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無錫是江南文明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 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

公元前11世紀末,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于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裏(現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 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武王滅紂,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派王翦駐守無錫縣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
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為有錫縣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置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常州府)。
六朝時期,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提高,商業貿易開始形成。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的江南東道。無錫農業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製,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
宋代無錫屬于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于兩浙西路常州。
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明清時期,無錫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6.7%。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于原金匱縣屬,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復原錫金軍政分府。
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並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民國23~26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四鄉先後建立中共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 民國38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無錫市區于1958年6月基本形成了4區格局,即崇安、南長、北塘3城區和1個郊區。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
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3年3 月,實行市管縣體製,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為無錫市管轄。1984年,國務院批準無錫市為首批“較大的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
1987年起,經國務院批準,先後復原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1988年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1995年6月,復原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

1995年3月,無錫市市區和無錫縣行政區劃進行部分調整,組建無錫新區。郊區旺庄鄉,無錫縣碩放鎮和坊前、新安、梅村3鎮的19個行政村,連同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無錫新加坡工業園,構成無錫新區。
2000年12月,復原錫山市,設立錫山區和惠山區;復原馬山區,將馬山區的行政區域和錫山市的部分鎮(9個)並入無錫市郊區,並將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復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無錫市部分行政區劃的請示》(國函 2015 184號),同意復原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並設立梁溪區,以原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的行政區域為梁溪區的行政區域;同意設立無錫市新吳區,將無錫市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庄、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劃歸新吳區管轄,以鴻山、江溪、旺庄、碩放、梅村、新安6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新吳區的行政區域,新吳區人民政府駐新安街道和風路28號。
行政區劃
面積1643.88平方公裏,(另有太湖水域397.8平方公裏),人口362.09萬人(2015年末)。郵政編碼214000。下轄共5個行政區、7個鎮、41個街道。政府駐濱湖區新金匱路1號(無錫市民中心)。
名稱 | 面積(km²) | 人口(萬人) | 管轄 |
---|---|---|---|
梁溪區 | 65.95 | 95.3 | 崇安寺街道、通江街道、廣瑞路街道、上馬墩街道、江海街道、廣益街道、南禪寺街道、清名橋街道、迎龍橋街道、金星街道、金匱街道、揚名街道、北大街街道、惠山街道、山北街道、黃巷街道。 |
628.15 | 69.85 | ||
325.12 | 70.66 | ||
399.11 | 70.28 | ||
新吳區 | 220.01 | 56 | 旺庄街道、江溪街道、碩放街道、新安街道、梅村街道、鴻山街道 |
江陰市 | 986.97 | 163.68 | 澄江街道、城東街道、臨港街道、南閘街道、雲亭街道、璜土鎮、月城鎮、青陽鎮、徐霞客鎮、華士鎮、周庄鎮、新橋鎮、長涇鎮、顧山鎮、祝塘鎮 |
