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琳生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出身兵家,能為詩。
在侯景之亂中,擊破侯景的部將宋子仙,軍功與宋龕並稱第一。陳霸先廢梁建陳之後,王琳擁立蕭方等之子、永嘉王蕭庄為帝,在北齊支持下起兵對抗南朝陳。北齊加封王琳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封會稽郡公。陳軍將領吳明徹來攻,北齊命尉破胡迎擊,王琳為參謀,尉破胡因不同意王琳的持久戰術論,導致大敗,全軍覆滅。
北齊朝廷遂命令王琳就近在壽陽征兵,吳明徹進兵包圍了壽陽城,引淝水灌城,皮景和等在淮西袖手旁觀,不予救援。吳明徹晝夜攻擊,城內爆發瘟疫,彈盡糧絕。吳明徹從七月圍殺至十月,城池陷落。吳明徹遂將王琳處決,時年48歲。北齊追贈他為都督十五州諸軍事、揚州刺史、侍中、特進、開府、錄尚書事,謚號忠武王,以轀輬車下葬。
軼事典故
王琳與著名文學家庾信交好,庾信曾作有《寄王琳》一詩表現國破家亡的憂思,為文學史上的名作之一,詩中寫道:"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裏書。"
人物評價
總評
王琳體態容貌閒靜文雅,站起來頭發能垂到地下,喜怒不形于色。雖然沒什麽學問,但他反應敏捷,記憶力強,部下數千人,王琳都能叫出他們的姓名。刑罰公正,輕視金錢,敬愛人才,士兵對他一片忠心,他雖然沒有立錐之地,流亡鄴城,但北齊的官民也都推崇王琳的忠義。壽陽陷落後,王琳被俘,他過去的部屬,很多人在吳明徹軍中任職,看到他受難,都悲痛嘆息,不忍心抬頭,爭著向吳明徹請求寬恕王琳性命,又紛紛贈送給他路費行裝。他遇害的訊息傳出後,民間一片哭聲,遠聽像是響雷。有一個老漢提著一壺酒和一塊乾肉到屍體旁祭奠,放聲大哭,哀痛欲絕,把流在地上的血刮起來帶走。田野間農夫或鄉村父老,不論是否見過王琳,聽到王琳被殺的訊息,沒有人不流淚哭泣。 後世史家從他的誠信感人來看,認為即使是西漢名將李廣,也不過如此。
歷代評價
朱瑒:梁故建寧公琳,洛濱餘胄,沂州舊族,立功代邸,效績中朝,當離亂之辰,總方伯之任。爾乃輕躬殉主,以身許國,實追蹤于往彥,信踵武于前修。而天厭梁德,上思匡繼,徒蘊包胥之念,終遘萇弘之眚。洎王業光啓,鼎祚有歸,于是遠跡山東,寄命河北。雖輕旅臣之嘆,猶懷客卿之禮,感茲知己,忘此捐軀。至使身沒九泉,頭行萬裏。誠復馬革裹死,遂其生平之志;原野暴骸,會彼人臣之節。然身首異處,有足悲者;封樹靡卜,良可愴焉。...琳經蒞壽陽,頗存遺愛;曾遊江右,非無餘德。
李延壽:王琳亂朝忠節,志雪仇恥,然天方相陳,義難弘濟,斯則大廈落構,豈一木所能支也?
司馬光:琳體貌閒雅,喜怒不形于色;強記內敏,軍府佐吏千數,皆能識其姓名;刑罰不濫,輕財愛士,得將卒心;雖失地流寓在鄴,齊人皆重其忠義。及被擒,故麾下將卒多在明徹軍中,見者皆歔欷,不能仰視,爭為之請命及致資給。明徹恐其為變,遣使追斬之于壽陽東二十裏,哭者聲如雷。有一叟以酒脯來祭,哭盡哀,收其血而去。田夫野老,知與不知,聞者莫不流涕。
趙翼:王琳當梁、陳革命之後,猶盡心蕭氏,崎嶇百戰,卒以死殉。此尤梁室第一忠臣,所必當傳者,而梁書亦無之。
蔡東藩:王琳事梁,似不可謂為非忠,梁元帝陷死江陵,琳赴援不及,縞素舉哀,復因陳主篡梁,傳檄東討。侯安都謂師出無名,果遭敗歿,師直為壯曲為老,誠哉是言也。然忽降齊,忽降魏,主持不定,未免多私。既已奉庄為主,又聽從陳使謝哲,願還湘州,大忠者固如是乎!江右之亂,出援無功,天已未免厭琳矣。
呂思勉:
柏楊:王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英雄人物,因為民間對他敬愛!
家族成員
父親
王顯嗣,官至湘東王國常侍。
同輩
有姐妹二人,在梁元帝蕭繹還是湘東王時受其寵信。
子輩
- 據《北齊書·王琳傳》、《南史·王琳傳》等記載,王琳共有十七子,但隻有兩子見于史書記載。
長子:王敬,在北齊襲封王琳巴陵郡王爵位,官至通直常侍。
九子:王衍,隋煬帝時官至渝州刺史。
史料記載
《北齊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四》
《南史·卷六十四·列傳第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