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田豐學生時期,就因興趣參加了學校與當地的舞台劇演出。當時,河南的一位表演教授對他賞識有加,鼓勵他不要局限於舞台劇,應該多方向外發展,而且什麼角色都要能演,這才是真正的演員、真正的表演藝術家,這番話帶給他深厚的影響。

1949年,加入軍中話劇團的田豐,隨著政府來台,透過一位上海友人牽線,演出了生平第一部電影《阿裏山風雲》,從此正式揭開了他的電影生涯。但當年政府甫遷移來台,台灣電影仍未蓬勃發展,一年開拍不到兩部電影,因此不拍戲時,他就與同期的王珏、唐菁、張仲文等演員演舞台劇,足跡遍及全台。
數年後,台語片抬頭,不諳台語的田豐為了生計,還是加入了台語片的行列從事幕後工作。在台語片盛行的年代,一部電影一個月就殺青了,為了節省成本,片商常常找非專業的親戚朋友一起幫忙,田豐當時在幕後當副導、製片等,身兼數職。在結束白蘭與康明主演《台南霧夜大奇案》等台語片的幕後工作之後,田豐也同時與導演白克學到了許多電影理論方面的知識,更加奠定他的表演基本功。
不久,台語片逐漸式微,中影的健康寫實電影開始興起另一股風潮,香港電影也開始流行來台灣拍外景,他因此開始與香港影壇牽上線。1960年,三十三歲的田豐前往香港,正式加入亞洲電影王國邵氏電影公司。到了邵氏,田豐的演技受到肯定,常軋戲軋到應接不暇,但由於邵氏完整的體系與製度,反而造就了演員的良性競爭與進步。因此在邵氏,田豐不僅拍戲,有時也從事幕後工作,他還曾擔任《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電影的副導演,之後接演了《獨臂刀》、《大刺客》等片,而與王羽成為莫逆;也因接演了成龍的電影,和成龍有頗為深厚的交情。
隨著大環境改變,眼光獨到的邵逸夫大量減少電影產量,轉往香港無線電視台發展,使得原本想在香港長期穩定發展的田豐,隻好被迫離開邵氏,期間還一度移民至美國居住。後來他在林福地的邀請下,返台演出好友在台灣自製自導的台視八點檔連續劇《星星知我心》,這時他的演藝重心也開始轉往電視發展。
直到現在,他仍偶有新作出現,始終未曾放棄今生最愛的演藝事業。演出經歷長達六十年,從舞台劇到電影電視,宜古宜今的田豐,演過市井小民、販夫走卒,也演過王公貴族,更見證了台灣與香港電影的興衰,一生中的歲月全部交給了戲劇,無怨無悔。
據台灣媒體報道,去年獲頒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資深演員田豐,日前于香港去世,享壽87歲。
獲得榮譽
2014年第5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電影作品
《喋血販馬場》(1960)

《花田錯》(1960)
《鳳還巢》(1963)
《夜半驚魂》(1963)
《妲己》(1964) 飾 蘇護
《紅伶淚》(1964)
《萬古流芳》(1964)
《小雲雀》(1964)
《血手印》(1964) 飾 包興
《血濺牡丹紅》(1964)
《玉堂春》(1964) 飾 布政司劉大人
《大地兒女》(1965)
《寶蓮燈》(1965) 飾 二郎神
《江湖奇俠》(1965)
《邊城三俠》(1966)
《大刺客》(1967)
《獨臂刀》(1967)飾 齊如風
《斷腸劍》(1967)
《神刀》(1968)飾 方世雄
《女俠黑蝴蝶》(1968)

《怪俠》(1968)
《玉面飛狐》(1968)
《虎膽》(1969)
《十二金錢鏢》(1969)
《獨臂刀王》(1969)
《欲焰狂流》(1969)
《大羅劍俠》(1970)
《五虎屠龍》(1970)
《冰天俠女》(1970) 飾 高允
《萬箭穿心》(1971)
《影子神鞭》(1971)
《夕陽戀人》(1971)
《金印仇》(1971)
《精武門》(1972)飾 大師兄
《香港過客》(1972)
《十四女英豪》(1972)飾 西夏王
《馬路小英雄》(1973)
《迎春閣之風波》(1973)飾 李察罕
《冷面虎京都之旅》(1973)
《金尼姑》(1977) 飾 抓鬼道士

《山中傳奇》(1979)
《空山靈雨》(1979)
《師弟出馬》(1980) 飾 武館館長
《警網雙雄》(1981) 飾 三爺
《陰陽錯》(1982)
《龍少爺》(1982)
《天下第一》(1983)
《書劍江山》(遊天龍版)(1984)飾 張召重
《英雄本色》(1986)飾 宋景文
《童年往事》(1986)
《我在黑社會的日子》(1989)
《奇跡》(1989) 飾 富商顧新全
《發達秘笈》(1989)飾 董事長
《客途秋恨》(1990)
《中環英雄》(1991)劇照

《龍騰四海》(1992)
《青蛇》(1993)飾 蜘蛛精
《老房有喜》 (1998)飾 蘇三
《千喜巨龍》 (1999)
《五月之戀》飾 趙更生/趙瑄的阿公 (2004)
《經過》 (2004)
《愛神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