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主詞條:瓜地馬拉歷史瑪雅文明
從4世紀到11世紀,瓜地馬拉的佩滕低地地區是古代印第安人瑪雅文化的中心,這個時期留下來得許多金字塔和城市的廢墟至今仍然可見。

11世紀末,瓜地馬拉低地地區的瑪雅文化被消滅後,在中央高地地區仍然存在著瑪雅文化。
1523年,西班牙人來到瓜地馬拉,他們摧毀了當地的瑪雅文化並開始在瓜地馬拉殖民。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消滅政策,幾乎所有此前的瑪雅書籍都被銷毀了,隻有很少的書籍得以保留。
1524年,瓜地馬拉徹底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1527年,西班牙在危設定都督府,管轄除巴拿馬以外的中美洲地區。
1821年9月15日,瓜地馬拉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
1822到1823年間,瓜地馬拉成為墨西哥帝國的一部分。1823年,瓜地馬拉加入中美洲聯邦。
1838年,中美洲聯邦解體後,于1839年再次成為獨立國。1840年,瓜地馬拉才完全獨立。
從1841年到1871年,保守派組織瓜地馬拉的政府。他們嘗試在保留殖民時期留下來得等級製度的同時緩慢地使國家經濟現代化。1847年3月21日,瓜地馬拉宣布建立共和國。

從1871年到1944年,國家才開始致力于經濟現代化。同時美國主導的聯合果品公司也開始收購瓜地馬拉大面積的咖啡和香蕉庄園並介入瓜地馬拉的政治。1944年10月革命後,前獨裁者被推翻,瓜地馬拉實行民主與言論自由,瓜地馬拉歷史上第一部保護工人利益的法律生效。瓜地馬拉開始了民主化進程。
1950年到1954年之間,執政的哈科沃·阿本斯總統施行了土地改革,當時佔全國人口2%的大地主佔有全國約70%的可耕地。而阿本斯開出土地改革的支票,承諾買下大地主持有的土地並重新分配給小農。阿本斯以此贏得選舉,土地改革計畫也立刻實行。針對擁有土地大于223英畝的地主,隻要有未用于生產的土地便要征收。最後從1059個農場征收了平均4300英畝的土地,約有十萬名農民得到這些土地的所有權。
聯合果品公司在瓜地馬拉擁有其最大的庄園,而且它還擁有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和瓜地馬拉僅有的一個海港。在聯合果品公司的驅使下,美國外交部開始對瓜地馬拉展開宣傳戰,以反共的名義打擊阿本斯政權。中央情報局與瓜地馬拉軍人中的反對派合作開始了一個被稱為Operation PBSUCCESS的行動。
1954年,阿本斯被推翻,卡斯蒂略·阿馬斯成為新的獨裁者。新政府立刻將所有的改革都作廢。進入右翼軍政府和文人政府交替執政時期。
1957年,阿馬斯被刺,他的繼承人是一個在40年代獨裁政府中就已經以其血腥出名的軍人。
1960年,瓜地馬拉出現左派軍事組織。
1982年,危全國左派遊擊隊合並成立“瓜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武裝鬥爭遍布全國。不滿阿本斯政權被推翻的農民組織了一支遊擊隊,在這場戰爭中上十萬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1982年9月,瓜地馬拉軍隊對當地瑪雅人的迫害近似種族滅絕,有9000多名瑪雅人被殺。1983年開始,瓜地馬拉政府方面的迫害開始減少,國家重新開始民主化。但國家人民貧富不均的現象依然沒有能夠被解決,僅佔1%的少數人擁有60%以上的可耕地和財富。1985年,瓜地馬拉重新組織大選。

1996年12月,阿爾蘇政府(全國先鋒黨)與“瓜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達成《最終和平協定》,瓜地馬拉才正式結束長達36年的內亂。
1996年,通過簽署一份和平條約,結束這場持續36年的遊擊戰。
2003年11月9日,瓜地馬拉大選,全國大聯盟的候選人奧斯卡·貝爾赫當選為總統,同時全國大聯盟是議會中最強大的黨派。參選率為54.5%。
2007年9月9日,總統和國會選舉。奧托·佩雷斯·莫利納和阿爾瓦羅·科洛姆進入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當晚10點(當地時間)中央選舉委員會宣布,科洛姆以5.4%的優勢獲勝,成為瓜地馬拉53年來第一位左翼總統。
