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開封。這裏曾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後兩場全國會試在這裏舉行,上千年的科舉製度在這裏劃上句號。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中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後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定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簽訂共建協定,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建有國家教育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部體育藝術師資培訓培養基地、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及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等4個國家級教育、科研基地。辦有出版社和多種學術刊物,圖書館藏書750萬冊(件)。校區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其中明倫校區近代建築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倫校區
校區地址:河南省開封順河回族區明倫街85號。
2006年6月,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獲得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榮稱號並通過了國務院的核定,處在第五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項,序號為:984,編號為:Ⅴ--111,單位名稱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舊址,時代為:民國。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地處開封市舊城東北隅,北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開寶寺塔(俗稱鐵塔),東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封城牆。該建築群佔地面積近600畝,總建築面積17579.46平方米,從校大門向北至大禮堂構成一條南北長0.5公裏的中軸線,中軸線東內側有“六號樓”;東外側有分布整齊的10座齋房(稱“東十齋”),中軸線西內側有“七號樓”;西外側有兩座齋房(稱“西二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貢院碑”與“重修河南貢院碑”兩個碑廊。建築群整體構圖以主體建築居中,前門後堂,左右齋房,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書院建築布局。
河南大學近代建築群繼承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的優秀成果,其風格中西合璧,表現了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體現學校厚重的歷史及冼練凝重的風貌。建築群從整體到局部,均是中國近代優秀建築的代表作品。
中國各地的貢院,自科舉考試廢止之後不復存在,僅留下一些遺跡可尋,但在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外語學院北側,完好地保留了兩通四角碑亭,每個亭內都立有一通清代河南貢院碑。其一為《改建河南貢院碑記》,立于雍正十年(1732年),碑文為當時河南巡撫田文鏡撰寫;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貢院碑記》,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文是時任河南巡撫牛鑒撰寫。碑文詳細記載了河南貢院遷移和興建的具體情況,歷經數百年後,碑文已是斑駁難辨。
金明校區
校區地址:河南省開封市金明大道北段
2000年9月5日,經省委、省政府批準立項,河南大學在開封市汴西新區征地1849畝籌建新校區,總投資11億元左右。2001年10月15日,河南大學新校區奠基。2005年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主要建築有圖書館等。圖書館,總建築面積47000平方米,樓體地上8層,地下1層,高44.6米,是河南省最大的圖書館。
若從半空中鳥瞰,新校區的地形酷似古代青銅器“鉞”,折線環形機動車道與“丫”字型人行道相結合,形成新校區的整體骨架,一條蜿蜒幾百畝的水系貫穿南北。
廣場的主題景觀,這是一座高達26米的鍾塔,為新校區的標志性建築。庄重現代的新塔與古樸雄渾的老塔(開封鐵塔)遙相呼應,是對河大精神的延伸;同時新塔“隻爭朝夕,把握今時”的寓意,也是對新河大在新時期重鑄輝煌的期待和對廣大師生“珍惜現在,實現夢想”的勵勉。
龍子湖校區
校區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龍子湖。

2010年5月,河南省政府批準了河南大學在鄭東新區征地千畝,規劃建設國際學院的構想。學院擬選址于龍子湖東北部,京港澳高速與連霍高速公路交匯處西南角。規劃建設校園面積1475畝。2012年6月17日,河南大學國際學院校區奠基儀式在鄭州龍子湖畔隆重舉行。已規劃河南大學國際金融學院、國際漢學院、少林國際體育學院等項目。
歷史沿革
河南大學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河南開封。1912年,著名教育家王敬芳(王摶沙)發起,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河南都督張鎮芳支持,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河南貢院舊址建立,林伯襄任校長,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1923年,著名教育家凌冰倡導,河南督軍馮玉祥支持,河南歷史上第一所大學中州大學,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基礎籌建,張鴻烈任校長,設文、理科。後發展為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國立河南大學,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15個系,享譽海內外。新中國成立後,河南大學分出河南醫學院、河南農學院、新鄉師範學院、河南化工學院、信陽師範學院,組建武漢水利學院、中南財經學院,校本部改為河南師範學院、開封師範學院。1959年,開封師專(原河南大學堂)並入,重建理科。1979年,更名為河南師範大學。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重建工科。2000年,開封醫專、新開封師專並入,重建醫科。2000年,開封新校區開建。2010年,鄭州校區啓動。
河南大學建校百餘年來,追求卓越、自強不息,為河南振興、中國崛起、世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青酶素研製、抗日醫療救護、人造衛星上天、甲骨文研究中,都有河大人的不倦身影。河大學子鄧拓、白壽彝、馬可、楊廷寶、高濟宇、趙九章、姚雪垠、張伯聲、袁寶華、尹達、劉敬宜、劉瀟然、郭麟閣、羅夢冊、沈克昌、李奉三、王鳴岐、張劭、汪美先、張效房、李守孔、王宏劍、楊光斌、張鎖江、李樸民、毛萬春等卓有建樹,河大教授範文瀾、董作賓、餘家菊、羅章龍、張金鑒、嚴愷、樊映川、馮景蘭、李先聞、李賦京、趙儷生、嵇文甫、趙紀彬、任訪秋、孫作雲、李長傅、黨鴻辛、劉炳善、徐盛桓、胡雄定、吳祖謀、武秀之等聞名全國。
