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浙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浙江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活動;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

春秋時浙江分屬吳、越兩國。這一區域在春秋戰國以前為越人聚居地,也是越國的本部所在地,又曾被吳國佔領,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戰勝吳國。
秦朝在浙江設會稽郡。
西漢分屬會稽、丹陽郡,增設5縣,共20縣,隸屬揚州。
東漢分屬會稽、吳、丹陽郡,山陰縣成為會稽郡政府所在地,隸屬揚州。
三國時富陽人孫權建立吳國。增設4個郡,縣共44個,隸屬揚州
兩晉南北朝時期屬于東揚州,治會稽。
隋朝屬揚州刺史部吳州總管府,分為5郡23縣,府治山陰。隋末,沈法興、李子通等割據于此。
唐朝時浙江先後屬江南東道、兩浙道,漸成省級建製的雛形。
五代十國時錢鏐建立吳越國,因吳越國內設13個州級行政區,故並稱“兩浙十三州”。吳越國主要範圍均為今天的浙江全境,以及上海市和福建省北部的建甌、寧德、壽光,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等地。即為今天吳越文化和吳語的佔據主導的區域。
北宋屬兩浙路,設11州、府。南宋分屬兩浙東路、兩浙西路,遷都臨安。浙西治臨安,浙東治紹興。靖康之亂後,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
元代時浙江屬江浙行中書省。
明初改元製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0府[舟山原寧波府定海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而一些靠近福建的地區以蒼南金鄉為界,劃入福建行省,自此大致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浙江省轄區域。
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建製至此確定。
行政區劃
浙江省下轄11個市,其中杭州、寧波為副省級市,其餘9個市為地級市;下分90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6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3個縣、1個自治縣。再下分為鄉級行政區,截至2013年底時共有1324個,包括639個鎮,264個鄉(包括14個民族鄉)和421個街道辦事處。22個縣級市名義上直屬省政府,由設區市管理。
地理環境
地形
浙江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裏左右,陸域面積10.55萬平方公裏,為中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佔70.4%,平原和盆地佔23.2%,河流和湖泊佔6.4%,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
地貌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以山地為主,中部以丘陵為主,東北部是低平的沖積平原,“七山一水兩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
浙北地區水網密集的沖積平原,浙東地區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區的山區,舟山市的海島地貌,可謂山河湖海無所不有。西南多為千米以上的群山盤結,其中位于龍泉境內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脈、盆地為主,佔浙江省總面積70.4%。平原面積23.2%,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寧紹平原(寧波、紹興)、金麗衢平原(金華、麗水、衢州),溫台平原(溫州、台州)。
氣候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光照較多,雨量豐沛,空氣濕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製多樣,氣象災害繁多。年平均氣溫15~18℃,1月、7月分別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極端最高氣溫44.1℃,極端最低氣溫-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710~2100小時。
春季,東亞季風處于冬季風向夏季風轉換的交替季節,南北氣流交會頻繁,低氣壓和鋒面活動加劇。浙江春季氣候特點為陰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時常出現大風,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氣晴雨不定,正所謂“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浙江春季平均氣溫13~18℃,氣溫分布特點為由內陸地區向沿海及海島地區遞減;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為由西南地區向東北沿海地區逐步遞減;浙江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氣象災害有陰雨、倒春寒等。
夏季,隨著夏季風環流系統建立,浙江境內盛行東南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活動對浙江天氣有重要影響,而北方南下冷空氣對浙江天氣仍有一定影響。浙江省各地雨日為32~55天。夏季主要氣象災害有台風、暴雨、旱澇等。
秋季,夏季風逐步減弱,並向冬季風的過渡,氣旋活動頻繁,鋒面降水較多,氣溫冷暖變化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氣溫16~21℃,東南沿海和中部地區氣溫度偏高,西北山區氣溫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區降水量較多,東北部地區雖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際變化較大;浙江省各地雨日28~42天。
冬季,東亞冬季風的強弱主要取決于蒙古冷高壓的活動情況,浙江天氣受製于北方冷氣團(即冬季風)的影響,天氣過程種類相對較少。冬季氣候特點是晴冷少雨、空氣幹燥。冬季平均氣溫3~9℃,氣溫分布特點為由南向北遞減,由東向西遞減;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東北部海島偏少明顯外,其餘各地差異不大;浙江省各地雨日為28~41天。冬季主要氣象災害有寒潮、雨雪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浙江境內有西湖、東錢湖等容積100萬立方米以上湖泊30餘個,海岸線(包括海島)長6400餘公裏 。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運河(浙江段)、錢塘江、甬江、靈江、甌江、飛雲江和鰲江等八大水系,錢塘江為第一大河,上述8條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運河外,其餘均獨流入海。
