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公元前109年以前, 今普洱境為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前109年, 漢朝征服滇國及昆明、嶲等部族置益州郡, 將勢力伸入“勐達光”(哀牢國)境內設不韋、嶲唐、比蘇、邪龍、葉榆、雲南等縣(據點)劃入益州郡, “勐達光”忙于應對漢朝、放棄部分屬地; 今普洱境分屬各地傣族土目。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 漢朝將不韋、嶲唐、比蘇、邪龍、葉榆、雲南等縣(據點)劃予“勐達光”, 于“勐達光”故地設永昌郡; 今普洱境屬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漢分建寧、越雋、永昌三郡地置雲南郡; 今普洱境分屬永昌郡(瀾滄江以西部分)與雲南郡(瀾滄江以東部分)。
公元271年,西晉將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合置寧州; 今普洱境分屬寧州永昌郡(瀾滄江以西部分)與雲南郡(瀾滄江以東部分)。
公元316年,西晉滅亡,之後的東晉、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 陳(南朝)代梁(南朝)後, 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 今普洱境分屬各地傣族土目。
公元738年,“蒙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蒙舍龍”(漢譯“南詔國”)政權; 公元762年,“蒙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設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 公元765年,“蒙舍龍”(南詔國)在“勐谷”(景東盆地)設銀生節度、統轄“勐谷”及其以南地區, 今普洱境分屬永昌節度(瀾滄江以西部分)、銀生節度(瀾滄江以東部分)。
大理國前期,基本沿襲南詔國建製,今普洱市全境屬大理國銀生節度;大理國後期,廢節度和都督等軍事轄區,今普洱市全境屬大理國蒙舍鎮(治地在今巍山)。
公元1180年,猛谷(今景東)的傣族王子詔真率屬民南下,統一瀾滄江中遊地區傣族“勐”(邦、國),建立聯盟國家“勐泐”(漢譯“景隴國”)。今普洱市北部屬大理國蒙舍鎮、南部屬“勐泐”(景隴國)。
公元1253年,蒙古大軍征服大理國後,今普洱市北部的景東、鎮沅、景谷等縣歸入威楚萬戶(後改威楚路);公元1261年,元朝在瀾滄江以西地區置金齒等處安撫司統轄歸順的土目,今普洱市西南部的西盟、瀾滄、孟連等地土目歸附;公元1288年,元朝征服元江等地,今普洱市東南部的墨江、寧洱、思茅、江城等縣區歸入元江路。
1950年設立寧洱專區,專署駐寧洱縣。轄寧洱、思茅、六順、車裏、佛海、南嶠、鎮越(駐易武)、瀾滄(駐募乃)、景谷(駐威遠)、景東(駐錦屏)、鎮沅(駐恩樂鎮)、墨江(駐玖聯鎮)、江城(駐勐烈)、寧江(駐勐旺)、滄源(駐勐董)等15縣。
1951年寧洱專區改稱普洱專區;寧洱縣改名普洱縣。普洱專區轄15縣。 1952年將滄源縣劃入緬寧專區。瀾滄縣遷駐勐朗壩。普洱專區轄14縣。
1953年將車裏、鎮越、佛海、南嶠4縣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復原六順縣,並入思茅縣;復原寧江縣,將勐旺、安康2區劃歸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雅口、新營盤2區劃歸瀾滄拉祜族自治區。1953年4月7日由瀾滄縣部分地區設立瀾滄拉祜族自治區(駐募乃)。思茅專區轄8縣、1自治區。
1954年5月18日江城縣改設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駐勐烈);同年10月16日由瀾滄縣和瀾滄拉祜族自治區各一部地區合並設定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駐孟連城子)。思茅專區轄7縣、3自治區。
1955年普洱專署遷駐思茅後改稱思茅專區(駐復興鎮)。江城縣哈尼族彝族自治區改為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復原瀾滄縣,並入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思茅專區轄6縣、1自治縣、2自治區。
1959年瀾滄拉祜族自治區改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區改稱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轄6縣、3自治縣。
1960年復原思茅縣,並入普洱縣;復原鎮沅縣,並入墨江、景東、景谷3縣及玉溪專區的新平縣。思茅專區轄4縣、3自治縣。

1962年恢復鎮沅縣(駐按板鎮)。思茅專區轄5縣、3自治縣。
1965年由西盟山區設立西盟佤族自治縣。同年3月6日西盟佤族自治縣正式成立(駐西盟)。思茅專區轄5縣、4自治縣。
1970年思茅專區改稱思茅地區,地區駐普洱縣思茅鎮(原復興鎮)。轄普洱(駐寧洱鎮)、景東(駐錦屏鎮)、鎮沅(駐按板鎮下觀音)、景谷(駐大街鎮)、墨江(駐玖聯鎮)等5縣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勐烈鎮)、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勐朗鎮)、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駐孟連城子)、西盟佤族自治縣(駐西盟鎮)等4自治縣。
1979年復原墨江縣,改設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思茅地區轄4縣、5自治縣。
2003年10月30日:復原思茅地區,設立地級思茅市。(1)復原思茅地區和縣級思茅市,設立地級思茅市。市人民政府駐新成立的翠雲區思茅鎮月光路。(2)思茅市設立翠雲區,以原縣級思茅市的行政區域為翠雲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過街樓路。(3)地級思茅市轄原思茅地區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翠雲區。
