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于公元前214年最終統一嶺南,設定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柳州地域屬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製力並不強。
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秦將領南海郡尉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柳州地域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朝將領路博德平定南越國,在嶺南設定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柳州地域設定潭中縣,屬鬱林郡,為柳州建城之始。縣城址位處今柳州市魚峰區駕鶴山附近。潭中以地處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遊得名,轄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來賓等縣地。地方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製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
新朝(公元9—23年),改鬱林郡為鬱平郡,潭中縣為中潭縣,縣隸屬關系不變。
東漢(公元25—220年),復鬱林、潭中名稱。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 ,從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縣即今象州縣境),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從縣治所升為桂林郡治所。
南朝宋,潭中縣隸屬依舊。
南朝齊(479—502年),桂林郡治所遷武熙縣(今象州縣),潭中縣仍屬之。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從潭中縣分置齊熙郡,隸廣州,同時置轄齊熙縣,郡、縣均治今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城,轄及今融水等縣地。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縣屬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後屬馬平郡,潭中縣為馬平郡治所。
南朝陳(557—589年)潭中縣隸屬依舊。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名桂林縣,屬象州,州、縣治均設于今象州縣。同年又析桂林縣置馬平縣,縣治所設于今柳州市柳北區雀兒山附近“雙山”。大業元年(605年),撤象州,馬平縣屬桂州。大業三年(607年),桂州改稱始安郡,馬平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貞觀八年(634年)以州境內柳江更名為柳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為柳州,並沿用至今。柳州城址位于今柳州市城中區東南濱江一帶。
柳州始置時領馬平、新平、文安、賀水、陽德等5個縣。同年,改陽德縣為循德縣,改文安縣為樂沙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柳州析出賀水縣改隸澄州。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柳州廢省樂沙縣(治所在今柳江縣白沙)入新平縣,並劃轄原隸龍州之龍城縣。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柳州廢省新平縣(舊治在今柳州市南)入馬平縣。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柳州增置轄洛封縣,並將循德縣析出劃歸嚴州。次年,柳州增轄原屬桂州的象縣。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柳州增劃轄原隸嚴州之洛容縣。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柳州洛封縣更名洛曹縣。故唐末柳州轄馬平、龍城、象、洛曹、洛容等5個縣。轄及今柳州、柳江、鹿寨、柳城、宜州等市縣地。
五代時期,柳州先屬楚,後周時屬南漢,建製依舊。
宋朝時期,柳州屬廣南西路,鹹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縣舊柳城。柳州初領馬平、龍城、象、洛曹、洛容等5個縣。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析出洛曹改隸宜州。嘉韋佔四年(公元1059年),省象縣入洛容縣。宋末實轄柳城、馬平、洛容等3個縣。轄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鹿寨等縣地。

元朝時期,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柳州設安撫司,隸屬廣西道宣撫司。次年,廣西道宣撫司改為廣西道宣慰司,上隸同年置的潭州行中書省。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柳州改為柳州路,置總管府。治柳城。始終領轄柳城、馬平、洛容等3個縣,轄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和柳州地區的鹿寨等縣地。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潭州行中書省改為湖廣行中書省,廣西道宣慰司隨之改隸。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廣西道宣慰司又改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又改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
