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段愛情故事的流傳,始于公元三七七年。東晉時期,當時的門第風氣極盛,官家女兒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求學,與貧苦兒梁山伯為同學,二人情義相投,相交甚篤,後祝被梁認出女兒身,兩人遂私定終生,但這一願望遭到祝家的激烈反對,並為祝英台另外安排了婚事,祝誓死不從,最後兩人唯有以死相殉,化蝶雙雙飛去。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角色介紹
![]() | 梁山伯 | 吳奇隆 梁山伯,男,出身貧寒,但苦心向學,在書院結識祝英台。因情義相投,兩人相交甚篤,日日相對中,祝英台的女兒身被梁山伯識破,兩人相愛。自此梁山伯更加發奮讀書,期望取得功名後將祝英台迎娶進門。然而當梁山伯取得功名後趕往祝家提親時方知祝父已將祝英台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兩人在樓台相敘,見姻緣無望,不勝悲憤。梁山伯歸家後因過度傷心病亡。梁山伯在祝英台跳墳後,與祝英台化作蝴蝶,雙雙飛舞。 |
![]() | 祝英台 | 楊採妮 祝英台,三品官家祝氏獨生女兒。祝氏為了鞏固朝中地位攀附權貴將英台許配馬氏太守,因為擔心無心向學的英台失禮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裝來到書院好好進補。在書院,祝英台結識梁山伯,祝英台的女兒身被梁山伯識破後兩人相愛。梁山伯發奮讀書誓娶英台,但被祝氏極力阻攔,山伯見姻緣無望,不勝悲憤,傷心病亡。祝英台聞耗,誓以身殉,馬家迎娶之日,祝英台花轎繞道至山伯墳前祭奠,霎時風雷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縱身躍入,與梁山伯化作蝴蝶,雙雙飛舞。 |
![]() | 亭望春 | 何潤東 梁山伯、祝英台之同學,愛慕梁山伯。 |
![]() | 祝母 | 吳家麗 祝英台母親。愛女英台在書院讀書時,因書院均是男兒,祝氏夫人拜托院長夫人對愛女特別關照。 |
音樂原聲
序號 | 曲目 | 演唱 | 作曲/改編曲 | 作詞/改編詞 | 編曲 | 備註 |
---|---|---|---|---|---|---|
01 | 梁祝 | 吳奇隆 | 何佔豪、陳鋼 | 黃沾 | 雷頌德 | 主題曲 |
02 | 你你我我 | 吳奇隆、黃雅莉 | 胡偉立 | 黃沾 | 雷頌德 | 插曲 |
03 | 梁祝廟 | - | 何佔豪、陳鋼 | - | 雷頌德、黃沾 | - |
04 | 上學去 | - | 黃沾 | - | 雷頌德、黃沾 | 傳統黃梅調 |
05 | 春閨裏 | - | 何佔豪、陳鋼 | - | 胡偉立 | - |
06 | 少年十五二十時 | - | 何佔豪、陳剛 | - | 胡偉立、黃沾 | - |
07 | 力學不知疲 | - | 黃沾 | - | 胡偉立、黃沾 | 傳統黃梅調 |
08 | 文庫夜讀書 | - | 胡偉立 | - | 胡偉立、黃沾 | - |
09 | 人月共團圓 | - | - | - | - | (選段) |
10 | 原來是你 | 黃雅莉 | 黃沾 | 黃沾 | 雷頌德 | 傳統黃梅調 |
11 | 樓台會 | - | 何佔豪、陳鋼/黃沾 | - | 胡偉立、黃沾 | - |
12 | 血淚 | - | 何佔豪、陳鋼 | - | 黃沾 | - |
13 | 山伯臨終 | - | 何佔豪、陳鋼 | - | 胡偉立、黃英華、黃沾 | - |
14 | 字字皆成血 | - | 何佔豪、陳鋼/胡偉立 | - | 胡偉立、黃沾 | - |
15 | 新土三尺墳 | - | 何佔豪、陳鋼 | - | 黃沾 | - |
16 | 英台哭墳化蝶 | - | 何佔豪、陳鋼 | - | 黃沾 | - |
幕後花絮
電影《梁祝》取材于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徐克這個重拍版本與前版本不同的地方是鮮明地寫出祝英台之父為了鞏固朝中地位,藉女兒的婚姻攀附權貴的馬家,祝英台女扮男裝到崇綺學院讀書,其實是繼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愛上同學梁山伯的故事亦與其母當年的行徑如出一轍。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備註 |
---|---|---|
1994年 | 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跨媒介改編劇本獎" | 徐克/許莎朗(提名) |
1995年 | 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獎 | 黃沾/雷頌德/黃英華/胡偉立(獲獎) |
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徐克(提名) | |
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 吳家麗(提名) | |
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 | 張叔平/庄國榮(提名) | |
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獎" | 張叔平(提名)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徐克在該片中充份發揮了"舊瓶裝新酒"的能耐,將一個傳誦多年的經典愛情故事成功地年輕化和現代趣味化,而結局的悲劇氣氛亦能感動傳統的觀眾,稱得上是雅俗共賞的佳作。(時光網評)

吳奇隆和楊採妮青澀的面龐和演技被徐克巧妙地用來代表青春和天然,與之相反的則是蒼白粉飾的世家貴胄。祝英台脫紅露孝,在大雨中洗去被禮教強加在面上的脂粉,終于現出本真的容顏,隻是這活潑的生命已經即將走到盡頭。善用對比的徐克在這裏通過紅色與白色,平衡與傾斜構圖等一系列極具反差的視聽手段,將從扭曲到天然,從陽間到陰間的戲劇張力烘托到了最高點,譜出一曲絕世悲歌。(時光網評)
反面評價
電影《梁祝》有兩個穿幫與事實不符合的地方:1、故事發生在東晉,可影片中梁山伯卻能科舉入仕,與事實(科舉製度始于隋朝 )不相符。2、影片中祝母為東晉時期的人,但祝母的舊情人取自《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與事實(張若虛是唐代人 )不相符。(新華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