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朝代/國家 | 建置名稱 | 建置時間 | 隸屬 |
---|---|---|---|
棠邑 | 不詳 | 吳國、越國 | |
棠邑、椒邑 | 前474 年、前356年 | 越國、楚國 | |
秦 | 椒邑、東城縣 | 前223年 | |
全椒縣/建陽縣 | 前206年,前173年,前122年 | 九江國九江郡、淮南國九江郡、揚州九江郡 | |
全椒縣/建陽縣/武城縣 | 9年 | 揚州延平郡 | |
全椒縣 | 51年,79年 | 揚州九江郡 | |
魏國 | 全椒縣 | 220年 | 揚州淮南郡 |
屯田都尉 | 不詳 | 揚州丹陽郡 | |
全椒縣 | 265年,289年 | 揚州淮南郡 | |
南譙郡、頓丘郡 | 413年 | 徐州 | |
頓丘縣 | 467年,473年 | 北徐州新昌郡 | |
頓丘縣 | 479年 | 北徐州新昌郡 | |
梁 | 頓丘縣 | 502年,536年 | 北徐州新昌郡、南譙州永陽郡 |
東魏 | 頓丘縣 | 549年 | 譙州新昌郡 |
北齊 | 頓丘縣 | 550年 | 南譙州新昌郡 |
陳 | 頓丘縣 | 573年 | 南譙州新昌郡 |
頓丘縣 | 579年 | 南譙州新昌郡 | |
隋 | 新昌縣、清流縣 | 581年,583年,605年 | 滁州、揚州、江都郡 |
唐 | 清流縣 | 620年,627年,742年,758年 | 揚州、淮南道滁州、淮南道永陽郡、淮南節度使滁州 |
吳國 | 清流縣 | 907年,919年,927年 | 淮南節鎮滁州、清淮軍滁州 |
南唐 | 清流縣 | 937年,943年 | 清淮軍滁州 |
後周 | 清流縣 | 957年 | 滁州 |
北宋 | 清流縣 | 960年,997年,1072年 | 淮南道滁州、淮南路滁州、淮南東路滁州、揚州路滁州 |
南宋 | 清流縣 | 1127年 | 淮南東路滁州 |
元 | 清流縣 | 1275年,1352年,1367年 | 江淮行省滁州、江淮行省滁州路、江浙行省揚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揚州路滁州、江南行省滁州 |
明 | 清流縣、滁州 | 1368年,1382年 | 江南行省滁州、中書省揚州府、鳳陽府滁州、南直隸滁州 |
南明 | 滁州 | 1644年 | 南直隸 |
清 | 滁州 | 1645年,1663年,1667年,1682年,1734年,1865年,1908年 | 江南省、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江南省安池太道、安徽省、安徽省江安十府儲糧道、安徽省廬鳳道、安徽省廬鳳潁道、安徽省安廬滁和道、安徽省皖北道 |
太平天國 | 滁州 | 1853年 | 安徽省 |
中華民國 | 滁縣 | 1912年 | 安徽省、安徽省淮泗道、安徽省皖北行署、安徽省第四區、安徽省第五專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滁縣、滁全縣、滁州市、琅琊區 | 1949年,1952年,1959年、1961年,1982年,1993年 |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縣專區、安徽省滁縣專區、安徽省滁縣地區、安徽省滁州市 |
行政區劃
1992年12月滁州地區改為滁州地級市,同時以滁縣城關鎮、琅琊鄉、滁東鄉合並設琅琊區。
2013年9月25日,琅琊區復原的6個街道所轄26個社區整合為10個社區。分別是:原衛民路、遵陽街2個社區合並組成東門社區,原高巷、龍池、南橋、豐樂4個社區合並組成南門社區,原文德橋、四牌樓、鼓樓街3個社區合並組成西門社區,原東後街、勝利2個社區合並組成北門社區,原花園街、四合路、建設路3個社區合並組成琅琊社區,原沿渠、鳳凰西路2個社區合並組成鳳凰社區,原三裏亭、古道2個社區合並組成古道社區,原白雲巷、鳳陽路、紫薇東村3個社區合並組成白雲社區,原紫薇西村、鳳凰湖、三岔路3個社區合並組成清流社區,原創業北路、來安路2社區合並組成創業社區。
截至2013年9月,琅琊區轄10個區直管社區和省級琅琊經濟開發區。分別為東門社區、南門社區、西門社區、北門社區、琅琊社區、鳳凰社區、古道社區、白雲社區、清流社區、創業社區、琅琊經濟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琅琊區位于安徽省東部,滁州市境東南部。東南距江蘇南京約50公裏,西距省會合肥約100公裏。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2°03′、東經118°03′,面積180.79平方公裏。
地形地貌
琅琊區地處淮陽山脈東端延伸最遠的丘陵地帶,屬于低山丘陵岩溶地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沿 北東50°-60°方向展布,山坡坡度平緩,溝谷發育,最大切割深度約百米,山峰海拔多在200-300米之間,最高峰為花山,海拔331米。山體溶岩地貌普遍岩溶化,由于差異溶蝕作用,形成不同程度、不同裸露形態的岩溶溝槽、石芽、小型岩溶窪地,及隱蔽的岩溶洞、岩溶漏鬥、溶隙溶孔等20餘處。

氣候狀況
琅琊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5.2攝氏度,空氣質量常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滁州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50多種。除銅礦外,還有石英岩、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絹雲母、膨潤土、白雲岩等礦產。