明朝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馬平縣從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為府治所,柳州府直轄馬平、洛容、柳城、懷遠、來賓、融、羅城等縣以及象、賓等州,其中,象州又領武宣縣,賓州又領遷江、上林等縣。柳州府隸屬廣西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時期,柳州府隸屬廣西省,初領馬平、洛容、柳城、羅城、懷遠、融、來賓、武宣、上林、遷江等10個縣以及賓、象等2個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柳州府析出賓州直隸廣西省,並析出武宣、來賓、上林、遷江等4個縣改隸賓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柳州府復劃轄原隸賓州之來賓縣。故清末柳州府實轄馬平、雒容、羅城、柳城、懷遠、融縣、來賓等7個縣和象州。轄及今柳州市區、三江、融安、融水、鹿寨、象州、來賓和羅城等縣(自治縣)地。
民國2年(1913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各省一律裁府與州、廳,省下設道,改行省、道、縣三級,由道領縣。6月,設定柳江道,柳江道治馬平,轄馬平、懷遠、宜山、安化、象、河池、雒容、羅城、柳城、來賓、遷江、天河、融、思恩等14個縣,南丹1個土州,忻城1個土縣,永順正、永順副、永定等3個長官司。民國16年,廢道,各縣由省直轄。
民國19年(1930年)9月,廣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廣西民團組織暫行條例》。鑒于是年省局混亂,廣西獨創民團製度,設定民團區,柳州民團區轄馬平、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象縣、來賓等9個縣。民國20年(1931年)1月1日,馬平縣改名為柳州縣。
民國23年(1934年)3月10日,廣西全省在原桂林、平樂、梧州、柳州、南寧、百色、天保、龍州等8個民團區,劃設8個行政監督區。柳州行政監督區治宜山,轄柳州、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來賓、象縣、河池、南丹、天河、羅城、忻城、東蘭、思恩、宜北、宜山等18個縣。11月,柳州行政監督區析出來賓縣、象縣分別改屬南寧行政監督區和梧州行政監督區管轄。民國25年11月,柳州行政監督區析出宜山、東蘭、河池、南丹、思恩、忻城、宜北、天河等8個縣,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管轄。同時增轄原屬桂林行政監督區之百壽縣,並遷治柳州。次年9月,柳州行政監督區之柳州縣易名為柳江縣。至民國29年3月,柳州行政監督區計轄柳江、柳城、融縣、三江、羅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壽等9個縣。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柳州行政監督區改設的第四行政督察區,治柳江。初轄柳江、柳城、融縣、三江、羅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壽等9個縣。民國31年(1942年)3月,第四區改為第二區,合並增轄民國29年4月由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置的第七行政督察區及其忻城、宜山、河池、南丹、思恩、宜北、天河、天峨等8個縣,還劃轄第五區之象縣、來賓、遷江等3個縣,並析出原第四區的百壽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析出原第七區的東蘭縣劃歸第五區管轄。同年7月,第二區又增設瑤山金秀設治局。民國36年,第二區裁撤瑤山金秀設治局。次年10月,第二區析出宜山、羅城、天河、思恩、宜北、河池、南丹、天峨等8個縣改屬第十區,同時,增轄原屬第三區之武宣縣。民國38年7月,第二區又析出武宣、來賓、象縣等3個縣改屬第十三區,析出融縣、三江等2個縣改屬第十五區。至是年9月止,第二區實轄柳江、柳城、中渡、榴江、雒容、遷江、忻城等7個縣。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為柳州專區轄市,柳州市、柳江縣、柳城縣、雒容縣、榴江縣、中渡縣、融縣、三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升格為省轄市,設立第一區、第二區和第三區。1952年8月11日,融縣更名融水縣;復原雒容、中渡、榴江等3個縣,合並設立鹿寨縣。1953年4月23日撤消柳州專區,復原三江縣,設立三江侗族自治區(縣級),設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治融水鎮;融水縣更名融安縣,並遷治今融安縣長安鎮。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專區(1956年3月2日至1957年12月20日為宜山地區);鹿寨縣改屬桂林專區。1955年9月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區更名三江侗族自治縣。1957年12月20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宜山專區,桂西壯族自治區撤消。
1958年7月19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專區。同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柳州市改屬柳州專區行署統一領導,但市人民委員會的政權機構不變,仍為專署一級組織。
1958年7月25日,鹿寨縣改屬柳州專區。
1960年,柳州市撤區,設立城中、雀兒山、魚峰、南站、柳南、紅旗等公社。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區直轄。
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更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1967年,柳州市設立郊區。1969年,柳州市建立魚峰區和城中區。1971年,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鹿寨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地區。1972年,柳州市魚峰區、城中區合並為城區。1974年,復原柳州市城區。1979年3月5日,設立柳州市柳北、魚峰、城中、柳南、鵝山等5個區。同時,復原柳州市郊區。同年9月11日,復原柳州市鵝山區,其行政區域並入柳南區。同年10月8日,柳州市劃轄原屬柳州地區的柳江縣、柳城縣。1984年6月23日,柳州市設立市郊區(縣級)。