2006年1月20日,民政部正式批準思茅市鄉鎮行政區劃調整。
2007年1月21日,同意雲南省思茅市更名為雲南省普洱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更名為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思茅市翠雲區更名為普洱市思茅區。
行政區劃
普洱市下轄1市轄區,9自治縣。區:思茅區。自治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洱鎮)、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恩樂鎮)、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威遠鎮)、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勐朗鎮)、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勐烈鎮)、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鎮)。
區劃名稱 | 面積(平方公裏) | 常住人口 | 戶籍人口 |
---|---|---|---|
普洱市 | 44,264.79 | 2,576,300 | 2,448,103 |
思茅區 | 3,875.11 | 256,200 | 213,035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3,666.11 | 194,600 | 191,134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5,287.91 | 379,100 | 362,384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4,455.24 | 379,000 | 359,151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7,519.67 | 309,700 | 310,254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4,147.82 | 214,400 | 208,167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3,428.78 | 118,700 | 103,615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1,892.23 | 133,600 | 123,464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8,732.48 | 498,600 | 486,096 |
西盟佤族自治縣 | 1,259.44 | 92,400 | 90,803 |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普洱市位于雲南省西南部,地處北緯22°02′—24°50′、東經99°09′—102°19′之間,東臨紅河、玉溪,南接西雙版納,西北連臨滄,北靠大理、楚雄。東南與越南、寮國接壤,西南與緬甸毗鄰,國境線長約486公裏(與緬甸接壤303公裏,寮國116公裏,越南67公裏)。普洱市南北縱距208.5公裏,東西橫距北部55公裏、南部299公裏,總面積45385平方公裏,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州(市)。市級機關駐思茅區的思茅鎮,海拔1302米,距省會昆明公路裏程415公裏、空中航線305公裏,乘飛機35分鍾可抵達。

地形地貌
普洱市境內群山起伏,全區山地面積佔98.3%。北回歸線橫穿普洱市中部,由于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受地形、海拔影響,垂直氣候特點明顯,海拔高度在376米至3306米之間,與北美洲的古巴和中國的台灣省同處一個緯度。
氣候特征
普洱由于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 這裏大部分地區常年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享有“綠海明珠”、“天然氧吧”之美譽。普洱市海拔在317—3370米之間,中心城區海拔1302米,普洱市年均氣溫15℃—20.3℃,年無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負氧離子含量在七級以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普洱市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的驛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自然資源豐富,有“懷金孕寶”之譽。已探明黃金儲量103.7噸,鐵儲量僅惠民鐵礦就達21億噸,銅儲量253萬噸,鉛儲量35.5萬噸,江城鉀鹽礦是全國唯一的可溶固體鉀鹽礦,儲量達2000多萬噸。

水利資源
普洱市水能蘊藏量1500萬千瓦,是“西電東送”、“雲電外送”的重要基地。
植物資源
普洱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7%,茶園達318萬畝,有2個國家級、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是雲南“動植物王國”的縮影,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被聯合國環境署稱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普洱市林業用地面積4656萬畝,是雲南省重點林區、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產工業基地。
