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湖泊:陸地表面窪地積水形成的比較寬廣的水域。現代地質學定義:陸地上窪地積水形成的、水域比較寬廣、換流緩慢的水體。漢語定義:湖與泊共為陸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蘆葦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無蘆葦等水草的水域。

概述
讀音
hú pō
註音
ㄏㄨˊ ㄆㄛ
來源
“湖”字從水從胡,“胡”字從古從肉,本義為“遠古之人體毛濃密”,引申義為“外國人(胡人)”、“大胡子”。“水”與“胡”聯合起來表示“水面長滿了像胡須一樣的水生植物”。“泊”字從水從白,“白”本義為“虛空”、“空無一物”。“水”與“白”聯合起來表示“水面空無一物”。按《說文》對“湖”字的解說可知,古人對“湖”是利用它來灌溉農田。從漢語“泊船”、“泊位”、“停泊”等辭彙來看,可知古人對“泊”是利用它來航運。

湖泊
地殼構造運動、冰川作用、河流沖淤等地質作用下,地表形成許多凹地,積水成湖。露天採礦場凹地積水和攔河築壩形成的水庫也屬湖泊之列,稱人工湖。湖泊因其換流異常緩慢而不同于河流,又因與大洋不發生直接聯系而不同于海。在流域自然地理條件影響下,湖泊的湖盆、湖水和水中物質相互作用,相互製約,使湖泊不斷演變。湖泊稱呼不一,多用方言稱謂。中國習慣用的陂、澤、池、海、泡、蕩、淀、泊、塘、錯和諾爾(淖爾)等都是湖泊之別稱。
起到的作用
內陸盆地中緩慢流動或不流動的水體。嚴格區分湖泊、池塘、沼澤、河

湖泊
流以及其他非海洋水體的定義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然而,一般可以認為,河流運動比較快;沼澤內生長著大量的草、樹或灌木;池塘比湖泊小。按照地質學定義,湖泊是暫時性水體。在全球水文迴圈過程中,淡水湖作用極小,其水量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009%,尚不足陸地上淡水總量的0.0075%。然而,淡水湖98%以上的水量是可供利用的。全球湖泊淡水總量為125,000立方公裏(30,000立方哩),大約4/5的淡水儲存在40個大湖中。盡管湖泊遍布全世界,但北美洲、非洲和亞洲大陸的湖泊水量就佔世界湖水總量的70%,而其餘的大陸湖泊較少。

湖泊熱量
湖
湖泊
水最大密度的溫度是隨深度變化的,大多數湖水最大密度溫度接近于4℃(39℉),而在接近0℃時形成冰,當湖泊隨著表面冷卻降到4℃時,垂直混合發生。如果密度隨深度增加,則湖泊被認為是穩定的;如果密度隨深度減小,則表明湖泊存在著不穩定的條件。由于冷卻和增溫過程,表面水層密度增加,使水團下沉,引起混合,這一現象稱為湖水迴圈或湖水對流。湖泊熱量估算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因素∶凈射入的太陽輻射,由湖泊表面和大氣散射的長波輻射的凈交換,表面分介面上可感熱的輸送和潛熱過程,以及通過河川徑流、降水、地下水流入和流出的熱量,地熱的傳導和動能的消耗。

湖泊水源
湖泊主要通過入湖河川徑流、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而獲得水量。湖泊分不流通湖(無地表或地下出口)和流通湖(有地表或地下出口)兩種。不流通湖湖水耗于蒸發而導致湖水含鹽量增加,流通湖湖水通過地表或地下徑流流走,湖水量收支的凈差額,隨入流量和出流量的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變化而變化,這種差額引起了湖水位的變化。湖水位通常在雨季或稍後上升,蒸發旺季下降。以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的湖泊,水位的變化既與熱季又與雨季相應。
引起湖水運動的力
引起湖水運動的力主要有∶風力、水力梯度及造成水準或垂直密度梯度引起的力。湖面風將能量傳給湖水,引起湖水運動。由水流進出湖泊而引起水力效應。湖水內部壓力梯度及由水溫、含沙量或溶解質濃度變化造成的密度梯度都能引起湖水運動。
銀鏡
湖流是各種力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在許多情況下少數特定的力起著支配作用。當沒有水準壓力梯度,沒有摩擦時,水準流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北半球將偏向右。在壓力梯度起支配作用時,則這種力與地轉偏向力相結合形成所謂地轉流。這種情況隻出現在很大的湖泊中。由于風力作用或氣壓梯度使水面傾斜而產生梯度流。由風力引起的湖流最為普遍。在大的深水湖中,理論上表面流流向將沿著風向右偏45°,及到深層,流速逐漸減弱,且進一步向右偏。在風力影響不能到達的深度以下,水流的方向與風向相反。對于中緯度大而深的湖泊這種深度約為100公尺(328尺)。蘭米爾(Langmuir)環流是指較大的湖泊在強風長期作用下(風速在2~3m/s以上),表層許多對流的螺旋線形成一系列平行的順時針方向的反旋流與逆時針方向的旋流,造成交替的輻合流與輻散流。此現象是蘭米爾于1938年首先發現的,故稱蘭米爾環流,成對的相同螺旋形流,能逐漸調整變成近似地平行于風向,在水面上產生許多條紋狀的翻騰帶。在輻射線上常有一行漂浮的微小物質或浮遊生物聚集在一起。福勒研究認為,蘭米爾環流產生的機製主要是表面波垂直升降的擺動引起的。當風速超過2~3m/s時,由于垂直擺動指數衰減所引起的波浪的渦動壓力,其最大值出現在接近湖水表面處,因而產生不穩定性,並瞬即分散向下成為對流型,這種方式使風的能量通過表面波的能量轉變為紊動。蘭米爾環流是湖泊中親動向下傳輸及與上層水進行混合的主要途徑之一。這些環流能改變湖面藻類及浮遊生物的水準分布。例如刮風時,可以觀察到水面上產生許多平行波紋,而且可以延續到相當遠的距離,在波紋處出現相對下沉,波紋之間則相對上升,這種環流現象也可以由湖內熱力混合下沉而造成。
湖中波浪
湖中波
湖泊天池
浪多是由湖面風引起的。風吹到平靜的湖面上,首先使廣闊的湖面產生波動和波紋,形成比較有規則、範圍較小且向同一方向擴展的表面張力波。波高的增加與風速、作用持續時間及吹程呈函式關系。然而即使在最大的湖泊中,也不會出現海洋中的波濤現象。湖面波浪沿著風向且與波浪頂峰垂直方向傳播,若波長超過水深的4倍,波速近似等于水深與重力加速度乘積的平方根;若水深較大時,波速與波長的平方根成正比。
由于持久的風力和氣壓梯度造成湖面傾斜,當外力作用停止時將引起湖水流動,使湖而復原。這一過程稱靜振。基本的靜振為單節的,但如發生諧波,則亦可能是多節的。如風沿狹長的湖泊長軸勁吹,則多出現縱向靜振,而橫穿狹窄湖面則多出現橫向靜振。湖泊內部靜振是由熱力分層現象引起的。浪基面:波浪所能觸及的湖底。風暴浪基面是指風暴時湖浪能攪動的湖底部位,是用來劃分深湖和淺湖的界線。
