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煙台市因境內煙台山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預防倭寇,曾在今煙台山設狼煙墩台。

早在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國。秦代屬齊郡。漢代屬東萊郡。
晉屬東萊國。南北朝屬東 萊郡、長廣郡。
1925年屬東海道。1928年廢道。
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軍政委員會。
1938年2月3日,日軍侵佔煙台。
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
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4個專區。
1945年8月24日,八路軍解放煙台,煙台成為八路軍解放得最早、最大的沿海港口城市。
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
1983年11月,復原煙台地區,煙台市改為地級市;將原煙台地區的牟平縣等12縣劃歸煙台市管轄;威海市仍為縣級市;原縣級煙台市改為芝罘區;復原福山縣,其行政區域並入煙台市;將萊西縣劃歸青島市。1987年2月20日,復原萊陽縣,設立萊陽市。
1987年6月15日,將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將煙台市的榮成、文登、乳山3縣劃歸威海市管轄。
1988年2月24日,復原掖縣,設立萊州市。1991年11月30日,復原蓬萊縣,設立蓬萊市。1991年12月21日,復原招遠縣,設立招遠市。1995年11月30日,復原棲霞縣,設立棲霞市。1996年4月29日,復原海陽縣,設立海陽市。1994年7月2日,復原牟平縣,將牟平縣的萊山、解甲庄兩鎮成建製劃出後設立煙台市牟平區,區政府駐寧海鎮;設立萊山區,轄原牟平縣的萊山鎮、解甲庄鎮和芝罘區的初家鎮,區政府駐初家鎮。

1998年,煙台轄芝罘區、福山區、牟平區、萊山區4個區,長島縣以及龍口、萊陽市、萊州、蓬萊、招遠、棲霞和海陽7個縣級市,共11個街道、159個鎮、32個鄉,6568個行政村。
2000年4月28日,民政部(民函54號)批復同意煙台市政府機關臨時遷入萊山區芙蓉路6號區政府辦公樓。
行政區劃
煙台市現轄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4個市轄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嵛山自然保護區、保稅港區、金山港區(正在建設)5個功能區長島縣,代管龍口市、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招遠市、棲霞市、海陽市7個縣級市。總共有91個鄉鎮、6個鄉、53個街道辦事處,585個居民委員會、6199個村委會、6864個自然村。
煙台市總面積13746.5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2722.3平方公裏,煙台九區中,牟平區面積為最大,個體工商戶為63.2萬戶(2013年統計)。
地理環境
地理地貌
山地佔36.62%,丘陵佔39.7%,平原佔20.78%,窪地佔2.90%。低山區位于市域中部,主要由艾山、羅山、牙山、磁山、昆嵛山、招虎山等構成,山體多由花崗岩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區分布于低山區周圍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溝谷內沖洪積物發育,土層較厚。降水較充沛,空氣濕潤,氣候溫和,低山丘陵一年四季林木蔥蘢。
水文狀況
市域內,河網較發達,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裏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河、黃水河和辛安河7條。主要河流以綿亙東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所形成的“膠東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黃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點,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屬季風雨源型河流。其沖積而形成小平原沙土層厚而肥沃。盛產葡萄、蘋果、大櫻桃、草莓、梨和藍莓。
氣候特點
年平均降水量為651.9毫米,年平均氣溫12.7℃ ,年平均相對濕度68%,年平均日照時數2698.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值5224.4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風速內陸地區3-4米/秒,沿海地區4-6米/ 秒,煙台市平均無霜期210天。
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空氣更加溫潤。平均每年29天的冷流降雪日,為“雪窩子”。全年平均氣溫12℃左右,是旅遊避暑和休閒度假勝地。
海岸特點
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萊州到龍口沿海為不正規半日潮,龍口到牟平以及海陽市沿海為正規半日潮。
海岸主要分岩岸和砂岸兩種,西起萊州市虎頭崖,東至牟平東山北頭,是曲折的岩岸,海蝕地貌顯著,其餘多為砂岸。名勝古跡眾多,是遊覽避暑勝地。
人口民族
2012年末,煙台戶籍總人口為650.3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4647人,下降0.22%,其中市區人口180.27萬人,成長0.35%。市全年出生人口5.3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17‰,提高1.3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9.89‰,提高2.92個千分點,人口自然成長率為-1.72‰。
有民族48個,除漢族外有47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約6,968,200人,暫住人口約4萬餘人,主要分布在芝罘區、開發區、萊山區等經濟發達的縣市區。
