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澠池之名來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註水生黽(一種水蟲)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西周時為雒都(今洛陽)邊邑,春秋時屬虢、屬鄭。戰國時韓滅鄭,澠池屬韓。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趙會盟于西河外黽池,今縣城西有古秦趙會盟台遺址。
秦時置黽池縣,屬三川郡。此外,秦王還在此地會見過趙王,由此發生了趙王與藺相如在澠池機智地與秦王會見的故事。西漢黽池亦名彭池,屬弘農郡。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恆農郡。晉代屬弘農郡。北魏置澠池郡,轄俱利、北澠池和西新安3縣。置恆農郡,轄崤縣,領有今縣西部一部分。後置宜陽郡,以西新安縣歸屬之,也領有今縣東部。東魏置金門郡(後改宜陽郡),轄南澠池縣,領有今縣南一部分。西魏恆農郡下,復置澠池縣。北周時,澠池縣先後屬同軌郡、河南郡,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後改洛水縣),沿革為今宜陽縣。
隋初澠池縣屬熊州,大業二年(606年)改屬河南郡。義寧元年(617年),又改屬宜陽郡。唐初在澠池境內置谷州,轄澠池等3縣。貞觀三年(629年)更縣名為"天池",移治雙橋鎮(即今縣治)。顯慶二年(657年)廢谷州,天池改屬洛州(後為河南府)。
五代時復澠池之名,屬京西河南府。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屬河南府(後改中京金昌府),興定元年(1217年),澠池改置韶州,轄永寧、宜陽、沔池、利津4縣,其中後2縣均在今縣境內。元代廢韶州,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後改屬陝州。
明、清屬河南府。明代縣名亦稱"沔池"。民國時期澠池先後隸屬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
1944年春,日軍侵佔豫西後,八路軍太岳軍區部隊南渡黃河,在澠池建立抗日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澠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豫西二專區。1947年8月,成立澠池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太岳區第五專區。1948年3月,澠池獲得徹底解放,改屬豫西一專區,又改屬七專區、三專區。1949年3月,屬河南省陝州行政公署。1952年歸洛陽行政專員公署。1986年4月歸三門峽市管轄。
行政區劃
澠池縣轄5個鎮、7個鄉:城關鎮、英豪鎮、張村鎮、洪陽鎮、天池鎮、仰韶鄉、仁村鄉、果園鄉、陳村鄉、坡頭鄉、段村鄉、南村鄉。共有居委會10個,行政村235個。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鄉鎮 | 人 口 (人) | 面 積 (km) | 村委會(居委會)名稱 |
城關鎮 | 67066 | 34 | 東關、西關、南街、北街、一裏河、孟嶺、塔泥、蘇灣、峪溝、李家窪、十裏鋪、西河南、班村 居委會名稱:東關、西關、南街、北街、一裏河、黃花 |
英豪鎮 | 35689 | 89 | 英豪東、英豪西、東馬村、谷水、西曲、槐樹窪、葦園窪、姜王庄、後營、周家山、王溝、 翟延、水源、寺庄、寺庄坪、西英豪、東七裏、東城南、王都、西城南、王家坪、富村、 吳窯頭、南馬村、牛王嶺、上渠、孟窯頭、西庵頭、英新、仁靈、新嶺、槐英 居委會名稱:黃門煤礦、英豪街 |
張村鎮 | 21634 | 52 | 張村、杜家、河南庄、庵北、漏泉、蘇秦村、荊村、桑樹坪、 三化溝、曹窯、高橋、利津、楊家新村 居委會名稱:張村 |
洪陽鎮 | 21772 | 67 | 東洪陽、上庄、石盆、德厚、北溝、柳庄、雷溝、上洪陽、劉村、 趙窯、義昌、崤店、堡後、胡坑、吳庄 |
天池鎮 | 40405 | 137 | 西天池、東天池、東坡頭、陶村、下馬筵、東楊村、芮溝、宋溝、馬溝、堡南、楊大池、 水泉窪、篤忠、張大池、竹峪、杜村溝、龍潭溝、北韭溝、陳溝、張呂、南昌、藕池、 鹿寺、南澗、西園、賈溝、桐樹溝、石泉、朝陽 |
仰韶鎮 | 34611 | 96 | 馬嶺、庄子、劉郭、陽光、禮庄寨、裴窯、樂村、喬嶺、蘇門、仰韶、韶華、西陽、高村、 崇村、張溝、天橋、崔門、中澗、甘澗、後澗、西天壇、天壇、東陽、賀滹沱、韶陽。 |
