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執政、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天才。建立了百日王朝。他多次擊敗保王黨的反撲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他頒布的《民法典》更是成為了後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藍本。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擴張,形成了龐大的帝國體系,創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1812年兵敗俄國,元氣大傷;1814年被反法聯軍趕下台。1815年復闢,隨後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1821年病逝,1840年屍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納河畔。
人物生平
初露鋒芒
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蘭西王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蘭西王國貴族。在父親卡洛·波拿巴的安排下,拿破崙10歲時就到法國布裏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法國皇家陸軍學院,專攻炮兵學。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啓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盧梭的思想對他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派的強烈反對。

當時法國政局變幻莫測,情勢風起雲涌。大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掌握了政權,他們建立了君主立憲製,1791年,國王路易十六勾結外國反動勢力,結果陰謀敗露,王政被廢除了。1792年,代表大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吉倫特派上台執政,9月22日,法蘭西王國改成法蘭西共和國,1793年初路易十六被處死,英國等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國革命面臨嚴重的危機。
1793年6月,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代表中小資產階級的民主派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法國大革命達到了高潮。7月,已經是少校的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被破格升為準將,是歐洲軍事史上的首次破例。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于和羅伯斯庇爾兄弟關系親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準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也就是著名的鎮壓保王黨戰役。拿破崙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開始在軍界和政界嶄露頭角。
南征北戰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于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于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有意思的是,拿破崙的血統也是屬于義大利的,雖然他是法國公民,然而父親卻是義大利人。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帝國的維爾姆澤將軍與撒丁王國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于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這是拿破崙軍事史的傑作。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人民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覺受到威脅,因此任命他為法蘭西共和國阿拉伯埃及共和國軍(東方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製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啓蒙運動的影響非常大,他在數學方面上曾經創造過一個“拿破崙定理”。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雖然拿破崙指揮法軍在陸地上取得了全盤勝利,但是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中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軍艦隻剩下2隻小艦,人員損失慘重,原本侵略印度的計畫受阻。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蘭西共和國國內保王黨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得到訊息的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並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藉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另外,拿破崙還確定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製度,以及法國榮譽軍團製度。
加冕稱帝
1802年8月,拿破崙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
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同年12月2日正式加冕,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在皇冠將要戴到頭上時,奪過來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後,同年任命Kevin.Wei為內閣輔政大臣,代理管理巴黎軍政事務。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但是他沒有時間去管理這個王國,于是他讓自己的繼子歐仁成為義大利副王管理義大利。
