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來源
朱元璋定國號為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的來源,後世有多種說法,多數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則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同時因為皇室姓朱,又稱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後,南方各地擁立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沿用大明的國號,別稱後明。
歷史沿革
大明開國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13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回響,聚眾起義,攻佔濠州。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不久,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 。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小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

1356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的戰略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之地。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敗亡。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與位于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1366年小明王、劉福通被廖永忠沉于瓜步江中溺死。
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洪武之治與建文削藩
明太祖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的生產,整飭吏治,懲治貪官污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裏甲製,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明太祖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明太祖借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勛。1380年明太祖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人。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關系密切,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此後,明太祖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此時除湯和、郭英與耿炳文外功臣全數被殺。明太祖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于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準備鏟除朱棣,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攻佔南京,史稱靖難之役。之後朱棣即位,改元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永宣盛世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成祖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成祖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成祖還于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成祖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定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于黑龍江下遊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幹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于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明成祖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成長財政收入的同時將朝貢製度推向巔峰。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利亞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令編修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明成祖對抗告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還恢復了明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定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製度確立。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明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註重休養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宗實行德政治國,並且先後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明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但其執政期間並非毫無弊端,由于明宣宗喜好養蟋蟀,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明宣宗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明中期朝政
- 土木之變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幹政,1442年遏製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後王振大肆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幹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明英宗對他信任有加。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常寇邊。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兵部侍郎于謙擁戴明英宗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北京,整飭邊防積極備戰,隨後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勝門外土關。于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並于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 奪門之變
1450年也先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遣使迎駕,後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宮(重華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明代宗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態,英宗、代宗因而嚴重對立。
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明英宗復闢。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政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佔領東華門,立明英宗于奉天殿,改元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于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復闢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恢復的殉葬。之後因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賢等賢臣治國。

1464年明英宗駕崩,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明憲宗為于謙平反,恢復代宗帝號,時人多稱快,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宛若明君之資。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其本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寵愛亦妻亦母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造成舞弊成風,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明憲宗也是皇庄的始置者,帶頭鼓勵兼並之風,危害不淺。
- 弘治中興與武宗時期
1487年明憲宗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令主”。明孝宗先是將成化年間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免,逮捕治罪,並選賢任能以委重任。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製,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法治寬刑。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史稱明孝宗為“恭儉有製,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明武宗即位後清代野史常說他極好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1520年明武宗借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于南直隸清江浦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駕崩。因死後無子使明孝宗一脈絕嗣。
- 嘉靖時期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登基前後,因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宋濮安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導致大禮議之爭。最終明世宗掃滅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
1534年後明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于世宗決斷。明世宗信奉道教,額度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史稱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東南沿海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隆慶開關奠定基礎。另葡萄牙人于1557年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明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
改革與中興
明穆宗即位後啓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歷。由于年幼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因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張居正則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飭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製豪強地主,改革賦役製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飭,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啓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張居正整飭朝正,改革體製,史稱萬歷中興。
1577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借此大做文章,史稱奪情之爭。最後在明神宗和兩太後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職權讓親子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家屬被囚禁于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日落西山
張居正死後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在位期間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對外有朝鮮之役與薩爾滸之戰。萬歷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

國本之爭主要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明神宗于國本之爭對大臣極度不滿,自1587年後,就開始連續不上朝作為報復,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自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
東林黨源于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爭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興起,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年間東林黨才重新被啓用。
在東北,由于深受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由于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明神宗委頓于上,百官黨爭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隻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在軍事方面,以萬歷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三戰皆勝以鞏固明朝邊疆、守護朝鮮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國庫存銀。1617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御。
1620年,明神宗駕崩。其長子朱常洛登基,為明光宗,明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
明熹宗繼位,改元天啓。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啓用東林黨人,加劇東林黨爭,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趁機幹預政治,拉攏齊楚浙黨,號為閹黨。1624年後,閹黨把握朝政,魏忠賢擅權跋扈,爪牙遍布全國,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天啓年間的朝政混亂導致內憂外患加劇。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葯庫發生王恭廠大霹靂,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佔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 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葯而駕崩,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年號崇禎。崇禎即位後,銳意鏟除閹黨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于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于河間老家,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然而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
1629年皇太極改採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于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于在六年後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北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北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于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的歷史結束。
南明與明鄭
北京淪陷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即弘光帝,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于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于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而兩個南明政權為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攻伐。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因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無疾而終。1646年,清軍攻佔浙江與福建,魯王逃亡海外,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絕食殉國,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然而由于其子鄭成功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在廣州受蘇觀生及顧元鏡擁立,即紹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于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歷帝。