宜興市 | 1996.61 | 125.33 | 下轄4個街道、14個鎮:宜城街道、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庄街道、張渚鎮、西渚鎮、太華鎮、徐舍鎮、官林鎮、楊巷鎮、新增鎮、和橋鎮、高塍鎮、萬石鎮、周鐵鎮、芳橋鎮、丁蜀鎮、湖父鎮。市人民政府駐宜城街道陶都路8號 |
地理環境
位置
無錫位于北緯31°07′至32°02′、東經119°31′至120°36′,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江蘇東南部,滬寧鐵路中段。東鄰蘇州,距上海128公裏;南瀕太湖,與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裏;北臨長江,與泰州市所轄的靖江市隔江相望。
境域
無錫總面積為4628平方公裏 (市區1643.88平方公裏),2014年末建成區面積522平方公裏,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為782平方公裏,佔總面積的16.90%;水面面積為1294平方公裏,佔總面積的28.0%。
地形
無錫市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南部為水網平原;北部為高沙平原;中部為低地闢成的水網圩田;西南部地勢較高,為宜興的低山和丘陵地區。無錫市地貌雛形,形成于中生年代印支期(距今約1.8億年)的華夏系構造,它使無錫地區褶皺成陸。而燕山運動(距今約1.5億~7000萬年)因強烈的火山活動和新塊褶皺構造的形成,使原來比較穩定的基底又生新復活升高。距今約2500萬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以差異性升降運動為主,它在老構造的基礎上,又加強了東西間褶皺和斷裂,使江陰、宜興一線以東形成了以現代太湖為中心的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興地區山體均作東西向延伸,絕對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江陰和無錫市區的山丘整體上呈北東、北東東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東北逐級下降。最高峰為惠山三茅峰,海拔328.98米。

氣候
無錫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夏季受來自海洋的夏季季風控製,盛行東南風,天氣炎熱多雨;冬季受大陸盛行的冬季季風控製,大多吹偏北風;春、秋是冬、夏季風交替時期,春季天氣多變,秋季秋高氣爽。常年(1981~2010年30年統計資料)平均氣溫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時數1924.3小時,日照百分率43%。一年中最熱是7月,最冷為1月。常見的氣象災害有台風、暴雨、連陰雨、寒潮、冰雹和大風等。具有南北農業皆宜的特點,作物種類繁多。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無錫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條,總長2480公裏。市區河道總長 150公裏,平水期水體容積800萬立方米。太湖為江南水網中心,面積2338.1平方公裏,總蓄水量為44.28億立方米,年平均量約52億立方米。因此,無錫地表水較豐富,外來水源補給充足。市區儲量為6349萬立方米,年補給量為6453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無錫市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以黏土礦、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築石等非金屬礦為主,其次為煤、泥炭等可燃性礦產及礦泉水。黏土礦以陶土為主,已探明工業儲量5000餘萬噸。石灰石估算儲量17億噸。大理石估算儲量5000萬立方米。煤探明工業儲量4000餘萬噸。如同無錫市的名字,無錫沒有錫,因此便有了“無錫錫山山無錫”這句俚語。
植物資源
無錫市除栽培植物外,擁有自然分布于地區內以及外來歸化的野生維管束植物共141科、497屬、950種、75變種。佔全國的比例為:植物科數39.94%、屬數15.61%、種數3.5%。植物種類中,草本植物有744種,佔總數的78.32%;木本植物(包括竹類)有206種,佔總數的21.68%。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優良用材的樹種有杉木、檫樹、樟樹、紫楠、紅楠、麻櫟、錐傈、榆樹等。葯用植物400多種。
動物資源
無錫市鳥類有170多種;魚類為90多種,太湖中的銀魚,白魚,長江中的刀魚、鰣魚、河豚是名貴魚類;獸類有30多種,主要有華南兔、穿山甲、黃鼬等。
人口民族
2015年末全市戶籍人口480.90萬人,比上年成長0.8%。全年出生人口40571人,出生率8.47‰;死亡人口33769人,死亡率7.05‰,人口自然成長率為1.4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51.10萬人,比上年成長0.2%,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90.93萬人,比上年成長1.4%,城鎮化率75.40%。
經濟概況
概況
2015年,無錫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18.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7.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09萬元。全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37.72億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產業增加值4197.43億元,比上年成長5.0%;第三產業增加值4183.11億元,比上年成長9.6%;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6:49.3:49.1。