從1803年開始,拿破崙就開始構思通過法國海軍穿越英吉利海峽以圖侵略英國,從此他的戰爭,開始逐步從正義的自衛戰爭轉變成為大資產階級謀奪利益的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他為了侵略英國這一作戰計畫煞費苦心,也在海軍方面任命了一些相對能幹的指揮官。但是拿破崙本人對海戰絲毫不精通,作戰計畫不切實際,以及英國人的抗戰決心,導致了戰爭最後的失敗。
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英國將軍納爾遜(也就是在征埃戰爭中摧毀法軍艦隊的那位海軍上將)陣亡,但是法軍指揮官維爾納夫被俘,從此法國喪失了和英國的海上爭霸權。但是,拿破崙已經沒有時間去管這種事了,因為英國為了解海上之圍,已經挑動奧地利和俄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隻得放棄侵略英國的作戰計畫。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于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第一帝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蘭西第一帝國又在12月2日,即拿破崙加冕一周年紀念日中以7萬人的弱勢兵力打敗了9萬俄奧聯軍的強勢兵力,取得了奧斯特裏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于自己的保護之下。
次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4日,拿破崙率軍攻打普魯士軍隊,在耶拿戰役中他集中了9萬人的兵力對普軍發動進攻,但是,這根本就不是普軍的主力。在奧爾斯泰特,法國的達武元帥的2萬法軍劣勢兵力遭遇了普魯士國王親自統率的5萬人的主力,達武元帥奮力指揮這2萬人馬擊潰了普魯士軍隊,普軍幾乎全軍覆沒,普王和王後倉皇逃命。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在艾勞會戰和弗裏德蘭戰役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自此,法蘭西第一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于是趁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的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入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拿破崙在西班牙的侵略戰爭是他戰略的一大失誤,從此法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苦境,西線在伊利比亞半島作戰,東線則與反法同盟周旋。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法軍在4月19~23日五戰五捷,于5月13日佔領維也納,拿破崙與卡爾大公指揮自己的軍隊在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中交鋒,法軍大敗,拉納元帥陣亡,法軍被迫撤回至洛鮑島,死傷和被俘3萬餘人,奧軍傷亡2萬餘人。這是拿破崙親自統兵以來打的第一次敗仗,(雖然他之前也吃過少數敗仗,但是那都不是他親自指揮的)但是拿破崙憑著他那鋼鐵般的意志轉敗為勝,在7月5-6日的瓦格拉姆戰役中法軍奪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迫使奧地利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絲為妻,法奧結成同盟,法蘭西第一帝國達到全盛。拿破崙成為歐洲不可一世的霸主,成為與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齊名的拿破崙大帝。拿破崙持續不斷的對外戰爭,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代表和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和資產階級的利益,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不同程度地傳播到法軍所到之處。
兵敗俄國
拿破崙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統治整個歐洲,歐洲大陸上隻有俄國那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在1812年因為狂妄的野心而衰退了。1812年5月,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俄軍堅決抵抗拿破崙侵略,雖然法軍一路取得勝利,但是傷亡極其慘重。1812年9月7日法軍歷經博羅迪諾戰役(法軍有3萬人陣亡和重傷)後,即將進入莫斯科。俄國統帥庫圖佐夫力排眾議,決心放棄首都,他要拯救另一半俄軍的有生力量。

9月16日,拿破崙騎著高頭大馬進入莫斯科,亞歷山大一世和庫圖佐夫帶著俄國高級將領和大部分莫斯科居民已經撤出了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馬上要來臨的寒冬季節,以及俄羅斯人民堅決不投降,和此時在國內的馬萊將軍策劃的一場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國。 俄羅斯的寒冬,無時無刻不出現的俄國追軍和遊擊隊使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也畏懼了,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最後回到法國的隻有不到3萬人。從此,讓整個歐洲都戰傈的大軍已經不復存在,遠征俄羅斯失利後,法蘭西第一帝國元氣大傷,日益衰落的法國面對的敵人將是曾經被迫臣服的整個歐洲。
窮途末路
拿破崙在俄國戰場慘敗後,亞歷山大野心勃勃,決定馬上徹底打敗法國,稱霸歐洲,但是俄軍在追擊法軍的殘兵敗將時,自身也受到了極大打擊,因此亞歷山大一世決定組成反法同盟。
當然,拿破崙為了阻撓反法同盟的成立,也是費盡了心機。他通過瑞典王妃黛絲蕾,希望讓其夫瑞典王儲貝爾納多特加入法國一方,但是最後失敗了。他同時立妻奧地利公主,路易絲皇後為帝國攝政王以牽製奧地利。但是1813年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還是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在呂岑、包岑等地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短暫停戰後,隨著奧地利倒入反法同盟時,聯軍的力量超過了拿破崙。
戰火再度在歐洲燃燒,8月,拿破崙在薩克森王國的首都德累斯頓指揮了一場防御戰,並取得了勝利,由于缺少騎兵,未能擴大戰果,法軍在德意志境內屢屢受挫。
在10月16日-19日爆發的萊比錫戰役中,法軍集中了15萬5千人,而聯軍的兵力是法軍的2倍,雖然開始法國繆拉元帥的騎兵打得俄奧普三國帝王縱馬而逃,但是聯軍分6路合圍萊比錫,以及法軍的炮彈打光了,拿破崙被迫撤退。在敗退途中,法軍遭到聯軍的重大打擊,隻剩5萬6千人的殘兵敗將。萊茵聯邦不久就解散了。聯軍得以向法國開進。
