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498年克裏斯托弗·哥倫布來到蓋亞那的海岸。一百多年後荷蘭人開始在這裏殖民。
1604年法國開始侵入,建立居民點。後英國、荷蘭、法國和葡萄牙相互爭奪此地,直到1816年最後歸屬法國。
1946年法國宣布法屬蓋亞那為法國的"海外省"。從此以後,許多土著號召自治,盡管從法國獨立之恩惠隻有5%,部分因法國的政府供應更多的津貼。從1947年開始法屬蓋亞那擁有有限的自治權,從此該地區在法國國民議會和參議會有兩個議員席。1968年歐洲在庫魯建立了一個航天發射場,亞利安火箭在這個發射場發射。在庫魯,歐洲太空計畫,使法屬蓋亞那的這個角落,變成了現代的世界,並吸引了一些人移居到此工作。
1977年成為法國的一個大區。糖和雨林木材成為了殖民地的經濟支柱。奴隸們從非洲帶了種植糖園的工作,盡管他們的成功被在地的印地安人的敵視和熱帶的疾病所限製。且在1848年的奴隸製度廢除以後,種植園的產量,從來無法配合法國的加勒比海殖民地,在地的工業幾乎崩潰了。在大約相同的時間,法國決定減少監獄的費用,將受刑人移民至蓋亞那,貢獻殖民地的發展。約有70,000罪犯-包括阿爾弗雷德德雷福斯和亨利papillon charriere,在1852年和1939年之間到達。剛開始,許多流放的罪犯,沒能熬過了惡劣的環境,大部分都死于瘧疾和發燒。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蓋亞那仍然是罪犯的殖民地。
自然環境
法屬蓋亞那是法國的一個海外屬地和一個地區。北臨大西洋,東部和南部緊鄰巴西,西邊與蘇利南相接。該國狹窄的海岸線低于海平面,並且逐漸形成大草原。內陸自丘陵到高山地帶被茂密的森林所覆蓋。

內陸平均氣溫80F(27℃),濕度很大,然而,信風使得海岸一帶氣候非常舒適。每年兩個雨季-11月到1月和4月到6月,多為驟雨,陰雨在這裏是看不到的。法屬蓋亞那位于南美洲的東北海岸上,面積堪比愛爾蘭或美國的印第安納州。東部和南部毗鄰巴西,北臨大西洋,西面是蘇利南,沿馬羅尼(馬羅韋納)和利塔尼河一線為邊界區域。全國約90%的人口幾乎不生活在同巴西接壤邊疆上的熱帶雨林,而是從沿海的長灘,逐漸地向低緩的塔馬克-哈馬克山增加。大多數的蓋亞那人,沿著大西洋海岸居住,此區域包含國家大多數有限的道路網。海岸主要與紅樹屬植物沼澤地連成沙灘。
動物包括猴子,中南美洲的鱷魚、南美貘、美洲豹、美洲豹貓和食蟻獸。
此地氣候濕熱,甚至當不下雨時,空氣中濕度也重。因國家處于赤道雨林帶上,氣溫徘徊于30°C左右,且年雨量超過2500mm。雨季是從1月到6月,5月雨最多。首府卡宴和大西洋海岸一帶較適合居住,大部分的內陸區域較悶熱。
區域劃分
分為兩個區,和22個市鎮:
聖洛朗杜馬羅尼區 | 卡宴區 |
---|---|
Awala-YalimapoMana聖洛朗杜馬羅尼ApatouGrand-SantiPapaïchtonSaülMaripasoula | CamopiSaint-GeorgesOuanaryRéginaRouraSaint-ÉlieIracouboSinnamary庫魯馬古利亞Montsinéry-TonnegrandeMatoury卡宴Remire-Montjoly |
地理位置
位于南美洲東北部赤道附近,東南與巴西接壤,西與蘇利南毗鄰,北臨大西洋。海岸線長320公裏。屬熱帶雨林氣候,平均氣溫27℃。地勢南高北低,沿海為寬16-48公裏的沖積平原,多沼澤,集中人口的90%以上;內地為蓋亞那高原,森林密布。河流眾多,主要有馬羅尼河、馬納河、奧亞波克河等,水量豐沛,多急流瀑布。地近赤道,屬熱帶雨林氣候。沿海地區年平均氣溫25-26℃,年降水量達3,500毫米。森林佔全境面積80%以上。有鋁土、金、鉭、鐵等礦藏。

