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夏、商、周

江蘇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
春秋、戰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
秦、漢
秦代實行郡縣製,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以北分屬東海郡和泗水郡。
西漢初年,郡國並行,江蘇省先後分屬楚、荊、吳、廣陵、泗水等國,會稽、丹陽、東海、臨淮、琅邪、沛等郡。東漢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
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吳、魏二國。西晉建國初,江南復屬揚州,江北復屬徐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期,江蘇省大體上以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
隋、唐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蘇州、常州、蔣州(今南京)、潤 州(今鎮江)、揚州、方州(今六合)、楚州(今淮安區)、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 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 ,晉時遷都過南京。
唐分中國為十道,江蘇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五代時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後屬梁、唐、晉、漢、周,江南的蘇州屬吳越錢氏,其他各州先後屬楊吳和南唐。
宋、元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實行行省製,江蘇先後分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靖康之亂後,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
明
明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今江蘇範圍內先後稱為南京、京師,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復稱南京,大致轄有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因相對于北直隸稱南直隸,南京是明朝陪都。明朝應天府治江寧、上元(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區)。轄: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南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北部)、句容(縣治在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縣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區)、高淳(縣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區)、江浦(縣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區)、六合(縣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區),溧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溧陽市)共8縣。明洪武四年(1371)吳縣、長洲二縣共146203戶,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戶,666105人。明洪武十三年(1386),罷中書省,蘇州府歸屬南直隸[南京]六部管轄。明永樂十九年(1421),明遷都北京,蘇州府歸屬直隸南京六部(簡稱南直隸)管轄,吳、長洲兩縣隸蘇州府。崇禎五年(1632)吳縣有100969戶。

清
清初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轄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揚州府、淮安府, 兩江總督署駐南京,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取江寧、蘇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蘇”。到清末時,江蘇省轄有8府3直隸州1直隸廳。期間,太平天國曾在鹹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間建都南京,稱天京,並曾在境內短暫地設定過天京省、天浦省和蘇福省。
鴉片戰爭以後,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省松江府轄縣上海縣按照南京條約被闢為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後來于民國16年(1927年)脫離江蘇省設立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江寧縣設立南京特別市,析置上海縣、寶山縣設立上海特別市,分出江蘇省,直隸于國民政府行政院,稱院轄市。
民國17年(1928年)至1949年,鎮江市成為江蘇省省會駐地。江蘇省的體製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蘇全境解放,設蘇北(蘇中)、蘇南行署區及南京市三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1953年1月,三個省級行政區合並,恢復江蘇省建製,南京市降為省轄市,並將省會設在南京市。
1955年2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江蘇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江蘇省松江專區九縣(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9縣)和南通的崇明縣先後劃歸上海市管轄,松江專區復原。上海面積自此擴大了10倍。
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江蘇實行市管縣體製,設立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陰(2001年更名淮安)、鹽城、揚州、鎮江11個地級市。
1996年,增設泰州、宿遷兩個地級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3年,江蘇實行省管市,市領導縣新體製,設11個地級市。
