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獨立前
智利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16世紀處于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階段。其中,北部的烏魯人、孔薩人和中部的阿勞坎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漁業,有的已能製造銅器和金銀器;南部的奧納人、雅甘人等靠漁獵為生。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秘魯以後,派他的伙伴阿爾馬格羅于1535年侵入智利。因遭印第安人襲擊,1538年逃回秘魯。1540年,皮薩羅又派巴爾迪維亞再次侵入智利,陸續建立聖地亞哥、康塞昔西翁和瓦爾迪維亞等城鎮,智利遂淪為西班牙殖民地。此後,印第安人繼續堅持戰鬥,其中間勞坎人長期控製著比奧比奧河門南的領土,智利初由秘魯總督管轄,1778年西班牙王室設定智利都督府和檢審庭,作為智利的最高統治機構。殖民統治時期,智利經濟以農業為主,生產小麥、玉米:畜牧業也佔有重要地位。西班牙殖民者侵佔大片土地,推行委托監護製,強迫印第安人從事農業勞動或採掘貴重金屬。他們使用各種手段搜刮財富,給當地人民造成嚴重災難。智利人民曾在1651、1655、1723、1766、1780年多次舉行起義。

1810年9月18日,聖地亞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殖民政權,成立獨立政府。1814年10月秘魯總督派兵前來恢復殖民統治。智利民族志士在奧希金斯領導下越過安第斯山,與聖馬丁的軍隊會合。1817年,這支軍隊在聖馬丁指揮下進軍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敗西班牙殖民軍。同年,奧希金斯被推舉為智利最高執政官。1818年2月12日奧希金斯正式宣布智利獨立,成立共和國。
獨立後
智利獨立後,政權為土生白人地主所掌握。奧希主斯政府採取了一些進步措施,如取消貴族爵位,允許傳布新教,發展公立學校,鼓勵對外貿易等。引起地主階級和天主教會不滿。1823年奧希金斯被迫辭職,流亡秘魯。此後,由于不同政治派別之間的鬥爭,國家一度陷于動亂。1831年保守黨上台執政。1833年製定憲法,賦予總統以極大權力,以天主教為國教,鞏固了大地主階級的統治,開始了此後30年比較穩定的政治局面。
在這期間,保守黨政府鼓勵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侵佔印第安人的土地。開發阿塔卡馬和科金博銅礦,使智利成為世界重要的產銅國。礦產和糧食的出口增加,教育也有所發展。與此同時,大量英美資本投入硝石、銅礦開採業以及鐵路。1836~1839年間,智利進行了反對玻利維亞一秘魯聯邦的戰爭(桑塔·克魯斯,A)。
19世紀40~50年代,自由黨在自由派地主和礦業資本家支持下強大起來。1861~1891年自由黨執政期間。政府極力削弱天主教勢力,開發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區。並改進了交通。英美資本進一步侵入,控製了鐵路和主要生產部門。1865~1866年,智利與秘魯、厄瓜多和玻利維亞結成同盟,進行了反對西班牙的戰爭。在南美太平洋戰爭中,智利吞並了秘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裏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區。
國會共和時期
1891年,海軍軍官J.蒙特發動內戰,奪取政權。此後,地主階級聯合大進出口商通過國會控製政府,開始了所謂“國會共和時期”(1891~1920)。這個時期,智利經濟有所發展。1920年,自由聯盟候選人A.亞歷山德裏·帕爾馬當選為總統。1925年,召開製憲會議,製定新憲法,規定選民直接選舉總統,實行政教分離,征收累進稅,政府有權征用私人財產。工人運動日益發展。1922年社會勞工黨改名為共產黨,並加入共產國際。1932年亞歷山德裏·帕爾馬再次當選總統後,反民主傾向加劇,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1936年,激進黨、共產黨、社會黨、民主黨和勞工聯盟組成人民陣線。激進黨在人民陣線支持下執政,塞爾達(1938~1942)、裏奧斯·莫拉萊斯(1942~1946)和.岡薩雷斯·魏地拉(1946~1952)相繼任總統。前兩屆政府曾大力興辦學校,成立“生產開發公司”,發展民族工業,向農民貸款,發展對外貿易,與此同時,無產階級更加壯大。1941年國會選舉時,有18名工人代表被選入國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5年對軸心國宣戰。岡薩雷斯·魏地拉執政初期,曾吸收左翼人士入閣。1947年起,政策右轉,1948年頒布《保衛民主法》。1952年,卡洛斯·伊瓦涅斯·德爾·坎波當選總統後,繼續在外交上追隨美國。
1958年,自由黨和保守黨支持J.亞歷山德裏-羅德裏格斯當選總統。1960年,智利發生8.9級特大地震,給智利造成毀滅性的傷害。1964年,基督教民主黨領袖愛德華多·弗雷·蒙塔爾瓦當選總統後,迫于人民的壓力,曾對美資銅礦公司實行“智利化”(即合營);同時征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配給農民。
軍人執政時期
1970年,左翼6個黨組成人民團結陣線,支持社會黨人阿連德·戈森斯當選總統。執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激進的經濟和社會改革。1973年9月11日軍人發動政變,推翻了阿連德政府。陸軍司令奧古斯托·皮諾切特任“軍人執政委員會”主席。進行了長達16年的軍政府統治。1989年,智利舉行差額選舉的總統大選,帕特裏西奧·埃爾文獲勝,于次年接替皮諾切特出任總統。
發展新階段
1994至2000年間基督教民主黨人愛德華多·弗雷當選總統。2000年起社會民主黨人裏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爾當選總統。2006年1月15日,前國防部長、單親媽媽米歇爾·巴切萊特在選舉中獲勝,當選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2010年1月11日,智利正式簽署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協定,使其成為該組織第31個成員國,也是南美洲首個加入該組織的國家。
2010年1月17日,智利反對派聯盟“爭取變革聯盟”候選人塞巴斯蒂安·皮涅拉以52%的得票率當選智利總統,成為智利52年來首位通過投票當選總統的右翼黨派總統。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南緯18度與57度,西經81.5度~68.5度之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裏,南北長4352公裏,東西最窄96.8公裏、最寬362.3公裏,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國土面積756626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756253平方公裏,島嶼面積373平方公裏),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

