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珠海市大部分地區自南宋起至民國時期屬中山縣(原名香山縣)轄地。考古,發現的磨光石和彩陶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這裏生活。在鳳凰山脈周圍和珠江口一些海島的沙丘、山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們的遺跡。

戰國時期,為百越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在嶺南設南海郡,屬南海郡轄地。
漢初為南越國轄地。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屬番禺縣轄地,直至東漢。
三國時期,屬吳國轄地。
東晉鹹和六年(331),分南海郡之東為東官郡,屆東官郡轄地。屬南海郡轄地。直至東漢。直至南北朝,于劉宋元熙二年(420)又改東官郡為東莞郡,屬東莞郡轄地。
隋開皇十年(590),屬寶安縣轄地。
唐至德二年(757),寶安縣更名東莞縣,屬東莞縣轄地,並開始設定香山鎮(今珠海市山場)。香山鎮的名稱,是由于境內諸山之祖五桂山奇花異草繁茂,神仙茶叢生,色香俱絕而得名。
唐代之後,經五代和宋代,香山鎮仍屬東莞縣。

北宋元豐五年(1082),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至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將原屬東莞縣的香山寨劃出,並把南海、新會、番禺、東莞4縣的部分海濱之地,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
元至正十九年(1282),香山縣隸屬廣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香山縣隸屬廣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香山縣仍隸屬廣州府。
民國元年(1912),香山縣直屬省轄。2至9年,隸屬粵海道。10年以後,隸屬中區綏靖公署所轄,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香山縣改名為中山縣,屬廣州行政區管轄。19年5月至23年10月,中山縣政府設定唐家。(25年廣州行政區改稱為第一行政督察區,抗戰期間曾改稱第四行政督察區,35年後復稱第一行政督察區),36年屬省府直接督察區所轄。
建國後,中山縣隸屬珠江專區,1952年隸屬粵中行政區。1952年12月31日,建立漁民縣,寶安、東莞、中山3縣所屬海島為漁民縣的行政區域,由粵中行政區領導。 1953年4月7日漁民縣正式定名為珠海縣,將中山縣屬的中山港鄉、東莞縣屬的萬頃沙及珠江口外附近的三灶、大橫琴、小橫琴、南水、北水、高欄、荷包、淇澳、龍穴、內伶仃、外伶仃、三門列島、萬山群島、擔桿列島、佳蓬列島等全部100多個海島劃歸珠海縣,縣政府設于唐家,隸屬粵中行政區管轄。
1959年3月22日,珠海縣撤並入中山縣。
1961年4月17日恢復珠海縣建製,縣政府駐香洲。
1979年3月5日,珠海縣改為珠海市,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改為市人民政府)設在香洲。同年11月定為省轄市。
1980年8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批準在珠海設定經濟特區,面積為6.81平方公裏。1983年6月29日,國務院批準調整珠海經濟特區範圍面積為15.16千方公裏。
1983年5月,鬥門縣劃歸珠海市管轄。
1984年8月,珠海市設立市轄區——香洲區。
1989年4月5日,珠海經濟特區面積調整為121平方公裏。
2009年,橫琴納入珠海經濟特區範圍,珠海經濟特區總面積擴大為227.46平方公裏。
2010年8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將珠海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珠海全市,特區擴容從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行政區劃
2014年,珠海市1711.24平方公裏,設有香洲區、金灣區、鬥門區3個行政區,下轄15個鎮、9個街道,並設立珠海市橫琴新區、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珠海保稅區、珠海高欄港經濟區、珠海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5個經濟功能區。

香洲區轄獅山、灣仔、拱北、吉大、香灣、梅華、前山、翠香8個街道和南屏鎮,共126個社區。
鬥門區轄井岸、白蕉、鬥門、乾務、蓮洲等5個鎮和白藤街道,有100個行政村、23個社區。
金灣區實際管轄陸地面積268.9平方公裏。直接管轄珠海航空產業園和三灶、紅旗2個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珠海市位于廣東省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五門”(金星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之水匯流入海處,地處北緯21°48′~22°27′、東經113°03′~114°19′之間。珠海市區東與深圳、中國香港隔海相望,距中國香港36海裏,南與中國澳門陸地相連,西鄰江門新會區、台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距廣州市140千米。
地質地貌
- 地質
珠海市露出地層較簡單,除廣泛發育第四系外,在東北部和中西部零星出露有古生代的寒武系、泥盆系和中生代的侏羅系,面積共759.09平方公裏,佔全市陸地面積的57.95%。其主要特征如下:

下寒武統八村群(clb)為一套淺海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主要由變質的砂岩、粉砂岩、頁岩和少量炭質頁岩組成,含腕足類、頭足類等化石。
中泥盆統桂頭群(D2G)為一套濱海或淺海相碎屑岩建造,由石英礫岩、含礫砂岩和砂岩組成,含植、動物化石。其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下侏羅統蘭塘群(Jlin)為一套淺海相砂泥質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礫岩、砂岩和頁岩組成,與下伏地岩為不整合接觸。
中侏羅統百足山群(J1HN)為一套內陸山間湖泊相碎屑岩建造,主要由石英礫岩、砂岩和頁岩組成,由下而上沉積物變細,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第四系(Q)分布面積為704.62平方公裏。按成因類型可分為殘積層、沖洪積層、沖積海積層、海積層及人工填土。
