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商朝時期,江西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準一致。《禹貢》《周·職方》江西皆屬揚州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

秦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製,則始于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所轄地域與今日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十三州,江西屬揚州。三國時為吳地。獻帝建安五年(200)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孫權釐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嘉禾五年(236),孫權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
西晉元康元年(291),增設江州,領10郡,治所南昌。東晉鹹康六年(340),遷至潯陽郡(江西九江市),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大業末年,蕭銑及林士弘佔據江西。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于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于吳後轄于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于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于江南東路 。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並入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仍置江西行省。江西行省轄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于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元末,陳友諒佔據江西。
明洪武九年(1376),置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布政使司衙門駐南昌府。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洪武二年(1369)瑞州路改置瑞州府;鉛山直隸州降縣;三年(1370)南豐直隸州降縣;九年(1376)江西行省改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製。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
行政區劃
地級市 | 車牌 | 面積(平方公裏) | 人口(萬人) | 區號 | 縣級行政區 |
---|---|---|---|---|---|
(贛A) (贛M) | 7402.36 | 504.3 | 0791 | 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裏區、青山湖區、新增區、南昌縣、安義縣、進賢縣 | |
九江 | (贛G) | 18823 | 528 | 0792 | 潯陽區、廬山區、九江縣、共青城市、瑞昌市、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武寧縣、修水縣 |
上饒 | (贛E) | 22791 | 740 | 0793 | 信州區、廣豐區、上饒縣、玉山縣、鉛山縣、橫峰縣、弋陽縣、餘幹縣、鄱陽縣、萬年縣、婺源縣、德興市 |
撫州 | (贛F) | 18817 | 400 | 0794 | 臨川區、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東鄉縣、廣昌縣 |
宜春 | (贛C) | 18669 | 550 | 0795 | 袁州區、高安市、豐城市、樟樹市、奉新縣、萬載縣、上高縣、宜豐縣、靖安縣、銅鼓縣 |
吉安 | (贛D) | 25219 | 481 | 0796 | 吉州區、青原區、吉安縣、井岡山市、吉水縣、新幹縣、永豐縣、泰和縣、遂川縣、萬安縣、安福縣、永新縣、峽江縣 |
贛州 | (贛B) | 39379.64 | 926.7 | 0797 | 章貢區、南康區、信豐縣、大餘縣、贛縣、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尋烏縣、安遠縣、瑞金市、寧都縣、于都縣、會昌縣、石城縣、上猶縣、興國縣、崇義縣 |
(贛H) | 5248 | 170 | 0798 | ||
(贛J) | 3802 | 187 | 0799 | ||
(贛K) | 3164 | 119 | 0790 | ||
(贛L) | 3554 | 255 | 0701 |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具有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江湖眾多,以鄱陽湖為中心呈向心水系。又是中國南方紅壤分布面積較大的省區之一。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植物群落。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以錦江—信江一線為界,北部屬揚子準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屬華南褶皺系,志留紀末晚加裏東運動使二者合並在一起,後又經受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運動多次改造,形成了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構造帶,南部地區有大量花崗岩侵入,盆地中沉積了白堊系至老第三系的紅色碎屑岩層,並夾有石膏和岩鹽沉積;北部地區形成了以鄱陽湖為中心的斷陷盆地,盆地邊緣的山前地帶有第四紀紅土堆積。這是造成全省地勢向北傾斜的地質基礎。

地貌上屬江南丘陵的主要組成部分。省境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錯分布,北部則為鄱陽湖湖積、沖積平原。鄱陽湖平原與兩湖平原同為長江中下遊的陷落低地,由長江和省內五大河流泥沙沉積而成,北狹南寬,面積近2萬平方公裏。地表主要覆蓋紅土及河流沖積物,紅土已被切割,略呈波狀起伏。湖濱地區還廣泛發育有湖田洲地。水網稠密,河灣港汊交織,湖泊星羅棋布。
贛中南以丘陵為主,多由紅色砂頁岩及部分千枚岩等較松軟岩石構成,經風化侵蝕,呈低緩渾圓狀,海拔一般200米,接近邊緣山地部分的高丘,海拔約300-500米;其相對高度除南部在百米以上外,一般僅50-80米。丘陵之中,間夾有盆地,多沿河作帶狀延伸,較大的有吉泰盆地、贛州盆地及于都、瑞金、興國、寧都、南豐、貴溪等盆地。
山地大多分布于省境邊緣,主要有:東北部的懷玉山,東部沿贛閩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脈,南部的大庾嶺和九連山,西北與西部的幕阜山脈、九嶺山和羅霄山脈(包括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等,成為江西與鄰省的界山和分水嶺。山脈走向以東北—西南向為主體,控製著省內主要水系和盆地的發育。多數山地由古老的變質岩系和花崗岩組成,山峰陡峭,堆積物較厚。
水文氣候
- 氣候