浙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為1600毫米左右,是中國降水較豐富的地區之一。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37億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隻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島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600立方米。
海洋資源
浙江海岸線總長6400餘公裏,居中國首位。有沿海島嶼3000餘個,水深在200米以內的大陸架面積達23萬平方公裏。浙江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裏。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有3061個,是中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積495.4平方公裏的舟山島(舟山群島主島)為中國第四大島。海岸線總長6486.24公裏,居中國首位,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裏,居中國第5位。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290.4公裏,佔中國的1/ 3以上,10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105.8公裏。東海大陸架盆地有著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前景。
浙江省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裏,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6500公裏,佔中國海岸線總長的20.3%。擁有3061個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島,其陸域面積有1940.4萬公頃,90%以上無人居住。港口、漁業、旅遊、油氣、灘塗五大主要資源得天獨厚,組合優勢顯著。截至2013年,有港口58個,泊位650個,年吞吐量2.5億噸。海岸灘塗資源有26.68萬公頃,居中國第三。舟山是浙江唯一的海島市,是國家重點開發區域之一。
浙江海域遼闊,氣候溫和,水質肥沃,餌料豐富,適宜多種海洋生物的棲息生長與繁殖。生物種類繁多,素有“中國魚倉”美譽。
浙江可供海水養殖的品種:石斑魚、鮑魚、扇貝、海參、鰻鱺、褐菖魚由、黑鯛、真鯛、鱸魚、魚免狀黃姑魚、黃條魚師、河豚、卵形鯧魚參、鯔駿魚、海鰻、中華烏塘鱧、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斑節對蝦、長毛對蝦、刀額新對蝦、脊尾對蝦、梭子蟹、青蟹、海馬。
土地資源
土地調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浙江省第二次土地調查自2007年啓動,歷時3年,至2010年1月完成了標準時點(2009年12月31日)調查成果的匯總分析,全面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狀況,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底數。2014年6月20日,經省政府同意,省國土資源廳、省統計局今天聯合公布全省第二次土地調查主要資料成果。
根據第二次調查的結果,至2009年12月31日(標準時點),全省耕地2980.03萬畝,佔18.83%;園地943.52萬畝,佔5.96%;林地8530.94萬畝,佔53.91%;草地155.76萬畝,佔0.97%;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333.49萬畝,佔8.43%;交通運輸用地319.07萬畝,佔2.0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289.53萬畝,佔8.15%;其他土地273.53萬畝,佔1.73% 。
資料顯示,全省2009年末耕地面積比1996年第一次調查時凈減少207.98萬畝,人均耕地從1996年第一次調查時的0.72畝下降到0.56畝,約相當于全國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全省耕地數量少、耕地質量不高、後備資源不足的基本省情沒有改變,耕地保護情勢仍然十分嚴峻,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
第二次調查資料顯示,全省2009年末建設用地面積比1996年第一次調查時凈增加40.58萬公頃(608.65萬畝),雖然建設用地增加滿足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準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同時,建設用地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必須毫不動搖地繼續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製度。
浙江省的土壤以黃壤和紅壤為主,佔浙江省面積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為水稻土,沿海有鹽土和脫鹽土分布。
礦產資源
浙江省礦產種類繁多,有鐵、銅、鉛、鋅、金、鉬、鋁、銻、鎢、錳等,以及明礬石,螢石、葉蠟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潤土、砩石等。明礬石礦儲量居世界第一(60%),螢石礦儲量居中國第二。
浙江省境內已發現礦產113種。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統計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產93種(不包括油氣、放射性礦產)。浙江省列入統計的礦區有2392個,比上年減少302個,其中固體礦產礦區2343個,地熱礦泉水礦區49個。
非金屬礦產豐富,部分礦種探明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以探明資源儲量而言,明礬石、葉蠟石居全國之冠,螢石、伊利石、鑄型輝綠岩居全國第二,飾面閃長岩第三,沸石、矽灰石、透灰石、硼礦、膨潤土、珍珠岩等列前十名之內。多數礦床規模大,埋藏淺,開採條件好。
金屬礦產點多面廣,但規模不大。浙江省鐵、銅、鉬、鉛、鋅、金、銀、鎢、錫礦產較多,但多數為小型礦床或礦點,僅少數礦產地達到大中型規模,且礦石組成復雜,共伴生多種元素。
省域成煤地質條件差,煤炭資源貧乏;陸域尚無發現油氣資源,但海域油氣前景看好。
生物資源
浙江省植被資源在3000種以上,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45種。樹種資 源豐富,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
浙江林地面積667.97萬公頃,其中森林面積584.4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0.5%,活立木總蓄積1.9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中,喬木林面積420.18萬公頃,竹林面積78.29萬公頃,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85.95萬公頃。