經濟概況
經濟實力
2012-2015年煙台市生產總值情況 | ||||
---|---|---|---|---|
年份 | 生產總值(單位:億元) | 同比成長 | 名次 | |
2012年 | 5281.38 | 10.3% | 列全國第21,位居省內第二位,僅次于青島。煙台經濟實力居全國地級市前五位。 | |
2013年 | 5613.87 | 10.2% | ||
2014年 | 6002.08 | 9.1% | ||
2015年 | 6446.08 | 8.4% | 總量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次前移至第20位。 |
財政收支
2012年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7.36億元,比上年增加54.17億元,成長
17.9%。其中稅收收入262.83億元,成長14.5%。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76.87億元,全年完成國地稅收入748.80億元,比上年成長12.7%。其中,國稅收入(含海關代征)完成464.54億元,地稅收入完成284.26億元,分別成長4.5%和29.1%。
2014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90.2億元,成長12.1%,高于全省1.9個百分點。
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446.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成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0.85億元,成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323.46億元,成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2681.77億元,成長9.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1:53.0:39.9調整為6.8:51.6:41.6。
發展前景
“十二五”時期煙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為目標,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社會建設整體性推進、體製改革實質性突破、開放水準全方位提升,建成更高水準的全面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努力建設藍色經濟強市、創新活力城市、特色文化名城、和諧幸福家園。
城鄉建設
城市規劃
控製性詳細規劃。全年累計完成建築面積審批36467平方米,市區建成區控規覆蓋率達到95%。
城市管理
中心區實現數位化城市管理五區連線,覆蓋城區面積130平方公裏。市區新增供熱並網面積238萬平方米,供熱普及率達到71.4%,燃氣普及率達到99.3%。新增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的村(居)1778個,市區垃圾清運、處理及時率保持在98%以上。市區公交線路73條,公車輛1742台,營運線路1854公裏。
住房建設
2010年,煙台市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6280套、46.4萬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項目1213套、6.7萬平方米,籌集公共租賃住房420套。全年供應經濟適用住房5594套,廉租住房811套。煙台市房屋施工面積3921.7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691.3萬平方米。
藍色經濟
2014年,全力推進藍黃“兩區”建設,加快構建“一極領先、多極崛起”的發展格局,全市在建藍色經濟重點項目總投資達到8000多億元。東部海洋經濟新區實現領先發展,110多個基礎設施和公益類項目快速推進,海洋經濟發展中心全面完工,煙台海洋產權交易中心經省政府批準正式成立,成為國內首家省級海洋產權交易平台。
海德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10個過億元產業項目啓動建設,未來5年將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0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投入2000億元以上。西部成長極萊州已建和在建過億元項目達到71個、總投資894億元;南部成長極中的海陽亞沙新城和萊陽南海新區;北部成長極龍口人工島群主體完工,招遠濱海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過億元項目30個、總投資270多億元,蓬萊西海岸文化新區入駐項目16個、總投資近300億元;長島連島大橋建成通車、蓬長實現跨海供水,旅遊門票收入首次突破億元。
農村經濟
煙台有91個鎮、6個鄉、53個街道辦事處,585個居民委員會、6199個村民委員會、6864個自然村。
農業生產: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377.31億元,成長4.6%。其中,農業增加值186.94億元,成長4.6%;林業增加值8.10億元,成長9.3%;牧業增加值62.81億元,成長6.8%;漁業增加值107.71億元,成長2.9%;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1.75億元,成長6.0%。
農業產業化:年主營業務收入過500萬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00家,其中過億元龍頭企業110家,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55家。2010年,全市農業百強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54.9億元,成長18.9%,實現納稅額26.2億元,成長15.1%。龍頭企業帶動市內外農戶300萬戶,建設基地650萬畝。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40家。
