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內容
中國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孔子)的祠廟,原址是他的故居魯城闕裏,在今山東曲阜。曲阜孔廟是全國現存僅次于北京紫禁城宮殿的巨大古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型,保持著宋金以來的整體布局和金元以來數十座古建築。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子死後不久,故居改為紀念他的廟。東漢永興元年(153)正式成為國家所立的廟,歷朝多有修建。北宋天禧二年(1018)大修孔廟,基本形成現在大中門以北部分的布局。明弘治十二年(1499)毀于火,弘治十七年重建,形成現在的規模。現存建築除少量金元遺構外,主要是明清建造的。
曲阜縣城原在孔廟東十裏,明正德八年(1513)遷至孔廟處,以利保護。新縣城以孔廟為中心,入曲阜南門隔一橫街即為孔廟外門,這在中國古代城鎮布局上是一特例。
孔廟佔地近10公頃,縱長600米,寬145米,前後有八進庭院,殿、堂、廊、廡等建築共620餘間。前三進都是遍植柏樹的庭園,第四進為奎文閣建築組,第五進為碑亭院,第六、第七進為孔廟主要建築區,第八進為後院。
孔廟前三進為引導部分,布置有金聲玉振牌坊、石橋、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和大中門,這是孔廟的前奏。它用橫向的牆垣,把縱深的空間分隔成大小不同的院落。各院落內古柏蔥翠。自大中門起才是孔廟本身,平面長方形,周圍有院牆,四角有角樓,仿宮禁製度。自大中門入內經,同文門,為一座兩層樓閣──奎文閣。閣高24.7米,是孔廟的藏書樓,建于明弘治十七年。
奎文閣至大成門之間為碑亭院落。其中隔一橫街,東、西有兩側門,東稱毓粹門,西稱觀德門。道路兩旁,左右對稱地布置有歷代帝王所立的石碑和碑亭。碑亭共十三座,皆重檐高閣,形體宏大,金、元各一座,餘為明清所建。
進入大成門即為孔廟的主要建築區,包括大成殿、寢殿、聖跡殿以及兩側的東廡、西廡等。這部分的規模布局,明代以前已經形成,明中葉曾改建,清代又加修建。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正中供祀孔子像,兩側配祀顏回、曾參、孟軻等十二哲像。殿始建于宋天禧元年(1017),明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成現狀。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殿建在兩層石砌高台上,規製相當于故宮保和殿。據記載,大殿高七丈八尺六寸,闊十有四丈二尺七寸,深七丈九尺五寸;實測尺寸為:殿內地面至正脊上皮24.80米,面闊45.78米,進深24.89米。殿的外檐柱都用石料琢成,為明代遺物。正面十根石柱刻有蟠龍,上下兩龍對翔戲珠(見圖)。柱腳一周刻假山石圖樣,山石下刻蓮瓣一周。再下為柱礎皆刻重層寶裝覆蓮,所有雕刻意態渾樸。殿內柱用楠木;天花錯金裝龍;彩畫五色間金,富麗堂皇;中央藻井蟠龍含珠,如太和殿形製。
大成殿前露台寬闊,為祭祀時舞樂之處。殿前相傳是孔子講學的所在,建有“杏壇”亭,周圍保留了年代久遠的柏樹,環境安靜肅穆。大成殿後為寢殿,供奉孔子夫人。兩側廡殿則祀奉孔門弟子及歷代先賢名儒的牌位。再後為聖跡殿,明萬歷二十年(1592)建,現存仍為原物,殿中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線刻石畫120幅。孔廟雖地處山東,建築則是歷朝官修的,雖不免少量地方風格摻入,仍可視為研究金、元、明、清官式建築的極好實例。
參考書目
梁思成:曲阜孔廟之建築及其修葺計畫,<梁思成文 集>(二),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4。
景點故事
肇建
曲阜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魯哀公十七年,西元前478年)。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孔子的弟子將其“故所居堂”立廟祭祀,廟屋三間,內藏衣、冠、琴、車、書等孔子遺物。至漢初,已歷二百餘年。
漢朝時期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劉邦自淮南還京,經過闕裏,以太牢祭祀孔子。開皇帝親祭孔子之先。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自此,孔廟愈受重視。東漢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過闕裏,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興元年(153年),桓帝下詔重修孔廟,任命孔和為守廟官,並立碑以記。有漢一代,廟宇雖經多次整修,但仍以宅為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百祀墮壞”,孔廟頹敗。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雖然玄學興起,佛教盛行,孔子的尊崇地位卻未受到太大影響。魏文帝“令魯郡修起舊廟”,並安置吏卒百戶守衛;又在廟外廣修屋宇,以居學者。西晉末造,“五胡亂華”,“廟貌荒殘”。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大力維修孔廟,首次為孔子及弟子塑像。此後,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和梁太平二年(557年)孔廟均得到修葺,但于廟宇形製無改。
隋唐時期
