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47年初,由宋子文、陳策、顏任光、梁大鵬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仁人志士發起,聯合當地社會名流和一些瓊籍愛國僑胞共同成立了私立海南大學籌委會,開啓了海南歷史上建立高等教育的先河。

1947年11月,海南農業學校改建為私立海南大學,私立海南大學成立。
私立海大學校在前後三年多的辦學時間裏,艱苦創業,為當地培養了近2000餘名人才。私立海南大學于1950年復原 ,雖然學校創辦的歷史很短,但先輩們矢志振興海南教育的壯舉和遠見卓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但由于建校心切,私立海南大學董事會于1947年秋成立後,未經立案,即于當年11月招生開學,到第二年5月才擬妥檔案,申請立案,這件事情,卻險些讓剛剛成立的海大失去辦學資格。
194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準予立案,但要求修改某些條文措辭。1948年,海大董事會經由廣東省教育廳再次呈交備案材料,至此董事會立案問題算是完全解決了。但對于海南大學本身的立案,教育部仍不肯放松審查。 1949年6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派督學阮康成赴海大視察。國民政府教育部 阮康成視察至8月完後指出,並提交教育部報告: 擴大本島招生數。阮康成指出,當時的私立海南大學學生以外地人為主,本島學生僅佔四分之一。因此他建議,應設法多收本島學生及華僑子弟,"以宏設校初衷"。 應重農醫發展。當時海南島急需人才,尤以農醫最為迫切。因此阮康成建議,應著重發展農醫二學院。而文理學院的教育系及數學系僅學生一二名,形同虛設。阮康成提議,不如暫時停辦。 圖書儀器待添置。當時私立海南大學的圖書僅一萬餘冊,其中多數為文學類,字典、百科全書等尤其缺乏。而儀器方面,僅夠普通實驗用,研究性工作無法開展。
1949年8月中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準海大立案。1950年4月,海南島解放,隨即私立海大復原,在原址上建起了南方大學海南分校。1952年南方大學復原。
1958年,在海南儋州市寶島新村成立了華南熱帶作物學院。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緊密結合,並稱"熱作兩院",被譽為我國熱帶農業科教領域的"雙子星"。50年來,"兩院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在北緯18-24度範圍內大面積種植橡膠成功的國家,並由原來的植膠空白國,奇跡般地崛起為世界第五大產膠國,奠定了在橡膠和熱帶農業科教領域獨一無二的地位,獲得了包括國家發明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內的900多項科教成果,為我國國防事業、為熱區和海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83年5月,位于海口海甸島上,原海南大學成立。在原海南師範專科學校、海南醫學專科學校和海南農學院的基礎上合並而成的,初設師範部、醫學部、農學部。校名由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親筆題寫。
1986年和1989年,師範部和醫學部相繼獨立,脫離海南大學並分別成立海南師範學院和海南醫學院。
1996年,華南熱帶作物學院更名為華南熱帶農業大學。
2007年8月14日,由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原海南大學合並組建新的海南大學,新海南大學的歷史以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的建立時間為起點(1958年)。
2007年11月,新海南大學成為海南省與教育部共建的高校。
2008年12月,海南大學獲準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12年2月,海南大學列入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的14所院校之一。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在編教職工2431人,其中專任教師1596人,高級職稱人員90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46人。兩院院士3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0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6人,海南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2人。此外,還聘請了"兩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蒙代爾、"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螯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等310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或客座教授。

院系設定
以下是海南大學2014年大學部招生專業和就讀校區:
序號 | 學院 | 專業名稱 | 辦學地點 |
---|---|---|---|
1 | 材料與化工學院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海甸校區 |
2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3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
4 | 套用化學 | ||
5 | 生物工程 | ||
6 | 海洋學院 | 海洋科學 | |
7 | 葯學(新增專業) | ||
9 | 水產養殖學 | ||
10 | 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 | 環境科學 | |
11 | 植物保護 | ||
12 | 植物保護(農葯方向) | ||
13 | 機電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
14 | 機械電子工程 | ||
15 | 車輛工程 | ||
16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17 | 交通運輸(汽車運用工程方向) | ||
18 |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 ||
19 | 自動化 | ||
20 | 農學院 | 生物科學 | |
21 | 生物技術 | ||
22 | 農業資源與環境 | ||
23 | 動物科學 | ||
24 | 動物醫學 | ||
25 | 農學 | ||
