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簡介
武漢建城已有3500年,是中國建城史最為悠久的城市之一。
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清初,“中俄茶葉之路”開闢,作為起點的漢口開始逐步成為世界茶葉貿易之都,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 。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1861年,漢口成為條約口岸城市,對西方人開放,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都會的轉型,漢口沿長江先後開闢了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五國租界,沿長江地帶迅速成為漢口的另一個繁華中心,並促使漢口成為與大上海共享榮耀的國際大都市。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成就了中國推翻帝製、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在1926年到1949年間,三鎮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並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並之先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新中國首個直轄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會議決定將武漢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沿革
主詞條: 武漢歷史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製始于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于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于隋唐。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興師北伐。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于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稱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末,漢口建製為夏口廳(地位同縣),使武漢三鎮之名貫于清代、中華民國,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
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遊沿長江先後開闢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這些租界獨立于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定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于中國政治體製的管理機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于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1914年屬江漢道。1917年,漢口德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特別區。1925年,漢口俄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特區。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劃夏口縣城區設漢口市。1927年初,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將漢口、武昌兩市劃為京兆區,武漢成為國民政府首都。1月5日,數十萬民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3月15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改稱外交部漢口第二特別區。4月,武漢市政府成立。
此後,武漢市行政區域時分時合,市政機關名稱數易,先後建立武漢(特別)市、漢口(特別)市、武昌市政府(處)。其間,1929年4月,設武漢特別市,7月,武漢分治,設漢口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行政院,餘皆隸湖北省。1929年7月30日,夏口縣建置復原,管轄區域分別劃人漢口市和漢陽縣。1938年8月,漢口日租界被中國政府收回,改稱漢口第四特別區(武漢淪陷後,日租界又得以恢復)。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漢口、武昌兩市恢復建製。同時,漢口日、法租界正式被中國政府收回,漢口區域均歸漢口市政府管轄。1947年漢口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
1949年5月武漢解放,5月24日合原漢口市、武昌市和漢陽縣城區為武漢市,隸屬中南軍政委員會管理。1953年1月,中南軍政委員會復原,中南行政委員會成立。由于中南行政委員會不再是一級政權,1953年3月,武漢市等10個大行政區轄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改為湖北省轄。1959年3月,國務院批準孝感專區劃歸武漢市轄,1960年1月湖北省復原孝感專區,其所轄武昌等16縣改隸武漢市。1961年1月恢復孝感專區建製,其原有16縣劃回。1975年12月原屬孝感專區的武昌、漢陽兩縣劃歸武漢市管轄。1983年8月,增轄黃陂、新洲兩縣。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準武漢市為經濟體製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計畫單列市,1993年復原單列)。1992年、1995年、1998年,分別復原漢陽縣,武昌縣及黃陂縣、新洲縣建製,分別成立武漢市蔡甸區,江夏區及黃陂區、新洲區。2013年,全市轄江岸、江漢、硚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東西湖、漢南、江夏、蔡甸、黃陂、新洲13個行政區和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武漢化學工業區、武漢新港以及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
武漢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于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武漢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裏,佔該市總面積的25.79%,居中國大城市之首。

生物資源
武漢市素有漁米之鄉美譽,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
礦產資源
武漢市現已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非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

地理環境
位置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位于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最東端位于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于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髒”。

面積
截至2014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裏,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裏,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裏,建成區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裏。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

水域
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

武漢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裏,覆蓋率26.10%,人均佔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人均佔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內5公裏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裏。
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裏,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裏),面積33.9平方公裏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武漢湖泊志記錄了武漢市一百多個湖泊的風貌。

濕地
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裏,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裏,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裏,享有“濕地之城”的美譽。