中生代時期珠海地區岩漿活動極為劇烈,燕山期酸性岩漿岩分布很廣,出露面積達550.78平方公裏,佔陸地面積42.05%。其可分出二、三、四、五期侵入岩。
- 地貌
地貌形態明顯受北東、北西向構造線控製珠海地區被北東、北西向斷裂切割成斷塊式隆升與沉降的地貌單元,形成了斷塊隆升山地與沉降平原。各斷塊山體、斷塊山體內的低平地和凹陷平原的展布方向呈北東向,珠江口外島嶼也受北東向構造線的控製,三列島嶼呈北東向排列。珠江口外沉積盆地展布也是北東向。而珠江的人海水道,則受北西向構造控製,如磨刀門水道、泥灣門水道均呈北西走向。
島嶼眾多,海域廣闊珠海市共有大小島嶼146個,它們星羅棋布地分布于珠江口外。以青洲——三角山島——小蒲台島為界分成兩部分。
海岸地貌類型多樣、海岸線長全市大陸海岸線長達166.32公裏,海岸地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的三個類型的;家、前山水道以西兩段為平原海岸;唐家至前山水道以東為山地港灣海岸個岸段。從珠海市北界至唐
平原海岸堆積作用強烈,發育有廣闊的沖積海積平原。沿岸泥灘向外推移較快,如磨刀門,平均每年向外伸展120—160米,淤積速度1—3釐米/年。
山地港灣海岸的灣口有岬角,灣內有沙堤和瀉湖平原。岬角和海灣從北到南依次有銅鼓角、唐家灣、銀坑、香洲灣、菱角咀、洲仔灣、炮台山。沙堤主要分布在唐家灣頂。岬角處多沖刷,岸邊發育亂石堆,而港灣內則以沙灘堆積為主。
地面坡度和緩除島嶼的地面坡度較陡外,大陸地面坡度較和緩。佔總面積52,88%的沖積海積平原、海積平原的坡度均在3°以下;坡度在25°以下的能機耕與墾殖的面積為1103.52公裏,佔總面積的84.24%。
山丘台地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全市廣泛出露燕山期花崗岩,面積達550.78平方公裏,佔山丘台地面積的91%侏羅系的變質岩、砂頁岩的總面積為54平方公裏,僅佔9%。
氣候條件
珠海市地處珠江口西岸,瀕臨廣闊的南海,屬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終年氣溫較高,1979~2000年年平均氣溫22.5℃;氣候濕潤,年平均相對濕度8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達到2061.9毫米。
珠海常受南亞熱帶季候風侵襲,多雷雨。4月至9月盛行東南季風,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10月至次年3月盛行東北季風,為旱季。
珠海大氣的年平均相對濕度是79%。每年初春時節,細雨連綿,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有時可達到100%。 珠海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是台風和暴雨,個別年份冬季受寒潮低溫影響。台風出現的時間多在6月至10月,年平均4次左右。嚴重影響珠海市的台風平均每年1次,暴雨有5次左右。
- 四季特征
珠海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
春季,是天氣多變的季節,前期冷空氣入侵勢力開始削弱,但影響仍頻密,後期海洋暖濕氣流日趨活躍。這期間的氣候特點是日照少,濕度大,陰雨雲霧多,風向多變,以偏東風為主,氣溫變幅大,但逐步回暖。春季是由幹季到濕季的過渡階段,前期降雨量較少,加上冬季降雨量稀少,故珠海經常出現氣候意義上的冬春幹旱,個別年份還出現秋冬春連旱。
夏季,西南暖濕氣流活躍,盛行西南風和東南風,轉入以熱帶天氣系統降水為主的後汛期,受熱帶氣旋影響,會造成風災水害,是一年中相對酷熱期;常受副熱帶高壓的控製,多晴朗天氣,溫度高、日照多、蒸發大,年內最炎熱的日子都出現在這段時間。
秋季,處于由高溫向低溫,由多雨向少雨,由幹燥的冬季風逐漸取代暖濕的夏季風轉折的時期,是一年之中冷暖宜人、秋高氣爽的季節。
冬季,盛行東北季風。日短夜長,所獲得的太陽能越來越少,常被單一的大陸冷氣團所籠罩,氣層穩定,天氣寒冷幹燥,降雨量很少。歷年1月是最冷月份,降雨稀少,個別年份12月和1月滴雨未下。前冬及隆冬期間,冷空氣入侵呈冷鋒形式,出現幹冷天氣多,可有霜凍、冰凍發生,冬末冷空氣前鋒過境後常在沿海靜止,多出現濕冷或低溫陰雨天氣。冷空氣來時海面常伴有6級以上的大風。
- 溫度
1979~2000年,珠海市年平均氣溫為22.5℃,氣溫的年際變化一般在21.6℃~23.3℃之間,年平均氣溫最高是1998年,為23.3℃;最低是1984年,為21.6℃。日極端最高氣溫38.5℃,出現在1980年7月10日;日極端最低氣溫2.8℃,出現在1991年12月29日。每年12月到次年2月為最冷時段,其中,1月為最冷月份,月平均氣溫為15.0℃;3月後氣溫開始回升,到6月進入炎熱時段,7月為最熱月份,月平均氣溫為28.5℃;10月天氣逐漸轉涼。
- 降雨
珠海市雨量充沛,1979~2000年,年平均降雨量為2061.9毫米,降雨量最多的1994年為2715.0毫米,最少的1991年為1312.6毫米。全年有兩個明顯的雨季:4~6月為前汛期雨季,平均總降雨量845.8毫米,佔年降雨量的41%;7~9月為後汛期雨季,平均總降雨量953.0毫米,佔年降雨量的46%。幹季11月到次年的3月平均總降雨量為263.1毫米,佔年降雨量的13%。
1979~2000年,年平均降雨數為143天,最多的1997年為168天,最少的1980年為122天。1979~2000年22年間,12月滴雨未下的有3年 (1980年1987年1996年。歷年最長連續降雨日數為21天,總降雨量162.6毫米,發生于1985年2月4~24日。
年平均暴雨(日降雨量≥50毫米)為11次,歷年中,日最大降雨量為620.3毫米,出現在2000年4月14日。
- 風
1979~2000年,年平均風速為3.0米/秒,陣風大于40米/秒隻有2天(1983年9月9日、1993年9月17日,台風影響期間)。全市年平均大風日數(風速≥17.2米/秒)為8.5天。
- 日照/蒸發
日照1979~2000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75.2小時,日照時數最多是1986年,為2071.5小時,最少是1997年,為1673.0小時。1979~2000年平均各月日照時數,以7月最多,3月最少。1979~2000年,日照最多的月份為1984年7月,日照時數達320.2小時;最少的月份為1985年2月,日照時數隻15.7小時。
蒸發1979~2000年,年平均蒸發量為1639.4毫米,年平均降雨量與年平均蒸發量之差為422.5毫米,降雨多于蒸發。蒸發量的年際變動在1350.8~1820.4毫米之間。年內的分布以7月最大,達191.8毫米,2月最少,僅73.3毫米。
水文特征