南美洲的智利,它像一支又瘦又長的毛筆,從北到南長達4270公裏。如果把它放在中國地圖中,就要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而國土東西之間的寬度平均隻有180公裏,不過相當于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僅為國土長度的二十四分之一,堪稱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地形
智利東為安第斯山脈的西坡,約佔全境東西寬度的1/3;西為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脈,大部分地帶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眾多的沿海島嶼;中部是由沖積物所填充的陷落谷地,海拔1200米左右。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位于智利、阿根廷邊境上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峰海拔6885米,為全國最高點。全國有河流30餘條,較重要的有比奧比奧河等。主要島嶼有火地島、奇洛埃島、惠靈頓島等,氣候可分為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氣候;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幹燥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南為多雨的溫帶闊葉林氣候。
大致上智利可分三個區域:
北部多山,許多山峰在6000米以上。在安第斯山脈的兩條山脊之間是阿塔卡馬沙漠。這是地球上最幹燥的地方,往往終年無雨。過去這裏有硝酸礦被開發,當今是銅礦開採。這個地區較大的城市是安托法加斯塔(219000居民)及伊基克。
中部氣候類似地中海氣候。這個區域土地非常肥沃,人口眾多。首都聖地亞哥(約五百萬居民)就在這裏。除此之外還有瓦爾帕萊索(港口,280000居民)和康塞普西翁(工農業中心,350000居民)是重要城市。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附近的塔拉爾鹽湖南部人煙稀少,降雨極豐富。海岸前有許多島嶼。大陸南方有火地島,智利和阿根廷各佔一半。火地島前的一個島上的合恩角是智利和南美洲的最南點。
從西向東首先是一條狹窄的海岸,然後是山脈,然後是比較寬的高原。在中部這個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場。智利和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的邊界線是安第斯山脈的東山脊。
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和復活節島也屬智利。
氣候特征
由于國土橫跨38個緯度,而且各地區地理條件不一,智利的氣候復雜多樣包括多種形態,使得很難用一句話總結智利全國的氣候狀況。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在智利國境內至少包括了七種主要的氣候亞類型,包括有北部的沙漠到東部和東南部的高山苔原和冰川,復活節島上的濕潤亞熱帶性氣候,智利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以及智利中部的地中海氣候。全國大多數地區有四個季節:夏季(12月至2月),秋季(3月至5月),冬季(6月至8月)和春季(9月至11月)。
自然災難
世界上最幹燥的地區之一,智利的阿塔卡馬(Atacama)沙漠于2015年4月1日,遭遇一場罕見猛烈暴風雨的襲擊。暴風雨引發的洪水已致24人遇難,140人失蹤。洪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山谷,掩埋山庄,摧毀建築,將機車裹挾著帶出好幾千米。根據路透社訊息,智利總統蜜雪兒-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稱需耗費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3億)來修復洪水和塌方所造成的損失。

自然資源
智利有著富饒的礦產資源,特別是硝石和銅礦曾先後在智利經濟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6世紀智利發現金礦,17世紀發現銀礦,18世紀發現銅礦,此後智利礦業不僅在拉美,甚至在世界上也都佔有重要地位。
銅礦業是智利經濟的重要支柱。2005年智利銅的儲量為1.4億噸,佔世界總量的29.79%,居世界第一位,按生產水準計算,可供開採68年。2005年智利生產的精煉銅為530萬噸,超過世界總產量的35%,是1990年產出水準的3倍多。智利的銅資源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銅一鉬一金礦化帶中,走向南北延續2000多公裏,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脈向南延伸到中部聖地亞哥以南的海岸山脈,再向東延伸到接近阿根廷邊界。礦帶相當于智利領土長度的二分之一,位于秘魯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銅礦帶。智利共有礦床400多個,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礦床10多個,如世界馳名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礦、厄爾特尼思特(El Teniente)礦、厄爾薩爾瓦多(El Salvador)礦、安迪納(Andian)礦、埃斯貢地達(Escondida)礦、洛斯布隆塞斯(Los Bronces)礦等。礦床覆蓋岩層較薄,水文地質條件好,易採易選。礦石含銅量較高,銅品位在0.55-5%之間,平均品位為0.94%。
智利是世界上惟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主要產在北方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自從發現硝石,這塊荒漠就成為智利歷史上最富庶的地區。智利的硝石礦分布區域十分廣闊,在沿海高原後面,秘魯邊界與安托法加斯塔省之間,硝石礦帶長750多公裏,寬25~30公裏。在離地面0.5~2米的地下,埋藏著1~3米厚的硝石層。硝石是提煉氮、鉀、鈉、硫等肥料及碘元素的天然原料,也是軍事工業必不可少的原料。此外,在煉銅時加入一定比例的硝石可以使銅的純度提高。除上述礦產外,智利還有鐵、煤、碘、鉛、鋅、錳、水銀和石油等礦藏。尤其是鐵礦石,其品位很高(含鐵量在60%以上),可以跟瑞典鐵礦石媲美。