2011年11月6日,瓜地馬拉大選第二輪投票中,奧托· 佩雷斯·莫利納代表愛國黨以54.48%的得票率戰勝LIDER黨人曼努埃爾·巴爾迪松,成為瓜地馬拉歷史上第48任總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瓜地馬拉位于中美洲北部地區,與墨西哥、貝裏斯、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接壤。南瀕太平洋,東臨加勒比海的宏都拉斯灣,陸疆同墨西哥、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和貝裏斯接壤,總面積為108889平方公裏。

氣候降水
瓜地馬拉位處熱帶,北部及東部沿海平原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山地屬亞熱帶氣候,一年分幹濕兩季,5-10月為濕季,11月至次年4月為幹季。瓜地馬拉太平洋畔狹窄富饒的平地是熱帶氣候。中部的高原也是瓜地馬拉的文化中心,在這裏,在1300到1800米高處全年氣溫溫和,日溫度在18到28℃之間,在更高處一月和二月往往會比較冷。東北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南部為500-1000毫米。
地形地貌
瓜地馬拉全境三分之二為山地和高原。西部有庫丘馬塔內斯山脈,南部為馬德雷山脈,西部和南部屬火山帶,有火山30多座,塔胡穆爾科火山海拔4211米,為中美洲最高峰。地震頻繁。北部有佩滕低地。太平洋岸有狹長的沿海平原。主要城市多分布在南部的山間盆地。其北部的低地平原佩滕是熱帶雨林,中部高地上的火山可達4200米。
水文
瓜地馬拉境內有數個湖泊,其中最大湖泊為伊薩瓦爾省境內的伊薩瓦爾湖、最深湖泊為索洛拉省境內的阿蒂特蘭湖。流經瓜地馬拉的河流主要有莫塔瓜河、烏蘇瑪辛達河、奇克索河以及沙士敦河。奇克索河是烏蘇瑪新達河的源頭。
自然資源
瓜地馬拉森林面積佔全國的一半,佩滕低地尤為集中;盛產桃花心木等貴重木材。礦產資源有鉛、鋅、鉻、銻、金、銀、水銀、鎳等,石油儲量14.3億桶。森林面積佔全國面積的38%。
行政區劃
區劃
主詞條:瓜地馬拉行政區劃
瓜地馬拉全國劃分為22個省(departamento)。省下設市。
省 departamento | C2002 | 面積(Km) | 省會 | CC2002 |
---|---|---|---|---|
上韋拉帕斯 Alta Verapaz | 776246 | 8686 | 科萬 Coban | 52500 |
下韋拉帕斯 Baja Verapaz | 215915 | 3124 | 薩拉馬 Salama | 13800 |
奇馬爾特南戈 Chimaltenango | 446133 | 1979 | 奇馬爾特南戈 Chimaltenango | 43900 |
奇基穆拉 Chiquimula | 302485 | 2376 | 奇基穆拉 Chiquimula | 35100 |
埃爾普羅格雷索 El Progreso | 139490 | 1922 | 瓜斯塔托亞 Guastatoya | 7000 |
埃斯昆特拉 Escuintla | 538746 | 4384 | 埃斯昆特拉 Escuintla | 65400 |
瓜地馬拉 Guatemala | 2541581 | 2126 | 新城 Villa Nueva | 187700 |
韋韋特南戈 Huehuetenango | 846544 | 7400 | 韋韋特南戈 Huehuetenango | 26600 |
伊薩瓦爾 Izabal | 314306 | 9038 | 巴裏奧斯港 Puerto Barrios | 35300 |
哈拉帕 Jalapa | 242926 | 2063 | 哈拉帕 Jalapa | 30500 |
胡蒂亞帕 Jutiapa | 389085 | 3219 | 胡蒂亞帕 Jutiapa | 22200 |
佩滕 Peten | 366735 | 35854 | 弗洛雷斯 Flores | 16100 |
克薩爾特南戈 Quetzaltenango | 624716 | 1951 | 克薩爾特南戈 Quetzaltenango | 106700 |
基切 Quiche | 655510 | 8378 | 聖克魯斯 | 23400 |
雷塔盧萊烏 Retalhuleu | 241411 | 1856 | 雷塔盧萊烏 Retalhuleu | 34000 |