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約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遞增。贛東北、贛西北山區與鄱陽湖平原,年均溫為16.3-17.5℃,贛南盆地則為19.0-19.5℃。夏季較長,7月均溫,除省境周圍山區在26.9-28.0℃外,南北差異很小,都在28.0-29.8℃。極端最高溫幾乎都在40℃以上,成為長江中遊最熱地區之一。冬季較短,1月均溫贛北鄱陽湖平原為3.6-5.0℃,贛南盆地為6.2-8.5℃。全省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達240-307天。日均溫穩定超過10℃的持續期為240-270天,活動積溫5000-6000℃,對于發展以雙季稻為主的三熟製及喜溫的亞熱帶經濟林木均甚有利。唯北部地形開敞,特大寒潮南侵時有不利影響。
江西為中國多雨省區之一。年降水量1341-1943毫米。地區分布上是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山區多,盆地少。廬山、武夷山、懷玉山和九嶺山一帶是全省4個多雨區,年均降水量1700-1943毫米。德安是少雨區,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年降水季節分配是4-6月約佔42-53%。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多雨與少雨年份相差幾近一倍。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及年際變化大是導致江西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之一。
- 水文
江西省境地形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匯聚,水網稠密,降水充沛,但各河水量季節變化較大,對航運略有影響。全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多條,總長度達1.84萬公裏,除邊緣部分分屬珠江、湘江流域及直接註入長江外,其餘均分別發源于省境山地,匯聚成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系,最後註入鄱陽湖,構成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向心水系,其流域面積達16.22萬平方公裏。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連同其外圍一系列大小湖泊,成為天然水產資源寶庫,並對航運、灌溉、養殖和調節長江水位及湖區氣候均起重要作用。江西地表徑流贛東大于贛西、山區大于平原。

江西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故季節性變化很大。汛期河水暴漲,容易泛濫成災;枯水期水量很小,又感水源不足。故具有夏季豐水、冬季枯水、春秋過渡的特點。年內波動較大:1至3月佔14-17%,4至6月佔53-60%,7至9月佔18-22%,10至12月佔6-10%。徑流最大月份一般出現在6月或5月,各河最大月佔全年徑流量的22%左右;徑流最小月份一般出現在12月或1月,各河最小月佔全年徑流量的3%以下。由于徑流的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這段時間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易造成洪澇災害。而7月至9月,降水稀,氣溫高,工農業用水正值高場,江河卻處在少水期。徑流量最大年比最小年各河在4-5倍左右。年徑流量變化還存在連續幹旱和連續洪水的情況。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江西為環西太平洋成礦帶的組成部分。區內地層出露齊全,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礦產基地之一,也是中國礦產資源配套程度較高的省份之一。
江西已發現各類固體礦產資源140多種,其中探明工業儲量的89種;礦產地700餘處,其中大型礦床80餘處,中型礦床100餘處。
水資源
- 地熱水及礦水資源
江西地處粵閩高、中溫熱水帶邊緣,截止2008年7月8日,發現溫泉百餘處、熱水鑽孔20多處。最高溫度達82℃(溫泉)及88℃(鑽孔)。以60℃以下的多,約佔總數的86%左右。溫泉總流量平均每秒718.6升,熱水鑽孔總自流量平均每秒151.4升。溫泉分布以贛南和贛中南為最密,約佔總數的62.7%,熱水孔也多集中于該區,約佔64%左右。
- 水資源和水力資源
1、地表水資源
江西平均年降水深1600毫米,相應平均每年降水總量約2670億立方米。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385億立方米,折合平均徑流深828毫米,徑流總量居全國第七位,人均居全國第五位,按耕地平均居全國第六位,約相當全國畝均佔有水量的二倍。
2、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值為212億立方米以上。年內分配為:豐水期123.8億立方米,佔全年的58%,多在4—7月間;平水期55.5億立方米,佔26%,多在3、8、9、10月間;枯水期34.1億立方米,佔16%,多在1、12、1、2月間。其年際變化為:偏豐年(頻率20%)282億立方米,平水年(頻率50%)217億立方米,偏枯年(頻率75%)150億立方米,枯水年(頻率95%)67億立方米。
江西具有集中開採價值的地下水資源為68億立方米/年。鄱陽湖平原最豐富,其次為袁水、錦江和瀘水流域等。具集中開採價值的地下水在江西分布面積較小,僅2.7萬平方公裏。主要有平原沖積層潛水,賦存于河谷及湖盆砂礫石中,水量大,天然資源量達40億立方米/年,水質好、水位淺。其次是賦存于石灰岩、白雲岩一類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潛水,水量也較大,天然資源量28億立方米/年,水質也較好。其它地區則較少可供集中開採的大面積地下水分布,但在一些丘陵山區仍可利用地下水作為農田自流灌溉的主要水源;同時在這些區內的地層斷裂發育段,也可能有可開採的中小型供水源地。
3、水力資源
江西水能理論蘊藏量682萬千瓦以上。在華東地區六個省區中則處于第二位。可開發的水力資源有610.89萬千瓦,年發電量215.61億度。其中25萬千瓦以上大型水電站有萬安、峽山、峽江3處,裝機容量131.8萬千瓦,年發電量45.55億度。省內中小河流密布,廣大農村蘊藏著相當豐富的小水電資源。可開發小水電資源在一萬千瓦以上的有60個縣。
耕地土壤
以紅壤分布最廣,總面積13966萬畝,約佔江西總面積的56%,根據紅壤的發育程度和主要性狀,大致可劃分為紅壤、紅壤性土、黃紅壤等三個亞類。
黃壤面積約2500萬畝,約佔江西總面積的10%,常與黃紅壤和棕紅壤交錯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山山地中上部海拔700米至1200米之間。土體厚度不一,自然肥力一般較高,很于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
此外還有山地黃棕壤,而山地棕壤和山地草甸土面積則很小。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是重要旱作土壤,此外有沖積湖積性草甸土。石灰石土面積不大。耕作土壤以水稻土最為重要,面積約3000萬畝左右,佔江西耕地的80%。
野生生物
- 植物資源
江西有種子植物約4000餘種,蕨類植物約470種,苔蘚類植物約100種以上。低等植物中的大型真菌可達五百餘種,有標本依據的就有300餘種,其中可食用者有100多種。植物系統演化中各個階段的代表植物江西均有分布,同時發現不少原始性狀的古老植物,還有“活化石”銀杏等。
江西珍稀、瀕危樹種有110種,屬于中國特有。其中60餘種屬中國亞熱帶特有,16種屬中國江西特有。這些品種約佔江西珍稀樹種的73.3%。江西境內尚有不少古木大樹。如廬山晉植“三寶樹”、東林寺“六朝松”以及樹齡逾千年的“植物三元老”之一的古銀杏也保留有數十處;在婺源縣篁嶺儲存有80多株紅豆杉,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江西保留下來的古木大樹有近40種。分屬13科29屬,分布點達95處之多。
