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柏林電影節始于1951年夏,1978年開始改為在每年的2月舉行。
為了樹立柏林“世界自由視窗”的形象,在三國盟軍撤出柏林的同時,柏林電影節拉開帷幕了,當時的名字是“西柏林國際電影節”。
第一屆的柏林電影節由電影歷史學家Dr. Alfred Bauer發起,並于1951年6月6日在柏林的泰坦尼克宮舉行。第一屆的金熊獎並不是由評審團選出而是由觀眾決定的。
1956年,柏林電影節與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A類電影節,從此獲獎名單改由評審團決定。選舉出的評審團來自世界各地,並設立了金熊獎和銀熊獎兩項大獎。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
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從2002年開始,柏林電影節隸屬于商業性質的“柏林藝術展出有限公司”。
獎項設定
金熊獎
金熊獎最佳影片-自1951年起開始頒發
終身成就獎/榮譽金熊獎(Honorary Golden Bear)-自1982年起頒發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銀熊獎-自1965年起
最佳導演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自1956年起
最佳劇本銀熊獎-自2008年起
最佳短片銀熊獎-自1956年起
傑出藝術成就獎-自1978年起
最佳電影配樂-自2002年起
其他獎項
水晶熊獎(Crystal Bear)
泰迪熊獎-最佳同志電影
流星獎(Shooting Stars Award)-頒給有才華的年輕歐洲演員
阿弗雷鮑爾獎(Alfred Bauer)-紀念創立電影節的阿弗雷·鮑爾
歷屆回顧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回顧 | |||
---|---|---|---|
第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1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1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3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3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4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
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第6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歷屆之最
歷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之最 | |
---|---|
獲得金熊獎的女導演 | |
亞斯米拉·茲巴尼奇 | 2006年第56屆由前南斯拉夫女導演亞斯米拉·茲巴尼奇執導的《格巴維察》獲最佳影片金熊獎。 |
克勞迪婭·略薩 | 2009年第59屆由秘魯女導演克勞迪婭·略薩執導的西班牙和秘魯合拍影片《傷心的奶水》獲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本屆電影節第二大獎評審團大獎獲獎影片德國影片《其他人》的導演導演馬倫·阿德也是一名青年女性。 |
第一部獲得金熊獎的卡通片 | |
《千與千尋》 | 日本影片《千與千尋》又名《神隱少女》,于2002年第52屆獲得金熊獎,是第一部獲得最高獎的卡通片。 |
最年輕的柏林影帝 | |
盧·泰勒·普奇 | 2005年第55屆年僅20歲的盧·泰勒·普奇憑借《吸拇指的人》獲得最佳男演員獎,這是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帝。 |
最年輕的柏林影後 | |
瑞秋·瑪瓦贊 | 2012年第62屆年僅14歲的黑人女孩瑞秋·瑪瓦贊憑《戰地巫師》獲得最佳女演員,成為柏林影史上最年輕的影後。這是繼第61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成了集體獎後,今年的這個獎項又爆冷門,這是她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而本屆最佳男演員米克爾·佛斯加德也年僅28歲,也是第一次出演劇情長片的影壇新人。 |
亞洲獲獎
華語影人獲獎
時間 | 獲獎情況 | |
---|---|---|
1982年 | 第32屆西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短片競賽最佳編劇)阿達《三個和尚》 | |
1983年 | 第33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許雷《陌生的朋友》 | |
1988年 | 第38屆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紅高粱》 | |
1989年 | 第39屆銀熊獎 吳子牛《晚鍾》 | |
1990年 | 第40屆銀熊獎謝飛《本命年》 | |
1991年 | 第41屆國際兒童青年中心大獎鐵凝《喔,香雪》 | |
1992年 | 第42屆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張曼玉《阮玲玉》 | |
1993年 | 第43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喜宴》、謝飛《香魂女》 | |
