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0年6月,在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華東紡織管理局主持,會同上海棉紡織業同業公會,將4所分散的私立紡織院校(私立中國紡織工程學院、上海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私立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誠孚紡織專科學校、文綺染織專科學校)合並,定名為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
1951年6月,交通大學紡織系、私立上海紡織工學院、上海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等3所院系合並建立"華東紡織工學院"。
從1952年到1956年,先後有6所校系調整並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按並入時間先後,依次是:南通學院紡織科、武漢中南紡織專科學校、四川樂山技藝專科學校印染班、蘇州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上海華東交通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青島工業學院紡織系,學校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所紡織高等學校。
"文革"期間,華東紡織工學院停課和停止招生5年。
1969年學校下放到上海市,1972年4月更名為上海紡織工學院。
1979年,學校重歸紡織工業部領導。1980年恢復華東紡織工學院校名。
1981年,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批準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並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1985年,經紡織工業部批準,學校更名為中國紡織大學。
1994年11月,中國紡織總會管理幹部學院並入中國紡織大學。
1995年9月,學校通過了"211工程"部門預審。1997年5月通過了"211工程"可行性論證和立項審核。
1997年10月31日,中國紡織總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簽約共建中國紡織大學。
1998年9月1日,學校正式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1999年8月,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並入中國紡織大學。
1999年8月,經教育部批準,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
1999年9月,國家輕工業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並入東華大學。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止2014年,學校設有紡織、服裝·藝術設計、旭日工商管理、機械工程、信息科學與技術、電腦科學與技術、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人文、理學、外語12個專業學院,另有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部和國際合作辦學的東華大學萊佛士國際設計專修學院。
學科建設
截止至2014年4月,學校擁有5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6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56個大學部專業,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等十大學科門類。共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博士後流動站(5個):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點(7個):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工商管理、土木工程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紡織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材料學、紡織工程、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機械設計及理論
"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4個):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紡織、服裝科學與工程、染整科學與工程
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1個):材料學
上海市重點學科(7個):材料學、紡織科學與工程、染整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設計藝術學
2012年,學校7個學科入選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計畫。在第三輪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繼續領居第一,實現三連冠;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和設計學學科進入全國前20%,其中,設計學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化學、材料和物理4個學科入圍ESI世界前1%
師資力量
截止至2014年4月,學校有教職工2700餘人,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院士8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2名,上海市"領軍人才"、"東方學者"、"優秀學科帶頭人"、"浦江"、"曙光"、"晨光"、"科技啓明星"等人才計畫人選80多名,高級職稱教師800餘名。
信息來源:東華大學官網資料整理
國家級、市級教學團佇列表
團隊名稱 | 領銜老師 | 級別 |
---|---|---|
輕化工程專業教學團隊 | 何瑾馨 | 國家級 |
紡織材料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邱夷平 | 國家級\市級 |
紡織工程教研室教學團隊 | 鬱崇文 | 國家級\市級 |
決策支持系統教學團隊 | 宋福根 | 市級 |
教學建設
2007年-2014年5月,學校實施"高等學校大學部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入選國家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特色專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國家級項目30餘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110餘項。學校獲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460項。2010年學校成為首批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2011年被批準"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覆蓋10個大學部專業和6個研究生層次學科領域。
國家特色專業: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工程、日語、套用物理學、環境工程、功能材料、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卓越工程師計畫"專業:紡織工程、機械工程、輕化工程、服裝工程、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軟體工程、網路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復合材料與工程等
國家級精品課程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紡織材料學 | 服裝設計 |
決策支持系統導論 | 機織學 | 染整工藝原理 | |
高分子化學 | 紡紗學 | 針織學 | |
環境監測 | 非織造學 | 服裝結構設計 |
上海市精品課程 | 自動控製原理 | 染料化學 | 高技術纖維 |
機械原理 | 服裝材料學 | 消費行為學 | |