目前,河南大學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藝術等12大學科門類,89個大學部專業,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型,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專任教師30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1500多人。全日製在校生5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10000多人。學校佔地面積4000多畝,建築面積130多萬平方米。老校區近代建築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書館藏書450多萬冊,固定資產20多億元。學校有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學、黃河中下遊數位地理技術實驗室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社科基地。有國家“973”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2人、“長江學者”1人。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榮譽。學校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是世界大學聯合會成員、亞太大學聯合會理事。
河南省政府十分重視河南大學的建設,印發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學振興計畫》。將河大按“211工程”高校、“985工程”優勢學科平台高校標準進行建設。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提出把河南大學建設成全國一流大學。武書連2013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河南大學名列第66位。
近年來,河南省實施鄭汴一體化戰略,打造鄭汴都市區,建設鄭州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鄭州開封快速路通車,鄭州開封城際鐵路實施。河南大學開封校區離鄭州市建成區的距離縮短至三十公裏。河南大學鄭州校區位于京港澳高速與連霍高速公路交匯處,是鄭州捷運1號線的東起點,與鄭州市中央商務區、鄭州新火車站、新鄭國際機場相距不遠。河南大學的前景越來越好。
科研成果
科研單位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共建);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特種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學、黃河中下遊數位地理技術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節能減阻助劑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文科科研基地2個: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
省級科研基地:
中原發展研究院、河南省高校人文重點學科開放研究中心、河南省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河南省豫台關系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英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文藝學研究中心、河南省天然葯物與免疫調節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光伏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多酸化學重點實驗室、河南省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環境與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醫學重點實驗室、河南省高校作物抗逆改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無機離子交換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杜仲栽培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阻燃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數位區域模擬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高校光電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高校智慧型技術與系統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高校鉬鎢化學與化工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高校植物種質資源與遺傳工程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高校環境變化與水土污染防治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高校動物轉基因與細胞工程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河南省高校認知與行為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科研成果
- 科研論文發表
從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資料庫(簡稱SCI資料庫)檢索統計得知,河南大學2008-2011年共有1265篇科技論文被Web of Science收錄。
2011年,河南大學當年被Web of Science資料庫收錄的論文有345篇。根據文獻類型的統計分析可知,該校發表的1265篇科技論文,以普通論文(98%)為主。
河南大學2008-2011年發表的科技論文總被引次數為2790次,篇均被引用次數為2.21次,平均每年的被引用次數達到697.5次。
- 科研成果&項目
2011年9月,河南大學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機理與調控的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2011年度項目立項,這是河南省“973”計畫項目作為首席單位的重大突破。曾先後獲得2007年度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第一批、第二批評審結果公示結束,由河南大學關愛和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期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和耿明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與政策研究”雙雙中標,拿下兩個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在河南高校歷史上是第一次。