1996年以來,經國務院批準,江蘇對省轄市行政區劃進行了較大規模調整。1996年,揚州、泰州分設,撤縣級泰州市,設地級泰州市;淮陰(今淮安)、宿遷分設,撤縣級宿遷市,設地級宿遷市。
2000年以來,江蘇共撤並26個縣(市、區),新設立22個區,基本解決了市縣同城問題。
1998年以來,江蘇對布局不盡合理和規模偏小的鄉鎮、村進行了撤並,鄉鎮數量由1998年的1974個減少到2014年的876個,共撤並鄉鎮1098個。
截至2015年,江蘇省共轄1個副省級城市(南京,轄11個市轄區)、12個地級市(45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21個縣,縣(市)中包含昆山、泰興、沭陽3個江蘇試點省直管縣(市)。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中部,長江、淮河下遊,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跨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內陸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總面積的1.12%。長江橫貫東西425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海岸線長954千米。
地形地貌
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7萬多平方公裏,佔江蘇省面積的70%以上,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江蘇地勢低平,河湖較多,平原、水面所佔比例佔江蘇省的90%以上,比例仍居中國各省首位,這是江蘇的地理特點。
江蘇是中國地勢最低的一個省區,絕大部分地區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西南部,佔江蘇省總面積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脈、雲台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連雲港的市郊雲台山玉女峰為江蘇最高峰,海拔625米。
水系分布
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下遊,長江橫穿江蘇省南部,江水系江蘇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白馬湖、石臼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灌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
中國五大淡水湖,有兩個位于江蘇,太湖2250平方公裏,居第三;洪澤湖2069平方公裏,居第四,此外還有大小湖泊290多個,其中50平方公裏以上的湖泊12個。
氣候條件
屬于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江蘇各地平均氣溫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其等溫線與緯度平行,由南向北遞減,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裏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其等溫線與海岸線平行,溫度由沿海向內陸增加。江蘇省春季升溫西部快于東部,東西相差4~7天;秋季降溫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江蘇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江蘇省平原地區廣泛分布著深厚的第四紀松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江蘇省地下水總量對農灌具有開採意義的是徐淮淺層水約29.57億立方米/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
截至2014年,江蘇省在地水資源量32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過境水量9492億立方米,其中長江徑流佔95%以上。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江蘇擁有耕地面積6894萬畝,人均佔有耕地0.87畝。沿海灘塗1031萬畝,佔中國的1/4,是重要的土地後備資源。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江蘇礦產資源發現的有133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67種,有色金屬類、建材類、膏鹽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構成了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勢,鈮鉭礦、含鉀砂頁岩、凹凸棒石粘土、雲母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列中國前列。 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等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儲量在中國的份額較低。其中建材、粘土等34種單礦儲量列中國前十位,鈮鉭礦、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二氧化碳氣等8種礦產保有儲量列中國第一位, 連雲港市東海縣被稱為“中國水晶之都”。
生物資源
江蘇野生動物資源為數較少,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截至2013年,約有850多種,尚有可利用和開發前途的野生植物資源600多種。蘇北邳州地區有中國最大的銀杏樹種植區。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東部沿海漁場面積達10萬平方公裏,其中包括著名的呂四、海州灣、長江口、大沙等四大漁場,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水產品。內陸水面有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1200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是中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太湖三白”的白魚、銀魚、白蝦,都是水中珍品 ,盱眙更是被稱為“龍蝦之都”。
