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
【詞目】 斑駁
【拼音】bān bó
【基本解釋】 色彩雜亂;參差不一;形容色彩紛雜。

詞語出處
含義
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種顏色,花花搭搭的。

南朝·梁·江淹《青苔賦》:“遂能崎屈上生,斑駁下布。”
唐·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
前蜀·貫休《桐江閒居作》詩之九:“蕭條秋病後,斑駁綠苔深。”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三:“草樹紅碧,點綴斑駁。”
明·歸有光《項脊軒記》:“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 竹子上光影斑駁
魯迅《彷徨·在酒樓上》:“窗外隻有漬痕斑駁的牆壁,帖著枯死的莓苔。”
引申為不純,瑕疵。
亮大綱卻好,隻為如此,便有斑駁處。――《朱子語類》卷一三六
詞語示例
1.秋之斑駁。
2.色彩斑駁。
3.月影斑駁。
4.樹影斑駁。
5.穿過狹長的青石板弄堂,觸摸苔綠斑斑的牆壁,推開油漆斑駁的大門,走進這幽深而古老的院宅,我的老家就在其中。
6.銅器一,器大可合抱,重數十斤,側有雙環,不知何用,斑駁,瓶亦古......
相關詞語
斑駁陸離
【解釋】:斑駁:色彩雜亂;陸離:參差不一。形容色彩紛雜。
【出處】: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近義詞】:五彩繽紛、五光十色、光怪陸離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景物
【示例】: 銅器一,器大可合抱,重數十斤,側有雙環,不知何用,~,瓶亦古。(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古瓶》)
【英文】:varieg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