浙江的森林覆蓋率、毛竹面積和株數位于中國前茅。其中竹林面積佔中國的1/7,竹業產值約佔中國的1/3,森林群落結構比較完整,具有喬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層完整結構的面積佔了喬木林的54.2%,隻有喬木層的簡單結構的面積僅佔喬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狀況良好,健康等級達到健康、亞健康的森林面積比例分別為88.45%和8.23%。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整體上屬中等偏上水準,森林植被類型、森林類型、喬木林齡組類型較豐富。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123種動物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野生動物有獸類80多種,鳥類300-400種,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2種,二級保護動物103種,省級保護動物44種。
其他資源
- 二次能源
電力生產:浙江省電力總裝機容量5728萬千瓦,總發電量2568億千瓦時,其中6000千瓦及以上發電機組發電量2503億千瓦時。
熱電聯產:地方熱電聯產企業年發電量172億千瓦時,年集中供熱量3.2億吉焦。(截至2010年)
- 可再生能源
風能利用:浙江省已建成投產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24.9萬千瓦。風力發電量4.7億千瓦時。

太陽能利用:浙江省已建成投產的光伏利用示範項目裝機容量2.96萬千瓦,累計推廣太陽能熱水器920萬平方米。
垃圾焚燒發電:浙江省已建成投產的垃圾焚燒發電機組裝機容量33.3萬千瓦,年發電量約20.1億千瓦時。
農村生物質能:浙江省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用能中,秸稈和薪柴消費折合標準煤57.8和95.6萬噸。沼氣使用者14.4萬戶,大中型沼氣工程7240處,年產沼氣1.7億立方米,折合標準煤10.3萬噸。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已達66.0%。(截至2010年)
人口
2014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5508萬人,比上年成長0.18%。其中,男性人口2827.6萬人,女性人口2680.4萬人,分別佔總人口的51.3%和48.7%。全年出生人口57.8萬人,出生率為10.51‰;死亡人口30.3萬人,死亡率為5.51‰;全年自然成長人口27.5萬人,自然成長率為5.00‰。城鎮化率為64.87%,比上年提高0.87個百分點。
- 家庭戶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1885.3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4942.5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99人減少0.37人。
- 年齡構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718.92萬人,佔13.21%;15-59歲人口為3967.91萬人,佔72.90%;60歲及以上人口為755.86萬人,佔13.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508.17萬人,佔9.3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4.86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1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5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0個百分點。
- 教育程度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07.78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738.12萬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1996.41萬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1568.54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3189人上升為933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由10758人上升為13562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由33336人上升為36681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由33622人下降為28819人。
全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06.10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4.18萬人,文盲率由7.06%下降為5.62%,下降1.44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浙江省主要的民族成分為漢族,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下同)有45,535,266人,佔浙江省人口的99.1%,少數民族總人口為39.97萬,畲族是浙江世居的少數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浙江省內有畲族人口170,993人,佔浙江省人口的0.4%,佔省內少數民族人口的約43%。景寧畲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也是華東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畲族主要居住于縣城鶴溪鎮周圍低山區。畲族人口在1萬以上的縣市依次為麗水市蓮都區(19455人)、景寧縣(16144人)、蒼南縣(16133人)、泰順縣(13862人)、遂昌縣(13658人)。若以佔全縣人口比例而言,則景寧10.55%最高,雲和8.6%。
人口分布
城市 | 常住人口 | 出生率 (%) | 死亡率 (%) | 城鎮人口比重 (%) |
---|---|---|---|---|
杭州 | 880.2 | 9.22 | 5.08 | 74.3 |
寧波 | 763.9 | 8.98 | 4.86 | 69.4 |
溫州 | 915.6 | 12.61 | 5.08 | 66.7 |
紹興 | 494.3 | 7.94 | 6.61 | 60.1 |
湖州 | 290.5 | 8.06 | 6.54 | 55.1 |
嘉興 | 454.4 | 9.67 | 5.89 | 55.3 |
金華 | 539.9 | 11.13 | 5.73 | 61.4 |
衢州 | 212.0 | 10.27 | 5.97 | 46.6 |
舟山 | 114.0 | 7.89 | 6.35 | 65.3 |
台州 | 600.5 | 11.25 | 5.26 | 56.9 |
麗水 | 211.7 | 11.35 | 6.22 | 52.5 |
總計 | 5477.0 | 10.12 | 5.52 | 63.2 |
政治
現任領導
交通
公路
鐵路
航空
航運
寧波港
沿海的寧波、上海與舟山群島之間每天都有多班客輪往返,形成了中國最為繁忙的海上客運“金三角”。京杭大運河的杭州—蘇州、杭州—無錫區段每天尚存一班夕發朝至的遊船對開。