江蘇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糧食、棉花、油料等農作物幾乎遍布江蘇省。種植利用的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蔬菜80多個種類、1000多個品種,江蘇蠶桑聞名中國,名茶有“碧螺春”、“雲台山雲霧茶”、"蘆蒿茶"、“雨花茶”等。鳥類主要是野雞、野鴨,沿海有丹頂鶴、白鶴、天鵝等珍稀飛禽。
人口
人口綜述
2014年末,江蘇常住人口7960.0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57萬人,成長0.26%。在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4007.09 萬人,女性人口3952.97萬人。
民族
江蘇絕大部分人口為漢族,佔比99.5%。江蘇是少數民族散居省區。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有少數民族人口70多萬。其中常住人口384926人,佔江蘇總人口的0.5%。江蘇少數民族有4個特征:一是55個少數民族齊全,江蘇98個縣(市、區)都有少數民族居住,其中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是江蘇省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二是少數民族佔江蘇總人口的比例小,僅為0.5%。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超過萬人的隻有10個(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土家族,水族);100人以下的有15個少數民族。三是回民佔少數民族人口的比例較大,佔34%。城鎮少數民族居多,約佔60%;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有9萬多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37%。四是少數民族幹部數佔江蘇幹部總數的0.4%,高于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比例,少數民族人口文化貭素也高于江蘇平均水準,每十萬人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為88960人,比江蘇平均數高2716人。
政治
經濟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現江蘇地區就誕生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秦統一中國後,隨著鐵器農具的普及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今江蘇地區與中國一樣,經濟呈整體發展的歷史走向,同時也表現出歷史階段性和區域差異性的自身特點。 歷史上,粵商、徽商、晉商、浙商、蘇商一道,在歷史上被合稱為“五大商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江蘇經濟取得長足的進步。其間雖然走過一段彎路,但早期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興辦的大量廠礦,卻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江蘇歷經鄉鎮企業崛起、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創新驅動等幾個階段,江蘇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以“創業創新創優”為載體,“爭先領先率先”為動力,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到20世紀末,江蘇基本邁入小康社會,蘇南部分地區在中國率先實現初步現代化。“十一五”期間,GDP連續跨過2萬億、3萬億、4萬億元大關,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江蘇綜合經濟實力在中國一直處于前列。2014年,江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088.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34.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1057.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0396.5億元。全省人均生產總值81874元。
江蘇縣域經濟發達,2013年,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江蘇佔據18席,其中5個居百強前10位。
截至2013年底,江蘇有省級以上開發區131家,其中國家級開發區總量達38個,全省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數量達21個,江蘇繼續保持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場所)數量最多、功能最全、發展最好的領先優勢。
2014年,江蘇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7萬億元;服務業增加值30396.5億元,佔GDP比重達46.7%;建築業總產值24592.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09.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233.1億元;進出口總額5637.6億美元。
2014年,江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1552.8億元。
2014年,江蘇城鎮化率為65.2%。
2015年,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顯示,江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居中國第一位。
交通
公路
截至2015年10月底,江蘇實現縣縣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車裏程4600公裏,密度中國居首。 首輪規劃的“四縱四橫四聯”高速公路網主骨架全面建成,包括京滬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滬寧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連徐高速公路、鹽靖高速公路、寧宿徐高速公路、寧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徐濟高速公路、寧連高速公路等。到2015年,江蘇省將建成“五縱九橫五聯”19條主骨架高速公路和11條過江通道,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將達到5200公裏。