截至2013年底,河南大學先後獲批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多項,獲省部級項目55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50多項。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學校有2400多名專任教師,其中雙聘院士11人,長江學者1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3人,“青年千人計畫”專家1人 ,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14人,省級優秀專家34人,各級特聘教授62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1246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省級教學名師1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省級教學團隊13個。
長江學者:萬師強
青年千人計畫專家:師冰洋
國家級教學名師:耿明齋、王立群
省級教學名師:秦耀辰、耿明齋、孟彩雲、宋純鵬、王崇喜、楊 軍、王寶童、牛保義、王立群、李偉昉、李蘊才、陳家海、劉綉華、谷艷芳、馬建華、李鎖
帶頭人 | 教學團隊名稱 | 省級獲評時間 | 國家級獲評時間 |
---|---|---|---|
劉綉華 | 分析化學專業教學團隊 | 2013 | |
秦耀辰 | 地理科學主幹課程教學團隊 | 2007 | 2010 |
趙國祥 | 套用心理學教學團隊 | 2011 | |
劉志軍 | 教育學專業教學團隊 | 2010 | |
程民生 | 中國古代史教學團隊 | 2009 | |
閻照祥 | 世界歷史教學團隊 | 2011 | |
尚富德 | 植物生物學教學團隊 | 2009 | |
王崇喜 | 球類運動教學團隊 | 2007 | |
楊軍 | 體育運動技能教學團隊 | 2012 | |
徐盛桓 | 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團隊 | 2008 | 2008 |
關愛和 |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 | 2008 | 2009 |
張偉風 | 光學與近代物理教學團隊 | 2010 | |
王立群 |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 | 2012 | |
吳澤勇 | 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教學團隊 | 2013 | |
顧玉宗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 | 2015 | |
王性玉 | 財務管理教學團隊 | 2015 |
院系概況
截至2015年10月,河南大學設有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法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外語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電子學院、電腦與信息工程學院、環境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土木建築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醫學院、葯學院、護理學院、淮河臨床學院、東京臨床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軟體學院、民生學院、國際漢學院、歐亞國際學院、人民武裝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公共體育教研部等33個學院(部),92個大學部專業。
學院 | 專業名稱 | 師範 | 學製 | 學位門類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師範 | 4年 | 法學 |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哲學 | 4年 | 哲學 | |
社會工作 | 4年 | 法學 | ||
公共事業管理 | 4年 | 管理學 | ||
行政管理 | 4年 | 管理學 | ||
勞動與社會保障 | 4年 | 管理學 | ||
經濟學院 | 經濟學 | 4年 | 經濟學 | |
經濟統計學 | 4年 | 經濟學 | ||
財政學 | 4年 | 經濟學 | ||
金融學 | 4年 | 經濟學 | ||
保險學 | 4年 | 經濟學 |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4年 | 經濟學 | ||
法學院 | 法學 | 4年 | 法學 | |
教育科學學院 | 教育學 | 師範 | 4年 | 教育學 |
教育技術學 | 師範 | 4年 | 理學 | |
學前教育 | 師範 | 4年 | 教育學 | |
套用心理學 | 兩者兼有 | 4年 | 理學 | |
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師範 | 4年 | 教育學 |
運動訓練 | 4年 | 教育學 | ||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 | 師範 | 4年 | 教育學 |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 | 兩者兼有 | 4年 | 文學 |
漢語國際教育 | 師範 | 4年 | 文學 | |
戲劇影視文學 | 4年 | 藝術學 | ||
外語學院 | 英語 | 兩者兼有 | 4年 | 文學 |
俄語 | 4年 | 文學 | ||
德語 | 4年 | 文學 | ||
日語 | 4年 | 文學 | ||
翻譯 | 4年 | 文學 | ||
法語 | 4年 | 文學 | ||
新聞與傳播學院 | 新聞學 | 4年 | 文學 | |
廣播電視學 | 4年 | 文學 | ||
廣告學 | 4年 | 文學 | ||
編輯出版學 | 4年 | 文學 | ||
廣播電視編導 | 4年 | 藝術學 |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4年 | 藝術學 | ||
歷史文化學院 | 歷史學 | 師範 | 4年 | 歷史學 |
世界史 | 4年 | 歷史學 | ||
文物與博物館學 | 4年 | 歷史學 | ||
文化產業管理 | 4年 | 管理學 | ||
旅遊管理 | 4年 | 管理學 | ||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師範 | 4年 | 理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4年 | 理學 | ||
統計學 | 4年 | 理學 | ||
物理與電子學院 | 物理學 | 師範 | 4年 | 理學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4年 | 工學 | ||
通信工程 | 4年 | 工學 |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4年 | 工學 | ||
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 | 師範 | 4年 | 理學 |
套用化學 | 4年 | 工學 | ||