1646年永歷政權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持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佔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但最後因內部孫可望叛變及反清勢力鞭長莫及與之間的貌合神離最終導致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歷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于8月12日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朱由榔侍從近衛,朱由榔最後被吳三桂所殺,南明亡。

李自成餘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于1661年率軍攻佔荷蘭佔據的台灣,定都東寧。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進攻明鄭。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戰略威脅,最終鄭克塽剃發降清,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國家疆域
領土範圍
《明史·志第十六》:“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裏,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裏。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裏,南北萬裏。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 北方
明初在與蒙古邊境一帶設定四十餘個衛所為邊防前線,包括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皆為明朝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西拉木倫河一線。永樂以後,由于天氣轉寒,農耕不濟,致使邊境逐漸南移。明中期,隨著蒙古復振,邊境再次內遷,並修建長城以防御蒙古,在長城沿線設九邊重鎮加強防御,長城也成為當時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 東北
朱元璋設定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今遼寧),永樂年間,招撫女真部落,于1409年設定奴兒幹都司,共轄130多個衛所。1434年廢棄,明朝退守遼東,將東北北部防務交與隸屬明朝的女真部族,至萬歷年間該轄區內衛所增加至384個。晚明,後金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並進佔遼東。

東北鄰國高麗于元明之際大肆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推進至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1393年,朱元璋放棄了元朝雙城總管府的鐵嶺衛;1403年,朱棣將被李氏朝鮮侵佔的建州左衛故地賜予朝鮮;鴨綠江以東、圖們江以南的原屬中國領土完全喪失。
- 西北
洪武時期,明朝西北疆界抵達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15世紀後,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1472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後復,1514年再度被並。15世紀後,明朝退守嘉峪關。
- 西南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後于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在完成藏區的統一後,明廷開始要求貢馬作賦,強調“民之有庸,土之有賦,必不可少”。1407年,明成祖派遣劉昭、何銘等人前往藏區設立驛站、安撫軍民,1414年,又遣中官楊三寶往藏區招諭各土官恢復驛站,經多年努力終使往來西番的驛道安全暢通。

1382年,明軍平定雲南全境,除正式府州外另設有三宣六慰,永樂年間増設底兀刺、大古刺、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統治範圍包括今緬甸、寮國大部及泰國西北部抵達孟加拉灣,中後期這些地區多因鞭長莫及所棄或為周邊國家所並。
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限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定交趾布政使司,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後因當地勢力反抗激烈,1427年明朝罷交趾布政使司,放棄安南。安南再次脫離中國獨立,建立後黎朝。
- 東南
1553年葡萄牙租借澳門,獲得停泊船隻權,1557年取得居留權,葡萄牙人要向明政府交付租金,明朝依然擁有澳門主權。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台灣南部,築熱蘭遮城。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進入台灣北部。1642年荷蘭趕走西班牙,佔領台灣大部。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次年驅逐荷蘭人,攻佔台灣。
明朝疆域變遷 | ||
---|---|---|
![]() | ![]() | ![]() |
行政區劃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仍稱“省”。1370年于各省設定一都衛,1375年改為都指揮使司。1428年棄安南後,明朝在全國設定兩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師(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以上為北五省)、南京(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以上為中五省)、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以上為南五省)。共設定16都司、5行都司、2留守司。其中十三個是與布政使司同名的都司,其它三個是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遼東都司。
五行都司是陝西(治甘州衛,今張掖)、四川(治建昌衛,今西昌)、湖廣(治鄖陽衛,今湖北鄖縣)、福建(治建寧府,今建甌市)、山西(治大同府)。兩留守司是洪武年間設定的中都留守司(今鳳陽)和嘉靖年間置于承天府(今湖北鍾祥)的興都留守司。