航空
鐵路
江蘇鐵路交通發達,現已覆蓋全省,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鐵路幹線經過境內,京滬鐵路主要呈東西向穿越江蘇的南部,隴海鐵路也呈東西向經過江蘇的最北部,徐州則為兩大幹線交匯的樞紐。京滬鐵路南京至上海段為中國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高峰時段平均每5分鍾就有列車通過。除此之外,還有新長鐵路、寧蕪鐵路、寧啓鐵路、寧西鐵路、寧杭城際和寧安城際客運專線。
截至2013年,江蘇全省2718公裏鐵路總裏程中,高鐵裏程達1228公裏。江蘇省新一輪鐵路建設12個項目中有11個列入國家計畫,10個主體位于蘇北,分別是滬通鐵路、連淮揚鎮鐵路、徐宿淮鹽鐵路、新長鐵路鹽城至海安段改造、寧啓鐵路二期、青連鐵路、符夾鐵路改造工程7個新開工項目,寧啓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工程、鄭徐高鐵、連鹽鐵路3個在建項目。
此外,待開工的鐵路有:滬泰寧鐵路(2020年)、徐淮宿城際鐵路、寧連鐵路(待建)、徐連客運專線等。
航運
江蘇省東瀕黃海,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貫穿江蘇省,太湖平原和裏下河平原水網密布,水運歷來在江蘇省的交通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江蘇省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均是依托水運優勢得以發展繁榮。
江蘇是港口大省,國家交通運輸部公布的中國53個主要港口名錄中,江蘇有7個;在沿海25個主要港口中,江蘇有5個。南京港是中國沿海主要港口,是國家重要的主樞紐港和對外開放一類口岸。連雲港港是國家25個沿海主要港口、12個區域性中心港口之一。徐州港是國家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蘇州港吞吐量居中國內河港口之首。 2013年,連雲港港集裝箱吞吐量在中國沿海和內河港口中位列第九名,蘇州港位居第十。
過江通道
名稱 | 通車時間 |
---|---|
2010年通車 | |
南京緯三路過江隧道 | 2015年7月2日已經全線貫通 |
捷運
有軌電車
社會
居民收入
2014年,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73元,比上年成長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164元。江蘇城鄉居民收入比是中國各省區中差異較小的省份之一。
科技事業
東漢末年的華陀在徐州行醫時創用“麻沸散”,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東晉葛洪倡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是現代免疫學的萌芽。同時煉成80種丹葯,被後世尊為化學製葯的鼻祖。南朝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π)值計算到小數點後六位,比歐洲早1100年。明鄭和七下西洋的海船,多由南京龍江寶船廠建造,船上裝有羅盤導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船。金壇名醫王肯堂的《證治準繩》集醫學之大成,與同時期《本草綱目》《景岳全書》並稱明代三大醫學傑作。

截至2013年,江蘇省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33家,其中國家大學科技園11家,數量位居中國省份第一。 江蘇省53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千人計畫”384人,數量均居中國省份第一。截至2013年,江蘇有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102個,科技服務平台30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80個,企業院士工作站337個,經國家認定的技術中心74家。
截至2014年,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六年位居中國首位。江蘇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3人。企業與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聯盟”8478 個,與中科院的合作項目產出達789億元,連續八年居中國第一。 智慧產權綜合發展指數年均成長率居中國第一。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達10個、佔中國1/6以上。
體育事業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盛行習武強身活動。秦漢時期,江蘇民間佩劍練武和蹴鞠表演活動頗為活躍。江蘇也是中國近現代體育運動事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全國率先創設培養專門體育人才的體育科,並在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新時期以來,江蘇涌現一批全國著名“體育之鄉”,如張家港市塘橋鎮為“圍棋之鄉”、邳州市祁家村為“象棋之鄉”、興化市為“國際象棋之鄉”等。
江蘇曾舉辦第一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2005年第十屆全國運動會,2014年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第二屆男籃世界杯,第53屆世界桌球錦標賽。
2014年,江蘇體育健兒在重大比賽中獲世界冠軍19項,獲金牌150人次,獲銀牌86人次,獲銅牌99人次。
2015年江蘇體育產業大會在南京舉行,《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發展報告》同時首發。相關統計資料表明,長三角地區的體育產業增加值總量接近1000億,佔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0%。在長三角體育產業中,江蘇省體育產業的規模最大,2013年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626.11億元,佔當年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總量的17.6%,位居全國第二位。
醫療衛生
