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永樂為明朝第三個皇帝(1403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的年號。公元1403年至1424年,前後共22年。永樂年間,定都北京、鄭和下西洋、編修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期間,經濟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情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永樂年間,明朝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朱棣重視農業發展,勤政親賢,重用人才,後世將朱棣尊稱為永樂大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13年(1380年)就藩北平,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駕崩後,繼位的明惠宗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製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製,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永樂初,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遷寧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長沙,旋廢為庶人;削周、岷、代、遼諸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製。永樂初開始設定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

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製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製 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幹都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八年至22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七年開始了建設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14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後來毀于李自成,清初又重新修復),永樂19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于9年疏浚會通河,13年鑿清江浦,使大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也得到發展。11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後,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製,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他還于4年設立哈密衛,並多次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誠、中官李達等官員出使西域,隨後西域的帖木兒帝國、吐魯番、失剌斯、俺都準、火州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情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朱棣註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製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註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局面下,朱棣對典籍的整理也比較重視,組織大批人力編修了中國古代類書之冠的《永樂大典》。

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從永樂3年起,朱棣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別葬于南京和德州。4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內屬,于其地設交趾布政使司。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于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22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這是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出征前戶部尚書夏元吉以國庫空虛,曾勸他勿起戰事,但他不聽,反系之大獄,後葬于明長陵,廟號明太宗,嘉靖時改明成祖。

永樂永樂1年(1403年)
永樂永樂2年(1404年)
四月: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永樂3年(1405年)
六月: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
永樂永樂4年(1406年)
閏七月:以明年建北京宮殿,分遣宋禮等採木燒磚。命泰寧侯陳珪董治其事。
永樂永樂5年(1407年)
七月:皇後徐氏卒。十月謚曰仁孝皇後。
九月:鄭和還。
十一月: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鄭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樂永樂7年(1409年)
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監國。冊貴妃張氏、賢妃權氏、順妃任氏、昭容王氏、昭儀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選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永樂9年(1410年)
二月:命皇長孫留守北京。帝親征塞外,獲勝,還北京。回南京。
永樂永樂9年(1411年)
十一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行冠禮于華蓋殿。
永樂永樂10年(1412年)
十月:皇太孫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賀。
十一月: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瓜哇等國。
永樂永樂11年(1413年)
正月:仁孝皇後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
二月:帝北巡,發自南京,皇太孫從。仁孝皇後葬長陵。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以行人蔣廷瓚、河南左參政孟驥俱為右布政使。
四月:帝至北京。
五月,杭州大風潮。時天淫雨、烈風,江潮滔天,天地水高數丈,南北約十餘裏,東西五十餘裏。仁和十九、二十居民陷溺死者不計其數,存者流移,田廬漂沒殆盡。
六月,浙江烏程、歸安、德清三縣疫,死一萬零五百八十餘人。七月,浙江寧波府鄞縣、蔥溪、奉化、定海、象山五縣疫,死九千一百餘人。
十一月:天樂關發生大火,將軍漢匡或(後為仙喚做三十六天罡主事星宿)救妹身亡。死九千餘人。其妹第年同日自盡身亡。
永樂永樂12年(1414年)
六月:帝大敗瓦剌,追至圖拉河,班師。
永樂永樂13年(1415年)
五月:漢王朱高煦屢行不法事,囚之,將廢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兩護衛,徙封樂安。懷有異謀。
永樂永樂14年(1416年)
八月:作北京西宮。
九月:帝還南京。
十一月:復議建北京宮殿。
十二月:遣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永樂15年(1417年)
二月:谷王橞恃建文4年為燕兵開金川門功,甚驕肆,奪民田,殺無罪之人,欲謀反,廢為庶人。命泰寧侯陳珪仍督北京營建事。命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北京西宮成。
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宮新殿受朝賀。
七月:冊胡氏為皇太孫妃。
永樂永樂16年(1418年)
三月: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永樂18年(1420年)
閏正月:以學士楊榮、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
八月:北京始設東廠。
九月:北京宮殿將成,遣行在戶部尚書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終至北京。又命皇太孫從行。諭行在禮部,明年元旦定北京為京師,去行在之稱,設六部,並取南京諸司印給北京各衙門,別鑄南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
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孫至京師。北京新宮成,規製如南京,加壯。自戊子(永樂6年)六月肇工,歷13年至是成。論建設功,擢工部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餘升賚有差。
永樂永樂19年(1421年)
正月朔:帝詣太廟奉五廟神主,皇太子詣郊壇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孫詣社稷壇奉安神主,黔國公沐晟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群臣。命鄭和復使西洋。
四月: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
永樂永樂20年(1422年)
正月:帝力排眾諫,決意親征塞北阿魯台,命皇太子監國。
八月:以大勝班師,回北京。
閏十二月:乾清宮災。
永樂永樂21年(1423年)
五月:常山護衛指揮孟遇等欲毒殺永樂帝,然後廢太子,立趙王朱高燧。事發,孟賢等伏誅,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阿魯台又來犯,帝復親征。
永樂永樂22年(1424年)
正月:復命鄭和使西洋。
四月: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于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太子。
七月十七日:駐于榆木川。明成祖病危,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卒,年65歲。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製。
九月:上永樂帝謚號為"明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曰"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後"。
十月: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後,並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葬明太宗文皇帝于長陵。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
朱元璋 | 1328年-1398年 | 洪武 | 1368年-1398年 | ||||||||
朱允炆 | 1377年-1402年 | 建文 | 1398年-1402年 | ||||||||
朱棣 | 1360年-1424年 | 永樂 | 1402年-1424年 | ||||||||
朱高熾 | 1378年-1425年 | 洪熙 | 1424年-1425年 | ||||||||
朱瞻基 | 1398年-1435年 | 宣德 | 1425年-1435年 | ||||||||
朱祁鎮 | 1427年-1464年 | 正統 | 1435年-1449年 | ||||||||
朱祁鈺 | 1428年-1457年 | 景泰 | 1449年-1457年 | ||||||||
朱祁鎮 (復闢) | 1427年-1464年 | 天順 | 1457年-1464年 | ||||||||
朱見深 | 1447年-1487年 | 成化 | 1464年-1487年 | ||||||||
朱佑樘 | 1470年-1505年 | 弘治 | 1487年-1505年 | ||||||||
朱厚照 | 1491年-1521年 | 正德 | 1505年-1521年 | ||||||||
朱厚熜 | 1507年-1566年 | 嘉靖 | 1521年-1566年 | ||||||||
朱載垕 | 1537年-1572年 | 隆慶 | 1566年-1572年 | ||||||||
朱翊鈞 | 1563年-1620年 | 萬歷 | 1572年-1620年 | ||||||||
朱常洛 | 1582年-1620年 | 泰昌 | 1620年 | ||||||||
朱由校 | 1605年-1627年 | 天啓 | 1620年-1627年 | ||||||||
朱由檢 | 1609年-1644年 | 崇禎 | 1627年-164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