2015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61元,比上年成長8.2%。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29元,比上年成長8.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55元,比上年成長8.5%。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954元,比上年成長7.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466元,比上年成長7.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469元,比上年成長9.0%。
2015年無錫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30億元,比上年成長8.1%,增速快于上年0.1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668.2億元,成長7.7%,快于上年0.6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成長7.7%、23.4%、7.7%和6.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20.9億元,成長9.7%,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支出更多投向民生領域,醫療衛生支出成長9.9%,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成長9.8%,教育支出成長9.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成長11.6%、城鄉社區支出成長14.6%。
農業
2015年農業農業生產小幅下降。全年糧食總產量72.28萬噸,比上年下降6.4%;油料總產量8634噸,比上年下降8.1%,其中油菜籽6866噸,比上年下降8.9%;茶葉總產量6710噸,比上年成長2.6%;水果總產量17.69萬噸,比上年下降4.9%。主要畜產品中,肉類總產量7.60萬噸,比上年下降14.0%,其中豬牛羊肉5.33萬噸,比上年下降15.7%;禽蛋總產量2.77萬噸,比上年成長3.4%;奶牛存欄0.71萬頭,與上年持平;全年水產品產量12.53萬噸,比上年下降3.6%。
2015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102千公頃,比上年減少6.99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為3.8千公頃,比上年減少0.36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49.0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1.69千公頃;水果種植面積15.94千公頃,比上年減少0.24千公頃。
工業和建築業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953.34億元,比上年成長4.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總產值下降11.2%,集體企業總產值成長0.4%,股份製企業總產值成長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總產值成長0.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總產值下降4.5%。全市統計的279隻主要工業產品中,產品產量比上年成長的有132隻,佔全市統計產品數的47.3%。在全市跟蹤統計的22種重點產品中,有9種產品的產量實現成長。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13.97億元,比上年下降0.1%;工業產銷率97.2%,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247.75億元,比上年成長0.1%;實現利潤886.22億元,比上年成長2.0%。
2015年,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360.60億元,比上年成長7.6%;實現建築業總產值601.62億元,比上年下降7.5%。施工房屋建築面積3530.38萬平方米。1個建設工程項目獲得魯班獎,22個建設工程項目獲江蘇省優質工程獎“揚子杯”(房屋建築工程),95個建設工程項目獲無錫市“太湖杯”優質工程獎。
新興產業
2013年,全市新興產業完成總產值(營業收入)8073.73億元,比上年成長14.1%。物聯網與雲計算產業完成970.76 億元,比上年成長47.2%(其中,物聯網產業完成總產值899.12億元,比上年成長43.0%,雲計算產業完成總產值71.64億元,比上年成長131.0%);新能源產業完成總產值646.58 億元,比上年下降2.9%(其中,太陽能光伏裝備和太陽能利用產業完成總產值433.39億元,比上年下降7.5%);新材料產業完成總產值2199.86億元,比上年成長6.0%;高端裝備製造和工業設計產業完成總產值880.52億元,比上年成長15.5%(其中,高端裝備製造業完成總產值526.88億元,比上年成長7.8%;工業設計產業完成總產值353.64億元,比上年成長29.1%) ;節能環保產業完成總產值 723.45億元,比上年成長9.7% (其中,環保製造業完成總產值385.72億元,比上年成長10.8%);生物技術和新醫葯產業完成總產值388.57 億元,比上年成長17.1%(其中,生物農業完成總產值49.99億元,比上年成長6.3%);微電子產業完成總產值652.12億元,比上年下降7.1%; 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完成總產值1611.87億元,比上年成長32.0%(其中,軟體業完成總產值1181.17億元,比上年成長30.8%;服務外包業完成總產值430.70 億元,比上年成長 35.7%)。
服務業
201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47.61億元,比上年成長9.2%。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632.96億元,比上年成長9.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14.65億元,比上年成長8.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9.70億元,比上年成長9.3%;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7.92億元,比上年成長8.6%。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類成長14.2%;糧油、食品類成長7.6%;家具類成長6.8%;文化辦公用品類成長6.1%;書報雜志類成長6.0%。
對外貿易