27 | 食品學院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
28 | 食品質量與安全 | ||
29 | 土木建築工程學院 | 建築學 | |
30 | 土木工程 | ||
32 | 工程管理 | ||
33 |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
34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
35 | 電子信息工程 | ||
36 | 通信工程 | ||
37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
38 | 信息安全 | ||
39 | 網路工程 | ||
40 | 園藝園林學院 | 風景園林 | |
41 |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 ||
42 | 園林 | ||
43 | 園藝 | ||
44 | 園藝(花卉與景觀設計方向) | ||
45 | 藝術學院 | 視覺傳達設計 | |
46 | 繪畫 | ||
47 | 服裝與服飾設計 | ||
48 | 音樂表演(聲樂方向) | ||
49 | 音樂表演(器樂方向) | ||
50 | 舞蹈編導 | ||
51 | 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表演方向) | ||
52 | 法學院 | 法學 | 海甸校區(一年級城西校區) |
53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會計學 | |
54 | 會計學(註冊會計師方向) | ||
55 | 金融學 | ||
56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
57 | 工商管理 | ||
58 | 財務管理 | ||
59 | 農林經濟管理 | ||
60 | 人力資源管理 | ||
61 | 市場行銷 | ||
62 | 物流管理 | ||
63 | 經濟統計學 | ||
64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
65 | 旅遊學院 | 會展經濟與管理 | |
66 | 酒店管理 | ||
67 | 旅遊管理(旅遊規劃與景區管理方向) | ||
68 | 旅遊管理(套用外語方向(英、日)) | ||
69 | 旅遊管理(旅遊信息管理方向) | ||
70 | 市場行銷(旅遊市場行銷方向) | ||
71 | 市場行銷(電子商務方向) | ||
72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 ||
73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
74 | 人文傳播學院 | 漢語言文學 | |
75 | 漢語國際教育 | ||
76 | 廣告學(網路傳播方向) | ||
77 | 戲劇影視文學(影視編導方向) | ||
78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 | |
79 | 經貿英語 | ||
80 | 俄語 | ||
81 | 日語 | ||
82 |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 行政管理 | |
83 | 土地資源管理 | ||
84 | 公共關系學 | ||
85 | 套用科技學院(儋州校區) | 俄語(商務俄語方向) | 儋州校區 |
86 | 英語(旅遊英語方向) | ||
87 | 行政管理(行政文秘方向) | ||
88 | 財務管理(企業理財方向) | ||
89 | 會計學(涉外會計方向) | ||
90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91 | 物聯網工程 | ||
92 | 風景園林(園林工程技術方向) | ||
93 | 園藝(草坪科學與工程方向) | ||
94 | 植物保護(農葯與農產品安全方向 |
辦學成果
建校以來,周恩來、朱德、董必武、葉劍英、鄧小平、胡耀邦、王震等老一輩革命家,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鎔基、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李嵐清、尉健行、劉延東等四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親臨學校視察,給予親切關懷。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學校親筆題寫校名。廣大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及社會各界捐款捐物1億多元,支持學校建設辦公樓、教學樓、實驗大樓、圖書館、學術中心、大學生活動中心、體育場館、校門等重要項目,並捐贈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設立了多項獎(助)學金和重點學科建設基金。
硬體設施
學校現有海甸、儋州和城西三個校區,海甸校區為主校區,校園總佔地面積52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14餘萬冊,建有體育館、田徑場、遊泳池、籃球場、排球場和網球場等完備的場館服務設施。
海南大學圖書館屬海南省建省十周年的重點文化教育項目,它由海甸總館、儋州校區和城西校區兩個分館及19個二級館組成,館舍面積總計43632平方米。其中海甸館33106平方米,儋州分館6500平方米,城西校區分館面積2300平方米,19個二級館面積總計1726平方米,全校生均圖書館舍面積1.41平方米。全校圖書館共有閱覽座位4587個,海甸館有3704個,儋州校區和城西校區分館合計閱覽座位200個,19個二級館有閱覽座位503個,多媒體閱覽座位180個。
辦學交流
學校與境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際關系,現有"1+2+1"、"2+2"、"3+1+1"等多種形式的聯合培養計畫,每年選派上百名優秀大學部生、研究生前往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新加坡、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和台灣地區的高校學習深造。學校實施"請進來"戰略,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爾費羅夫教授等100餘位境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交流;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資助教師和管理幹部出國(境)留學、訪問交流、參加國際會議和開展科研合作;實施校際交換學生項目、中外人才培養合作項目和學生海外高技能培訓、專業實習和暑期帶薪實習項目;學校利用理事會平台,聘請海外僑領、企業家、政府官員和著名學者擔任理事會成員,積極吸納各方力量,促進學習各項事業的發展。學校作為國務院僑辦批準設立的首批全國22家華文教育基地之一,先後培養留學生近3000餘名;面向國內在加深與天津大學對口支援合作基礎上,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南昌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合作;與海口市、省科技廳、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建立了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