2014年,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3.9億噸,比上年成長0.7%,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0.8億噸,成長7.5%;內河港口完成3.1億噸,下降17.5 %。
跨海大橋
經濟
概述
浙江是中國省內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寧波、紹興、溫州是浙江的四大經濟支柱。其中杭州和寧波經濟實力長期位居中國前20位。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達到10340.454美元,超出中國人均GDP6100美元,並且所轄所有11個地級市的人均GDP均高于中國平均水準,發展十分均衡,發達程度高,達到上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2014年,全省生產總值(GDP)40154億元,比上年成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915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222億元,分別成長1.4%、7.1%和8.7%。人均GDP為72967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1878美元),成長7.3%。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4.7:47.8:47.5調整為4.4:47.7:47.9。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3.1%;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9%;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0.6%。
2014年,財政總收入7522億元,比上年成長8.9%,增速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21億元,成長8.5%,增速比上年回落1.8個百分點。
2014 年11月,浙江省區被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
排名 | 城市 | GDP總量 (億元) | 成長率/% | 人均GDP/元 | 人均GDP/美元 | 人均排名 |
---|---|---|---|---|---|---|
1 | 杭州 | 8343.52 | 8.0 | 94791.18 | 15305.69 | 1 |
2 | 寧波 | 7128.87 | 8.1 | 93322.03 | 15068.47 | 2 |
3 | 溫州 | 4003.86 | 7.7 | 43728.88 | 7060.69 | 11 |
4 | 紹興 | 3967.29 | 8.5 | 80260.77 | 12959.50 | 4 |
5 | 台州 | 3153.34 | 7.9 | 52511.91 | 8478.96 | 8 |
6 | 嘉興 | 3147.6 | 9.3 | 69269.37 | 11184.75 | 5 |
7 | 金華 | 2958.78 | 9.1 | 54802.37 | 8848.80 | 7 |
8 | 湖州 | 1803.35 | 9.0 | 62070.57 | 10022.37 | 6 |
9 | 衢州 | 1056.57 | 9.1 | 49838.21 | 8047.25 | 9 |
10 | 麗水 | 983.08 | 9.2 | 46437.41 | 7498.13 | 10 |
11 | 舟山 | 930.85 | 8.5 | 81653.51 | 13184.38 | 3 |
第一產業
浙江省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大米、茶葉、蠶絲、柑桔、竹品、水產品在中國佔重要地位。綠茶產量佔中國第一,蠶繭產量佔中國第二,綢緞出口量為中國30%,柑桔產量中國第三,毛竹產量中國第一。浙江是中國高產綜合性農業區,茶葉、蠶絲、柑橘、海鮮和竹製產品等在中國佔有重要地位。
浙江一個漁業大省,漁業由傳統生產型,過渡到捕澇、養殖,加工一體化,內外貿全面發展的產業化經營。石浦漁港、沈家門漁港是中國最早四大中心漁港中佔兩席,海洋捕撈量居中國之首。杭嘉湖平原是中國三大淡水養魚中心之一。
2014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為1267千公頃,比上年成長1.0%;糧食單產和總產量分別為5979公斤/公頃和757萬噸,分別比上年成長2.1%和3.2%(見表2)。油菜籽播種面積155千公頃,比上年減少2.9%;蔬菜620千公頃,成長0.2%;花卉苗木138千公頃,成長5.1%;葯材33千公頃,成長3.0%;果用瓜101千公頃,成長0.2%。
生豬年末存欄965萬頭,年內出欄1725萬頭,分別比上年減少25.1%和9.0%。肉類總產量156萬噸,比上年減少9.9%。水產品總產量為575萬噸,比上年成長3.5%,其中,海水產品產量468萬噸,成長4.6%,淡水產品產量107萬噸,減少0.7%。
全省新增成糧食生產功能區1457個,面積107萬畝,累計建成6441個、面積572萬畝;新增30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40個省級主導產業示範區和126個省級特色農業精品園,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642個,總面積360多萬畝。農民信箱系統完成升級改版,現使用者保有量達到272萬人,2014年共傳送信件6億封,簡訊9億條,日點擊量超過200萬次。全省已有農業龍頭企業7621家;全省土地流轉率達48%。新登記家庭農場5000多家,14326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
全年各級投入美麗鄉村建設資金達到208億元。到年末,全省共開展6120個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農戶(已接入和正在接入)150萬戶;開展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村1901個。全省97%的村實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37%的村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戶受益率達到42%,已有46個縣(市、區)成為美麗鄉村建立先進縣。全省在建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87個,保護利用一般村434個;農家樂休閒旅遊旅遊村856個、旅遊點2336個。“千萬農民貭素提升工程”培訓總人數69萬人。
第二產業
工業