1994年 | 第44屆提名表彰獎吳子牛《火狐》 | |
1995年 | 第45屆最佳女演員蕭芳芳《女人四十》 、銀熊獎(最佳視覺成就)李少紅《紅粉》 | |
1996年 | 第46屆金熊獎李安《理智與情感》 、最佳導演:嚴浩《太陽有耳》 | |
1997年 | 第47屆銀熊獎徐立功《河流》 | |
2000年 | 第50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 |
2001年 | 第51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王小帥《十七歲的腳踏車》,最佳導演:林正盛《愛你愛我》,最佳新進男演員:崔林、李濱《十七歲的腳踏車》,最佳新進女演員:李心潔《愛你愛我》 | |
2003年 | 第53屆阿爾弗雷 德·鮑爾特別創新獎張藝謀《英雄》,特別藝術貢獻獎:李楊《盲井》 | |
2005年 | 第55屆評審團大獎銀熊獎顧長衛《孔雀》,特別藝術貢獻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青年論壇沃爾夫岡·斯陶特大獎:嚴宇/李一凡《淹沒》,青年論壇卡裏加利獎:劉佳茵《牛皮》,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青年論壇):劉佳茵《牛皮》 | |
2006年 | 第56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傑出電影藝術創新:張元《看上去很美》 | |
2007年 | 第57屆最佳影片金熊獎:王全安《圖雅的婚事》,評審團大獎銀熊獎(短片):陳駿霖《美》(同美國一起),獨立影評人(全景單元)最佳電影:張楊《落葉歸根》 | |
2008年 | 第58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小帥《左右》 | |
2010年 | 第60屆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第60屆柏林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一頁台北》,第60屆新生代單元水晶熊最佳影片獎:《歲月神偷》(香港) | |
2014年 | 第64屆《白日焰火》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導演為刁亦男)和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廖凡,第一位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的中國男演員),最佳藝術成就獎《推拿》(曾劍,攝影師),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曹保平《狗十三》 |
中日韓入圍
中日韓三國歷年入圍“主競賽單元”影片 | |
---|---|
中國 | 1957:亡魂谷 1981:燕歸來 1982:鄉情 1983:陌生的朋友 1984:半邊人、血,總是熱的 1988:紅高粱 1989:晚鍾 1990:本命年 1991:大太監李蓮英 1992:阮玲玉 1993:喜宴、香魂女 1994:火狐 1995:女人四十、紅玫瑰白玫瑰、紅粉、歸土、日光峽谷 1996:太陽有耳、麻將 1997:色情男女、我愛廚房、河流、埋伏 1998:愈快樂愈墮落、放浪、天浴 1999:千言萬語 2000:我的父親母親、有時跳舞 2001:十七歲的腳踏車、愛你愛我 2003:英雄、盲井 2004:20 30 40 2005:孔雀、天邊一朵雲 2006:伊莎貝拉 |
日本 | 1953:看得見煙囪的地方 1954:生之欲 1956:白蛇傳 1957:嵐、大菩薩嶺 1958:純愛物語 1959:戰國英豪 1960:哥哥、女經 1961:懶漢睡夫 1962:小早川家之秋、Mitasareta seikatsu 1963:武士道殘酷物語 1964:日本昆蟲記、她和他 1965:牆中秘事 1967:Lost Spring 1968:初戀:地獄篇 1969:愛奴 1970:大地的群像 1971:再愛一次 1972:約束 1973:悲傷的顛茄 1974:朝之詩 1975:望鄉 1976:本陣殺人事件 1978:遙遙長路 1981:流浪者之歌 1982:謀殺·下山事件、再見吧,可愛的大地 1983:野獣刑事 1984:南極物語 1985:瀨降物語 1986:槍之權三 1987:海與毒葯 1989:城市英雄 1992:光蘚 1993:夢中的女人 1996:夢之村 1997:瀨戶內月光小夜曲 1998:感官新世界 1999:刑法第三十九條 2000:獨立少年合唱團 2001:睡蓮、狗神 2002:千與千尋、綁架金大中 2003:黃昏清衛兵 2005:隱劍鬼爪 2008:母親 2010:芋蟲 2014:小小的家 |
韓國 | 1959:鍾閣 1960:雲彩流動 1961:馬夫 1962:直到生命盡頭 1963:烈女門 1972:石花村 1973:小島的尊嚴 1985:烈日驕陽 1986:吉牛蓬 1994:華嚴經 1995:太白山脈 1996:美麗青年全泰壹 2001:共同警備區 2002:壞小子 2004:薩瑪利亞女孩 2007:機器人之戀、邊界 2008:夜與日 2011:愛,不愛 2013:惠媛 |
合作伙伴
寶馬、歐萊雅、ZDF、Entega、GLASHÜTTE ORIGINAL、HUGO BOSS、通靈珠寶、ARRI Film 、BARCO、DEUTSCH-FRANZÖSISCHES JUGENDWERK 、GWFF、Kinoton、MOËT & CHANDON、rbb 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SAMSUNG、TV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