學術研究
學科建設
學校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農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九大門類,科學布局,體系完整。現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6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6個省部級重點學科;擁有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設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32個;大學部專業74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西方經濟學),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1個。
級別 | 學科名稱 |
---|---|
國家級重點學科 | 作物遺傳育種、植物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培育)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海南省熱帶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園藝、食品科學與工程、水產養殖學、法學、植物保護、農林經濟管理、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
農業部重點學科 | 作物遺傳育種,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
省級重點學科 | 化學工程與技術,法學,作物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水產養殖,材料物理與化學,旅遊和管理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農業經濟管理 |
211工程重點學科 | 熱帶作物遺傳育種與生態保育、熱帶海洋經濟動物的繁育和海洋生物利用 熱帶特有優勢資源開發和加工新技術、海洋通信與信息島建設 海南特區體製機製創新研究、海南歷史文化和黎族研究 |
部級科研基地 | 熱帶島嶼資源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熱帶生物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南優勢資源化工材料套用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熱帶作物新品種選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熱帶多糖資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海口) |
省級科研基地 | 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精細化工重點實驗室 熱帶水生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INTERNET信息檢索重點實驗室 矽鋯鈦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熱帶動物繁育與疫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特種玻璃重點實驗室 精細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海洋通信與網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海南省石油化工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 海南省食品科學研究所 矽鋯鈦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海南省重點實驗室 |
一級學科博士點 | 作物學 法學 生物學 生態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作物學 法學 植物保護 信息與通信工程 農業資源利用 套用經濟學 畜牧學 生物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電腦科學與技術 土木工程 化學工程與技術 食品科學與工程 園藝學 水產 葯學 工商管理 馬克思主義理論 生態學 風景園林學 軟體工程 草學 中國語言文學 |
研究院 | 聯合研究院: 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研究院(南開大學) 海南低碳經濟政策與產業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 海南省智慧城市研究院(浪潮集團) 獨立研究院: 熱帶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熱帶島嶼資源先進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農業部重點實驗室 海南省南海法律研究中心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司法文明創新中心南方基地 天然橡膠(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 優質矽資源先進利用及特種玻璃(浙江大學、天津大學、海南大學、中國建材院和中航特玻) 綠色智慧島(南開大學、海南大學、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 |
科研機構
學校擁有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海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熱帶生物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海南歷史文化研究基地 | 熱帶生態研究所 |
熱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熱帶海洋生物資源研究所 | 海南省食品科學研究所 |
