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論
明代一些戲曲理論家把本色的概念引入古典劇論,但在內容上已有很大變化。

首先,本色被用來闡明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徐渭認為生活中就有本色與相色之分,本色即正身,相色即替身,戲曲作家應該"賤相色,貴本色"(《西廂序》)。這與湯顯祖在《焚香記總評》中強調的"尚真色"用意相近,都要求戲曲藝術反映的生活是天然的沒有雕飾的真實。以後,晚明的一些戲曲理論家力圖從戲曲反映生活的特征,論證本色的問題。臧懋循提出,戲曲創作必須作到"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元曲選後集序》),才能藝術地反映紛紜復雜的生活。王驥德也指出,戲曲以"模寫物情,體貼人理"為其特點,"一涉藻繢,便蔽本來"(《曲律》)。他們把真切、質樸、自然的審美標準與戲曲摹擬生活的特點結合起來,對本色的內涵作出較好的詮釋。
其次,本色是對語言的要求。徐渭反對傳奇創作中那種文仿經義、語用排偶的"時文氣",主張"句句是本色語"。因此,他十分贊賞《琵琶記》中《吃糠》、《嘗葯》、《築墳》、《寫真》等折的語言,譽之為"從人心流出"。總之,他要求傳奇作家繼承真切、質樸、自然的南戲語言的傳統。凌蒙初也批評了傳奇創作中的兩種傾向:以藻繪為曲,如同把唐詩的排律混入《陌上桑》、《董妖嬈》等漢魏樂府中,是不倫不類的;以鄙俚為曲,又如同以三家村學究的口號、歪詩比作《康衢》、《擊壤》等遠古歌謠,是十分可笑的。他心目中的本色語言,是"不施脂粉"、"出之天然"的"人間一種真情話"(《譚曲雜札》)。
本色-戲曲語言臧懋循、王驥德都從戲曲反映生活的特征,論述了戲曲語言的本色。臧懋循在兩篇《元曲選》的序言中說,戲曲要描寫各色人物和各種事件,語言的取材較之詩詞就廣泛多了,經史子集和佛道二藏上的語言都可供採摘;但必須"斷章取義,雅俗兼收,串合無痕",達到元曲的"不工而工"的妙境。王驥德在《曲律》中卻說,本色就是通俗易懂,主張本色與文藻兼而用之。但是,施文藻,忌太文;用本色,忌太俚。"雅俗淺深之辨,介在微茫"。他以為湯顯祖的《南柯記》和《邯鄲記》,語言上"掇拾本色,參錯麗語,境往神來,巧湊妙合,又視元人別一蹊徑",才是可演、可傳的上品。
戲劇名詞
展開收起
醜 出 巫 大曲 雲手 正旦 布景 社火 武醜 法曲 話劇 獨白 劇場 彩排 排遍 梨園[戲曲] 教坊 喜劇 滾調 楔子 髯口 打出馬 竹竿子 武二花 滑稽戲 幕表製 潛台詞 舞台美術 中國戲劇梅花獎 | 介 外 幕 小戲 本色 對白 戲曲 曲破 老生 花旦 武場 板式 青衣 詩劇 啞劇 面具 排演 副旦 唱賺 臉譜 票友 雅部 舞台 刀馬旦 三小戲 元雜劇 打背躬 問題劇 掐彈詞 草台班 鼓子詞 演出本 踏謠娘 場面高度 舞台指示 | 旦 生 酸 大遍 化妝 犯調 戲劇 把子 角抵 武凈 參軍 亮相 軸子 劇本 腔調 散樂 廣播劇 立部伎 蘇中郎 性格化 閨門旦 雅樂部 鼓吹部 路歧人 總會先倡 虛擬動作 《霓裳羽衣曲》 | 場 賺 才人 反串 包廂 傳奇 合生 尋橦 序幕 武生 貼旦 科渾 悲劇 家門 腳本 清唱 象人 道具 鑼經 敷演 文工團 諸宮調 傀儡戲 鼓架部 髦兒戲 東海黃公 蘭陵王入陳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