廣東省河流眾多,主要有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流為珠江。珠江水系有八大出海口,從北至南依次為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崖門。珠海市地處西江下遊濱海地帶,境內河流眾多,西江諸分流水道與當地河沖縱橫交織,屬典型的三角洲河網區。在珠海市鬥門區北部,西江分為磨刀門水道、螺洲溪、荷麻溪、澇澇溪、澇澇西溪等5支分流入境,進而分匯為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等3支幹流,由北向南縱貫全境,分口註入南海。幹流沿程與眾多側向分流、匯流河道銜接,既有自然分流匯水,亦有閘引閘排。西江諸分流水道沿岸均已築堤聯圍,水流受到有效製導,河道基本形成穩定的平面形態。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珠海市土地總面積為1711平方千米,其中農用地972平方千米(含現狀耕地保有量338平方千米),建設用地433平方千米,未利用地306平方千米。

珠海市灘塗面積203.08平方千米,其中超高灘3.51平方千米,高灘3.36平方千米,中灘16.07平方千米,低灘12.6平方千米,淺灘167.53平方千米。按灘塗底質分為泥灘(佔88.15%)和沙石灘(11.85%)。在197.01平方千米泥灘中,生有鹹水草的(草灘)2.05平方千米,有紅樹林的(林灘)3.79平方千米,曾養牡蠣的(老牡蠣灘)7.28平方千米,沒有草木生長的(光灘)165.89平方千米。
水資源
- 地表水
珠海市河流主要為西江的出海水道:磨刀門水道、雞啼門水道、虎跳門水道和前山水道。在丘陵山地和島嶼上,尚有一些山溪河流:鬥門河溪、大赤坎河、飛沙河、南溪河、雞山河及神前河。
全市年平均降雨量2061.9毫米,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5.0654億立方米,平均每人擁有水量3660立方米,每畝耕地平均水量2662立方米,高于全國平均水準。
西江流徑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三大口門經珠海市出海,年總徑流量達1018.3億立方米,徑流量穩定。
- 地下水
地下水類型為松散岩類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全市松散岩類孔隙水淡水分布區的滲入量為54596噸/日,總滲入量1992.8萬噸/年。全市基岩裂隙水天然資源年總量為15077萬噸,年平均資源為413068.5噸/日,枯季資源為258597.9噸/日。
礦產資源
珠海市礦產資源種類較少,金屬礦產均為小型規模或為礦點、礦化點,優勢礦產為濱海石英砂礦、建築用花崗岩和地下熱水、礦泉水。已發現礦種25種,礦產地150處。其中金屬礦產15種,礦產地34處;非金屬礦產7種,礦產地77處;能源礦產(地下熱水)1種,礦產地5處;地下水(常溫飲用地下水和礦泉水)2種,礦產地34處。
- 金屬礦產
鐵礦:礦點、礦化點共11處,主要分布在鬥門井岸、三灶、南水、小林和南屏、灣仔等地,以產于花崗岩中的脈狀磁鐵礦為主,成脈組或單脈產出,全區鐵礦遠景儲量約83萬噸,其中以灣仔南山鐵礦規模相對較大,含鐵品位較高,其餘規模小,品位低,雜質多,工業意義不大。
鎢、鉍、鉬礦:礦點、礦化點共9處,分布較為零星,遠景儲量6萬噸,以產于花崗岩中裂隙充填黑鎢礦石英脈型為主,其中南水鎮的鎢儲量規模較大,其餘在幾百噸到幾千噸之間。
金、銀礦:產地3處,分布在珠海市北部唐家和淇澳一帶,屬產于花崗岩中的破碎帶蝕變岩型金銀礦床,遠景儲量估計超過500千克,其中大澳山金礦儲量規模相對較大,其餘兩處均為金礦化點,隻具找礦意義,工業意義不大。
稀有金屬、稀土礦:稀有金屬礦產地3處,稀土金屬礦產地4處,分布于香洲檸溪、南屏、唐家和南水等地,稀有金屬主要是產于花崗岩中的綠柱石偉晶岩脈,稀土礦主要是花崗岩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和第四系沖洪積獨居石砂礦。單個礦床儲量在幾百噸到幾千噸之間,品位不高。
- 非金屬礦產
主要有鉀長石、石英砂礦、建築用花崗岩、磚瓦用黏土和泥炭土等。
鉀長石:礦產地4處,位于香洲區東坑、板樟山、檸溪及灣仔等地,礦床類型為花崗岩中的鉀長石偉晶岩脈,其中蘭埔鉀長石礦床規模較大,礦石質量較好。
石英砂礦:石英砂有玻璃用石英砂和建築用砂。玻璃砂礦有礦產地12處(其中1處經地質工作評價),主要分布在珠海市北面的金鼎、唐家灣和東面沿海一帶,屬濱海石英砂礦床,其中下柵、蓮塘灣、泮砂、下沙、唐家灣等地玻璃用砂礦床規模較大,單個礦床遠景儲量在200萬噸到800萬噸之間。建築用砂礦產地7處,屬濱海沉積砂礦,河流沖積砂礦和花崗岩風化礦床,分布在現代海灣古海灣及河流兩岸,除花崗岩風化殼砂礦床外,一般規模不大,質量一般,遠景儲量達355萬噸,但部分礦點已被壓覆。
建築用花崗岩:珠海市經地質調查評價的礦產地6處,主要分布在洪灣、平沙、黃楊山及海島區,估計遠景儲量接近70億立方米,岩石物理性能較好,抗壓強度一般達到80~150Mpa,耐酸耐鹼性較高。
- 能源礦產
能源礦產僅地下熱水一種。
地下熱水:礦產地5處,主要分布在鬥門下洲、燈籠沙、銀村和金灣平沙以及南屏等地,其中平沙和鬥門下洲礦點水溫較高,達70℃以上,其餘為低溫地下熱水。至2000年,珠海市已開發珠海御溫泉、珠海平沙溫泉2處,水溫在69~81℃不等,其中御溫泉的開發上規模,並與旅遊景點的開發結合,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處溫泉僅作洗浴用。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41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99萬人,成長1.23%。人口城鎮比88.07%。全市戶籍人口112.45萬人,比2014年成長2.02%。全市戶籍出生人口13261人,出生率11.91‰;死亡人口2799人,死亡率2.51‰;自然成長率9.4‰。
民族
從史前至唐宋時期,在珠海地區居住活動的原始居民屬百越土著人,如在三灶島居住的瑤族,被封建統治鄙稱為“搖蠻”。宋代以後,這些土著又被外來的氏族所驅趕,或漢化了。珠海地區主要為漢族人口聚居區。1986年,市區有漢族164850人,佔總人口的99.8%,少數民族297人,佔總人口的0.20%。其中:壯族111人,回族76人,滿族36人,瑤族34人,侗族13人,黎族9人,蒙古族3人,朝鮮族4人,苗族3人,土家族3人,羌族2人,毛難族2人,畲族1人,仫佬族1人。1990年市區有少數民族28個,人口2706人,另有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162人。