人口民族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思茅地區總人口2480346人;思茅市 230834 ,普洱哈尼彝族自治縣 188106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355364 ,景東彝族自治縣 352089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88794,鎮沅彝哈尼拉祜縣205709,江城哈尼彝族自治縣100243,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208593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464016, 西盟佤族自治縣 86598 。
其中少數民族人口達153.7萬,佔59.4%。全區少數民族有26個,世代居住在這裏的有14個。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瑤族等,普洱市民族風情迥異多彩。
普洱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極具魅力。普洱市有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居住著漢、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61%。
經濟概況
綜合
2012年普洱市生產總值247.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14.2%,增幅上升0.5個百分點,已連續七年保持兩位數成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3.66億元,成長6.7%,拉動經濟成長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82.98億元,成長19.2%,拉動經濟成長6.8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53.04億元,成長16.0%,拉動經濟成長3.8個百分點;建築業增加值29.95億元,成長25.4%,拉動經濟成長3.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90.66億元,成長14.6%,拉動經濟成長5.7個百分點。
人均生產總值9553元,比上年增加1360元,人均達1399美元,比上年增加254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成長14.1%。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在普洱市生產總值中,公有製經濟增加值153.40億元,非公有製經濟增加值93.90億元,佔普洱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9%,提高到38.0%,上升1.1個百分點。
財政收支同步快速成長。普洱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47.52億元,比上年增收21.02億元,成長79.3%。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0.86億元,增收14.26億元,成長85.9%。上劃中央增值稅、消費稅8.62億元,比上年增加1.74億元,成長25.4%;上劃所得稅4.34億元,比上年增加1.32億元,成長43.7%。地方收入中增值稅2.60億元,成長21.4%;營業稅6.06億元,成長12.7%;企業所得稅0.48億元,成長91.7%;個人所得稅0.35億元,成長11.0%;城市維護建設稅0.83億元,成長23.8%;耕地佔用稅10.73億元,成長1560.9%;煙葉稅1.37億元,成長28.0%。稅收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提高,2012年稅收收入24.70億元,成長103.3%。非稅收入6.16億元,成長38.4%。
2012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0%,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從上年的99.9%,上揚到103.0%。其中:八大類消費品價格指數呈“七升一降”格局,即:食品類價格指數上漲5.6%、煙酒及用品類價格指數上漲1.5%、衣著類價格指數上漲0.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指數上漲3.2%、交通通訊類價格指數上漲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指數上漲1.8%、居住類價格指數上漲2.8%。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類價格指數下降0.3%。
第一產業
201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7.3億元,增加值88.7億元,分別成長8.4%和8%。糧食總產量95.5萬噸,連續8年增產。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31.2萬畝,其中“興地睦邊”農田整治項目11.2萬畝;完成中低產林改造40萬畝。
普洱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3.0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成長7.1%。其中:農業產值49.65億元,林業產值31.76億元,牧業產值25.44億元,漁業產值3.7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2億元。
