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也是帝製社會的形成時期。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後的周朝首都從鎬京東遷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之前周朝國都在鎬京之時稱為西周。
東周又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時期。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春秋戰國時期。
社會發展
經濟方面:由于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井田製瓦解,出現了郡縣製的生產方式,形成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了獨立經營的手工業者和商人。
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諸侯”,世卿世祿製被軍功製取代,……以分封製、宗法製為主要內容的奴隸社會政治製度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取代。
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對人的重視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開始,個人著書立說成為風氣。適應各種政治派別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學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民族關系方面;“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開始了融合。
軍事方面:諸侯國在爭霸稱雄的戰爭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國強兵,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帝製因素的成長,促進了新舊體製的更替過程;大國在爭霸戰爭中相互兼並,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國舊的分野,各民族頻繁遷徙和交往,推進了文化融合的進程。
文化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領主製向地主製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鬥爭復雜而又激烈。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做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于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裏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參加爭鳴的各派,史稱為“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陰陽、兵、縱橫、農、雜等家。在思想領域影響最大的是前四家。
變法運動
春秋時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齊國管仲改革,管仲輔佐齊桓公,採取措施:
⒈政治上,國野分治,士農工商分業定居。
⒉軍事上,建立軍政合一的軍事體製。
⒊經濟上,實行“相地而衰征”,鹽鐵官營等措施。
結果使齊國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為齊桓公的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戰國時期的重要變法:
⒈魏國李悝變法,李悝輔佐魏文侯,變法內容:
政治上,打擊舊貴族,無功不受爵。經濟上,發展生產提高糧食產量。另外,製定《法経》維護郡縣政權。
結果鞏固了統治,實現了富國強兵,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
⒉楚國吳起變法,吳起輔佐楚悼王,變法內容:
政治上,實行三世無功而收爵祿。裁汰冗官。軍事上,嚴明軍紀,提高戰鬥力,建立武卒製。
結果使楚國由弱轉強,但楚悼王死後遭到舊貴族的反對,變法失敗。
⒊韓國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申不害以“術”治天下,主張依法辦事。
⒋秦國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輔佐秦孝公,進行兩次變法。
⑴廢井田,開阡陌。⑵獎勵軍功,軍功爵製。⑶推行縣製,實行連坐。⑷遷都鹹陽,製定秦律。⑸統一度量衡。⑺焚詩書,禁遊學。
影響: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使秦國迅速崛起,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然而,變法觸及舊貴族利益,商鞅被處死,但新法卻深入人心。
人物觀點
我個人比較喜歡春秋戰國時代,具體說是戰國時代,因為春秋和戰國的斷代目前不是特別清楚,從戰國來講一般的定位是公元前的403年開始。梁冬提的提綱是:那個時代什麽東西吸引了你呢?什麽東西使你有一些非常好的眷戀或者欣賞?我覺得是思想,那時候開放的思想、開明的思想,那時候誕生了像儒家、孔家、孟家,那時候也誕生了韓非子的法家和墨子的墨家等等。這樣的一個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是最輝煌的一頁。
無獨有偶,一個德國人跟馬克思是一個姓,馬克思走的那一年他誕生,1883年,他有一本書叫《歷史的起源》,其中講到軸心時代,就是地球北緯30度線左右的中間地帶所發生的,在公元前的600到公元前200年,跟我剛才說的時代基本上差不多,這個時代發生在地球上的那些非常有趣的思想變化。其中古希臘和古印度,還有古猶太人和古中國,都是思想高度的活躍,高度奔放的一個年代。像亞裏士多德、帕拉圖都是那個時代誕生的,當然印度也是一樣,出現了釋迦牟尼這樣的人。
所以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時代裏,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用理智的方法,就是用非常清醒的一種文明的方式突破了原始文化的束縛。在百家爭鳴的思想中間才帶來了以後各種各樣科技、文化、哲學等等方面的輝煌。
所以如果我們去暢想,我們不是說現在的時代就沒有思想的奔放,但是大家都知道弗蘭格也是德國的一個哲學家,他寫了一個關于中國歷史的解讀,其中他非常清晰地說出了從12世紀以後朱熹的國家權力本身對個性化的泯滅帶來了17世紀以後中國在思想方面出現的僵化,對我們來說也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重要的警示。
我們不能完全贊同他的觀點,但是我覺得我們說現在出現思想上的一些需要開放的空間和可能的需求,實際上不是現在這個時代剛開始的,是17世紀,再往前追溯到12世紀以後,中國就出現了這種僵化的趨勢。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讓我們回顧一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奔放、思想的開放、開明。
——劉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