農業標準化: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450萬畝。新識別“三品”188個,總量達到578個。繼萊陽等5市區後,牟平、萊州、招遠等3市區新增為國家級綠色農業示範區,煙台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農業示範地區。
2011年,全市6423個村通電和電話,6422個村通汽車,自來水受益村5969個;新開工林區危舊房改造項目6個、240戶、改造面積1.47萬平方米。
2014年,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全市4038個村完成登記頒證,佔應確權總村數的72%。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組建了108個鄉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流轉土地62.7萬畝,涉及農戶17.9萬戶。截止2014年12月,全市合作社發展到8112家,入社率達到51%,居全省第二位。
2015年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豐”,“海上糧倉”建設持續推進,農產品出口佔到全國的二十分之一,其中水產品佔十分之一。
社會環境
民生保障
居民收入

2012年煙台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45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成長11.2%;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298元,扣除價格因素比上年成長11.5%。農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恩格爾系數)的比重為39.29%。
勞動就業
2010年,煙台市新增城鎮就業17.5萬人,其中大中專畢業生就業3.1萬人,失業職工再就業4.6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25%。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底,煙台市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66.2萬人、248.4萬人、86.3萬人、117.5萬人和80萬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累計參保240萬人。招遠市、福山區、牟平區、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龍口市等8個縣市區列入國家、省新農保試點單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5%。連續六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月人均養老待遇達到1599元,農民養老金年人均802元。
福利救助
2012年,煙台市城鄉低保標準分別為月人均361元和年人均1936元。煙台市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133個,總床位數1.5萬張,集中供養率83.6%。全年共發放愛心救助金6120萬元,救助困難家庭8.9萬戶,18萬人次,救助困難學生2.4萬人。已建成社會福利機構69處,擁有床位8457張。
媒體
紙媒體:《煙台日報》、《煙台晚報》、《今晨6點》《齊魯晚報·今日煙台》等
網路媒體:膠東線上、網上民聲、水母網、煙台論壇、17路論壇等
體育
煙台籍體育健兒在第十六屆亞運會上取得10金、1銀、2銅的好成績,金牌數佔全省四分之一強。煙台體育代表團在22屆省運會上奪得金牌180.75枚、銀牌98枚、銅牌114.5枚,金牌數居全省第三位。煙台市有國家高水準體育後備人才基地8個,省優秀運動隊後備人才訓練基地13個。各體育社團18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8506人。2010年舉辦萬人長跑、第三屆登山藝術節等全民健身活動200多次,參加人數近50萬人次。煙台市有32個街道辦事處、53個鄉鎮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80%以上的社區和90%的布點村安裝了健身器材,市區基本形成了15分鍾健身圈。
科技事業
煙台市科技項目列入國家科技計畫36項,列入省各類科技計畫120項,列入市科技發展計畫98項。煙台市專利申請2430件,其中發明專利527件,專利授權800件,實施專利技術927項。煙台市共建立36處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重點的企業創新平台,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23處。

2010年煙台市共取得各項科技成果25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科技獎45項。煙台市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4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1家。省級以上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60家,其中,國家級13家、省級47家。“十一五”以來,共取得各項科技成果965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7項、省科學技術獎214項,累計申請專利27947件。
教育
- 教育
煙台有普通高等院校9所,軍事院校1所,在校學生14.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50所,在校學生9.2萬人。普通中學299所,在校學生37.1萬人。國小509所,在校學生25.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9所,在校學生930人。擁有幼稚園1225所,在園兒童13.33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國中三年鞏固率和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