電子農務研究所 | 信息科學技術中心 | |
海南低碳經濟政策與產業技術研究院 | 經濟研究所 | 熱帶農業發展研究所 |
熱帶作物研究所 | 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熱帶園藝研究所 | 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所 | 園林規劃設計院 |
科研成果
海南大學圍繞熱帶農業、熱帶植物資源和熱帶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材料科學與化工製造技術、電腦技術與信息檢索套用、食品科學與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特區法製與公共管理研究、海南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等領域新組建了多支科研團隊,努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海南大學立項開展了300多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星火計畫"、"863計畫"、"97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34項。同時,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套用,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100億元。

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以來,學校承擔的"973"、"863"、科技支撐計畫、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項目數量逐年增加,科研立項經費快速成長,2011年突破1.2億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5倍。科研實力大幅提升,產生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社會影響大的標志性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高校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海南省社科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1項、海南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獎1項、海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6項、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及其它省級以上獎勵30多項,獲授權專利27項。
學術資源
學校圖書館現有藏書327.65萬冊,其中,紙質文獻(含紙質圖書、期刊合訂本)208.52萬冊,電子圖書119.13萬冊。還有豐富的中外文電子資料庫,如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資料資源系統、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中國期刊題錄資料庫、中國專利題錄摘要資料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EBSCO資料庫、BIOSIS Previews資料庫、CA 資料庫、Springer Link電子期刊系統、LexisNexis律商聯訊等中外文電子信息資源,可查詢檢索國內外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期刊題錄與全文資料。圖書館四樓北側是多媒體閱覽室和圖書館區域網路主機房。讀者可任意進入海南大學校園網,通過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與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相連線,從而可檢索到國內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信息資料。
學術交流
海南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聯合成立了海南低碳經濟政策與產業技術研究院和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研究院,承擔了多項相關產業發展研究課題。截至2007年9月,海南大學主持和參與地方各類規劃項目30多項。與中航特玻、英利等大型企業組建了校企戰略合作聯盟。
校區簡介
海甸校區
海南大學海甸校區位于海口市海甸島上,佔地3000餘畝。分為教學區,學生區,教工區,旅院區,為一本生源就讀主校區。其被譽為"海甸島人民公園",是整個海甸島內最大的單位。校區西門是世紀大橋,直通橋西教師區,再往西就是美麗的海口灣。北門附近有著名的白沙門公園和瓊州海峽海灘。南門附近是海口市教育局和海南廣播電視大學海甸校區。東門對面為海口市人民醫院。
住宿:學校內有學生宿舍24棟,教師宿舍76棟.教學樓11棟,二級學院樓7棟。
餐飲:校內有學生食堂七個,合計餐廳16個,第一、二、三、四(面食餐廳)五、六、七號學生食堂、清真食堂、復合餐廳、西餐廳等,此外還有水吧、私營咖啡廳、西餐廳、中西混合餐廳等。
交通:校區內有單行道7處,三岔路口30個,十字路口21個,校內保全崗亭8個。此外還有便利的校車服務系統,每次乘坐需要一元。
儋州校區
海南大學儋州校區是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校區。位于海南西部素有"詩鄉歌海"之稱的儋州市,毗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區,校區面積佔地1700餘畝,截止2012年9月,校區在校學生人數4000餘人。
地址:海南省儋州市寶島新村。郵政編碼:571737
城西校區
海南大學城西校區作為海甸校區文科類專業基礎教學基地,是法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旅遊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七個人文社科類學院一年級新生就讀校區。城西校區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院校區緊連一體,佔地約500畝,該校區在校學生人數3000人。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學院路4號。郵政編碼:571101
學校文化
校歌

作詞:弘一法師李叔同,作曲:沈一
峨峨五指蕩蕩南溟,
際區宇兮競進,
斯吾校兮誕降,
試看波濤壯闊長風卷處,
中有園林幽勝黌舍連綿;
更英英多士濟濟群賢,
奮雲霄而振翮,
勵德業以日新;

儋州校區鳳凰花開
偉哉華夏,爛哉文明,
誰與開來繼往,
懸此的兮共赴,
垂校譽兮萬年--好!
