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wénzì
1、書寫文章的視覺表義符號。2、命題變項及其否定統稱作文字。
文字在語言學中指書面語的視覺形式,古代把獨體字叫做“文”,把合體字叫做“字”,現在聯合起來叫做“文字”,文字的基本個體叫做“字”。在日常生活中,“文字”還可以指書面語、語言、文章、字等。
(1) [Characters; Script]∶ 記錄口語的視覺符號形式,突破口語的時間和空間限製。例如漢字、拉丁字母。
(2) [Written language]∶ 書面語言,例如漢文、俄文。
(3) [Writing]∶文章。
(4) [Documents]∶ 文書;公文。
(5) [Secret letter]∶密信。
詳細解釋
1. 字。
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按,依類象形,即獨體,為文;形聲相益,即合體,為字。《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唐·韓愈《讀〈鶡冠子〉》:“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國小》:“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當綿歷歲時,且由眾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也。”
2. 字記錄的書面語。
唐·孟郊《老恨》詩:“無子抄文字,老吟多飄零。”元·劉祁《歸潛志》卷八:“雷 則雲作文字無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規。”《醒世恆言·錢秀才錯佔鳳凰儔》:“有幾個考學,看了舍親的文字,都許他京解之才。”夏丏尊、葉聖陶《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題目,往往是完篇之後才取定的。”
3. 字記錄詞和句子。
唐·韓愈《荊潭唱和詩序》:“搜奇抉怪,雕鏤文字,與韋布裏閭憔悴專一之士,較其毫釐分寸。”
4. 公文;案卷。
宋·範仲淹《耀州謝上表》:“今後賊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秦並六國平話》卷上:“各路州縣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一箇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
5. 奏疏或札子。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八:“熙寧初議新法,中外惶駭,韓魏公有文字到朝廷,裕陵之意稍疑。”明·馮夢龍《智囊補·上智·韓琦》:“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臨,後上殿獨對,謂官家不得驚,有一文字須進呈,說破隻莫泄。”
相關屬性
視覺屬性
文字是簡單的視覺圖案再現 口語的聲音,因而更加清晰,可以反復閱讀,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
約定屬性
文字是人類約定創造的視覺形式。必要的時候可以重新約定,形成文字改革。
系統屬性
無論是語素文字、音節文字還是音素文字都有自己嚴密的系統,因此不能望文生義,改革也會牽一發動全身。
主要作用
人類長期隻有口語,用文字記錄口語形成的書面語歷史很短。系統的語言成為人和禽獸分離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類人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載體。
文字突破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是人類可以在書面語的基礎上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使人類能夠完善教育體系,提高自己的智慧,發展科學技術,進入文明社會。
歷史階段
概況
以前的觀點是,人類的文字史分為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而現在的觀點是,側重表意或側重表音是文字的不同發展方向。
尋本溯源
據我國古籍記載,上古時代的人類祖先們在尚未發明文字之前,便已懂得利用結繩的方式來記事。所謂“大事做大結、小事結小結”就是用繩子做結幫助記憶事情大小。這種方法在世界其他地方(如非洲、南美洲等)也都使用過。古人實物記事的另一種方法是刻楔,就是在樹皮、骨頭、泥板、石塊上刻道道或其他的符號,以用來幫助記憶。這種方法又比結繩又進了一步。結繩記事或刻楔為文字的產生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但它們隻是用來幫助記憶,並不是文字。
文字是人類記錄思想、交流思想的符號,它于1萬年前“農業化”開始以後萌芽,隨著人類由野蠻向文明過渡,是由先人們在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經過了無數年月的不斷創造和改進而形成的。
文字類型
最原始的文字不能系統記錄語言,大概像寫詩歌一樣寫一些關鍵的詞。
成熟的早期文字都是表意文字,就是用一個圖形記錄一個有意義的語言單位詞或者語素。古代漢字是詞文字,例如“學而時習之”5個字記錄5個詞。現代漢字是語素文字,例如“學習而且經常復習它”用9個字記錄5個詞裏面的9個語素。因為詞和語素的數量龐大,因而表意文字的字數繁多,字的結構復雜,顯得比較笨重,後來逐漸被淘汰。
表音文字是用一個更加簡單的圖形記錄一個抽象的語音單位音節或者音素。日語的假名是音節文字,一個字寫一個音節。英語的文字是音素文字,例如“study”用5個字(字母)寫5 個音素。因為音節和音素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音素都隻有幾十個,所以這種文字成為現代世界的普遍文字,非常輕便。
音節文字又分成整體音節文字和非整體音節文字。日語假名是整體音節文字。非整體音節文字又分成半音素化音節文字和全音素化音節文字。半音素化音節文字例如阿拉伯文字,每個字(字母)內部的主體部件寫音節中的輔音音素,母音音素可以不寫或者用附加部件寫。全音素化音節文字例如朝鮮文字,每個字(字母)內部的部件分別對應音節中全部音素。
當然無論什麽文字,整體都應該記錄口語的聲音和意義。給文字分類隻是從單個的字(字母)的功能來考慮的。我們也不能因此把所有文字都叫做“意音文字”。
主要分類
種類 | 每個符號代表 | 例子 |
語素表音文字(意音文字) | 語素 | 漢字 |