現擁有國家住建部批準設立的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林業局設立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沉湖、杜公湖、後官湖等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區。
氣候
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
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人口統計
截至2014年末,武漢市常住人口1033.80萬人,比上年增加11.80萬人。戶籍人口827.31萬人,增加5.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8.03萬人,增加1.85萬人;非農業人口559.26萬人,增加3.66萬人。人口自然成長率7.25‰,其中,人口出生率12.22‰,人口死亡率4.97‰。人口凈遷移率0.04‰。
備註:武漢境內人口分布見一級目錄“行政區劃”表格。
行政區劃
武漢市有13個轄區,其中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7個為中心城區,東西湖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漢南區6個為新城區。截止2003年底下轄108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15個鄉,民眾組織3140個,其中社區居民委員會1107個,村民委員會2033個。
轄區性質 | 地區 | 市轄區 | 行政代碼 | 面積/k㎡ | 常住人口 | 戶籍人口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
中心城區 | 漢口 | 江岸區 | 420102 | 64.24 | 895635 | 659192 | 430014 | 六合路1號 |
江漢區 | 420103 | 33.43 | 683492 | 468497 | 430000 | 新華下路15號 | ||
硚口區 | 420104 | 41.9 | 828644 | 536411 | 430000 | 沿江大道518號 | ||
漢陽 | 漢陽區 | 420105 | 108 | 584077 | 511168 | 430050 | 芳草路特1號 | |
武昌 | 武昌區 | 420106 | 82.2 | 1199127 | 1136551 | 430000 | 中山路307號 | |
青山區 | 420107 | 61.1 | 485375 | 452870 | 430080 | 建設五路 | ||
洪山區 | 420111 | 509 | 1049434 | 851264 | 430070 | 珞獅路318號 | ||
遠郊城區 | 東西湖區 | 420112 | 495.3 | 451880 | 261408 | 430040 | 東吳大道1號 | |
漢南區 | 420113 | 287 | 114970 | 107052 | 430090 | 紗帽街道 | ||
蔡甸區 | 420114 | 1100.81 | 470888 | 412130 | 430100 | 蔡甸街道 | ||
江夏區 | 420115 | 2014.5 | 884835 | 721435 | 430200 | 文化大道99號 | ||
黃陂區 | 420116 | 2261 | 874938 | 618474 | 430300 | 前川街道 | ||
新洲區 | 420117 | 1409.7 | 888760 | 785685 | 430400 | 邾城街道 |
政治信息
領導班子
歷屆領導
市委書記 | 時間 | 市長 | 時間 |
---|---|---|---|
1954.06-1955.09 | 1949.05-1952.02 | ||
1955.09-1968.01 | 1952.02-1952.12 | ||
方銘 | 1971.02-1973.01 | 1952.12-1954.11 | |
1973-01-1977.11 | 1954.11-1956.12 | ||
顧大椿 | 1977.11-1979.02 | 1956.12-1966.05 | |
1979.02-1980.12 | 方銘 | 1971.02-1973.01 | |
1980.12-1987.08 | 1973-01-1977.11 | ||
1987.10-1991.10 | 1979.12-1980.12 | ||
1991.10-1998.12 | 1980.07-1981.03 | ||
1999.01-2002.10 | 1983.03-1986.10 | ||
2002.10-2005.05 | 1986.10-1997.01 | ||
2005.05-2008.03 | 1997.01-2001.12 | ||
2008.03-2011.01 | 2002.01-2003.01 | ||
2011.01- | 2003.01-2008.01 | ||
2008.01-2011.02 | |||
2011.02-2015.01 | |||
萬勇 | 2015.02- |
現任領導
對外交流
駐漢機構
1861年4月,英國委任金執爾為駐漢領事,在武漢設立第一個總領事館,此後,美、俄、法、葡、荷、日、德、比、意、丹、瑞典、挪、墨、芬等14國先後在漢設領事館、總領事館,奧、西、瑞士、剛果、菲律賓等國也在漢開辦領事業務。1998年,法國駐武漢總領事館正式開館,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家設立在中國中部地區的外國領事機構。2016年德國旅遊局表示將在武漢開設簽證中心。
序號 | 領事機構 | 成立時間 | 領館轄區 |
---|---|---|---|
1 | 法蘭西共和國駐武漢總領事館 | 1998年10月10日 | 鄂、湘、豫、贛 |
2 | 美利堅合眾國駐武漢總領事館 | 2008年11月20日 | 鄂、湘、豫、贛 |
3 | 2010年10月25日 | 鄂、湘、豫、贛 | |
4 | 英國駐武漢總領事館 | 2015年3月27日 | |
5 | 俄羅斯聯邦駐武漢總領事館(籌) |
機構名稱 | 成立時間 | 備註 |
---|---|---|
荷蘭貿易促進會武漢代表處 | 1997.04.02 | 荷蘭貿促會在華設立的首個代表處 |
聯合國難民署武漢採購信息中心 | 2005.09.23 | 聯合國難民署在華設立的第2個、內陸地區首個採購信息中心 |
法國阿基坦大區湖北代表處 | 2009.05.05 | 法國地方大區在華設立的首個代表處 |
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武漢辦事處 | 2010.11.29 | 新加坡企發局在華設立的第10個辦事處 |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武漢辦事處 | 2011.03.26 |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在華設立的第7家、內陸地區首家代表處 |
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駐武漢聯絡處 | 2011.10.07 | 台灣電電工公在大陸成立的第7個、內陸地區首個聯絡處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武漢經濟貿易辦事處 | 2014.04.01 | 香港在大陸設立的第5個辦事處 |
國際友好城市
從1979年與日本大分市建立第一對國際友好城市開始,武漢已和全球20個海外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又名”姊妹城市“),另有18對“準友城”即友好交流城市,結交數量在全國名列第一。
序號 | 國家 | 城市 | 締結時間 | 序號 | 國家 | 城市 | 締結時間 |
---|---|---|---|---|---|---|---|
1 | 日本 | 1979.09.07 | 13 | 奧地利 | 聖珀爾滕 | 2005.12.20 | |
2 | 美國 | 1982.09.08 | 14 | 紐西蘭 | 克賴斯特徹奇 | 2006.04.04 | |
3 | 德國 | 1982.10.08 | 15 | 加拿大 | 萬錦市 | 2006.09.12 | |
4 | 英國 | 1986.09.16 | 16 | 瑞典 | 博倫厄市 | 2007.09.28 | |
5 | 羅馬尼亞 | 1987.08.12 | 17 | 冰島 | 科帕沃于爾 | 2008.04.25 | |
6 | 烏克蘭 | 1990.10.19 | 18 | 馬來西亞 | 亞庇市 | 2009.03.25 | |
7 | 蘇丹 | 喀土穆 | 1995.09.27 | 19 | 美國 | 哥倫布(俄亥俄州) | 2009.10.30 |
8 | 匈牙利 | 1995.10.19 | 20 | 以色列 | 阿什杜德 | 2011.11.08 | |
9 | 法國 | 1998.06.18 | 21 | 墨西哥 | 蒂華納 | 2013.07.12 | |
10 | 荷蘭 | 1999.09.06 | 22 | 泰國 | 勿洞 | 2014.06.02 | |
11 | 韓國 | 2000.10.29 | 23 | 澳大利亞 | 雪梨 | 2015.08.06 | |
12 | 美國 | 聖路易斯市 | 2004.09.27 |
經濟發展
生產總值
2014年,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10069.48億元,邁入中國城市“萬億GDP俱樂部,居華中首位,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三。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9.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0.0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785.6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933.76億元。全年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968.46億元,比上年成長15.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01.02億元,成長15.6%。其中,稅收收入906.76億元,成長14.3%;非稅收入194.26億元,成長22.0%。
根據已經公布的資料,2014年,中國GDP過萬億的城市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重慶、蘇州、武漢、成都。武漢以12.88億元優勢超過成都,位列中國大陸第八位。
居民收入方面,2014年武漢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3270元,比上年成長9.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60元,成長12.3%,均高于當地經濟增速。