校花
海南大學的校花是-鳳凰花。鳳凰木(Delonix regia),豆科鳳凰木屬的植物。原生非洲馬達加斯加。野外屬瀕危物種。在海南大學海甸校區和儋州校區為常見的觀賞品種落葉喬木。
校訓
海納百川,大道致遠

“海納百川 大道致遠”,通過上下句的相互承接,實際上構成了三層邏輯遞進關系。
第一層意思彰顯出海大人以博大的胸懷和氣魄,以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和治學精神,積極獲取、吸納和消化全人類的文明成果,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都能兼容並包;
第二層含義表達了海大人對人類社會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諸學科領域之真諦的探索和追求,並較全面地反映了海大人在追求人類社會普世價值、追求科學真理的大道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追求卓越,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需求;
最後一層意思則顯示出海大人對學校發展。對人生社會未來美好願景的理想企盼、展望和追求。這三層意思共同構成了海大精神的豐富內涵。
校徽
校徽由中英文校名、海水紋、椰樹、“HN”外文字、創辦年份等要素組合而成,整體造型採用國際著名學府普遍使用的象征權威教育機構的盾牌形狀,設計風格簡潔大方、嚴謹高雅、清新自然,具有時代感和國際化特色,易于傳播。

抽象的海水紋圖和椰樹淺影體現了海南的熱帶區位優勢,彰顯了學校“熱帶、海洋、特區、旅遊”的辦學特色,在視覺上也增加了校徽的層次感、節奏感和空間感;校徽中心位置代表“海南”的外文字“HN”穩重有力地抓住了客群的視覺,字母H、N左右重疊交融而成,被漸行漸遠的海水托起,既反映了兩校合並的歷史淵源,又蘊含了“海納百川、大道致遠”的校訓精髓。
校徽主色調採用校色“海大藍”單色設計,代表廣闊海洋和藍天,象征著科技、嚴謹、理性和智慧;彰顯了海大的治學態度和大學精神,與學校的整體文化融為一體。
知名校友
姓名 | 簡介 |
---|---|
農業部農墾司司長,高級工程師,中國熱帶作物研究會副理事長。 | |
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海南省委主委,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二屆海南省政協常委,第八、九屆民革中央委員、第十屆民革中央常委 | |
博士生導師,原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中國農業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共十五大代表、候補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 |
鄭小波 | 博士生導師,教授,原南京農業大學校長,江蘇省第十屆人大代表。 |
曾獲得"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我國著名的熱帶生物學專家,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等職,全國政協常委,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 |
美國馬裏蘭大學博士後,加州大學植物科學系教授,現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特聘專家,長江學者,08年成為中央"千人計畫"特聘專家。 | |
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院長,諾丁漢大學孔子學院院長,著名華人經濟學家,經濟學教授,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和世界銀行經濟顧問。 |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植物生理與生物化學學術帶頭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後,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先後主持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計畫)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 | |
海南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園藝所所長;海南省科技廳副廳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華南熱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 |
長江學者,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導,加州大學終生教授,在《Nature》、《Science》、《PNAS》、《Plant Cell》等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受聘為湖南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學科帶頭人。 | |
海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環境與植物保護學院院長。為國務院第六屆學位委員會學科組成員, 農業部南亞熱帶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控項目牽頭專家,熱帶作物學會植保專委會主任。 | |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橡膠研究所副所長,國際橡膠研究與發展委員會(IRRDB)理事。 | |
1957年出生,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 | |
盧江 | 康奈爾大學博士後,國家"千人計畫"引進學者,北美葡萄育種協會主席,中國園藝學會葡萄與葡萄酒分會會長顧問,佛羅裏達州園藝學會副主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
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農業生物學院Res博士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科學學部教授,中科院"百人計畫"成員,中科院微生物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導,現任海南大學農學院院長與國家重點(培育)實驗室主任 | |
博導,現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海南省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 |
王法仁 | 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原海口市市長 |
研究員; 現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 |
李開綿 |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黨委書記,博士研究生導師 |
趙松林 |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 |