- 動物資源
歷年調查表明,江西有脊椎動物600餘種。其中魚類170餘種,約佔全國的21.4%(淡水魚);兩棲類40餘種,約佔全國的20.4%強;爬行類70餘種,約佔全國的23.5%;鳥類270餘種,約佔全國的23.2%強;獸類50多種,約佔全國的13.3%。
人口
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常住人口為4542.2萬人,比上年末成長0.4%。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414.2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9.1%,比上年末提高0.3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60.0萬人,出生率13.24‰;死亡人口28.4萬人,死亡率6.26‰;自然成長率6.98‰ 。
- 民族
全省共38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佔總人口的99%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畲族、壯族、滿族、苗族、瑤族、蒙古族、侗族、朝鮮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彝族、黎族、高山族、藏族、水族、傣族、毛難族、納西族、錫伯族、土族、哈尼族、羌族、仫佬族、維吾爾族、僳僳族、達斡爾族、仡佬族、裕固族、京族、獨龍族、拉祜族、景頗族、布朗族、俄羅斯族和基諾族等。少數民族中畲族聚居;瑤族部分聚居;其他各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
- 華僑,港澳台同胞,外籍華人
江西境內除居住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同胞以外,還有不少居住國外的僑胞、外籍華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政治上有影響、經濟上有實力、科技上有成就、社會上有聲望的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有數千人。
政治
現任領導
經濟
20世紀50年代以前,江西為農業省,經濟基礎薄弱。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為12.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僅為2.16億元;財政收入僅為0.8億元;人均財政收入僅有7元。5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較快,到了1998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2464.5億元,財政收入145.66億元,人均財政收入348元。主要農產品產量進入全國前10位。並由部分調入轉變為全部凈調出,50年累計凈調出商品糧1200多億斤。工業總產值達1729.62億元,比1949年成長800倍。同時,江西國防工業積極實行“軍轉民”戰略,民品產值已佔總產值的90%以上 。

2015年,江西省實現生產總值1672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4年成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7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487.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463.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0.6:50.8:38.6。
江西境內的鄱陽湖平原地區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江西是建國以來兩個從未間斷向國家貢獻糧食的省份之一,華東地區木材和毛竹生產基地,中國淡水漁業重點省份之一,中國銅、鎢等有色金屬工業的重要基地。綠色農產品正成為重要成長點,全省綠色食品數量達916個,居全國前列;有機食品數量415個,居全國第一位。同時建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3家,其中國家級14家。江西基本形成了汽車航空及精密製造、特色冶金和金屬製品、中成葯和生物製葯、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產業、食品工業、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光電、高精銅材、優特鋼材、特種車船、精密機械、生物醫葯、特色化工、綠色食品、度假旅遊、新型服務等產業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第一產業
- 歷史發展
西漢時,鄱陽湖平原和贛江、撫河沿岸谷地農墾逐步興起,南昌、九江開始成為江西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西晉末年,北方遷入鄱陽湖周圍地區的人口漸增,帶來了北方的先進耕作技術。至南朝時,江西已有大量糧食東運。安史之亂以後,省境不僅北部平原及南北通道沿線地區農業興盛,而且東北、西北及中部丘陵區也廣泛開發,糧食、茶、麻等作物有很大發展。南宋及元初,省境陸續興修了多處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在農業較發達地區,農作物生產開始萌發專門化過程,北部地區小麥種植普遍,茶葉產地日增,婺源茶葉譽為絕品;朱橘、柑橘、金橘運銷京師;明、清時期,省境民屯普遍,水利工程又有更大發。明初墾荒面積曾達43萬餘公頃;清末,由于帝國主義的掠奪,江西已有所發展的茶葉、糧食、煙葉、苧麻、藍靛等的生產備受排擠減產。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西糧食產量較抗戰前最高年產量減少60%,森林面積縮減30%,70%的油茶林面積及85%的茶園面積陷于荒蕪。
- 產業現狀
江西中國江南以水稻為主的重要糧食產區之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佔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0-70%。其中水稻常年播種面積約佔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85-90%,稻谷總產量約佔糧食總產量的95%。1957年以後雙季稻面積不斷擴大。小麥的分布以贛北為主,甘薯則以贛中、贛南最多,大豆則主產于鄱陽湖東岸、南岸及吉泰盆地。80年代以來,江西在鄱陽湖畔和吉泰盆地建設了一批商品糧基地縣。
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在內的油料作物約佔江西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70%,其中油菜籽佔40%以上。油茶是省內主要的木本油料,面積約100萬公頃,略少于湖南,居全國第2位。棉花主要產于贛北、贛中和贛東北3大棉區。江西是中國南方九省(區)產蔗區之一。苧麻為江西具有全國意義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經濟作物。黃紅麻以餘江、金溪為主要產地。烤煙主要分布于贛南。茶園以贛東北的上饒市、景德鎮市及贛西北的修水流域最為集中。柑橘栽培集中于新幹、清江,撫河流域和贛南三大片。
江西是中國東南重要的木材、毛竹產地之一。全省活立木蓄積量達2.54億立方米,竹材蓄積量為8.8億株。森林以樟、楠、柏、栲、櫟類等闊葉樹居多,針葉樹則有杉木、馬尾松等。山地丘陵中還廣泛分布有油茶、油桐、烏桕等多種經濟林木。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三南、安尋、上猶江、遂川、幕阜山等11個林區。