截至2013年珠海市有50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1575人(其中戶籍人口19267人,暫住人口52808人),佔全市總人口的4.5%。人口較多的有壯族(27137人)、土家族(10713人)、瑤族(7018人)、苗族(6023人)、滿族(4144人)。有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1個。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24.98億元,比2014年成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63億元,比2014年成長3.0%,對GDP成長的貢獻率為0.6%;第二產業增加值1006.01億元,比2014年成長10.2%,對GDP成長的貢獻率為54.8%;第三產業增加值972.34 億元,比2014年成長10.0%,對GDP成長的貢獻率為44.6%。三次產業的比例為2.3∶49.7∶48.0。在服務業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562.86億元,比2014年成長10.1%,佔GDP的27.8 %。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成長6.3%,住宿和餐飲業成長9.1%,金融業成長14.8%,房地產業成長10.8%。民營經濟增加值685.20億元,比2014年成長7.8%,佔GDP的33.8%。2015年,珠海市人均GDP達12.47萬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為2.0萬美元,比2014年成長8.5%。

第一產業
珠海市2015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7.98億元,比2014年成長2.2%。其中農業產值14.14億元,比2014年成長11.2%;林業產值0.20億元,比2014年成長3.1%;牧業產值11.69億元,比2014年下降13.4%;漁業產值53.83億元,比2014年成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12億元,比2014年成長4.0%。
2015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6.48萬畝,比2014年增加2.4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56萬畝,比2014年減少0.16萬畝;甘蔗種植面積0.11萬畝,比2014年調減231畝;油料種植面積0.46萬畝,比2014年減少261畝;蔬菜種植面積11.44萬畝,比2014年減少170畝。水產養殖面積40.89萬畝,比2014年增加0.95萬畝。
2015年糧食總產量4.16萬噸,比2014年減產2.3%;甘蔗產量0.57萬噸,比2014年減產23.6%;油料產量0.12萬噸,比2014年增產32.4%;蔬菜產量15.79萬噸,比2014年減產3.4%;水果產量7.84萬噸,比2014年增產7.4%。
第二產業
2015年珠海市工業增加值比2014年成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成長9.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成長16.8%,民營企業成長5.2%;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成長4.2%,股份製企業成長15.5%,集體企業下降10.0%。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下降1.0%,重工業成長17.3%,規模以上輕重工業比例由上年的42.2∶57.8調整為37.7:62.3。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大中型企業成長10.2%。分地區看,香洲區、金灣區和鬥門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成長9.3%、16.5%和3.6%。
六大工業支柱行業增加值比2014年成長9.6%。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家電電氣、電力能源、石油化工和精密機械製分別同比成長20.5%、15.7%、0.7%、12.9%、2.8%和14.9%。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成長18.6%,其中醫葯製造業成長15.7%,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成長17.6%,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成長14.6%,電腦及辦公設備製造業成長35.1%,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成長9.8%,信息化學品製造業下降15.8%。先進位造業增加值成長20.5%,其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成長17.3%,鋼鐵冶煉及加工業下降17.6%,石油及化學行業成長40.8%。傳統優勢產業增加值成長3.1%,其中紡織服裝業下降5.5%,食品飲料業成長23.7%,家具製造業下降6.1%,建築材料業成長5.1%,金屬製品業成長19.3%,家用電力器具製造業下降0.7%。
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成長0.7%,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成長0.4%,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降18.0%,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降26.7%,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成長12.7%,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成長18.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下降2.8%。