2015年,對外貿易呈現下降。全年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684.6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7%。其中,進口總額262.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4%;出口總額422.3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5%。一般貿易實現出口額218.34億美元,總量佔比達51.7%。
2015年,全年批準外資項目358個,協定註冊外資55.33億美元,到位註冊外資32.11億美元,成長3.0%。製造業利用外資佔到位註冊外資比重達到58.7%,全年完成總投資超3000萬美元的重大外資項目65個。至2015年底全球500強企業中有96家在我市投資興辦了182家外資企業。
2015年,全市服務外包產業接包契約總額152.5億美元,比上年成長26.6%,執行金額127.1億美元,比上年成長28.9%;離岸外包契約總額101.1億美元,比上年成長28.1%,離岸執行金額81億美元,比上年成長27.5%。
2015年,全年完成境外投資項目115個,中方投資額達到17.47億美元,比上年成長20.3%,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33個。
金融業
2015年,無錫市金融存貸款持續增加。年末金融機構各項本外幣存款餘額達13181.25億元,比上年成長6.1%;各項本外幣貸款餘額9525.99億元,比上年成長5.5%。存款中,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5965.25億元,比上年成長6.1%;住戶存款餘額4693.94億元,比上年成長2.7%。貸款中,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7955.49億元,比上年成長3.9%;住戶貸款1561.57億元,比上年成長14.2%。全年現金凈投放348.2億元。
2015年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18.53億元,比上年成長17.3%。其中財產險收入81.11億元,比上年成長9.3%;人壽險收入137.42億元,比上年成長19.5%。保險賠款支出70.35億元,比上年成長50.4%。保險給付支出20.84億元,比上年成長10.7%。
2015年,證券市場完成交易額5.34萬億元,比上年成長1.45倍。本年新增企業境內上市公司6家,累計94家;全市證券交易開戶總數133.58萬戶,托管市值2507.91億元,成長75.9%。年末全市共有證券公司2家,證券營業部90家。本年新三板企業掛牌67家,累計掛牌104家。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5年,科技人才不斷加強。全市共有國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6家,國家、省級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10家,國家級國際合作基地9家,省級外資研發中心41家,省級國際技術轉移中心8家。2015年入選國家“千人計畫”8人,累計培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79人,目前全市共有“千人計畫”人才226人。

科技產出水準提高。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2.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全年按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52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946個。
科技創新成績明顯。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達24197件,比上年成長6.2%;發明專利授權量達5480件,比上年成長95.6%。全市獲國家、省科技計畫到位經費4.88億元。
質量檢驗能力增強。全市共有國家級檢測中心10個,國家級型式評價實驗室1個,國家級檢測重點實驗室7個,全年省級監督抽查我市產品786批次,強製性產品識別獲證企業1067家,法定計量技術機構3家,強製檢定計量器具72.34萬台件,2015年新增主導和參與製修訂國際、國家、行業標準93項。
教育事業
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2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1.5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6.7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00%,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949人。全市共有幼稚園370所,在園幼兒17萬人。
江南大學 | 無錫太湖學院 | 無錫醫學院 |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 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 | 東南大學無錫分校 |
南京農業大學(無錫漁業學院) |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
無錫科技職業學院 |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
江南影視學院 | 太湖創意職業技術學院(民辦) |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
無錫高等師範學校 |
文化事業
2015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53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0個,文化站80個,博物(紀念)館60個。全市人民廣播電台節目8套,電視台節目10套,有線電視總使用者達165萬戶。電視人口總覆蓋率和廣播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年規模以上文化企業575家,動漫企業176家。全市檔案館10個,已向社會開放檔案15.77萬卷(件、冊)。
衛生事業
