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杞麓湖距離雲南省通海縣城1.5公裏,屬南盤江水系,位于能海盆地中部稍偏東北,湖面海拔1796m,湖泊略呈北東南西向的矩形狀,東西長約10.4km,南北平均寬約3.5km,最大水深6.8m,平均水深4m,全湖自西向東逐漸加深。杞麓湖無明顯出流口,為一封閉型高原湖泊,湖泊泄水唯一通道為天然溶洞。1970年以來受通海大地震及泥沙的淤堵,天然瀉流量大大減少。正常年份平均水深4米,湖容量1.68億方,佔通海縣水資源總量的一半,湖周邊聚集著該縣92.9%人口,灌溉著14.5萬畝耕地,是通海賴以生存的母親湖。

杞麓湖,在唐代時稱為“海河”,後又稱“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鳳山)腳,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東面的落水洞,兩旁懸崖高峻,峭壁聳峙。相傳,遠古時杞麓湖湖面寬廣,茫茫蒼波,無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錫杖鑿通以後現出千頃良田。湖北面的沙溝嘴,直伸進湖內。四周植柳種花,是避暑的好地方。
生態特征
杞麓湖屬富營養型湖泊,水質污染以有機污染和氮、磷污染為主;年平均水溫15.6℃;杞麓湖形似四邊形,淺水型封閉湖泊,底質動植物死亡殘體較多,平均淤積厚度每年0.014m。現湖底有6—7m厚的海泥草煤,湖中有四、五處自然產生沼氣逸出水面;湖區無過境河流。
漁業資源
杞麓湖原有魚類資源組成比較簡單,其組成為:祀麓鯉、大頭鯉、雲南鯉、翹嘴鯉、鯽魚、泥鰍、星雲白魚杞麓亞種、黃鱔、鯰魚、烏鯉等10種土著魚類。19641年以前主要是自然增殖,以後開始進行人工放養,人工投放和隨之而入的魚類有鯉魚、白鯽、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中華鰟鮍、麥穗魚、棒花魚。現有魚類4科18種,土著經濟魚類產量大為下降,大頭鯉、魿魚已幾乎絕跡,烏鯉、祀麓鯉、翹嘴鯉、雲南鯉、白魚等名貴經濟魚類已瀕臨滅絕,耐污種類鯽魚和引入的品種。
污染較為嚴重
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農田施用化肥、農葯量增加,入湖水質受到嚴重污染。每年,杞麓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產生量達524萬噸,農葯化肥總耗用量約4.7萬噸,廢棄菜葉產生量38萬噸,由于治理速度推進較慢,農田面源、農村生活污水產生的污染物總氮、總磷、COD分別佔總入湖量的75.1%、70.5%和72.5%,大量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隨著農灌回水的直接入湖,加重了水體富營養化程度。
2009年,杞麓湖水質綜合類別評價為劣Ⅴ類,湖泊水體生態環境惡劣,沉水植物大量消亡,生態功能逐步喪失;入湖污染源種類多,污染負荷量大,入湖河流水質污染嚴重;蔬菜種植和家畜養殖帶來的面源污染越來越嚴重;湖濱帶遭到嚴重的人為破壞,水生植被退化,外圍污染嚴重。
湖面面積不斷縮小
圍湖造田
1958年以來,為了擴大耕地面積,杞麓湖被圍湖造田1.7萬餘畝,造成湖面進一步縮小,湖泊自我調節能力衰退,沿湖民眾飽受“雨少成旱災,雨多成澇災”之痛。同時,因為“大煉鋼鐵”,沿湖四周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導致湖內大量泥沙沉積、湖底淤高。
幹旱導致幹涸
2013年3月,通海縣水利局副局長劉有逵表示,由于持續幹旱,杞麓湖水位已降至1.19米,比去年同期低1.01米,截至21日,杞麓湖僅有4736萬方,是湖容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湖水每天1釐米以上的速度減少,到5月底,湖水將會隻有50釐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