仁村鄉 | 17048 | 131 | 仁村、東張村、蟠桃、楊河、紅花窩、雪白、大水溝、 東段村、南坻塢、北坻塢、上西村、高堂、台口 |
果園鄉 | 35314 | 124 | 果園、康窪、北平泉、南平泉、南庄、趙庄、峪峒、蘇庄、南段村、東庵頭、楊村、耿村、 八裏寨、東村、孟村、牛峪溝、西村、展庄、劉窯、石堆、孟家溝、石溝、下庄溝、西坡、 毛溝、李家、窯屋、劉頭、杜寺、太平庄、杜家門、路村、東嶺、澗北、澗新 |
陳村鄉 | 31564 | 115 | 陳村、貫溝、後河、石板溝、範窪、小口裏、五愛、一心、白浪、槐朳、黃花、魚池、 苜蓿、滹沱、萬壽、上南庄、池底、西段村、雍家院、朱城、下馬頭、柳雍、韶興 居委會名稱:陳村 |
坡頭鄉 | 15496 | 212 | 坡頭、嶺南、西川、汪墳、觀吊、城頭、泰山、韶峰、不召寨、 茹窯、韓家坑、土嶺、楊樹窪、牡羊山、浪地、窯地 |
段村鄉 | 9295 | 204 | 段村、柏隆、中朝、林場、宋村、上澗、中關、東庄溝、四龍廟、趙溝、南嶺 |
南村鄉 | 6478 | 107 | 南村、北仁村、青山、柏樹圪塔、西山底、關底、後川、南窪、金燈河、林場 |
地理環境
地形
澠池縣基本屬丘陵山地,北部是以東崤山為主的山區,南部是以西崤山(又稱南大嶺)為主體的丘陵地區,中部是澗河盆地。境內最高處為韶山,海拔1463米;最低處為黃河谷地,海拔隻有198米。主要山脈有韶山、岱嵋山、熊耳山。
氣候
澠池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6℃ ,年均降水量662.4毫米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362.2小時,有效積溫為4046.4℃,無霜期216天。2000年,澠池最高氣溫39.3℃,最低-11.6℃,總降水量502.5毫米,降水天數為97天。澠池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于多種農作物和果類的生長。主要自然災害有幹旱(發生頻率83.7%)、冰雹(發生頻率為32.6%)、幹熱風(年平均1.8次)、大風(年平均21.6天)。
水文
境內主要河流有澗河、洪陽河、澗口河等,統屬黃河流域。黃河自境內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東北的關家村東1.5千米處出境入新安,境內流程58.5千米。
自然資源
至2008年,已探明礦藏有:原煤、鋁礬土、硫鐵礦、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磁石、矽石、大理石、鑄型砂、耐火黏土等30餘種,總儲量達30多億噸,品位高、易開採。其中,坡頭鄉賈家窪鋁礦石品位居全國之首,石英砂岩、矽石、鑄型砂儲量和品位居全省第1。煤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6億噸,縣內的地上(黃河及其支流)和地下水資源,為工業、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交通郵電
交通設施
澠池縣有1條鐵路大動脈(隴海鐵路)、澠張、澠耿等7條地方鐵路專用線(其中貨物線2條、專用線3條、義煤專用鐵道2條)。澠池火車站設計旅客傳送量14.8萬人,貨運量525.9萬噸(其中,傳送量515.4萬噸,到達量10.5萬噸)。洛三高速公路,澠池段全程34.606千米,佔地面積223.75公頃,有橋梁10座,涵洞53道。全縣有渡口7處,營運船舶10艘,凈載重98.5噸(次),載客運量達4萬人(次)。全縣公路有國道1條、省道2條、縣道14條、專用線2條、鄉村公路308條。全縣共有營運線路23條,營運車輛1705台。其中,客運148台、貨運1557台。客運量18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379萬人千米。貨運量730萬噸,貨運周轉量18200萬噸。形成以城區道路為中心,隴海鐵路、310國道貫東西,南閻公路穿南北,城鄉公路四通八達格局。
郵電通信
1998年,郵政、電信分設。1998年6月,無線尋呼業務劃入郵政局。1999年7月電信局又分出移動公司。2000年7月,中國聯通澠池營業部成立,同時無線尋呼與中國聯通合營。2000年,郵政業務總量達到299萬元,郵路總長度達到902千米,比1990年增加500千米,縣下屬局所18個。1993年10月,開通程控電話。2000年,電信業務總量達到了3270萬元。全縣電話機擁有量達48970部,是1990年的68倍。完成電話擴容2.76萬門,交換機容量達到57156門,全縣電話入戶率25%以上鄉(鎮)達到14個,提前達到省級電話縣標準。建立資料通信線路,1995年進入分組交換資料網,1997年,開通數位資料(DDN)用話路30路。1997年底,開辦因特網業務,至2000年,全縣有因特網使用者4762戶。1993年引進蜂窩式模擬系統,開通使用行動電話。1996年,建立數位移動基站,開通數位行動電話。2000年底,行動電話使用者達9522戶。聯通公司2000年底發展使用者100戶。