浙江工業以輕工業、加工製造業、集體工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95年底,鄉鎮工業已佔浙江省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絲綢工業歷史悠久,產品精美,傳統工業聞名遐邇,電力工業發達,秦山核電站為國家第一座核能電站。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543億元,比上年成長6.9%,輕、重工業增加值分別為5407和7137億元,分別成長6.1%和7.4%(見表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增加值2211億元,成長5.9%。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64392億元,成長5.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12085億元,成長5.2%;出口交貨值佔銷售產值的比重為18.8%,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544億元,比上年成長5.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536億元,下降5.5%;股份製企業428億元,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1034億元,成長6.3%;私營企業1221億元,成長5.5%。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6.8%,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
建築業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2445億元,比上年成長9.0%。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利潤總額590億元,成長11.2%;稅金總額660億元,成長16.1%。
第三產業
社會消費
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905億元,比上年成長11.7%,扣除價格因素成長10.7%(見圖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4177.7億元,成長11.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727.6億元,成長13.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5179.5億元,成長11.9%;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725.8億元,成長10.1%。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成長6.7%,石油及製品類成長8.8%,食品飲料煙酒類成長13.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成長18.9%,中西葯品類成長16.5%,日用品類成長14.1%,金銀珠寶類成長5.1%,通訊器材類成長10.2%,家具類成長36.9%,五金、電料類成長47.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成長58.2%。年末全省已登記的商品交易實體市場4321家,交易額為1.95萬億元,成長9.2%。
對外經濟
2014年,進出口總額3551.5億美元,比上年成長5.8%。其中,進口817.9億美元,下降6.0%;出口2733.5億美元,成長9.9%(見表7)。月均出口228億美元,其中7月份出口26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民營企業出口1911億美元,成長14.3%,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速4.4個百分點,佔全省出口總值的69.9%,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對全省出口成長的貢獻率為97.1%。
2014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550個,比上年減少22個;契約外資24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成長0.1%和11.6%。第三產業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良好勢頭,契約外資14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3.7%、成長24.3%,分別佔外資總額的59.5%和62.0%,比上年分別回落2.4、提高6.4個百分點。
2014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1.8億美元,比上年成長17.6%;全省勞務人員實際收入1.6億美元,成長46.9%。經審批和核準的境外投資企業和機構總計577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中方投資58.2億美元,成長5.4%。全年實際對外直接投資34.8億美元,成長45.2%。
交通郵政
2014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為1517億元,比上年成長8.0%。全年鐵路、公路和水運完成貨物周轉量9548億噸公裏,比上年成長6.7%;旅客周轉量1077億人公裏,成長5 %。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684.5億元,比上年成長31%。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38.8億元,成長64.3%;電信業務總量1145.7億元,成長19.6%。年末在地電話交換機容量1769萬門,比上年減少844萬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11141萬戶,增加334萬戶。行動電話使用者7371萬戶,比上年增加299萬戶,普及率134.6部/百人;在地電話使用者1642萬戶,減少139萬戶,普及率30線/百人。年末網際網路使用者數6371萬戶,比上年增加373萬戶;其中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使用者1276萬戶,增加33萬戶。
旅遊業
2014年,全省實現旅遊總收入6301億元,比上年成長13.8%。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4.79億人次,成長10.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947億元,成長14.3%;接待入境旅遊者931萬人次,成長7.5%,實現旅遊外匯收入57.5億美元,成長6.7%。
金融業
2014年,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79242億元,比上年末成長7.5%,其中人民幣存款餘額成長7.2%。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71361億元,比上年末成長9.2%,其中人民幣貸款餘額成長9.5%。年末個人本外幣儲蓄存款餘額31167億元,比上年末成長6.2%。
年末共有境內上市公司266家,累計融資3706億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23家,佔全國中小板上市公司總數的16.8%;創業板上市公司41家,佔全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的10.1%。
全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1258億元,比上年成長13.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84億元,成長14.2%;人身險保費收入674億元,成長12.7%。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475億元,比上年成長5.2%。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350億元,人身險賠付支出125億元。