畜牧業以養豬和水禽較有基礎。贛江、撫河流域及鄱陽湖區為全省養豬業較發達的地區。全省有樂平豬、玉山黑豬、贛州白豬、興國茶園豬和濱湖黑豬等優良豬種及雜種豬。養牛業以黃牛較盛,多分布于丘陵山區,濱湖及河谷平原地區則以水牛為主。此外有山羊和地方家兔等。水禽主要有肉用大餘和宜春麻鴨及玉山大白鵝等。泰和武山的“武山雞”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
江西是中國淡水漁業重點省份之一。包括鄱陽湖在內的總水面達166.7萬公頃,其中可供養殖的水面達26.7萬公頃。省境長江沿岸一帶水域,所產魚苗除供全省養殖外,還運銷國內許多省區。名貴魚類有鰣魚和婺源的荷包鯉、興國的紅鯉等。
2014年,江西省糧食總產量2143.5萬噸,總產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十一連豐”。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697.3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741.5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84.9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572.3千公頃。全年肉類總產量355.2萬噸;奶產量12.8萬噸;禽蛋產量57.8萬噸;水產品產量253.8萬噸 。
第二產業
從漢代開始,江西就是內地重要的造船基地。龍泉(今遂川)郭氏父女創龍泉碼,為傳統木材貿易作出重大貢獻 。“安史之亂”以後,江西境紡織、陶瓷以及銀、銅、鐵、鉛等採冶業均有所發展。昌南(景德)鎮瓷器則已名聞天下。南宋及元初,景德鎮成為聞名全國的瓷都,漸為中國瓷器製造業中心之一。明初手工業以冶鐵、煉銅鑄幣業著名;手工造紙遍布各地;製瓷業日趨發達,到明初官窯、民窯已近3000餘座,年可產瓷器數十萬件。
清末,由于帝國主義的掠奪,已有一定基礎的紡織、造紙、瓷器等手工業遭嚴重打擊。近代工業落後,唯煤礦和鎢礦的開採略具規模。1898年萍鄉煤礦大量開採,為便于煤炭外運,1905年修築了萍(鄉)株(洲)鐵路,1908年又修築了南潯鐵路。省內豐富的鎢礦資源亦深受帝國主義掠奪,從1917-1918年開始大規模土法開採贛南大庾、西華山一帶鎢礦,此後又擴及龍南、全南、崇義等縣共30多個礦場,資源破壞嚴重。至1923年漢陽鐵廠停辦之後,萍鄉煤礦產量大幅度下降。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西工業破壞無遺。50年代開始逐步形成門類較齊全、布局較合理的工業體系,其中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製瓷等居全國前列。
- 工業體系
江西有色金屬採冶工業較發達,逐步形成了“南鎢北銅”為主體的國家重要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在贛州已建有鎢冶煉廠。上饒、臨川、九江、鷹潭等地正建設成為贛北銅業基地。貴溪冶煉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煉銅企業。江西鋼鐵工業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主要以省內鐵礦和煤炭為原料,新餘所產錳鐵產量約佔全國一半。龍南縣為中國南方重要稀土生產地。
萍鄉煤礦是開採歷史較長、產量最大的老礦區,豐城煤礦為省內第2大煤礦,系20世紀50年代以後新增的現代化煤礦。
南昌為中國飛機製造基地之一;南昌、臨川、上饒等地興建了汽車製造工業;瑞昌、九江崛起為重要船舶工業基地。此外有耕耘機、柴油機、電機、機床、礦山機械製造、精密光學儀器和儀表製造。電子工業是省內新興工業,80年代初期已遍及全省,以南昌、景德鎮、吉安等地為著。
製瓷工業歷史悠久,著名瓷都景德鎮歷來是中國著名的瓷器生產中心。1949年以來,瓷器生產逐步機械化,產品分色釉瓷、彩繪瓷、刁鑲瓷3大類,並恢復了金星綠、勻紅、霽紅等產品的製造。
輕工業以紡織、造紙、製糖等為重要。紡織工業以棉紡織工業為主,主要分布于九江、南昌、臨川3市;麻紡織和絲綢工業則以南昌為重點;化纖紡織工業以南昌和樂平為主。造紙工業以南昌、贛州、吉安為基礎。製糖工業集中于贛南甘蔗產區的南康、贛縣。
化學工業為江西新興工業部門。九江已成為省內新興的石油化工基地;南昌、新餘以化肥生產為主;此外,還有九江、新幹的製鹼;南昌、鷹潭、德安的橡膠;南昌、于都、瑞金等地的塑膠等。
木材加工工業以贛州、吉安、樟樹、南昌為主。
2014年,江西省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6994.7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為4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833.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3358.7億元,其中利潤2043.9億元。38個行業全部實現盈利;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537.1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的行業11個;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14戶,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39.3% 。
第三產業
“安史之亂”以後,江西境商業漸發達。唐代為發展對外貿易,再度開闢穿越大庾嶺、南達廣州的驛道,各國使臣也沿此路線利用長江水運輾轉抵長安。南昌、九江成為商旅匯聚的繁榮都邑。明、清時期,除南昌、九江外,清江、吉安、臨川、贛州等自明代起亦成為較大都邑。九江商業尤為繁盛,被列為中國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景德鎮、樟樹鎮、河口鎮、吳城鎮號稱江西四大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58年九江闢為商埠,1861年正式開埠通商。尤當長江航運興起後,九江成為江西最大物資集散中心。
國內貿易:2014年,江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29.2億元。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258.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870.4億元。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893.9億元。其中,汽車類零售額520.2億元,家具類零售額47.7億元,通訊器材類零售額17.1億元,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122.2億元,化妝品類零售額14.9億元,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28.2億元,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零售額8.5億元。
對外經濟:2014年,江西進出口總額427.83億美元。其中,出口320.38億美元,進口107.45億美元。全年機電產品出口129.09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2.54億美元。年末全省具有世界500強投資背景的外商投資企業62家。
旅遊業:2014年,江西省接待國內旅遊人數31134.5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2615.2億元,入境旅遊者人數171.7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57億美元。