1814年,反法同盟再次開出停戰的條件,那就是法國的領土恢復到1790年時的狀態,拿破崙視為侮辱,拒絕接受,他重新組織軍隊再戰,然而法軍隻有10萬人了,而聯軍卻有35萬!
在1月29日的布倫納城(布裏埃納城),拿破崙重遊故地,他指揮軍隊大敗普魯士軍隊,恢復了自萊比錫戰役以來低落的士氣。2月1日,在拉羅蒂埃河,法軍與聯軍再次交戰,雖然失利了,但是法軍表現出無比的勇氣,在2月10日-2月14日,拿破崙指揮法軍在尚波貝爾,蒙米賴,夏托蒂埃和沃尚等地接連打敗聯軍,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正在極大發揮,他的戰術才華也充分顯現出來,但是他在戰略上錯誤地將進攻力量分成兩股,導致聯軍通往巴黎的路暢通無阻。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拿破崙希望讓他的兒子羅馬王以拿破崙二世的名義繼承皇位,但是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拒絕。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之後在楓丹白露宮嘗試自殺),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滅亡了。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隻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險些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法國,重新成為法蘭西王國國王,波旁王朝復闢。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軟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拿破崙別無選擇,他密切註視著法國局勢的變化,軍隊和人民對路易十八為首的法國貴族的剝削忍無可忍,幾乎都認為拿破崙才是他們真正的君主,拿破崙意識到復闢的時候來臨了,他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700名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拿破崙一路發表演講宣布自己將給法國帶來和平,不再向外擴張,而且他不會再實行專製統治,而是改為君主立憲製,確保人民的自由。路易十八國王屢次派兵堵截,但是所有軍隊一見到皇帝就陣前倒戈。康巴塞雷斯、達武、馬雷、內伊、蘇爾特等文武大臣又回到了他的身邊。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百日王朝
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他們一共有70萬人的軍隊,法國卻隻有28萬4千人。拿破崙分析了情勢,認為俄奧聯軍隻需要用少數兵力牽製,重點打擊對象是在比利時的英普聯軍。他在6月6日率軍北上比利時,決定攻佔布魯塞爾。
6月16日,拿破崙出其不意地在林尼戰役中擊潰普軍,但是由于法軍行動遲緩,拿破崙本來計畫是殲滅普軍,但是林尼戰役僅僅變成了擊潰戰,拿破崙隻好派格魯希元帥率領一些軍隊追擊普軍。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打響了。英軍的指揮官是威靈頓公爵。7萬2千法軍和6萬8千英軍在小鎮滑鐵盧附近打了一場改變了十九世紀的大決戰。法軍的主攻方向是聖約翰山高地,但是該高地始終未能奪取,加上法軍中有能力能夠指揮軍隊的將領大多沒有參加這場戰役,導致法軍無能的指揮員比比皆是,其中就有拿破崙的八弟熱羅姆。 在久戰不克時,內伊元帥率領騎兵開始往聖約翰山高地發起不下于莫斯科炮台和萊比錫戰役的騎兵沖鋒,雖然騎兵軍的沖鋒毫無戰術可言,但是他們實在是銳不可當,法國騎兵突破了方陣,奪取了大量炮台,英軍被殺得落花流水,威靈頓臉色都變了。但是英軍還是奮力擋下了法軍的猛攻。拿破崙雖然勝利在望,但是他在中午就看見普魯士軍隊往這裏增援,而救星格魯希元帥遲遲不到。
英軍和法軍都死傷慘重,但是法軍已經佔了上風,可是,下午7點,普魯士軍隊在比洛副司令的率領下突然殺了出來,法軍慘敗,他們拼命潰逃,盡管拿破崙和內伊企圖力挽狂瀾,但是一切都沒有用,康布羅納將軍的最後一個法軍方陣已經覆沒,滑鐵盧滿是逃兵,拿破崙不得不隨軍敗走,滑鐵盧戰役的慘敗,使百日王朝徹底垮台了。
拿破崙兵敗後,法國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強烈要求他專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議會,但是,由于拿破崙清楚,資產階級已經拋棄了他。因此,他拒絕發動人民抗戰。
6月22日,拿破崙宣布退位,英國人決定把他流放到聖赫勒拿島,而且對他很不客氣,也沒有給他留下皇帝的名號。
孤島挽歌
1815年10月,拿破崙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他挑選了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伯爵以及古爾戈將軍隨行。聖赫勒拿島與非洲大陸隔海相望,拿破崙完全不可能逃出去,他也不打算逃出去,因為他已經在滑鐵盧戰役後徹底絕望了。拿破崙上岸後,暫時寄居在英國商人巴爾科姆家中,後來他又有一個龍塢德庄園,他就在這裏居住,他開始潛心撰寫回憶錄,由他口述,拉斯加斯伯爵記錄並整理。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于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于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砷在環境中滲透出來,也有一說是蒙托隆伯爵因為受到英國人的賄賂以及急于繼承拿破崙留給他的一部分遺產而給拿破崙的葡萄酒中長期投放砒霜,致使拿破崙慢性中毒。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國七月王朝的國王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為政舉措
政治
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實現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發展了資本主義,保護了資產階級。
拿破崙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多次在國內外擊退反法聯盟的入侵和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保護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推翻了舊的專製政權。