行政區劃
區劃
全國共分為15個大區(Región),下設54個省(Provincia)和346個市(Comuna)。各大區名稱如下:阿裏卡和帕裏塔戈塔(第十五大區)、帕拉怕卡(第一大區)、安托法加斯塔(第二大區)、阿塔卡馬(第三大區)、科金博(第四大區)、瓦爾帕萊索(第五大區)、解放者奧希金斯將軍(第六大區)、馬烏萊(第七大區)、比奧比奧(第八大區)、阿勞卡尼亞(第九大區)、洛斯·理約斯(第十四大區)、洛斯·拉格斯(第十大區)、伊瓦涅斯將軍的艾森(第十一大區)、麥哲倫(第十二大區)、聖地亞哥首都大區。

主要城市:瓦爾帕萊索、康塞普西翁、維尼亞德爾馬市、蒙特港、安庫德萊布、伊基克
首都
聖地亞哥(Santiago),南美洲第四大城市,位于國境中部,坐落在馬波喬河畔,東依安第斯山,西距瓦爾帕來索港約100公裏。人口668.57萬(2012年)。1月最熱,平均氣溫為12-19℃。6月最冷,平均氣溫為3-14℃。年均最高氣溫22.6℃,最低氣溫9.3℃。
聖地亞哥是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城。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瓦爾迪維亞率領150名騎兵來到這裏,在位于城市中心的聖露西亞山上修築了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陸上的第一座炮台,並在山下用泥磚和草木建築了一批原始的住宅區,這就是聖地亞哥城的雛形。1818年4月5日,經過智利爭取獨立戰爭中一場決定性戰役——邁普之戰後,聖地亞哥成為智利的首都。今天的聖地亞哥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是智利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人口民族
人口
智利全國總人口17402630(2013年)。其中城市人口佔86.9%,2002年到2012年人口成長率為10.1%。人口較多的城市有聖地亞哥、瓦爾帕萊索、康塞普西翁、特木科等。
民族
印歐混血種人佔75%,白人20%,印第安人4.6%。南部阿勞卡尼亞大區印第安人比較集中。
大約19世紀上半葉華人到達智利,華人華僑人數一直較少,在當地影響較小。在智利華人華僑中,老華僑一半經營中餐館,新華僑以從事進出口貿易、零售業為主,有少部分華僑在當地企業工作。
國家象征
國名
智利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Chile;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簡稱智利。
國旗
智利國旗啓用于1817年10月18日,國旗呈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旗面由藍、白、紅三色組成。上半部左角為藍色正方形,其中央繪有一顆白色五角星。右側為白色長方形。下半部為紅色長方形。白色部分等于紅色部分的2/3。紅色象征為了智利的獨立和自由,為了反抗西班牙殖民軍的統治,在蘭卡瓜英勇犧牲的烈士鮮血。白色象征安第斯山高峰的白雪。藍色象征海洋。智利國旗是在獨立之初,以美國星條旗為本而設計的。紅色代表為脫離西班牙而流的鮮血。藍色代表智利的天空與海洋顏色,正方形據說是取自印第安徽章。白色是安地斯山的雪。星星指南天光輝的星星,表示國家統一。

國徽
智利國徽為五角星象征光明照耀前進的道路。頂端藍、白、紅三根駝鳥羽毛代表特有的美洲駝鳥;左側是安第斯山地區特有的棕鹿;右側是安第斯山禿鷹;底部的戈比愛野百合花象征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民族精神;白色飾帶上為1810年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口號:“依靠公理和武力”。

國樹
阿勞烏卡利亞松是世界稀有樹種,有“黑色金字塔”之稱。別名有諾福克南洋杉、小葉南洋杉。樹形端正,有樹脂,樹幹通直。樹皮略灰色,裂成薄片狀。樹冠塔形。大桂平伸,長達15米;小枝幹展或下垂;側校常成羽狀排列,下垂。葉二型。
國花
智利國花是“科皮烏埃”(COPIUE),又名“紅鈴蘭”。該花是一種野生百合花,花期長達8個月,花朵多為紅色,還有藍色和白色的。此花在智中、南部地區隨處可見,深受智利人的喜愛。傳說,此花以前隻有藍色白色兩種,智土著人阿拉烏幹人為反對西班牙殖民者的統治和壓迫揭竿而起,同殖民軍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後來起義的幾萬名將士全部戰死疆場,起義失敗的第二年春天鮮紅的科皮烏埃花開遍了英雄們戰死的戰場,智利人就視此花為英雄們的英靈,從而將此花作為智國花。
國鳥
智利國鳥為“孔多爾”(CONDOR),是一種安第斯山禿鷹,它長年棲息在海拔數千米的安第斯山脈,屬食肉鷹鷲猛禽類。它體大、凶猛,多呈深灰色,飛行高而快,壽命也長。智利國徽、軍徽上都有它的圖案,作為智捍衛祖國的力量、勇氣和決心。
國歌
《親愛的祖國》。
歌詞大意:流血的鬥爭已經平靜,昨天的暴君成了弟兄;過去遭受的奴役和凌辱,已經在戰場上洗清。長期遭受重重迫害的奴隸,今天享受自由和勝利,自由是勇士們留下的遺產,它使被奴役的人們獲得權力。
政治
政體
智利實行單一總統製,自軍人“還政于民”以來,智政局保持穩定。中左政黨聯盟連續執政20年,歷經四屆政府。2010年1月,中右翼聯盟總統候選人皮涅拉在大選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總統,于2010年3月11日就職,任期4年。因2010年2月27日智中南部地區發生特大地震,皮就職後重點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同時加大對民生的投入。2011年以來,頻繁發生遊行示威活動,要求改革政治、教育、財稅製度,皮涅拉民意支持率下挫。2012年10月,中右翼執政聯盟在市政選舉中失利。截止至2013年,智政局整體穩定。
憲法
現行憲法于1981年3月11日生效,後經過1989年、1991年、1993年、2005年四次修改。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2005年修憲將總統任期改為4年,並取消了終身參議員和指定參議員。
議會
國民議會(Congreso Nacional)實行參、眾兩院製。議會由120名眾議員、38名參議員組成。參議員任期8年,每4年改選其中一半;眾議員任期4年。1973年軍事政變後議會被解散,1990年3月11日恢復。本屆議會成立于2010年3月11日。現任參議長為社會黨人卡米洛·埃斯卡洛納(Camilo Escalona),眾議長為民族革新黨人尼古拉斯·蒙克貝格(Nicolás Monckeberg),均于2012年3月當選,任期均為1年。

政府
本屆政府于2010年3月11日組成,現共設22個部委。
內政部長 | 安德烈斯·查德維斯·皮涅拉(Andrés Chadwick Piñera) |
外交部長 | 阿爾弗雷多·莫雷諾·查爾梅(Alfredo Moreno Charme) |
