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永昌郡是古代中國東漢、蜀漢、晉、宋、齊、梁等王朝的一級行政區,實際管轄範圍則隨著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大致涵蓋今日中國雲南省西部、緬甸克欽邦東部、撣邦東部的土地。
永昌郡設立之初,下統不韋縣、嶲唐縣、比蘇縣、葉榆縣、邪龍縣、雲南縣共8縣,其中嶲唐為郡治。77年永昌郡治由嶲唐遷至不韋。屬益州刺史部。
三國時代,永昌郡東部的葉榆縣、邪龍縣、雲南縣等縣份與建寧郡的一部分被劃出來設為雲南郡。增加了南方的永壽縣。
西晉時,永昌郡轄域向南方擴張,新增了南涪縣,共統轄8縣,不韋縣、永壽縣、比蘇縣、雍鄉縣、南涪縣、巂唐縣、哀牢縣、博南縣。
考古成果
雲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今保山市西南方四公裏的一片平坦的田壩裏發現了一座古城。這座古城呈正方形,內城方圓為一萬零五百多平方米。四周殘存城牆面寬八米,高一到三米,是用土逐層夯築而成的。前些年從內城田壩和四周牆腳挖掘出較多的五銖錢紋、菱形紋、雲紋和布紋、繩紋圖案的漢磚、漢瓦。證明這座城是東漢時的古城。
根據這個城址的規模和位置,它很可能是東漢永昌郡治城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