2015年,全市擁有衛生醫療機構2243個,其中綜合醫院8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89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710家,護理院11家,療養院7家。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45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7萬人;擁有醫療床位3.74萬張,其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3.62萬張。全市實際參合農民55.05萬人,人口覆蓋率100%。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全年完成診療5005.98萬人次,比上年成長5.6%。
體育事業
2015年市新增公共體育設施面積34.90萬平方米,新增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23人。國民體質整體達標率達96.8%。建立成全省首批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成功舉辦無錫國際馬拉松賽等一批大型國際賽事。全年無錫籍運動員在全國以上各級各類比賽中共取得48個冠軍,其中2項世界冠軍。全市體育彩票銷售達到22.78億元,成長14.9%。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236.27萬人,擴面6.53萬人。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到307.53萬人,擴面7.66萬人。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為200.37萬人,擴面4.27萬人。全市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98萬人,擴面4.18萬人。全市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97.29萬人,擴面6.81萬人。市區月低保標準提高至700元。年末在領失業保險金人數為4.28萬人。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
2015年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4574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1.82億元。實施城鄉醫療救助25.35萬人次,支付救助金7755.87萬元;實施臨時救助43704人次,發放救助金4527.95萬元。全市重點優撫對象6592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全市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0922套,基本建成11375套(戶)。
交通事業
無錫重要的地理位置促使無錫成為了華東地區主要的交通樞紐,現已形成由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配套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2015年,全年完成客運量9983.56萬人次,比上年成長2.4%;完成貨運量16136.80萬噸,比上年成長5.3%。全市港口吞吐量19864.24萬噸,比上年下降5.0%。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460.93萬人次,比上年成長10.3%。

- 航空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位于無錫市新吳區碩放街道,由無錫、蘇州以及江蘇省共同投資建設 ,其中無錫是大股東,距無錫市區16公裏,距蘇州市區20公裏,滬寧高速公路和312國道近在旁側,密集的高速路網使機場與蘇南城市體,交通優勢十分突出。無錫機場始建1995年,于2004年2月18日正式開通民用航班,2007年9月28日啓用新航站區,機場飛行等級為4D,可滿足波音757及以下機型全載起降。2009年實施跑道加厚工程,可滿足波音747型飛機減載起降的要求。2015年元月18日,機場二期航站樓正式啓用,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機場的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開航以來,機場先後引進深航、東航、南航、國航、川航、山航、韓亞航、吳哥航、東海航和順豐航等10家航空公司,開闢了包括北京、廣州、成都、香港、澳門、台北、東京、大阪、曼谷、新加坡、首爾等在內的國內、國際(地區)航線已達30條以上,日均航班量達100餘班,並始終保持了78%以上的平均客座率和載運率。
- 海運內河
無錫依托長江、京杭大運河和太湖水系,具有7條主要航道,航道總裏程1656公裏,已開通營業航運線221條。無錫的海洋客、貨運輸,主要經由上海港、張家港港、江陰港出海,無錫市有高速公路和國道和這些港口相連,距上海港165公裏,距江陰港38公裏,距張家港港43公裏。江陰沿長江有42公裏深水岸線,建有一批萬噸級以上泊位,無錫(江陰)港口為對外開放港,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內河港口型國際集裝箱中轉站。江陰黃田港是長江出海口的主要換裝港之一,也是連結蘇北地區的主要渡口。
- 鐵路
鐵路無錫站現為華東地區僅有的三個客貨特等站之一,無錫南站為貨運特等站,經滬寧線和新長線可與全國鐵路連網直通。滬漢蓉客運專線滬寧段——滬寧城際鐵路已于2010年7月1日竣工通車,無錫共有惠山站、無錫站、無錫新區站3個站點,成為“公交化”鐵路快線上的“長三角人”;世界上至今標準最高、建設裏程最長,運營速度最快京滬高速鐵路也已于2011年6月30日開通運營,無錫段設無錫東站,無錫正式進入上海半小時交通圈;已建成通車的寧杭城際鐵路(無錫段設宜興站,預留徐舍站)以及正在規劃中的沿江城際鐵路、泰宜城際鐵路等將為日後無錫及周邊地區交通提供更為便捷的條件。
- 公路
無錫是滬寧線上的公路中樞,滬寧、滬宜高速公路通達上海市和南京市,京滬高速公路直達北京,寧杭高速公路直通杭州,沿江高速連線南京溧水和蘇州太倉312、104國道穿過無錫。滬宜、錫沙、鎮澄、澄張、澄鹿等公路幹線通向蘇、浙、皖。無錫公路總裏程4189公裏,公路密度達到90.1公裏/百平方公裏,無錫已成為全國54個公路運輸中心之一。北京至上海、上海至南京、上海至成都、南京至杭州的高速公路,其交會點正在無錫市。截至2015年末全社會擁有車輛168.23萬輛,比上年成長9.1%。其中汽車143.38萬輛,比上年成長12.2%。私人汽車擁有量年末達到117.90萬輛,比上年成長14.9%。