隋唐以降,朝廷提倡儒學,孔廟面貌隨之改觀。隋大業七年(611年)曲阜縣令陳叔毅重修孔廟。唐初,朝廷在國都長安的國子監修建周公廟和孔子廟各一座,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詔修曲阜孔廟。乾封元年(666年),因舊廟簡陋,高宗令兗州都督霍王李元軌“改製神宇”,對孔廟進行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改建。開元七年(719年),兗州刺史韋元圭和孔子三十五代孫、褒聖侯孔璲之等又“樹繚垣以設防”。大歷八年(773年)兗州刺史孟休鑒、曲阜縣令裴有象新增廟門。鹹通十年(869年),孔子三十九代孫、魯國公、天平軍節度使孔溫裕奏請朝廷,獻私俸修葺廟宇。唐代的孔廟已初具規模,對廟宇的修葺共有五次。
北宋時期
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祖立國之初,即至曲阜拜祭,下詔增修廟宇,建隆三年(962年),又詔祭孔廟,用一品禮,廟門列十六戟。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過曲阜拜孔廟,加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次年又“頒孔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製”;四年,詔令各州皆建孔廟;五年,改謚孔子為“至聖文宣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頒孔子像“冠服製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袞服九章”。宋代對曲阜孔廟增修達七次。
建隆元年(960年),詔增修祠宇。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太宗“乃鼎新規,革舊製”,對孔廟進行修繕。新成的孔廟,“繚垣雲矗,飛檐翼張”,重門洞開,層闕特起,“回廊復殿,一變維新”。
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大理寺丞孔道輔奏言:“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朝廷奏準並遣之以官錢監修孔廟。五年(1021年),孔道輔“又請得封禪行殿餘材”,擴大孔廟舊製。經過擴建的廟宇,前後四進院落,東、中、西三路並行,今之格局初步奠定。
景祐四年(1037年)修建講學堂。次年,孔道輔又于正殿之西建五賢堂。
嘉祐六年(1061年),仁宗頒御書金字篆書“宣聖廟”和飛帛書“大成殿”匾額。此後的元豐、紹聖、政和年間亦曾重修孔廟。
元祐元年(1086年),又添建廟學于孔廟東南隅。
金朝時期
此後不久,金兵南侵,“廟宇與書籍俱為灰燼”。但金國上層有遠見者深知,欲立足中原,必須依靠儒家思想。天會五年(1127年),金將完顏宗堯進駐燕京後,戎馬未息即建太學,修國子監。
天會七年(1129年),金兵入曲阜,命知縣“引詣聖廟”,“登杏壇,望殿火奠拜”。金國統一北方後,進一步認識到崇儒之重要性。
皇統元年(1141年),熙宗拜祭上京孔子廟。次年敕行台撥錢一萬四千貫,修孔廟聖殿;四年,又命“行省降錢一萬四千五百貫,發南京入作司見材,修完孔廟,創蓋大成殿”。至皇統九年,大成殿竣工。
正隆二年(1157年),又以羨錢修兩廡及齊國公殿。此次維修,規模不大,被毀建築尚未得到完全復建。
大定十九年(1179年),衍聖公等又組織重建鄆國夫人殿。
明昌二年(1191年),崇尚儒學的金章宗撥錢76400多緡,大修孔廟。此次大修,“三分其役,因舊以完葺者才居其一,而增創者倍之”,至明昌五年(1194年)方告竣。孔廟擴展到“殿堂廊廡門亭齋廚黌舍合三百六十餘楹”的前所未有的規模。
金代的孔廟,基本保持了宋代格局,而部分建築規模擴大,新增大中門、欞星門,且始用琉璃瓦,殿廡均以綠琉璃瓦剪邊,青綠彩畫,朱漆欄檻,檐柱亦改為石質,並刻龍為飾,使孔廟規格大大提高。有金一代,孔廟總共重修四次。
元明清
元、明兩代,孔廟重修重建更達數十次之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當時孔廟遭到雷擊,大成殿等120餘楹建築化為灰燼。此次重修,總共歷時五年,耗銀15萬兩。
清代對孔廟的修建達14次。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孔廟又毀于雷電火。“發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監修,凡殿廡製度規模以及祭器儀物,皆令繪圖呈覽,親為指授”,調集12個府、州、縣令督修,總共用時六年方才完成。
綜合統計,千百年來,孔廟總共經歷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終于達到今日九進庭院的宏大規模。
相關內容
孔廟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327.5畝,南北長1120米。整個孔廟的建築群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御碑亭,從大聖門起,建築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啓聖門、金絲堂、啓聖王殿、寢殿等建築,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全廟共有五殿、一祠、一閣、一壇、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總計有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分別建于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
孔廟內最為著名的建築有:欞星門、二門、奎文閣、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堂、詩禮堂等。