2002年9月,撤消柳州市郊區。
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區成立地級來賓市,原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2016年3月,復原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
行政區劃
柳州市轄5個市轄區(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柳北區、柳江區)、3個縣(柳城縣、鹿寨縣、融安縣)、2個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另外,柳州市設立了以下經濟管理區: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柳東新區(柳州汽車城)和陽和新區(陽和工業園)。
區劃 | 面積 (km²) | 政府駐地 | 郵政編碼 | 街道 | 鎮 | 鄉 | 民族鄉 | 居委會 | 村委會 |
---|---|---|---|---|---|---|---|---|---|
柳州市 | 18616.54 | 柳北區 | 545000 | 31 | 43 | 43 | 6 | 261 | 936 |
城中區 | 658.31 | 城中街道 | 545000 | 7 | 21 | 6 | |||
魚峰區 | 麒麟街道 | 545000 | 8 | 2 | 65 | 19 | |||
柳南區 | 潭西街道 | 545000 | 8 | 1 | 55 | 20 | |||
柳北區 | 雀兒山街道 | 545000 | 8 | 3 | 55 | 35 | |||
柳江區 | 2539.16 | 拉堡鎮 | 545100 | 11 | 1 | 20 | 127 | ||
柳城縣 | 2109.78 | 大埔鎮 | 545200 | 9 | 3 | 1 | 16 | 121 | |
鹿寨縣 | 3355.03 | 鹿寨鎮 | 545600 | 4 | 5 | 8 | 110 | ||
融安縣 | 2900.34 | 長安鎮 | 545400 | 6 | 6 | 10 | 137 |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4624.20 | 融水鎮 | 545300 | 4 | 16 | 2 | 7 | 198 | |
三江侗族自治縣 | 2429.72 | 古宜鎮 | 545500 | 3 | 12 | 3 | 4 | 163 | |
註:魚峰區數位包含柳東新區所轄雒容、洛埠2鎮及陽和新區所轄陽和街道。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柳州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地處北緯23°54′~26°03′,東經108°32′~110° 28′之間。東與桂林市的龍勝縣、永福縣和荔浦縣為鄰,西接河池市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和宜州市,南接新設立的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象州縣、興賓區和忻城縣,北部和西北部分別與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和貴州黎平縣、從江縣相毗鄰。

柳州市總面積18617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約為1016.75平方公裏,2013年末建成區面積約為237.42平方公裏。總面積18618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685平方公裏。
地貌
柳州市區地形平坦,微有起伏,海拔在海拔85至105米之間,東、西、北三面環山,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征。由于柳江穿流市區及氣候、岩性、構造的影響,形成河流階地地貌、岩溶地貌迭加的天然盆地。
柳江自北向南繞呈半島形的柳北半島,又向北,向東北又繞行向西南,最後向東南流出,故柳北半島素有“世界第一盆景”的美譽。山峰點綴于城市之間,著名的有魚峰山,馬鞍山,鵝山,箭盤山,文筆峰,雀兒山等。城南有都樂岩,為喀斯特地貌溶洞典型。
氣候
柳州市地處桂中北部,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柳州市的大氣環流主要是季風環流,夏半年盛行偏南風,高溫、高濕、多雨,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寒冷、幹燥、少雨。夏長冬短、雨熱同季,光、溫、水氣候資源豐富,但地區差異較大,北部各縣具有較明顯的山地氣候特征。太陽輻射量年平均為95~110千卡/平方釐米,南部多于北部,一年中以7~8月最高,1~2月最低。日照時數平均1250~1570小時。
氣溫自北向南漸增,年平均氣溫北部18.1~19.4℃,其餘20.1~20.7℃,年際變化北部小于中、南部,最高年與最低年相差1.3~2.0℃。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2~10.4℃,歷史上極端最低溫度為-2.5~-5.8℃,高寒山區可達-8℃以上。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2~28.9℃,歷史上極端最高氣溫為38.6~39.5℃。年總積溫5700~6800℃,南北相差1100℃。年總降雨量1345~1940毫米,但地區分布和季節變化很大。雨季一般始于四月下旬,終于9月上旬初,這期間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雨量分布,北部多于南部,山區多于平原,融水縣貝江流域為柳州市的一個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多年平均蒸發量1600~1700毫米,自南向北漸減,南部超過1700毫米,大于降水量,為半濕半幹狀態,而北部的降水量多超過蒸發量,氣候濕潤。
柳州市氣象災害主要有:春季低溫陰雨和幹旱,夏季的暴雨洪澇和雷雨大風,局部地方春夏之交季節有冰雹,秋季寒露風和秋旱,以及冬季的寒潮霜凍害。
水文