*最大洪泛面:洪水期時湖平面所能觸及的最高水位,是用來劃分湖泊與陸地的分界線。
分布
世界湖泊分布很廣,中國湖泊眾多,面積大于 1平方公
裏的約2300個,總面積達 71000多平方公裏(20世紀80年代資料資料)。另一說為2848個,面積為83400平方公裏(20世紀50年代資料)。青海湖面積為4000多平方公裏,是中國最大的湖泊。西藏的納木錯,湖面高程為4718米,在全球湖面積為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湖泊中,是海拔最高的湖泊。位于長白山上的天池(中國朝鮮界湖),水深達 373米,是中國最深的湖泊。柴達木盆地的察爾彝鹽湖,以豐富的湖泊鹽藏量著稱于世。
湖盆
指蓄納湖水的地表窪地。湖盆底部的原始地形及平面形態,在頗大程度上取決于湖盆成因。根據湖盆形成過程
湖泊幹鹽湖
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湖盆概括為以下幾類:由地殼的構造運動(如斷裂和褶皺等)形成的構造湖盆;因冰川的進退消長或冰體斷裂和冰面受熱不勻而形成的冰川湖盆;火山噴發後火口休眠形成的火口湖盆;山崩、滑坡或火山噴發使物質阻塞河谷或谷地形成的堰塞湖盆;水流沖淤或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水成湖盆;由風力吹蝕形成的風成湖盆;此外尚有大隕石撞擊地面形成的隕石湖盆等。
研究
湖泊
湖泊的科學是湖沼學,湖沼學家常根據湖盆形成過程來對湖泊和湖盆進行分類。特別大的湖盆是由構造作用即地殼運動形成的,晚中新世廣闊而和緩的地殼運動導致橫跨南亞和東南歐廣大內陸海的分離,殘存的內陸水體有裏海、鹹海以及為數眾多的小湖泊。構造上升可使陸地上天然水系受阻而形成湖盆,南澳大利亞的大盆地、中非的某些湖泊以及美國北部的山普倫湖都是這種作用的產物。此外,斷層也對湖盆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深的兩個湖泊貝加爾湖和坦幹伊喀湖的湖盆就是由地塹的復合體形成的。這兩個湖泊以及其他的地塹湖,特別是在東非裂谷裏的那些湖泊和紅海都是近代湖泊中最古老的。火山活動可以形成各種類型的湖盆,主要類型為位于現存的火山口或其殘跡中的火口湖。俄勒岡的火口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湖盆
湖泊
還可由山崩物質堵塞河谷而形成,但這種湖盆可能是暫時性的。冰川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湖泊,北半球的許多湖泊就是這種作用形成的,湖盆為冰蓋退縮過程中的機械磨蝕作用所形成,或由于冰蓋邊界處冰體堰塞而成。冰磧對堰塞湖盆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紐約州的芬格湖群(Finger Lakes)就是終磧堰塞而成。河流作用有幾種方式可以形成湖盆,最重要的有瀑布作用,支流沉積物的阻塞,河流三角洲的沉積作用,上遊沉積物由于潮汐搬運作用而阻塞,河道外形的改變(即牛軛湖和天然堤湖)以及地下水的溶蝕作用所形成的湖泊。有些沿海地區,沿岸海流可以堆積大量的沉積物阻塞河流。此外,風、運動活動和隕石都可能形成湖盆。
鹼[jiǎn]湖
湖泊
沉積物主要是由碎屑物質(黏土、淤泥和砂粒)、有機物碎屑、化學沉淀或是這些物質的混合物所組成。每一種沉積物的相對數量取決于流域的自然條件、氣候以及湖泊的相對年齡。湖泊中主要的化學沉積物有鈣、鈉、碳酸鎂、白雲石、石膏、石鹽以及硫酸鹽類。含有高濃度硫酸鈉的湖泊稱為苦湖,含有碳酸鈉的湖泊稱為鹼湖。
由于不同湖盆侵蝕產物的化學性質不同,因此,世界上湖泊的化學成分也是千變萬化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成分卻是相似的。湖泊含鹽量系指湖水中離子總的濃度,通常含鹽量是根據鈉、鉀、鎂、鈣、碳酸鹽、矽酸鹽以及鹵化物的濃度來計算。內陸海有很高的含鹽量。猶他州大鹽湖含鹽量大約為每升20萬毫克。
演變
湖泊
湖泊火口湖
一旦形成,就受到外部自然因素和內部各種過程的持續作用而不斷演變。入湖河流攜帶的大量泥沙和生物殘骸年復一年在湖內沉積,湖盆逐漸淤淺,變成陸地,或隨著沿岸帶水生植物的發展,逐漸變成沼澤;幹燥氣候條件下的內陸湖由于氣候變異,冰雪融水減少,地下水水位下降等,補給水量不足以補償蒸發損耗,往往引起湖面退縮幹涸,或鹽類物質在湖盆內積聚濃縮,湖水日益鹽化,最終變成幹鹽湖,某些湖泊因出口下切,湖水流出而幹涸。此外,由于地殼升降運\動,氣候變遷和形成湖泊的其他因素的變化,湖泊會經歷縮小和擴大的反覆過程,不論湖泊的自然演變通過哪種方式,結果終將消亡。
分類
按其成因可分為以下九類:
構造湖是在地殼內力作用形成的構造盆地上經儲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點是湖形狹長、水深而清澈,如雲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撫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納斯湖等。(再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沿線的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維多利亞湖)構造湖一般具有十分鮮明的形態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構造線發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時,還經常出現一串依構造線排列的構造湖群。
湖泊圖片
火山口湖系火山噴火口休眠以後積水而成,其形狀是圓形或橢圓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測,如白頭山天池深達373米,為我國第一深水湖泊。
堰塞湖由火山噴出的岩漿、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與土石流引起的滑坡體等壅塞河床,截斷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積水成湖,如五大連池、鏡泊湖等。