郵電業:2014年,江西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45.7億元。其中,郵政業務量51.4億元,電信業務量394.3億元。年末固定電話使用者577.4萬戶;行動電話使用者總數為2938.5萬戶,3G行動電話使用者1150.7萬戶;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使用者434.2萬戶,移動寬頻使用者1914.6萬戶。
金融業: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1537.7億元。其中,單位存款餘額9520.7億元,個人存款餘額11048.3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5466.1億元。
證券業: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有證券公司2家、期貨公司1家、證券分公司11家、證券營業部239家、期貨營業部30家。全省境內證券市場共有A股上市公司32家,全年證券經營機構累計成交2.9萬億元,期貨經營機構共代理成交5.2萬億元 。
社會
民生保障
2015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0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39元。城鎮化率達51.6%。城鎮登記失業率3.4%。
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83.9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579.2萬人。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縣(市、區)96個,實現了農村人口全覆蓋。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71.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41.1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61.2萬人。全省城鄉561.1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提供教課書。年末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提供床位17.9萬張,收養人數15.8萬人。
科學技術
北宋德興張潛著《浸銅要略》,其後膽水浸銅技術大規模用于生產,成為冶金史和化學史上的一大發明。江西是世界農業發源地之一,萬年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發現的距今1.2萬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矽石。元代廣豐縣尹王禎著《王禎農書》37卷。明代宋應星著《天工開物》,成為中國科學史的巨匠。清代建昌(今永修)雷氏世代為皇家建築設計師。婺源齊彥槐為著名天文學家 。
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省重點實驗室90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2家。全年通過省級科技主管部門鑒定的科技成果101項,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的科技成果7項,特別是時隔15年,1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年受理專利申請25594件,授權專利13831件。南昌歐菲光獲中國專利金獎。全年技術市場契約成交金額50.8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700.4億元。
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共有10個國家級產品質量檢測中心,59個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的實驗室。年末產品質量檢驗機構79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243個,全年強製檢定計量器具83.5萬台件,開展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抽查6547批次。全年共有581家企業獲得3C證書。截止2014年底,發放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133張。年末擁有新一代天氣雷達8部。全年測繪部門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各種基本比例尺地形圖2892張,大地成果2598點,航攝成果6121片。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2個,文化館104個,公共圖書館113個,博物館109個。廣播電台10座,電視台10座,廣播電視台82座。有線廣播電視使用者610.0萬戶,數位電視使用者498.3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7.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6%。全年出版各類報紙12.2億份,各類期刊7352萬冊,圖書18950萬冊。
衛生事業
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8874個(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2164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12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10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110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10個。衛生技術人員20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萬人,註冊護士8萬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18萬張。
體育事業
截至2014年末,江西省共有青少年俱樂部138個,晨晚練健身活動點15153個。全民活動每天相對穩定人數39.8萬人次。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232個,老區和貧困地區“雪炭工程”設施建設項目3個。全省體育健兒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共獲得41枚金牌、36枚銀牌和39枚銅牌。
環境保護
2014年,江西省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南昌、九江兩大城市的空氣質量優良率分別為80.5%、84.4%,其他設區市空氣環境質量穩定在國家Ⅱ級。全省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0.9%,設區市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完成植樹造林210.2萬畝,森林覆蓋率63.1%。吉安、撫州成功建立國家森林城市。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國家級濕地公園13處。深入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行動,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啓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環境污染強製責任保險試點。國家六部委批復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我省成為全國首批全境納入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省份。