2015年珠海市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003.04億元,比2014年成長10.9%。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集體企業產值3.84億元,比2014年下降13.6%;股份製企業產值1775.79億元,比2014年成長13.0%;港澳台及外商投資企業產值2223.16億元,比2014年成長9.4%,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5.5%。輕工業產值1512.45億元,比2014年下降1.7%;重工業產值2490.59億元,比2014年成長19.0%。規模以上輕、重工業產值的比例由上年的39.4:60.6調整為37.8:62.2。
第三產業
- 固定資產投資
珠海市201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5.14億元,比2014年成長15.0%。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524.12億元,成長35.0%。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459.98億元,比2014年成長7.4%;非國有經濟投資845.16億元,比2014年成長19.6%;其中民營經濟投資481.55億元,比2014年成長22%;港澳台、外商經濟投資185.57億元,比2014年成長27.1%。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258.69億元,比2014年下降6.3%,其中工業投資258.69億元,比2014年下降6.3%,工業投資中的製造業投資219.61億元,比2014年成長75.2%;第三產業投資1044.81億元,比2014年成長21.9%。全年在建項目826個,比2014年成長11.8%;新開工項目452個,比2014年成長0.9%。
- 國內貿易
珠海市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3.20億元,比2014年成長12.0%。其中,批發業零售額198.56億元,成長11.5%;零售業零售額610.82億元,成長11.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03.82億元,成長16.6%。
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53.55億元,比2014年下降10.2%;汽車類零售額130.71億元,比2014年成長25.7%;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54.76億元,比2014年成長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23.52億元,比2014年成長24.5%;化妝品類零售額1.09億元,比2014年下降5.8%;金銀珠寶類零售額0.96億元,比2014年成長81.2%;日用品類零售額10.51億元,比2014年成長42.3%;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0.59億元,比2014年成長18.3%。
- 對外經濟
珠海市2015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960.53億元,比2014年下降12.3%。其中,出口1793.28億元,比2014年成長0.6%;進口1167.25億元,比2014年下降26.7%。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626.03億元,比2014年增加437.33億元。
2015年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51個,比2014年成長97.3%;契約外資36.15億美元,成長20.7%;實際吸收外資21.78億美元,成長12.8%。實際吸收外資中,建築業佔30.4%,製造業佔29.0%,房地產業佔18.7%,批發和零售業佔6.9%,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佔5.7%。
2015年對外投資新增協定中方投資額16.14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新簽勞務人員契約工資總額2.59億美元,勞務人員實際收入總額2.59億美元;勞務合作年末在外人員共2.97萬人。
- 旅遊
珠海市2015年接待入境旅遊人數471.13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2.3%。其中,外國人60.01萬人次,比2014年下降12.1%;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411.13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4.8%。在入境旅遊人數中,過夜遊客307.93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5.3%。國際旅遊外匯收入9.62億美元,比2014年成長3.7%。接待國內遊客3121.47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8.0%,其中過夜遊客1615.84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6.6%。國內旅遊收入217.90億元,比2014年成長6.5%。酒店平均開房率63.5%,比2014年高2.3個百分點。全年各主要旅遊景點共接待遊客2003.61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22.5%,營業收入172.43億元,比2014年成長11.2%。旅行社組團國內遊94.69萬人次,成長2.3%;出境遊40.97萬人次,成長6.3%。實現旅遊總收入277.32億元,比2014年成長5.9%。
- 金融
2015年末全市中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383.73億元,比2015年初成長10.0%。其中,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2581.31億元,成長24.1%;廣義政府存款餘額851.72億元,下降5.3%;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43.25億元,成長114.5%;住戶存款餘額1322.97億元,成長2.7%。年末中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969.70億元,比2015年初成長22.4%。其中,短期貸款餘額818.13億元,成長11.6%;中長期貸款餘額1817.76億元,成長19.0%。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年利潤(稅後)69.85億元,同比下降7.6%。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比例為1.3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各級各類普通學校(包括幼稚園、所)492所,比2014年增加30所,招生13.48萬人,比2014年成長7.3%,在校生46.52萬人,比2014年成長2.0%;畢業生10.37萬人,比2014年成長5.2%。國小、國中、普通高中的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99.89%、99.53%。各級財政安排12年免費義務教育補貼資金3.66億元,惠及全市195間學校的23.5萬名學生。