江蘇歷史上具有名醫多、御醫多、醫學著作多等特點,歷代名醫千餘人,御醫、官醫百餘人,存世醫學著作500餘種,形成蘇州吳門醫派、常州孟河醫派、淮安山陽醫派等獨具特色的地方醫學流派,涌現出以蘇州葉天士、淮安吳鞠通為代表的溫病學派,在中國中醫史上具有極為重要地位。蘇州雷允上六神丸製葯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鎮江唐老一正齋膏葯製作技藝、江陰致和堂膏滋葯製作方法、南通季德勝蛇葯製葯技藝、王氏保赤丸製作技藝、灌雲五妙水仙膏製作技藝等5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止2014年末,江蘇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2000個。其中,醫院1520個,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1589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123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09個。農村實現醫療點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8%以上。
對外交往
江蘇省深化與經濟實力排名全球前30強或在本國前3位省(州)的合作。2013年,江蘇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締結為姐妹省州,成立了“江蘇省-加利福尼亞州”聯合經濟委員會。
截至2013年底,江蘇與51個國家締結269對友城,佔全國友城總數12.9%,總量居中國第一。有省級友城30對,地市級友城161對,縣城友城73對,縣級和蘇北地區友城數量較快成長 。
教育
明清時期,在代表古代教育最高水準的進士科考試中,江蘇明代取中的進士佔中國11.84%;清代取中的進士約佔中國的11.1%,高居第一位。明代中國共取中狀元89人,其中江蘇籍狀元17人,佔中國總數19.1%。清代共取中狀元112人,其中江蘇狀元49人,佔中國總數44%。
從教育部公布的“中國高等學校名單”顯示,截至2014年,江蘇擁有高校(不含獨立學院)134所,大學部院校(公辦,不含獨立學院)47所 ,數量均居中國各省首位 ,其中國家“211工程”大學11所,數量仍居中國各省首位,比例佔江蘇省大學部院校的1/4,佔中國“211工程”大學的1/10。
地區 | 名單 |
---|---|
南京 | 南京大學(985,211)、東南大學(985,2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11)、南京理工大學(211)、河海大學(211)、南京農業大學(211)、中國葯科大學(211)、南京師範大學(211)、南京郵電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中醫葯大學、江蘇教育學院、南京審計學院、南京體育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工程學院、南京曉庄學院、三江學院、江蘇警官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森林警察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 |
無錫 | |
徐州 | 中國礦業大學(211)、江蘇師範大學、徐州醫學院(江蘇醫科大學籌)、徐州工程學院(徐州大學籌)、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指揮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勤務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江蘇師範大學科文學院、徐州醫學院華方學院、徐州開放大學 |
常州 | |
蘇州 | |
南通 | |
連雲港 | 淮海工學院(江蘇海洋大學籌)、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江蘇師範大學連雲港校區 |
淮安 | |
鹽城 | |
揚州 | |
鎮江 | |
泰州 | |
宿遷 |
文化
綜述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1993年發現的南京湯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5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在泗洪雙溝鎮東下草灣發現的人類化石,據測定年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距今約4~5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學界稱之為下草灣人,又叫泗洪新人。距今六七千年前後,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淮安青蓮崗文化、高郵龍虯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繽紛,星羅棋布。草鞋山遺址發現的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

江蘇文化主要由“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等組成。
分類 | 簡介 |
---|---|
楚漢文化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中心的區域性文化,它以6000年前的青蓮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灣新人文化為淵源。它的顯性特征是剛強雄渾。 | |
吳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蘇、錫、常地區,其具有清新氣息、柔美風格、鮮活靈性,形成了聰穎靈慧、細膩柔和而又視野開闊、樂于創新等顯性特征。 | |
金陵文化 | 金陵文化以古都南京為中心,其顯性特征是南北交匯、兼容並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于“都城文化”。 |
淮揚文化 | 淮揚文化以揚州為中心,維揚地區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征。 |
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位列全國第一,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達2萬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項,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6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24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773項。
內容 | 級別 | 項目 |
---|---|---|
文學 | 國家級 | |