整體音節文字 | 音節 | 日文假名 |
音素文字 | 音素(子音或母音) | 拉丁字母、希臘字母、西裏爾字母 |
半音素化音節文字(母音附標文字) | 音素(子音及母音) | 印度天城文、泰文、緬甸文 |
半音素化音節文字(輔音音素文字) | 音素(子音) | 阿拉伯字母、希伯來字母 |
全音素化音節文字(特征文字) | 聲音特征 | 朝鮮文 |
發展歷程
甲骨文
1959年,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目前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型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大小篆
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傳世的《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隸書
小篆雖然規範,看起來也漂亮,但寫起來並不容易,套用時不能令人滿意。人們對文字這一傳播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字型——隸書。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套用簡便的新字型,被後人稱為隸書。秦始皇很高興,不但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
到了漢代,隸書逐漸成熟,佔據了主要地位,這時由于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隸書已寫得相當美觀,留下了許多名碑,如《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等風格各異的傑作,至今仍是學習隸書的最好範本。
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型,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
下面說一說。草書並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型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型,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所以在這兒也不多說了。

行書
最後說一說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于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于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型。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麽,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套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套用,隻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其他資料
書寫方向
字在記錄口語的時候,必然隨著口語的詞的順序進行。但是把口語唯一的時間順序轉換成空間順序的時候會遇到多種選擇。早期文字例如埃及聖書體書寫方向不確定。一般是寫到哪兒就從哪兒繼續寫,叫做牛耕式寫法。從一個水準方向開始,然後在一行結尾的位置直接到下一行開始反方向書寫。
現在多數文字是採用希臘字母開始的書寫方式:字母從左到右書寫,行從上到下寫。現代漢字也基本上這樣書寫。
但是阿拉伯文字、希伯來字母等是從右到左書寫。中國新疆的維吾爾字母來自阿拉伯字母也是這樣。
漢字在古代是從上到下書寫,行從右到左。現在偶爾還是用這種書寫方式。
辨析
普通文字是用簡單圖形形成,早期更加接近圖畫,現在更加接近幾何線條。例如拉丁字母是簡單的直線、弧線和點構成。漢字主要是由直線構成,所以叫做“方塊漢字”。古代的甲骨文漢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瑪雅文字等古老文字圖畫性比較強。
由于特殊人群視覺能力的局限,還可以發明變異的視覺符號或者觸覺符號來代替普通文字。盲文是為了適應沒有視覺能力的盲人發明的觸覺符號。手語是為了適應沒有語音能力的啞巴發明的用手舞動的動態視覺符號。旗語是為了適應航海等遠距離聽覺和視覺局限發明的用旗子舞動的動態視覺符號。這些代碼文字,一律建立在表音文字或者表意文字的拼音方案的基礎上,傳統漢字是無法使用這種代碼的,因為字的數量太多。
在電子信息傳輸的初期,人們還採用阿拉伯數位代替漢字傳輸書面語。這種數位代碼可以給任何文字編碼。但是漢字因為數量多,需要專門的代碼翻譯人員才能使用。
有人把文字分成線性文字和非線性文字。這樣不科學,因為無論是普通文字還是代碼文字都有線條和點等視覺元素。
常見形式
世界上有文字的語言裏,絕大多數是用以下文字形式書寫:
一、拉丁字母
歐洲(除東歐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如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
幾乎所有的非拉丁字母語言,都有官方的或約定俗成的拉丁字母轉寫方式。
大多數非音節語言的拼音系統採用拉丁字母。
二、基裏爾字母(斯拉夫字母)
東歐,前蘇聯的一些衛星國也曾採用斯拉夫字母拼寫語言,如蒙古。
三、阿拉伯字母
四、印度式字母
西藏;印度半島(除巴基斯坦外)的絕大多數國家,東南亞(如緬甸、寮國、泰國、高棉)。
五、漢字系統
漢字系統不僅包括漢字,還包括漢字的延展如假名、註音符號等。
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和馬來西亞等漢語的華人地區。
六、其他文字形式(往往是孤立的)
中國漢字
漢字歷史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經有3600年的歷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型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6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成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到現在是一個階段。