2007年,柳州市行政區444.4公裏長的柳江河,水質達標的河流長為372.4公裏,達標率為83.8%,柳州市有兩個供水水源地接受監測評價,其中一個達到優良等級,一個為尚好等級。繼續保持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
2009年柳江河飲用水保護河段繼續保持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部分河段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柳州市整體上屬珠江水系西江流域的柳江流域。柳江為境內最大河流,發源于貴州獨山縣更頂村。其上遊為都柳江、尋江和融江。融江在柳城縣鳳山與來自貴州的龍江匯合後稱為柳江。柳江流經柳城縣、柳江區、城區、鹿寨縣,到象州縣石龍附近的三江口,全長272公裏。集雨面積58398平方公裏。柳江自露塘進入城區。其穿越城中的一段,將柳州城北部半島繞成壺形,故柳州城另有“壺城”的別稱。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柳州市土地總面積186.86萬公頃,佔廣西土地總面積的7.89%(其中市城區6.58萬公頃)。市內土壤大多數厚度適中,質地較好,適合開墾耕作,但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低,肥力較低。耕作型土壤大致可分為水稻土、紅壤、石灰土和沖積土4種類型。

生物資源
柳州市林木有杉、松、樟、楓、荷木、香椿等數十種,有豐富的水電資源。柳州盛產大米、玉米、甘蔗、花生、木薯、油桐、麻類等糧食和經濟作物,蔬菜有120多個品種,果類有柑、橙、柚、龍眼、梨、桃、李、柿、板傈、芭樂等20多種。
礦產資源
柳州城區並柳江、柳城兩縣已發現礦產12種,多為非金屬礦,其中已探明儲量8種,有大中小礦床26處,以水泥、冶金、化工用石灰岩和白雲礦分布較廣。兩縣還發現大理石礦。融安、融水、三江和鹿寨四縣的礦藏主要有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稀有分散放射性元素、煤、冶金輔助非金屬、化工原料非金屬、建築材料非金屬共7類。
人口民族
人口
據《廣西統計年鑒2009》統計,截至2008年末,全市總人口約為301.66萬人,總戶數約為104.10萬戶,其中市區總戶數約為32.43萬戶;市區年末總人口約為102.83萬人,流動人口約有59.06萬人。市鎮人口約179.98萬人,鄉村人口約188.68萬人,市鎮人口比重約48.82%。

截至2013年末,全市人口375.87萬人,其中市區常住人口約200萬人。從民族人口構成來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82萬人,佔48.42%,少數民族人口為193萬人,佔51.58%。
民族
柳州是一個多民族相聚而居的地區,居民的民族構成達30餘種。居住著:壯族、漢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仫佬族等48民族,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數的52%以上。有2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另有少數民族鄉5個: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同樂苗族鄉、高基瑤族鄉;融水苗族自治縣同練瑤族鄉、滾貝侗族鄉;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壯族主要分布在柳江、柳城、融安、鹿寨等縣和城區;苗族、侗族和瑤族主要分布在融水、三江兩縣;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城區和柳江、柳城縣;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區和鹿寨縣。
經濟概況
綜述
柳州號稱中國西部的工業重鎮,是廣西有名的工業城市。柳州已形成汽車及零部件、鋼材、家電、機電產品、建材、農副產品、服裝、日用消費品等批發市場,商業網點服務功能完善,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物流業快速發展。

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571.05億元,比上年成長10.6%。人均GDP超過4.1萬元,折合近6500美元。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6.0億元,成長11.7%。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2010.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9.29億元,成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274.93億元,成長11.6%,其中工業增加值1166.65億元,成長11.0%;第三產業增加值575.84億元,成長7.6%。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3.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8.6%。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2120.8億元,成長8.5%;工業總產值4406.0億元,成長10.0%;財政收入316.6億元,成長11.1%;固定資產投資1765.5億元,成長16.0%。
2015年,柳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1億元,成長8.0%;工業總產值4573億元,成長4.0%;固定資產投資2048億元,成長16.0%;財政收入343.8億元,成長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0億元,成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62元,成長10.0%;農民人均純收入9553元,成長11.0%。城鎮登記失業率3.9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全年累計上漲1.7%。
第一產業
