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故事
西晉末,在今高州一帶有位道士潘茂名,他學易明詩,治病救人,後得道成仙,于西山(今觀山)駕石船飛升仙遊而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活動過的地方叫茂名。歷史上的潘州、茂名縣,今天茂名市名的由來,無不與之陳陳相因。
成化元年
(1465),任高州知府的孔鏞還撰了《潘仙坡記》,立于"高涼郡東",說"潘茂名學仙煉丹于此,尚存石船丹灶,今蔽于榛穢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縣胥學韶曾于此建"仙跡亭"。明崇禎十年(1637),知府姚繼舜更闢坡擴亭。亭首有丹灶遺跡,土微突起而堅硬,有二穴,穴口大如盆。據傳,穴洞若被坭土雜物填塞,次日晨則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後廢,換以磚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灶,高約九尺,寬約六尺。丹灶旁有一大石塊,以磚砌基礎承了起來。那便是石船的遺跡。今高州城東門冼太廟左側仍有潘仙祠。丹灶已毀。
明代萬歷年間,高州知府張邦伊有詩詠潘茂名在潘坡煉丹的《潘坡丹灶》:
地有東郊勝,溪山信可誇。
偶來因問俗,何意覓仙家。
洞倚千尋古,爐蒸五尺霞。
至今流水上,時或見桃花。
明萬歷年
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志》記載有:"晉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弈棋,立觀久之。道士曰:'子亦識此否?'對曰:'入猶蛇竇,出似雁行'。道士可其說。因語之曰:'子頂骨貫生門,命輪齊日月,腦血未減,心影不偏,修煉則可輕舉'。授以黃精不死之方。遂于東山煉丹而上升"。"後千有餘年,孔鏞來守高涼",遇此仙人潘茂名于筆架山,因而在筆架山上建立了一座"潘仙亭",以資紀異。並賦《石船丹灶》詩曰:
共說丹砂可駐顏,仙翁何不久人間?
石船蘚合年年在,丹灶雲封日日閒。
亭宇已成新歲月,乾坤猶自舊江山。
我來欲問長生訣,遼鶴何時海上還。
清初
"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志士寫的《廣東新語》卷五"石語"篇,記載有《石船銘》:
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兩端微起若荷華葉。長八尺有半,廣四尺。又有石篙一,在雲爐洞,長二丈許。相傳為潘茂名真人遺物。予有《石船銘》雲:
至人餐石,以剛為柔。
至人乘石,以沉為浮。
風將氣御,水以神遊。
芙蕖一瓣,泛泛如舟。
虛無之滓,為爾長留。
屈大均又有《後高涼曲》詠"潘仙石船":
不見仙人駕石船,鑒江秋水正連天。
石篙撐折三千丈,愁絕蓬萊路渺然。
石船經過多年風吹雨打,面目漸起變化。後被托兒所埋于地下,在建新樓時挖起破碎。現僅存一碎塊,長約二尺,寬約一尺餘,置于冼夫人廟門階前。
"潘坡丹灶"和"石船蒼蘚",是舊"高涼八景"中的兩景。歷代不少騷人墨客,對石船丹灶曾留有吟詠。如明鄭阜義詩:
仙家雞犬去無存,丹灶空餘火不熅。
萬古靈蹤何處覓,淡煙荒草暗孤村。
短棹孤帆遠遠開,潘仙何處問蓬萊。
如今化作滄浪石,春雨年年長綠苔。
相關傳說
相傳潘茂名在提煉丹膏時,對煉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講究,不用受到污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別清純的龍泉水。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葯種植園內(即今高州城東門外的荖園村),開鑿了一口水井,讓它與龍山水脈相通,使井內流出的都是龍涎之泉,專門用作煉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後,這口古井就留了下來,後人稱之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輩之意。宋《太平寰宇記》有載:"潘真人煉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試之,與諸水異。力士奏取其水歸朝。
傳說潘茂名上東山取葯,下潘坡煉丹時,煙通鑒江西岸觀山上的玉井則為白煙;煙通觀山稍北一裏仙井嶺上的金井則為黃煙。觀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飛升處,故又名升真岡。"山舊有升真觀,既圮,石香爐猶存。明太守張邦伊即其遺址建觀山寺。寺右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淪榛莽。崇禎二年(1629),邑人李為相睿復,構亭于其側,以志靈跡"(見《茂名縣志稿(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觀山之東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清高州知府蔣應泰有《觀山懷潘仙詩》,雷州參將潘拱宸也有《觀山懷潘仙詩》,署分巡道文星瑞:《觀山有懷潘仙詩》等,均見于舊《高州府志》或舊《茂名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