- 煙台高校
交通環境
- 公路
2014年,蓬萊至棲霞、文登至萊陽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全市高速公路裏程居全省第2位。
2014年9月30日,山東省第一座海島跨海大橋——長島南北長山大橋主橋正式建成通車,2012年2月28日開工建設,全長1510米。
- 港口
煙台市現有港口10處,芝罘灣港、八角港、龍口港、萊州港、蓬萊東港、海陽港等6處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已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港口直接通航。煙台市港口共有生產性泊位170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64個。
2014年,煙台港西港區40萬噸礦石碼頭投入使用、化肥出口量躍居全球首位。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3億噸。
2014年7月1日,煙台至韓國平澤客滾航線開通,中國首艘自主運營郵輪“中華泰山號”啓航運營。
2015年,煙台港被交通部列為首批12個郵輪始發港之一。
- 航空
煙台空港于1984年10月開航,1997年1月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開通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和美國芝加哥國際貨運航線、至台北客運航線,開放了美國洛杉磯—煙台—韓國首爾第五航權,成為全國第八個、山東省第一個開放第五航權的城市。已開通直航呼和浩特、上海、北京、長春、大連、福州、廣州、貴陽、哈爾濱、海口、杭州、濟南、昆明、南京、深圳、沈陽、武漢、西安、廈門、重慶、天津、桂林、鄭州、長沙、太原等城市。2014年9月24日,香港快運航空公司開通煙台——香港往返直達航班。
2014年3月26日 中國民用航空局綜合司下發《關于煙台潮水機場名稱的復函》,同意煙台潮水機場命名為“煙台蓬萊國際機場”,英文名稱為“YANTAI PENGLAI INTERNATIONAL AIRPORT”。煙台蓬萊國際機場已具備通航條件,年旅客吞吐能力將達到1000萬人次。
- 鐵路
1956年1月1日,藍煙鐵路剪彩,開行煙台—藍村列車,百姓免費乘坐。1957年6月,煙台站動工興建。1958年年底竣工並投入運營。1988年,新增二層貨運營業樓和裝卸辦公樓,同時對客運候車室進行了擴建。整個工程1990年結束。旅客候車大廳建築面積為3876平方米,容納2767人,休息座位1300個。
1997年12月24日,煙台鐵路公司掛牌成立。12月藍煙鐵路增二線建設立項,增二線全長185公裏,鋪軌260公裏。1998年9月10日開工。2001年12月28日全線開通。1997年12月,煙大鐵路輪渡建設立項,2004年開工,2006年投入使用。1999年5月1日,煙台站站場改造工程正式開始,11月底基本結束。12月29日,車站起用了二層新運轉樓至今。
2006年12月26日,煙台火車站過渡站破土動工,2007年3月26日全部完工。2007年5月12日11時,過渡站投入使用。煙台站完成歷史使命。2010年10月,青榮城際鐵路正式開工建設。2014年12月16日,青榮城鐵煙台至青島直通線成功撥接。
青榮城際鐵路是山東省內第一條區域性城際高速鐵路,也是省內投資最大的單體鐵路建設項目。這條鐵路位于膠東半島,連線了青島、煙台、威海三個主要城市,青榮城際鐵路設計起點為青島北站,終點為榮成站,線路長度298.971公裏,其中橋梁164.696公裏,佔正線長度的55.09%。全線共設15個車站。已批準的工程總投資約351億元。建設總工期3年,屆時青島至煙台的行程將由3.7小時縮短至1.5小時,青島至威海將由4.3小時縮短至1.7小時, 2016年下半年青島段將實現通車。
濰萊高鐵爭取年內與濟青高鐵同步啓動建設,建成後煙台至濟南行程將縮短為2小時;龍煙鐵路將于2016年建成通車,煙台將再增一條北部鐵路大通道。青島到海陽城際鐵路、環渤海高鐵進入省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省委、省政府正全力爭取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歷史文化
綜述
煙台是全國著名的“國劇之鄉”、“魯菜之鄉”、“田徑之鄉”、“書法之鄉”。海陽大秧歌、萊州藍關戲、膠東大鼓和“八仙過海傳說”等13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煙台市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0個,公共圖書館14個,民眾藝術館、文化館14個,博物館9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6個。2010年,煙台市共出版各類報紙11305.5萬份,期刊978.6萬冊,煙台大劇院演出100餘場次。縣級以上廣播電台10座,對國內廣播節目12套,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100%。縣級以上電視台13座,電視發射台和轉播台10座,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使用者182.6萬戶,有線數位電視使用者42.2萬戶。 2014年10月19日煙台廣播電視台副台長、膠東線上網站總編輯鄧兆安獲長江韜奮獎(該獎是經中央批準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
方言
煙台方言屬膠遼官話,遼東半島地區的方言很受煙台話的影響,尤其是大連、丹東等地區的方言,與煙台話非常相似。
名字來歷
煙台,就是古時的烽火台。明洪武初年,為了防備倭寇犯境,膠東半島北部設定“奇山防御千戶所”,依山勢建築城堡。城堡上也設有烽火台。有了這狼煙墩台,倭寇再也不敢前來擄掠了。。