2012年糧食種植面積312108公頃,比上年成長3.6%。總產量連續七年獲得豐收,糧食總產量達到90.48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產2.36萬噸,成長2.7%。四大糧食作物產量“二增二減”:玉米38.46萬噸,成長12.8%;大豆2.02萬噸,成長3.6%。水稻產量41.39萬噸,同比下降0.6%;小麥2.60萬噸,下降37.2%。
烤煙種植面積18016公頃,成長19.0%;咖啡種植面積18447公頃,成長26.9%。油料種植面積14706公頃,成長7.9%;橡膠種植面積97314公頃,成長5.9%。茶葉、蔬菜等種植面積均有穩定成長,年末實有茶園面積93324公頃,成長3.5%;蔬菜種植面積24775公頃,成長7.3%;年末實有果園面積10950公頃,成長0.1%。
2012年肉類總產量13.55萬噸,成長7.7%,其中,豬、羊、禽肉分別成長8.7%、0.8%、12.5%,牛肉下降4.1%。生豬、羊出存欄同時增加,牛存欄下降。水產品產量4.90萬噸,成長44.7%。
2012年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資金4.21億元,比上年成長50.4%;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14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累計達11.52萬公頃,比上年成長0.8%;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04萬公頃,節水灌溉面積累計達2.77萬公頃,比上年成長4.6%;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80萬公頃,比2011年成長4.5%;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困難18.66萬人。農機裝備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年末,普洱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71769萬瓦特,比上年成長14.3%;大中型耕耘機19090台,比上年增加4719台;小型耕耘機21197台,比上年增加2834台。2012年農機化投入1.55億元,比上年下降3.2%,機耕面積78700公頃,比上年增加6449公頃、農業機耙、機播、機灌面積及機收面積不斷擴大。2012年農村用電量18575萬千瓦小時,比上年成長3.2%;化肥施用(折純)量62090噸,比上年成長3.1%。
第二產業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5億元,成長22.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4.2億元,成長26.8%。茶、林、電、礦產業實現工業產值115.8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70.2%,實現利稅22.6億元,成長3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產值96.35億元,比上年成長13.8%;規模以下工業實現產值31.73億元,比上年成長13.8%。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53.04億元,比上年成長16.0%,佔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26.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95億元,成長14.0%。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91.08%,比上年同期上升40.69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5.70億元,比上年成長35.3%;產品銷售率90.2%,比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4.55億元,成長82.1%,其中利潤7.32億元,成長120.0%。虧損企業虧損面37.5%,比上年同期下降4.3個百分點,虧損額1.53億元,下降43.9%;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59108元/人,增加23100元;產成品庫存7.27億元,成長19.0%,流動資金周轉1.41次,同比上升0.07次,應收帳款5.52億元,同比成長23.9%。
普洱市建築企業213個,比上年減少6個。2012年共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4億元,成長33.5%。竣工產值37億元,比上年增加1.5億元,成長4.2%。完成建築業增加值29.95億元,成長25.4%。建築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1.0億元,成長12.2%,其中實現利潤6億元,成長15.4%。全員勞動生產率19.9萬元/人,成長20.6%。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
普洱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35.11億元,比上年成長36.5%。其中:城鎮投資207.06億元,成長43.9%。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4.35億元,比上年成長1.5%;第二產業投資98.92億元,比上年成長41.3%,其中水電投資達73.64億元,成長41.7%;第三產業投資131.84億元,比上年成長34.6%。2012年施工項目1111個,比上年減少76個。其中新開工項目774個,減少138個。