薩卡特佩克斯 Sacatepequez | 248019 | 465 | 舊瓜地馬拉 Antigua Guatemala | 19700 |
聖馬科斯 San Marcos | 794951 | 3791 | 聖馬科斯 San Marcos | 11900 |
聖羅莎 Santa Rosa | 301370 | 2955 | 奎拉帕 Cuilapa | 11700 |
索洛拉 Solola | 307661 | 1061 | 索洛拉 Solola | 13000 |
蘇奇特佩克斯 Suchitepequez | 403945 | 2510 | 馬薩特南戈 Mazatenango | 43600 |
托托尼卡潘 Totonicapan | 339254 | 1061 | 托托尼卡潘 Totonicapan | 8700 |
薩卡帕 Zacapa | 200167 | 2690 | 薩卡帕 Zacapa | 21900 |
瓜地馬拉 Guatemala | 11237196 | 108889 | 瓜地馬拉城 |
首都
首都瓜地馬拉市是瓜地馬拉最大的城市,中美洲的城市。面積996平方公裏,人口310萬(2010年)。始建于1524年。因遭地震多次破壞,1776年遷現址。市內多低矮建築物。1779年起為首府。1823-1838年曾為中美洲聯邦的首都。咖啡、玉米、小麥等農產品的集散地。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工業,主要有水泥、木材加工、紡織、煙草、食品加工等。交通樞紐,鐵路向東北、西南分別通達巴裏奧斯港和聖何塞。設有大學(1676年建)、科學院、博物館等。中美洲共同市場總部設此。城郊有瑪雅文化古跡。旅遊中心有阿蒂特蘭湖、老首都舊瓜地馬拉、古老的瑪雅城市蒂卡爾和一些其它著名的城市如克薩爾特南戈和奇奇卡斯德南哥。 瓜地馬拉市是全國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在南部火山區的高原上,海拔1493米,氣候卻異常溫和,終年鮮花盛開,綠草如茵,季節變化小,故有“常青之城”的美稱。
國家象征
國名
瓜地馬拉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Guatemala, La República de Guatemala)簡稱瓜地馬拉。
國旗
瓜地馬拉國旗啓用于1971年,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8:5。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邊為藍色;白色長方形中央繪有國徽圖案。國旗的顏色來自原中美洲聯邦國旗之顏色。藍色分別象征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白色象征對和平的追求。

國徽
瓜地馬拉國徽呈圓形,藍色圓面中間有一幅展開的軸卷,其上用西班牙文寫著“1821年9月15日,自由”,以紀念瓜地馬拉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獲得獨立。軸卷上棲息著一隻綠色的格查爾鳥。這是瓜地馬拉的國鳥,也稱“自由之鳥”,被視為自由、愛國、友誼的象征。軸卷背後交叉著步槍和長劍,象征該國人民時刻準備捍衛祖國的自由。上述圖案由月桂樹枝環抱。

國花
瓜地馬拉的國花為爪哇木棉。
國鳥
瓜地馬拉的國鳥是格查爾鳥(鳳尾綠咬鵑),瓜地馬拉人民把格查爾鳥視為愛情、自由、愛國、友誼的象征,有“自由之鳥”的美稱,格查爾鳥喜歡成雙成對地生活,形影不離,所以它又是愛情的象征。經瓜地馬拉政府正式宣布,定它為國鳥。把它作為國旗、國徽和錢幣上的標志,還用法律規定禁止捕捉格查爾鳥。
國歌
《快樂的瓜地馬拉》由何塞‧華金‧帕爾馬作詞,拉斐爾‧阿爾瓦雷斯‧奧瓦耶作曲,在官方的國歌競賽中勝出。1934年,西班牙語文法學者何塞·馬裏亞·博尼亞·盧瓦諾教授對歌詞作了輕微改動,使血腥的文字變得溫和,增強了詩體的美感。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11月25日,瓜地馬拉總人口達15803089人。土著印第安人佔41%,其餘為印歐混血種人和歐洲移民後裔。
瓜地馬拉男性人口數量 | 7702597(48.7%) |
---|---|
瓜地馬拉女性人口數量 | 8100493(51.3%) |