工業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製造、醫葯等完整的工業體系。
2014年武漢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53.35億元,比上年成長10.9%。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764.59億元,成長12.3%。其中,製造業成長16.0%,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1.0%。全市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04戶。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15戶,過10億元的企業109戶。
12014年11大工業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487.12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的97.6%。其中5個行業產值超千億元,分別是汽車及零部件2346.15億元,電子信息1713.03億元,裝備製造1676.49億元,食品煙草1351.32億元,能源及環保1004.99億元。兩大開發區工業總產值4628.88億元。其中,東湖新技術開發區2011.51億元;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2617.37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1113.6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6.6%。
零售業
武漢共有武商集團、中商集團、中百集團(前三者成立武商聯)、漢商集團四家純商業上市公司,1992年上市的武商集團是全國最早上市的商業企業。2012年,中百集團、武商集團、中商集團分別位列中國零售企業第18、20和47位。中百倉儲、武商量販、中商平價、中百便民超市4家連鎖超市躋身中國快速消費品連鎖50強,同濟堂葯房、馬應龍大葯房2家葯店入圍中國葯店銷售30強。武漢有達標百貨店11家,金鼎百貨6家,僅次于廣州,居全國第二。武漢廣場曾創造了全國零售單體經濟效益“十連冠”的中國零售業記錄,至今也仍是中西部第一百貨。武漢也是國際獨立零售商聯盟(IGA)中國區總部。
2014年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69.32億元,比上年成長12.7%。其中,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3183.23億元,成長15.4%。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零售額3966.10億元,成長12.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03.22億元,成長10.8%。
跨國投資
武漢是中國首批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資中西部的首選城市,在武漢所有外商投資中,港資比重最大。武漢是法國在華投資額最高的城市,佔法國在華全部投資的三分之一。截至2012年底,境外世界500強已有98家在漢投資,居中國中部至西部地區首位。其中,比利時安海斯-布希英博(Anheuser-BuschInBev)、德國拜爾斯道夫(BeiersdorfAG)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中國區總部設在武漢,美國威瑞森電信(Verizon Communications)、德國博世(Bosch)將中國區總部落戶武漢。
金融業
武漢是同時具備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三要素的城市。漢口銀行、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湖北銀行、合眾人壽、長江財險、長江證券、天風證券、交銀國際信托等13家金融機構總部設在武漢。金融機構在漢簽約入駐的後台服務中心達31家,位列全國第一。有包括東亞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韓國企業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8家外資銀行在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31家,證券、期貨業單位102家,保險公司54家。武漢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中部地區唯一的跨省級分行——武漢分行所在地(轄鄂湘贛三省),銀行密度居全國第五。2011年末,有上市公司57家,總數居全國第7,武漢還是除上交所和深交所之外唯一合法的場外交易市場——“新三板”的全國首個擴容試點城市。
截至2014年末武漢地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6268.71億元,其中,個人存款5725.87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14463.40億元。境內貸款中,短期貸款3817.07億元;中長期貸款9690.30億元。個人消費貸款2083.41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1740.50億元;個人購車貸款130.33億元。年末總部設在武漢的金融機構19家。在漢設立或籌建後台服務中心的金融機構33 家。上市公司累計60家,其中,境外15家,境內45家。
開發區
社會狀況
綠化
武漢是”國家園林城市“,截至2014年末全市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2011年,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武漢中山公園 | 武大櫻花園 | 寶島公園 | 素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 |
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 武漢和平公園 | 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 | 武漢沙湖公園 | 洪山公園 |
武昌兒童公園 | 武漢植物園 | 武漢動物園 | 東湖梅園 | 漢陽江灘 |
龜山公園 | 武漢九峰國家森林公園 | 馬鞍山森林公園 | 解放公園 | 武昌江灘 |
堤角公園 | 武漢月湖公園 | 洪山公園 | 首義公園 | 漢口江灘 |
漢陽江灘 | 武漢瑪雅海灘水公園 | 武昌廉政文化公園 | 卓刀泉公園 | 長春觀公園 |
四美塘公園 | 武漢西北湖公園 | 沙湖琴園 | 武漢紫陽公園 | 武漢東湖磨山櫻園 |
武漢九真山國家森林公園 | 武漢廟山生態公園 | 武漢竹葉海公園 | 武漢市園林科普公園 | 新世界水族公園 |
漢正街購物主題公園 | 漢水公園 | 蓮花湖公園 | 白玉公園 | 龍王廟公園 |
夢澤湖公園 | 東西湖鬱金香主題公園 | 漢陽公園 | 楊春湖城市生態公園 | 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
傳媒
2014年全市出版報紙7.3億份,出版雜志900萬冊。武漢出版社出版圖書19類830種1088萬冊。市屬電視台1座,電視節目11套。市屬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8套。
現擁有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長江日報報業集團、知音傳媒集團、今古傳奇報刊集團等出版集團,出版有《最小說》、《今古傳奇》、《知音》、《國小生天地》、《特別關註》等著名雜志。
醫療
截至2014年末,武漢市擁有衛生事業機構2782個,比上年末增加1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6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9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7個。衛生事業床位數72827張,增加6264張。其中,醫院病床60127張。衛生技術人員數78492人,增加6328人。其中,醫生29523人,護師、護士3626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3.59人,擁有醫院病床7.31張。法定報告傳染病總發病率199.39/10萬,兒童免疫接種率99.64%。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9.9%。
武漢醫療水準雄居全國四強,是繼首都北京之後的全國第二個可頒發國際認可的創傷急救資質證書的城市。2010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年門急診量達5100萬人次,住院量155萬人次,年手術40萬人次,其中,年外地來漢門急診39.5萬人次,年外地來漢住院22.4萬人次,被譽為中西部“醫都”。2011年,武漢每千人擁有床位數5.44張,居全國第一;每萬人擁有醫師數26人,居全國第六;武漢市人均期望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為79.27歲、10.71/10萬、3.14‰,均已達發達國家水準,居全國前列。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亞洲首家通過德國KTQ醫療質量識別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等綜合醫院及武漢大學口腔醫院、武漢亞洲心髒病醫院等專科醫院實力均居國際前列。
體育
截至2014年末,武漢市擁有體育場館129個,其中體育館2個。市屬優秀運動員人數57人,發展等級運動員560人。成功舉辦首屆WTA武漢網球公開賽、第41屆國際橫渡長江活動暨搶渡長江挑戰賽、第12屆中國武漢國際賽馬節、2014環中國-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等多項大型體育賽事。全年舉辦市級民眾性體育競賽活動95次。武漢地區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中獲3枚世界級金牌,6 枚國家級金牌。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14.3億元。
舉辦賽事
武漢每年舉辦的常規賽事有WTA超五巡回賽的武漢網球公開賽(2014年起)、全國沙灘排球巡回賽總決賽等,同時也是2007年女足世界杯、2010年世界男排聯賽、2012年湯尤杯羽毛球賽、第六屆全國城市運動會、第九屆世界桌球錦標賽及第二十六屆男籃亞錦賽等國際國內大賽的舉辦地。