岩溶湖:是由碳酸鹽類地層經流水的長期溶蝕而形成岩溶窪地、岩溶漏鬥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經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貴州省威寧縣的草海。威寧城郊建有觀海樓,登樓眺望,隻見湖中碧波萬頃,秀色 迷人;湖心島上翠閣玲瓏,花木扶疏,有水上公園之稱。
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蝕形成的坑窪和冰磧物堵塞冰川槽谷積水而成的湖泊。如新疆阜康天池,又稱瑤池,相傳是王母娘娘沐浴的地方。北美五大湖、芬蘭、瑞典的許多湖泊等。
風成湖:沙漠中低于潛水面的丘間窪地,經其四周沙丘滲流匯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環繞,水面酷似一彎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河成湖:由于河流擺動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它又可分為三類:一是由于河流擺動,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瀦水成湖。如鄱陽湖、洞庭湖、江漢湖群(雲夢澤一帶)、太湖等。二是由于河流本身被外來泥沙壅塞,水流宣泄不暢,瀦水成湖。如蘇魯邊境的南四湖等。三是河流截灣取直後廢棄的河段形成牛軛湖。如內蒙古的烏梁素海。
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積使得部分海灣與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稱作瀉湖,如裏海、杭州西湖、寧波的東錢湖。約在數千年以前,西湖還是一片淺海海灣,以後由于海潮和錢塘江挾帶的泥沙不斷在灣口附近沉積,使灣內海水與海洋完全分離,海水經逐漸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潟湖是一種因為海灣被沙洲所封閉而演變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邊。這些湖本來都是海灣,後來在海灣的出海口處由于泥沙沉積,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繼而將海灣與海洋分隔,因而成為湖泊。
“潟”這個字少見于現代漢語,是鹵鹹地之意,由于較常見于日語,不少人以為是和製漢字(Sinico-Japanese) ,其實不然。由于很多人不懂得“潟”這個字,所以經常都把它寫錯成為了“瀉湖”。
1。具有防洪的功能:潟湖可宣泄區域排水,因而很少發生水災。
2。保護海岸的功能:有于外有沙洲的阻擋可防止台風暴潮侵蝕沖刷海岸。
3。是天然的養殖場:潟湖是魚、蝦、貝和螃蟹的孕育場,也是鄰近漁民的天然養殖場。
4。由于潟湖外側往往有沙洲作為防波堤,其內風平浪靜,因此有時可以改建為人工港
著名潟湖:七股潟湖、戈佐內海、科勒潟湖
按湖水所含鹽度分為六類:
湖水含鹽量是衡量湖泊類型的重要標志,通常把含鹽量或礦化度達到或超過50g/1的湖水,稱為鹵水或者鹽水,有的也叫礦化水。鹵水的含鹽量,已經接近或達到飽和狀態,甚至出現了自析鹽類礦物的結晶或者直接形成了鹽類礦物的沉積。所以,把湖水含鹽量50g/1作為劃分鹽湖或鹵水湖的下限標準①。依據湖水含鹽量或礦化度的多少,將湖泊劃分為六種類型,各種類型湖泊的劃分原則如下:
淡水湖:湖水礦化度小于或等于1g/1;
微(半)鹹水湖:湖水礦化度大于1g/1,小于35g/1;
鹹水湖:湖水礦化度大于或等于1g/1,小于50g/1;
鹽湖或鹵水湖:湖水礦化度等于或大于50g/1;
幹鹽湖:沒有湖表鹵水,而有湖表鹽類沉積的湖泊,湖表往往形成堅硬的鹽殼;
砂下湖:湖表面被砂或粘土粉砂覆蓋的鹽湖
水位
按變化規律分為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兩種,周期性的年變化主要取決于湖水的補給。降水補給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補給的湖泊,水位變動一般不大。有些湖泊因受湖陸風、海潮、凍結和冰雪消融等影響產生周期性的日變化,非洲維多利亞湖因湖陸風作用,多年平均水位日間高于夜間9.9釐米。非周期性的變化往往是因風力、氣壓、暴雨等造成的。中國太湖在持續強勁的東北風作用下引起的增減水,在同一時段中,能使迎風岸水位上升 1.1米,背風岸水位下降0.75米。此外,由于地殼變動、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發電等人類活動也可使水位發生較大變化。
湖泊資源
湖水是全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球上湖泊 (包括淡水湖、鹹水湖和鹽湖)總面積約為2058700平方公裏,總水量約 176400立方公裏,其中淡水儲量約佔52%,約為全球淡水儲量的0.26%。湖水可以不斷更新,不同湖泊的更新期不一,湖水更換期的長短取決于其容積和入湖、出湖年徑流量。中國鄱陽湖水更新一次僅9.6天,太湖水更新一次約299天。湖泊淡水儲量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貝加爾湖、坦噶尼喀湖和蘇必利爾湖等40個世界大湖儲存的淡水量佔全球湖泊淡水總量的 4/5。中國的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和洪澤湖的淡水總量約為553億米。湖泊利于舟楫,是水路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泊盛產魚、蝦、蟹、貝,生產蓮、藕、菱、芡和蘆葦等,是水產和輕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湖泊作為旅遊資源,正日益受到重視。湖泊資源的不合理開發會造成湖泊漁業資源衰減,湖泊面積縮小和湖泊周圍土地的沼澤化等不良後果。
湖泊旅遊
1.湖泊旅遊從供給者(即旅遊企業)來說,是利用湖泊富于變化的水文形態、生動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積淀和相關的遊樂設備設施,向旅遊者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務產品。
2.從旅遊者的角度來說,湖泊旅遊是以體驗湖泊的特殊景觀環境和進行以湖泊為依托的各種活動為目的的旅遊經歷。
國外湖泊旅遊發展概況
歐洲的湖泊旅遊度假開始于18世紀,發展于19世紀,興盛于20世紀。經過長期的循序漸進的發展,歐洲的湖泊旅遊度假區在規劃、管理、交通、旅遊設施、旅遊產品等多方面都發展較為完善,有穩定的湖泊度假客源市場。總的來說,國外知名的湖泊旅遊開發有幾個顯著特征:
國外知名湖泊旅遊開發特征 | 1.湖區旅遊資源與周邊城鎮建設和旅遊開發緊密相結合,住在城鎮,遊在湖區。 |
2.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進行旅遊產品的深度開發,增強產品的體驗性和附加值。 | |
3.註重節慶活動對地方旅遊業的帶動作用,特別註重旅遊產品、紀念品的特色性和別致性。 | |
4.非常註重環境保護,確保湖泊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 |
5.註重整體包裝,突出健康、整潔、時尚的概念。 | |
6.重視知識的傳播和教育,解說系統完善且效果良好。 |
國內湖泊旅遊發展概況
中國的湖泊旅遊處于一個快速發展階段,隨著近年來觀光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的興起,以觀光遊覽、水上運動、休閒垂釣、餐飲美食、遊船休閒、湖濱度假為代表的湖泊旅遊開發,為湖泊旅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我國湖泊旅遊整體發展水準還不高,大部分湖泊仍然是以觀光旅遊為主體,各個地方湖泊旅遊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旅遊發展模式亟待升級轉型。
著名湖泊
現狀介紹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裏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隻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主要湖泊
- 1.鄱陽湖(4125平方公裏)
- 洞庭湖(3968平方公裏)
- 洪澤湖(1960平方公裏)
- 太 湖(2250平方公裏)
- 巢 湖(769.5平方公裏)
- 微山湖(1266平方公裏)
- 白洋淀(336 平方公裏)
- 呼倫湖(2339平方公裏)
- 貝爾湖(609平方公裏)
- 興凱湖(4380平方公裏)
- 淀山湖(63平方公裏)
- 巴林錯
- 洪 湖(413平方公裏)
- 扎陵湖(526.1平方公裏)
- 鄂陵湖(610.70平方公裏,鹹水湖)
- 班公湖
- 烏梁素海
- 岱海(165.00平方公裏)
- 博斯騰湖
- 烏倫古湖
- 巴裏坤湖
- 艾丁湖
- 阿其克庫勒湖
- 西台吉乃爾湖
- 東台吉乃爾湖
- 達布遜湖
- 阿牙克庫木湖
- 西金烏蘭湖
- 烏蘭烏拉湖
- 米提江佔木錯
- 星宿海
- 哈拉湖
- 青海湖(4583平方公裏,鹹水湖)
- 噶順桌爾
- 瑪旁雍錯
- 阿克賽欽湖
- 昂拉仁錯
- 扎日南木錯
- 當惹雍錯
- 昂孜錯
- 格仁錯
- 色林錯
- 羊卓雍錯
- 滇池
- 納木錯(1920平方公裏,鹹水湖)
- 長白山天池(10平方公裏)
- 撫仙湖
- 洱海
滇池
鄱陽湖
功能
湖泊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具有調節河川徑流、發展灌溉、提供工業和飲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溝通航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以及開發礦產等多種功能,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湖泊及其流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湖泊本身對全球變化回響敏感,在人與自然這一復雜的巨系統中,湖泊是地球表層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的聯結點,是陸地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物圈、大氣圈、岩石圈等關系密切,具有調節區域氣候、記錄區域環境變化、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功能。
劃分
按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中國湖泊分布劃分為青藏高原湖區、雲貴高原湖區、蒙新與黃土高原湖區、東北平原與山地湖區、東部平原湖區和東南低山丘陵湖區最近研究統計表明,全國10平方公裏的天然湖泊已經從《中國湖泊志》統計的656個減少到581個,總面積從8525694平方公裏縮小到6867158平方公裏在大于10平方公裏的581個天然湖泊中,面積大于1000平方公裏的11個,合計面積22?598平方公裏,佔總面積的329%;面積在1000~500平方公裏的14個,合計面積929148平方公裏?佔135%;面積在500~100平方公裏的102個,合計面積21?55366平方公裏,佔314%;面積在100~50平方公裏的95個,合計面積673317平方公裏,佔98%;面積在50~10平方公裏的359個,合計面積84951平方公裏,佔124%若把面積在1~10平方公裏的湖泊也統計在內,則全國天然湖泊個數約在3000個左右,因為這一部分湖泊面積小,隨自然條件和人為活動的影響變化較大,資料很難準確統計,而貯水量所佔份額不大若將湖泊貯水量按淡水湖、鹹水湖和鹵水鹽湖3種類型統計,總貯水量為75508736×108立方米;其中淡水湖為23501576×108立方米,佔311%;鹹水湖為46141296×108立方米,佔6111%?鹵水鹽湖為5865864×108立方米,佔78%我國湖泊的貯水量是以鹹水湖為主,其次為淡水湖,兩者相差約1倍,鹵水鹽湖的貯水量所佔比重最小,約相當于鹹水湖的近1/8,淡水湖的近1/4然而,我國湖泊資源的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其中總面積和淡水蓄水量的一半分布在人煙稀少的青藏高原;在西北水資源緊缺的幹旱區湖泊通常是鹹水湖。
湖泊變遷
問題