軟體工程 | 數位電子技術基礎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
客戶關系管理 | 數學建模和數學實驗 | 大學英語口語 | |
資料庫系統原理 | 財務管理 | 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 | |
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 | 室內紡織品專題設計 | 新型紡紗技術 | |
化工原理實驗 | 信息系統與資料庫技術 | 紡織品整理學 | |
纖維化學與物理 | 生物工藝原理 | 工業通風 | |
信號與系統 |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 | 暖通空調設計及軟體套用 | |
運作管理 | 禮儀學 | 電腦系統與網路技術 | |
通信電子電路 | 供應鏈管理 | 流體輸配管網 |
校級精品課程 | 纖維科學與技術 | 電腦藝術設計軟體基礎 | 人力資源管理 |
纖維化學與物理 | 投資銀行學 | 紡織品整理學 | |
管理研究方法 | 表面活性劑及紡織助劑 | 演算法分析與設計 | |
C語言程式設計 | 英語教學實踐英語俱樂部 | 生物工藝原理 | |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 英語翻譯口譯實踐教程 | 社交禮儀 | |
微生物學 | 瑜伽 | 足球 | |
留學生《高等數學》雙語 |
截止至2014年,東華大學共獲得8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5篇獲得提名,優博論文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獲獎總篇數排名第34位,在上海高校中並列第3位。編著出版"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43 本,部級規劃教材83本。先後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上海市教學成果30多項。
學校在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畫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央電視台CCTV杯全國模特大賽、上海市發明創造三槍杯競賽等重大競賽中多次獲獎。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學校與世界100多所高校、研究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2010年,學校獲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畫",為非洲國家培養紡織專業高級專門人才。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德國勞特林根套用技術大學、日本文化學園等合作舉辦學位或學歷教育項目。
與日本文化學園合作舉辦的藝術設計專業大學部教育項目于2012年被評為"上海市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紐約時裝學院、日本文化學園、倫敦藝術大學等國際上著名藝術設計院校達成合作共識,已獲教育部批準設立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
學校從1954年開始招生外國留學生,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上海市政府獎學金院校。
2002年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全面負責留學生的招生、培養與管理,自此學校國際學生教育開始呈現跳躍式發展。
2009年,學校共有來自113個國家3140名留學生。
2010年,學校共有來自122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餘名留學生在校學習。
2011年,共有來自135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餘名留學生在校學習,在校留學生總人數列全國高校第11位。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截止至2014年,東華大學設有12個國家級和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檢測中心,2個國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
- 國家重點實驗室:
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
- 國家級工程中心及檢測中心:
國家染整工程研究開發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紡織工業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
國家染整工程研究開發中心
國家眼鏡玻璃搪瓷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中國輕工業珠寶質量監督檢測中心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態紡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性能纖維及製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現代服裝設計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國家“111”引智基地:
纖維材料先進位造技術與科學創新引智基地
紡織生物醫用材料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產業用紡織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數位化紡織服裝教育部技術工程中心
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進玻璃製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磁約束核聚變教育部研究中心
其他校級科研機構
新型面料快速反應中心
21世紀綠色纖維開發中心
化纖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醫葯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
車用紡織材料開發中心
建材用紡織技術開發中心
農用紡織材料技術開發中心
土工合成材料技術開發中心
先進位造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地毯裝備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止至2014年,學校連續三年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連續兩年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簡稱"111計畫"),連續11年獲得19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紡織類三大檢索論文收錄總數超過世界其他9所著名紡織院校的總和。

2011年,學校國際專利授權數量在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
學校的高純粘膠基碳纖維項目解決了中國新型戰略彈頭防熱層材料的"有無"問題,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玻璃纖維經編格線、艙外航天服外層防護材料、艙內外航天服暖體假人"等成果成功套用于天宮一號、神舟系列飛船等航天工程。
截止至2014年,學校軍工"三證"體系基本建設完成,已正式跨入國家軍工科研生產準入體系。
東華大學科研獲獎一覽表(部分) | |||||
---|---|---|---|---|---|
獲獎成果名稱 | 負責人姓名 | 獎項名稱 | 授獎等級 | 授獎單位 | 獲獎年度 |
珍珠共混再生纖維素纖維研製及其產業化套用 | 李東平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8 |
共混聚醚碸中空纖維膜人工腎血液透析器 | 王慶瑞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織物變性塗料連續染色新技術 | 王建慶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8 |
高效節能減排水刺關鍵技術及產品套用 | 靳向煜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高效節能減排水刺關鍵技術及纖維素纖維功能性產品套用 | 靳向煜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8 |