- 軌道
無錫軌道交通近期規劃5條線路由“三主兩輔”5條線構成放射+環形線網,其中1、2、3號線為骨架線路,三線呈放射狀,4、5號線為輔助線路。規劃線網總長157.77公裏,設車站111座。
無錫捷運一號線:于2009年11月7日開工建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車。無錫捷運一號線北起堰橋,南抵雪浪,向北有與江陰軌道交通線的接口,向南預留延伸到南泉的線路。無錫捷運一號線全長29.42km(高架線7.25km,地下線及敞開段22.17km),沿途設車站24個。
無錫捷運二號線:于2011年1月16日開工建設,2014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無錫捷運二號線西起梅園,東至安鎮,向東接上常熟軌道交通線,全長26.743km(其中高架線6.575km,地下線20.168km),沿途設22個車站。
無錫捷運三號線:該線路為《無錫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規劃》中的第三條線路。根據無錫十二五規劃,軌道交通3號線一期有望在2016年初動工,于2020年建成通車。
無錫捷運四號線:四號線建設分為兩期,一期工程從劉潭至吳越路,線路全長22.4km,全部為地下線,16座車站。二期工程吳越路至查橋,線路長約21.95km。
無錫捷運五號線:五號線起于蠡湖站,止于東北塘站,全長21.80km,設車站17座。
歷史文化
方言
無錫位于太湖流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吳語既是吳文化的重要象征又是吳越人的標志。
無錫話有許多無錫特有的辭彙和特征字,詳見“無錫話”詞條。
無錫話具有全濁音和次濁音,聲母比國語多10個。無錫話擁有入聲,短促有力的入聲是古漢語“平仄”的四聲之一。無錫話單字聲調為完整八個: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平上去入因清濁而各分陰陽。
無錫話裏中古漢語的尖團音區分明顯,即“箭—劍”“小—曉”“酒—久”“親—欽”“心—欣”“先—掀”都是不同音的,前者尖音,後者團音。
地方風俗
無錫有貼桃符、門補、春聯的風俗,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于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于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

地方節日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遊,尤以4月-10月為旅遊的黃金季節。
地方神話
無錫最著名的神話無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關于大阿福,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裏,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隻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雄的“沙孩兒”出于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製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闢邪的吉祥物流傳于民間。
在此之外,在傳說中,趕走從錫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錫人,運天河水灑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來等也和阿福阿喜有關。
城市名片
市徽

無錫城市徽標以“玉飛鳳”為造型主體,與山水、市花共同構成一個完整、圓滿的文化符號。玉飛鳳出土于鴻山越國墓葬遺址,是無錫的珍貴文化遺存,其秀逸之形、翔動之姿,喻示無錫人的聰慧靈秀、無錫城市的祥瑞騰飛。水紋是無錫坐擁長江、太湖、古運河、二泉的寫照,與三山造型相呼應,寓意無錫是風光秀美、宜居宜遊的山水名城。
市歌
創作于1978年1月4日,2002年2月3日通過,由任紅舉作詞,龍飛作曲的《太湖美》。以太湖為題材創作的《太湖美》,在出爐不久就深受大眾歡迎。
市樹:香樟樹
宗教
無錫宗教歷史悠久,據無錫地方志記載,早在三國東吳赤烏年間,無錫便建有佛教寺廟;道教在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就已傳入無錫;天主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也先後于明崇禎十三年、清康熙年間及光緒二十四年傳入無錫。各宗教傳入無錫後都建有大量的宗教活動場所,積淀了深厚的宗教歷史文化底蘊。20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無錫靈山開幕。
寺院 | 所在地址 |
---|---|
南禪寺 | 朝陽廣場 |
靈山大佛 | 馬山 |
祥符禪寺 | 馬山 |
開源寺 | 梅園 |
惠山寺 | 錫惠公園 |
廣福寺 | 黿頭渚 |
成性寺 | 大浮山軍嶂山 |
青山寺 | 青山公園 |
凈慧寺 | 新安街道 |
鳳埠寺 | 玉祁街道 |
水仙道院 | 南長街598號 |
白雲觀 | 惠錢路龍山梢 |
神仙廟 | 玉祁街道 |
三裏橋若瑟堂 | 候主街86號 | 江蘇省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 |
青陽露德聖母堂 | 江陰市青陽鎮 | 天主教南京教區內主要的朝聖地 |
無錫市基督教堂 | 中山路130號 | 原中華聖公會十字堂 |
清真寺 | 解放南路586號 |
特產
無錫傳統四大特產為:醬排骨、油面筋、惠山泥人、陽山水蜜桃。無錫有太湖“三白”:銀魚、白蝦、白緦魚。無錫惠山“大阿福”、“惠山泥人”。太湖珍珠不僅可作為裝飾品配戴,又可入葯,還可口服。無錫是中國編絲織綢的基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無錫的繅絲生產居全國之冠,在國內外享有“絲都”之譽。無錫的蠶桑事業,起源于商末吳泰伯建都梅裏時,明清以來更興盛于農村。近代的繅絲更是聞名海內外。無錫另外還有三鳳橋醬排骨、惠山金剛肚臍、馬山楊梅、無錫小籠包、拱北樓陽春面、聚豐園腐乳肉等眾多土特產。宜興有著名的紫砂壺。

無錫排骨:無錫醬排骨色澤醬紅,酥香入香,甜鹹適中,腴而不肥。該菜已有百餘年歷史,享譽海內外。一九八二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在無錫拍攝了醬排骨的燒製銷售情況。