瓜地馬拉男女比例 | 48.7:51.3 |
瓜地馬拉人口成長率 | 2.74% |
瓜地馬拉人均壽命 | 72(2012年) |
瓜地馬拉人口密度 | 133人/平方千米(2013年) |
政治
政體
根據1986年的憲法,瓜地馬拉為多元政治製度。總統普選產生,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執掌國家最高行政權。一院製的國民議會為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內閣是政府執行機構,由總統直接領導,副總統協助工作。
瓜地馬拉是一個多黨製的,獨立的民主共和國。1986年1月15日頒布的憲法規定立法(瓜地馬拉國會)、執法(總統和副總統)和司法(最高法院)的分離,屬于三權分立系統。國會和總統的選舉每四年一次,所有18歲以上的公民擁有選舉權,軍人沒有選舉權。國會指命最高法院成員,其任期為四年。
憲法
瓜地馬拉現行憲法于1985年5月經國民議會通過,1986年1月14日生效,1994年1月30日通過憲法修正案。憲法規定:總統、副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不得連選連任;總統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軍人必須在退役5年後才能競選總統。
議會
瓜地馬拉國民議會為一院製,行使立法權,議員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設議長和3名副議長,任期1年。本屆議會于2012年1月成立,共158席,各黨所佔席位如下:愛國黨57席,全國希望聯盟與全國大聯盟共同席位48席,全國變革聯盟和民主革新自由黨分別14席,其餘政黨及無黨派人士佔27席。現任議長為愛國黨的佩德羅·穆阿迪,2013年1月14日就職,任期1年。
政府
瓜地馬拉此屆政府于2012年1月組成。主要成員有:副總統羅莎娜·巴爾德蒂、外長阿羅德·卡瓦列羅斯、內政部長毛裏西奧·洛佩斯·博尼利亞、國防部長烏利塞斯·諾埃·安索埃多·希龍、財政部長帕維爾·森特諾、交通運輸和基礎設施部長吉列爾莫·卡斯蒂略、教育部長辛西婭·德爾阿吉拉、農業、牧業和食品部長馬裏奧·阿爾達納、經濟和貿易部長塞爾希奧·德拉托雷·希梅諾、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部長盧德威·奧瓦列、勞工和社會保障部長卡洛斯·孔特雷拉斯、能源和礦業部長埃裏克·埃斯圖亞爾多·阿奇拉·德埃薩、文化和體育部長赫羅尼莫·蘭塞裏奧、環境和自然資源部長路易斯·阿曼多·祖利塔·塔夫拉達。
司法
瓜地馬拉由最高法院、憲法法院、總檢察署、國家公訴專署、內務部等組成國家司法委員會。設最高法院、抗訴法院、初級法院。最高法院有13名大法官,任期5年,由議會選舉產生,可連任;最高法院院長兼任國家司法委員會主席,由大法官以2/3多數票選舉產生,任期1年,不得連任。現任最高法院院長加夫列爾·安東尼奧·梅德拉諾·巴倫蘇埃拉,2012年10月當選。
政黨
愛國黨:執政黨。退役將軍奧托·佩雷斯于2001年12月20日建立該黨並擔任黨的實際領導人。原為貝爾赫政府執政聯盟成員,2004年6月因政見分歧宣布退出。總書記羅莎娜·巴爾德蒂。
全國希望聯盟:反對黨。2001年新民族聯盟分裂後,由前總統科洛姆(原屬瓜地馬拉全國革命聯盟)組建,中左政黨。總書記哈伊羅·華金·弗洛雷斯。
全國大聯盟:反對黨。2003年由改革運動、全國團結黨和M-17運動3個中右小黨組成,並贏得當年大選。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執政期間,各結盟黨先後脫離執政聯盟。2007年大選中該聯盟失利。總書記海梅·安東尼奧·馬丁內斯·洛艾薩。
瓜地馬拉共和陣線:反對黨。1990年由退役將軍裏奧斯建立,思想保守,在農村中有較大影響。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執政。總書記路易斯·費爾南多·佩雷斯。
政要