農業資源
滁州農副產品資源豐富,除了盛產水稻、小麥、油料外,綠化草皮、花卉、苗木、藺草、無公害蔬菜是琅琊區的主導農副產品。
能源資源
供電:用電來自華東電網,電力供應充足。安徽屬于資源輸出省,兩淮煤田建有坑口電站,本市也建有火力電站一座。投資24億元的國家重點項目,用于調峰的60萬千瓦琅琊山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即將竣工。
供氣: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在滁州設有門站,截至2013年底,市區已經使用天然氣。天然氣供應壓力為4千克每平方釐米,熱值為8600千卡每立方米。
供熱:滁城城市集中供熱管網已鋪設至市區及工業園區。
交通運輸
京滬鐵路貫穿全境並設有滁州北站,鐵路距南京僅46公裏;寧洛高速公路、104(京福)、311國道、312等省道均貫穿境內,公路距南京54公裏、上海360公裏、南京祿口國際機場80公裏;滁州港內河航運直通長江,是滁州市中心港區,通江達海,清流河碼頭位于城區。並擁有滁州汽車中心站,可通往省內外各地。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琅琊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868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2009年相比成長16.2% ,高于滁州市平均增幅0.6%,增速在八個縣市區位列第四。其中第一產業20600萬元,同2009年相比成長-0.5%,拉動GDP成長0%,成長貢獻率為-0.2%;第二產業188408萬元,同2009年相比成長24.9%,拉動GDP成長11.7%,成長貢獻率為72.3%,其中工業160209萬元,同2009年相比成長25.7%,拉動GDP成長10.6%,成長貢獻率為65.3%;第三產業169673萬元,同2009年相比成長9.5%,拉動GDP成長4.5%,成長貢獻率為27.9%。

從1993年建區以來到2012年,琅琊區地區生產總值從2.96億元增加到54億元,年均成長12%;固定資產投資由0.32億元增加到40.5億元,年均成長29.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68億元增加到46.3億元,年均成長16.2%;財政收入在2010年突破4億元、5億元的基礎上,2011年又連跨6億元、7億元兩個台階,達7.5億元,是1995年的25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2067元增加到38500元,年均成長16.6%;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20元增加到9835元,年均成長12.7%;一、二、三產業之比由18.8:61.8:19.4調整為6.5:49.8:43.8。
第一產業
2010年,琅琊區糧食播種面積56865畝,比2009年減少1635畝;糧食產量24384噸,比2009年減產368噸,比2009年下降1.5%;油料產量1380噸,比2009年成長18.7%;肉類總產量3319噸,比2009年下降15.7%;禽蛋產量405噸,比2009年下降15.6%;水產品產量2735噸,比2009年成長0.1%。
第二產業
琅琊區經濟發達,商業繁盛,自古為皖東商貿中心地區,現已形成了以紡織、服裝、化工、包裝、糧油食品、建材、機械、電子、汽車製造、家電等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其中:汽車、家電在規模以上企業中的比重超過40%,已經成為今後發展的主導產業。機電、建材、輕紡、化工、電子產業已具備擴張基礎, 工業門類已達40多個,美國、德國、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南京、江蘇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落戶琅琊並不斷壯大。
2010年,琅琊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34222萬元,同比成長29.3%,實現總產值463682萬元,同2009年相比成長54.7%。分經濟類型看,股份製企業實現總產值288289萬元,同2009年相比成長46.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總產值142702萬元,成長48.4%,其他類型企業實現總產值32691萬元,成長369.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實現總產值282524萬元,成長54.5%,重工業實現總產值181158萬元,成長54.9%。
