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新鄉學院由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平原大學、新鄉市教育學院三所學校在2007年合並升格而來。

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1949年,冀魯豫革命幹部學校建立。
1949年,新鄉縣臨時聯合中學、冀魯豫革命幹部學校合並組建太行公立新鄉師範學校,同年又更名為平原省立師範學校。
1952年,平原省立師範學校更名為河南省新鄉師範學校。
1958年,河南省新鄉師範學校升格為新鄉師範專科學校。


1963年,新鄉師範專科學校改建為(復校)新鄉師範學校。
1971年,新鄉師範學校更名為新鄉地區師範學校。
1984年,新鄉地區師範學校升格為(復校)新鄉師範專科學校。
1992年,新鄉師範專科學校更名為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平原大學:
1980年,新鄉師範學院(分院)建立。
1981年,新鄉師範學院(分院)升格為新鄉市走讀大學。
1984年,新鄉市走讀大學更名為平原大學,同年,新鄉市教師進修學院並入平原大學。
2004年,新鄉市師範學校、新鄉市體育運動學校並入平原大學。
2007年,平原大學(專科)復原,參與合並組建新鄉學院。
新鄉教育學院:
1980年,新鄉地區教育學院建立。
1986年,新鄉地區教育學院更名為新鄉市教育學院。
2007年,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平原大學、新鄉教育學院合並升格為新鄉學院。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5月,學校有教職工1378人,其中專任教師1100名,正副教授410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72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省優秀專家2人,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5人,省科技創新傑出人才1人,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1人,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26人,省級中青年骨幹教師24人。
省級教學團隊(1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2011年)
院系設定
截至2013年5月,學校有20個院系、部,有73個本、專科專業,其中大學部專業37個,專升本專業11個,5個省級特色專業。
學科建設
截止2013年5月,學校共有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學科門類。
2011年4月,新鄉學院成為鄭州大學研究生培養聯合單位,首批包括套用數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微生物學、凝聚態物理、材料學五個二級學科。
2013年,新鄉學院確定第一批九個重點建設學科:會計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套用化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企業管理、教育學原理、套用數學、理論物理、微生物學。
省級特色專業(5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2009年)、化學工程與工藝(2010年)、生物技術(2011年)、會計學(2012年)、土木工程(2013年)
省級重點學科(1個):生物學
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化學、會計學、廣播電視編導
教學成果
截止2013年5月,學校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軟體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等多項比賽中,共獲得了國家級、省級獎100餘項。音樂劇《讓理想飛翔》在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榮獲表演類國家級一等獎及優秀創作獎,河南省僅有5所高校獲此殊榮。紀錄片《盆窯工》在2012年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上獲得最高紀實獎。
河南省高校精品課程(3門):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0年)、材料力學(2009年)、現代漢語(2011年)
教學資源
截止2013年5月,學校擁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2億元,館藏圖書170餘萬冊, 電子圖書60萬種,電子期刊8000種,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近2萬個,教學用電腦6000餘台。擁有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2012年)、基礎物理實驗中心(2013年)
對外交流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聘請國外知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2004年與英國東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2006年與澳大利亞墨爾本博士山學院(Boxhill Institute of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2013年與加拿大北方套用理工學院(Northern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Technology,Canada)等學校簽訂合作辦學協定,聯合培養高貭素套用型人才。
科研建設
科研平台
省級科研平台(2個):
序號 | 名稱 | 級別 |
---|---|---|
1 | 微生物學 | 河南省重點學科 |
2 | 納米碳修飾膜技術工程實驗室 | 河南省工程實驗室 |
地廳級科研平台(6個):
序號 | 名稱 | 級別 |
---|---|---|
1 | 薄膜功能復合材料 | 河南省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2 | 新鄉市綠色建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新鄉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3 | 新鄉市高效切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新鄉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4 | 新鄉市電子政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新鄉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5 | 新鄉市膜技術重點實驗室 | 新鄉市重點實驗室 |
6 | 新鄉市多肽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 新鄉市重點實驗室 |
中央財政支持平台(7個):
序號 | 名稱 | 序號 | 名稱 |
---|---|---|---|
1 |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 5 | 新型導電復合材料教學實驗中心 |
2 | 功能材料與製品研究中心 | 6 | 土木工程教學實驗中心 |
3 | 先進位造技術研究中心 | 7 | 現代傳媒教學實驗中心 |
4 | 電子技術與材料物理教學實驗中心 |
校級研究所(13個):
序號 | 名稱 | 序號 | 名稱 |
---|---|---|---|
1 | 生物技術研究所 | 8 | 能源與燃料研究所 |
2 | 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 | 9 | 區域經濟研究所 |
3 | 納米碳材料研究所 | 10 | 情報研究所 |
4 | 語言文字套用研究所 | 11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 |
5 | 牧野文化研究所 | 12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6 | 新能源材料與電源系統研究所 | 13 | 公共政策研究所 |
7 | 套用數學研究所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科研成果
截止2013年5月,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200餘項,獲得地廳級科研立項近500項,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成果獎近百項、地廳級科研成果獎1100餘項,1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專利,與企業聯合研發出"蛟龍號"動力保障電源檢測系統。學校教師出版專著、教材、譯著近400部,發表論文5300餘篇。
學術期刊
新鄉學院主辦的《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原刊名為《平原大學學報》,1984年創刊,2008年更為《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獲批更名為《新鄉學院學報》,學報文章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國期刊網》、《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網》、德國《數學文摘》、美國《化學文摘》等收錄。
文化傳統
校名校徽
校名 | ![]() |
校徽 | ![]() |
校訓
開放、包容、求實、創新。
校訓釋義:
"開放",是現代化大學製度的重要標志,是學校順應高等教育開放性、國際化發展趨勢,推進內涵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
開放既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氣度,面向社會,面向世界,使學校教育融入社會之中。從內部來看,就是要樹立開放的辦學理念,改變過去封閉辦學的觀念、模式;從外部來看,就是要強化與地方的密切交流與合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好務;加強與世界的開放與交流,迎接高等教育國際化挑戰。