瓜地馬拉總統奧托· 佩雷斯·莫利納。1950年12月1日生于瓜地馬拉城,1966年進入瓜地馬拉理工學院學習,後在美國陸軍的“美洲學校”和美洲防務學院進修。服役時主要負責軍事情報工作。1982年,他支持時任國防部長奧斯卡·梅希亞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埃弗拉因·裏奧斯·蒙特政府。1993至1995年,任總統府參謀總長。1996年,代表軍方簽署和平協定,結束了危長達36年的內戰。1998年至2000年,出任危駐中美洲防務委員會代表。2000年1月退役,2001年12月成立愛國黨,2004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2007年參加總統選舉敗北。2011年11月6日通過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當選危總統。

軍事
瓜地馬拉實行正規軍實行義務兵役製。服役期為兩年。共和國總統為武裝部隊總司令,但其命令要通過國防部長下達。原總兵力4.6萬,根據1996年關于加強文人政權和軍隊在民主社會中作用的協定規定已裁軍33%,原軍警取消後改設民防警察。總兵力約4.42萬人(現役);預備役約4萬人;準軍事部隊31萬餘人:國家警察9800人,經濟警察2500人,人民民兵30萬人。
交通
公路
瓜地馬拉陸上交通以公路為主,CA1號公路連線墨西哥、薩爾瓦多與瓜地馬拉市,CA9號公路連線瓜地馬拉兩大商港,CA2號公路為太平洋沿岸聯絡道路,CA13則為貝裏斯之聯絡道路。公路以汽車與公車為主,公車主要據點為瓜地馬拉市。
鐵路
瓜地馬拉曾經有一條鐵路,現已荒廢。
水運
瓜地馬拉有兩大主要商港,一個為位于太平洋沿岸城市聖何塞港的港口奎特札爾港,另一個為加勒比海沿岸的巴裏奧斯港。
空運
瓜地馬拉有兩大主要國際機場,分別為瓜地馬拉市的拉奧羅拉國際機場與北碇省Santa Elena的馬雅世界國際機場。
文化
語言
瓜地馬拉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另外有瑪雅語、基切語等23種土語。
節日
節日名單 | 節日日期 |
---|---|
新年 | 每年1月1日 |
復活節 | 每年4月7日-4月9日 |
勞動節 | 每年5月1日 |
危國軍人日 | 每年6月30日 |
聖母升天日 | 每年8月15日 |
危國國慶日 | 每年9月15日 |
國革命紀念日 | 每年10月20日 |
西洋清明節 | 每年11月1日 |
天主教節(奇奇卡斯特南戈人節日) | 每年12月18日 |
聖誕節 | 每年12月24日-12月25日 |
除夕 | 每年12月31日 |
宗教
瓜地馬拉人信奉天主教的多達94%,信奉基督教新教的佔4.9%。
禮儀
儀態
瓜地馬拉人舉止大方,性情開朗,他們在熟人之間常拍打對方的肩膀,他們在交談時,常熱情地註視著對方,彼此離得很近,因此到瓜地馬拉應當習慣他們這種親熱的行為。
相見禮儀
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當地男子多行握手禮。如果是親朋好友,他們還行擁抱禮。作為朋友關系的婦女相見,她們之間可以輕輕摟一摟,並吻吻對方的臉。
商務活動
到瓜地馬拉從事商務活動,須攜帶印有西班牙文字的名片,與不熟悉的的當地工商界人士接觸時,可以主動向對方遞送自己的名片,對方一時忘了回贈名片,應主動向他索求,否則事後難以聯系。當地商業的效率正在提高,談判速度正在變快,當你遇到辦事拖拉的現象時不要抱怨人,也不要催促對方加快速度,重要的是要有耐心,並註意和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風俗
服飾
瓜地馬拉的民族服裝色彩艷麗,格調多樣,100多個部落的服裝各有不同的穿法,圖案和色調,隻要看服裝就可知道其所屬部落或居住的區域,他們中不少人喜歡收藏手工製作的身著傳統服裝的布娃娃,以滿足一種懷舊的心理。瓜地馬拉男女服裝上的綉花,除了裝飾外,還有象征意義,如頭戴羽毛的蛇和太陽象征瑪雅人。也可以根據服裝上的細微變化,區分出人的社會地位、婚姻狀況,以及這服裝是日常穿的,還是節日裝。
禁忌
瓜地馬拉當地人的時間觀念比較淡薄。他們不僅認為13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而且還不喜歡14這個數位。註意,最好不要在當地人家裏或當著他家人談論業務,習慣于見面時握手,好朋友見面擁抱並拍對方的肩膀。婦女相見,如果是朋友的話,彼此輕輕摟一摟,並親對方的面頰。客人應邀作客時,可以給主人一束花或糖果作為禮品。
經濟
概況