政治
職務 | 姓名 |
縣委書記 | 張松林 |
縣委副書記、縣長 | 付曉亞 |
縣委副書記 | 劉小亭 |
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 姜玉良 |
縣長級幹部 | 茹鵬 |
縣委常委、縣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 | 郭艷華 |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 王曉東 |
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 | 張行軍 |
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 李志彬 |
縣委常委、統戰部長 | 王躍峰 |
縣人武部政委 | 單守江 |
縣委常委、副縣長 | 王岩 |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 宋黎靜 |
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 | 崔優才 |
經濟
經濟概況
初步核算,2012年全年澠池縣生產總值達193.7億元,比上年成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1億元,比上年成長5.0%,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14.3%,拉動生產總值成長1.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38.0億元,成長15.4%,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3.5%,拉動生產總值成長6.0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132.1億元,比上年成長15.3%,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35.6%,工業的較快成長拉動澠池縣生產總值成長4.9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增加值38.6億元,成長11.0%,對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2.2%,拉動生產總值成長5.8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與2011年相比上升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4個百分點。澠池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累計上漲2.6%,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2.4%。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1.2%。
第一產業
2012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5037公頃,比上年增加26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9379公頃,比上年增加258公頃;煙葉種植面積3669公頃,比上年增加9公頃。

2012年糧食產量18.4萬噸,比上年增產4.3%。其中夏糧總產量90402噸,比上年增產3.1%;秋糧總產量93135噸,比上年增產5.5%。油料產量22463噸,比上年增產16.4%;煙葉產量7094噸,增產7.0%;水果產量21.0萬噸,增產8.9%;蔬菜產量18.2萬噸,增產5.8%。2012年末生豬存欄27.2萬頭,比上年成長6.3%,肉類總產量3.7萬噸,比上年成長5.6%,禽蛋產量2.3萬噸,比上年成長2.7%。
第二產業