"包容",基本的意思是寬容、接納。就是心之大而包宇內,盟之廣而裹八方,觀之遠而覽天下,志之宏而向全球,胸之闊而納萬物。博採眾長、兼容並包、尊重差異、和諧共生是一所大學最基本的精神和特征,也是大學應有的學術環境和氛圍。
同時,開放和包容既密不可分又相互砥礪:開放是包容的前提和基礎,包容是形成開放格局並進一步促進開放的文化保障。開放、包容很好體現了學校海納百川的胸襟,兼收並蓄的智慧和厚德載物的氣魄。
"求實",語出《漢書·河間獻王傳》"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集中概括。取"求實"二字,就是要求在辦學中過程中一切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求真務實,準確定位,科學決策。在思想層面要求師生在實中求學問,不唯書、不唯上,敢于懷疑、敢于批判,追求真理。在行為層面要求師生註重實踐、勇于實踐、善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躬行踐履"、"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創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義出《大學》引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就是不拘陳規,敢為人先;勇于開拓,敢于創新。學校辦學、教師治學、學生求學,都需要不斷創新。這既是時代特征,也是學校生存之基、發展之源,更是大學之本、大學之求。它要求師生員工要解放思想、知時適變、善抓機遇、奮發進取;擺脫舊的條條框框的束縛,用全新的思路來推動學校的新發展。
求實與創新相輔相成,互為基礎和條件,並形成一脈相承的意蘊。求實彰顯出新鄉學院人腳踏實地、不懈追求、學以致用的治學態度,創新則體現出新鄉學院人推陳出新,志存高遠的企盼與追求,與開放、包容共同體現了學校精神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