體育場館
主要體育場館有武漢體育中心、湖北省奧體中心、新華路體育場、塔子湖體育中心、漢口文化體育中心、洪山體育館、武漢體育館、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等。
俱樂部
現擁有中超球隊武漢卓爾職業足球俱樂部、五人製足球甲級聯賽六連冠(05-11)球隊武漢地龍足球俱樂部,象甲兩屆聯賽冠軍湖北三環象棋俱樂部、羽超聯賽球隊湖北美聯地產羽毛球俱樂部等。

賽馬之都
武漢是中國賽馬之都。從1902年英國人在漢口興建了西商跑馬場開始,賽馬運動就開始走進武漢人的生活。武漢東方馬城國際賽馬場是全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賽馬場,是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馬術協會唯一馬術與速度馬訓練基地,在此舉辦的武漢速度賽馬公開賽是中國內地唯一的常年賽馬賽事,武漢國際賽馬節則是中國賽馬第一品牌。
科研
截至2014年末,武漢市擁有政府部門屬科學技術研究機構98所,國家重點實驗室23個,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3個。兩院院士60人。實施市級科技計畫項目1019項。市級登記科技成果278項,武漢地區獲獎科技成果374項,其中獲國家科技獎25項。專利申請27802件,增加2122件。其中,發明專利11871件,增加2136件。專利授權16335件,增加43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874件,增加703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4.5件。技術市場契約成交額309.23億元。