201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3.31億元,按上年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5.1%。其中,農業產值151.07億元,成長5.5%;林業產值22.33億元,成長6.0%;牧業產值73.92億元,成長3.2%;漁業產值7.32億元,成長8.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8.67億元,成長10.5%。
2013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09.0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55 千公頃,成長0.13%。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70.29千公頃,增加1.44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1.84千公頃,增加0.89千公頃;甘蔗種植面積109.92千公頃,減少4.93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90.65千公頃,增加1.65千公頃;果園面積50.65千公頃,增加2.74千公頃;桑園面積31.54千公頃,增加0.37千公頃;茶園面積12.62千公頃,增加0.7千公頃。
第二產業
全市工業涵蓋30多個行業,2009年全市已擁有工業企業34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430戶,11家國家大型企業,柳州鋼鐵(集團)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柳工集團、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等5戶企業躋身工業企業全國500強。 已形成以汽車、機械、冶金為支柱產業,製葯、化工、造紙、製糖、建材、紡織等傳統產業並存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較高市場佔有率的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
柳州工業發達,支柱產業包括以東風柳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大型汽車集團公司為代表的汽車製造業,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機械製造業和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為代表的冶金業,以廣西花紅葯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嗓子喉寶為代表的製葯業,以兩面針為代表的輕工業等。
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3150億元,比上年成長20.1%。
2013年全部工業總產值4014.18億元,比上年成長13.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07.15億元,成長1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成長11.6%。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3752.5億元,成長13.3%。規模以上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行業工業總產值2891.1億元,比上年成長15.2%。其中,汽車工業總產值1713.8億元,成長18.4%;冶金工業總產值876.7億元,成長11.5%;機械工業總產值300.6億元,成長8.7%。
新區: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柳東新區
第三產業
柳州商業貿易活躍,素有“桂中商埠”之稱,擁有谷埠街國際商城、飛鵝商城、龍城五一路地下街、新時代商業港、溫州商貿城、飛龍新城及五星商業徒步區等商貿中心。
柳州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來柳投資的各大百貨超市眾多,如:北京銀泰百貨,上海世紀聯華(廣西總部),深圳人人樂超市,南城百貨,優越百貨,長沙步步高百貨,南寧百貨,廣西夢之島百貨,台灣大潤發百貨等大型百貨超市。柳州本土實力百貨公司:柳州百貨公司(五星商廈)、柳州工貿、東都百貨、五象百貨和客家緣購物廣場等實力零售商。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66.71億元,比上年成長19.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1522.12億元,成長19.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8.42億元,比上年成長14.6%。全年進出口總額28.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5%。其中,出口8.7億美元,下降3.5%;進口20.1億美元,下降9.1%。
2013年接待入境遊客16.74萬人次,成長21.5%。國際旅遊(外匯收入5882.45萬美元,成長23.6%。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3年,柳州市共有市屬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3所,專任教師1116人,在校學生1.79萬人;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98萬人,在校生5.56萬人,畢業生1.66萬人,專任教師3313人。普通國中招生4.12萬人,在校生11.65萬人,畢業生3.73 萬人,專任教師7323人。普通國小招生4.96萬人,在校生 27.71萬人,畢業生4.08萬人,專任教師13449人。特殊教育招生116人,在校生518人,畢業生50人。學前教育招生6.01萬人,在校生11.01萬人。
類別 | 學校列表 | ||
---|---|---|---|
普通院校 | 廣西科技大學(大學部) |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大學部) |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專科) | 廣西科技師範學院柳州校區(專科) |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 |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專科) | |||