芳綸1313纖維及絕緣紙工業化 | 胡祖明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教育部 | 2008 |
超高支純棉面料加工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 | 劉麗芳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8 |
PTT高附加值產品的關鍵技術 | 王府梅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國家級規劃教材《非織造學》 | 柯勤飛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8 |
多類型提花地毯簇絨系列裝備研製及共性技術 | 孫以澤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新型差別化U形滌綸及其製品加工關鍵技術 | 王朝生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教育部 | 2008 |
印染廢水大通量膜處理及回用技術與產業化 | 奚旦立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8 |
《超臨界流體技術套用手冊》 | 馬承愚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 | 2008 |
絹紡原料生物處理技術及產業化 | 勞繼紅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7 |
RYKT43/1多梳數控提花經編機 | 沈為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7 |
抗毛抗起球腈綸纖維及織物的開發 | 王華平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7 |
高導濕滌綸纖維製備關鍵技術及製品集成開發 | 王華平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7 |
基于風格的服裝快速設計技術 | 劉曉剛 | 上海市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7 |
大豆蛋白復合纖維紡織染整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 | 俞建勇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7 |
新型液體活性染料製備的關鍵技術 | 蔡再生 | 高等學校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教育部 | 2007 |
聚乳酸紡絲及其產業化開發 | 胡學超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7 |
高性能熱塑性聚醚酯彈性體關鍵技術及套用 | 江建明 | 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教育部 | 2007 |
環錠緊密集聚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 程隆棣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7 |
棉印染廢水回用工程技術的研究 | 奚旦立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7 |
新型大孔纖維膜在水處理中研究套用 | 奚旦立 | 上海市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7 |
抗菌導濕腈綸纖維及混紡面料一條龍開發 | 王華平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6 |
聚乳酸非織造材料工藝技術研究與套用 | 靳向煜 |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教育部 | 2006 |
紡織品高質量、低消耗加工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 楊建國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6 |
長絲、短纖復合紡紗裝置、工藝及其產品 | 王善元 | 上海市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華東女子標準體型研究及區域服裝原型的理論與技術 | 張渭源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6 |
天然染料製備及其在生態紡織品開發與羊毛清潔生產中的套用技術 | 王璐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6 |
高強產業用聚丙烯纖維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究 | 江建明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超細功能性聚酯纖維的開發 | 陳彥模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6 |
熱塑性高聚物基納米復合功能纖維成形技術及製品開發 | 朱美芳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6 |
上海市電子政務工程示範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 陳家訓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6 |
納米粒子改性化學纖維的製備方法 | 于俊榮 | 上海市發明創造專利獎發明專利獎 | 二等 | 上海市智慧產權局 | 2005 |
新型化纖套用及其毛混纖產品開發 | 王善元 |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5 |
新型化纖套用技術及低含毛混纖產品開發 | 王善元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5 |
生態纖維的精細化加工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 | 鬱崇文 | 湖南省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湖南省人民政府 | 2005 |
碳布系列產品工藝研究及中試生產 | 朱蘇康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5 |
超高相對分子質量聚乙烯凍膠紡絲新技術及產業化項目 | 劉兆峰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5 |
常壓電漿即時聚合納米塗層技術 | 張菁 |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5 |
提高織針性能和壽命的關鍵技術研究 | 朱世根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5 |
DHT-200型地毯簇絨機研製 | 孫以澤 | 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2005 |
DHT-200地毯簇絨裝備研製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 孫以澤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教育部 | 2005 |
地毯簇絨機技術研究 | 孫以澤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5 |
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纖維的研製 | 顧利霞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國務院 | 2004 |
滌綸異形短纖維的研製 | 王華平 |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天津市人民政府 | 2004 |
生態黃紅麻纖維的精細化加工技術研究 | 鬱崇文 |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4 |
提高織針性能和壽命的關鍵技術研究 | 朱世根 |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4 |
基于數值模擬的網帶爐工藝控製技術及其套用 | 朱世根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4 |
印染行業發達地區水環境綜合整治 | 奚旦立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4 |