截至2014年末擁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2家,國家863計畫成果產業化基地10個。高新技術企業1113家,新增213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747.79億元,成長20.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031.94億元,成長19.5%。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依托單位 |
---|---|---|
1 | 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 |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中船重工717所 |
2 | 武漢地球空間信息國家實驗室 | |
3 | 現代製造技術的國家實驗室 |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依托單位 |
---|---|---|
1 | 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中科技大學 |
2 | 數位製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中科技大學 |
3 | 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中科技大學 |
4 | 雷射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中科技大學 |
5 | 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中科技大學 |
6 |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大學 |
7 | 軟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大學 |
8 |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大學 |
9 |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
10 | 武漢大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 | |
11 | 中國地質大學 | |
12 | 中國地質大學 | |
13 | 岩石圈演化及地質礦產資源評價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地質大學 |
14 | 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華中農業大學 |
15 | 華中農業大學 | |
16 |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理工大學 |
17 | 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理工大學 |
18 | 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19 | 波譜與原子分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
20 | 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 |
21 |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
22 |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 |
23 |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 | |
24 | 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 | |
25 | 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 | 武漢科技大學 |
文化場館
文化教育
概況
武漢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截至2014年末全市幼稚園1097所,在園幼兒24.01萬人。國小588所,在校學生44.45萬人。普通中學365所,在校學生30.66萬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08所,在校學生9.18萬人。普通高校80所,在校研究生11.08萬人,在校大學部及大專生96.21萬人。全市學前三年教育入學率86.55%,6-11歲人口入學率100%,12-14歲人口入學率100%,6-14歲盲聾啞弱智人口入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3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0.9%。