何帆 | 博士後學者,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世界經濟》編輯部主任。商務部WTO司顧問,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新華社特約觀察員、 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青年全球領袖、北京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 |
研究員,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課題組長(PI),國家甘蔗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Sugar Cane International》編委,國際糖業科技協會(IAPSIT)理事,海南省生物工程學會、 海南省遺傳學會理事,博士研究生導師。 | |
突出貢獻優秀專家;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 | |
肖傑 |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成員;中共海南省瓊海市委書記、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廳長、黨組書記、曾任海南省農業廳廳長、黨組書記,兼任海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三沙市首任市長。 |
韓燕 | 畢業于油畫系,是首屆博鰲論壇的形象代言人,06年亞洲小姐中國內地賽區亞軍。 |
溫洋 | 曾任廣東省吳川市副市長。現為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廣東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社長。 |
朱名宏 | 經濟學博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經濟學研究員。 |
邱小強 | 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副局長 |
王振中 | 英國劍橋大學植物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廣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 |
周而勛 |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導。華南農業大學熱帶亞熱帶真菌研究室主任,美國植物病理學會外籍會員。 |
李吉順 | 作家,書法家。著作《長路》 ,《天眼》等 |
江秉華 | |
蔣菊生 | 博士學位,研究員。現任海南省農墾科學院院長,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天然橡膠協會常務理事。 |
譚基虎 | 海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兼任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後勤研究會常務理事。 |
潘秋紅 | 博士後,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外葡萄與葡萄酒》編委。 |
張金文 | 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博導,農學院副院長,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
董英山 | 作物種質資源首席研究員, 博導。現任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農業部東北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重實驗室、 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中心 主任,吉林省政協第十屆委員 |
崔璐 | 海南海聖源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長 |
陳宏峰 | 溫州市副市長,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吳地林 | 擅長版畫、水彩畫。現任海南農墾報主任主編。 |
很北 | 作家,原名王碩,曾出版個人詩集《椰島抒情》,現為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 |
符成彥 | 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陳成 | 曾任海南省海洋廳廳長,海口市長,海南省副省長。現為海南省政協副主席。 |
薛志才 | 寧波大學法律研究所所長 |
陳章輝 | 廈門福信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
王凌雲 | 作家,筆名一行,任教于雲南大學哲學系。 |
劉明輝 | 為82級校友,愛伲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愛伲集團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星巴克亞太地區唯一合作伙伴。 |
韓懿瑩 | 著名電競解說,GTV人氣最高的女主持。前星際爭霸2職業選手,並擅長DOTA、魔獸爭霸、LOL等,曾多次獲得國際賽事的冠軍,被國內玩家稱為"MISS大小姐",2013年7月參與江蘇衛視《非常了得》。 |
陳烈貴 | 84級法學專業,先後創辦了海南金桃李實業有限公司、海南中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海南凝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並擔任公司董事長。于2014年1月向海南大學校友會捐贈一百萬人民幣。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 簡介 |
---|---|
(1947-1948 )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 | |
(1948-1949)中國數學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最早研究復變函式論的學者之一。 | |
梁大鵬 | (1949-1950)留美博士著名政治學者,教授。 |
(1957-1978)農學家,原農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協副主席。 | |
于光 | (1978-1981)原海南區黨委農場部部長、海南農墾局黨組副書記。 |
黃宗道 | (1981-1991)橡膠栽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研究天然橡膠栽培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
(1991-1994)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 |
餘讓水 | (1994-1998)農業學家。 |
(1998-2007)熱帶農業學家,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 | |
(2002-2007)著名青年法學家。 | |
(2007)材料科學學家,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
其他
海南大學規定新生軍訓除了藝術類音樂、舞蹈等特殊專業及少數民族女生可以不剪發外,其他女生頭發放下長度不過肩,學生一律不準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