201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32.1億元,比上年成長 15.3%,佔地區生產總值的68.2%。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5.9億元,比上年成長17.6%。產品銷售收入473.3億元,比上年成長15.2%,產銷率達99.7%。澠池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6.9億元,利潤47.4億元,分別成長19.0%和16.7%。
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565萬元,比上年成長16.8%;房屋施工面積405490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49199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外貿易
2012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3億元,比上年成長15.6%。其中:城鎮零售額達21.1億元,成長21.3%,鄉村零售額12.2億元,成長7.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9.7億元,成長17.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2億元,成長20.0%。 2012年,澠池縣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5760萬美元,比上年成長20.6%;對外貿易出口總額4079萬美元,比上年成長26.8%。
財貿金融
2012年全年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22.9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4億元,比上年成長18.5%。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6億元,成長12.8%。2012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5.1億元,比年初增加11.7億元,成長 15.9%。其中個人儲蓄存款餘額58.9億元,比年初增加7.4億元,成長14.4%。各項貸款餘額36.6億元,比年初增加5.8億元,成長18.8%。2012年保費收入11560萬元,比上年成長9.9%,其中:財險公司保費收入2207萬元,比上年成長9.0%,財產險賠款金額1291萬元;人險公司保費收入9353萬元,比上年成長10.16%,人身險賠付金額2671萬元。
社會
市政建設
至2000年,縣城區面積達到10.4平方千米,城區道路總長達76.8千米,人均道路面積15.6平方米,形成了 東西以仰韶大街、會盟大道為主,南北以新華路、新興路、文化街、雙擁路為主的城市道路網路,共有東西向主幹道5條,南北向主幹道7條。至2000年,已建成"花園式單位"12個,建立市級"綠化先進單位"3個。電業大廈、會盟大酒店等一批標志性建築開工,東西南北入市口改造基本完工。城區綠化率達到1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5.1平方米,單位的新增居住小區綠化覆蓋率達36.4%。1995年,大規模的小城鎮建設開始。1998年,投資2000餘萬元對楊村、張村、洪陽等集鎮街道進行擴建,有10個鄉(鎮)實現四通兩建(通水、通電、通路、通話、建衛生院和中心國小)。已建成面積17.1萬平方米,新增樓房72幢,新增市場用房3884間,栽植苗木143株,綠化草坪1.2萬平方米,修砌排水管溝1.4萬米,新增道路2.2萬米,安裝路燈157盞,小城鎮建設規模最大的鄉(鎮)是英豪和張村。英豪鎮1999年對鎮區進行了規劃。至2000年,建成一縱兩橫3條街,建築面積達72262.16平方米,鎮區設立了6個市場小區,個體門店達到1200戶,從業人員達1800人,吸引外地資金1800萬元。新上企業4個,引進外地客商280戶。張村鎮2000年形成"三橫五縱"的城鎮格局,投入建設資金770萬元。新修鄉(鎮)瀝青路163000平方米,村村通砂石公路。綠化覆蓋面積達187100平方米,引進資金405萬元。

電力建設