太湖、巢湖、滇池今夏相繼爆發藍藻危機,湖泊問題再度進入公共視野如果我們把目光稍微向後追溯幾十年,就不難發現國的湖泊在眾多壓力脅迫之下一直呈步步退讓的萎縮態勢甚至一些曾經碧波浩蕩的大湖,和它承載的繁榮和文明,幾乎是在“轉瞬間”就灰飛煙滅,比如羅布泊湖泊是個復雜的、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是自然萬物和人類文明的繁盛之地,但近現代以來,湖泊似乎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欲望,一些漠視湖泊自然法則的超負荷甚至是破壞性的開發使湖泊滿目瘡痍,其結局往往便是“湖毀人亡”的悲劇套用一句老話:“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透過近現代中國湖泊的變遷,我們興許能窺探一些有關湖泊的自然法則。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造成湖泊面積縮小、污染加劇、可利用水量減少、生態與環境日趨惡化、災害頻發、經濟損失劇增,湖泊已經成為區域自然環境變化和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最為敏感、影響最為深刻、治理難度最大的地理單元。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湖泊在自然和人為活動雙重脅迫的共同作用下,其功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整體趨勢是湖泊在大面積的萎縮乃至消失,貯水量相應驟減,湖泊水質不斷惡化,湖泊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給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威脅。
沙塵源曾是湖泊
在我國西部幹旱區,湖泊通常是出山河流的尾閭湖,山地形成產流區,山前綠洲形成耗水區,處于尾閭低窪盆地的湖泊水位變化敏感,反映著湖泊來水量的變化狀況由于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尾閭湖泊近幾十年來普遍萎縮,部分幹涸,導致區域生態嚴重惡化如歷史上著名的羅布泊曾是一個浩瀚大湖,最大時湖泊面積達5200平方公裏,1931年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裏,1962年航測仍有6600平方公裏,1972年的衛片反映已完全幹涸,成為廣袤的幹鹽灘,寸草不生,人跡罕至。
處于新疆北部的艾比湖在20世紀40年代,湖面面積為1200平方公裏,貯水量300×108立方米到1950年,湖泊面積尚有1070平方公裏,到了20世紀80年代面積急劇縮小到500平方公裏,貯水量也相應減少到70×108立方米。
內蒙古岱海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水位持續下降,1970~1995年的25年中下降385米,湖泊面積也由160平方公裏縮小到109平方公裏內蒙古自治區的居延海是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又一著名湖泊,該湖在歷史上最盛時面積曾達2600平方公裏,秦漢時期湖面仍保留有760平方公裏20世紀50年代以前,註入湖泊的河流除6月份有斷流現象出現外,其他季節從不斷流,年平均徑流量達100×108立方米由于水源尚較充沛,昔日的居延海沿岸素有居延綠洲之稱,是我國著名的駱駝之鄉1958年,西居延海面積2670平方公裏,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534×108立方米;東居延海面積350平方公裏,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070×108立方米1961年秋,因河流斷流無水補給,西居延海幹涸,湖床龜裂成鹽鹼殼東居延海也于1963年幹涸;及至1982年因水源補給偶有改善,湖泊出現返春現象,水域面積恢復達到236平方公裏,水深18米此後,1984年、1988年、1992年和1994年,又相繼數度幹涸,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居延綠洲沙化嚴重,同時,大片幹涸的湖底沉積物成為沙塵暴的物質來源。
在西部幹旱區,有水就有綠洲,就有生命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但水資源量是有限的,發源于山區的河流流經山前綠洲,被人類截流灌溉農田、發展工業和提供城市與農村生活用水,而排入下遊湖泊的水量逐漸變少,使得尾閭湖泊喪失維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基本水源量而導致湖泊幹涸,結果是地下水位下降、綠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塵暴肆虐,人類面臨生存環境的極端惡化這是人們僅註意了局部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隻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隻顧人類需求而忽視自然生態需求使然但最終導致人與自然的不協調、人類遭到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如塔裏木河中遊地區對水資源的過渡截流利用,使塔裏木河和孔雀河下遊斷流後,地下水位從1959年至1979年間下降了4~6米,胡楊林地的流沙增加了484%,胡楊林因無水澆灌而成片死亡,塔裏木河下遊的綠色走廊也面臨著消失的威脅,羅布泊和台特馬湖中原生長茂盛的蘆葦也因湖泊的消亡而枯死分析艾比湖急劇萎縮的原因,流域內人口的劇增和大規模的水土資源開發等是其主要原因之一,統計資料表明,20世紀50年代艾比湖流域有耕地面積13萬公傾,21世紀初的耕地面積已達193萬公傾?是50年代初期的148倍20世紀80年代與50年代相比,流域內人口成長了97倍,引用水量增加了71倍20世紀60年代之前,流域內有奎屯河、博爾塔拉河、精河、四棵樹河、大河沿子河等大小23條河流註入艾比湖,年入湖水量約150×108立方米60年代之後,由于耕地面積和諸河灌溉引用水量迅增,以及在河流的中上遊興建了7座水庫,以致到了80年代除博爾塔拉河、精河尚有部分來水註入外,其它各河均先後斷流居延海湖泊的幹涸也有類似的原因。
氣候變化風向標
