揚威號沉沒。

當日本第一遊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與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日本軍艦“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艦隊截擊。
“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日艦“比睿”、“赤城”。“赤城”艦長坂元八太郎陣亡。“西京丸”也受重創。
14時15分左右,日本艦隊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第一遊擊隊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在混戰中,北洋艦隊一直沖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高千穗”等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伊東祐亨令第一遊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吉野號”沖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著火的“致遠”艦。鄧世昌見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橫行無忌,憤而說道:“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決意與之沖撞,同歸于盡。鄧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致遠艦右側魚雷發射管被擊中,引起大霹靂,3時30分,以右舷傾斜,在東經123度34分,北緯39度32分的黃海海面上沉沒。全艦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壯烈殉國。(此說法目前最接近事實,致遠艦沖向吉野號,有可能就是為了使用魚雷攻擊。也有另外的說法是致遠艦是被日艦火炮擊沉,戰前北洋水師已經把魚雷拋入海中。)
“經遠”繼續迎戰“吉野”,遭吉野、浪速、秋津洲、高千秋四艦圍攻,中叢彈起火,全艦奮勇抗御,經遠全艦將士“發炮以攻敵,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條”。經遠艦以一敵四,拒戰良久。激戰中,管帶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彈,腦裂陣亡”,幫帶大副陳榮和二副陳京瑩也先後中炮犧牲。最後在浪速、吉野、秋津洲、高千秋的圍攻下經遠艦中彈累累,不久,“左舷艦首向水中沉下”,在東經123度40分7秒,北緯39度51分海面上,艦首向東,左舷傾覆而沉沒。全艦官兵二百餘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餘全部陣亡。

“致遠”沉沒後,“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臨陣脫逃(方伯謙等是否臨陣脫逃,有不同看法)。“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出戰鬥,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壞的機器。
定遠、鎮遠兩艦浴血奮戰,中彈甚多,幾次起火。
下午3時30分,鎮遠艦的30.5公分大炮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二次。松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後,火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焰引發炸葯,發生了大霹靂。松島船軸傾斜5度,冒起白煙,火災大作。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鬥。日本軍艦赤城、比睿、西京丸負傷,旗艦“松島”情況也不容樂觀,“吉野”、“扶桑”也受了傷,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祐亨便于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戰場。
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返回旅順。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遠東戰區所罕見。
海戰的結果: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廣甲”逃離戰場後觸礁,幾天後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此役北洋水師雖損失較大,但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為了儲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躲入威海港內,不準巡海迎敵。日本奪取了黃海的製海權。
黃海海戰進一步揭露出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北洋水師建立之初,艦隊在火力和整體噸位上遠超當時的日本海軍,日本海軍的製定擴充海軍計畫,為籌集經費,天皇甚至從後宮經費中撥款給海軍,而清廷則十年不添一艦一炮。大清水師軍艦陳舊落後,雖然海軍訓練程度未見得低,但軍械日漸落後。日本海軍加緊訓練,軍艦保養好,在自主造艦的同時,向英國皇家海軍購置新艦,學習經驗。在海戰開始前,北洋水師軍艦老舊,鍋爐破損,艦炮使用穿甲彈,射速慢,威力不足。而日本海軍訓練有素,裝備了大批的新式戰艦,使用大口徑火炮,並裝備了速射炮,開發出了新型的炮彈,在整體噸位上也超過了北洋海軍,在海戰上有了極大的優勢。
第二階段
從1894年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于10月24日,是清軍面對日軍攻擊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綠江北岸的清軍共約28000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製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30000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製諸軍之名,各路清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平壤新敗,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日本則士氣高昂,野心勃勃,日方發布由間諜宗方小太郎起草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對滿清展開政治攻勢,揚言要直搗北京,讓清朝皇帝“面縛乞降”。之後的戰況遂可想而知。
日軍先于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6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堅持抵抗,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旅順大屠殺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入。由于李鴻章一心要保旅順港,清軍便沒有在此處設防。日軍的登入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隻有當地的農民自發抗擊日本軍,暫時拖住了日軍的行動。11月6日,日軍擊潰清軍連順、徐邦道等部,進佔金州(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大連守將趙懷業聞風潰逃,日軍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向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玙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33個營,約13000人。18日,日軍前鋒進軍土城子,徐邦道的拱衛軍頑強抗擊,次日,龔照玙竟置諸軍于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次日,號稱“東亞第一要塞”的旅順陷于日軍手中。日軍攻陷旅順後,即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2萬餘人。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是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御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入,23日全部登入完畢。