職業學校 | |||
柳州汽車運輸技工學校 | 柳州市技工學校 | ||
柳州化工技工學校 | 柳州地區技工學校 | ||
柳江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融安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 三江侗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 | |
普通高中 | 柳州鐵一中 | ||
柳州一中 | 柳州市第二中學 | 柳鐵二中 | |
柳州40中 | 柳州民族高中 | 柳州三中 | |
柳州六中 | 柳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 | 柳江中學 | |
柳城中學 | 柳州市女子實驗高中 | ||
普通國中 | 柳州市第四十六中學 | 龍城中學 | 柳州二十八中 |
柳州八中 | 柳州十二中 | 柳州市第十三中學 | |
柳州市第十四中學 | 柳州市第十五中學 | 柳州市第十六中學 | |
柳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 柳州市第二十五中學 | 柳州市第二十六中學 | |
柳州市第二十九中學 | 柳州市第三十中學 | 柳州市第三十五中學 | |
柳州市三十六中 | 柳州市四十五中學 | 柳州市第三十九中學 | |
柳州市第二十中學 | 柳州市第四十六中學 | 柳州市四十七中學 |
科技
2013年共獲科學技術獎59項。獲市級技術發明獎3項,其中,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獎56項,其中,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0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26項。專利申請量5245件,授權專利1405件。共簽訂技術契約77項,技術契約成交金額1.65億元。
文化
2013年末全市共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1個,藏書總量1799千冊。文化館10個,民眾藝術館1 個,博物館31個。
衛生
2013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260個。其中醫院 63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9 個,衛生監督機構 8個,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衛生院 9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 58 個,診所(室)其他衛生機構881個。村衛生所(室)1045 個。全市衛生技術人員2.6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0.87萬人,註冊護士1.1萬人。全市醫院和衛生院床位 1.8萬張,其中,醫院床位 1.47 萬張,衛生院床位0.33萬張。實際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民 222.74萬人,參合率98.01%,比上年提高 0.54個百分點。
體育
2013年全市共有公共體育場7個,體育館18個,練習館(房)32個,當年發展體育運動員665人,當年發展等級裁判員258人,柳州體育健兒在世界比賽中獲3枚銅牌,在全國比賽中獲6枚金牌,4枚銀牌。
環保
從2004年起,柳州大力整治環境,實施“碧水藍天”工程,使柳州在一舉擺脫中國“酸雨之都”的帽子的同時,還加大對城市中環境的保護,大力植樹造林、花,使原來“禿頂”的山體成為重新戴上“綠帽 ”的公園。2009年,柳州的“一山一公園”使柳州轉身一變成為“山水園林在城中,城在山水園林中”的美麗城市。
截至2008年末,柳州市綠地面積約為5674公頃,其中,公園綠化面積約為165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約為4709公頃,建成區綠地率達32%,綠化覆蓋率達24.1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4.31平方米;現有森林面積45.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0.1%。
2013年年植樹造林面積1.96萬公頃,比上年下降2.04%。全市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01萬公頃。
歷史文化
方言
宗教
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
民俗
柳州具有濃鬱的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氣息。柳州市是壯族、漢族、瑤族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和嶺南各土著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匯集點,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沉積。柳州地區轄鹿寨、融安、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和古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6縣1 區。總面積26811平方公裏。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等18個民族,總人口313.96萬人,其中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人口佔68.41%。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展示了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柳州人善于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勞動,抒發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戀愛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喪葬有哭喪歌,互相磐考比賽智力有磐歌,宴請賓客有勸酒歌和節令歌,祈神有求雨有祈禱歌;教育兒童有兒歌和童謠。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為“歌圩”亦稱為“歌節”。