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以它高聳的海拔、巨大的面積、寒冷的氣候以及神秘的科學面紗而著稱于世藍天、白雲、雪山、草地、湖泊構成青藏高原獨特的美麗畫卷在它那豐富的地貌景觀中,星羅棋布的各種類型湖泊像一顆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那廣袤綠茵茵的草地上,形成最具特色的自然地理景觀據統計,青藏高原上面積大于1平方公裏的湖泊約有1100個,合計總面積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50%湖泊類型多樣:有淡水湖、鹹水湖、鹽湖、幹鹽湖等;成因復雜:有構造湖、堰塞湖、熱融湖、冰川湖等那木錯是高原上最大的構造斷陷成因的微鹹水湖,面積達1961平方公裏;面積為610平方公裏和526平方公裏的鄂陵湖、扎陵湖是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目前所知最深湖泊是納木錯,實測水深100米;最大的冰磧堰塞湖為佩枯錯,面積2844平方公裏?最大的河道堰塞湖為羊卓雍錯,面積為638平方公裏由于氣候條件和地質地理環境以及演化歷史的差異,湖泊類型大致從南向北由碳酸鹽型、硫酸鹽型到氯化鈉型逐漸變化的帶狀分布特征。
隨著全球氣候在上世紀的變暖,青藏高原的湖泊發生了顯著變化,因人類活動微弱,基本反映了自然變化過程近幾十年來氣溫的升高在高原氣象台站記錄中有明顯反映: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氣溫升高06~08℃,年均降水減少在50~75毫米同樣,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自20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年平均氣溫也升高了05~07℃降水減少,氣候變暖又導致蒸發量增加,使湖泊水量出現負平衡,逐漸萎縮甚或幹涸如青藏高原東北部若爾蓋盆地的興錯,為盆地中部丘陵間的斷陷小盆,流域面積29平方公裏,湖面海拔3425米,在20世紀60年代測繪的地形圖上該湖面積為33平方公裏,90年代變成面積為2平方公裏的沼澤,原來周圍的沼澤變成大片的草原;在可可西裏無人區的苟仁錯,海拔4650米,1990年湖泊面積為235平方公裏,平均水深在13米以上,1998年則全部幹涸,表層留下一薄層形成結晶鹽的飽和鹵水,原來補給該湖的河流已斷流,出露的泉水也幹枯高原上一些大湖也普遍退縮,留下道道湖岸沙礫堤,湖水礦化度增加伴隨著高原湖泊的萎縮,高原草場也明顯幹化和沙化,新形成的高大風成沙丘在高原中部比比皆是。
青藏高原湖泊是豐富的資源儲藏庫:高原湖泊儲存的豐富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為當地經濟和工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羊卓雍錯已建成的蓄能電站是世界上最高的電站,高原上的大量鹽湖資源為全國提供了豐富的鉀、鋰、硼和食鹽等礦產,如西藏的扎布耶茶卡、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等。
青藏高原湖泊是氣候環境變化的記錄檔案庫:湖泊以高解析度沉積物敏感地記錄著區域氣候環境變化歷史,它可進行全球變化的區域對比在藏北海拔4520米的錯鄂湖盆鑽取的近210米深的湖泊沉積岩芯記錄了第四紀280萬年來的氣候環境變化歷史;在若爾蓋盆地海拔3400米鑽取的300米湖泊沉積岩芯分析結果揭示了近100萬年來的氣候與環境變化過程;西昆侖山甜水海湖盆海拔4840米鑽取的57米湖泊岩芯反映24萬年來氣候與環境變化歷史成為全球海拔最高的有關氣候環境變化過程的湖泊沉積記錄。
青藏高原湖泊是區域氣候的調節器:青藏高原湖泊在區域氣候和水分迴圈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湖面蒸發為山地降水提供了水汽來源,山地冰雪融水又為湖泊生存補給水源,同時大湖面的存在對區域溫度場也產生重要影響。
青藏高原湖泊是維系區域生態系統和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平衡器:青藏高原湖泊的廣泛存在,為維系寒區生態系統提供了基礎,湖泊成為生物的良好棲息地和繁衍場所,也是低緯度寒區生物基因天然的儲存庫高原嚴酷的環境條件,一旦湖泊消失,就很容易形成荒漠。
在人煙稀少的青藏高原,湖泊也普遍萎縮,湖泊水位下降,湖水鹹化如在高原腹地無人區的可可西裏,海拔4650米的苟仁錯1990年湖面積為235平方公裏,平均水深在13米以上,到1998年夏該湖已全部幹涸,其入湖河流已斷流,原來出露的泉水也已幹枯我國最大湖泊青海湖,其水位從1956年到1988年共下降了335米,湖面積減少了3016平方公裏,隨著水位下降,湖面萎縮,湖水礦化度也在增加。
湖泊萎縮
東部平原湖區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7?198平方公裏,減少到現不足6600平方公裏,即2/3以上的湖泊面積消亡洞庭湖因圍墾,湖泊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4350平方公裏急劇縮小至2625平方公裏;鄱陽湖面積也由1949年的5200平方公裏減少到目前的2933平方公裏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省,在20世紀50年代末計有湖泊1066個,至80年代初剩約309個。面積大于1平方公裏湖泊僅剩181個,大于10平方公裏的湖泊僅剩44個華北平原上的一顆明珠——白洋淀在20世紀90年代也多次幹涸。
我國東部平原和雲貴高原等地區的淡水湖泊都普遍存在著泥沙淤積的問題,其中以長江中遊地區湖泊的泥沙淤積問題最為突出如洞庭湖據多年平均入出湖沙量平衡資料計算,湖盆年淤積量09521×108立方米,年淤積速率達37釐米/年僅以1951~1987年的時段計算,37年來湖盆累計平均淤高已達137米,湖盆年淤積量92964×104立方米?全湖平均泥沙淤積速率為328毫米/年,1956~1994年湖盆累計平均淤高0128米,相應損失湖泊容積363×108立方米巢湖湖盆年淤積量5167×104立方米,泥沙沉積速率067毫米/年;洪澤湖湖盆年淤積量23869×104立方米,湖泊沉積速率15毫米/年;南四湖多年平均年淤積量43788×104立方米,湖泊泥沙沉積速率4毫米/年。
污染嚴重
當前我國湖泊水質污染問題十分嚴峻,對我國76個主要湖泊水質和富營養化現狀的調查和評價結果表明:屬Ⅱ類水質的湖泊為5個,佔調查湖泊數量的75%,面積為11352平方公裏,佔調查湖泊總面積的61%;屬Ⅲ類水質的湖泊有16個,佔調查湖泊數量的239%,面積為21545平方公裏,佔調查湖泊總面積的118%;屬Ⅳ類水質的湖泊有18個,佔調查湖泊數量的269%,面積為10?3937平方公裏,佔調查湖泊總面積的556%;屬Ⅴ類水質的11個,佔調查湖泊數量的146%,面積為47681平方公裏,佔調查湖泊總面積的256%;屬劣Ⅴ類水質的湖泊有17個,佔調查湖泊數量的253%,面積為15415平方公裏,佔調查湖泊總面積的09%大約有近20%的湖泊水質較好(Ⅱ—Ⅲ類),有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Ⅳ—劣Ⅴ類)。