高品質熔體直紡超細旦滌綸長絲工業化生產技術集成開發 | 王華平 | 江蘇省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江蘇省人民政府 | 2008 |
高品質熔體直紡超細旦滌綸長絲工業化生產技術集成開發 | 王華平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8 |
復合功能精紡毛織物的溶膠凝膠整理技術 | 閻克路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8 |
間位芳綸及絕緣材料產業化關鍵技術 | 胡祖明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水溶性醫用幾丁糖的製備技術與套用 | 莫秀梅 | 上海市技術發明獎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細旦、可染、功能聚丙烯纖維材料結構設計及製備關鍵技術 | 陳彥模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發明獎 | 一等 | 教育部 | 2008 |
功能雜化材料設計、組裝及其套用關鍵技術 | 朱美芳 |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8 |
環錠緊密集聚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套用 | 俞建勇 | 浙江省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浙江省人民政府 | 2007 |
聚丙烯基雜化材料結構設計、功能組裝及其纖維成形關鍵技術 | 朱美芳 |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 | 2007 |
高導濕滌綸纖維製備關鍵技術及製品一條龍開發 | 王華平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6 |
大豆蛋白纖維紡織染整技術及針織產品開發 | 俞建勇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6 |
紡織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關鍵技術 | 奚旦立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 2006 |
高強高模聚乙烯纖維產業化 | 劉兆峰 |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5 |
清潔生產合生態毛紡織品的開發 | 閻克路 | 山東省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 | 2004 |
熱塑性高聚物基納米復合功能材料成纖技術及製品開發 | 朱美芳 | 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 一等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2004 |
學術交流
截止2014年,學校成功舉辦了"第83屆世界紡織大會"、"先進纖維與聚合物材料國際學術會議" 、"第7屆自然計算國際學術會議"、"第8屆國際薄膜物理與套用會議"、"第12屆亞洲紡織會議"、"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等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會議,努力開創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國際交流新格局。
學術資源
東華大學圖書館由松江校區圖文信息中心、延安西路校區圖書館和各院系的資料室組成,總面積54840平方米,截止2014年,正式開放的有6個開架書庫、17個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閱覽室,有閱覽座位3345席。

《東華大學學報》(原中國紡織大學學報》)是由教育部主管,東華大學主辦的學術性期刊。本學報分為《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雙月刊),《東華大學學報(英文版)》(雙月刊),《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 3種版本。《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紡織科學及相關學科為特色,並已被列為全國紡織核心科技期刊和上海市核心科技期刊。《東華大學學報》現已被國內外著名的文摘性刊物收錄,如美國的Engineering Index(EI),Chemical Astract(CA),英國的World Textile Abstract(WTA),日本的《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俄羅斯的《文獻雜志》及中國的《中國紡織文摘》等。其中《東華大學學報(英文版)》為美國EI核心源刊。《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于2001年創刊,該刊主要刊登政治經濟學、哲學、法學、語言與文學、管理學、教育學及其他相關領域成果和學術論文。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朱民
校 長:蔣昌俊
黨委副書記:殷耀、劉淑慧、羅儀華
副校長:宋立群、俞建勇、陳招應、劉春紅、邱高
紀委書記:羅儀華
信息來源:東華大學官網
歷任校長
1951~1952年:張方佐
1952~1957年:盛華

1957~1977年:溫仰春
1978~1984年:錢寶鈞
1984~1986年:蔣永椿(代校長)
1986~1990年:蔣永椿
1990~1994年:周永元
1994~2001年:邵世煌
2001~ 2015年:徐明稚
2015~至 今:蔣昌俊
傑出校友
學界
程正迪: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曾獲美國總統青年科學家獎(1991)、美國物理學會JOHN H. DILLON獎章(1995)、北美熱分析學 METTLER-TOLEDO獎(1999)等多項獎勵。現為AKRON大學Robert C. Musson & Trustees 講座教授和高分子科學系主任、《Polymer》雜志北美資深主編、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
李培根: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家。198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獲得博士學位後回華中工學院工作。
周翔:紡織化學與染整工程專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東華大學前身)染化系。先後任中國紡織大學化學工程系副主任、主任、中國紡織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東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紡織面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俞建勇:東華大學紡織材料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紡織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責任人,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為東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梅自強:中國工程院院士,紡織工程科技專家。國家紡織工業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級高工,兼任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
何鳴元:中科院院士、石油化工專家 生于上海市。1961年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套用化學專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
毛學榮:英國Strathclyde 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著名隨機分析專家,紐約科學學會院士,蘇格蘭科學院院士, 1982年獲得中國紡織大學(現為東華大學)碩士學位。
周立功:畢業于東華大學自動化及電腦系,高級工程師,中國單片機學會理事,中國海洋大學講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嵌入式系統與現場匯流排。目前正在從事80C51、ARM與Nios II等軟核SoC的研究與開發。1994年11月創辦了廣州周立功單片機發展有限公司、廣州致遠電子有限公司,除擔任董事長與總經理之外,還繼續從事實際的技術開發工作並任首席系統設計師和軟體架構師,致力于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技術的推廣及其產業化工作。