瓜地馬拉經濟以農業為主。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34.5億美元,同比2010年成長3.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025美元。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503.8億美元,同比2011年成長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336美元。2013年危經濟成長率為3.7%,通貨膨脹率4.4%,失業率4.06%。在2014年世界銀行貿易營商環境報告中,瓜地馬拉位居全球189個國家中第79名。
農業
瓜地馬拉全國一半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瓜地馬拉主要農產品有咖啡、棉花、香蕉以及甘蔗、玉米、稻米、豆類等。還有製糖、紡織、面粉、釀酒、煙草等。經濟作物出口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 ,輸出以咖啡、香蕉、棉花、糖為大宗,其中小豆蔻出口居世界第1位,咖啡生產在中美洲佔第2位。輸入日用工業品、機械、食品等。
工業
瓜地馬拉工業基礎薄弱。受長期內戰影響,經濟長期停滯。傳統工業有採礦業、製造業、紡織業、食品加工、製葯業和造紙業等。1987年以後,建築業發展迅速,石油開採、化工和電子工業也有所發展。1996年《最終和平協定》生效後,危經濟恢復成長。2003年至2008年,年均成長率達4%。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危經濟表現低迷,財政狀況惡化。2010年經濟實現恢復成長,年成長率為2.8 %。
對外貿易
瓜地馬拉主要出口咖啡、蔗糖、香蕉等傳統農產品。主要出口對象國為美國、中美洲國家、歐元區國家、墨西哥、巴拿馬等國;主要進口消費品、原料及半成品、資本商品和燃油等,主要進口來源國為美國、墨西哥、中美洲國家、中國、歐元區國家、哥倫比亞等國。2013年危出口額101.90億美元,進口額163.56億美元。
外國投資
瓜地馬拉的經濟命脈主要由美國聯合果品公司、中美洲國際鐵路公司及美國和其他國家合營電力公司的子公司(瓜地馬拉電力公司)等外國公司所控製。
由于瓜地馬拉實行高利率政策和巨觀經濟比較穩定,不論是外國直接投資還是短期資本流入都有所成長,外匯儲備逐漸增加。
外國援助
1996年底危和平協定簽署後,國際社會允諾向危提供19億美元的援助,用于國家重建。1997年,美洲開發銀行向危提供1.83億美元貸款。
2008年9月7日,中美洲經濟一體化銀行向瓜地馬拉捐款20萬美元,用以資助遭受持續暴雨侵襲地區的民眾。
社會
教育
瓜地馬拉實行國小義務教育。學製為國小6年,中學6年。1990年成人文盲率45%。2005年,有初級教育機構17275所,其中14824為國立,學生約230萬人;中學6557所,其中4401所為私立,中學生75.44萬人;大學10所,其中聖卡洛斯大學為國立。2008年文盲率28.2%。2009年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1%。
體育
1952年,瓜地馬拉第一次開始參加奧運會,1956年、1960年和1964年因故缺席。1968年開始完整參加之後的所有奧運盛事,但沒有獲得獎牌。
民生
瓜地馬拉貧富懸殊,最上層10%的人口佔有全國42.4%的財富,最底層10%的人口隻佔有全國1.3%的財富,基尼系數0.55。2010年1月1日起,危工人最低工資上調至每人每天56格查爾(合6.71美元),外加每月250格查爾(合29.97美元)的獎金。
醫療
2009年,瓜地馬拉瓜地馬拉的人均壽命為63歲,出生率27.98‰,死亡率5.11‰。城市人口佔總人口的49%,並以每年3%的速度成長。在拉丁美洲國家中排名最低,但首都瓜地馬拉城的人均壽命較高,男性為71歲,女性為68歲。因營養和健康設施長期不足,所以人口老化較快,在其1100萬的總人口中,55歲以上的老人佔14%。截至2010年,瓜地馬拉全國僅有19所公私立的養老院,每所平均收容60人,另有4個由教會和人道組織贊助的養老院,總收容人數約2000人左右。
外交
國策