社會事業
居民生活
2014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比上年成長9.7%,扣除價格因素成長7.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0393元和19373元,成長8.9%和10.7%,扣除價格因素分別成長6.8%和8.3%。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8580元,比上年增加3370元,成長13.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6404元,比上年增加3656元,成長11.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8460元,比上年增加2581元,成長16.3%。
全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552元,比上年成長9.4%,扣除價格因素成長7.1%。其中,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27242元和14498元,成長7.9%和13.2%,扣除價格因素分別成長5.8%和10.8%。
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9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1.5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4年,全省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42.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900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10.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899.4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248.9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70萬人、109萬人、65.8萬人、73.4萬人和75.8萬人。企業正常繳費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均水準超過2500元;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100元;全省失業保險金月均標準達到1097元;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撫恤金月人均提高110元。
2014年,全省新農合參合2527.5萬人,參合率鞏固在97.7%。人均籌資標準649元,比上年成長16.5%,其中財政補助453元,佔70%。所有統籌地區各級政府人均補助均高于省政府要求的330元,部分地區人均籌資標準超過700元。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達到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8萬元。
2014年,全省在冊低保對象60.5萬人,其中,城鎮6.4萬人,農村54.1萬人(含五保對象2.9萬人)。低保資金(含各類補貼)支出21.9億元;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587元和487元,分別比上年成長11.6%和20%。獲得生活補助的城鄉低收入家庭持證重度殘疾人9.6萬名,發放補助金額4.8億元,分別成長7.8%和20%。
2014年,全省共支出醫療救助資金9.8億元,比上年增加1.1億元。投入資金4.57億元,新增各類養老機構床位數3.7萬張,新增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8147個。
福利事業
2014年,浙江省共發行各類福利彩票137.8億元,比上年增加13.3億,共籌集公益金38.2億元。
科研
浙江省擁有國務院部屬科研和開發機構27個,省市科研機構154個,向國內外開放的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重點專業實驗室3個。

2005年全社會科技投入305億元,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居中國第2位,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14項,獲獎數居中國各省、市第5位;浙江省科技綜合實力和區域創新能力分別躍居中國第7位和第6位。加強創新系統培育和基礎性研究。浙江省擁有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105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1家,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6家。
水稻育種,畜禽、魚良種選育和科學飼養,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毛竹、蠶桑、食用菌、蜂產品等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都處于中國較高水準;機電、輕紡、醫葯、化工等行業的科學研究在中國佔有重要位置;環境保護、醫學衛生等社會發展科技領域的整體水準處于中國先進水準。此外,浙江在基因技術、遙感技術、液體分離膜技術、光電技術以及沼氣、太陽能、風能、潮汐等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
2014年,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1470億元,比上年成長13.7%,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3.66%;研究和發展(R&D)經費支出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34%左右,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財政科技投入208億元,比上年成長8.4%;財政科技撥款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為4.03%。
全省有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77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101家,累計6232家。新培育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78家,示範企業50家,累計分別為492家和296家。全年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為26.1萬件和18.9萬件,分別比上年下降11.1%和6.8%。
文化