1991年澠池縣投資5800萬元,建成火力發電廠一期2×1.2萬千瓦機組;1995年投資9 244萬元建成二期工程1×2.5萬千瓦機組;三期2×5.5萬機組擴建工程,投資6.18億元,兩台機組于1998年5月28日投產。2000年發電量達到7億千瓦時。全縣供電能力由年供電量1.5億千瓦時增大到3億千瓦時,形成自發自供的電力網路系統。1998年,農村電網進行改造。至2000年底,一期農網改造工程完成,投資7030萬元。對193個行政村進行了農電入戶整改工作,完成了縣級電力調度通信自動化建設工程。基本實現"四遙"(遙控、遙調、遙信、遙測)功能。同時實行農電體製改革,實現縣鄉一體化管理。農網改造二期工程正在進行整體規劃。全縣有35千伏輸電線路73千米、6千伏至10千伏配電線路?1013.55?千米、低壓線路1182.79千米、35千伏主變6台,容量49400千伏安,配電變壓器1199台/84385千伏安。有17個供電所和4個35千伏變電站。鄉村通電率達100%,戶通電率達98%。
科教文衛
教育方面
1998年,通過省政府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2000年,全縣有國小228所、國中29所、普通高中2所、職業中專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成人學校16所,共有教職工3 962人,在校國小生35 614人,國中學生16 769人,普通高中學生3 188人,職業中專學生76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在校學生鞏固率分別達到99.95%和99.7%。1993年至2000年連續8年全縣聯考成績居三門峽市各縣(市)區前列,職業高中對口招生在三門峽各縣(市)名列第1。
文化方面
1993年,改建了2 500平方米的影劇院。1999年,建成200平方米的保齡球館,並規劃澠池縣體育中心。2000年,16個鄉(鎮)文化站均達到市級先進文化站標準,其中5個鄉(鎮)文化站被命名為"河南省百強文化站"。2000年底,75個行政村實現"四有"(有閱報欄、廣播室、圖書室和文化大院)。建成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佔地2.67公頃,建築面積8 581平方米,"三館"開放後,可一次性容納讀者、參觀者3 000餘人(次)。全縣有縣劇團(曲劇團)1個、農村業餘劇團120個。
醫療衛生方面
縣鄉兩級共有醫療衛生組織364個,職工861人,衛生技術人員654人,固定資產總值274萬元,醫療設備總值959萬元。主要醫院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膽結石醫院、縣肝膽結石研究所、城關鎮醫院等。
廣播電視
1991年至1992年,農村廣播網建設基本停止。1993年後,發展調頻廣播,到1994年有線廣播喇叭全為調頻廣播所替代。澠池廣播電台播出的節目有澠池新聞、專題節目和自辦文藝節目等10個。2000年底,有線廣播覆蓋率達到99%。1992年建成有線電視台,1993年7月正式開播,可傳輸6套電視節目。1993年4月開始自辦節目,10月澠池電視台建成。1994年澠池有線電視可傳輸16套節目。1999年有線電視節目套數達到23個。2000年6月,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至2000年底,有縣廣播電視台1個,鄉廣播電視台16個,有線電視使用者發展到6 200戶,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
水利建設
全縣水資源的特點是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勻,開發利用限製條件多。全縣基本上為地下貧水區,但其中也有相對的富水區。1991年起,在西北部山區,開始發展集雨水窖;在有水源地區,大力推廣噴灌、滲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新技術。1999年、2000年兩年中,新打機井35眼;建成集雨水窖2萬個,建成果園南坪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100公頃)和洪陽鎮省重點節水灌溉工程(340公頃)。2000年底,澠池實有水庫28座,總庫容3221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040萬立方米。機電井配套273眼。實有灌區155處,有效灌溉面積5077.6千公頃,其中旱澇保收田43881.8千公頃。累計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800公頃(含復灌面積)。主要節水工程有:"121"微型集水工程、洪陽333公頃節水灌溉示範區、天池鎮水泉窪半固定100公頃噴灌工程、噴灌機灌。在城鄉供水中,至2000年,澠池有自備井76眼,採用地表水5處,主要工業、企業用水達991.8萬立方米。基本解決了縣城居民用水問題。至2000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5.41平方千米,佔總流失面積890平方千米的66%。治理"四荒"面積達11880公頃,佔四荒總面積的76.5%。