分行業看,20個大類行業中,18個行業成長,2個行業下降,總產值超億元的行業有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專業設備製造業、飲料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塑膠製品業,分別實現總產值150342萬元、61626萬元、48100萬元、42352萬元、29104萬元、27693萬元、22899萬元、13591萬元、13389萬元,分別比2009年同期成長46.6%、5.8%、110.5%、115.3%、45.0%、35.3%、26.3%、56.8%、331.6%。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85.3%,同2009年相比下降1.4%。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0087萬元,同比成長32.5%。20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利稅同比實現成長的有11個行業,9個行業下降。利稅超千萬元的行業有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紡織業、造紙及紙製品業、飲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製,分別實現利稅7358.8萬元、3324.2萬元、1562.2萬元、1558.8萬元、1553.5萬元、1151.4萬元、1123.1萬元、1020.6萬元,分別比去年成長-11.0%、53.6%、14.9%、243.5%、135.3%、140.5%、57.7%、329.2%。
第三產業
2010年,琅琊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1296萬元,同比成長22.0%。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總額74495萬元,成長42.0%,零售業實現零售總額222214萬元,成長17.8%,住宿業實現零售總額7105萬元,成長13.9%,餐飲業實現零售總額27482萬元,成長13.3%。
社會
科技
琅琊區以火炬計畫為先導,大力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在火炬項目的示範、引導和推動下,琅琊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滁州市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高效節能、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行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
2010年成為市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區,成功建立為省級科普示範城區,申報成為"全國科普示範城區"建立單位。
教育
截至2013年底,琅琊區有高等院校3所,重點中學11所。
衛生
截至2013年底,琅琊區擁有二級乙等以上醫院5所。
三級甲等醫院 | 二級甲等醫院 | 二級乙等醫院 | ||
---|---|---|---|---|
滁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 ||||
滁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 滁州市中醫院 | |||
風景名勝
琅琊有琅琊山國家AAAA級森林公園、中華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古意斑駁的金陵鎖鑰清流關、皇甫山自然保護區等名勝古跡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景點。
名山(琅琊山)、名亭(醉翁亭)、名泉(讓泉)是琅琊旅遊的亮點。
琅琊山國家森林公園
琅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1988年8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5年12月被國家原林業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列為全國10個重點森林公園之一,2001年1月國家旅遊局批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2013年4月經國務院核定,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成功晉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被貶滁州自號"醉翁"並著散文名篇《醉翁亭記》揚名海內外,醉翁亭被譽為"天下第一亭"列全國四大名亭之首。
琅琊寺
琅琊寺原名寶應寺,為唐代大歷年間淮南路刺史李幼卿與法琛和尚所建立。據說,李幼卿與法琛和尚在造寺之前,曾先繪圖呈送唐代宗。恰巧代宗皇帝頭天夜裏夢見在一片山林深處有一座寺院,其形狀、規模和那張圖上畫的頗為相似。代宗十分高興,特賜名"寶應"。後又易名為"開化禪寺"、"開化律寺",因其坐落在琅琊山中,人們便同稱為琅琊寺。
1956年,安徽省政府將琅琊寺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澗湖
西澗湖,亦名城西湖。位于琅琊區西部,為"滁州十二景"之一,同時也是琅琊山四大景區(城西湖、姑山湖、琅琊山、三古)之一。唐代滁州刺史韋應物曾留下著名山水詩篇《滁州西澗》。西澗湖緊靠滁城及京滬鐵路,屬長江水系,依傍在琅琊山下,坐落在滁河支流清流河的小沙河上。由于的地理位置較高,地勢險要,該湖素有"滁城頭上的一盆水"之稱,是滁州城區重要的生活用水供應地。
豐樂亭
豐樂亭位于滁州市琅琊山旅遊區豐山腳下紫薇泉旁,為北宋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建,親撰《豐樂亭記》記之,于亭間飲酒、題吟、會友、與民同樂,並命人在幽谷"雜植花卉","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花不開。"豐樂亭現存蘇東坡所書《豐樂亭記》石刻及"滁州十二景"詩畫。
