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水源音,又稱為東江水源話, 民間稱蛇話,學術界為方便統稱惠河話(或惠河方言),是廣東東江地區的一類方言。有學者認為,水源音是來自梅州和贛南兩地的客家移民和惠河一帶的原住民長時間雜居在一起,這三部分人所說的話經過一個長期混化過程最終形成的。它既區別于梅州話又區別于贛南話,又深受粵方言的影響,但因保留著客方言的基本特征,屬于客家語的一個分支。

另有部分學者(如劉叔新等)通過將這一類方言與廣州話和“主流”客家語(指梅縣話)對比,認為水源音屬于粵語,並歸為“惠河系”,以惠州話為代表。但是這部分學者並沒有將水源音與贛南話、陸河話、台灣海陸腔等作對比,可能不能反映水源音全貌。
特征
水源音基本能體現客家語的基本特征。
如古濁塞音和濁塞擦音,不論是平聲還是仄聲,一律讀送氣聲母,像“白”、“暴”、“步”、“部”、“哺”、“病” ;“大”、“達”、“敵”、“代”、“盜”、 “電”、“讀”、“毒”、“獨”、“度” ;“共”、“舊”、“件”、“近”、“跪” ;“在”、“自”、“座”、“坐”、“住”、“雜”、“罪”、“造”等字音是。
再如古無輕唇音(即唇齒音),隻有重唇音(即雙唇音),在水源音話裏也還留下一些痕跡。像“糞”、“痱”、“斧”、“腹”,“甫”、“輔”、“肥”、“吠”、“縫”等字,惠河話仍讀雙唇音。
古無舌上音,惠河話(水源音)裏也可以看到一點痕跡。如口語單說“知”或問人“知麽(知道嗎)”,“知唔知(知道不知道)”,“知”的聲母仍讀[t],成為客家語的特征之一。
又如古“曉”“匣”聲母的合口字,即韻頭是u的字,其聲母在客家語大多讀[f],惠河話(水源音)中“灰”、“火”、“化”、“花”、“歡”、“貨”,“會”、“回”、“畫”這些字的聲母也讀[f]。
此外,惠河話(水源音)中,還可以看到保留下來許多客家語特有的詞語,以及,指人賓語可在指物賓語後一類客語句法特點,等。
分布
水源音主要分布在惠州、河源兩地級市。在這兩個地級市中,除了客家語嘉應音以及閩語等的分布區之外,就是水源音的分布區。其基本沿東江流域分布。另外,賀州、贛州等地的“河源聲”,本質上也是水源音。
在廣東東江中上遊的分布情況如下:
1、惠州市區及郊區瀝林、水口、馬安、平潭、橫瀝、蘆洲。
2、博羅縣:主要分布于南部東江北岸,如羅陽(縣城)、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庄、觀音閣等鎮;
3、惠陽區:平潭、鎮隆等鎮有少數村落使用水源話;
4、惠東縣:分布于多祝鎮的三勝、明溪,大嶺鎮的大埔、蕉田等少數村落。
5、龍門縣:主要分布于東南部的平陵、路溪等鄉鎮;
6、源城區、東源縣:以水源話為主流,主要分布在市區及燈塔、船塘,康禾等地。
7、龍川縣:南部的老隆(縣城)、佗城、附城、義都、四都、鶴市、通衢等處于東江兩岸的鄉鎮。
8、紫金縣:西部靠近河源市區的臨江、古竹、柏埔、義容、黃塘等鄉鎮有不少村落的居民使用。
9、連平縣:南部與東源縣、新豐縣毗鄰的忠信、油溪、三角、大湖、綉緞、高莞、隆街、田源、溪山等鄉鎮。
10、和平縣:東南部的林寨、東水鎮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等鎮的部分村落。
11、韶關市新豐縣:水源話主要分布于東部的馬頭、石角和大席三個鄉鎮,豐城及梅坑鎮也有部分居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