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灰鶴是大型涉禽,體長100~137釐米,體重3000~5500克。全身的羽毛大部分為灰色,頭頂裸出的皮膚為朱紅色,並具有稀疏的黑色發狀短羽,眼先、枕部、頰部、喉部,以及前頸和後頸為灰黑色;眼後方、耳羽至頸側為一條灰白色的縱帶,並在後頸匯合,呈倒人字形。初級飛羽、次級飛羽都是黑褐色,三級飛羽為灰色,僅羽端略呈黑色,延長彎曲成弓狀,羽枝分離呈毛發狀。
尾羽為灰色,羽端近黑色。虹膜赤褐色或黃褐色,嘴青灰色,先端略淡,呈乳黃色,脛部、跗跖和趾為灰黑色。 體型中等(125釐米)的灰色鶴。前頂冠黑色,中心紅色,頭及頸深青灰色。自眼後有一道寬的白色條紋伸至頸背。體羽餘部灰色,背部及長而密的三級飛羽略沾褐色。
虹膜-褐色;嘴-污綠色,嘴端偏黃;腳-黑色。
叫聲:配偶的二重唱為清亮持久的Kaw-Kaw-Kaw號角聲。遷徙時成大群,發出的號角聲如krraw。
分布情況

灰鶴 有兩個亞種:其中一個亞種分布在歐洲東部和北部,東至蘇聯的伯朝拉河和烏斯特烏薩;另外一個亞種分布在中亞至阿薩姆以東的部分地區。
灰鶴在國外繁殖于歐亞大陸的北部,越冬于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緬甸和中南半島北部等地,在中國繁殖于新疆天山和東北西北部和東部。遷徙期間見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青海、甘肅等地,越冬于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地區,西至雲南、貴州、四川、南至廣東、廣西和海南島。有時北可達河南、山西、山東、甘肅和河北,春季于3月中下旬開始往繁殖地遷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遷往越冬地。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西、山東、河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
升金湖武夷山(福建)、黑河流域、大蘇幹湖、小蘇幹湖、豫北黃河故道濕地、巴音布魯克草海、東寨港紅樹林、洪河、興凱湖、東洞庭湖、目平湖、莫莫格、向海、鄱陽湖、雙台河口、霸王河、烏梁素海濕地鳥類、白芨灘、青海湖鳥島、榮成天鵝湖、龐泉溝河津灰鶴、歷山攀枝花、蘇鐵金佛山甘家湖、梭梭林珠江源頭、納帕海、碧塔海、白馬雪山(雲南)、高黎貢山、銅壁關黃河三峽濕地、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賽罕烏拉豫北、黃河故道濕地、黃河三角洲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
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青海湖、賽裏木湖、興凱湖、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塔河上遊平原、東昆侖、阿爾金山山地、巴音布魯克哈巴河、阿爾泰
生活習性

灰鶴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河灘、曠野、湖泊以及農田地帶,尤其是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湖泊和沼澤地帶。通常呈5至10餘隻的小群活動,遷徙期間有時集群多達40~50隻,在越冬地甚至有多達數百隻的群體。
性情機警,活動和覓食的時候常有一隻擔任警戒任務,不時地伸著長頸註視著四周的動靜,一但發現有危險,立刻長鳴一聲,並振翅飛翔,其他成員也立刻齊聲長鳴,振翅而飛。飛行時常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頭部和頸部向前伸直,腳向後伸直。棲息時常一隻腳站立,另一隻腳收于腹部。
主要以植物的葉、莖、嫩芽、塊莖、草籽、玉米、谷粒、馬鈴薯、白菜、軟體動物、昆蟲、蛙、蜥蜴、魚類等食物為食。
繁殖特征

灰鶴在繁殖期初次與其他鶴類相遇時,它們是相當興奮的,雄鶴與雌鶴並排站著,發出喧鬧的叫聲,這是它特殊的習性。繁殖期為4~7月,常組成小群在一起進行求偶炫耀。求偶炫耀時兩翅半張,身體不斷地上下蹲伏、跳躍和鳴叫。配偶為一雄一雌製。通常營巢于沼澤草地中的幹燥地面上,主要由枯枝、葉、蘆葦和草莖堆集而成。
每窩通常產卵2枚,偶爾少至1枚和多至3枚。卵的顏色為褐色或橄欖綠色,表面被有紅褐色斑點。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孵化期為28~30天。灰鶴的雄鳥和雌鳥同其他許多鳥類一樣,胸部在激素的控製下形成一個特殊的區域,稱為孵化斑。
進入孵化狀態以後,胸骨左右側的兩個區域就開始脫掉羽毛,皮膚變得松馳而且血管也顯得十分豐富。當進入發情高潮時,孵化斑就變成紅色,其表面的溫度與它的體溫接近。在孵化時,親鳥向兩側搖擺以確保卵與孵化斑的充分接觸,然後就這樣連續數小時地伏在卵上,僅在為保持均勻的溫度、濕度而進行翻卵,以及與配偶換孵時才站立起來。當卵破殼以後,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使孵化停止時,孵化斑便不再呈紅色,而是變為平常的接近藍色的皮膚。繁殖期過後,孵卵斑消失,胸部又重新長出羽毛。
雛鶴很早就能跟隨雙親離巢走動,並從雙親嘴裏取食,吃的全部都是蠕蟲和昆蟲。
種群現狀
灰鶴是鶴類中數量較多,較為常見的一種,全世界約有10000隻以上。在中國也尚有一定數量,在山西南部和貴州草海等較為集中的越冬地,每年越冬的種群數量都在2000隻以上,其他如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和雲南個舊等地,越冬種群數量也都在數百隻,估計在我國越冬的種群總數為6000隻左右。
致危因素
作為醫葯成分被捕獵,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灰鶴肉有益氣的功效。因此被利用。
相關文獻

中國古代對灰鶴的認識也很早,漢朝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曾在《史記·樂書》中記載:師曠援琴時,“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不過,古人又對灰鶴有誤解。晉朝崔豹<古今註>中說,鶴千歲變蒼,又千歲變黑,稱為玄鶴。古代玄通元。<爾雅翼>將元鶴釋為“鶴之老者”,故長壽鶴又稱元鶴。這種說法一直到到明朝才由李時珍予以糾正,指出鶴“亦有灰色者”。 <三才圖會>載:“雷山有元鶴者,粹黑如漆,共壽滿三百六十歲,則純黑。五者,有音樂之節則至,昔黃帝習樂于昆化山,有元鶴飛翔。”這些記載把這種鳥神化了。在歐洲,<聖經>中就已提到灰鶴;在埃及的廟堂和史前洞穴壁畫上,也有這種鶴的形象。生活在公元前384~322年的亞裏士多德曾對灰鶴的遷徙、休息、交尾、孵化等都進行了精確的記載。
相關新聞
2015年4月16日,新疆塔城地區裕民縣野生動物救護站工作人員接到江格斯鄉牧業新村住村工作隊員電話,稱在村民家中發現一隻受傷的“大鳥”。工作人員趕到現場,經檢查辨認,“大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灰鶴的腿部受傷較為嚴重,工作人員立即對灰鶴進行救治。
目前,野生動物救護站將對灰鶴進行葯物治療、喂養,待其痊愈後適時放歸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