國防部長 | 羅德裏格·因茲彼得·基爾貝格(Rodrigo Hinzpeter Kirberg) |
財政部長 | 費利佩·拉臘因·巴斯庫尼安(Felipe Larraín Bascuñán) |
總統府秘書部部長 | 克裏斯蒂安·拉魯萊特·比尼奧(Cristián Larroulet Vignau) |
政府秘書部部長 | 塞西莉亞·佩雷斯·哈拉(Cecilia Pérez Jara) |
經濟部長 | 巴勃羅·隆蓋拉·蒙特斯(Pablo Longueira Montes) |
司法
司法獨立。全國設最高法院、17個抗訴法院和1個軍事法庭。最高法院院長米爾頓·胡伊卡(Milton Juica),2010年1月上任。1999年成立檢察院,國家檢察長為薩瓦斯·查安·薩拉斯(Sabas Chahuán Sarrás),2007年11月上任。
政黨
主要政黨有:
(1)民族革新黨(Renovación Nacional,RN):執政的爭取變革聯盟成員。1987年2月由右翼的民族聯盟、獨立民主聯盟和全國勞動陣線合並而成。後獨立民主聯盟脫離該黨。黨員7.7萬人。主張維護和發展西方文明和歷史傳統,建立“以人為中心,充分尊重個人自由”的社會。2010年,該黨領袖皮涅拉當選總統。主席卡洛斯·拉臘因(Carlos Larraín)。
(2)獨立民主聯盟(Unión Demócrata Independiente UDI):執政的爭取變革聯盟成員。1983年9月25日成立,由獨立人士和1979年成立的“新民主”組織組成。該黨自2001年起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主席帕特裏西奧·梅萊羅(Patricio Melero)。
(3)基督教民主黨(Partido Demócrata Cristiano,PDC):在野的中左翼聯盟第一大黨。1957年7月成立。黨員登記人數10.84萬人。基民黨國際成員。主張實現真正的基督教主義,建立民主製度,尊重人權,與不同的思想派別共處。該黨在智民主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領導人艾爾文、弗雷先後任軍政府後的第一、二任民選總統。現任黨主席伊格納西奧·瓦爾克(Ignacio Walker)。
(4)社會黨(Partido Socialista,PS):在野的中左翼聯盟成員。1933年4月成立。有黨員約7萬人。1970年至1973年與共產黨等組成“人民團結”政府,該黨領導人阿連德任總統。1979年發生分裂。1989年12月阿拉特和阿爾梅達兩大派宣布聯合。1989年、1993年和1999年與爭取民主黨、基民黨等結盟參加總統大選獲勝。該黨主張鞏固真正民主體製和建立民主社會主義,強調民主價值觀。1996年9月加入“社會黨國際”。主席奧斯瓦爾多·安德拉德(Osvaldo Andrade)。
(5)爭取民主黨(Partido por la Democracia,PPD):在野的中左翼聯盟成員。1987年12月由以後來成為總統的拉戈斯為首的一批社會黨等左翼政黨人士創立。有黨員8.4萬人,主要來自社會黨。其綱領與社會黨基本相同,但更為自由化,對內主張積極推動憲法改革,根除軍政府建立的法製體系。對外主張以國際主義、人道主義、和平主義和拉美主義原則同世界各國建立外交、貿易和文化關系。1996年9月與社會黨同時加入“社會黨國際”。主席卡羅利娜·托阿(Carolina Tohá)。
(6)社會民主激進黨(Partido Radical Social Demócrata,PRSD):在野的中左翼聯盟成員。前身為激進黨,1888年11月19日成立,智最悠久的政黨之一。1987年激進黨內發生分裂,原副主席安塞爾莫·蘇萊等另組社會民主激進黨。1992年兩黨合並定為現名。黨員約9萬人。“社會黨國際”成員。主席何塞·安東尼奧·戈麥斯(José Antonio Gómez)。
(7)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PC):在野黨。1912年6月成立。有黨員4.7萬人。原名社會主義工人黨,1922年改為現名。1970-1973年與社會黨等聯合執政,1979年提出“人民造反”路線,要求立即結束軍政權。1983年同社會黨阿爾梅達派等組成“人民民主運動”,1985年被憲法法庭宣布為非法。1990年10月恢復合法地位。黨主席吉列爾莫·泰列爾(Guillermo Tellier),總書記勞塔羅·卡蒙娜(Lautaro Carmona)。
政要
總統塞瓦斯蒂安·皮涅拉·埃切尼克。1949年12月1日生于聖地亞哥,先後獲得智利天主教大學商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民族革新黨人。1973年起先後在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任職。1976年返智創業。1990年至1998年,任參議員。2001年至2004年,任民族革新黨主席。2005年作為民族革新黨總統候選人參加大選,在第二輪投票中敗北。2010年1月17日,作為“爭取變革聯盟”候選人,在第二輪投票中當選總統。2010年3月11日就職,任期4年。成功企業家,曾擔任智利航空公司董事長、智利視野電視台董事長。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來華觀賽。2010年11月對華進行國事訪問。已婚。夫人塞西莉亞·莫雷爾·蒙特斯,有4子。
軍事
智利武裝部隊受文職人員控製通過國防部長行使總統。總統有權移除指揮官總司令的軍隊
在智利陸軍總司令是通用溫貝托·奧維多阿裏亞加達。智利陸軍45000堅強的組織與陸軍總部設在聖地亞哥,六師在其領土上,航空旅的蘭卡瓜,和特種部隊司令部科利納。智利陸軍是最專業的,技術先進的軍隊在拉美之一。
上將Enrique Larrañaga Martin指揮21773人的智利海軍,包括2500海軍陸戰隊。29水面艦艇的艦隊,隻有八是可操作的主要戰鬥(護衛艦)。這些船隻都設在瓦爾帕萊索。海軍經營著自己的飛機進行運輸和巡邏;沒有海軍戰鬥機或轟炸機。海軍還經營總部設在塔爾卡瓦諾四艘潛艇。
空軍總(四星級)豪爾赫·羅哈斯阿維拉負責12,500強大的智利空軍。空中資產分布在五個總部設在伊基克,安托法加斯塔,聖地亞哥,蒙特港和蓬塔阿雷納斯空氣旅。空軍還運行在喬治王島,南極的空軍基地。空軍經過幾十年美國的辯論和以前拒絕出售交付了最後兩場的10架F-16戰鬥機,全部從美國購買的,2007年3月。智利也採取了一些修復15座F-16戰鬥機從荷蘭交付在2007年,將18從荷蘭購買的F-16戰機的總和。
在1973年9月軍事政變後,智利國家警察(卡拉賓騎兵)被納入國防部。隨著民主政府的回報,警方分別置于內政部的運行控製之下,但仍是國防部的名義控製之下。將軍古斯塔沃·岡薩雷斯法理是40964男人和女人誰負責執法,交通管理,禁毒抑製,邊境管製和反恐整個智利國家警察部隊的負責人。
智利的武裝力量,以防御思想建軍,以西方武器裝備武主,為南美洲一支較強大的武裝力量,陸軍5.1萬人設有7個軍區、2個軍部,編有7個師、1個航空兵旅、1個工兵團、1個空降團,有200多輛坦克和600輛裝甲車、40架直升機。空軍主戰力則是40架戰鬥機以F-16和F-5組成,另有40多架中小型運輸機。