拿破崙捍衛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時期的成果,保護了法蘭西共和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既得利益。使得1815年法國的君主專製最終復闢之時,受到了人們的反對。拿破崙頒布的統治措施不僅在法國國內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還影響了他的征服國。拿破崙通過征戰,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不同程度地傳播到了法軍所到之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而造成的社會影響已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的開發中國家勢不可擋的勢力。拿破崙在奠定資產階級的政治體系和推進資本主義的發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拿破崙的稱霸野心是法國大資產階級本性的集中體現,他的國內外政策都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發展。拿破崙對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有著巨大的間接影響。他對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當地政府的實力,使它在今後幾年的時間裏都不能控製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基于在當前這個實際的自治時期,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開始了。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的構想,並嘗試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但二十一世紀的歐洲正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經濟
于1800年進行了財政改革,創辦了法蘭西銀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這一系列舉措有利于軍政的穩定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法律
1804年頒布《拿破崙法典》(即《民法典》)、1807年頒布《商法典》、1810年頒布《刑法典》,這些成文法典成為了近現代資本主義法製社會的法律規範。

《拿破崙法典》原名是《法蘭西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民事法典,分3篇,35章,2281條,法典于1804年推出,大多數條款拿破崙都親自參與了討論,據說,在召開的關于民法典製定的100多次會議中,拿破崙親自出席的就有90多次,《拿破崙法典》已不再單純是一部法學作品,而是代表著鮮明的時代和政治的色彩,正因為拿破崙做出的突出貢獻,《法國民法典》又被稱之為《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法典》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憲法、商法,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法製體系,構成了拿破崙時代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法國六法體系。這些成文法典的製定極大的促進了當時乃至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法國法製社會的法律規範。《拿破崙法典》還包括物權、債權、婚姻、繼承,以及許許多多沿用至今的民法概念,是第一部把當時的基本原則、精髓完整傳承到近現代社會的民法。
《拿破崙法典》,在法律上保障了新增立的小農土地所有製。其確保了私人財產所有權的神聖不可侵犯,確立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品交易和價值秩序,進一步的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維護了法國普通民眾的基本人權。將《人權宣言》中關于財產權、名譽權等基本人權概念化、具體化,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認為《拿破崙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結束的一個重要標志和產物。
《拿破崙法典》在拿破崙軍隊佔領的國土曾強行實施,因此在歷史上流傳甚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法律幾乎都借鏡了這部法典,它規範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精髓,當拿破崙兵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時曾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那四十多次勝仗,滑鐵盧一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全部回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就是我的這部《法國民法典》。”
科教
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製定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製度,成立了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來培養人才,鼓勵科學研究與技術教育事業的興起。
軍事
1.五破反法聯盟
拿破崙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從土倫戰役到滑鐵盧戰役的23年期間,親自指揮各大戰役近60次,其中50餘次勝仗,小戰役數不勝數。他多次在國內外擊退反法聯盟的入侵和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進行七次與反法聯盟的戰爭,在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他持續不斷的對外擴張打破了歐洲各國的權力均衡,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製度,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但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並非都是正義的,戰爭的性質從自衛反擊轉變為侵略擴張。大體以1810年為分界點:
①前期:在這之前的戰爭是以正義為主的,他多次在國內外擊退反法聯盟的入侵和鎮壓反動勢力的叛亂;由他所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製度,奠定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秩序,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傳播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在客觀上,有利于歐洲各國封建製度的土崩瓦解和當地人民的革命運動與解放戰爭(捍衛法國大革命成果的正義的自衛反擊戰爭)。