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公共圖書館98個,文化館102個,博物館148個,隸屬文化部門藝術表演團體57個。省市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各78座,縣級廣播電視台66家。有線電視使用者1495萬戶,比上年成長3.0%;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為99.6 %和99.65%。全年共審查電影38部,製作電視劇62部2717集;製作卡通片41部1750集,19020分鍾。全年廣播影視經營收入340億元,比上年成長10.2%,其中電影票房收入23.61億元,成長30.9%。全年觀影6426萬人次,共完成28.7萬場農村電影放映任務。全省14家圖書出版社,共出版圖書12963種,總印數3.68億冊,比上年下降3.9%;公開發行報紙69種;出版期刊223種。
衛生
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衛生機構3萬個(包括村衛生室)。各類醫院床位數21.3萬張,比上年成長8.1%;衛生技術人員顯著增加,全省衛生技術人員37.5萬人,比上年成長6.5%,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58萬人,註冊護士14.51萬人,分別成長5.4%和9.4%。醫院年診療23932萬人次,比上年成長8.0%。孕產婦死亡率5.52/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29‰。省級預約平台全年累計新增註冊使用者125.4萬人、預約總量544.2萬次、預約成功399萬次,預約成功率73.3%;平台歷史累計註冊使用者339萬人,預約總量1373萬次、預約成功量960萬次,預約成功率70%。總計接入194家醫院。
體育
2014年,浙江運動員在各類國際性、洲際性、全國性比賽中共獲得世界冠軍9個、亞洲冠軍21個、全國冠軍148個。共建立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4個,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12個。年末全省共有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384所,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42所;省級青少年戶外活動營地49個,國家級營地5所。全年共銷售體育彩票107.2億元,比上年增加20.9億元,成長24.2%。
基礎教育
截止2014年,全省共有幼稚園8871所,在園幼兒185.8萬人。幼稚園專任教師11.2萬人,比上年增加0.2萬人;幼兒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9.6%,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全省共有國小3344所,招生59.8萬人;在校生354.5萬人,比上年增加4.9萬人,成長1.4%,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9%。國小生均校舍建築面積7.8平方米;生均圖書25.9冊;每百名學生擁有電腦16.4台;國小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的學校比例為95.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建立校園網校數比例為98.8%,提高0.9個百分點。共有國中1719所,招生50.4萬人,比上年減少0.8萬人,減少1.6%;在校生149.9萬人,國中入學率為99.95%。國中生均校舍建築面積16.9平方米;生均圖書42.2冊;每百名學生擁有電腦26台;國中體育運動場(館)面積達標的學校比例為96.3%,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建立校園網校數比例為98.3%,減少0.7個百分點。
義務教育中國小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校生143.9萬人,比上年成長2.9%,其中在公辦學校就讀人數為103萬人,佔71.6%。隨遷子女在校生中,在國小就讀的有114.5萬人,比上年增加2.6萬人,成長2.3%;在國中就讀的有29.4萬人,比上年增加1.5萬人,成長5.4%。
全省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75所,招生24.6萬人,在校生74.8萬人;普通高中561所,招生25.2萬人,在校生79.1萬人,畢業生29.7萬人。
高等教育
2014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07所(含獨立學院及籌建院校)。研究生、大學部、專科招生比例為1:7.6:6.5;普通聯考錄取率為85.8%,與上年基本持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全年研究生招生20164人,其中,博士生2343人,碩士生17821人,招生總數比上年增加629人,成長3.2%;在校研究生60511人,其中,博士、碩士在校生分別為10634人、49877人,在校研究生總數比上年增加2710人,成長4.7%。普通本專科招生28.4萬人,比上年成長0.4%,本專科招生比為53.7:46.3;在校生97.8萬人,成長1.9%,畢業生25.4萬人,成長3.7%。
文化
方言
人口的98%以上,除此以外還有閩南語、蠻話、客家語、畲家話、官話等語言人口分布在省內個別縣市。
象征
樟樹為省樹、蘭花為省花。
金錢松(吉祥之樹)、銀杏(長壽之樹)、毛竹(富民之竹)、榧樹(造福之樹)為浙江省特色樹。
梅花(高潔之花)、荷花(清純之花)、桂花(天香之花)、山茶花(幸福之花)為浙江省特色花。
文化遺產
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新近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蕭山“跨湖橋遺址”也獲得了豐富得遺跡、遺物。2005年,浙江省在中國率先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位居中國第一。2007年,省政府又公布了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10大類225項。
在中國率先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數量位居中國第一。
民間表演 (36個) | 戲曲 | 越劇[嵊州] | 調腔[新昌] | 平調[寧海] |
昆劇[永嘉] | 婺劇[金華] | 皮影戲[海寧] | ||
三腳戲[淳安] | 杭劇[杭州] | 紹劇[紹興] | ||
蓮花落[紹興] | 甬劇[寧波] | 姚劇[餘姚] | ||
甌劇[溫州] | 湖劇[杭嘉湖] | |||
曲藝 | 四明南詞[寧波] | 明州走書[寧波] | 西湖小熱昏[杭州] | |
鼓詞[瑞安] | 蓮花落[紹興] | 平湖調[紹興] | ||
道情[金華] | 鈸子書[平湖] | 攤簧[蘭溪] | ||
詞調[臨海] | 舟山鑼鼓[舟山] | |||
舞蹈 | 奉化布龍 | 長興百葉龍 | 青田魚燈 | |
十八蝴蝶(永康) | 海鹽滾燈 | 淳安竹馬 | ||
浦江板凳龍 | 大頭和尚舞[寧波] | |||
造型藝術 (24個) | 朱炳仁銅雕 | 青田石雕 | 東陽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
龍泉寶劍 | 寧波朱金木雕 | 骨木鑲嵌 | 都錦生織錦[杭州] | |
西湖綢傘 | 硤石燈彩[海寧] | 王星記扇[紹興] | 樂清細紋刻紙 | |
桐廬剪紙 | 蕭山花邊 | 蒼南夾纈 | 桐鄉藍印花布 | |
甌塑和甌綉 | 黃岩翻簧竹雕 | 東陽竹編 | 嵊州竹編 | |
浦江麥桿貼 | ||||
民俗風情 (5個) | 衢州南宗祭孔 | 景寧畲族祭祀儀式 | 海鹽騷子 | 煉火[磐安] |