對67個主要湖泊富營養化評價結果看出,屬貧營養湖泊數量為零,屬中營養的湖泊為18個,佔調查湖泊總數的269%,面積為70?1311平方公裏,佔調查湖泊總面積的376%屬富營養型的湖泊為49個,佔調查湖泊數量的731%,面積為11?63255平方公裏,佔調查湖泊總面積的624%也就是說,從湖泊數量上來看,有近3/4的湖泊已達富營養程度,所佔的面積也接近總面積的2/3,表明當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十分突出。
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湖泊基本都是淺水湖泊,加上適宜的氣候條件,湖泊生產力高,為了有效開發利用大水面產生經濟效益,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發並逐漸普及套用圍網養殖技術,為解決當時的食物短缺、改變人們的食物結構起到了一定作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飲食消費水準的提高,利用低廉的開敞湖面進行高附加值的水產養殖成為水鄉百姓發家致富之路,加之巨觀管理的失控,湖泊圍網養殖泛濫,面積不斷擴大,許多湖泊的圍網養殖已遠遠超出湖泊本身所能容納的能力,湖泊水生態系統被破壞,人工大量投放餌料又加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過程。
如洪湖,在20世紀80年代湖泊水質還保持在Ⅱ-Ⅲ類水準,湖泊沉水植物繁茂,湖水清澈見底隨著圍網養殖面積的恣意擴大,大量消耗水生植物,從而造成水生植被的消失,降低了湖泊的自凈能力,損害了湖泊生態系統前置庫的生態服務功能2000年湖泊圍網養殖面積約佔湖泊面積的30%左右,之後發展到超過50%,這不但對圍網區的生態結構造成破壞,而且對非圍網區無節製的撈草,已使得全湖的水生植被遭受破壞,湖泊水質已呈現惡化趨勢,湖泊營養水準不斷升高,處于富營養化的邊緣,藍藻水化開始出現當年“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有關部門採取了各種措施,大範圍取消圍網養殖,建立自然保護區,恢復湖泊水生植被,初見成效。
東太湖的圍網養殖面積利用衛星影像判讀則可達湖泊總面積的70%以上,“水上人家”在湖面星羅棋布,大量螃蟹養殖破壞水草植被;大量投放餌料污染湖泊水體,西太湖已經嚴重富營養化,藍藻水花大面積暴發給城市供水和工農業生產已造成嚴重威脅此外,江蘇的鬲湖、陽澄湖的圍網養殖遍布全湖,湖泊水質惡化、生態系統嚴重受損而位于蘇北裏下河地區面積達28平方公裏的大縱湖則因圍養而消失。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大多數湖泊的湖灣區和沿岸的淺水湖區,都生長有數量較多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形成結構較為穩定的水生植被群落,湖體內其他水生動物、底棲生物的種類繁多,生物量亦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進入水體的營養物質大都被水生植被吸收利用,水草等水生植物被魚類等水生動物作為餌料捕食利用,捕撈的魚產品也將部分營養物帶出湖外湖泊水體中溶解氧十分豐富,水色明亮,水質清澈,呈現出良性迴圈的相對穩定的生態體系近20年來,由于湖區工業發展和城鎮人口數量增加,大量耗氧物質、營養物質和有毒物質排入湖泊,使水體富營養化,湖水的自凈能力下降,導致湖體內溶解氧不斷下降,透明度降低,水色發暗,原有的水生植被群落因缺氧和得不到光照而成片死亡,水體中其它水生動物、底棲生物的種類也隨之減少,生物量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浮遊植物(藻類),它們因吸收豐富的營養物質而大量瘋長,形成以藻類為主體的富營養型的生態體系如昆明滇池水質在20世紀50年代處于貧營養狀態,到80年代則處于富營養化狀態,大型水生植物種數由50年代的44種降至20種,浮遊植物屬數由87屬降至45屬,土著魚種數由15種降至4種。
生態系統
湖泊生態系統退化原因
湖泊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系,它是盆地和流域及其水體、沉積物、各種有機和無機物質之間相互作用、遷移、轉化的綜合反映湖泊生態系統的演化,有其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幹擾與幹預的過程。目前我國的湖泊富營養化過程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幹擾過程所致湖泊富營養化,是指由于營養元素的富集導致湖泊從較低營養狀態變化到較高營養狀態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導致水生植物的生長被抑製;生物多樣性下降;藍、綠藻水華暴發,甚至引起沉水植物的急劇消失和以浮遊藻類為主的濁水態的突然出現。也就是說湖泊富營養化是指湖泊由于營養元素的富集導致湖泊生態系統的退化,進而使水質惡化的過程營養元素的富集,包括外源輸入如人類活動和幹擾、濕地沉降和內源富集與釋放的物理、化學、生物等過程,是湖泊富營養化發生的根本要素。它的不同發展階段可用湖泊營養狀態分類指標來描述。湖泊生態系統的退化是湖泊富營養化發展過程的中間環節,是一個復雜的生命演化過程,並且有不同階段的正、負反饋作用;而水質惡化是湖泊富營養化發生的結果,可用地表水質評價標準來定量描述這是一個動態的連續過程,而不是靜止的狀態,但在這個動態連續過程的不同階段又可用定量的狀態指標來表達;同時,湖泊營養物質、生態系統和水質是富營養化過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一個動態的整體。
富營養化治理與湖泊生態修復