高等院校
武漢擁有高等院校80多所,在中國僅次于北京;大學生數量愈100萬人,居全球城市第一。
序號 | 學校 | 創辦時間 | 主管部門 | 屬性 |
---|---|---|---|---|
1 | 1893 | 教育部 | ||
2 | 1952 | 教育部 | ||
3 | 1948 | 教育部 | ||
4 | 1898 | 教育部 | ||
5 | 1952 | 教育部 | ||
6 | 1898 | 教育部 | ||
7 | 1903 | 教育部 | ||
8 | 1931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部共建、小211工程、省2011計畫、中國旅遊名校T10聯盟、全國十佳旅遊院校 | |
9 | 1898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部共建、小211工程、卓越計畫、 | |
10 | 1952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小211工程、卓越計畫 | |
11 | 1972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小211工程、卓越計畫 | |
12 | 1951 |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 部屬高等院校 | |
13 | 1958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小211工程、卓越計畫 | |
14 | 1954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屬高等院校 | |
15 | 1920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屬高等院校 | |
16 | 1920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全國9所獨立設定的音樂學院之一 | |
17 | 1953 | 國家體育總局 | 省屬高等院校 | |
18 | 1951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屬高等院校 | |
19 | 1907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屬高等院校 | |
21 | 1949 | 湖北省公安廳 | 省屬高等院校 | |
22 | 2001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市重點建設高等院校 | |
23 | 2008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小211工程、卓越計畫 | |
24 |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 1931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屬高等院校 |
25 | 武漢商學院 | 1963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省屬高等院校 |
序號 | 名稱 | 主管部門 | 級別 | 屬性 |
---|---|---|---|---|
1 | 正軍級 | |||
2 | 正軍級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 | ||
3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 | 副軍級 | 總參謀部 | |
4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 | 副軍級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 | |
5 | 副軍級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 ||
6 | 正師級 | 武警湖北總隊 | ||
7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 | 正師級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 |
1 | 2000年 | 理工類 | |
2 |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 | 2003年 | 理工類 |
3 | 2002年 | 綜合類 | |
4 | 2001年 | 理工類 | |
5 | 2004年 | 理工類 | |
6 | 2004年 | 藝術類 | |
7 | 2004年 | 財經類 | |
8 | 2006年 | 綜合類 | |
9 | 2002年 | 理工類 | |
10 | 2000年 | 理工類 | |
11 | 2003年 | 財經類 | |
12 | 2002年 | 理工類 | |
13 | 2002年 | 財經類 | |
14 |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 2002年 | 理工類 |
15 | 2004年 | 財經類 | |
16 | 2004年 | 財經類 | |
17 | 2003年 | 體育類 |
文化藝術
城市精神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

To be pioneering,to be outstanding.
方言
武漢話是大部分武漢居民的母語。武漢話在方言學的分類系譜上,屬于官話方言(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話-武漢-天門片區(武天片),與成都方言、重慶方言、貴州方言等同屬一個系譜,也是西南官話地理分布上的最東端,東南端被臨界的湘方言、贛方言、官話江淮方言等所包圍。
飲食
武漢飲食,可謂一早一晚,過早和宵夜最為經典,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之美談。武漢菜秉承湖北菜系風格,匯聚東西南北精華,菜品豐富多樣,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

又因武漢水產極為豐富,淡水魚鮮在全國享有盛譽,所以又被譽為“中國淡水魚美食之都”。
特色小吃有熱幹面、三鮮豆皮、面窩、米粑、豆絲、歡喜坨、鴨脖子、武昌魚、排骨藕湯、洪山菜薹炒臘肉、糍粑等。
會展
武漢是近代中國興辦博覽會的發源地之一,1909年在武昌舉辦的武漢勸業獎進會,是中國最早的並較為正規的商品博覽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博覽會。
在改革開放之前,武漢就是全國四大會展中心城市。現擁有中西部最大、中國第三的展覽場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及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武漢科技會展中心、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展覽會議場所。第四屆漢交會、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第47屆國際規劃大會、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第11次部長會議等國際展會已相繼在武漢成功舉辦。
藝術
文藝場館
武漢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發源地。武漢音樂學院和湖北美術學院的前身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是中國現代第一所私立藝術教育學堂,是中國最早的三所藝術專科學校之一,因此武漢也成為了中國近現代高等藝術教育的發源地之一。武漢主要藝術表演場館有琴台大劇院、武漢琴台音樂廳、湖北劇院、武漢劇院、洪山禮堂等。

1992年建成的武漢雜技廳,是中國第一座可供進行國際雜技、馬戲表演的觀演建築,也是亞洲最大的雜技廳。在此舉辦的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是與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巴黎明日國際雜技節齊名的全球三大國際雜技節,被文化部列為中國“七大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之一。
(更多藝術場館見一級目錄”社會“下”文化場館”表格)
手工技藝
漢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它以楚綉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綉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綉法。1910年和1915年,漢綉製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此外,武漢還有木雕船模製作技藝等傳統工藝。
戲劇
漢劇舊名楚調、漢調,約有300多年歷史,有“國劇之母”的美譽。武漢地區其他劇種還有楚劇、湖北評書、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另外,武漢還是中國國劇第一世家“國劇譚門”的故鄉。
電影
1903年5月27日,美商匯喇洋行“美國精巧新奇影戲”在老跑馬廳放映,電影開始在武漢出現。
1905年,單獨出演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的武漢人譚鑫培是中國第一個電影演員;1911年,反映辛亥革命的紀錄片《武漢戰爭》是中國最早的紀錄電影。
2012年,武漢成為全國院線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國電影市場重要的票房高地。
(更多民間藝術詳見本一級目錄下屬二級目錄“”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宗教
佛教
歸元寺( 佛教重點寺院)、寶通寺(佛教重點寺院)、蓮溪寺、正覺寺、古德寺、木蘭山等;