材料化學 | 4年 | 工學 |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4年 | 工學 |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 | 師範 | 4年 | 理學 |
生物工程 | 4年 | 工學 | ||
植物科學與技術 | 4年 | 農學 | ||
環境與規劃學院 | 地理科學 | 師範 | 4年 | 理學 |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 4年 | 理學 |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 4年 | 理學 | ||
地理信息科學 | 4年 | 理學 | ||
環境科學 | 4年 | 理學 | ||
電腦與信息工程學院 | 自動化 | 兩者兼有 | 4年 | 工學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4年 | 工學 | ||
軟體工程 | 4年 | 工學 | ||
網路工程 | 4年 | 工學 | ||
土木建築學院 | 建築學 | 5年 | 工學 | |
城鄉規劃 | 5年 | 工學 | ||
土木工程 | 4年 | 工學 | ||
醫學院 東京臨床學院 淮河臨床學院 | 臨床醫學 | 5年 | 醫學 | |
口腔醫學 | 5年 | 醫學 | ||
護理學院 | 護理學 | 4年 | 理學 | |
葯學院 | 葯學 | 4年 | 理學 | |
葯物製劑 | 4年 | 理學 | ||
中葯學 | 4年 | 理學 | ||
工商管理 學院 | 工商管理 | 4年 | 管理學 | |
市場行銷 | 4年 | 管理學 | ||
會計學 | 4年 | 管理學 | ||
財務管理 | 4年 | 管理學 | ||
人力資源管理 | 4年 | 管理學 | ||
電子商務 | 4年 | 管理學 | ||
藝術學院 | 音樂表演 | 4年 | 藝術學 | |
音樂學 | 師範 | 4年 | 藝術學 | |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 4年 | 藝術學 | ||
舞蹈編導 | 4年 | 藝術學 | ||
表演 | 4年 | 藝術學 | ||
動畫 | 4年 | 藝術學 | ||
美術學 | 師範 | 4年 | 藝術學 | |
繪畫 | 4年 | 藝術學 | ||
攝影 | 4年 | 藝術學 | ||
視覺傳達設計 | 4年 | 藝術學 | ||
環境設計 | 4年 | 藝術學 |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9月,河南大學有省級大學部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4個,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省級精品課程39門;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9個,省級特色專業22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4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0個;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1個,省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2個。
省級大學部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土木工程、通信工程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自主學習型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兩台一線”音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新聞與傳播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環境與規劃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實驗教學中心、電子測控與通信工程實訓中心、新聞與傳播實驗教學中心、葯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藝術實驗教學中心、土建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套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國家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省級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五年製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所屬學院 | 專業類別 | 專業名稱 | 省級獲評時間 | 國家級獲評時間 |
---|---|---|---|---|
化學化工學院 | 特色專業 | 化學 | 2010 | 2010 |
化學化工學院 | 特色專業 | 套用化學 | 2007 | |
淮河臨床學院 | 特色專業 | 臨床醫學 | 2012 | |
環境與規劃學院 | 特色專業 | 地理科學 | 2005 | 2007 |
電腦與信息工程學院 | 特色專業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2010 | |
教育科學學院 | 特色專業 | 教育學 | 2005 | 2009 |
教育科學學院 | 特色專業 | 套用心理學 | 2007 | |
經濟學院 | 特色專業 | 經濟學 | 2007 | 2007 |
歷史文化學院 | 特色專業 | 歷史學 | 2008 | 2010 |
歷史文化學院 | 特色專業 | 旅遊管理 | 2013 | |
生命科學學院 | 特色專業 | 生物科學 | 2008 | 2008 |
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 | 特色專業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2011 | |
體育學院 | 特色專業 | 體育教育 | 2005 | 2010 |
體育學院 | 特色專業 | 民族傳統體育 | 2011 | |
外語學院 | 特色專業 | 英語 | 2005 | 2007 |
文學院 | 特色專業 | 漢語言文學 | 2005 | 2008 |
物理與電子學院 | 特色專業 | 物理學 | 2009 | |
新聞與傳播學院 | 特色專業 | 編輯出版學 | 2010 | |
藝術學院 | 特色專業 | 繪畫 | 2011 | |
藝術學院 | 特色專業 | 音樂表演 | 2007 | |
藝術學院 | 特色專業 | 音樂學 | 2008 | |
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 特色專業 | 思想政治教育 | 2009 | |
淮河臨床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臨床醫學 | 2013 | |
教育科學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套用心理學 | 2013 | |
護理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護理學 | 2013 | |
歷史文化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歷史學 | 2013 | |
體育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體育教育 | 2013 | |