另有一說煙台源于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于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開埠1858年,中英不平等《天津條約》,把登州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闢“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台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台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台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台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後在煙台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台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台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台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台先後敷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
地方文化
煙台之名源于芝罘
煙台古稱之罘,後稱芝罘。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裏的統治。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裏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裏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煙台市開發區就有為紀念秦始皇的秦始皇東巡宮。
海上絲綢之路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登州(治所蓬萊)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面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煙台創造和打破了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紀錄,創造了一批世界之最。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1868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檔案,這是中國近代郵政的萌芽;1879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節日活動
2013年10月,攜手濟南、青島成功舉辦第十屆中國藝術節。
2014年5月30日,第24屆中國廚師節在煙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
2014年6月12~14日,第八屆煙台國際葡萄酒博覽會在國際博覽中心舉辦。
特產
煙台燜子
以涼粉為主要原料,將涼粉切成小塊,用鍋煎到涼粉外邊成焦狀,並佐以蝦油、醬油、芝麻醬、蒜汁等調料上桌即可。
福山拉面
福山拉面(又稱福山大面),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被稱為中國四大面之一。福山拉面分實心面、空心面、龍須面三種。
蓬萊小面
系蓬萊傳統名吃,歷史悠久。面條為人工拉製(抻面,當地俗稱“摔面”),條細而韌,鹵為真綢(俗稱加吉魚)熬湯兌製,加適量綠豆淀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每碗一兩,具有獨特的海鮮風味。
鮮魚水餃
開花饅頭
又名“白銀如意”,指蒸熟的饅頭個個似白牡丹,故名“開花饅頭”,它是煙台傳統面食品種。
盤絲餅
盤絲餅是在抻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精細面食品,是山東的傳統面食品種。清末薛寶辰的《素食說略》中,對用福山拉面製作的盤絲餅有詳細說明。
糖酥杠子頭火燒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朝末年,山東濰縣城西留飯橋一帶鄉村流行製作一種火燒,這種火燒和面時加水甚少,用手揉不成團,隻好在面板上用木杠壓製,當地人遂送其雅號“杠子頭火燒”。
煙台大櫻桃
大櫻桃是甜櫻桃和酸櫻桃的通稱,原產亞洲西部和歐洲東南部。“煙台大櫻桃”和“煙台蘋果”同時成為煙台市的“城市名片”,譽滿國內外。
麻渠大糖
麻渠大糖是萊州傳統的糖果,因為產在萊州市平裏店鎮麻渠村而得名。
友好城市
國別 | 城市 | 結好日期 | 兩市關系 |
---|---|---|---|
美國 | 聖迭戈市 | 1985年7月25日 | 友好城市 |
日本 | 別府市 | 1985年7月26日 | 友好城市 |
紐西蘭 | 陶朗加市 | 1986年9月18日 | 友好城市 |
日本 | 宮古市 | 1993年10月26日 | 友好合作城市 |
俄羅斯 |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 | 1994年7月29日 | 友好合作城市 |
韓國 | 群山市 | 1994年11月4日 | 友好城市 |
泰國 | 普吉府 | 1997年11月3日 | 友好城市 |
英國 | 安格斯市 | 1999年1月27日 | 友好城市 |
韓國 | 原州市 | 2000年10月24日 | 友好合作城市 |
韓國 | 蔚山市 | 2001年11月8日 | 友好合作城市 |
瑞典 | 厄勒布魯市 | 2002年10月21日 | 友好城市 |
保加利亞 | 布爾加斯市 | 2004年10月7日 | 友好城市 |
法國 | 坎佩爾 | 2005年5月15日 | 友好城市 |
法國 | 昂熱市 | 2006年11月28日 | 友好城市 |
韓國 | 仁川市 | 2007年3月28日 | 友好合作城市 |
匈牙利 | 松博特海伊市 | 2007年10月8日 | 友好城市 |
韓國 | 安山市 | 2009年7月22日 | 友好合作城市 |
德國 | 弗倫斯堡市 | 2014年12月26日 | 友好城市 |
匈牙利 | 米什科爾茨市 | 2014年12月26日 | 友好城市 |
風景名勝
概述
煙台旅遊資源豐富。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有三星級以上酒店89家,其中五星級12家,四星級23家,三星級54家。1998年煙台成為首批54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