主要景點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32米,長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黃瓦飛彩,鬥拱交錯,雕梁畫棟,周環回廊,巍峨壯麗。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徑達0.81米。兩山及後檐的十八根柱子淺雕雲龍紋,每柱有七十二團龍。前檐十柱深浮雕雲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脫壁欲出,精美絕倫。殿內高懸“萬世師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聯,都是清乾隆帝手書。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歷朝歷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動就在大殿裏舉行。殿下是巨型的須彌座石台基,高2米,佔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台軒敞,舊時祭孔的“八佾舞”也在這裏舉行。
欞星門
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古代傳說欞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國家人才輩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時首先祭欞星,祭祀孔子規格也如同祭天。欞星門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六楹四柱,鐵梁石柱,柱的頂端屹立著四尊天將石像,威風凜凜,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夾,使建築風格穩重端庄。
聖時門
二門又名聖時門,形同城門,有三間門洞,前後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龍戲珠,圖中的遊龍翻江倒海,噴雲吐霧,氣勢不凡。聖時門建于明代,飛檐鬥拱,頂為綠琉璃瓦,門前的漢白玉坊,名太和元氣坊,坊名盛贊孔子如同天地一般,無所不包。門的東西兩側各立有一座木坊,兩坊形製相同,上邊置有牌樓,三間四柱,鬥拱密集,檐翼起翹,柱上透雕有石獅、天祿像,造型古樸。
奎文閣
奎文閣位于孔廟的中部,是藏書的一座樓閣。中國古代以奎星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建。奎文閣三重飛檐,四層鬥拱,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長30米,寬17.62米,高23.35米。閣的內部有二層閣,中間夾有暗層,結構獨特,工藝奇巧。上層是專藏歷代帝王御賜的經書、墨跡的場所,明清兩代曾專設奎文閣七品典籍官一員進行管理,暗層專藏藏經板,下層專藏歷代帝王祭孔時所需的香帛之物。這座藏書樓是中國著名的木結構樓閣之一。
杏壇
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大學士黨懷英篆書的“杏壇”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重修,即今日之杏壇。杏壇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頂,十字結脊,黃瓦飛檐二層,雙重鬥拱。亭內藻井雕刻精細,彩繪金龍,色彩絢麗。曾有詩人以妙句描繪杏壇的景色,“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亭的四周杏樹繁茂,生機盎然。
廟內還存有兩漢以來歷代碑碣二千多方,真草隸篆,諸體俱備,其中尤以漢魏六朝的碑刻稱譽海內外。
發展現狀
- 現代的保護和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祭孔基本取消,但對曲阜孔廟進行數次局部修繕。1957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將孔廟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曲阜對外開放。1961年,孔廟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6年11月9日,北京師範大學紅衛兵領袖譚厚蘭在康生(一說戚本禹、林傑)的授意下,率二百餘人來到曲阜“破四舊”,沖破山東省委、曲阜縣委和孔廟管理處的阻攔,進入孔廟駐扎,在當地召開“徹底搗毀孔家店大會”,隨後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孔子像、神龕、匾聯、供桌等皆被砸爛,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斷,造成無可挽回的文物損失,更在中部的大中門前挖開一條通道,將孔廟截為兩段。
1970年,在國務院的要求下,山東省派人赴曲阜察看破壞情況。其後,大成殿、杏壇、啓聖王殿、寢殿等建築得到維修。從1984年起,曲阜孔廟恢復了民間祭孔。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祭孔活動陸續重新展開。2008年,霍韜晦教授更率領香港、新加坡逾百位儒門後學,在曲阜孔廟舉行祭孔儀式。
- 世界文化遺產登錄過程
1994年,曲阜孔廟、孔林、孔府以滿足世界文化遺產評定標準的一、四、五款而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配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