海軍為外購的2艘驅逐艦和3艘巡防艦組成小型艦隊,另有3艘潛艇,與智利漫長的海岸線相比海軍力量並不突出,僅有有限巡邏能力,因為其附近鄰國並無海上威脅,附近最強的海軍為無敵意的美國海軍。國防參謀長由陸、海、空軍參謀長輪流擔任。陸、海、空軍司令部為各自軍種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
國防
智利武裝部隊分為陸、海、空軍3個軍種。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通過國防部對全軍實施行政領導和作戰指揮。國防部設國防副國務秘書處、武裝力量副國務秘書處和聯合參謀部。聯合參謀部負責作戰指揮,協調陸海空軍的訓練、後勤、通信、情報等工作,製定軍隊發展戰略等。實行義務兵役製,陸空均服役期1年,海軍服役期2年。
軍力
智利2012年總兵力為7.95萬人,其中陸軍4.3萬人,海軍2.5萬人,空軍1.15萬人。全國沒有統一的軍區劃分,各軍種根據防務需要劃分為不同的軍區。陸軍編為6個軍區,海軍5個海區,空軍5個防區。

外交
外交政策
智利奉行獨立自主的多元化務實外交政策。主張尊重國際法,和平解決爭端,捍衛民主和人權。大力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戰略,經濟外交色彩濃厚,對外交往十分活躍。智優先鞏固和發展同拉美鄰國和南共市國家的關系,積極推動拉美一體化,重視與美、歐的傳統關系,積極拓展同亞太國家的關系,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同世界上172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重視雙邊自由貿易談判,同絕大多數拉美國家及美國、加拿大、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等58個國家簽署了23個自由貿易協定。
智利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是南美國家聯盟、美洲國家組織、裏約集團、亞太經合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不結盟運動、十五國集團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聯系國。同新加坡一起倡議並推動成立了“東亞-拉美合作論壇”,並成功主辦了論壇第二屆、第三屆高官會和首屆外長會。成功主辦了第六屆和第十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第二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第108屆各國議會聯盟大會、第33屆美洲國家組織大會、200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008年南美國家聯盟首腦特別峰會和2009年進步峰會。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成立,智利擔任首任輪值主席國,任期1年。
對外關系
同中國的關系
智利于1970年12月15日同中國建交,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南美洲國家。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發展順利,雙方高層接觸頻繁,經貿合作日益擴大,在國際多邊領域保持良好合作。2014年3月10日至13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座位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出訪智利,出席智利總統權力交接儀式。期間,楊傳堂會見了智利卸任總統皮涅拉、新任總統巴切萊特。2014年7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金磚國家同南美國家領導人對話會期間,在巴西利亞回見智利總統巴切萊特。
同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關系
智政府強調立足拉美,優先鞏固和加強同拉美國家,特別是周邊鄰國的關系。重視地區國家間的政治磋商與協調以及經貿技術合作,積極推動地區一體化,維護地區民主與和平。2011年4月,與秘魯、哥倫比亞、墨西哥宣布成立“拉美太平洋聯盟”,以推動實現沿太平洋國家經貿合作和一體化。2012年6月和9月,先後成功舉辦拉美太平洋聯盟第四屆峰會和拉美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外長會。
同美國的關系
智美1823年建交。美國一直是智最主要的經貿伙伴和投資國之一。智民選政府執政後同美關系實現正常化,把對美關系視為外交重點,美亦把智視為在拉美優先考慮的國家之一,恢復給予智“普惠製”待遇,允智重新加入美海外投資保險體系,取消了禁止向智出口武器和提供軍援的“肯尼迪修正案”。智美建有政治、國防等磋商機製。2003年6月6日,智美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2011年3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智,並在聖地亞哥發表美對拉政策講話,智美雙方簽署包括核能合作在內的多項合作協定。2012年,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4月)、副國務卿奧特洛(1月)等訪智,智利外長莫雷諾(5月)等訪美。
同歐盟的關系
鞏固和加強同歐盟的傳統關系是智的既定方針。智歐高層互訪頻繁。1999年,智歐開始商談自由貿易協定。2002年雙方簽署政治、經濟伙伴與合作協定,智成為同歐盟簽署自貿協定的第二個拉美國家。協定于2003年1月1日起生效。皮涅拉總統先後訪問了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歐盟是智重要的貿易伙伴和出口市場。2013年1月,成功舉辦拉美加勒比共同體與歐盟國家第一次首腦會議。
同亞太國家的關系
智政府把加強同亞太地區的關系放在其外交的重要位置,認為加強同亞太國家的經貿關系符合其外交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總目標,對智當前和長遠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智同29個亞洲國家中的27個有外交關系。亞太地區國家是智最大的貿易伙伴。1994年11月,智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4年,智作為東道國成功主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005年,拉戈斯總統訪問了印度、澳大利亞。2006年,巴切萊特總統出席越南河內第14次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並訪問越南。2007年巴切萊特總統訪問日本並出席在澳大利亞雪梨舉行的第15次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2008年,巴切萊特訪問中國並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2009年巴切萊特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7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0年皮涅拉出席在日本橫濱舉行的第18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2年3月,皮涅拉總統先後出訪越南和日本,並出席首爾核安全峰會。9月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6月,韓國總統李明博訪問智利。