此外,在政教合一的青藏地區設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在東北女真部落設奴兒幹都司,下轄131衛,至萬歷年間增至384衛;另有置于今甘肅、青海、新疆交界地區的哈密、沙州、曲先等八衛,以上均屬羈縻衛所,與內地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明朝最後有140府,193州,1138縣,493衛,359所。
國家政治
內閣
1380年明太祖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在廢除丞相後,朱元璋親理政務,一度力不從心,故設立四輔官來輔佐政事,但這項製度效能不彰,洪武十五年七月被廢。十一月,仿宋製,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皆為正五品。明成祖登基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由此成立內閣。內閣隻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隻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明仁宗增置謹身殿大學士。宣宗時期,由于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準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製度。明初,內閣無實權。之後內閣地位逐漸升高,許可權逐漸增大,到明世宗時,內閣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

六部
明朝在中央和南京各設定吏、戶、禮、工、刑、兵六部,與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書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廢丞相之職,取消中書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隻設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原有的各科尚書降為郎中。各部尚書和侍郎的官階也上升。其中以吏部最為重要,戶部人員最多。禮部與工部地位較低,而在南京六部除兵部、戶部外,其他四部基本沒有沒有實權,是被排擠出中央的官員的“養老之地”。
監察機構
太祖尚為吳王時,始置御史台,設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洪武十三年,罷御史台。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設監察都御史八人。分監察御史為浙江、河南、山東、北平、山西、陝西、湖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十二道,各道置御史三到五名,稱為十二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都駐在京師,有事帶印出巡,事畢回京繳印。永樂元年,改北平道為北京道。十八年,罷北京道,增設貴州、雲南、交趾三道。洪熙元年,稱行在都察院。宣德十年,罷交趾道,始定為十三道。正統中,去“行在”字。

六科
六科,負責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洪武六年,設給事中十二人,秩正七品,始分為六科,每科二人。洪武二十四年,更定科員,每科都給事中一人,正八品。六科官職品級雖低,然職權很高。他們有“封駁權”,可以不贊成皇帝的意旨。該製度發揮了一定的改善朝政作用。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和鴻臚寺。大理寺與刑部和都察院合為三法司,其職權與今日之最高法院相似。大理寺的首長稱為大理寺卿,九卿之一。其餘四寺卿職權較低。太常寺負責祭祀禮樂,隸屬于禮部;太僕寺管理馬匹,隸屬于兵部;光祿寺負責壽宴、進貢等,隸屬于禮部;鴻臚寺負責朝會、賓客(外吏朝覲,諸蕃入貢)、吉凶儀禮。
廠衛機構
明朝主要的情治單位包括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武宗時期還一度設有內行廠。 錦衣衛設立于洪武十五年,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直接對皇上負責,擁有可以逮捕任何人,並進行秘密審訊的權利。東廠成立于永樂十八年,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匯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于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而對于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西廠設立于明憲宗時期,首領為汪直。1482年後被廢。其後又被武宗短暫恢復。內廠設于明武宗時期,任務是牽製錦衣衛、東廠和西廠的權利,防止它們三個機構相互勾結權利的擴展,是朱厚照為政的另一種手段。首領為宦官劉謹,劉謹伏誅後,內廠與西廠同時被廢,僅留東廠。

其它機構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明仁宗之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隻有永樂年間明成祖以姚廣孝專為太子太師,留輔太子,自是以後,終明一代皆為虛銜。他們名為輔導太子,但實際上輔導太子的機構是詹事府。詹事府下設兩坊、一局、一廳。此外還有太醫院,太醫院附屬有生葯庫和惠民葯局。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由宦官所擔任)。親軍上直二十六衛,除錦衣衛設有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他二十五衛各設有一個鎮撫司,已上俱不屬五軍都督府管轄。女官,洪武五年,定為六局一司。永樂後,職盡移于宦官,隻保留少數女官。
法律
大明律第一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明孝宗的修律,更將“不因言殺人”寫入律法。大明律是西方啓蒙運動時期備受推崇的法律奠基,近代的歐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都從大明律中受益頗多。
軍事情況
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于五軍都督府,亦隸屬于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在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浙江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成為在明朝後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浙江人為主的戚家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 。
經濟狀況
農業
明代中後期,農產品呈現糧食生產的專業化、商業化趨勢。江南廣東一大片原來產糧區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來生產棉花甘蔗等經濟作物而成為糧食進口區,其它一些地方則靠供給糧食成為商品糧食出口區。
長江三角洲一帶是當時桑、棉經濟作物和手工業最發達的地步,常思患糧食不足……區域內調劑甚繁。但整個區域仍有不足,須由湖北,江西,安徽運入,所謂“半仰食于江、楚、廬、安之傈”。
一般糧食作物的種植,主要有稻、麥、粟、梁、黍、菽等多種谷類;某些本來可以自給的區域,由于手工業的發展,非農業人口的劇增,或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使在地生產糧食不能滿足需求,因而每年需從外地輸入大量糧食。
不少土地主縉紳也逐步將資金投向工商業,“富者縮資而趨末”,以徽商、晉商、閩商、粵商等為名號的商幫亦逐漸形成,並在一定地區和行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人口轉為工商業者的數量急增。
工商業
明朝無論是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2/3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