2012年億元以上重點工程項目完成投資139.97億元,比上年成長59.5%,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0.8%。一是公路建設完成投資50.29億元,比上年同期成長127.5%。水庫建設完成投資1.01億元,比上年成長42.3%。鎮沅五一水庫、瀾滄小壩子水庫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以“中國茶城”建設為重點的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容貌有了很大改觀,城市功能有所提升。交通、能源、通訊、水利、環保和社會公共設施有較大改善。
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3.83億元,比上年成長23.9%。房屋施工面積310.45萬平方米,成長24.1%,其中:住宅 238.93萬平方米,成長21.6 %,新開工面積170.24萬平方米,成長46.2%;房屋竣工面積75.8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5%;商品住宅竣工4624套,商品房銷售建築面積121.06萬平方米,比上年成長65.5%,其中:現房銷售面積40.32萬平方米,期房銷售面積80.7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26.24億元,成長63.9%。
國內貿易
普洱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2.66億元,比上年成長18.8%。其中:批發業實現6.51億元,成長58.1%;零售業實現53.55億元,成長16.5%;餐飲業實現12.14億元,成長13.0%;住宿業實現0.46億元,成長49.0%。假日消費和婚慶消費拉動住宿和餐飲業快速成長,汽車、摩托、住房、家用電器、太陽能、通訊、旅遊等成為城鄉居民消費熱點。
城鄉市場共同發展。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95億元,成長19.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5.71億元,成長15.5%。
非公有經濟佔主體地位。非公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4.27億元,比上年成長17.8%,市場份額達88.5%,是市場繁榮活躍的支柱力量。其中:私有經濟實現零售額63.18億元,成長17.5%。
生活消費保持較強增勢。限額以上企業基本生活類商品零售額保持大幅成長。食品、飲料、煙酒類比上年成長24.0%;醫葯類成長18.9%;五金、電料類成長29.0%;家用電器類成長84.6%;汽車類成長24.7%。
出口貿易
普洱市完成進出口總額17060萬美元,比上年成長49.0%;其中:出口9539萬美元,比上年成長138.8%;進口7521萬美元,成長0.9%。進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進出口完成8428萬美元,成長178.0%,其中:出口8246萬美元,成長182.0%;進口182萬美元,成長73.0%。邊境貿易進出口8619萬美元,成長2.5%;其中:出口1281萬美元,成長20.7%;進口7338萬美元,同比下降0.1%。
2012年實施各類經濟合作項目153項,比上年成長37.8%,其中:上年結轉113項,新增40項;契約(協定)總投資660.22億元,比上年成長13.2%;實際到位市外資金76.97億元,比上年成長11.2%;其中:到位省外資金59.43億元,成長7.1%;到位市外資金17.53億元,成長27.5%。
2012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1.2億元,成長14.2%,增幅居全省第六位;三次產業的比重調整為29.5:36.2:34.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5.2億元,成長29.8%,其中,完成省考核任務284億元,成長27.3%,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3億元,成長27.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45.7億元,成長27.7%,絕對額均居全省第六位;外貿進出口總額2.1億美元,成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2億元,成長18.7%;農民人均純收入4338元,成長1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7元,成長10.4%;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23.7億元、貸款餘額275.7億元,分別成長16.4%和18.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漲幅4.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2%。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2747人,在校學生8547人,畢業生2910人,比上年成長13.9 %。各類中等專業學校招生3822人,在校生10118人,畢業生2771人。職業中學招生3395人,在校生11437人,畢業生6149人。普通中學招生39955人,在校生112328人,畢業生36823人。普通國小招生29175人,在校生177311人,畢業生30540人。幼稚園在園幼兒42844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1%,國小畢業生升學率96.25%;國中毛入學率102.1 %,國中畢業生升學率60.48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60.5 %;成人技術培訓人數352262人;接受掃盲班培訓3006人。

科學技術