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家恩守衛摩天嶺陣地頑強抵抗,最後被殲滅。日軍也死傷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被清軍炮彈打死,這是日本在戰爭中唯一陣亡的將軍。由于兵力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數被日本佔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遠彈葯告罄,劉步蟾親手炸沉了自己的軍艦後自殺。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最終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威海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隻、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入,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國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由于指揮不力,皆被日軍擊退。2月28日,日軍趁勝追擊,從海城分路進攻,3月4日攻佔牛庄,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庄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簽訂條約
談判過程
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由于清政府腐敗,一味妥協退讓,致使清軍喪失失地:先敗于朝鮮,後敗于遼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軍全面潰敗,京津危急。面對這種情勢清政府驚恐萬狀,決意乞和。
美國為擴大它的侵略利益,乘機“出面調停”,單獨操縱中日之間的和談,在美國的示意下,清政府于年底派遣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廣島議和。日本方面認為張、邵兩人官位太低,拒絕談判,要求清政府派北洋大臣李鴻章去日本。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帶著兒子李經方和美國顧問科士達等隨員100多人,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抵達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商訂和約。
馬關議和從正式開始,在談判桌上,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對李鴻章進行訛詐、恐嚇,威逼李鴻章在一份早已擬好的條款上簽字。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在條約上畫了押。
“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朝鮮完全“自主”,實際上即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割讓我國遼東半島、台灣省、澎湖列島等地(後遼東半島由中國以3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贖回”);賠款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各種工廠;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條約內容
《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
②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
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
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堆存貨的便利;
⑥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
⑦本約批準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⑧允許日本在中國設立工廠
三國幹涉
《馬關條約》簽訂6天後,俄羅斯帝國因日本佔領遼東半島,阻礙它向中國東北伸張勢力,便聯合法、德兩國進行幹涉,結果是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棄遼東半島,但要中國以銀3000萬兩將其“贖回”。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後一共勒索了中國兩億三千萬兩巨額白銀。
然而,三國幹涉還遼對日本來說仍然是飛來橫禍,它使日本藉由甲午中日戰爭獲勝之機侵佔滿洲(中國東北)的企圖遭到粉碎,也使俄國增強其在遠東的勢力,遏製了日本在朝鮮的擴張。為了實現日本“大陸政策”的第二步(吞並朝鮮)和第三步(進軍滿蒙),日本重新整軍備戰,決定于十年後發動對俄羅斯的戰爭。
失敗原因
實力差距
其實,中國完全有能力打敗日本。尤其是在守朝鮮平壤時,別說是守上一兩年,就算是守上幾個月,就可以扭轉整個局勢。當時,中國守軍子彈、糧食堆積如山,而日軍糧食少,子彈少。日軍在攻平壤城,一天下來,日軍傷亡比清軍多。日軍開始在議論要不要再攻平壤,經過日軍商量,再攻一天平壤,如果攻不下,就撤軍。這時,守城的清軍因心慌,而放棄平壤,向外突圍,結果全軍覆沒。平壤就這樣落入日軍的手裏。總結一下,洋務運動雖然改變了清軍的裝備,但是卻沒有改變清軍的軟弱。
缺乏預見
19世紀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轉變,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必然引起對殖民地更加激烈地爭奪。列寧分析道:帝國主義列強“除了對已經被分割了的世界來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爭奪半獨立國的鬥爭就不免要特別緊張起來。”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便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眼中的一塊肥肉。從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于列強之間忙于爭鬥,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清朝政府的神經松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與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產生了軍國主義怪胎,極具擴張性和掠奪性。

侵略並戰勝中國,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國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維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蔭就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諭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之島,佔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吉田的這一思想,對他的弟子,後來成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參議院議長)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維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陸政策,1887年,日本政府製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群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幾十年裏將上述國策一以貫之,進行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前後實施了8次《擴充軍備案》。甲午戰前的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從皇室經費中擠出30萬元作為海軍補助費,這筆錢雖然不算很多,但表達了最高統治者的決心,勢必對全國產生很大激勵。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國富豪紛紛捐款,一年就有100多萬元。這不僅增加了軍費,也極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氣。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日本就像一架製作精良的戰爭機器,時刻不停地運轉著,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毫不猶豫地訴諸武力。與之相比,清政府對國家安全情勢的判斷就顯得很不到位,對遭受侵略缺乏應有的預見和警惕。