交通
鐵路
南昌鐵路局為中國最重要的鐵路局之一,管轄江西和福建的鐵路,全省以京九、浙贛、皖贛、鷹廈、武九5條鐵路為骨幹,另有橫南、向樂、分文、弋樟、張塘、張建、新泰等支線。

規劃中的京台高速鐵路、昆台高速鐵路、滬昆高速鐵路、九景衢鐵路都從江西經過,其中京台高速鐵路經過上饒,合福高速鐵路、杭長高速鐵路都將經過上饒和南昌等地。滬昆高鐵則橫貫江西。
昌九城際鐵路拉緊江西城市之間的交流。 2013年,武九客專、九景衢鐵路開工建設,向莆鐵路(昌福鐵路)、衡茶吉鐵路建成投運 。
昌贛客運專線(2015年12月)20日在江西正式啓動建設,據介紹,昌吉贛客專位于江西境內,線路全長420公裏,途經13個站點。項目總投資532.5億元,將按時速350公裏標準建設。
公路
截止2013年,江西高速公路通車裏程4335公裏 。可達省 會南昌市、北至九江市、南至贛州市、西至萍鄉市、東連上饒市,另外通往浙江、上海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此外還有九景高速,景婺黃高速、武吉高速公路也已通車,福銀高速公路九江長江公路大橋、廈坪至睦村高速公路建成投運。此外,江西省內還有6條國道,分別是東西向的316國道、319國道、320國道、323國道和南北向的105國道、206國道。
航空
江西民用航空運輸形成了一個以南昌為軸心,以九江、樟樹、泰和、吉安、景德鎮、贛州連線全國和世界各地的航空運輸網,南昌昌北國際機場是中國重要的樞紐幹線機場、國際客運及貨運的航空樞紐,江西還有贛州、九江、景德鎮、井岡山民航機場。上饒三清山機場于2012年7月8日開工興建,宜春明月山機場于2013年6月26日通航,撫州金溪機場正在加緊選址規劃工作。 2014年,江西省機場旅客吞吐量930萬人。其中,昌北機場旅客吞吐量724萬人。
水運
江西水路運輸發達,九江市為重要內河港口,水運幹線形成以贛江和信江為兩縱,長江和昌江為兩橫的格局,通航裏程4937公裏。
捷運
南昌軌道交通由南昌軌道交通捷運運營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南昌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前期規劃建設有南昌捷運1號線、南昌捷運2號線一期兩條線路,其中1號線設有24座車站,2009年07月29日正式開工,2015年09月10日試運行,首線于2015年12月26日開通載客運營。
文化
書院文化
“江西書院甲天下。”江西是古代書院的起源地,唐代德安義門東佳書院和高安桂岩書院是中國設立最早的書院之一。宋代白鹿洞書院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華林書院延四方講席,鵝湖書院首創學術自由爭辯之風,白鷺洲書院以人才輩出、延續辦學800年而著稱。

在明代1239所書院中,江西地區就有238所,佔五分之一。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他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迄今儲存較完整的仍有85所 。
地方文化
贛文化 | 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其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 。 |
臨川文化 | 臨川文化是以江西臨川為匯合中心,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征,承上啓下的區域文化。臨川文化背景下誕生了宰相詞家晏殊及其兒子晏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醫學家陳自明,地理學家朱思本,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 。 |
廬陵文化 | 廬陵文化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餘縣(區)及周邊市區的區域性文化。廬陵文化源于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著稱于世。“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裏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裏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傳為佳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宋代大文豪楊萬裏、原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原國務院副總理餘秋裏、中國著名數學家王梓坤、中國探月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南宋愛國名臣胡銓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知名學者先後孕育或誕生在這裏。 |
贛南客家文化 |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今 。 |
方言文化
贛方言 | 古稱傒語,習稱贛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60多個縣市。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吉安三地區的各縣市;上饒、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贛州地區的、石城、寧都、興國、于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
客家方言 | 習稱客家話,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南部(除贛州城區、信豐城區外的其他贛南地區),其他分布在吉安南部,撫州南部,以及贛西北的銅鼓,修水、武寧、萬載。但贛州市區及個別城鎮因其方言(屬西南官話)和民居形式(屬客家民居)與和縣客家方言的土木混合結構為主的民居不同。 |
吳方言 | 習稱吳語,主要通行于上饒市區、上饒縣、玉山縣仙岩鎮、廣豐縣。 |
徽方言 | 習稱徽州話。主要通行于上饒市婺源縣及其周邊鄉鎮。 |
其他 | 少數民族語言有瑤語,在全南縣,人口約200人,說瑤語和當地的客家話。江西的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說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隻說當地的漢語方言 。 |
革命傳統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民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戲曲文化
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高腔源頭,演變成國劇、川劇等40多種戲曲。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代表中國古典戲劇最高水準,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江西因盛產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採茶戲。民種類豐富,有號子、漁歌、山歌、小調、燈歌等,以興國山歌最為著名 。