智積極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安排。2005年同新加坡、汶萊、紐西蘭共同簽署跨太平洋經濟合作伙伴協定。分別同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越南簽署自貿協定。2012年9月,皮涅拉訪問澳大利亞。
同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關系
智同前蘇聯、東歐地區各國都建立了外交關系。雙邊政治交往有所增加,經貿領域的互惠合作有所發展。智將東歐地區視為進一步開拓出口產品市場的重點地區之一。與匈牙利簽署了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定,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簽署了空間技術合作協定。2005年,保加利亞總統訪智。2010年,同俄羅斯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經濟
綜述
利政府對外實施全面的開放政策,鼓勵外國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國家的生產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使智利成為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聖地亞哥的智利中央銀行作為該國的中央銀行。智利貨幣是智利比索(CLP)。智利是南美洲最穩定和繁榮的國家之一,導致拉美國家在人類發展,競爭力,人均,全球化,經濟自由收入,腐敗程度較低的感知。自2013年7月,智利被認為是由世界銀行為“高收入經濟體”,因此作為一個發達國家。
智利擁有最高程度的經濟自由在南美(排名全球第七)中,由于其獨立和有效的司法體系和審慎的公共財政管理。2010年5月智利成為第一個南美國家加入經合組織。2006年,智利成為該國與拉丁美洲最高的人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
銅礦開採彌補了智利國內生產總值的20%和出口的60%。埃斯康迪達是全球最大的銅礦,在全球生產超過全球供應量的5%。整體而言,智利生產全球銅的三分之一。Codelco公司,國家礦業公司,競爭與私人的。
智利屬于中等發展水準國家。礦業、林業、漁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四大支柱。20世紀80年代後,智開放市場,加強巨觀調控,調整產業結構,經濟取得較大成長,被世界銀行和西方國家譽為拉美經濟的樣板。特別是2003年以來,智政府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得益于銅、三文魚、紙漿等智出口支柱產品價格持續走高,經濟穩步成長。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影響,智實體經濟受到沖擊,經濟成長放緩。2009年下半年以來,智經濟企穩回升。2010年“2.27”地震造成智基礎設施損毀嚴重,經濟損失達300億美元,約佔智國內生產總值17%。皮涅拉政府加強巨觀調控,重點圍繞恢復交通、住房、就業和漁業四方面展開災後重建工作,智經濟保持快速成長勢頭。2011年下半年以來,受美歐債務危機發酵、全球金融情勢動蕩等影響,智經濟成長明顯放緩,2012年經濟成長5.25%。
智利經濟初期極大建立在礦業上,尤其銅礦是該國最大資本,外資直接投資有52.9%集中在礦業開採。然而也導致單一化產業風險,銅礦價格嚴重關聯財政狀況,近年銅礦純度也開始下降,導致經濟開始需要轉型。觀光業較不興盛有較大成長空間,而其南半球的地理和天候對于特定天文觀測較有利,吸引每年不少天文愛好者旅遊觀測行程,帶動了較特殊的天文觀光產業。旅遊智利經歷了持續的成長。2005年旅遊業成長了13.6%,但主要遊客來自較貧窮的其他南美國家導致消費不高,美國遊客有成長趨勢然而依然較少,旅遊大多集中在夏季(十二月至三月),並主要集中在沿海灘塗城鎮。阿裏卡,伊基克,安托法加斯塔,拉塞雷納和科金博都在北方的主要夏季中心,和Pucón的岸邊比亞裏卡湖是在南方的主要中心。南方的主要旅遊景點有國家公園(最流行 的是孔吉利奧國家公園在阿勞卡尼亞)和周圍Tirúa和卡涅特的沿海地區與莫查島和納韋爾布塔國家公園,奇洛埃群島和巴塔哥尼亞。
葡萄農業是其另一大支柱,葡萄酒業也有較好展望,2013年出口至歐盟及北美自由貿易區皆有顯著成長,橄欖油、藍莓、覆盆子及蔓越莓類產值也達4億美金之上,近1/3出口美國。智利國土狹長海岸線長達4,000餘公裏,漁業資源豐富,海產類資源也甚豐,養殖鮭魚、鱒魚等技術在外資進入後興起。
其稅製在21世紀後逐漸改革,是外資一大註意事項,因為不少稅率上升,公司所得稅由20%在4年內逐步提高至25%,啤酒附加稅由15%提高至20.5%,葡萄酒由15%提高至24%,印花稅由0.4%提高至0.8%。稅務成本的上升導致低毛利勞動產業相對于其他南美國沒有競爭優勢。其金融業和房仲業較沒有豐厚利潤,法規也偏嚴,導致智利的服務業不突出,所以依靠服務業的高獲利來應對成長的稅額不適用于智利的投資經營。
年份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GDP(億美元) | 1646 | 2039 | 2486 | 2664.84 | 2772.38 |
GDP成長率 | -1.5% | 5.2% | 6.0% | 5.4% | 4.1% |
人均GDP(美元) | 9672 | 11929 | 14413 | 15313 | 15791 |
工業
工礦業是智國民經濟的命脈。2011年,工業總產值為110815.3億比索,礦業總產值125330億比索。工礦業從業人口為106.36萬人。

農業
2011年,智利農、林業產值33660.66億比索,農業勞動力78.39萬人。2010年耕地面積1.66萬平方公裏。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67.41萬公頃。
水果種植業
智利是南半球最大的鮮果出口國,全國7800處果園、518家水果出口企業,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出口75種水果。主要水果有蘋果、葡萄、油梨、李子、桃、梨等。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為16.6萬公頃,年總產量334.1萬噸。