大浮楊梅:大浮楊梅產于市郊大浮山、馬跡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楊梅的發源地,古時稱楊梅為“吳越佳果”。大浮楊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種有烏梅、白荔枝、大葉細蒂等十多個種類。成果有止渴開胃、益氣生津等功效。無錫人還喜食“酒浸楊梅”。以楊梅浸酒,兌少量紅糖,可去濕、止瀉、消暑、御寒。
陽山水蜜桃:陽山水蜜桃是無錫著名特產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歷史。有形美、色艷、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入口即化等特點。水蜜桃的品種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鳳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為最佳。不僅色、香、味具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是暢銷港、澳及海外的無錫特產。
清水油面筋: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無錫的一大特產。
宜興紫砂壺: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裏註入沸水也有茶香。
無錫毫茶:毫茶條紋緊而卷曲,葉嫩翠綠,白毫披覆,晶瑩隱翠,清香鮮醇,別具風味。
太湖銀魚:長二寸餘,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後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製各種佳餚。日本人常把銀魚與鯡魚籽、海膽醬一起,配上調味品,製成珍貴菜餚。將銀魚曬成幹,色、香、味、形,經久不變。烹製前,用水浸一下,柔若無骨,製成各類應時名菜,不比鮮銀魚遜色。八十年代太湖銀魚南移滇池,西湖,成為當地的名特產。
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採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馬跡山湖面開闊,盛產太湖白魚、白蝦,堤圩內闢有4300畝精養魚池。殼堅、肌豐、膏香的太湖淡水蟹,更別有風味。

太湖白蝦: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幹,去皮後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葯。托痘瘡、下乳汁,壯腸道,是強壯補精葯,內服有托裏解毒之功能。
長江鰣魚:江陰市以水產著名的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三鮮中以鰣魚更稱佳絕,向有“魚中之王”之稱。鰣魚性猛,遊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
楊梅:馬跡山素有“江南果籃”之稱,盛產優質楊梅。有數百年栽培史,有殿山、潭東、炭團、雪桃等十多種佳種。檀溪、盤龍兩灣的烏梅尤為上品,列為皇家貢品。現全山有楊梅二千餘裏,年產量達萬擔。
惠泉黃酒:惠泉酒就是以泉水浸無錫米,用獨特方法釀成。泉水隻用清冽甘甜有名的無錫惠山二泉水。無錫惠泉酒、紹興加飯酒、丹陽封缸酒和福建沉缸酒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酒。
馬山芋頭:芋頭,又稱芋艿,古名蹲鴟。馬跡山芋頭大、形圓、質糯,味香美,有千餘年栽培史,歷來名馳蘇錫常等地。
小籠饅頭:無錫小籠饅頭是無錫的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面粉、選料精細,小籠蒸煮。餡心中回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

三鮮餛飩:三鮮餛飩,起源于無錫縣東亭鄉民間,後發展為無錫傳統名點。餛飩以鮮肉、開洋、榨菜製成餡心,故稱“三鮮”。
方糕:方糕,無錫傳統名點。1943年由崇安寺“六芳齋“師傅王禹清引進湖州大方糕改製而成,具有常有濃鬱的江南風味。
蘿卜絲餅:蘿卜絲餅為無錫風味小吃。製作方法上:將蘿卜洗凈刨成絲,用少許食鹽略腌後,擠去水份,放入蔥末拌勻。另用面粉和冷水調成漿糊狀,再用白鉛皮做成的橢圓形模勺,底層鋪滿粉漿,放入蘿卜絲,再用面漿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脫模即成。
酒釀棉子圓:酒釀棉子圓在無錫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白糯米粉用熱水拌和搓揉,切成方塊,用扁篩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圓子。另將酒釀搗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將煮熟的圓子連湯盛于碗中即成。
掛粉湯圓:掛粉湯圓又稱五色湯圓,是地錫傳統名點。吃時下沸水煮熟即可。
糖芋頭:糖芋頭,是無錫傳統名點。它創製于1858年,具有芋艿酥爛、色澤鮮紅、甜湯鮮潔、香味四溢等特點,。
玉蘭餅:1850年由無錫孫記糕團店製,因正值玉蘭花開時節而得名。此餅選用糯米粉加開水糅合成小塊,做成餅胚,包入菜豬油、豆沙、鮮肉、玫瑰、芝麻等餡心放入平鍋用油煎烙。
燒賣:燒賣,是無錫的傳統名點之一。它創製于是1757年。該點心選用豬腿肉、豬板油、薺菜或青菜嫩葉,加調料拌成菜肉豬油餡心。
風景名勝
旅遊業
2015年全市共接待國內遊客8043.33萬人次,比上年成長6.2%;接待旅遊、參觀、訪問及從事各項活動的入境過夜旅遊者39.1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9%。旅遊總收入達1389.29億元,比上年成長10.0%。全市擁有年接待遊客10萬人以上的景區50個,國家5A級景區3家,國家4A級景區26家,3A級景區13家,2A級景區16家。省星級鄉村旅遊區78個。年末全市擁有星級賓館48家,其中五星級賓館14家,四星級賓館14家。全市擁有旅行社170家,其中出境遊組團社19家。

景點
無錫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 |
名跡文物
寄暢園(明) | 薛福成故居建築群(清) | 鴻山墓群(周) |
東林書院(明) | 無錫橫山梅園風景區內榮氏建築(民國) | 昭嗣堂(明) |
宜興國山碑(三國) | 宜興駱駝墩遺址(新石器時代) | 宜興窯址(晉) |
無錫闔閭城遺址 | 惠山寺經幢(唐宋) | 江陰黃山炮台舊址(近現代) |
惠山古鎮祠堂群(南北朝) |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唐) | 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明) |
京杭大運河(春秋) | 泰伯廟和墓(明) | 阿炳故居(清) |