瓜地馬拉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積極中立、多元化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主張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尊重民族自決和不幹涉別國內政原則,以和平手段解決國際爭端。重視加強與美國、歐盟、墨西哥和日本的經貿關系,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和推動地區一體化進程。系聯合國、不結盟運動、美洲國家組織、裏約集團、拉美議會、拉美經濟體系、加勒比國家聯盟、中美洲共同市場、中美洲一體化體系、中美洲議會等國際和地區組織成員國。2011年10月當選2012—2013年度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同142個國家(不包括中國台灣省)保持外交關系。
外交
同中國的關系
瓜地馬拉與中國之間無外交關系。2000年以來兩國交往不多。瓜地馬拉與台灣保持著所謂的“外交關系”2012年中危貿易額13.52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2.84億美元,進口0.68億美元,同比分別成長5.86%、2.36%和194.2%。中國主要出口石化、紡織、機械設備、金屬製品等,進口水果、糖等食品。
同美國的關系
2013年6月9號,瓜地馬拉出席美洲國家組織大會的美國國務卿克裏同豪亞舉行了會晤,會談持續了約40分鍾。克裏在會談結束說,兩國希望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建立一種“更加積極的關系”。他說,兩國同意在美國國務院和委內瑞拉外交部之間持續進行高層對話,設立日程表,盡快實現兩國互派大使。
同墨西哥關系
2014年10月13日,瓜地馬拉在與中美洲簽訂的自貿協定生效一周年後,墨西哥與瓜地馬拉簽訂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內容包括推動相互投資,推動出口的技術援助,為發展商業情報活動進行交流,從而加強該自貿協定。諒解備忘錄分別由墨西哥貿易投資局局長和瓜地馬拉經濟部長簽署,此外,雙方還建立了年度工作計畫,以加強兩國市場分析,增加貿易往來。
旅遊
自然景點
名單 | 圖片 | |
---|---|---|
亞提特蘭湖 | 亞提特蘭湖是在火山群中產生的盆地湖水,距離瓜地馬拉市約100公裏。湖面周圍被雄偉的高山環繞,翠綠的山林倒映在湖中,湖山交映相得益彰。湖岸散布著許多印地安的村落。從亞提特蘭湖至Chichicastenango,長約30公裏的道路上,沿途有一處以出產印地安織品而有名的Solola村。 | ![]() |
瓜地馬拉太平洋海岸 | 瓜地馬拉的太平洋海岸線綿延250公裏(155英裏),從墨西哥邊境與薩爾瓦多邊境的東西。 該地區提供了黑色的火山沙海灘沿岸,紅樹林沼澤的眾多河流背後和茂盛,亞熱帶森林中,進一步向內陸的灌溉。 | ![]() |
文化遺產
名單 | 圖片 |
---|---|
安提瓜瓜地馬拉(舊瓜地馬拉城)位置在中美洲的中部,建于海拔1500米的潘喬亞山谷,其位置靠近阿瓜和富埃戈火山頂峰。這個地區的中心受到地震的威脅。城市建于公元1543年,具有行政功能。當阿爾沃拉杜的佩多被科特派遣到瓜地馬拉建立首都聖地亞哥的時候,瑪雅人已經順從阿茲特克人的統治。三年以後,由于當地的暴力活動,西班牙人放棄了這座城市。 | ![]() |
基裏瓜考古公園和瑪雅文化遺址(基裏瓜考古公園和遺址、基裏瓜考古公園)(1981) 基裏瓜是考阿克·斯凱的都城,自2世紀起就有人居住,城內擁有8世紀的許多建築傑作,以及使人印象深刻的刻有花紋的石柱和石刻的歷法,這些為研究瑪雅文明提供了精粹的原始資料。基裏瓜考古公園相關簡介這一考古地點是古典時期早期的前瑪雅人首都。這一事實的確認要歸功于從公元5世紀留傳下來的兩塊頗有紀念意義的石頭。 | ![]() |
蒂卡爾國家公園,位于瓜地馬拉北部的佩騰省西北部。是瓜地馬拉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是前哥倫布瑪雅文明的都市中心。蒂卡爾古城遺址面積約130平方千米,大部分建築早已倒塌,隻剩下一些斷牆殘壁。主要遺跡有建于公元810年的美洲豹金字塔,塔高約60米,有9層平台,因塔形很像美洲豹而得名。另外還有2號金字塔、4號金字塔、5號金字塔,以及聳立著7座宮殿的廣場。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蒂卡爾國家公園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