明朝以較短的時間完成了宋朝手工業從官營到私營的演變,而且變化得更為徹底。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製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製,成為民間手工業。
晚明時中國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同期西方強大,當英國商人手工場業主擁有幾萬英鎊已算巨富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城市化
在商業都市的發展規模、人口城市化狀況和市場化程度方面:16世紀的歐洲城市規模較小,1519年至1558年時期,擁有2萬至3萬人口即可稱為“大城市”。從城市規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據伊懋可的資料,中國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佔到總人口的6%至7.5%。據曹樹基的估計,1630年時中國城市化率已達到8%。
人口
明代戶口峰值出現在晚明,但對于具體時間與人口數,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餘萬;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朝于1626年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王育民認為萬歷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何炳棣認為1600年實際人口達1.5億;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97億人;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1644年實際人口約有1.5247億人;而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億人。
白銀世界第一
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並在那裏得到大量的黃金和白銀。
當西班牙和葡萄牙貴族得到這些財富後,他們第一件要幹的事就是向中國買絲綢,瓷器和茶葉,到最後這些白銀和黃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國。
美國佛蘭克,在一書種說,在十六和十七世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通過貿易流向了中國。
年代 | 戶數 | 口數 | 備註 |
---|---|---|---|
洪武十四年(1381年) | 10654362 | 59873305 | - |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 10684435 | 56774561 | - |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 10652870 | 60545812 | 實際人口達七千萬 |
建文四年(1402年) | 10626779 | 56301026 | - |
永樂元年(1403年) | 11415829 | 66598337 | 此為官方統計的戶數峰值 |
永樂二年(1404年) | 9685020 | 50950470 | - |
永樂十年(1412年) | 10992436 | 65377633 | - |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 10066080 | 52468153 | - |
洪熙元年(1425年) | 9940566 | 52083651 | - |
宣德十年(1435年) | 9702495 | 50627569 | - |
正統十四年(1449年) | 9447175 | 53171070 | - |
景泰七年(1456年) | 9447175 | 53712925 | - |
天順八年(1464年) | 9107250 | 60499330 | - |
成化十五年(1479年) | 9210690 | 71850132 | 此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 |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 9214144 | 65442680 | - |
弘治四年(1491年) | 9113446 | 53281158 | - |
弘治十五年(1502年) | 10409788 | 50908672 | - |
弘治十七年(1504年) | 10508935 | 60155835 | - |
正德元年(1506年) | 9151773 | 46802050 | 此為官方統計的人口谷底 |
正德十年(1515年) | 9383148 | 62573730 | - |
正德十五年(1520年) | 9399979 | 60606220 | - |
嘉靖元年(1522年) | 9721652 | 60861273 | - |
嘉靖十一年(1532年) | 9443229 | 61712993 | -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 9599258 | 63401252 | - |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 9609350 | 63344107 | 此為官方統計的戶數谷底 |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 9638396 | 63654248 | - |
隆慶元年(1567年) | 10008850 | 62537419 | - |
隆慶二年(1568年) | 10008850 | 62537419 | 抄舊,即戶部官員連年照抄戶口數。 |
隆慶三年(1569年) | 10008850 | 62537419 | 抄舊 |
隆慶四年(1570年) | 10008850 | 62537419 | 抄舊 |
隆慶五年(1571) | 10008850 | 62537419 | 抄舊 |
萬歷六年(1578年) | 10621436 | 60692856 | - |
萬歷三十年(1602年) | 10030241 | 56355050.5 | 口半,即“五分丁”,此年墾田面積達11618948傾,為明代之最。 |
泰昌元年(1620年) | 9835426 | 51655459 | - |
天啓元年(1621年) | 9835426 | 51655459 | 抄舊 |
天啓三年(1623年) | 9835426 | 51655459 | 抄舊 |
天啓五年(1625年) | 9835426 | 51655459.5 | 抄舊,口半。 |
天啓六年(1626年) | 9835426 | 51655459.5 | 抄舊,口半。 |
文化生活
思想
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並發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並且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人欲”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于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因西學東漸使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侵略,哲學家開始更多思考現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晚明書院的興盛沖擊了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借機批評時政,如曾講學于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派對抗的中心,進而導致東林黨爭。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明代書院的自由探討辯論學風,是當時最開明進步的學術交融方式,在古老的中國書院裏,不同流派的思想可以在此平等交流。明朝人視學閥為恥,將以權力壓製民意視為卑劣,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權傾朝野的大首輔也不例外。
文學
文學方面,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小說《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蒙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現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雅文學的發展在明代繼續發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啓、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萬歷時期,猛烈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他們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竟陵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並且乞靈于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後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小說
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成就最高,創作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長篇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堪稱文學巨著。出現于明中葉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
明代短篇小說的創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作擬話本。“三言”、“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戲曲
明前期,元代以來絢麗的雜劇奇葩一度中衰。明中葉後,隨著城鎮經濟的繁榮,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產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昆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了南曲的清柔婉轉的特點,又儲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書法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于台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于是台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
詩文
明代詩文數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以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明中葉,在反對台閣體冗沓文風的鬥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歷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當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繪畫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格的繪畫藝術,又被後世稱為“明四家”。嘉靖時,傑出畫家徐渭,自闢蹊徑,創潑墨花卉。萬歷年,吳門畫家張宏開啓實景山水寫生之先河,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明畫錄》記載)。明末還有人物畫家吳彬、丁雲鵬、陳洪綬、崔子忠、曾鯨,花鳥畫家陳淳等。