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4590萬元,比上年成長2.03倍,佔普洱生產總值的0.4%,其中套用研究經費3496萬元,試驗發展經費11094萬元。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130項,比上年增加65項;投入經費2710萬元,比上年成長11.5%;專利申請162項,獲準專利授權92項,分別比上年增加48項和27項。獲得省級科學技術獎2項,獲得市級科學技術獎49項。年末普洱市有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6個,從業人員23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01人;開展課題研究65項,比上年增加5項;發表科技論文52篇,比上年增加3篇;經費投入2724萬元,比上年成長18.0%。
文化
年末普洱市共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8個,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11個,博物館4個。普洱市共有調頻轉播發射台19座,電視轉播發射台19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31%,比上年提高0.16個百分點;有線電視使用者18.27萬戶,其中數位電視使用者17.24萬戶,比上年增加2.42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30%,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醫療
年末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10個。其中:醫院29個(政府辦醫院18個,企業辦醫院1個,民營醫院10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4個,婦幼保健院11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11個,衛生監督檢驗所1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40個。衛生機構實有病床7966張,比上年增加1088張。衛生技術人員7956人,比上年增加718人,其中:執業醫師2532人,執業助理醫師578人,註冊護士2717人,葯劑師344人,檢驗人員405人。年末共有村衛生室989個,鄉村醫生1972人,衛生員127人。2012年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4248例;報告傳染病發病率165.56/10萬。
體育
2012年普洱運動員在參加省級比賽中獲金牌9枚,銀牌26枚,銅牌15枚。舉辦綜合運動會59次,單項運動會172次。舉辦全民健身活動110次,參加活動人數達26.21萬人次。
社會保障
年末普洱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40754人,比上年末增加11099人。其中,參保職工106224人,增加8591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123.73萬人,增加11.98萬人。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3.7萬人, 增加0.4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98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4.72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村居民192.87萬人,增加1.79萬人,參合率達96.44%,上升0.85個百分點,應籌集資金55931萬元,成長27.3%。累計有417.32萬人次享受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償,支出資金51561萬元,成長78.1%,佔應籌資總額的92.2%。普洱市城鎮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9.45萬人,增加0.1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3.89萬人,增加0.7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2.02萬人,增加0.94萬人。2012年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累計達54.89萬人次,累計發放低保金11384萬元,成長25.0%;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累計達571.75萬人次,累計發放低保金53747萬元,成長24.7%。年末共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58個,提供床位3194張,收養人數2816人。2012年通過銷售社會福利彩票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0901萬元,接收社會捐贈款451萬元。
交通狀況
普洱具有“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區位優勢,與越南、寮國、緬甸接壤,被譽為“東方多瑙河”的瀾滄江湄公河縱貫全境,有國家級一類水路口岸思茅港、勐康,國家級二類口岸孟連及17條邊境通道。
截至2006年底,普洱市統計公路總裏程19036.31公裏,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133公裏,佔總裏程0.70%;二級公裏100.8公裏,佔總裏程的0.53%;三級公路737.523公裏,佔總裏程的3.87%;四級公路4629.75公裏,佔總裏程的24.32%;等外公路13435.237公裏,佔總裏程的70.58%。普洱市公路網密度為41.9公裏/百平方公裏。未納入統計的村公路13881.79公裏。擁有瀾滄江國際航運線1條,國家級口岸思茅港碼頭1個,漫灣、大朝山兩個庫區航運碼頭,普洱市擁有國際運輸船舶、旅遊船舶和鄉鎮船舶275艘。
有一級客運站1個,二級客運站8個,三級客運站4個,縣級客運站11個,農村客運站42個。出租汽車729輛;公共車1 78輛;縣級以上客運站24個,客運線路班次384條,1715個班次。