序號 | 院校名稱 | 創辦時間 | 學校類型 | 主管部門 |
---|---|---|---|---|
1 |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 | 1924年 | 綜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2 |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 | 1906年 | 綜合 |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
3 |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 2005年 | 綜合 | 廣東省教育廳 |
4 |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 | 2001年 | 綜合 | 廣東省教育廳 |
5 |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 2004年 | 綜合 | 廣東省教育廳 |
6 |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 2004年 | 綜合 | 廣東省教育廳 |
7 |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 | 2001年 | 醫葯 | 貴州省教育廳 |
序號 | 院校名稱 | 創辦時間 | 學校類型 | 主管部門 |
---|---|---|---|---|
1 |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 1985年 | 工科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2 |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 2004年 | 綜合 | 廣東省教育廳 |
3 |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 | 2003年 | 藝術 | 廣東省教育廳 |
科學技術
2015年,珠海市有1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個項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2個項目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全年科技成果45項,其中,套用技術成果45項。全年申請專利11334件,比2014年成長26.0%。其中,發明專利4420件,成長39.3%。專利授權量6790件,成長8.5%,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240件,成長104.0%。2015年末發明專利擁有量3667件,比2014年成長50.0%。《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50件,比2014年下降22.3%。全年經各級科技行政部門登記技術契約531項;技術契約成交額16.34億元。截止2015年底,按公示情況,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410家,新增64 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200億元,比2014年成長10% 。經認定和年審通過的軟體企業201家,新增30家。全市共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孵化器面積88萬平方米。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家,省級101家,市級62家;已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省級50個、市級重點企業技術中心178個。擁有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5家。全市共有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個 ,法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個,法定質量計量綜合檢測機構1個,法定計量檢定機構2個,標準化技術機構1個,特種設備綜合檢驗機構1個。截至2015年底獲得實驗室資質認定審查認可授權(驗收)證書機構39家,獲得體系識別證書3143張,獲得強製性產品識別企業208家3273張證書。
醫療衛生
2015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692家,比2014年增加19家,其中醫院42家、衛生院12家,專科疾病防治機構2家,村衛生室(含農村衛生服務中心)151個,1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3所衛生監督所。全市實有床位8558張,成長7.1%。衛生計生機構擁有在崗職工17524人,比2014年成長5.3%。其中執業(助理)醫師共5442人,註冊護士6270人,疾病預防控製中心衛生技術人員145人,衛生監督員57名。法定傳染病報告:全年全市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報告乙類傳染病16種5956例,發病率373.28 /10萬,死亡22例;報告丙類傳染病8種25644例,發病率1607.17 /10萬,無報告死亡病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
文化事業