科技發展
天文、氣象
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作者不詳)載有132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系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1879年才出版隻有十六幅的雲圖。)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索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佔候等的詳細資訊。
1634年正式安裝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禎歷書》。
數學、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總計1500多問近50萬字《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
1584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演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1606年徐光啓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演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沖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于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中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中國種痘法于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註重實踐,勇于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中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
1640《景岳全書》64卷成書 16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于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農學
1376年,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中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現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
1628年徐光啓撰《農政全書》。
地理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
化學、冶煉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志》記載以火爆法的採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葯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淀、燒灼等技術 。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西元1771年才開始煉焦。
全面發展科學的構想
徐光啓重視演繹推理,並特別把重點放在數學上,認為數學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徐光啓在1629年即成立西局同年的七月二十六日,給崇禎帝上奏《條議歷法修正歲差疏》中說“蓋凡物有形有質,莫不資與度數故耳”,提出“分曹”料理,即分學科研究的思想,並論述數學和其他科學的關系,及數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他認為數學是“從用之基”,提出“度數旁通十事”:治歷、測量、音律、軍事、理財、建設、機械、輿地、醫葯、計時。在他掌管的“歷局”內開展以數學為根本,兼及氣象學、水利工程、軍事工程技術、建築、機械力學、大地測量、醫學、算學及音樂等學科的研究工作。歷局有了科學研究機構的雛形。崇禎帝對此積極反應和支持,下旨批示“度數旁通,有關庶績,一並分曹料理,該衙知道”。徐光啓開創的“格物窮理之學”有李之藻、李天經、孫元化、王徵,其後又有方以智,王錫闡等發揚。

國家外交
朝貢體系和萬國來朝
明朝建立後逐步恢復了唐宋時期的朝貢製度,到明成祖時期開創萬國來朝的外交局面。
鄭和下西洋
為宣揚國威和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了貢獻。