省級 | 流布于淮安地區的韓信傳說、鎮江等地《華山畿》和華山畿傳說、蘇州寒山拾得傳說,連雲港花果山傳說、東海孝婦傳說和姐兒溜歌謠,徐州九裏山古戰場傳說、彭祖傳說,洪澤和盱眙巫支祁傳說、水漫泗州城傳說,揚州隋煬帝傳說、露筋娘娘傳說,豐縣張道陵傳說、鹽城沈拱山傳說、贛榆徐福傳說、豐縣和沛縣劉邦傳說、泰州和大豐施耐庵與《水滸》傳說、南京六合達摩傳說、高淳卞和獻玉傳說、伍子胥故事、崔致遠與雙女墳故事,南京項羽故事,揚州和常熟竹西謎語、海虞謎語,以及流傳在蘇州等地的河陽山歌、白茆山歌、蘆墟山歌、雙鳳山歌、勝浦山歌和同裏宣卷、錦溪宣卷、河陽寶卷、勝浦宣卷、常州宣卷 | |
美術 | 國家級 | 蘇州市桃花塢木版年畫,常州梳篦,揚州剪紙、南京剪紙、金壇刻紙、徐州剪紙,蘇綉、無錫精微綉、南通仿真綉,揚州玉雕、蘇州玉雕、蘇州光福核雕,無錫留青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蘇州泥塑、豐縣糖人貢,蘇州燈彩、南京和句容的秦淮燈彩、邳州紙塑獅子頭,徐州香包,揚州和泰州的揚派盆景技藝等 |
省級 | 邳州年畫、江都漆畫、鎮江玻璃雕繪畫、常州掐絲琺琅畫、南京戲劇臉譜、大豐麥稈剪貼(畫)、宜興刻紙、無錫紙馬、揚州刺綉、常州和鎮江亂針綉、東台發綉、邳州綉花鞋、鹽城老虎鞋、鎮江上黨挑花、南京十竹齋餖彩拱花技藝、蘇州金山石雕、藏書澄泥石刻、銅山石刻,南京仿古牙雕、揚州牙刻、常州象牙淺刻、虞山派篆刻藝術,徐州和蘇州泥塑、沛縣泥模,金陵竹刻、揚州竹刻、揚中竹編,徐州花燈,豐縣吹糖人,宿遷雲渡桃雕等 | |
音樂 | 國家級 | 高郵民歌、海門山歌,常州吟誦、太倉江南絲竹、連雲港海州五大宮調、古琴藝術、淮安楚州十番鑼鼓、江都邵伯鑼鼓小牌子、常州天寧寺梵唄唱誦、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無錫道教音樂等 |
省級 | 鎮江南鄉田歌、金湖秧歌、江都邵伯秧號子、啓東呂四漁民號子、南京六合留左吹打樂、揚州胥浦農歌、泰州道教音樂、句容茅山道教音樂、金壇乾元觀道教音樂、常熟辛庄十番音樂、高淳民歌、淮安南閘民歌、興化茅山號子、徐州和連雲港鼓吹樂,南通、溧陽、泗洪鑼鼓樂等 | |
舞蹈 | 國家級 | 高淳東壩大馬燈,邳州跑竹馬,溧水駱山大龍 |
省級 | 南京麻雀蹦、睢寧落子舞、宜興男歡女喜、如東鍾馗戲蝠,淮陰馬頭燈、六合灣北小馬燈、東海南辰跑馬燈、溧陽蔣塘馬燈等竹馬舞,溧陽跳幡神、揚州跳娘娘、如東跳馬夫、高淳跳五猖等儺舞,句容二龍戲珠、無錫鳳羽龍、南京棲霞龍舞、高淳長蘆抬龍、金壇直溪巨龍、江陰段龍、興化沙溝板凳龍、常州太平龍燈等龍舞,南京江浦手獅、銅山高台獅子舞、丹陽九獅舞,海安、如東、泰興和常熟花鼓舞,太倉滾燈、金壇談庄秧歌燈、睢寧龍虎鬥,宿遷和灌雲花船舞,姜堰、如皋和泗洪武蓮湘舞,高淳龍吟車和沛橋高蹺,溧水跳當當和柘塘打社火,江陰茶花擔舞和漁籃蝦鼓舞,常州萬綏猴燈、金壇指前魚燈和新沂七巧燈舞,鎮江寶堰雙推車、睢寧雲牌舞、如皋倒花籃、昆山千燈跳板茶,泗洪和洪澤的洪澤湖漁鼓,通州抬判、荷花盤子舞等 | |
戲曲 | 國家級 | |
省級 | 宿遷市柳琴戲、沭陽縣淮海戲、連雲港市童子戲、高淳陽腔目連戲、泰興和如皋市杖頭木偶戲、淮安市和省演藝集團的國劇、蘇州滑稽戲、泗洪縣泗州戲、豐縣四平調、金湖香火戲等 |
文學
西漢淮陰(今淮安)枚乘是漢大賦的開山祖師,被後人推崇為“文章領袖”。盛行于梁、陳間的宮體詩,追求聲律上的和諧美與韻律上的回旋美,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唐江都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韻律和諧婉轉,被聞一多稱為“頂峰上的頂峰”。南唐後主李煜詞作極富感染力,後人尊之為“詞聖”。長篇小說《水滸傳》《西遊記》都享譽世界。和它們並稱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國演義》《紅樓夢》,也與江蘇有割舍不斷的聯系。唐代的傳奇、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受讀者喜愛。江蘇民間口述文學豐富性和藝術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0世紀80年代啓動中國民族民間文學三部集成(故事、諺語、歌謠)編纂,江蘇省收錄2億多字資料。

美術
江蘇繪畫藝術以山水畫、水印木刻版畫和水彩水粉畫見長,被稱為“江蘇三水”。東晉無錫顧愷之善畫人物,尤善點睛,有“畫絕”之稱。王羲之書法藝術出神入化,後人尊為“書聖”。梁吳縣張僧繇擅作壁畫,成語“畫龍點睛”就和他有關。唐蘇州張旭運筆縱橫捭闔,連綿回繞,氣勢奪人,世人尊之為“草聖”。晚唐蘇州楊惠之創“塑壁”新技法,被稱為“塑聖”。常熟黃公望、無錫倪瓚,和王蒙、吳鎮並稱元代山水畫四大家。黃公望位居元四家之首,其《富春山居圖》是紙本水墨的經典之作。據統計,明代中國知名畫家約4000餘人,江蘇一省就有1700多人,幾乎佔有半壁江山。

音樂
江蘇素有“二胡之鄉”美譽,“江南絲竹”是最富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古琴藝術在中國具有突出地位,先後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揚州廣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等重要的地方性音樂流派。江蘇流傳至今的民歌有12800餘首,有六合民歌《茉莉花》 、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廣為流傳。歷史上產生過大小曲種50餘種,現尚存20餘種,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揚州評話、揚州彈詞、揚州清曲、徐州琴書、南京白局都是代表性曲種。
舞蹈
江蘇民間舞蹈種類豐富,秧歌舞、花鼓舞、龍舞、獅舞、燈舞、儺舞、高蹺等,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點,具有代表性的有70多個品種、1600多個舞蹈。
戲劇
“百戲之祖”——昆曲

江蘇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品種較多,名家迭出。地方戲種現存20餘種,影響較大有昆曲、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等。小劇種主要有海門山歌劇、通劇、丹劇、海州童子戲、徐州丁丁腔、洪山戲、淮紅戲、高淳陽腔目連戲。外來劇種主要有國劇、越劇、徽劇、滬劇、黃梅戲、呂劇等。新興劇種中滑稽戲影響較大,深受民眾喜愛。泰興、揚州等地木偶戲也以其歷史悠久、藝術手段豐富而名揚海內外。
飲食
蘇菜為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淮揚菜(淮安、揚州、鎮江)、金陵菜(南京)、徐海菜(徐州、連雲港)、及蘇錫菜(蘇州、無錫、常州)四種風味組成。其中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並稱為中國四大菜系,並為中國四大菜系之首,中國菜的最經典代表作。淮揚菜,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代,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