小婁巷建築群(近現代) | 江陰劉氏兄弟故居(近現代) | 無錫縣商會舊址(近現代) |
秦邦憲舊居(近現代) | 江陰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近現代) | 茂新面粉廠舊址(近現代) |
江陰佘城遺址(商周) | 宜興西溪遺址(距今約7000—6000年) | 江陰興國寺塔(宋) |
宜興周王廟及碑刻(西晉) | 宜興蜀山遺址(明中後期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 江陰適園(清) |
友好城市
市(區) | 友好城市 | 英文名 | 時間 |
---|---|---|---|
無錫市 | 弗雷德裏克頓市 | 2011-07-06 | |
切姆斯福德市 | 2011-07-05 | ||
非斯市 | 2010-12-13 | ||
索羅卡巴市 | 2010-02-01 | ||
斯海爾托亨博斯市 | 2010-01-28 | ||
西哈努克市 | 2009-03-19 | ||
拜瑟克倫城市聯合體 | 2009-03-19 | ||
南泰利耶市 | 2008-05-06 | ||
公主港市 | 2008-05-06 | ||
尼姆市 | Nimes, France | 2008-05-06 | |
科特賴克市 | Kortrijk, Belgium | 2008-05-06 | |
金海市 | Gimhae, Republic of Korea | 2008-05-06 | |
維琴察市 | Vicenza, Italy | 2008-05-06 | |
勒沃庫森市 | Leverkusen, Germany | 2008-05-06 | |
斯卡伯勒市 | Scarborough, Canada | 2008-04-24 | |
卡斯卡伊斯市 | Cascais, Portugal | 2008-04-24 | |
哈密爾頓市 | Hamilton, New Zealand | 2008-04-24 | |
Sagamihara, Japan | 2008-04-24 | ||
查特努加市 | 2008-04-24 | ||
明石市 | Akashi, Japan | 2008-04-24 | |
江陰市 | 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市 | 2013-07-16 | |
弗拉基米爾市 | 2011-01-21 | ||
阿拉米達市 | 2009-11-27 | ||
群山市 | 2009-03-19 | ||
托爾托那市 | 2008-05-06 | ||
藤岡市 | Fujioka, Japan | 2008-05-06 | |
貝洛奧裏藏特市 | Belo-horizonte, Brazil | 2008-04-24 | |
宜興市 | 聞慶市 | 2009-11-27 | |
多治見市 | 2008-05-06 | ||
新梅斯托市 | Novo Mesto, Slovenia | 2008-04-24 | |
錫山區 | 西橙市 | 2011-09-22 | |
奧爾德姆市 | Oldham, UK | 2008-04-24 | |
惠山區 | 戴維斯市 | 2008-08-25 | |
拉丁根市 | 2008-05-06 | ||
濱湖區 | 諾維奇市 | 2011-07-06 | |
卡斯特德菲爾斯市 | 2011-01-21 | ||
松阪市 | 2009-03-19 | ||
新區 | 豐川市 | 2008-07-24 |
著名人物
舜 | 泰伯 | 梁鴻 |
專諸 | 要離 | 王羲之 |
顧愷之(東晉畫家) | 李紳(唐代宰相,《憫農》作者) | 倪瓚(元代畫家) |
高攀龍(明代督察院御使,刑部右侍郎,大理少卿) | 孫繼皋(明代狀元、禮部尚書) | 華察(明代太師,《三笑》華太師原型) |
邵寶 | 秦金(明代五部尚書) | 計六奇(史學家) |
徐霞客(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江陰人) | 顧祖禹(清初地理學家、學者) | 王選(北大方正創始人) |
薛壽萱(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起者) | 薛暮橋(經濟學家) | 薛福成 |
尤袤 | 孫冶方(經濟學家) | 華蘅芳、徐壽(造中國第一艘鐵船,黃鵠號,江南製造局,今江南造船廠) |
華君武 | 華篤安(文物收藏家) | 楊宗瀚、楊宗濂 |
榮宗敬、榮德生、榮毅仁、榮智健 | 周舜卿(煤鐵大王、《雷雨》周樸園原型) | 周培源(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宜興人) |
顧憲成 | 顧毓琦 | 王昆侖 |
秦邦憲(博古) | 秦邦禮(楊廉安,華潤創始人) | 胡福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者) |
陸定一(原中宣部長) | 潘漢年(原上海市副市長) | 丁關根(原中宣部長) |
徐悲鴻(畫家,宜興人) | 華彥鈞(《二泉映月》作者,瞎子阿炳) | 劉半農(詩人,江陰人) |
劉天華(音樂家,江陰人) | 朱佛定、朱堅章 | 鄧傳鼎、等船開、鄧傳鑫、鄧傳鏞 |
鄧之瑩、鄧之傑、鄧之達、鄧之浩 | 錢穆 | 錢基博 |
錢鍾書 | 錢偉長 | 錢榮堃(中國MBA之父) |
錢紹武 | 錢天白(中國因特網之父) | 錢松岩 |
唐星害 | 唐君遠(唐翔千之父、唐翔千之子為唐英年) | 唐鑫源(太空衣之父) |
王彬彬(錫劇大師) | 王莘(《歌唱祖國》詞曲作者) | 王問 |
王紱 | 嵇曾筠 | 張叔和 |
張懷西 | 顧貞觀 | 鄒迪光 |
鄒承魯 | 廉泉 | 過百齡 |
陸修伯 | 何振梁 | 錢作舟 |
顧可久(海瑞老師) | 胡汀鷺 | 趙菊泉 |
馮遠 | 何椿霖 | 胡剛復 |
安國 | 秦文波 | 賀天健 |
姚桐斌(兩彈一星元勛) | 陳翰笙 | 程及 |
馬世奇(明亡首位殉節官員) | 馮稚乾 | 顧光旭 |
許倬雲 | 唐英年(香港財政司司長) | 馮其庸(紅學家) |
徐建寅(中國近代化學先驅) | 蔣重珍(無錫第一位狀元) | 戴念慈(建築大師) |
項兆倫(國務院副秘書長) | 張大良(中國高等教育司司長) | 範蠡 |
陳西瀅(陳源) | 王賡 | 華建敏 |
許智宏 | 蔣樹聲 | 蔡振華 |
惠鈞 | 顧俊 | 卜明(中國銀行行長,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局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
周永康 | 匡仲謀 | 祝大椿 |
錢樹根 | 王祖敏 | 丁俊暉(宜興人) |
周小川(宜興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 李慎之 | 俞敏洪(江陰人) |
邵聖懿(CCTV5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