類別 | 時間 | ||
---|---|---|---|
-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A級旅遊景區數量 | 47處 | 46處 | 60處 |
5A級景區數量 | 3處 | 3處 | 3處 |
4A級景區數量 | 12處 | 14處 | 17處 |
3A級景區數量 | 12處 | 14處 | 18處 |
2A級景區數量 | 21處 | 14處 | 22處 |
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旅遊星級賓館飯店110家,其中五星級5家、四星級20家。各類旅行社218家,其中經營出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11家。全年舉辦各類展會活動148個,比上年增加6個;展位總數2.4萬個,比上年成長5.0%。
景區
蓬萊閣旅遊景區

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蓬萊城北瀕海的丹崖山巔,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與彌陀寺、龍王殿、子孫殿、天後宮、三清殿、呂祖殿等構成古建築群。主要景觀有“仙閣凌空”、“海市蜃樓”、“獅洞 煙雲”、“漁梁歌釣”、“日出扶桑”、“晚潮新月”、“萬裏澄波”、“萬斛珠璣”、“銅井金波”、“漏天滴潤”等十大勝景。蓬萊水城位于蓬萊市區西北丹崖山東側。
八仙過海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景區。八仙過海景區又名八仙渡、八仙過海口,與三仙山風景區一起成為國家AAAAA級景區。
三仙山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景區。三仙山風景區位于蓬萊黃海之濱,西與八仙過海景區、三仙山溫泉相毗鄰,北與長山列島隔海相望,是一處集旅遊觀光與休閒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南山旅遊風景區
國家AAAAA級景區。位于龍口市境內景色秀麗的盧山之中。
昆嵛山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古稱姑餘山,為道教全真派發祥地、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
養馬島旅遊度假區
國家4A級景區,地處煙台東30公裏處,總面積13.82平方公裏。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
國家4A級景區,張裕葡萄釀酒公司是由南洋富商張弼士先生于1892年在煙台投資創辦,清朝重臣李鴻章簽發執照。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張裕公司親筆題贈“品重醴泉”。百年地下大酒窖和酒文化展廳,展示了中國民族釀酒工業的百年輝煌歷史。
金沙灘海濱公園
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于煙台開發區海濱,海岸線蜿蜒10公裏,沙細灘平,水質清潔,素有“北方第一海灘”之稱。
蓬萊極地海洋世界
國家4A級景區,蓬萊海洋極地世界,是亞洲最大的海洋世界,總投資4.6億元,展示面積5.28萬平方米,亞洲最大的熱帶雨林、國內最大的海龜館、鯊魚館,以及極地動物館、海底世界、水下劇場、海豹館、科普館、海豚海獅表演館等多個場館。
牟氏庄園
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棲霞市城北古鎮都村,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間,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封建地主庄園。
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3A級景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海島地質公園。
煙台山公園
國家3A級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北端,三面環海,亦名為"海洋島"。
膠東革命烈士陵園
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共佔地760畝,紀念建築物303處,陵園內收錄20850名烈士英名,安息著包括膠東抗戰時期黨政軍領導人理琪、林江、于克恭、王文及戰鬥英雄任常倫,爆炸英雄王克山等著名抗日英雄。
天崮山旅遊風景區
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主要由“福、祿、壽、喜、財”五座山峰組成,它們分別對應的是“香爐頂、插旗頂、南崮、鴛鴦峰和觀音峰”。景區內還多有歷史典故和人文遺跡,
福建會館
又稱天後行宮,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福建船商捐資1884年始建,1906年竣工。會館結構典雅,雕飾精美,具有閩南建築的獨特風格。
芝罘島
橫亙于市區北部海面上,又稱芝罘山,主峰高298米,總面積10平方公裏。三面環海,南面連陸,是我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
塔山風景區
國家4A級景區,坐落于芝罘區南面的塔山山坳,有競技館、雲霄飛車、滑雪場等現代化遊樂設施和太平庵、觀音峰、龍王殿、三合塔等景點。
體育公園
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位于萊山區,總面積132.8公頃,分比賽場館、運動訓練、娛樂休閒、海上運動等五個區。
農博園
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300畝,其中溫室建築1.5萬平米,主要內容為“珍奇果蔬、花卉世界、農科大觀、生態旅遊”。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姓名 | 簡介 |
---|---|
徐福 | 字君房,秦朝著名方士,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足跡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 |