儒釋道學
儒家 | 戰國時期,孔子弟子澹台滅明進入江西。宋明時期,婺源朱熹上承程頤、程顥而集理學之大成。金溪陸九淵成為陸王心學的創始人。理學發源于江西,定型于江西,中國儒家思想的哲學化、體系化在江西最後完成。 |
佛教 | 江西是中國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歷史上有“求官到長安,求佛到江西”的說法。佛教凈土宗始于晉代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對唐代以後佛教影響很大的南禪,主要根據地在江西。禪宗五家七宗之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 |
道教 | 道教則有漢代張道陵、張盛在鷹潭龍虎山開創天師道。葛玄在樟樹閤皂山創道教靈寶派。晉代許遜(許真君)是凈明道祖師、治水專家,百姓建萬壽宮祭 。 |
文化遺產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 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 |
世界文化遺產 |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第一批 | 興國山歌、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永新盾牌舞、弋陽腔、青陽腔、廣昌孟戲、徽劇(婺源)、宜黃戲、贛南採茶戲、徽州三雕(婺源三雕)、萍鄉湘東儺面具、景德鎮手工製瓷技藝、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鉛山連四紙製作技藝、歙硯製作技藝、金星硯製作技藝、全豐花燈、武寧打鼓歌※、于都嗩吶公婆吹※、萬載得勝鼓※、瑞昌竹編※、萬載花炮製作技藝※、樟樹葯俗※ |
第二批 | 鯉魚燈舞、萍鄉春鑼、湖口草龍、瓷板畫、夏布織造技藝、石城燈會 | |
第三批 | 九江山歌、贛劇、西河戲、“古陂席獅、犁獅”、高安採茶戲、德安潘公戲、新幹剪紙、鄱陽脫胎漆器髹飾技藝、上坂關公燈、西山萬壽宮廟會 | |
註:※為擴展項目 |
教育
旅遊
名勝古跡
截至2013年,江西共有共有4處世界遺產、6處國家遺產,3個世界地質公園 ;1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2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0個省級森林公園;16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已通過驗收並正式授牌的2處 ;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5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風景名勝區(點)多達2400餘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5257平方公裏,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2% ,濕地面積為90955.77公頃 。 | |
等級類別 | 名單 |
世界遺產 | 九江廬山風景名勝區(文化遺產)、上饒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上饒龜峰、鷹潭龍虎山 |
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 贛南圍屋 、婺源汪口-理坑古村落 、井岡山-黃崗山 |
世界地質公園 |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南昌市、贛州市、景德鎮市、瑞金市 |
國家地質公園 | 江西廬山國家地質公園、明月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西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廬山風景名勝區、井岡山風景旅遊區、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婺源江灣景區、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 廬山風景名勝區、明月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仙女湖風景名勝區、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三百山風景名勝區、梅嶺——滕王閣風景名勝區、龜峰風景名勝區、高嶺—瑤裏風景名勝區、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神農源風景名勝區、大茅山風景名勝區、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原雲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等 |
國家森林公園 | 雲碧峰國家森林公園、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陽嶺國家森林公園、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武功山國家森林公園、安源國家森林公園、梅嶺國家森林公園、懷玉山國家森林公園、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萬安國家森林公園、泰和國家森林公園(白鷺湖國家森林公園)、岩泉國家森林公園、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江西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五府山國家森林公園、毓秀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名仰天崗)、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鄱陽湖口國家森林公園、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梅關國家森林公園、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五指峰國家森林公園、龜峰國家森林公園、瑤裏國家森林公園、九連山國家森林公園、陡水湖國家森林公園、軍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閣皂山國家森林公園、柘林湖國家森林公園、三灣國家森林公園、上清國家森林公園、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岑山國家森林公園、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碧湖潭國家森林公園、上十嶺國家森林公園等 |
國家濕地公園 |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孔目江國家濕地公園 |
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 | 鄱陽湖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 |
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上饒集中營、井岡山革命遺址、贛州古城牆、瑞金革命遺址、梅關古驛道、龍南關西新圍等 |
地方特產