掃蠶花地[德清] | ||||
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 | 湖州山歌和琴書 | 路橋氣象諺語 | 漁民號子 | 天台山佛教音樂 |
織裏刺綉 | 杭州刺綉 | 昌化竹編 | 松陽端午茶 | |
台州道情 | 桑生產習俗 | 杭派書畫裝裱工藝 |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寧海縣平調 | 青田石雕 | 杭州銅雕 | 寧波金銀彩綉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西泠印社金石篆刻 | 樂清細紋刻紙 | 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 | 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 |
世界遺產 | 杭州西湖 | 江山江郎山 |
飲食
西湖醋魚
浙江菜,簡稱浙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其地山清水秀,物產豐富佳餚美,故諺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浙江省位于我國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東部沿海漁場密布,水產資源豐富,有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物產豐富,佳餚自美,特色獨具,有口皆碑。

具有悠久歷史的浙江菜品種豐富,菜式小巧玲瓏,菜品鮮美滑嫩、脆軟清爽,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在中國眾多的地方風味中佔
寧波湯圓
有重要的地位。浙菜主要有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四個流派所組成,各自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原料講究品種和季節時令,以充分體現原料質地的柔嫩與爽脆,所用海鮮、果蔬之品,無不以時令為上,所用家禽、畜類,均以特產為多,充分體現了浙菜選料講究鮮活、用料講究部位,遵循“四時之序”的選料原則,選料刻求“細、特、鮮、嫩。”
浙菜以烹調技法豐富多彩聞名于國內外,其中以炒、炸、燴、熘、蒸、燒6類為擅長。“熟
東坡肉
物之法,最重火候”,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註重主配料味的配合,口味富有變化。
風景名勝
概況
浙江文化屬于典型的“中國東南文化區”,其主體構成是吳越文化。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省級321處,市縣級1674處,共有文物保護點近4萬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3個。
浙江省有重要地貌景觀800多處,水域景觀200多處,生物景觀100多處,人文景觀100多處;18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4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2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個,國家森林公園35個。浙江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27處,國家自然保護區65處,是森林公園最多的省,有絲綢、茶葉、服裝、南宋官窯等博物館。
景點
城市 | 著名景點 |
---|---|
杭州 | 西湖、京杭大運河、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千島湖、天目山、富春江、南宋御街、宋城、良渚遺址 |
寧波 | 象山影視城、雪竇山、蔣氏故居、四明山、東錢湖、甬江、浙東大峽谷 |
嘉興 | 南湖、烏鎮、西塘、錢塘潮、南北湖、鹽官鎮、九龍山(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莫氏庄園、茅盾故居、京杭大運河、杭州灣跨海大橋、嘉紹跨海大橋 |
溫州 | 雁蕩山、楠溪江、洞頭列島、銅鈴山森林公園 |
舟山 | 普陀山、桃花島、舟山群島、衢山島觀音山、嵊泗列島 |
湖州 | 莫幹山、苕溪、南潯古鎮、蓮花庄、太湖、中南百草園、九龍峽 |
金華 | 橫店影視城、雙龍洞、仙華山 |
紹興 | 會稽山、紹興東湖、沈園、鏡湖、蘭亭、新昌大佛寺 |
衢州 | 江郎山、龍遊石窟、仙霞嶺 |
台州 | 天台山、台州府城牆、神仙居、長嶼硐天、括蒼山 |
麗水 | 千峽湖、沙灣十景、仙都風景區、飛雲江 |
特產
城市 | 特產 |
---|---|
杭州 | 西湖龍井、杭州絲綢、西湖藕粉、徑山茶、西湖綢傘、雪水雲綠茶、蕭山蘿卜幹、臨安山核桃、東塢山豆腐皮、蕭山雞、杭州燉菜、富春江鰣魚、杭州塘棲枇杷等 |
寧波 | 奉化芋艿頭、奉化水蜜桃、邱隘鹹菜、寧波湯圓、三門青蟹、寧波紅膏熗蟹、樓茂記香幹、寧波臭冬瓜等 |
嘉興 | 五芳齋粽子、南湖菱、文虎醬鴨、三珍齋八寶飯、西塘八珍糕、藍印花布、杭白菊、汾湖蟹、鳳橋水蜜桃、平湖西瓜、烏鎮姑嫂餅、烏鎮絲綿、荷葉粉蒸肉、斜橋榨菜、濮院羊毛衫、海寧皮革、桐鄉檇李等 |
溫州 | 溫州鴨舌、溫州魚餅、溫州甌柑、文成冬粉、平陽馬蹄筍、瑞安白毛茶、蒼南翠龍茶、蒼南四季柚、蒼南檳榔芋、溫州燈盞糕等 |
舟山 | 嵊泗貽貝、舟山三疣梭子蟹、普陀水仙、金塘李、登步黃金瓜、普陀佛茶、舟山晚稻楊梅等 |
湖州 | 安吉白片、湖絲、湖筆、太湖三寶、太湖百合、湖州雪藕、長興白果、長興板傈、莫幹黃芽、顧渚紫筍等 |
金華 | 金華火腿、義烏蜜棗、永康鵝肥肝等 |
紹興 | 新昌小京生、新昌春餅、紹興黃酒、紹興茴香豆、紹興梅幹菜等 |
衢州 | 三頭一掌、龍遊發糕、開化紙、龍遊方山茶等 |
台州 | 臨海蜜橘、黃岩蜜橘、臨海蟠毫、天台山雲霧茶、糟羹、仙居雲峰茶、黃岩龍乾春、臨海羊岩勾青、仙居三黃雞、溫嶺高橙、仙居楊梅、玉環文旦、邵家渡草莓等 |
麗水 | 縉雲燒餅、安仁魚頭、高山田螺、卷餅等 |
著名人物
自東漢至現代,浙江籍文學家載入史冊者已逾千人,約佔中國的1/6,科學界到處是浙江人的身影,“兩院”院士(學部委員)中,浙江籍人士佔了近1/5,其中寧波兩院院士中國最多。

古代文學家:沈約、錢起、羅隱、林逋、永嘉四靈(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王冕、劉基、于謙、張煌言、袁枚、龔自珍、朱彝尊、厲鶚和、王守仁、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錢德洪、沈國模、史孝鹹、駱賓王、孟郊、張玉娘、朱淑真、周邦彥、陸遊、李漁、洪升、高則誠、宋濂
近現代文學家:魯迅、秋瑾、沈尹默、白莽、俞平伯、徐志摩、戴望舒、貫休、戴復古、夏承燾、陳亮、葉適、茅盾、馮驥才、餘秋雨、鬱達夫、金庸、柔石、殷夫、馮雪峰、夏衍、艾青、穆旦、戴望舒、李叔同、陳忠遠
美女:西施、蘇小小、鄭旦、唐婉、謝道韞、柳如是、祝英台、孫尚香
國學大師:章太炎、王國維
軍政界:勾踐、孫權、錢鏐、宗澤、劉基、王充、蔣介石、周恩來、喬石、董建華、陳霸先、于謙、陳誠、陳布雷、湯恩伯、胡宗南、戴笠、毛人鳳
科教界:沈括、畢升、蔡元培、竺可楨、錢三強、錢學森、嚴濟慈、蘇步青、陳省身、屠守鍔、吳自良、錢正英、黃昆、張宗燧、趙九章、馮端、趙忠堯、童第周、馮澤芳、汪猷、徐匡迪、路甬祥、屠呦呦
書畫家:沙孟海、沙二海、虞世南、趙孟頫、徐渭、馬遠、黃公望、陳洪綬、任伯年、吳昌碩、豐子愷、朱宣鹹、黃賓虹、潘天壽、劉文西、葉淺予、成忠臣、林之源

企業家:馬雲、丁磊、沈國軍、沈南鵬、陳天橋、周成建、孫德良、張靜章、王振滔、郭廣昌、魯冠球、李書福、鄭秀康、宗慶後、錢金波、邱繼寶、王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