歷史文化
普洱市有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有反映傣族歷史文化的孟連宣撫司署;還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民族歌舞。原生態民族文化和民風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樸而奇異;佤族木鼓節、拉祜族葫蘆節、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等民族傳統節日傳承千年、魅力獨具,讓人流連忘返。

普洱地區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東、景谷、鎮沅、寧洱、江城、瀾滄、墨江、普洱等地。彝族民歌音樂按其體裁,表現內容及演唱形式可分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類。
跳歌:是詩、歌、舞融為一體的民眾自娛活動。眾人隨蘆笙、笛子音樂的旋律節奏,邊唱邊跳,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從歌詞內容上分盤曲(排曲)、雜曲(散曲)、對歌(辯答)幾種。“盤曲”富有敘事長詩成分,多數是天文、地理和生產知識總結和古往今來的故事、佳話,如《拜十二屬相》、《上陣要靠父子兵》等。“雜曲”是即興創作,觸景生情,直抒胸意,常為七言四句或五言六句。“對歌”有情人對答,男女結伴對答等。
小曲:從歌詞內容上分為敘事歌、習俗歌、情歌。“敘事歌”是彝族民間用來記敘歷史、事件、經驗的一種方法,如《菜花黃》、《頂兵調》、《懷胎調》等。“習俗歌”從不同角度反映習俗風尚、風土人情、民族禁忌、祭祀活動的內容和程式,有《送財神》、《拜喜神》、《祭祀》、《出嫁歌》等。“情歌”主要抒發男女愛情。小曲曲調乎穩、柔和、節奏規整嚴謹、風格多樣、適應性強,演唱形式靈活,山野村寨,婚喪喜慶均能演唱。
山歌:分為勞動山歌、牧歌、吼山調幾種。山歌多在野外唱,不受環境限製,是表達唱者內心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一種自娛曲調。節奏自由,曲調舒展、棄放、高亢激昂,音域寬廣,多用裝飾音和較多地使用自由延長音。“勞動山歌”有《栽秧調》、《薅草歌》等。“牧歌”有《放牛調》、《放羊調》等。“吼山調”有《甩花山》、《攆山調》、《大過山》、《追妹子》、《過山調》、《順江邊》、《翻山調》、《淌水調》、《爬山調》、《下河調》等等。
彝族的民間器樂有吹管樂、弓弦樂、打擊樂三類。亦作歌、舞、演唱伴奏用。
吹管樂:有長號、口弦、嗩吶、笛子、蘆笙、地蘆稈、大嗡筒、小號等。蘆笙多用作跳歌伴奏,有五管、七管、九管的,能吹奏五聲音階。長號聲音宏亮,深沉,多在討親嫁女時起奏作“發號”。小號調子除伴舞外,在婚禮場中還可吹奏看板調、缺席調、迎親調、送親調、接客調;拜堂調等曲目。
弓弦樂:有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四弦、二胡等。三弦彈奏技巧多為“滾”和“撥”,定弦多為四度五度定弦法。三弦曲目較多,有歡樂的,有哀愁的。流行的三弦曲目有:順江邊、二折一、翻身調、直歌、翻歌、趲歌、出門調、趕馬調、三跺腳、三腳調等。
打擊樂:有羊皮鼓、木魚、磬、芒、大鑼等。主要用作掌握節拍、段落和增添演奏氣氛。
彝族民間舞蹈。普洱地區的彝族以跳望,亦稱跳歌、打歌的舞蹈最為豐富,約有100餘套路,全區各縣均流行的有:閃閃歌、順攢歌、小倒攢、大倒攢、直歌、猴子車磨、合腳歌、雞勘歌、羊撕打、馬四蹄、三跺腳、羊皮舞、三弦舞。江城縣流行煙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葉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曲色、跳神等。彝族舞蹈的特點是歡快、熱鬧。
葫蘆節,拉祜語稱“阿朋阿隆尼”,時間在農歷十月十五、十六、十七日三天。
“新米節”又稱“嘗新節”,拉祜語稱“扎西長”;是拉祜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擴塔節,俗稱拉祜年,是過年的節日,拉祜簇過年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
風景名勝
普洱市地區名勝古跡甚多,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項,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9項。民俗風情奇異多彩,曾誕生過一批著名人物。有不少珍合異獸和奇花異木。地方風味特產特別,旅遊交通方便。

古為“普陽八景”之一的“西嶺溫泉”,位于縣城7公裏處的陽廣河頭。現已建成溫泉室,可遊泳洗澡,露天有一泉水潭,水質清澈見底。由漫灣、哀勞山杜鵑湖、無量山荒草嶺、大朝山、錦屏、仙人寨等六片和安定至漫灣一線組成,該風景區因地處南北地質地理的重要分界線上,儲存完好的原始生態展示出獨有的自然風光,使其景觀具有“神奇的自然博物館”的美譽。景觀以物種多樣性、原始森林植被、珍離異獸、奇花異卉、瀾滄江大型電站、水庫、造型地貌為主體,以民族文化、彝族風情、人文景觀為輔襯。此處風景資源特點突出,是省內少有的景觀資源集中分布的風景名勝區,具有旅遊觀光、 科研科考、探險登山等多樣價值。
凡是到景谷中外遊客,都要打聽地點到奇異的勐臥佛寺雙塔—睹奇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勐臥佛寺雙塔,傣語稱“梅赫窩廣勐”(即樹包塔)、“廣勐赫窩梅”(即塔包樹),俗稱樹包塔塔包樹。這勐臥佛寺雙塔在威遠鎮大寨,是昔日的官佛寺,有山門、側門、雙塔、戒堂、大殿、僧房,雙塔在大殿兩側,南北向並列。這座建築群為明末清初。
城市榮譽
序號 | 年份 | 榮譽 |
---|---|---|
1 | 2012年 |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
2 | 2013年 | “世界茶源”稱號 |
3 | 2013年 | “中國咖啡之都”稱號 |
4 | 2015年 | 國家森林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