2015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2個,民眾藝術館、文化館4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紀念館6個,美術館1個,電影院21家,文化站24個。廣播電視台2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均達100%。有線電視使用者65.99萬戶,其中有線數位電視使用者50.87萬戶,分別比2014年末下降10.3%和30.9%。全年出版報紙16.05萬份(日發行量),各類期刊105萬冊。公共圖書館藏書量329萬冊(其中圖書158萬冊,電子圖書171萬冊)。文藝作品創作獲省級獎項4個。建成“農家(社區)書屋” 283個,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面積1350平方米。
體育事業
珠海市成功舉辦2015環中國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珠海站),本次比賽共有在國際腳踏車聯盟(UCI)註冊的、來自于世界各地的22支職業腳踏車隊參賽,包括8支歐洲車隊、4支亞洲車隊、2支美洲車隊、2支大洋洲車隊、1支中華台北車隊、1支中國香港車隊,以及4支中國大陸本土車隊,涉及17個國家和地區,參賽總人數達220人。
2015年全市體育健兒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得世界比賽金牌4枚;亞洲比賽金牌2枚,銀牌1枚,銅牌1枚;全國比賽金牌9枚,銀牌6枚,銅牌7枚;省比賽金牌7枚,銀牌8枚,銅牌12枚。
社會保障
截至2015年底,全市參加社會保險達535.08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0.8%。全年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42.15億元,比2014年成長29.2%;年末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餘399.12億元,比2014年成長19.6%。2015年度全市離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增加238元,全年人均基本養老金達2754元/月;失業金標準達1320元/月,比2014年成長19.6%。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4735人,比2014年成長54.1%。
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床位3446張(含養老機構、救助機構床位和社會福利中心),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986人。各種社區服務設施6012個,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站)291個。全年醫療救助34320人次,比2014年增加61.7%。民政部門資助參保的人數達6368人次。共發行銷售福利彩票6.33億元,籌集福利資金1.86億元,(其中本市留用6570萬元)直接接收社會捐贈909.05萬元(僅包含市慈善總會和市社會福利中心全年累計募集款數)。至2015年底,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民眾達8712人,其中,城鎮3558人,農村5154人。
安全生產
2015年發生各類事故632宗,比2014年下降4.2%;死亡119人,比2014年下降4.8%;受傷444人,比2014年下降7.9%;直接經濟損失2995.9萬元,比2014年上升7.9%。其中,發生道路交通事故423起,比2014年下降1.6%;造成死亡99人,比2014年下降5.7%;受傷430人,直接財產損失94.4萬元,分別下降10.8%和25.6%。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2.17人/萬車。在各類事故中,生產經營性事故251宗,比2014年下降9.7%;死亡37人,比2014年下降21.3%;受傷47人,比2014年上升11.9%;直接經濟損失2917.3萬元,比2014年上升9.1%。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58/億元。未發生較大以上事故。
交通
- 綜述
2015年末珠海公路通車裏程1446.71公裏,其中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24.70公裏。
- 鐵路
廣珠城際軌道交通,簡稱廣珠城軌,又稱廣珠城際鐵路,由北面的廣州市廣州南站途經佛山市順德區、中山市,南至珠海市拱北口岸的珠海站(又稱珠海拱北站),整條線路總長177.3千米,設計時速為200KM/H,其中廣州南站至珠海站為116公裏,廣州南至珠海北為93公裏,小欖站至新會站為26.328公裏,珠海機場支線為35.3公裏,並經延伸線連線珠海機場,又設一支線由中山市小欖鎮經中山市古鎮,跨西江,連線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東甲。
廣珠鐵路是一條擬建縱貫珠三角西岸的鐵路,連線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四市,線路全長186.23公裏,並將以貨運為主。
- 高速公路
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是一條位于廣東省西部的高速公路,粵高速編號S32。東起于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下柵,與G4京港澳高速公路,S47江珠高速公路相連,西止于廣東省陽江市陽東縣東城鎮奕垌,連線G15沈海高速公路開陽段。全長201.194公裏,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120km/h。
公路全線出入口由東至西依次為下柵、那洲、坦洲、月環、珠港、金門、崖南、都斛、南北、廣海、上川、沙欄、海宴、汶村、北陡、三山、雅韶、東城及奕垌。
- 航空
珠海機場位于珠海市西部三灶鎮以南,距離珠海市區和澳門約35千米。1992年12月31日,珠海機場動工建設,1995年5月30日舉行通航典禮並首航,1995年6月18日正式投入營運,由市政府全資所有企業珠海機場集團公司管理。首期跑道長4000米、滑行道4000米,可起降B747-400等大型客貨機;機坪面積68.5萬平方米,廊橋機位17個,遠機位9個;候機樓面積9.16萬平方米。年保障能力為飛機起降10萬架次,旅客吞吐量12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60萬噸/年;高峰小時飛機起降23架次、旅客吞吐量5000人次。