林業
智利森林資源豐富,國土面積45%適合森林生長。全國森林覆蓋面積8.42萬平方公裏。根據智利國家林業局2010年統計資料,天然林137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18.4%,人工林270萬公頃,佔國土面積3.1%。主要樹種是輻射松(73.5%)和桉樹(18.5%),主要林產品為木材、紙漿、紙張等。
畜牧業
智利牧場面積12.93萬平方公裏。2011年產牛肉19.1萬噸,羊肉1.12萬噸,豬肉52.8萬噸,禽類55.6萬噸,牛奶19.7億升。
漁業
智利氣候、地理和水質等環境條件優于,是世界上人工養殖三文魚和鱒魚的主要生產國。2011年捕魚量為443.5萬噸。
旅遊業
智利政府重視發展旅遊業。2010年全國有旅行社1246家,其中33.3%在首都大區,19.3%在瓦爾帕萊索,星級酒店、賓館、別墅等住宿設施4126家。2010年旅遊業外匯收入20.4億美元,接待外國遊客276.6萬人次,主要來自巴西、阿根廷等周邊國家、北美和歐洲,智利公民出境旅遊達336.7萬人次。
財政金融
截至2012年10月,外匯儲備389.43億美元,外債餘額1141.45億美元。主要銀行有:
智利銀行,成立于1893年,2010年資產總額182562.35億比索;
國家銀行,成立于1853年,2010年資產總額188018.35億比索。
對外貿易
智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外貿易。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左右。實行統一的低關稅率(2003年起平均關稅率為6%)的自由貿易政策。同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
對外投資
智利對外投資活動始于20世紀70年代。90年代以來智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由于國內市場狹小,一批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為開拓國外市場和爭取更有利的發展環境,開始在厄瓜多、阿根廷、墨西哥、秘魯和巴西等周邊國家投資。據智利聖地亞哥商會統計,2012年智利公司在海外直接投資額達61.2765億美元,投資對象主要集中在拉美國家,投資領域包括零售業、航空運輸等。
對外援助
據智利外交部國際合作署統計,2011年,智利對外援助209萬美元,主要受援對象為拉美和加勒比國家。
外國資本
2000年拉戈斯政府宣布取消外資保證金製度和外資審批製度。2013年智利洗手外資202.58億美元,超過安息稱為拉美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外資投資主要領域包括礦業、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通信等。
外國援助
據智外交部國際合作署統計,2006至2009年智接受國外合作項目援助4259萬美元和9104萬歐元。
對智提供合作項目援助的主要國家有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國際組織主要包括歐盟、聯合國和美洲國家組織等。
文化
語言
智利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在印第安人聚居區使用馬普切語,主要外國語為英語。
宗教
智利全國15歲以上人口中信仰天主教的佔67%,信仰福音教的佔16%。
習俗
智利人十分重視見面時的問候理解,他們與客人第一次見面時,多要握手,熟悉的朋友還要熱情擁抱和親吻。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見面,還習慣行舉手禮或脫帽禮。禁忌和西方幾乎一樣,一些人認為13這個數位不吉利,喜歡數位7。
節日
新年(元旦) | 1月1日 |
復活節 | 3月21日 |
勞動節 | 5月1日 |
海軍節 | 5月21日 |
聖女卡門節 | 7月16日 |
聖母升天節 | 8月15日 |
地球反擊戰(國慶日) | 9月18日(1980年) |
陸軍節 | 9月19日 |
聖母受孕節 | 12月8日 |
聖誕節 | 12月25日 |
社會
教育
智利是拉美教育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實行12年義無基礎教育。中等學校分為兩種:一種是科學——人文學校,即普通中學,學生畢業後絕大部分包考大學;另一種為技術——職業學校,分工業、商業、技術和農業等門類,從這類學校畢業的學生即可參加工作,也可以升大學。
智利承認識字率97.77%,文盲率2.23%。著名大學有:智利大學、智利天主教大學、聖地亞哥大學。
醫療
智利的醫療保險體系相對完善,已形成公私結合和以公裏為主的醫療及醫療保險體系。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智利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佔GDP的7.1%,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478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一生11人、護理和助產人員2人;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21張。
藝術
是拉美文化藝術水準較高的國家之一。全國有圖書館1999家,總藏書量為1790.7萬冊。有電影院260家。首都聖地亞哥是全國文化活動中心,有25個美術館。詩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獲1945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此獎的南美洲作家。詩人巴勃羅·聶魯達獲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
智利的復活節島位于太平洋東南部,以神秘巨像名聞遐邇。島上有600多尊面對大海的古代巨大半身石雕像。1996年2月,該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科研
主要科研機構有科學院、全國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和核能委員會。科學工作者人數佔全國總人數的3.68%,居拉美第四位。
媒體
報刊
智利全國有報社87家。主要報紙有《信使報》,1827年創刊;《民族報》,1980年創刊;《三點鍾報》,1950年創刊。主要雜志有《事件》、《新情況》、《今日》等。
通訊社和電台
主要通訊社為環球通訊社。全國有電台1095家。主要有國家電台、合作電台、博塔萊斯電台、農業電台和礦業電台。
電視台