漢字性質
從漢字跟漢語的個體單位的對應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的內部構造來看,可以分成形旁(根據意義構造的有理偏旁)、聲旁(根據聲音構造的有理偏旁)和配旁(沒有根據的無理偏旁)3種偏旁部件。 早期漢字很接近圖畫。隻有1個偏旁的字叫做獨體字。多義一個偏旁的叫做合體字。合體字可以分成指示字、會意字和形聲字,主要是後面兩種,特別是形聲字佔80%。
(1)形聲字
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隻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隻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于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2)會意字
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于“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漢字型系裏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隻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漢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漢字進行統計。就國語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隻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隻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麽形聲字大概隻佔通行漢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佔通行漢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麽通行漢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還有一些理據模糊的字,看起來是合體字。一種是由于變化,原來的聲旁和形旁已經失去理據價值,例如“給、等、 短”等。一種是原來的獨體字被分解成不同部件,例如“章, 按照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分析,“章”字從“音”從“十”。可是現在一般人說“立早章”(以區別于“弓長張”)的時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兩部分。其實從古文字看,“章”本來是一個獨體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沒有關系。
(3) 錯意字
在漢字形成的過程中,一些文字被誤讀、誤認、誤用,約定俗成將錯就錯,最終作為正字被確認下來。雖然在文字中佔的比例很小,但依然成為文字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用錯互換的“射”字和“短”字。寸身不是很短嗎?射字其實是短字。豆矢就是飛著的箭,短字其實是射字。還有錯借過來的“主”字,是個象形字,上面一點是火苗,下面是燈台。主字其實是燈字。因為被借走了不得不又創造了形聲字“燈”和“燈”。錯意字還有很多,隻是現在大家都把它們作為正字對待,所以它們道貌岸然地藏在正字之中。
中國的民族文字種類
中國境內有56個民族。漢、回、滿3個民族通用漢文,蒙古、藏、朝鮮、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12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數都有較長的歷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豎寫的拼音文字。這種蒙古文通用于蒙古族地區。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適合方言特點的拼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即傣仂文、傣綳文、傣哪文、金平傣文。因為蒙古族使用兩種蒙古文,傣族使用4種傣文,回族和滿族使用漢文,所以上述15個民族共使用17種文字。
此外,傈傈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民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拼寫傈傈語的文字,還有維西縣的一兩個區使用當地農民創製的傈傈音節文字“竹書”。雲南省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民眾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拼成方塊的苗文。雲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民眾使用拉丁字母形成的佤文。壯族、白族和瑤族的民眾中,還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
綜上所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個,文字種類有24種。
除以上列舉的文字以外,還有一些在歷史上用過,後來停止使用的文字。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鶻文、察合台文、于闐文,八思巴字、西夏文、東馬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水書、滿文等17種。
文字是人類用來交流的符號系統,是紀錄思想和事件的書寫形式。一般認為,文字是一個民族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則認為文字是在階級社會產生以後才產生的。文字在發展早期都是圖畫形式的表意文字(可以“望文生義”),發展到後期,絕大部分演化為記錄語音的表音文字,這種演化往往出現在異族範疇,隻有漢字,頑強地仍舊處于意音文字階段,成為漢民族是古代四大文明唯一現存的重要佐證。
詞條圖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