江蘇飲料主要是茶和酒兩大類,茶文化集中于蘇南地區,名酒主要有“三溝一河”,出產于江淮一帶,通常指湯溝酒、雙溝酒、高溝酒(今世緣)、洋河酒,其依托特異的地域生態環境、自然釀酒微生物體系,採用傳統“混燒老五甑法”生產工藝,泥窖固態發酵,續糟醅(餷)配料,混蒸混燒。與“香氣大、窖香濃鬱突出且濃中帶陳”的“川派酒”不同,“三溝一河”酒以“口味醇、綿甜、凈、爽”為顯著特點,是名揚天下的“江淮派”(蘇、魯、皖、豫)濃香型白酒的卓越代表,其中享有“湯溝傳奇水土,美酒絕世風華”之美譽的湯溝酒尤其突出,其主導產品“湯溝絕世風華”、“湯溝蓋世風流”酒自古譽滿天下、馳名中外,歷經千年而盛名不衰。
方言
方言區 | 方言片 | 分布地區 |
---|---|---|
江淮官話區 | 整體分布 | 分布于南京、揚州、鹽城、淮安、鎮江、泰州和南通、連雲港兩市的一部分 |
淮揚片 | 揚州、淮安、鹽城、連雲港(除贛榆區)和鎮江市區(含丹徒)、句容、泗陽、泗洪、沭陽 | |
南京片 | 南京市區(含江寧、溧水北部、浦口、六合) | |
通泰片 | 泰州市區(含姜堰)、泰興、興化、東台、鹽城大豐區、南通市區、如皋、海安、如東 | |
吳語區 | 整體分布 | 分布于蘇州、無錫、常州和啓東、海門、通州、靖江、丹陽、高淳、溧水南部 |
蘇州小片 | 蘇州、昆山、常熟、張家港、太倉、海門、啓東、通州、無錫(東部) | |
毗陵小片 | 常州、無錫(西部)、溧陽、江陰、宜興、靖江、丹陽,高淳和溧水的一部分 | |
宣州片 | 高淳、溧水南部 | |
中原官話區 | 整體分布 | 分布于徐州和連雲港、淮安、宿遷市的一部分 |
徐州片 | 徐州市區(含銅山區)、豐縣、沛縣、邳州、新沂、睢寧、宿遷(含宿豫) | |
贛榆片 | 連雲港贛榆區 |
風景名勝
綜述
江蘇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 輝映,有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鎮水鄉,有眾口頌傳的千年名剎,有精巧雅致的古典園林,有煙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有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寢,有雄偉壯觀的都城遺址,纖巧清秀與粗獷雄渾交匯融合,可謂是“吳韻漢風,各擅所長”。
江蘇的山雖不高,但多負盛名,其中有常州溧陽南山竹海,南京鍾山,鎮江北固山、金山,金壇和句容交界處的茅山,南通狼山,蘇州天平山,徐州雲龍山,新沂馬陵山和連雲港花果山等。

江蘇的水兼江河湖海,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橫穿東西,江面遼闊。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太湖及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煙波浩瀚,蘇南第二大湖泊——西太湖,碧波萬頃。連雲港的海濱浴場,南通鹽城的濕地灘塗則是江蘇的沿海旅遊資源。江蘇的名泉極多,有“天下第一泉”鎮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虎丘的“天下第三泉”及憨憨泉。
旅遊景區
所在地 | 旅遊景點 |
---|---|
南京 | 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靈谷寺、秦淮河、南京總統府、朝天宮、秦淮風光帶、夫子廟、江南貢院、莫愁湖、燕子磯、閱江樓、雨花台、明城牆、甘熙宅第、瞻園、棲霞寺、湯山溫泉、南京博物院、雞鳴寺、莫愁湖、南京長江大橋、梅花山、白鷺洲公園、中華門、將軍山風景區、陽山碑材、靜海寺、天妃宮 |
金山、焦山、北固山、茅山、赤山、寶華山、南山、伯先公園、英國領事館、西津渡、蒜山、招隱寺、圌山、五柳堂、五卅演講廳、揚中園博園 | |
揚州 | 瘦西湖、高郵旅遊集聚區、寶應旅遊集聚區、儀征旅遊集聚區、抗日戰爭最後一役紀念館、大明寺、個園、仙鶴寺、漢陵苑、神居山、盂城驛、龍虯庄遺址、鎮國寺塔、文遊台、古悟空寺、中國郵驛文化城、高郵湖蘆葦蕩濕地公園、高郵湖灘郊野公園 |
南通 | 南通濠河風景區、南通博物苑、狼山、如皋水繪園 |
所在地 | 旅遊景點 |
---|---|
雲龍湖、雲龍山、龜山漢墓、彭祖園、邳州艾山風景名勝區、馬陵山風景區、沛縣漢城、漢畫像石藝術館、窯灣古鎮、蟠桃山佛教文化景區、徐州潘安湖濕地公園、徐州博物館、大洞山風景區、泉山國家森林公園、徐州濱湖公園、沛公園、戲馬台、徐州藝術館、竹林寺、李可染藝術館、徐州民俗博物館、徐州無名山公園、李逾時紀念館、張伯英藝術館、臥龍泉度假生態園、銅山懸水湖景區、邳州銀杏博覽園、徐州古黃河公園、徐州漢城、沛縣濱河公園、睢寧岠山景區、雲河公園、泗水亭公園、永寧寺、銅山楚河景區、徐州樂園 | |
鹽城 | |
連雲港 | 花果山、墟溝海濱浴場、孔望山、抗日山、大伊山、桃花澗、石棚山風景區、宿城世外桃源風景區、東海獵趣園、高公島風景遊覽區、安峰山烈士陵園、連雲港市革命紀念館、連島海濱浴場、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海州灣旅遊度假區、東磊風景區、海州古城、將軍崖岩畫、李汝珍紀念館、東海溫泉 |
項王故裏、乾隆行宮、宿遷皂河龍王廟、駱馬湖、洪澤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國水城、克拉嗨谷、宿北大戰紀念館、嶂山森林公園、雪楓烈士陵園 |
著名旅遊景區
江蘇6處世界遺產(其中3處正申遺中)、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5A級景區17家、4A級景區超100家、2處國家級旅遊度假區、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8座全國優秀旅遊城市、1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節慶活動
活動名稱 | 簡介 | 時間 | 地點 |
---|---|---|---|
金陵燈會 | 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鬧花燈,以示與民同樂,共慶升平;自此數百年來,相沿成俗,至今不衰。燈會期間200多個品種、數十萬盞各具特色造型各異。 | 每年正月初一至月底 | 南京夫子廟、老門東 |
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 |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首的梅花山為最佳。南京國際梅花節節慶期間,南京將以“梅”為主題,以花為媒,以“梅”會友,舉辦各種文化旅遊、商貿及經貿洽談活動。 | 每年2月最後一個星期六至3月18日 | 南京鍾山風景區 |
徐州雲龍山廟會 | 雲龍山廟會始于清代康熙年間,是徐州乃至淮海經濟區內最具影響力的民俗活動之一。每逢廟會期間,數萬人潮涌而至,景象熱鬧非凡。 | 每年3月28日~4月3日 | 徐州雲龍山 |
中國徐州漢文化國際旅遊節 | 期間可觀看到大型廣場仿古文化儀式表演《漢宮盛典》及漢樂、漢舞、漢民俗表演,參觀漢代出土文物精品展、徐州民間工藝品展,到沛縣漢城可觀賞大型仿古文化儀式表演《高廟祭典》。 | 每年10月 | 徐州漢城 |
徐州伏羊節 | 伏羊節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裏,徐州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 每年7月 | 徐州 |