當時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楨、台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倭人不可輕視”,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葯經費。
戰略原因
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製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于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畫: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製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製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製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入,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製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製海權歸于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御,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反觀清朝方面,戰前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畫。由于統治集團主戰、主和意見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組成專門的作戰指揮機構,更無統籌全局的戰略指導。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國的“調停”,繼則在海陸戰端已啓的情況下倉促宣戰,並命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輪船駛入各口,即行迎頭痛擊,悉數殲除”。實際上是實行海守陸攻的作戰方針。從戰略規劃方面,日本就已經拔了頭籌。
從海戰方面來講,在近代戰爭中,掌握製海權非常重要。所謂製海權,簡單地說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敵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製海權取決于海軍的實力和正確的戰略。甲午戰爭的製海權主要指黃海海域。黃海關系到三個半島,即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海上交通,所以黃海的製海權至關重要。
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在朝鮮、中國一側,日軍屬于跨海作戰,補給線很長,必須從海上運輸。中國雖是內線作戰,但擾亂和切斷敵軍的海上交通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軍主力,尋找有利時機主動出擊,必要時進行決戰,對敵方海軍形成遏製,不但是必要的,當時也有這個力量和可能。如果戰略正確,指揮得當,應該能夠取得一定的勝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裝備劣勢
在雙方爭取製海權的黃海海戰中,清軍以劣勢兵力(清軍3000噸以上軍艦兩艘,3000噸以下軍艦10艘,日軍3000噸以上軍艦8艘,3000噸以下軍艦4艘)迎擊日軍。而且受限于軍艦製造時的技術條件,北洋軍艦有效射擊距離不超過3000米,而裝備了新式測距儀的日本軍艦吉野,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0米。日軍還裝備了新式的速射炮。
北洋各艦設計時,由于火炮威力不足,所以還強調艦首對敵,依靠撞角撞擊敵艦,火炮布局也以發揮正面對敵火力為主。但是艦首對敵的橫陣不利于機動。加之北洋水師各艦艦齡較長,配備的蒸汽發動機馬力不足,養護情況又不佳,故艦隊平均航速僅僅隻有10.2節,而日本艦隊主力艦較為新式,採用方便機動的縱隊更適合發揮火力,速度也較快,所以實戰中日本艦隊機動能力也強于北洋水師。北洋水師陷入打打不過,走走不掉的困境。在實戰中被各個擊破。海戰中,北洋水師沉沒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艦幾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艦組成的日方第一遊擊隊擊沉或重創沉沒的。
歷史影響
中國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①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②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債,致使列強控製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③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④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亞洲影響
①從中國方面看,第一,戰爭失敗標志著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第二,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第三,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②對日本而言,得到巨額賠款和台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另外,日本為了對抗俄國,湔雪三國幹涉之恥,一方面提出“臥薪嘗膽”的口號,重新開啓十年擴軍計畫;另一方面促成了“英日同盟”的形成,開始了東亞地區新一輪的爭霸。
③對朝鮮而言,甲午戰爭標志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系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製。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④對遠東局勢來說,《馬關條約》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幹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
戰爭評論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日本發動的非正義戰爭。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于和平狀態。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這表現在: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簽訂了多個不平等條約,1885年的中法和約是唯一一個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應當說對中國的自強相當有利。
甲午戰爭前,遠東地區基本是俄、英爭霸,中國和日本的情況雖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條約的製約。甲午戰爭的勝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完全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中日甲午戰爭博物館大量流出,國勢頹微。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戰爭始末甲午一戰,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隻有八千萬日元。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以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好幾億元,全部收入隻有八千萬日元。所以,一想到現在有三億五千萬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還是私人都頓覺無比的富裕。”佔領朝鮮、台灣後,在戰略上對東北、華東構成了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