旅遊
岱嵋山風景區
位于澠池縣北部南村鄉西山底村境內,東臨新安縣,北臨小浪底庫區,距澠池縣城55公裏。該景區有相對高度差別不大的16座山峰組成,依次為梳妝台、南天門、鍾峰、望相峰、月老峰、抱犢峰、鳳凰嶺、燕子峰、金壇峰、睡仙峰、息壤峰、千佛山、萬佛山、大獨立峰、小獨立峰、元帥寨。山腳下柏帝廟中有一周代古柏,高27.5米,胸圍9.5米,遮天蔽日,枝繁葉茂,黛色參天,號稱"黛嵋帝柏"。景區內行車路、觀光步道、中心服務區、滑道、纜車等配套項目及黛嵋廟、小浪底水庫觀光遊、西山底農業觀光園等。
五鳳山風景區
五鳳山風景區位于澠池縣仁村鄉境內,314省道橫貫東西,景區東臨洛陽青要山風景區,西接韶山森林公園,北與仰韶大峽谷為鄰,總面積42平方公裏,主要包括十大景區、百餘個景點,主峰鳳冠頂海拔1206米。這裏有二龍珠、安樂寨、木蘭山、點將台、雞仙洞、鳳山峽谷、一線天、九龍洞、臥虎山、天然大溶洞等自然景觀,、還有陝州行署舊址、雪白民居、馬刨泉事變遺址、鳳山寺等人文景觀。景區主服務區及配套設施,各景點開發,主服務區至各景點道路、步道及配套設施。毗鄰314省道,水、電、通訊設施齊全。
黃河丹峽風景區
黃河丹峽風景區位于晉豫黃河大峽谷小浪底庫區中段、澠池縣坡頭鄉境內,距澠池縣城35公裏。景區整條峽谷由紅色的石英砂岩組成,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峽谷長8公裏,寬2-30米,海拔落差200-600米,景區整體形成"U"字型,谷內怪石林立、峭壁千韌、古樹參天、飛瀑湍急,匯集了奇山、怪石、險谷、清溪、深潭等多種奇特的自然景觀。黃河丹峽以"一日走進峽谷,一日覽盡黃河"為形象定位,打造黃河文化體驗的峽谷觀光旅遊景區。道路拓寬硬化等基礎項目,黃河漂流、空中飛車、纖夫絕唱、小浪底觀光遊、黃河蹦極、丹峽攀岩等景區配套項目以及石佛峽、錐子山、鳳凰山等旅遊開發項目。景區主幹道已鋪設砂石路,觀光堆道、步道及遊客服務中心已建成。有120座遊艇一艘,小型遊艇2艘。
古秦趙會盟台
古秦趙會盟台位于縣城西南1公裏處,在澠水、羊河匯流的台地上,解放軍駐澠池某部軍營門口。"盟台夕照"是澠池八景之首。會盟台飽經滄桑,歷代不斷予以修葺、重建。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知縣王之都建亭于台上,後毀于兵燹;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知縣甘揚聲重建碑亭,後又遭損毀。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和章士釗等倡儀重修,由陸軍軍醫監郭昌錦主持,歷時4年落成。台呈梯形立體,四面各砌石階,頂部豎一碑塔,呈四棱錐形,高2米,每面寬38釐米,東面鐫刻蒲城寇遐隸書"古秦趙會盟台"六個大字,其餘三面鐫刻的是章士釗所書本人填寫的《唐多令·景藺》詞一首以及衛立煌、郭昌錦撰寫的《重修秦趙會盟台記》和《重建秦趙會盟記》。"文化大革命"中,會盟台遭受破壞,護台基石和四面台階被全部拆除,唯存台頂碑塔。1985年縣人民政府在原存遺跡的基礎上重新修建,地平至亭頂高22米,其中台高14米,東西兩面各砌台階52級,台上亭高8米,系雙層八角挑檐尖頂式仿古建築,亭正中豎一四方碑碣,西面為"重修古秦趙台碑記",東、南、北三面分別為中國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題詞。
著名人物
張玘(qǐ):(?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澠池陽壺(今南村鄉洋湖村)人。南宋初,動用家產,招募新兵,先後隨宋將翟興、董先、岳飛等抗金,屢建戰功,官至御營宿衛前軍都統、爵親衛大夫。後在海州之戰中犧牲,被追封為清遠軍承宣使。
曹端:(1376-1434年),字正夫,號月川,河南澠池人。他生活在明朝初期,是我國明初著名的學者、理學家。其學以躬行實踐為務,而以存養性理為大端,對理學重要命題多有修正、發揮。《明史·曹端列傳》稱他為"明初理學之冠"。
張汝光:(1914-2000),原名張汝秀,河南省澠池縣張村鎮荊村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