琅琊古道
琅琊古道始建于明嘉靖年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蜿蜓于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
古梅亭
古梅,挺立在影香亭與古梅亭之間,相傳為歐陽修親插栽植。古梅北有古梅亭,系明嘉靖年間滁州判官張明道特意為賞梅而建,原名"梅瑞堂"。
讓泉
讓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醉翁亭記》寫道:"山行六七裏,漸漸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
洗心亭
洗心,即悔過自新之意。古時候的琅琊寺,雖也風景優美,但並非專供遊覽,而主要是和尚聚集念經、人們燒香拜佛的地方。洗心亭建在即將入山寺的山肢下,求神拜佛的信男信女,須在此焚香禱告,對過去的罪惡表示懺悔,如此洗了心,"心誠則靈"。
深秀湖
深秀湖位于回北門通往琅琊山寺院的轉彎處,古為一水潭,是遊人臨溪垂鉤之所。1958年,滁縣人民政府將水潭擴建成一座小水庫。1983年,琅琊山管理處因地製宜,將這裏闢為一新的風景區。因其三面環山,景色秀麗,取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蔚然深秀"之句,定名深秀湖。
南天門
南天門位于琅琊古寺南山峰,海拔310米,是琅琊山最高峰,擁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建築群。碧霞宮是人們為紀念碧霞仙姑使琅琊山變得風景秀美而建造。每年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祭祀,從而形成規模的"初九廟會"。
會峰閣
會峰閣是琅琊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最高建築物。它于1988年開工興建,建築在南天門的明進建築會峰亭的殘基上。會峰閣依山而建,美觀大方,氣勢雄偉。從四面觀看,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
豐樂亭
豐樂亭在滁城以西的豐山腳下,和醉翁亭一樣,是琅琊山的名勝之一。
豐樂亭為宋代歐陽修所建立。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謫知滁州。第二年,他在豐山附近發現了紫薇泉,便在泉側建了這座亭院。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將亭命名為"豐樂亭"。
菱溪石
醉翁亭院中高約2.5米,圍徑約1米,石呈菱形,表面多孔。歐陽修從菱溪以三牛曳置幽谷,並作有《菱溪石記》。
玻璃沼
玻璃沼位于醉翁亭前,從"雙泉絕頂"至鳳凰湖水"甘如醒醐瑩如玻璃"。光緒八年章家琮寫《玻璃沼》碑記,立于洗心亭外。
歷史文化
琅琊區是一座文化歷史悠久的淮東古城,最早為堂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因晉代琅琊王司馬氏屯兵琅琊山,後渡江建業,開創了東晉王朝,故名為"琅琊",公元589年正式設定為滁州州治,延續至今。琅琊吳風漢韻,文化積淀厚重,"儒風之盛、夙冠淮東"。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任滁州太守,著《醉翁亭記》使得琅琊名揚天下;唐代韋應物任滁州知州,感喟琅琊自然之美而作《滁州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流傳千古;南宋文豪辛棄疾任滁州知州,抗金報國,發出"烽火揚州路"的驚嘆,大文豪蘇東坡也數次來到琅琊,潑墨揮毫,流放千古。
在琅琊1400多年的歷史上,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蘇軾等歷史名人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產,《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滁州西澗》等等諸多佳作更是享譽海內外。
區域政治
註:該表整理自琅琊區人民政府網
城市名人
歐陽修(1007年-1073年 ),江西吉安永豐縣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滁州太守,政績斐然,著《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聞名天下。
韋應物(737年~792年),中國唐代詩人,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詩風恬淡高遠,曾任滁州刺史,創作出名篇《滁州西澗》。
範常(生卒年不詳)字子權,號琅琊山人,元河南江北行省滁州人。歷任明元帥府都事、太平府知府、侍儀、翰林直學士兼太常寺卿、雲南左參政,追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備受賞識。
所獲榮譽
全國科普示範城區 | 全省首屆平安縣市區 | 全省綜治先進集體 | 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先進單位 |
省商貿服務業發展示範區 | 全省首批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