②後期:在這之後則屬于侵略擴張戰爭,拿破崙先後入侵西班牙,大陸經濟封鎖英國,進軍俄國莫斯科。 武裝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獨立,掠奪了歐洲許多國家的財產,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導致了戰爭最後以失敗告終。
七次反法聯盟 | 時間 | 成員國 | 拿破崙指揮的著名戰役 | 結果 |
---|---|---|---|---|
第一次反法同盟 | 1793-1797年 | 英、奧、荷、普、西、撒、那 | 土倫戰役(法勝)、鎮壓保王黨戰役(拿勝)、洛迪戰役(法勝)、芒多維戰役(法勝)、羅納圖戰役(法勝)、巴薩諾戰役(法勝)、阿爾科拉戰役(法勝)、裏沃利戰役(法勝)、曼圖亞爭奪戰(法勝) | 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 |
第二次反法同盟 | 1798-1801年 | 俄、奧 | 亞歷山大戰役(法勝)、金字塔戰役(法勝)、阿裏什戰役(法勝)、阿克爾城戰役(法敗)、塔布爾山戰役(法勝)、馬倫哥會戰(法勝) | |
第三次反法同盟 | 1805年 | 英、俄、奧、普、丹、瑞、土 | ||
第四次反法同盟 | 1806年 | 英、俄、瑞、普 | 法俄普簽訂《提爾西特和約》,三國結盟,第四次反法同盟瓦解。 | |
第五次反法同盟 | 1809年 | 英、奧 | 埃本斯堡戰役(法勝)、蘭茨胡特戰役(法勝)、阿斯佩恩-艾斯林戰役(法敗)、瓦格拉姆戰役(法勝) | 法奧簽訂《維也納和約》,維也納被佔領,第五次反法同盟瓦解。 |
俄法戰爭 | 1812年 | 俄 | 維捷斯克戰役(法勝)、斯摩棱斯克戰役(法勝)、瓦盧蒂諾戰役(法勝)、博羅季諾戰役(戰術勝利)、克拉斯內-別列津納河戰役(突圍成功) | 拿破崙軍撤出俄羅斯帝國 |
第六次反法同盟 | 1813年 | 俄、普、英、瑞、奧 | 呂岑之戰(法勝)、包岑戰役(法勝)、德累斯頓戰役(法勝)、萊比錫會戰(法敗)、漢瑙戰役(法勝)、布裏埃納戰役(法勝)、拉羅蒂埃戰役(法敗)、尚波貝戰役(法勝)、沃尚戰役(法勝)、拉昂戰役(法敗)、蘭斯戰役(法勝)、蒙米賴戰役(法勝)、蒙特羅戰役(法勝)、阿爾西戰役(法敗) | 跟反法聯盟簽訂《楓丹白露條約》萊茵聯邦解體,拿破崙第一次退位,被囚禁在厄爾巴島 |
第七次反法同盟 | 1815年 | 英、俄、奧、普 | 拿破崙第二次退位,最終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 |
2.“大陸經濟封鎖”政策
拿破崙的“大陸經濟封鎖”政策,對後來歐洲大陸的發展不利,但當資本主義正在西方國家生根發芽之時,大陸經濟封鎖卻保護了資本主義早期的發展。拿破崙是法國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用武力和獨裁沉重反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製度,保護了法國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3.《拿破崙文選》(拿破崙·波拿巴口述)
拿破崙文選是他本人在晚年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時,由他親自口授但別人筆錄的關于幾次戰爭的回憶,以及他的某些著作的摘要。本書詳盡記錄了他所參與而指揮的1793年攻克土倫戰役與1796年至1797年對義大利的戰爭和1798年至1799年遠征中東的戰爭,以及他在這些戰爭中向士兵發表的講話、命令,還有他跟交戰國開展的錯綜復雜的外交鬥爭等。更確切地說,本書是拿破崙的一部軍事文選。
人物影響
著名的法蘭西共和國將軍和皇帝拿破崙一世于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的阿雅克修,他的原名叫拿破崙·布宛納巴(Napoléon Buonaparte),1796年才改為“波拿巴”。法國隻是在他出生前15個月左右才獲取科西嘉。
拿破崙在霧月政變後任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雖然名義上是三人執政,實際上拿破崙進行了長期的軍事專政。拿破崙積極鼓勵工商業發展,1800年他創辦了法蘭西銀行。他還立法確保農民對小塊土地的所有權。他藐視教皇代表的神權,1802年他與羅馬教皇庇護七世簽訂了《政教協定》,確保宗教和平。拿破崙竭力加強中央官僚集權,建立以自己為主席的參政院,他取消了地方自治選舉製度,郡守、市長、縣長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國民議會機關的權力被削弱,立法院、保民院和元老院都無權決定國家立法,形同虛設。但是這些政策,雖然也可以表現拿破崙的野心,但是熱愛自由的法國人卻接受了,因為大革命後所謂的“自由”“民主”不僅沒有給他們安定,反而把法國弄得四分五裂,他們甚至在1804年投票決定拿破崙稱帝都以絕大多數票通過了這一決議。拿破崙加強了報刊審查製度,對雅各賓派的激進要求,保王黨分子的叛亂活動和工人的風潮一律加以鎮壓,然而拿破崙稱帝後,他逐漸傾向于向封建勢力妥協,他分封了新貴族,變相恢復了世襲製,他允許逃亡貴族回國,並發還未出售的田產,他的軍隊發動了一次次的侵略戰爭,歐洲大陸在1812年時除了俄羅斯,英國外,大多數國家要麽是法國的附庸國、要麽是被迫向他割地與他結盟的國家。

然而拿破崙最值得大書特書的傑作,是《拿破崙法典》。這部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民事法典,分3篇,35章,2281條,法典在1804年推出,它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打擊了封建殘餘勢力,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的原則,大多數條款拿破崙親自參與了討論,這部法律的原名是《法蘭西共和國民法典》,它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在拿破崙的軍隊佔領的國土曾強迫實施,因此《拿破崙法典》在歷史上流傳甚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所有法律幾乎都借鏡了這部法典,當拿破崙戰敗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時曾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多次勝仗,滑鐵盧一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拿破崙是個當之無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他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果實,擊敗了外來侵略者,埋葬了舊的專製政權,然而他同時鎮壓了繼續前進的資產階級革命,武裝入侵歐洲諸國,建立了新的專製政權,是歷史上最值得爭議的人之一。