太史慈 | (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 |
徐岳 | (?——220年),字公河,東萊人,東漢時期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 |
丘處機 | (1148年—1227年),字通密,棲霞人,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文學家、醫葯學家。 |
毛紀 | (1463年—1545年),字維之,掖縣(今萊州市)人,明代重臣,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
戚繼光 | (1528年—1588年),字元敬,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
左懋第 | (1601年一1645年),字仲及,萊陽人,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
王騭 | (1613年—1695年),字人岳,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進士,授戶部主事,累官至戶部尚書。 |
宋琬 | (1614年—1673年),字玉叔,萊陽人,清八大詩家之一。 |
王檢 | (?—1767年),字思及,山東福山人,清朝大臣 |
蕭銘卣 | (卣,音yǒu),字秬薌,號偉侯,福山縣人。僑居玉田縣。清朝翰林,官員。 |
王懋賞 | (?—1802年),福山人,清朝將領。武進士,授頭等侍衛,累遷廣西潯州協副將。 |
王懿榮 | (1845年—1900年),字正儒,福山縣人,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愛國志士。 |
近代名人
人物 | 簡介 |
---|---|
張振勛 | (1841年-1916年),字弼士,煙台張裕葡萄釀酒創始人,著名愛國華僑、民族實業家。 |
王韜 | (1866年-1937年), 山東福山古現村人,1933年,曾任天津市市長。 |
曲同豐 | (1873年—1929年),皖系軍閥將領。 |
徐鏡心 | (1873年—1914年),字子鑒,黃縣(今龍口市)人,同盟會山東主盟人, 國民黨山東支部理事長。 |
吳佩孚 | (1874年—1939年),字子玉,蓬萊人,民國直系軍閥。 |
亨利·盧斯 | (1898年—1967年),出生于蓬萊,創辦了《時代周刊》。 |
張福運 | 中國第一個留學哈佛的學者、中國現代法學家、政治家 |
理琪 | (1908年—1938年),原名遊建鐸,河南太康人,中共膠東特委書記,膠東軍政治委員會主席、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 |
楊子榮 | (1917年—1947年),牟平人,在東北剿匪、土地改革。 |
當代名人
學術界
類別 | 姓名 | 簡介 |
---|---|---|
其他名人 | 王亞平 | 中國女航天員。 |
王敏 | 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 |
韓毓海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
李登海 | 農民發明家,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 |
王江民 | (江民防毒軟體)創始人兼總裁。中國著名的反病毒專家、國家高級工程師。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化學部 | 江桂斌 |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家。 |
梁樹權 | 分析化學家、教育家。30年代以化學法測定鐵原子量,所測得的數值沿用多年。 | |
地學部 | 張經 | 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家。 |
劉光鼎 | 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 | |
秦蘊珊 | 海洋地質學家,中國海洋沉積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 |
數學物理學部 | 盧鶴紱 | 祖籍掖縣(今萊州市),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核能之父。 |
張偉平 | 數學家。 | |
曲欽岳 | 天體物理學家。 |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 隋森芳 | 生物物理學家。 |
王文採 | 植物分類學家。 | |
張春霆 | 生物信息學家,分析DNA序列 揭開生命之源。 | |
梁植權 | 醫學生物化學家,他研製的“實研二號”、“實研三號”代血漿已用于臨床。 | |
技術科學部 | 周孝信 | 電力系統專家。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劉韻潔 | 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 |
高文 | 人工智慧套用和多媒體技術專家。 | |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 孫寶國 | 香料專家。 |
農業學部 | 趙法箴 | 海水養殖專家,培育出我國第一個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 |
山侖 | 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家。 | |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 殷國茂 | 軋管工藝與設備專家。 |
醫葯衛生學部 | 謝立信 | 臨床醫學眼科學專家,我國角膜病專業的領軍者和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開拓者。 |
王琳芳 | 分子生物學專家,長期致力于蛋白質結構與抗原性關系的研究。 | |
于德泉 | 天然葯物化學家,致力于中草葯化學成分結構鑒定與合成研究。 | |
陳香美 | 內科腎髒病學專家。 | |
安靜嫻 | 化學製葯專家,首創抗瘧疾新葯—腦瘧佳、全化學合成黃連素中國頭孢第一人。 | |