歷史文化
民居
已有170餘年歷史的會同村,是一處儲存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築群。佔地9.6萬平方米的村子裏,有會館、碉樓、祠堂和數十所民居,格局齊整。而梅溪村的陳芳家宅,也有110餘年歷史,作為清駐夏威夷首任領事陳芳的家庭庄園,佔地5.7萬平方米的建築群雕梁畫棟,中西合璧,人稱“嶺南大宅門”。
民俗
珠海的疍家人,是過去被稱為“水流柴”的海上漁民。疍家人唱的歌叫沙田民歌,至2010年已有170多年歷史,分為高堂歌、鹹水歌、大罾歌等,歌聲高亢宏亮。珠海民間還有一種風格原始的祭神求福活動,人稱“飄色”,是用巧妙的支撐裝置將盛妝的男女幼童,高擎在半空進行表演,具有罕見的文化智慧。2010年廣東省珠海市的“鶴舞(三灶鶴舞)”,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項目類別,序號4。
傳記
《珠海歷史文化書系》第一批成功付梓。這部書系,分四套叢書,首批出版20餘種,煌煌百萬言,工程浩大,氣勢磅礴,其涉獵領域之廣,歷史線索之長,卷幀之浩繁,是一次對珠海地方史志的全面梳理。叢書對傳承民族文化,開展鄉土教育,培育市民的家園意識,弘揚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酒吧
毗鄰港澳的珠海,是開放型的國際化城市,酒吧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城市色彩。水灣路的酒吧一條街,正宗的葡萄牙紅酒和德國啤酒,卻也吸引了流連忘返的國內外酒客。2010年,在灣仔的濠江邊和鬥門的白藤湖畔,又有兩條新的酒吧街即將建成。
廣場
2010年全市50多個大小不等的文化廣場,成為民眾文化活動主陣地。9個人民團體分頭組織,市財政連年撥款扶持,每年70多萬人參與,形成了以人民團體為主,社會各界齊抓共建廣場文化的嶄新模式。市政府要求:規劃與建設部門統一行動,確保2010年前每個街道辦(鎮)建成不少于一個3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廣場。
宗祠
珠海祠堂眾多。黃楊山一帶有多個趙氏大宗祠,均為南宋王朝兵敗崖門之後,由散居當地的皇室後代所建,其中南門的綠漪堂儲存最為完好;明代的荔山黃氏大宗祠,記錄了族人的吏治;清同治年間的楊氏大宗祠,則是楊家將後代南遷後的祖祠,儲存有朝廷褒獎的封匾。這些古祠堂,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餐飲
珠海毗鄰港澳,本身又是移民城市。港式海鮮粵菜、港式粵味早茶、澳門葡國菜等,作為高檔餐飲的主流特色,洋溢著濃鬱的港澳風情。以在地出產物為主、體現珠海地方人文特色的“浪漫蚝情”等十大珠海名菜,散透一種質樸的純真。而風味各異的潮州、湖南、四川、東北、中原、西北菜系,更體現珠海餐飲文化的包容性。
風景名勝
綜述
珠海是珠三角地區海洋面積和海島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海域面積6019平方千米,海岸線長691千米,島嶼146個(總面積236.9平方千米),被譽為“百島之市”。陸地峰巒重疊,河網縱橫,山川形勝,石奇洞秀,發展海灘旅遊、海島旅遊和山岩旅遊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海灘旅遊
- 銀坑海灘浴場
位于香洲以北約7千米的大浪灣。海灣長約900米,沙灘寬30多米,地勢平緩、沙粒較細,向淺海灘延伸50米左右。
- 金海灘
金海灘始名長沙灣,位于珠江入海口西側,三灶島的南端,東南兩面環海,北倚炮台山。海灘長2300米,縱深500餘米,面積1.3平方千米,灘勢平坦,入水準緩,沙質勻細。是天然的海濱遊泳與度假休閒的場地。
- 南沙灣海灘
位于東澳島。內灘長410米,水深13~17米。宜泳、宜釣、宜泊、宜海上娛樂。
山岩旅遊
- 鳳凰山
位于香洲北面。主峰海拔437米,面積約20平方千米。周圍築有楊寮水庫、大鏡山水庫、正坑水庫、青年水庫。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植被類型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群落。山區林地被劃為國家級生態公益林。有尖峰岩、石牛岩、羚羊岩、花雨岩、浮屠石、飛鼠岩、鳳凰髻石和百峒溪、鳳凰池、龍潭等自然景觀,及鳳凰石亭、鳳凰洞、銀門洞、觀音洞、鄭仙洞、庵寺、烽堠等古跡。山泉甚多,盛產瑞蘭。
- 白蓮洞
又名鯉魚嘴,位于香洲西南部5千米,九洲大道官村西側兩山之間。因“古有僧人隱跡于此,遍洞種白蓮”而得名。山上怪石有心石、蓮台石、木魚石、鯉魚石、觀音岩洞、寒碧潭、九龍湖等自然景觀。及建有翫月橋、觀音廟、華佗廟、六角亭、石牌坊、九龍湖、九龍堤等。1979年始,市政府撥款重修、擴建。
- 赤花山
因過去長滿赤花(又稱“龍船花”)而名。位于金鼎鎮官塘村南2千米。山中有八景:六祖神明、赤花石炮,石雞晨鳴,石壁反照,石船撒網,橫崗木笛,赤企濃蔭,石橋晚釣。山上有六祖廟、貞女祠古跡和涼亭。
海島旅遊
- 九洲島
位于香洲東南面,距市區九洲港2千米。它是由大九洲、九洲頭洲、雞籠洲、橫山洲、橫擋洲、海獺洲、茶壺蓋洲、大西排洲、龍眼洲等九個島嶼組成,總面積5平方千米。以面積1.5平方千米的大九洲島居首。海灣形勝,林木蔥鬱,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有通天洞、銀潭洞、將軍洞、觀音洞等。1984年始闢為旅遊景點。
- 東澳島
位于萬山群島中部,距香洲30多千米,面積約5.7平方千米。東澳島完整地保留著原始自然的生態環境,植被覆蓋率達82%。島上有石室、求子泉等。有新石器時期、夏商時期的古沙丘遺址;清代的銃城、烽火台和“萬海平波”、“武當勝景”摩崖石刻及清政府在東澳灣附近籌建的稅廠(海關分卡)等古跡。南端有南沙灣。
珠海十景
圓明新園、東澳島(麗島銀灘)、唐家共樂園(鵝嶺共樂)、珠海漁女(漁女香灣)、梅溪牌坊(梅溪尋芳)、農科中心(農科觀奇)、飛沙灘(飛沙疊浪)、珠海烈士陵園(獅山浩氣)、黃楊山景區(黃楊金台)、淇澳島(淇澳訪古)十個景點為“珠海十景”。
著名人物
城市榮譽
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 國家園林城市 |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 國家衛生城市 |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 中國和諧名城 |
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 新型花園城市 | 國家首批生態園林城市 | 國家森林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