電視台9家,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國家電視台(7頻道)、智利大學電視台(11頻道)、天主教大學電視台(13頻道)、大視野電視台(9頻道)。有線電視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智利(CNN CHILE)和國家電視台(TVN)24小時新聞頻道影響力不斷擴大。
交通
概況
智利基礎設施發展較快,該國私人投資和外資以特許經營方式投資高速公路、港口、機場、學校等基礎設備建設。2014年特許經營公共招標項目總金額達到80億美元。
公路
智利公路交通便利,以聖地亞哥為中心,全國公路貫穿南北,總長約10萬公裏。智利北部公路與秘魯和玻利維亞連線,通往秘魯公路條件較好。東部有多條公路穿越安第斯山和阿根廷相連,最重要的是通過解放者關口的中部公路,通島容易受降雪等氣候條件影響。
鐵路
截止2014年9月智利鐵路總長2140公裏,從智利中部首都大區至第八大區。2012年全國客運量為3000萬人次,貨運量1340萬噸。
中部和北部地區部分礦業企業建設自有支線鐵路。智利北部鐵路通往玻利維亞,運輸條件較差,運力較小。
空運
截止2014年智利全國有325個機場,其中62座鋪有混凝土報道。國內航空公司5家。2013年航空客運量1647萬人次,同比成長8.2%,貨運量29.9萬噸。同比下降6%。
國際機場6個,主要機場有首都聖地亞哥的阿圖洛·梅裏諾·貝尼特斯機場和北部阿裏卡市的查卡柳塔機場。
水運
智利貨物水上運輸主要以海運為主。2012年智利港口貨運量(包括轉船,不包括沿海航運)總量9900萬噸,比上年成長3%,其中51%為進口,49%為出口,亞洲是最重要的目的地,運輸貨物中26%為集裝箱,11%為零擔,63%為散貨。智利主要港口有:瓦爾帕萊索、聖安東尼奧、阿裏卡、伊基克。

旅遊
智利是拉丁美洲比較富裕的國家,它擁有非常豐富的礦、林、水產資源,銅的蘊藏量居世界第一,它還是世界上惟一生產硝石的國家。智利政府對外實施全面的開放政策,成為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稍有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其國土南北長4332公裏,東西寬90公裏至401公裏,在地圖上看起來就好像南美洲的“裙邊”。智利著名的旅遊地有首都聖地亞哥,神秘的復活節島等。
景點
智利礦藏、森林和水產資源豐富,以盛產銅聞名于世,素稱“銅之王國”。智政府重視發展旅遊業。除原有的沿海海濱和南部的風景區外,近幾年又投資開闢了一些新的旅遊景點,進一步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如建造滑雪中心,組織南極觀光和國際音樂會等。
阿塔卡馬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是南美洲智利北部的沙漠,是最幹旱的地方之一。介于南緯18°~28°之間,南北長約1100公裏,從沿海到東部山麓寬100多公裏。在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離岸風和秘魯寒流綜合影響下,使本區成為世界最幹燥的地區之一,且在大陸西岸熱帶幹旱氣候類型中具有鮮明的獨特徵,形成了沿海、縱向狹長的沙漠帶。氣候極端幹旱,少雨多霧;相對濕度較高,可達70%以上;年雨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北部尚不到10毫米,且變率很大;有些地方曾多年不雨。多鹽沼。銅和硝石藏量豐富,南回歸線北側的楚基卡馬塔有世界著名的露天大銅礦,北部沙漠區有聞名世界的天然硝石礦。
沿岸由秘魯寒流帶來南極冷水,使空氣下冷上暖,造成逆溫層,亦不利于成雨。在一個世紀中,伊基克(Iquique)和安托法加斯塔隻下過2~4次大雨。溫度較低,安托法加斯塔平均夏溫18℃(65℉)。這片沙漠在19世紀本分屬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三國,它們為爭奪資源經常發生沖突。1879~1883年的太平洋戰爭,智利獲勝,遂永久佔有這塊地區。從19世紀中葉以後開採硝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智利硝石壟斷世界市場,年產量達300萬噸。自從人工合成氮出現後,硝石市場大為縮小,當地繁榮一落千丈。當下的主要資源是安地斯山區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和沿海帕波索(Paposo)的銅礦。
阿塔卡馬沙漠如此幹旱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來自南極的寒流產生了很多的霧和雲,但並沒有降雨;羊駝。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復活節島)
拉帕努伊是當地人對復活節島的稱呼,證明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復活節島上最神秘的還是那1000來個巨形石雕,當地人把它們叫“莫艾”。其中不少高約3.7—4.6米,重約20.3噸,還有更大的,足有9.8米,重為91.5噸。這些雕像頭部碩大,下巴向外突出,耳朵則往下伸得很長。有些石雕頂部有塊紅岩石,就像是戴了一頂“帽子”。
復活節島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死火山頗多,有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攀登極難。
智利葡萄酒
智利葡萄栽培起始于1518年,當時的西班牙傳教士在聖地亞哥周邊種植葡萄,以提供教會做彌撒用葡萄酒。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智利葡萄酒產業進入現代化階段。智利的地形和氣候都很適合葡萄的生長。
智利葡萄酒的法定產區系統(Denominación de Origen/D.O)建立于1994年,分四個大區(Region),14個法定產區(Denominación de Origen/D.O)。2012年9月,該法規增加三種新的葡萄酒區域(Area)名稱,稱為Complementary Denominations of Quality。
科金博大區(Coquimbo Regions):埃爾基谷(也稱艾爾奇山谷 Elqui Valley)、利馬裏谷(Limarí Valley)、僑帕谷(Choapa Valley)
阿空加瓜大區(Aconcagua Regions):阿空加瓜谷(Aconcagua Valley)、卡薩布蘭卡谷(Casablanca Valley)、聖安東尼奧谷(San Antonio Valley)
中部山谷大區(Central Valley Regions):美寶谷(也稱邁坡山谷 Maipo Valley)、察加珀谷(也稱卡恰布艾爾山谷 Cachapoal Valley)、孔加瓜谷(也稱科爾查瓜山谷 Colchagua Valley)、莫萊谷(也稱穆勒山谷 Maule Valley)
南部大區(Southern Regions):伊塔塔谷(Itata Valley)、比奧比奧谷(Bío-Bío Valley)、馬勒庫谷(也稱馬也考山谷 Malleco V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