海禁與抗倭
元末明初開始隨著元朝海軍的滅亡,明朝前期後海軍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為防倭寇,朱元璋頒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誤以為“倭患起于市舶,遂罷之”。那時候,明顯發展的私人海外貿易,受到嚴厲限製。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與倭寇相勾結,共同走私、搶掠分贓,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鬥爭的重大勝利。後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倭寇平息後,朝廷有鑒于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走私貿易逐步正當化,國際貿易使中國進入了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萬歷援朝戰爭
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後,意欲佔領李氏朝鮮。1592年,日本進攻朝鮮,朝鮮國王逃到義州並派使節向明朝求救。最終明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中日進行和談。但1597年後,日本再次進攻朝鮮。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日軍退回日本,撤退途中,明朝派遣老將軍鄧子龍,和朝鮮的海軍主將李舜臣一起對抗日本。盡管李舜臣的“龜船”在戰爭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威力,但鄧子龍還是不幸戰死殉國。經此次血戰,日軍基本被全殲。而萬歷朝鮮戰爭是明朝最後的輝煌,保證了東亞三百年的和平。
中西交流
16世紀,新航路開闢以後,葡萄牙人于1511年佔領了馬六甲,愈甚渴望對中國的往來。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入,希望與明政府建交。後來經過幾次海戰,葡萄牙戰敗,明朝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國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入中國並接觸中國。

帝王世系
廟號 | 謚號 | 名 | 生卒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德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 | 玄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謚) | 朱百六 | - | - | - |
懿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 | 恆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謚) | 朱四九 | - | - | - |
熙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 | 裕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謚) | 朱初一 | - | - | - |
仁祖 (太祖朱元璋追尊) | 淳皇帝 (太祖朱元璋追謚) | 朱世珍 | 1283年-1344年 | - | - |
太祖 |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朱元璋 | 1328年-1398年 | 洪武 | 1368年-1398年 |
興宗 (惠帝朱允炆追尊,成祖朱棣時剝奪) | 孝康皇帝 (惠帝朱允炆追謚,成祖朱棣時剝奪,復稱懿文太子) 懿文太子 | 朱標 | 1355年-1392年 | - | - |
惠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 |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謚) | 朱允炆 | 1377年-1402年 | 建文 | 1398年-1402年 |
- | 恭閔惠皇帝 (清乾隆帝弘歷追謚) | ||||
太宗 (初上廟號太宗) 成祖 (嘉靖帝朱厚熜改上廟號) | 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朱棣 | 1360年-1424年 | 永樂 | 1402年-1424年 |
仁宗 |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 朱高熾 | 1378年-1425年 | 洪熙 | 1424年-1425年 |
宣宗 |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天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 朱瞻基 | 1398年-1435年 | 宣德 | 1425年-1435年 |
英宗 |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 朱祁鎮 | 1427年-1464年 | 正統 | 1435年-1449年 |
代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 |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謚) | 朱祁鈺 | 1428年-1457年 | 景泰 | 1449年-1457年 |
- | 恭仁康定景皇帝 (成化帝朱見深及清朝追謚) | ||||
英宗 |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 (復闢) | 1427年-1464年 | 天順 | 1457年-1464年 |
憲宗 |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 朱見深 | 1447年-1487年 | 成化 | 1464年-1487年 |
孝宗 | 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 朱祐樘 | 1470年-1505年 | 弘治 | 1487年-1505年 |
武宗 |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 朱厚照 | 1491年-1521年 | 正德 | 1505年-1521年 |
睿宗 (嘉靖帝朱厚熜追尊) | 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追謚) | 朱祐杬 | 1476年-1519年 | - | - |
世宗 |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 朱厚熜 | 1507年-1566年 | 嘉靖 | 1521年-1566年 |
穆宗 |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 | 朱載垕 | 1537年-1572年 | 隆慶 | 1566年-1572年 |
神宗 | 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 朱翊鈞 | 1563年-1620年 | 萬歷 | 1572年-1620年 |
光宗 |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 朱常洛 | 1582年-1620年 | 泰昌 | 1620年 |
熹宗 | 達天禪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 朱由校 | 1605年-1627年 | 天啓 | 1620年-1627年 |
- (順治十六年清朝去廟號) | 庄烈愍皇帝 (順治十六年清朝改謚) | 朱由檢 | 1609年-1644年 | 崇禎 | 1627年-1644年 |
思宗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尊) |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謚) | ||||
毅宗 (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廟號) | |||||
- | 獻愍太子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謚) | 朱慈烺 | 1629年-1644年 | 義興 | 1644年 |
- | 悼皇帝 (南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時追謚) |
註: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葬處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區玉泉山北麓,弘光陵在河南洛陽孟津東山頭村,隆武陵位于福州羅漢嶺,永歷陵位于貴州都勻高塘山,明顯陵位于湖北鍾祥市,其餘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明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