道教
長春觀(道教龍門派道觀),木蘭山道觀等;
基督教
武漢是中國內陸基督教新教最早傳入之地。現有榮光堂(格非堂)、崇真堂、基督教武昌堂、嘉諾撒仁愛修女小教堂、聖米迦勒堂等;
天主教
漢口、漢陽、武昌曾分別隸屬于義大利方濟各會、美國方濟各會和愛爾蘭高隆龐傳教會。現有花園山天主堂(1866年)、上海路聖若瑟堂(武漢最大)、柏泉天主堂、顯正街天主堂等;
伊斯蘭教
起義門清真寺、原廣益橋清真寺、民權路清真寺、江岸清真寺、二七街清真寺等。
遺產
武漢將“打包”漢口租界、漢陽造、武昌首義、江漢關,辛亥首義紀念館、武大等地等,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據了解,武漢此次申遺主題為“近代文化轉型遺址”,涵蓋漢口原租界區、漢陽工業遺產區和武昌首義遺產區三大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類 | 黃鶴樓傳說 | 伯牙子期傳說 | 賤三爺的故事 | |
“惟楚有材”傳說 | 卓刀泉傳說 | 黃陂民間彩詞 | ||
民間音樂、舞蹈類 | 高龍 | 單弦拉戲 | 牌子鑼鼓 | 五蝦鬧鰱 |
高蹺獅子 | 武獅 | 武漢採蓮船 | ||
高蹺亭子 | 漢口碼頭號子 | 墨龍燈 | 高台獅子 | |
天獅子 | 八十八行 | 撲蝴蝶 | 高蹺故事亭子 | |
傳統戲劇、曲藝類 | 漢劇 | 湖北評書 | 湖北小曲 | |
湖北道情 | 湖北漁鼓 | |||
新洲皮影戲 | ||||
雜技、競技類 | 武漢雜技 | 頂碗 | 木蘭武術 | |
民間美術類 | 武漢剪紙 | 木雕船模工藝 | 武漢泥塑 | |
武漢面塑 | 小口徑瓶內畫工藝 | 人物透雕 | 明式家具微縮工藝 | |
傳統手工技藝 | 高洪太銅鑼製作技藝 | 漢口榮寶齋書畫裝裱 | 老通城豆皮製作技藝 | |
蔡林記熱幹面製作技藝 | 武漢面窩製作技藝 | 圓木微縮技藝 | 篾扎風箏技藝 | |
武漢燈彩扎製技藝 | 武漢煨湯技藝 | 青山麻烘糕製作技藝 | 黃陂榨油技藝 | |
傳統醫葯類 | 葉開泰中醫葯 | 馬應龍製葯傳統 | ||
民俗類 | 木蘭廟會 | 漢陽歸元廟會 | 舊街花朝節 |
旅遊攻略
武漢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舉辦有武漢國際旅遊節。市內遍布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5A級旅遊景區3家,4A級景區15家。武漢自然風光獨特,四季氣候分明,擁有大都市罕有的166個湖泊和眾多山巒;武漢的人文景觀具有濃鬱的楚文化特色。
2014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9126.75萬人次;接待海外旅遊者170.5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949.46億元。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892.06億元;國際旅遊收入9.34億美元。年末共有旅遊景區39個,其中5A級3個,4A級19個,3A級14個。旅遊星級以上賓館87家,其中五星級14家,四星級31家,三星級31家。
漢口近代建築群 |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 八七會議會址 |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紀念館 |
江漢關大樓 | 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 大智門火車站 | 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
詹天佑故居 | 楚望台軍械庫遺址 | 工程營舊址 | 湖北共進會舊址 |
起義門 |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 孫中山銅像 | 孫中山紀念碑 |
黃興銅像 | 黃興拜將台遺址 | 辛亥首義烈士墓 | 賀勝橋北伐陣亡將士陵園 |
九女墩 | 庚子革命烈士墓 | 二七烈士紀念碑 |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
施洋烈士墓 |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 | 向警予烈士墓 |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
李漢俊烈士墓 |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 | 郝夢齡墓 | 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 |
陳定一烈士墓 | 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 | 三烈士亭 |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陣亡官兵諸烈士墓 |
武漢長江大橋 |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 | 宋慶齡故居 | |
(粗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交通情況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公路、鐵路網輻射全國,也是中國最繁忙的國際空港之一。