景德鎮的瓷器源遠流長,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特色聞名中外,中國的英文名“CHINA”就來源于國外對中國瓷器的認識。樟樹的四特酒,周恩來總理贊譽為“清、香、醇、純”,四特酒由此而得名。遂川狗牯腦茶,曾獲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南豐蜜桔,歷史上是皇室貢品。婺源所產“婺綠”同修水一帶所產紅茶,被譽為“絕品”。九江廬山所產的“廬山雲霧茶”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水果以南豐蜜橘、遂川金橘、南康早熟柚等為名貴地方品種。
此外,還有中華奇異果、贛南臍橙、南安板鴨、泰和烏雞、江鈴汽車、鳳凰相機、金聖卷煙等,列入中國馳名商標的品種有9件。
著名人物
總況 | |
---|---|
1、自唐至清,江西考中進士1.05萬人,佔全國10.67%,其中狀元48人。宋代多有一門數進士的情形,如王安石、曾鞏、劉恕、孔文仲等一門三進士;洪邁一門四進士;婺源潘鈺及子孫“一門十進士”;樂安流坑董氏家族一門同科五進士,時號“五桂”。鉛山更有“隔河兩宰相,百裏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說。明代常常是一科包攬一甲(狀元、榜眼、探花),或是佔據前十名的大多數。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一甲進士和永樂二年(1404)甲申科前七名進士均為吉安人,連續二科的三鼎甲均被吉安一府奪得,在中國科舉史上空前絕後。江西人任宰相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立傳者500餘人。明代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從解縉、胡廣、楊士奇到費宏、夏言、趙汝愚、嚴嵩,出任宰輔者達18人。 2、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楊萬裏創造誠齋詩體;王安石創半山體;“元詩四大家”,江西虞集、範梈、揭傒斯佔其三。《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12%;“宋詞四大開祖”,晏殊、晏幾道父子居其二,晏殊更有“北宋倚聲家初祖”之譽;姜夔創立格律詞派,或稱騷雅詞派,與辛棄疾豪放派齊名。辛棄疾南渡,客居上饒二十餘載,80%的詞創作于此。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劉攽、劉恕協助司馬光撰修《資治通鑒》,任副主編;魏禧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 3、南宋洪皓出使金國,被拘十五年,不忘故土,被稱“宋之蘇武”。宋末元初,江萬裏全家投“止水”拒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以身殉國;謝枋得一門忠烈,毀家紓難,謚號“文節”。明清之際,八大山人朱耷、易堂九子、髻山七隱、程山七子等隱居避世。 4、明代湯顯祖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傳說居住在南昌近郊洪崖丹井的黃帝音樂大臣伶倫是音樂創始人,唐代永新縣有大唐歌妃許合子。姜夔、周德清、燕公楠、朱權、魏良輔等的音樂理論被音樂界視為“聖典”。江永所著《古韻標準》定古韻為十三部。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中國國音之鼻祖”。南唐董源、巨然首創宗畫派。宋代揚無咎墨梅在繪畫史上影響深遠。明末清初朱耷為繪畫大師。書法以黃庭堅為最,與蘇軾、蔡襄、米芾並稱“宋四家” 。 | |
時代分布 | |
秦漢之交 | 吳芮、梅鋗 |
漢朝 | 徐稺、唐檀、程曾、陳重、雷義 |
三國吳 | 聶友、徐整 |
晉朝 | 陶侃、陶淵明、許遜、吳猛、慧遠、周訪、雷煥、周續之、熊遠 |
南朝 | 雷次宗、胡藩、鄧琬、吳邁遠、胡諧之、黃法氍 |
隋朝 | 林士弘 |
唐朝 | 鄭谷、鍾紹京、綦毋潛、劉昚虛、盧肇、王貞白、行思、吉中孚、王季友、許和子、吳武陵、熊孺登、陳陶、來鵬、來鵠、任濤、陶玉、楊筠松(救貧) |
五代十國 | 董源、巨然、徐熙、李頗、王定保、沈彬、孫魴、宋齊丘、元德昭、鍾傳、盧光稠、危全諷、譚全播、劉江東、曾文辿 |
宋朝 | 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朱熹、陸九淵、楊萬裏、姜夔、文天祥、樂史、李覯、劉敞、劉攽、劉恕、洪皓、洪邁、洪適、洪遵、曾幾、劉過、劉辰翁、謝枋得、王欽若、王安國、王雱、曾布、胡銓、周必大、趙汝愚、江萬裏、王韶、張叔夜、楊再興、曾安止、陳自明、孔平仲、謝逸、惠洪、洪炎、徐俯、王庭珪、汪藻、裘萬頃、鄧剡、王炎午、向子湮、趙長卿、趙善括、袁去華、石孝友、張輯、俞國寶、朱弁、吳曾、羅大經、羅燁、姚勉、陸九齡、傅子雲、李燔、徐元傑、歐陽守道、徐夢莘、徐天麟、羅泌、彭大雅、周應合、趙希鵠、楊無咎、陳彭年、陳恕、夏竦、陳執中、劉沆、歐陽澈、楊邦乂、汪應辰、京鏜、崔與之、馬廷鸞、侯叔獻、張潛、舒翁、曾民瞻、嚴用和、賴文俊、佛印禪師、慧南、方會、陳景元、王文卿 |
元朝 | 馬端臨、吳澄、虞集、揭傒斯、範梈、周德清、危素、朱思本、汪大淵、程鉅夫、劉將孫、趙文、姚雲文、曾允元、劉塤、陳苑、陳澔、劉時中、汪元亨、饒介、顏輝、方從義、陳汝言、熊朋來、陰時夫、熊夢祥、杜本、張留孫、劉玉、陳致虛、釋惟則、趙友欽、危亦林、杜可用、彭瑩玉 |
明朝 | 解縉、湯顯祖、宋應星、黃子澄、楊士奇、況鍾、嚴嵩、夏言、譚綸、鄧子龍、朱權、魏良輔、艾南英、吳與弼、胡居仁、婁諒、羅倫、羅欽順、鄒守益、聶豹、羅洪先、歐陽德、顏鈞、何心隱、羅汝芳、王時槐、劉元卿、鄒元標、練子寧、胡儼、陳誠、夏原吉、金幼孜、胡廣、李時勉、陳循、周忱、彭時、費宏、桂萼、舒芬、毛伯溫、張位、姜曰廣、袁繼鹹、楊廷麟、朱宸濠、劉綎、梁寅、劉崧、張羽、李昌祺、鄧志謨、陳際泰、郭子章、陳邦瞻、張自烈、魏良弼、胡直、章潢、鄧元錫、鄧以贊、郭詡、何震、廖均卿、龔廷賢、徐貞明、周顛、張宇初、邵元節、伍守陽、鄧茂七、婁妃 |
清朝 | 八大山人、魏禧、李紱、江永、蔣士銓、黃爵滋、陳寶箴、陳三立、文廷式、喻昌、王猷定、周亮工、吳宏、羅牧、牛石慧、閔貞、揭暄、雷發達、彭士望、謝文洊、朱軾、曹秀先、裘曰修、彭元瑞、蔡上翔、王謨、王聘珍、羅有高、謝啓昆、戴衢亨、紀大奎、舒夢蘭、劉鳳誥、曾燠、樂鈞、吳嵩梁、陳用光、陳孚恩、齊彥槐、楊希閔、高心夔、龍文彬、李有棠、尚鎔、柳華陽、黃元吉、傅金銓、陳熾、朱益藩 |
中華民國 | 陳寅恪、陳師曾、傅抱石、詹天佑、鄒韜奮、方志敏、胡漢民、李烈鈞、張勛、張國燾、蔡公時、黃維、桂永清、劉峙、熊式輝、熊雄、古柏、劉和珍、段錫朋、羅隆基、王造時、彭文應、許德珩、楊杏佛、黃遠生、徐寶璜、梅汝璈、歐陽竟無、蕭公權、姚名達、夏敬觀、汪闢疆、龍榆生、遊國恩、蕭滌非、白採、饒孟侃、熊佛西、胡先驌、吳有訓、饒毓泰、吳學周、楊惟義、陳楨、盛彤笙、蔡方蔭、梅暘春、曾炯、程懋筠、蕭長華、查阜西、汪野亭、李瑞清、黃秋園、陶博吾、王夢白、柳子谷、蔡若虹、蔣彝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科學家 | 袁隆平、黃家駟、陳述彭、謝光選、王梓坤、楊叔子、歐陽自遠、何大一、饒毅、吳有訓、王逸竹、王贛駿、吳學周、王磊 |
文人學者 | 古龍、高行健、程抱一、杜宣、公劉、夏征農、彭荊風、凌力、陳世旭、方方、顧誠、劉述先、蔡仁厚、龔鵬程、黎鳴、何懷宏、蔡定劍、熊培雲、劉瑜、阿乙、今何在 |
軍政界 | 汪東興、饒漱石、舒同、曾山、餘秋裏、梁興初、丁盛、李井泉、肖華、賴傳珠、陳奇涵、曾思玉、溫玉成、杜平、王恩茂、甘祖昌、李作鵬、吳法憲、邱會作、陳正人、邵式平、曾慶紅、吳官正、熊光楷、梁保華、郭聲琨、王太華、危朝安 |
工商界 | 段永平、王文京、彭小峰、陳淑寧、林印孫、傅光明、徐良喜 |
影視音樂 | 鄧超、楊鈺瑩、劉濤、陳紅、黃磊、羅晉、高希希、許還山、祝希娟、畢必成、喻宜萱、辛滬光、黃海懷、盛中國、喻恩泰、傅程鵬、羅琦、石蘭、甘露、張哲瀚、楊洋、孫藝菲、朱婷、閔春曉、李泰、程前、方安娜、陳創、王羽臣、蔡婷玉、程愫、藍雨、符濤、鄭璐、米粒、嚴少辰、談芳兵、周洲、李安、蘇有朋、劉謙、謝東娜、呂燕、李冰、肖永亮 |
體育 | 許艷梅、童非、熊國寶、彭勃、楊文軍、吳靜鈺、高玉蘭、何漢斌、歐陽鯤鵬5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