據說拿破崙時代為鞏固法蘭西共和國革命時期的成果和確保法蘭西共和國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提供了時機。因此在1815年法國君主製度最終復闢時,這些變化已經如此深入人心,恢復舊製度的社會秩序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最重要的變化是發生在拿破崙之前,1799年拿破崙開始執政時要回到原來狀態看來就已經為時過晚了。盡管拿破崙自己有建立君主製的野心,他還是為在全歐洲傳播法國革命的理想起了作用。拿破崙對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有巨大的間接影響。他對西班牙的入侵削弱了西班牙政府的實力,使它在幾年的時間裏不能控製它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就是在這個實際上的自治時期,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開始了。
拿破崙做了一筆交易,這件事看來和他的主要意圖無關,然而卻成為他一生中產生最持久最重大的影響的一件事之一。那就是1803年拿破崙向美國出售了一片遼闊的土地。他認識到要保衛法蘭西共和國在北美佔據的土地不受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掠奪,想必是非常困難,此外他資金缺乏。路易斯安那契約也許是整個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土地轉讓,使美國成為一個接近佔有一個洲的面積的國家。如果沒有路易斯安那契約,就很難預料美國將會是個什麽樣子,肯定會與今日的美國迥然不同。的確,沒有路易斯安那契約美國能否成為一個大列強國都很難說。
拿破崙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從土倫戰役到滑鐵盧戰役的23年間指揮了無數次戰役,而且大多數都是勝仗。雖然他的戰爭有侵略性的一面,激起被侵略國人民的反抗,但是也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而其指揮的多個戰役,直到今天在軍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是他的征戰打破了歐洲的權力均衡,導致其他歐洲強權7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徹底擊敗拿破崙。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與均衡被很快重新增立起來。
同時,拿破崙為人頗為好學,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他對數學很有興趣,在數學方面他證明了“拿破崙三角形”。
除此之外,拿破崙也是最早提出歐羅巴合眾國構想並嘗試通過武力來實現的人。雖然他本人並未成功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的歐洲正在朝向一體化的目標邁進。
拿破崙為法國帶來了榮耀,法國人民始終愛戴這位法蘭西戰士(有趣的是,他在18歲以前始終認為法國不是他的祖國),1840年12月他的遺體運抵巴黎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迎接他。而在多年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1855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即後來的愛德華七世)到老殘軍人院,女王讓王子“在偉大的拿破崙墓前下跪”。
家族成員
卡洛·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父親
萊蒂齊婭:拿破崙·波拿巴的母親
約瑟夫·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長兄,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曾被二弟拿破崙封為那不勒斯國王,後來又被封為西班牙國王,那不勒斯王位由拿破崙.波拿巴的妹夫、帝國元帥繆拉頂替。在1814年曾代替拿破崙.波拿巴監國
路易·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弟弟,曾被封為荷蘭國王,但是因為和拿破崙對英貿易一事意見不合,被迫宣告退位,荷蘭並入法蘭西第一帝國
呂西安:拿破崙的弟弟
埃利茲:拿破崙的妹妹
波莉娜:拿破崙最喜歡的妹妹(美女)
卡羅麗娜:拿破崙的妹妹
熱羅姆·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八弟,被封為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後來在對俄戰爭時被打敗
約瑟芬·博阿爾內:拿破崙·波拿巴第一任妻子,于1804年加冕為皇後,但是因為她沒有生育能力,拿破崙被迫與她離婚,值得註意的是此後拿破崙雖和瑪麗·路易絲成婚,約瑟芬仍保有皇後的稱號。
瑪麗·路易絲:拿破崙·波拿巴第二任妻子,是奧地利帝國的公主,拿破崙與她結婚是出于政治目的,在1814年被拿破崙任命為攝政王,實際上攝政王權力是由約瑟夫掌握的。在拿破崙被流放到厄爾巴島後皇後就背叛了他
弗朗索瓦·約瑟夫·夏爾·波拿巴:即,1811年出生後便被拿破崙封為“羅馬王”。在拿破崙·波拿巴第一次退位時被寄托在外祖父奧地利皇帝那裏,年紀輕輕就得肺結核的病死了,他並沒有當皇帝,拿破崙二世是拿破崙.波拿巴給他的封號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波拿巴的侄子。1848年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總統,1851年他政變後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即為拿破崙三世。他曾經發動對中國清朝在內的侵略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中拿破崙三世戰敗,法國廢除了帝製。
人物評價
雨果: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著的拿破崙還要更高大些。拿破崙是戰爭中的米開朗琪羅。他是重建廢墟的宗師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員會的繼承者,他當然有污點,有疏失,甚至有罪惡,就是說,他是一個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嚴的,在污點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惡中也還是有雄才大略的。
司湯達:在這個世界上無一人可以與他相提並論,拿破崙是在向世界證明:經過多少個世紀之後,凱撒和亞歷山大終于後繼有人。
歌德:在我看來,拿破崙的童話猶如《約翰啓示錄》,每個人都感到其中還隱藏著一些東西,隻是不會知道,那究竟是什麽。
拿破崙在萊比錫會戰中失敗的當天,歌德為拿破崙寫了一首傳頌數百年的經典詩篇:《英雄的心中豪情萬丈,向著王座毅然啓航》。
黑格爾:世界之所以平衡,是因為有上帝的存在,歐洲的天秤之所以保持平衡,是因為有拿破崙,拿破崙就是神的存在。
馬克思:拿破崙已經了解到近現代國家的真正本質;他已經明白,資產階級政權的無阻礙發展和私人利益的自由運動等,都是這些國家的基本體現,他決定承認和保護這一基礎。
恩格斯:將他的法典帶到被他征服的國家裏,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要優越得多,它在原則上承認平等。
丘吉爾:世界沒有人比拿破崙更偉大。