航空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于1995年4月15日啓用,是中部地區首個4F級機場。擁有定期通航點76個,可直飛巴黎、舊金山、芝加哥、墨爾本、莫斯科、大阪、首爾、新加坡、曼谷、吉隆坡、胡志明市等20餘個國際城市;法航、勝安航空、亞洲航空、中華航空等32家航空公司經營武漢航線。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也是國家公共航空運輸體系確定的全國八大區域性樞紐機場之一,距市中心26公裏。
截至2014年末武漢擁有民用航線271條。其中,國際航線31條;國內航線240條。通達國內城市和地區92個,通航國家和地區13個。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1727.71萬人;貨郵吞吐量14.30萬噸。
鐵路
武漢是中國高鐵客運專線網主樞紐,中國四大鐵路樞紐、六大鐵路客運中心、四大機車檢修基地之一,是京廣高鐵、滬漢蓉高速鐵路兩條國家級高速鐵路的交匯地。武漢的鐵路客運量于2013年首次超越北京、廣州,達到1.2億人次,居大中華區第一。武漢已成為中國鐵路運輸的最大中轉站。

公路
截至2014年末,武漢市公路通車裏程14520.49公裏。其中,等級公路14240.69公裏。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633.50公裏;公路路網密度180.85公裏/百平方公裏。
橋梁隧道
“百湖之市”的武漢,因三鎮隔江鼎立,江湖阻隔,因此橋梁眾多。武漢已建成的1300餘座橋梁中,包括人行天橋、立交橋、過江公路橋、公鐵兩用橋等,涵蓋三塔斜拉橋、雙塔斜拉橋、雙塔懸索橋、拱橋、連續結構橋、雙曲橋等各種橋型,是名副其實的“橋都”,被譽為“橋梁博物館”。橫臥于中國武漢市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長江江面上的武漢長江大橋,被譽為“萬裏長江第一橋”,是中國在萬裏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橋梁。萬裏長江第一隧與萬裏長江捷運第一隧也都建成于武漢。

公共汽車
武漢最早的公汽是從雙墩開往五福路的1路。發展至2011年,已有公共汽(電)車7061輛,公汽線路289條,平均線長19.9公裏,行程20公裏以上線路達114條。其中普線55條(城區34條、電車8條和郊區13條),專線200條(城區166條、遠城區12條、郊區22條),包括通宵線路6條及清潔能源線路16條,另有旅遊線路6條及中巴線路12條。公交單人票價為普通車1元(刷卡0.8元),空調車2元(刷卡1.6元),雙層車1.5元。
水運
武漢是中國內河的重要港口,是長江中遊航運中心,交通部定點的水鐵聯運主樞紐港。武漢還是中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啓運港和到達港,武漢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是長江中上遊地區首條通江達海的優質航線,陽邏港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試行啓運港退稅政策的長江沿線港口。2010年,武漢新港吞吐量突破1億噸大關,成為長江中上遊首個“億噸大港”。此外,武漢還是在長江流域和瀾滄江以西(含瀾滄江)區域內行使水行政主管職能的派出機構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總部所在地,是中國內陸最大的船舶生產基地。武漢航運交易所是繼上海、重慶、廣州後,成立的全國第四個航交所。
武漢輪渡的歷史長達106年,有38座碼頭,48艘機動船舶,往來于三鎮間的輪渡線路達18條。5條線路為公交輪渡航線。輪渡鼎盛期年客運量達1.6億人次,最高日載客量達30萬人次。
捷運
主詞條:武漢捷運
2000年底,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正式開工,2004年7月28日投入運營。

2012年12月28日,中國第一條穿越長江的捷運——武漢捷運2號線投入運營,武漢進入軌道交通換乘時代。至2017年,將會開通7條中心城區線路及2條新城區線路,軌道交通網將覆蓋全市。
2013年12月28日,武漢捷運4號線一期投入運營,4號線一期連線武漢站和武昌站。至此,武漢三大火車站已全部連通捷運。截至2014年末,武漢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95.64公裏
線路 | 狀態及啓用時間 | 起點站 | 終點站 | 車站數(個) | 長度(km) | |
---|---|---|---|---|---|---|
一期 | 運營,2004.7.28 | 漢口北 | 東吳大道 | 29 | 34.57 | |
二期 | 運營,2010.7.29 | |||||
三期 | 運營,2014.5.28 | |||||
武漢捷運2號線 | 運營,2012.12.28 | 金銀潭 | 21 | 27.73 | ||
土建施工,2015年 | 三金潭 | 沌陽大道 | 23 | 28 | ||
武漢捷運4號線 | 一期 | 運營,2013.12.28 | 15 | 16.482 | ||
二期 | 運營,2014.12.28 | 黃金口 | 13 | 16.745 | ||
武漢捷運6號線 | 土建施工,2016年 | 環湖西路 | 體育中心南 | 27 | 36.1 | |
武漢捷運7號線 | 一期 | 土建施工,2017年 | 板橋村 | 18 | 31.36 | |
一期 | 土建施工,2017年 | 三金潭 | 梨園 | 25 | 34.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