常州環球恐龍城新春燈會 | 每年元宵節前夕,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 | 淹城、恐龍園 | |
蘇州寒山寺除夕聽鍾聲活動 | 每年12月31日晚 | 蘇州寒山寺 | |
中國郵文化節 | 每兩年一屆 | 揚州高郵 | |
中國揚州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 |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春天是揚州最美的季節,你可去尋訪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觀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美景,品嘗四大菜系中的淮揚美食,欣賞有濃鬱地方特色的風情和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 | 每年4月18日 | 揚州 |
中國雙黃鴨蛋節 | 每4月17日 | 揚州高郵 | |
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 | 盱眙十三香龍蝦是淮安市盱眙縣近年來新創的名菜,原料是價廉物美的螯蝦,由十多味中葯及特殊方法製作而成,色澤鮮艷,口味鮮美,深受消費者歡迎。盱眙縣人民政府和南京《揚子晚報》自2000年起聯合舉辦"中國國際(盱眙)龍蝦節",採用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大力推廣十三香品牌龍蝦。 | 淮安盱眙 | |
宿遷西楚文化節 | 宿遷是楚漢文化的的發祥地,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鄉,宿遷西楚文化節是宿遷市委市政府為進一步繁榮和發展宿遷地方文化,推動文化宿遷建設而舉辦的活動。 | 每年9月11日至23日 | 宿遷 |
美食特產
城市 | 特產 |
---|---|
南京 | 秦淮小吃、雲錦、香肚、天鵝絨、板鴨、南京烤鴨、桂花鴨、雨花石、鹹鴨肫、雨花茶、金陵小籠包、鴨血冬粉湯、什錦菜鴨四件、馬祥興清真食品、綠柳居素食、龍池鯽魚、龍袍蟹黃湯包、固城湖大閘蟹、南農燒雞、金陵烤鴨、秦淮八絕、活珠子、高淳螃蟹、五香蛋、什錦豆腐腦、梅花糕、狀元豆、大煮幹絲、皮肚面、烤鴨包、金陵片皮鴨、水八仙 |
無錫 | 長江三鮮、惠山泥人、惠山油酥、江陰黑杜酒、宜興紫砂、清水油面筋、三鳳橋醬排骨、蜀山陶器、無錫水蜜桃、方糕、無錫毫茶、豆腐花、無錫小籠包、和橋豆腐幹、無錫肉骨頭、大浮楊梅、黑杜酒、太湖三白、太湖珍珠、惠山臘燒片(已失傳)、拱北樓陽春面、聚豐園腐乳肉、惠泉黃酒、馬山芋頭、蘿卜絲餅、酒釀棉子圓、海棠糕、油豆腐幹 |
徐州 | 小孩酥糖、徐州烙饃、徐州地鍋雞、徐州辣湯、易牙五味雞、霸王別姬、鴛鴦雞、蔥燒孤雁、徐州三鯉、四孔鯉魚、梁王魚、彭城魚丸、愈灸魚、蜜三刀、丸子湯、冬瓜四靈、西楚貢菜、油炸金蟬、東坡回贈肉、鍋貼餃、八股油條、羊方藏魚、啥湯、蝴蝶散子、道家菜、釋家菜、金絲纏葫蘆、太極山葯泥、蜜汁地瓜、羊肉滑脊 |
常州 | 加蟹小籠包、大麻糕、芝麻糖、蘿卜幹、蝦餅、馬蹄酥、天目湖砂鍋魚頭、刻紙留青竹刻、亂針綉、梳篦、銀絲面、金錢菜、茅尖花紅、南式麻糖、沙河、桂明茶;武進特產:淡水魚類、太湖三白、茶葉、水蜜桃、葡萄、珍珠 |
蘇州 | 碧螺春茶﹑採芝齋糖果﹑宋錦蘇式蜜餞﹑蘇式糕點﹑鹵汁豆腐幹﹑太湖銀魚﹑桃花塢木刻年畫紅木雕刻﹑緙絲(刻絲)太倉肉松、太倉糟油常熟花邊、昆山並蒂蓮、昆山奧灶面、錦溪襪底酥、昆山陽澄湖大閘蟹、長江三鮮 |
南通 | 西亭脆餅正場薰糕、狼山雞、烤鰻、南通嵌桃麻糕、董糖、如皋蘿卜、林梓潮糕、如皋肉松、火腿、肉松盆景、白蒲黃酒、白蒲“三香齋”茶幹、文蛤、薄荷腦、扎染季德勝蛇葯片、王氏保赤丸石港乳腐、鳳尾魚罐頭、海門羊肉、雲片糕、海安糯米陳酒、海安河豚魚、海門朝天小辣椒 |
連雲港 | |
淮安 | 灌湯蒸餃、高溝捆蹄、淮安菜炒飯、文樓湯包、震豐圓餛飩、盱眙十三香龍蝦、平橋豆腐、鼓樓茶饊、淮城蒲菜、欽工肉圓、高溝大曲軟兜長魚、朱橋甲魚 |
鹽城 | 建湖藕粉圓子、參燕八珍糕、伍佑醉螺、東台魚湯面、奇園蟹黃包、拆燴推浪魚、燴素魚皮、鯮魚餅東溝茶幹、白首烏粉、阜寧大糕、楊五香腸、鉤針衣生熗條蝦、白燉鯔魚、叉烤野雞片、四鰓鱸魚、青蒲籪蟹、大縱湖醉蟹、伍佑糖麻花 |
揚州 | 揚州炒飯、牛皮糖、饞神風鵝、黃珏老鵝、平山綠茶(郊區)、捺山綠茶(儀征)、高郵雙黃鴨蛋(高郵)、秦郵董糖(高郵)、界首茶幹(高郵)、寶應藕粉(寶應)、江都方酥(江都)、嘶馬的拉豆腐(江都)、瓊花露酒、邵伯菱角、三丁包、揚州綠茶、揚州煮幹絲、揚州醬菜、揚州三頭宴 |
鎮江 | 鎮江香醋、餚肉、鍋蓋面、百花貢酒、鎮江鰣魚、揚中河豚、刀魚、鎮江膏葯、小磨麻油、句容新坊老鵝、句容食砂朱鯉、葛根茶 |
泰州 | 梅蘭春酒、靖江肉脯、難得米酒、興化清炒鯊魚片、泰州三麻(麻油、麻糕、麻餅)、刁鋪羊肉、溱湖八鮮(溱湖籪蟹、溱湖甲魚、溱湖銀魚、溱湖青蝦、溱湖水禽、溱湖螺貝、溱湖四喜溱湖水蔬) |
宿遷 | 水晶山楂糕、天崗湖銀魚、沭陽石榴、泗洪空心掛面、龍嫂米線、埠子車輪餅、穿城大餅、八集小花生、五香大頭菜、老湯黃狗、豬頭肉、軟熘長魚、雙溝大曲、泗洪大棗、泗陽膘雞、泗陽新袁羊肉 |
名人
時期 | 人物 |
---|---|
古代 | 劉邦、項羽、吳三桂、專諸、要離、夫差、西施、張道陵、彭祖、劉細君、魯肅、孫策、孫權、仲雍、言偃、虞姬、呂雉、韓信、蕭何、曹參、樊噲、枚乘、劉知幾、陳琳、徐福、陳圓圓、王導、郭璞、葛洪、謝安、顧愷之、徐廣、劉裕、趙安、戴顆、劉義慶、範縝、陶弘景、蕭衍、劉勰、伍子胥、孫武、蕭道成、蕭繹、蕭統、徐偃王、季札、道宣、員半千、鑒真、張旭、張若虛、範仲淹、張籍、李璟、李煜、汪廣洋、秦觀、王磐、張士誠、米芾、楊邦乂、洪興祖、戴叔倫、張宣、魏勝、馬光祖、範成大、梁紅玉、劉世勛、周應合、黃公望、睢景臣、施耐庵、沈萬三、鄭和、高谷、蒯祥、沈周、庄昶、石淮、胡璉、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張宏、何棠、王問、吳承恩、劉鄂、王世貞、、焦竑、顧起元、劉元珍、徐霞客、張懷、張溥、金聖嘆、李漁、朱元璋、王念孫、王引之、朱棣 |
近代 | 蔣介石、周恩來、汪曾祺、張謇、顧祝同、劉榮、馬相伯、張聞天、趙鳳昌、李蘭、沙元炳、丁寶書、李伯元、孫毓修、葉玉森、林立山、李更生、朱履先、楊泗洪、朱瑞、過探先、蔣哲卿、呂鳳子、博古、張聞天、柳亞子、蘇少卿、殷良弼、梅蘭芳、呂澄、劉天華、劉覺民、惲代英、劉天華、劉海粟、茅以升、俞慶棠、朱自清、張太雷、瞿秋白、吳印鹹、沈毅、李公樸、朱愛周、陸侃如、高二適、劉北茂、安友石、惲逸群、惠峻山、戴伯韜、王德榮、吳琛、姜椿芳、馬可、徐悲鴻、周璇、許翰英、韋來寬、趙良璋、裏平、潘序倫、朱可心、周信芳、秦邦憲 |
當代 | 江澤民、胡錦濤、李嵐清、李源潮、劉延東、陳炳德、盛華仁、李金華、孟建柱、顧秀蓮、唐家璇、孫家正、周小川、喬冠華、戴相龍、王選、郭金龍、丁石孫、錢昌照、沙祖康、劉淇、蔣樹聲、魏禮群、榮毅仁、鄭斯林、華羅庚、錢鍾書、錢偉長、葉聖陶、胡喬木、李可染、劉田依、彥涵、吳健雄、朱傳茗、陸抑非、呂叔湘、錢穆、王旭東、汪恕誠、華建敏、朱棣文、吳登雲、李昌鈺、範曾、季漢生、柳傳志、唐駿、俞敏洪、董明珠、趙厚麟、王馥荔、錢文忠、李陽、陳游標、周恩來、魏家福、孫雲鑄、夏書章、葛冬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