羅曼·羅蘭:身材短小,膚色黯淡,似乎無底陰暗的眼,濃厚的黑色髦發。常穿著一件飄蕩的黑袍,用一條粗的腰帶系住,像進香客一樣。不趨時髦,也不遵守社會的狹窄的規矩。在椅子上坐不舒服,卻常常盤膝在矮凳上,或棲息在窗台裏;時而活潑狂笑,時而沉沒在猶豫裏。總之,一個活在夢裏的大夢想家。
列寧:法國大革命的戰爭起初就是解放戰爭,而且也確實需要這樣的戰爭。這些戰爭本來都是革命性的,保護了偉大的革命運動,反對反革命君主專製的聯盟。正當拿破崙建立起拿破崙帝國,奴役著歐洲許多早已形成的、有生存能力的民族、國家的時候,法蘭西的國家民族主義戰爭便成為了帝國資本主義戰爭,而這種侵略擴張戰爭又變成了反對拿破崙帝國體系的自衛反擊戰爭。
利德爾·哈特: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又一個“偉大戰爭”的序幕才開始揭開。拿破崙·波拿巴的天才使這場戰爭大放光彩。如同上個世紀一樣,法國對歐洲其他國家造成了嚴重威脅,使得這些國家又聯合起來同它對抗。不過,這一次戰爭的發展卻與過去有所不同。革命後的法國曾經有許多的同情者,但他們既不是各國的政府當局,也不能控製本國的軍隊。法國在獨個地開始戰爭的時候,是被迫與其他各國隔離著的,好象是害了傳染病一樣。然而,法國不僅打敗了那種想要把它置于死地的聯合勢力,而且在革命以後形成了對歐洲其他各國的嚴重軍事威脅,並且最終成了主宰歐洲很大一部分地區的主人翁。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于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並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關系于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一個人應養成信賴自己的習慣,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氣與毅力。
喬治·勒費弗爾(法國資產階級史學家):在法國大革命後的新國家尚未定型時,拿破崙給了它一整套行政機構,這顯然是大師的傑作。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已迫使資產階級掌握爭權,但隨後的民主力量鵲起而與之相爭,在皇帝的庇護下,新貴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權,增殖其財利,並擴張其勢力;一旦擺脫了貧民的威脅,他們就準備自己登台進行統治,並恢復自由主義。在歐洲,法國的傳播、英國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是資產階級的不斷壯大,都在導致同樣的後果,拿破崙撼動了歐洲各國的舊製度,並將近現代歐洲各國的新秩序的各項原則推廣到了歐洲其他地區,大大加快了這一演變的過程。蓬勃發展的文化、人民主權的宣布、浪漫主義的傳播等都預示了民族主義的覺醒,拿破崙進行的領土調整和種種改革促進了這種覺醒。……拿破崙個人的影響是誠然可貴的,但隻有順應正在推動歐洲文明進程的歷史潮流,他的影響才能起到作用。
張芝聯(中國歷史學家):拿破崙的資產階級政權實現了戰爭、稱帝、利益,不能推翻成果、法典、革命的反封建意義。
後世紀念
1840年12月,在拿破崙靈柩被運回法國巴黎之後,90萬巴黎市民冒著嚴寒前來迎接他。
1855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攜王儲(愛德華七世)來到老殘軍人退休院(巴黎榮譽軍人院),女王讓王儲(愛德華七世)“在偉大的拿破崙靈柩前下跪”。多年之後,拿破崙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藝術形象
音樂形象
該曲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訊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說:“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改了曲名。
影視形象
年份 | 電影、電視劇 | 拍攝國家 |
---|---|---|
1935年 | 《拿破崙》 | 法國 |
1954年 | 《拿破崙情史》 | 美國 |
1957年 | 《氣壯山河》 | 美國 |
1960年 | 《拿破崙在奧斯特裏茨》又名《決戰奧斯特裏茨》 | 法國 |
1968年 | 《戰爭與和平》 | 蘇聯 |
1970年 | 《滑鐵盧戰役》 | 義大利 |
1985年 | 《別了,波拿巴特》 | 法國 |
2002年 | 《拿破崙戰爭》 | 德國 |
2002年 | 《拿破崙1戰爭的號角》 | 法國 |
2002年 | 《拿破崙2王者的榮耀》 | 法國 |
2002年 | 《拿破崙3命運的轉折》 | 法國 |
2002年 | 《拿破崙4滑鐵盧之戰》 | 法國 |
2003年 | 《拿破崙先生》 | 法國 |
2005年 | 《征戰法蘭西》 | 法國 |
2006年 | 《我與拿破崙》 | 義大利 |
2012年 | 《拿破崙美人關》 | 俄羅斯 |
人物年表
1769年8月15日————生于科西嘉阿雅克修。
1778年12月15日————離開故鄉前往法國。
1779年1月1日————————進奧頓中學。
5月13日———————進布裏埃納軍事學校。
1784年10月19日——————進巴黎軍官學校。
1785年2月24日———————喪父。
9月1日————————被任命為瓦朗斯拉費爾炮兵團炮兵少尉。
10月30日——————離開巴黎前往瓦朗斯。
1786年9月15日———————返回科西嘉。
1787年9月12日———————由科西嘉回到巴黎。
1788年1月~5月———————返回科西嘉。
6月———————到奧松服役。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開始。
9月——————————返回科西嘉。
1791年1月底—————————從科西嘉前往法國。
4月1日————————升任中尉。
7月16日———————任瓦朗斯炮兵四團軍官。
9月1日————————返回科西嘉。
1792年4月1日————————被選為阿雅克修國民自衛軍中校。
5月28日———————前往巴黎。
10月15日——————返回科西嘉。
1793年2月——————————參加馬達萊納島遠征。
3月3日————————與保利決裂。
6月1日————————全家從科西嘉前往土倫。
9月16日———————接任圍攻土倫的炮兵指揮。
10月18日——————升任少校。
12月19日——————土倫戰役。
12月22日——————升任準將。
1794年2月6日————————接任義大利軍團炮兵指揮。
8月9日————————以叛國罪嫌被捕。
8月20日———————無罪釋放。
1795年5月~8月———————因拒絕接受步兵職務而退職,閒居巴黎。
8月20日———————在救國委員會地形測繪局任職。
10月5日———————受命鎮壓葡月13日叛亂。發起鎮壓保王黨戰役。
10月26日——————升任少將,擔任法國內防軍司令。

1796年3月2日————————任義大利軍團總司令。
3月9日————————與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
3月26日———————正式接管義大利軍團。
4月12日———————在蒙特諾特擊敗奧軍。
4月13日———————在米萊齊莫擊敗撒軍。
4月15日———————在代戈擊敗奧軍。
4月21日———————在芒**擊敗撒軍。