特產
金桔、香菇、雙季玉藕、頭菜、大紅柑、甜竹筍、八婆豆腐、柳州螺螄粉、辣椒骨、茶葉飯、蒸葉糕、牛肉串、涼拌粉、紅油螺螄、雞絲柚皮、侗鄉肉串、龍城燒蔗、豆腐釀、煮乳狗、竹串蝦、糟香肥腸、酸魚、酸肉、小洲頭菜、侗族打油茶、釀辣椒、柳州棺材
文化遺產
柳州儲存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全廣西範圍的3項,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和城市自身積淀的文化特征。
友好城市
風景名勝
景點
柳州是廣西擁有第二多國家級A級景區的城市,旅遊人口和收入列廣西第三位,是區內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有著廣西唯一兩個國家級重點公園——柳侯公園和龍潭公園。市內有著眾多優質旅遊資源:百裏柳江(北岸河堤,江濱公園,蟠龍山公園,人工瀑布群,音樂噴泉,東堤春曉,西來寺等景區一道組成的), 立魚峰景區,柳州博物館,工業博物館,軍事博物館,柳州奇石館,雀兒山景區,鵝山公園,三門江森林公園,都樂岩風景區,柳州水上運動中心,河西花卉公園,馬鹿山公園,箭盤山公園等。三江侗族自治縣和融水苗族自治縣以及融安縣是柳州市重點旅遊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A級以上眾多景區,如: 石門仙湖景區,貝江景區,大侗寨景區,程陽風雨橋,馬胖鼓樓,丹洲古鎮,中渡古鎮,香橋岩等旅遊資源。

- 柳州八景
根據清朝乾隆時期《馬平縣志》記載。柳州古代八景分別是南潭魚躍、天馬騰空、筆峰聳翠、鵝山飛瀑、羅池夜月、東台返照、駕鶴晴嵐、龍壁回瀾。明崇禎七年(公元1637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柳州尋訪“羅池夜月”,說明柳州八景得名應不晚于明代中期。
- 明代柳州八賢歷史遺跡
龍潭公園 | 張翀摩崖石刻及垂釣處。 |
張翀墓 | 在柳州柳東鄉油榨村。 |
戴欽墓 | 位于柳州魚峰山公園魚峰山麓。 |
為民請命牌坊 | 龍文光紀念牌坊。位于柳州北門十字街。 |
佘崇鳳墓 | 位于社灣村。 |
廉憲牌坊 | 佘勉學紀念牌坊。在柳州(今柳新街西)。 |
佘勉學夫人羅氏墓 | 位于社灣村。 |
佘立墓 | 佘立參加過平定壬辰倭亂。 |
- 清代柳州會館
- 濱江風景及娛樂設施
蟠龍山公園 | 濱臨柳江,山上建有“文光塔”,“蟠龍塔”,為柳江夜景的一部分。 |
蟠龍山人工瀑布群 | 世界最大的人工瀑布群。 |
柳江水上音樂噴泉 | 世界最大的升降浮音樂噴泉。 |
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 | 位于柳江北岸。 |
江濱公園 | 位于柳江沿岸。 |
- 奇石文化
- 市區其他自然人文景觀
柳州東門城樓 | 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柳州城牆一部分。 |
柳州鎮南門古城牆 | 為明城牆遺存,位于曙光路中段。 |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 | 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38年11月~1939年5月辦公場所。 |
胡志明舊居 | 包括與二戰時期與胡志明相關的的樂群社舊址、蟠龍山扣留所舊址、紅樓舊址。 |
柳州清真寺 | 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伊斯蘭教建築。 |
龍潭公園 | 喀斯特地貌景觀,柳宗元祭天處等唐宋文化景觀,西南少數民族風情,植物科研、科普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都樂岩 | 喀斯特地貌溶洞。 |
雀兒山公園 | 擁有水上世界遊樂中心等現代娛樂設施的大型公園。 |
柳州市烈士陵園 | 前身是原羊角山公墓,始建于1955年,墓址在大龍潭公園的雷塘北坡。陵園于1995年2月遷建于雷劈嶺偏西南的螃蟹嶺上,柳太路18號。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
融城八景 | 融江暮雨,西樓夜月,香山疊翠,安靈龍潭,玉華仙洞,獨秀青峰,水月洞天,南院薔薇。 |
老君洞景區 | 老君洞又名真仙岩、靈城岩、靈岩。為喀斯特地貌景觀。園林、宗教建築始建于唐宋。 |
元寶山國家森林公園 | 集中國獨有的千年冷杉,高300多米岩踩暈瀑布,苗瑤侗寨,梯田為一體的自然人文風景區。 |
貝江 | 全長約146公裏,多潭多灘,沿江有多民族的歷史人文景觀。 |
程陽八寨 | 既有原百越人幹欄式建築特色,又有楚國文化的影響的侗族建築群落。 |
三江風雨橋 | 該自治縣共有風雨橋110座,為侗族建築。 |
三江鼓樓 | 三江侗族自治縣境內的鼓樓有186座,為侗族建築。 |
紅茶溝森林公園 | 位于融安縣城西郊3公裏處。生長有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植物桫欏等。四季景色變幻。 |
擺竹山原始森林景區 | 林區內有珍稀樹種五針松、花竹、四方竹、黑竹及野牛、華南虎、穿山甲、娃娃魚(大鯢)等多種動物。 |
開山寺 | 距柳州市40公裏。初建于清嘉慶十年(1805年),有18棵近百歲的古榕樹。 |
宋窯遺址 | 位于洛崖至鳳山的融江沿岸。 |
巨猿洞 | 位于社沖鄉社沖村南側的楞寨山。出土3個巨猿單體化石和1000多枚巨猿牙齒化石。 |
- 鹿寨縣
香橋岩景區 | 擁有天生橋溶洞等自然景觀。 |
白象岩 | 位于中渡鎮。屬石灰岩溶洞。洞名題于南宋時期。 |
響水 | 位于中渡鎮大兆村。灘頭急水作響,離灘頭不遠有一瀑布,名叫響水瀑布,水流寬約百米。 |
著名人物
城市榮譽
全國科技經濟體製綜合配套試點城市 | 全國首批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 | 國家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試點城市 |
全國科技強警建設試點城市 | 國家技術創新試點城市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試點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