政治情況
法國總統委任的省長(或稱地方總統)為名義最高行政負責人,省長經議會選舉產生,法總統任命,行政權在部長會議,由總理負責。政府由省長、部長會議、兩議會議長和法國國民議會議員和參議員組成(法圭在法國國民議會中有兩名議員,在參議院中有一名議員)。有兩個議會,即省議會和地方議會。前者有議席19個,後者有31席。兩議會均由普選產生,任期六年。司法機構設在馬提尼克島的法蘭西堡法院為法屬蓋亞那、瓜德羅普和馬提尼克的抗訴法院。樞密院位居冊機構,設主席一名、政事樞要若幹名。法屬蓋亞那有一終審法院,大法官終身任職。
政黨情況
(1)蓋亞那民主行動黨(Action Democrate Guiana)。
(2)蓋亞那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 Guyanais,PSG):1956年成立。
(3)蓋亞那民主力量(Forces Democratiques Guyanaise):1989年從蓋亞那社會黨中分出。
(4)保衛共和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Republique,RPR):1946年成立。右翼黨派。
(5)法國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emocratie Francaise):1979年成立,中間派。
軍事情況

法國負責法圭防務。2001年估計,法國在法圭駐軍3250人,另有憲兵600人。與法國教育製度相同,實行10年製免費義務教育。
1964年在庫魯地區建成火箭發射中心,歐洲宇航局在此從事阿麗亞娜火箭的發射業務(參看詞條歐洲航天發射中心)。
《法屬蓋亞那報》:日報,發行量5500份;《蓋亞那報》:日報,發行量1000份。卡宴廣播電台每周播音126小時。托特莫諾廣播電台每日播音24小時。諾曼廣播電台用當地土語廣播。均為私人電台。法國海外廣播電視公司:每天播音16小時,每周播放電視節目32小時。
經濟發展
由于受地理位置限製、基礎設施陳舊和缺少熟練工人等原因,經濟發展受阻 。經濟以農業,林業和漁業為主,集中在沿海地帶,內地大部未開發,工業很少。主要出產木薯、稻米、玉米、甘蔗和硬木。還開採少量黃金和鋁土。沿海產魚蝦。工業僅有製糖、釀酒等小工場。輸出海蝦、木材、黃金等,輸入機器、糧食、石油產品、日用工業品等。

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法國援助,大部分製成品、食品和能源需進口,林業、漁業和旅遊業方面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失業是一個較大的社會問題。
礦產主要有鋁礬土、高嶺土和金礦等。森林覆蓋率達90%,擁有熱帶特有的各種硬木及可提煉香精的花梨木。工業不發達,農業生產集中在沿海地區,產值佔GDP的11.4%。
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木薯、甘蔗、蔬菜等。
旅遊業正在發展中。熱帶自然風光和內地印第安人村落對遊客有很大吸引力。1999年接待遊客68211人次,有旅館客房1200套。
法圭地區無鐵路,公路:總長1817公裏。水運:內河航運線總長3760公裏。空運:首府卡宴有一個國際機場,可起降大型噴氣飛機。
主要進口食品、石油和石油製品、機械和交通工具、製成品等;出口魚蝦、木材、大米等。主要貿易對象是法國、美國、日本、德國、千裏達托貝哥等國。
社會文化
語言
蓋亞那原住民的語言有六種,分成三種語系:
瓦揚皮語(wayampi)、埃梅裏用永語(émérillon)屬于圖皮-瓜拉尼語系(Tupi-Guarani) 阿拉瓦克語系(arawak)、巴裏庫爾語(palikour)屬于阿拉瓦語系卡裏納語(kalihna)、瓦亞納語(wayana)屬于加勒比語系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基于法文和英文的克裏奧爾語言。
宗教
法屬蓋亞那人,主要是信奉羅馬天主教,且法語是官方的語言。幾乎每個人都說本國的混合語克裏奧爾人,法國的Guianese,當時逃亡的黑奴,且美洲印地安人,維持他們自己的宗教,並且說阿拉瓦克語、加勒比語、埃默裏永語、Oyapi、Palicur 和瓦亞納語 。標志符號都和法國連結,法郎、警察和人行道咖啡館都混合法國的影響--嘉年華會,狂歡節,黑奴木雕和加勒比海音樂、跳舞,帶給蓋亞那明顯的非拉丁氣氛。
華人華僑
中國自1898年開始移民,現有華僑約5000人,其中約有1500人已獲法國國籍,其餘大部分均取得長期或短期居留權。多數為廣東客家人,來自東莞、寶安、惠州等地,約有400人來自浙江的金華、青田一帶。主要從事食品、百貨、餐館等職業,約有400多家。旅法圭華僑人數約佔全省3%,稅收佔全法圭總額25%。

華人社團 卡宴華僑公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個華僑社團。成立于1956年,理事會為其領導機構。截止2014年按期繳納會費的固定會員有347個,但實際會員為4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