文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漢語言文學 | 2012 | 2012 |
環境與規劃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地理科學 | 2012 | 2012 |
外語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英語 | 2012 | 2012 |
經濟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經濟學 | 2012 | |
教育科學學院 | 專業綜合改革試點 | 教育學 | 2012 | 2012 |
所屬學院 | 負責人 | 課程名稱 | 省級獲評時間 | 國家級獲評時間 |
---|---|---|---|---|
法學院 | 陳景良 | 法學概論 | 2010 | |
化學化工學院 | 董學芝 | 分析化學 | 2004 | |
環境與規劃學院 | 馬建華 | 自然地理學 | 2003 | |
環境與規劃學院 | 高建華 | 土地管理學 | 2006 | |
環境與規劃學院 | 苗長虹 | 經濟地理學 | 2009 | 2009 |
環境與規劃學院 | 喬家君 | 遙感數位圖像處理 | 2011 | |
電腦與信息工程學院 | 姜保慶 | 離散數學 | 2010 | |
電腦與信息工程學院 | 馬駿 | 網路套用編程 | 2011 | |
教育科學學院 | 汪基德 | 教育技術學 | 2004 | |
教育科學學院 | 劉濟良 | 德育原理 | 2008 | 2008 |
教育科學學院 | 趙國祥 | 管理心理學 | 2007 | 2008 |
教育科學學院 | 劉志軍 | 課程與教學論 | 2007 | 2010 |
經濟學院 | 蘇科五 | 國際貿易 | 2005 | |
經濟學院 | 孫世強 | 財政學 | 2009 | |
歷史文化學院 | 賈玉英 | 中國古代史 | 2004 | |
歷史文化學院 | 閻照祥 | 世界歷史 | 2005 | |
歷史文化學院 | 黃正林 | 中國近現代史 | 2010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馬樹功 | 毛澤東思想概論 | 2004 |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孟彩雲 | 思想道德修養 | 2005 | |
生命科學學院 | 李鎖平 | 遺傳學 | 2007 | |
生命科學學院 | 宋純鵬 | 植物生理學 | 2006 | |
生命科學學院 | 谷艷芳 | 動物學 | 2009 | |
體育學院 | 楊 軍 | 田徑 | 2010 | |
體育學院 | 傈勝夫 | 武術 | 2009 | |
體育學院 | 王崇喜 | 足球 | 2008 | 2009 |
土木建築學院 | 鮑 鵬 | 混凝土結構原理 | 2011 | |
外語學院 | 王寶童 | 英國文學選讀 | 2003 | |
外語學院 | 劉辰誕 | 英語語言學 | 2010 | |
外語學院 | 牛保義 | 高級英語 | 2009 | 2009 |
文學院 | 胡山林 | 文學欣賞導引 | 2006 | |
文學院 | 關愛和 | 中國近代文學史 | 2008 | 2009 |
文學院 | 李偉昉 | 比較文學 | 2010 | 2010 |
物理與電子學院 | 尹國盛 | 光學 | 2005 | |
物理與電子學院 | 張忠鎖 | 原子物理學 | 2008 | |
物理與電子學院 | 張偉風 | 近代物理實驗 | 2011 | |
葯學院 | 許啓泰 | 葯理學 | 2007 | |
藝術學院 | 陳家海 | 合唱與指揮 | 2006 | |
藝術學院 | 李建設 | 展示設計 | 2006 | |
藝術學院 | 陳 放 | 鋼琴 | 2008 |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10月,河南大學有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0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39個,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3個,涵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教育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考古學、物理學、化學、世界史、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
一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控製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葯學、中葯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二級學科省級重點學科: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建築學、口腔醫學
國際合作
截至2015年10月,河南大學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並且是UNAI、IAUP、AUAP成員,河南大學于2011年正式加入UNAI;于1998年加入亞太大學聯合會,河大以亞太大學聯合會為平台,分別與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友好關系。2005年,在分別召開的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和亞太大學聯合會上,河大校長關愛和分別當選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執行委員、亞太大學聯合會理事,河南大學也當選為亞太大學聯合會理事單位,並在該校設立聯絡處。亞太大學聯合會聯絡處通常設在秘書長辦公所在地,而在該校設立聯絡處是該聯合會首次在非秘書長辦公所在地設立聯絡處。

文化傳統
校徽
1994年工藝美術系教師肖紅設計河南大學校徽,並沿用至今。該校徽圖案為正圓形,外圈與內圓為藍色,象征理想與廣闊的發展前景;中間黑體英文字母與下放的創校年號為綠色,代表教育與勃勃生機;藍底下的“河大”兩字為由右至左的篆書題,標志著河南大學悠久的歷史文化;校名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黃河岸邊、中原文化發祥地的河南大學歷史久遠。

校訓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些話言簡意賅地道出辦學原則在于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誡師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優良品德。“親民”又為“新民”,意為啓迪百姓心智,使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就是將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斷求取進步。對于“止于至善”,宋代碩儒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牽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 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也就是說,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

校風
團結 勤奮 嚴謹 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