王忠誠 |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 | |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 周豐峻 | 防護工程專家,對我國效應試驗和防護工程技術理論發展有突出貢獻。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孫敬良 | 液體火箭發動機與運載火箭設計專家, |
徐濱士 | 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專家。 | |
陳秉聰 | 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專家、耕耘機專家。 |
城市榮譽
稱號 | 時間 | 備註 |
---|---|---|
社會文化方面 | ||
全國建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 1999年 | |
全國建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 2002年 | |
全國文明城市 | 2005年10月26日 | 煙台市等九個城市被授予該稱號 |
全國文明城市 | 2009年1月 | 煙台第二次蟬聯這一稱號 |
全國文明城市 | 2011年12月20日 | 煙台市實現文明城市三連冠 |
全國文明城市 | 2015年2月28日 | 煙台成為全省唯一、全國僅有的兩個“四連冠”地級城市。 |
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 1993年 | 煙台市首次榮獲該稱號 |
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 1997年 | 煙台市第二次榮獲該稱號 |
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 2001年 | 煙台市第三次榮獲該稱號 |
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 2005年 | 煙台市第四次榮獲該稱號 |
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 2009年5月18日 | 煙台市第五次榮獲該稱號,再次確認“長安杯”榮譽稱號。 |
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 2013年5月31日 | 1992年以來,煙台市連續第六次獲此殊榮,是全國獲得“六連冠”的兩個城市之一。 |
全國文化模範市 | 1995年4月 | 當時全國僅有7個地級市獲此殊榮 |
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 1995年9月 | |
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 1998年 | |
全國文化先進單位 | 2014年12月18日 | 萊州市、長島縣、龍口市、牟平區、蓬萊市、招遠市榮獲“文化先進縣市區”榮譽稱號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2013年7月28日 | 《國務院關于同意將山東省煙台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
第二批建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 2013年11月6日 | 全國共有32個城市入選,煙台市成為山東省唯一的入選城市。 |
中國投資環境金牌城市 | 2006年11月11日 | 世界銀行在杭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投資環境論壇上發布《政府治理、投資環境與和諧社會———中國120個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報告 |
全國雙擁模範城 | 2007年12月27日 | |
旅遊方面 | ||
全國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2004年10月 | 煙台市以892分的好成績入選該行列 |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 2004年10月12日 | 首屆中國魅力城市展示盛典上授予該稱號 |
中國最美麗城市 | 2009年7月8日 | 2009年度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排行榜,煙台以75.408分的總成績高居榜首。 |
2012中國最佳休閒城市 | 2012年10月31日 | 以國家旅遊局課題“中國休閒城市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為理論依據舉辦的大型活動 |
2012年中國特色休閒城市-好客休閒之都 | 2012年10月31日 | 以國家旅遊局課題“中國休閒城市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為理論依據舉辦的大型活動 |
“避暑旅遊城市” | 2013年7月18日 | 《2013年中國城市避暑旅遊發展報告》,在綜合了氣候舒適度、景觀遊賞度等4個指標的基礎上,公布了全國60個主要旅遊城市的避暑旅遊狀況,其中8月份煙台為第一。 |
2014最佳旅遊度假目的地 | 2014年12月21日 | 煙台市榮獲該稱號 |
2014最佳濱海旅遊度假目的地 | 2014年12月21日 | 海陽市和蓬萊市榮獲該稱號 |
環境保護 | ||
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 1998年12月25日 | |
國家園林城市 | 1999年10月 | |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 2003年 | |
國家園林城市 | 2003年11月 | 通過復查,保持榮譽。 |
聯合國人居獎 | 2005年10月3日 | 煙台是當年中國唯一的獲獎城市 |
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 2012年10月 | |
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 | 2014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