朱曉明: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先後獲中國紡織大學電氣自動化學士和工業管理碩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原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及兼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國際管理學會(IAM)會員。
何吉歡:東華大學現代紡織研究院套用力學學科研究員、東華大學博士生導師。2008年榮獲首屆"科學前沿--中國卓越研究獎"。
李新貴:東華大學材料85研究生畢業,博士,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材料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留學基金委評審專家。1999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為同濟大學材料化學所所長,東華大學纖維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委會理事。
周永元:1958年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原華東紡織工學院副院長,中國紡織大學副校長和校長。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起任博士生導師。曾任全國紡織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技術顧問、上海服飾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邱冠雄:1962年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現東華大學)紡織工程專業。曾任天津紡織工學院院長、天津工業大學校長。
丁曉東,現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博士,教授。1986年8月至1988年7月攻讀于中國紡織大學套用數學專業並獲碩士學位。曾兼任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市產學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上海市實驗室管理研究會秘書長;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電子電路設計競賽上海組委會副主任等職。
徐佩莉:浙江紹興人,漢族,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副研究員,1977年1月 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機械系化纖自動化及自動裝置專業。現任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電腦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信息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
陳克強:東華大學紡化79研究生畢業,武漢科技工學院院長。
政界
厲無畏:全國政協副主席,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郝建秀: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系棉織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先後任紡織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書記處書記,國家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正部長級),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正部長級),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譚茀芸:全國婦聯第五屆副主席。現任楊譚顧問公司和楊譚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1959年畢業于中國紡織大學,獲紡織機械學士學位。1983年在上海市第八次婦女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上海市婦聯主任,同年被推選為第五屆全國婦聯副主席。
王天凱:東華大學化纖專業69屆畢業校友。2000年,任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2003年,轉任中國恆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並于次年兼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2008年任中國工業協會副會長,黨委副書記。
端小平:中國紡織大學化纖91屆校友,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
吳文英:1963年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紡織系。1983年3月調任紡織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93年任中國紡織總會會長、黨組書記,兼任中國儀征化纖集團董事長等職。1998年3月任九屆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黃關從: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經濟師。現任民建上海市委主委、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曾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黃茂福:民盟上海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現任民盟上海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委員,上海市人大代表,英國染色家及顏料家學會會員,上海紡織工程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紡織出版社編委會委員等職。曾任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副校長。
王錦萍:原中國紡織大學宣傳副部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
商界
李綏:上海愛登堡電梯有限公司創始人,現任該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郜宏:華騰地毯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東華大學紡織工程大學部專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碩士。
唐葵:在東華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分別獲得了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方源資本總裁
貝聿瀧:東華大學紡化61屆畢業,恆天集團董事長、東華大學顧問教授。
沈光明:1989年東華大學管理系研究生畢業,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高級經濟師,現任浙江榮大集團監事、投資部經理,浙江榮大國際貨運公司董事長。
朱勇:東華大學紡專機械83屆畢業,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董事、總裁、黨委副書記,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裁,上海龍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曹成生:通紡50屆校友,香港格致機械有限公司董事。原東華大學香港校友會會長,中國紡織大學校友會第二屆理事會副會長。
董炳根:華東紡織工學院紡機74屆畢業。深圳華聯發展集團董事長,東華大學深圳校友會會長。
文體界
馬艷麗:內地著名模特,設計師,演員。東華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畢業。
郜林:畢業于東華大學管理學院04屆。現中國國家隊主力前鋒,廣州恆大隊主力前鋒,2010年中國足球甲級聯賽金靴獎得主。
奚夢瑤:國際超模,華誼兄弟時尚簽約模特。上海東華大學服裝設計與表演專業07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