富營養化湖泊的治理和湖泊生態系統修復的實踐,其主要特征是首先對受污染的湖泊進行高強度的治污,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人力對湖泊流域的污水進行截流並統一進行處理,達標後排放入湖目前看來,過去對富營養化湖泊的治理過程存在一些誤區,首先在認識上對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復雜性和長期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行動上表現為急功近利、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傾向,總想在短期內就能使湖泊變清,具體表現為僅考慮湖泊局部環境的治理而忽視流域整體的污水治理、或者僅強調湖泊外源排放而忽視對湖泊內源迴圈的研究、或者僅抓了對點源污染的治理而忽視了面源污染的作用,其結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湖泊富營養化進行治理,到頭來湖泊富營養化反而越來越嚴重我們必須對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過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借鏡國際先進經驗,系統、全面考慮和規劃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過程,在流域全面截污、高強度治污的基礎上,對湖泊生態系統的修復進行人工幹預,因勢利導,科學地進行健康湖泊生態系統的修復,為了加速已被破壞的水生態系統的修復,除了依靠水生態系統本身的自適應,自組織,自調節能力來恢復水生態系統原來的規律外,還應大幅度地借助人工措施為水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服務,加快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
世界湖泊
名稱 | 面積 | 最深處 | 主要分布地區 | 備註 |
---|---|---|---|---|
裏海 | 371000平方公裏 | 1025米 | 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伊朗,亞塞拜然 | 世界最大湖 |
蘇必利爾湖 | 82400平方公裏 | 406米 | 加拿大,美國 | 世界最大淡水湖 |
維多利亞湖 | 69400平方公裏 | 80米 | 烏幹達,坦尚尼亞,肯亞 | 非洲最大湖 |
鹹海 | 51100平方公裏 | 55米 | 哈薩克,烏茲別克 | 亞洲最大湖 |
休倫湖 | 59600平方公裏 | 229米 | 加拿大,美國 | |
密歇根湖 | 58000平方公裏 | 282米 | 美國 | |
坦噶尼喀湖 | 32900平方公裏 | 1470米 | 坦尚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尚比亞 | |
貝加爾湖 | 31500平方公裏 | 1680米 | 俄羅斯 | 世界最深淡水湖,淡水蓄水量最多的湖泊 |
大熊湖 | 31800平方公裏 | 413米 | 加拿大 | |
馬拉維湖 | 30800平方公裏 | 706米 | 馬拉維,莫三比克,坦尚尼亞 | |
大奴湖 | 28570平方公裏 | 614米 | 加拿大 | |
伊利湖 | 25700平方公裏 | 64米 | 加拿大,美國 | |
溫尼伯湖 | 24390平方公裏 | 28米 | 加拿大 | |
乍得湖 | 22000平方公裏【雨季】 | 12米 | 乍得,奈及利亞,尼日,喀麥隆 | |
安大略湖 | 19500平方公裏 | 236米 | 加拿大,美國 | |
巴爾喀什湖 | 18300平方公裏 | 25.6米 | 哈薩克 | 半鹹半淡的湖泊 |
馬拉開波湖 | 14344平方公裏 | 34米 | 委內瑞拉 | 南美洲面積最大的湖泊南美最大的 |
的的喀喀湖 | 8300平方公裏 | 280米 | 玻利維亞,秘魯 | 南美洲地勢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 |
死海 | 1049平方公裏 | 415米 | 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 | 世界上最鹹的湖泊 |
尼加拉瓜湖 | 8264平方公裏 | 60米 | 尼加拉瓜 | 中美洲最大湖泊 |
南極湖泊
唐璜湖
唐璜湖聽起來浪漫,其實來之後你會發現,這兒跟浪漫一點都扯不上邊。唐璜湖的礦化度很高,因此無論天氣多寒冷它都不會結凍。唐璜湖要比海水鹹上18倍,倘使你將腳趾頭放到湖面,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也能浮起來。不過唐璜湖持續走向幹涸。
有機湖
有機湖位于南極洲東部的西福爾丘陵,大約形成于6000年前,因其藻類豐富而得此名。這些藻類會產生惡名遠揚的氣體廢物二甲基硫醚。湖底7.5米處的氣體濃度極高,超過了地球上任一湖泊。
雷鐸湖
雷鐸湖位于查爾斯王子山脈的腳下,湖深362米,是南極大陸上最深的湖泊。雷鐸湖最大的特色莫過于壯觀的“冰舌”:如一道利劍刺穿冰藍的湖面,寂寂地沉眠在無邊的寒冷中。
維達湖
維達湖上的冰厚達21米,即便是夏天,想在這盡情享受水上運動也有可能,幾千年來一直如此。而在厚厚的冰帽下面,有一條神秘的生態系統正享受著這令人愉悅的隔絕。維達湖要比海水鹹上7倍,假若這兒青魚成群,那麽你隻需一個廣口瓶,就能滿載而歸。
邦尼湖
邦尼湖是一條活水湖,位于麥克默多幹谷,湖長7000米,寬約900米。它的補給水源是一條名為“血瀑布”的紅色羽狀水柱,銹水如註,源源不斷流入邦尼湖。
托馬斯湖
托馬斯湖也是一座活水湖,坐落在維多利亞地的幹谷,補給水源是南極洲夏天的的冰川融水。盡管這座湖並不顯著,但其周圍遍布各種恐怖詭異的景觀,稱得上地球之最。托馬斯湖是幹谷地區諸多冰川融水湖的代表之一,冰帽下的湖水仍然清澈可見,因此吸引了很多科學家和攝影師前往于此。
湖泊之最
最大的湖泊及鹹水湖:裏海(面積達371,000平方公裏)
最大的淡水湖:蘇必略湖(面積達82,100平方公裏)
最大的人工湖:沃爾特水庫(面積達8,502平方公裏)
最大的火山湖:多巴湖(面積達1,130平方公裏)
最深的湖泊及淡水湖:貝加爾湖(水深達1,680米)
最深的鹹水湖:死海(水深達330米)
最高的湖泊及鹹水湖: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
最高的淡水湖:瑪法木錯湖(湖面海拔4,585米)
最低的湖泊:死海(湖面海拔負418米)
最鹹的湖泊:阿薩勒湖(湖面海拔負155米,有浮動)
最長的湖泊:坦幹依喀湖(長度大約660千米)
最古老的湖泊:貝加爾湖(已經在地球上存在超過2,500萬年)
蓄水量最多的湖泊及鹹水湖:裏海(體積達78,200立方公裏)
蓄水量最多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體積達23,600立方公裏)
蓄水量最多的人工湖:布拉茨克水庫(體積達169立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