4月28日———————在凱拉斯科同撒丁王國簽訂停戰協定。
5月10日———————在洛迪擊潰奧軍。
5月14日———————進入米蘭。
8月3日————————在洛納托擊敗奧軍。
8月5日————————在斯蒂維耶雷擊敗奧軍。
9月4日————————在羅韋雷多擊敗奧軍。
11月15~17日———在阿爾科拉擊敗奧軍。
1797年1月14日———————在利沃裏擊敗奧軍。
4月18日———————在累歐本同奧地利簽訂和約初步條款。
10月17日——————簽訂坎波福米奧和約。
12月6日———————返回巴黎。
1798年3月5日————————被任命為東方遠征軍總司令。
5月19日———————離開土倫,遠征埃及。
6月10日———————佔領馬爾他。
7月1日————————在亞歷山大港登入。
7月21日———————金字塔大戰。
7月24日———————佔領開羅。
8月1日————————法國艦隊在阿布基爾灣被殲。
1799年2月10日———————開始遠征敘利亞。
3月7日————————攻克雅法。
3月28日~4月1日——圍攻阿克爾城失敗。
5月17日———————退回開羅。
7月25日———————在阿布基爾殲滅土耳其軍隊。
8月22日———————把軍隊交給克萊貝爾,率親信冒險回法國。
10月9日———————在弗雷居斯登入。
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
12月12日——————被選為第一執政。
1800年5月6日————————離開巴黎,往前線指揮第二次義大利戰役。
5月20日———————率預備軍團越過阿爾卑斯大聖伯納德山口。
6月9日————————芒提貝洛之戰。
6月14日———————馬倫哥會戰。
7月28日———————法奧兩國簽訂和平草約。
11月5日———————法奧之間戰爭再起。
12月3日———————莫羅在霍恩林登擊敗奧軍。
12月24日——————聖尼凱斯街謀殺拿破崙事件。
1801年2月9日————————同奧地利簽訂呂內維爾和約。
3月29日———————同那不勒斯締結翡冷翠和約。
4月——————————在布倫建立侵英基地。
7月15日———————同羅馬教皇簽訂政教協定。
10月1日———————同英國簽訂倫敦和約初步條款。
10月8日———————同俄國簽訂協定。
1802年3月25日———————英法簽訂亞眠和約。
8月2日————————被任命為終身執政。
1803年3月11日———————命令成立兩隻侵英艦隊。
5月16日———————廢除亞眠和約。
5月18日———————英國向法宣戰。
1804年2月13日———————王黨分子暗殺拿破崙陰謀失敗。
3月20日———————槍殺當甘公爵。
3月21日———————頒布《拿破崙法典》。
5月18日———————元老院宣布拿破崙為皇帝。
5月19日———————晉封18位將軍為帝國元帥。
12月2日———————巴黎聖母院加冕。
1805年4月11日———————英俄締結同盟。
5月26日———————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6月4日————————兼並熱那亞。
6月7日————————任命歐仁·德·博阿爾內為義大利副王。
8月3日————————在布倫軍營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
8月9日————————奧、英、俄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8月24日———————布倫軍營解散,帝國大軍開往中歐。
9月25日———————帝國大軍越過萊茵河。
10月20日——————烏爾姆戰役,拿破崙大勝。
10月21日——————英艦隊在特拉法加大海戰殲滅法艦隊。
11月14日——————進入維也納。
12月2日———————奧斯特裏茨戰役,這是拿破崙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一天
12月26日——————簽訂普萊斯堡和約。
1806年3月30日———————封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

6月5日————————封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
7月12日———————任萊茵同盟保護人。
8月6日————————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解散。
10月1日———————普魯士向拿破崙發出最後通牒。
10月7日———————法軍侵入普魯士和薩克森。
10月14日——————耶拿戰役及奧爾斯塔特會戰。
10月27日——————進入柏林。
11月21日——————頒布柏林敕令,宣布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
12月19日——————進入華沙。
1807年2月8日————————艾勞會戰。
6月14日———————在弗裏德蘭戰役擊敗俄軍。
6月25日~7月9日——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提爾西特會晤。
7月9日————————法、俄、普三國簽訂和約。
8月18日———————封熱羅姆·波拿巴為威斯特法利亞國王。
10月27日——————與西班牙國王簽訂密約。
11月30日——————朱諾率軍佔領裏斯本。
1808年3月24日———————繆拉進入馬德裏。
6月6日————————立約瑟夫·波拿巴為西班牙國王,繆拉為那不勒斯國王。
7月22日———————杜邦在拜蘭向西班牙遊擊隊投降。
8月1日————————威靈頓率英軍在葡萄牙登入。
9月27日~10月14日-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愛爾福特會晤。
11月5日———————去西班牙督戰。
12月4日———————進入馬德裏。
1809年1月24日———————離開西班牙回巴黎。
4月9日————————奧軍進入巴伐利亞。
5月13日———————進入維也納。
5月22日———————埃斯林會戰。
7月5日~6日—————瓦格拉姆戰役。

7月7日————————軟禁羅馬教皇。
10月14日——————法奧兩國簽訂肖恩布魯恩和約。
12月14日——————宣布與約瑟芬離婚。
1810年4月2日————————同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絲結婚。
7月9日————————宣布荷蘭並入法國。
8月21日———————貝爾納多特元帥被立為瑞典王儲。
1811年3月20日———————其子羅馬王波拿巴(拿破崙二世)誕生。
12月4日———————開始準備征俄戰爭。
1812年2月24日———————法普兩國締結同盟。
3月14日———————法奧兩國締結同盟。
4月27日———————沙皇以最後通牒要求法軍退出普魯士。
6月22日———————向俄國宣戰。
6月24日———————法軍越過涅曼河。
6月28日—————進入維爾納。
7月22日————威靈頓在西班牙擊敗馬爾蒙。
8月18日————進入斯摩棱斯克。
9月5日~7日————博羅迪諾戰役。
9月14日———————進入莫斯科。
10月19日——————撤出莫斯科。
10月23日——————巴黎發生馬萊政變。
11月28日——————法軍渡過別列津納河。
12月5日———————離開大軍回國。
12月13日——————法軍渡過涅曼河。
12月18日——————抵達巴黎。
1813年3月16日———————普魯士對法國宣戰。
5月2日————————呂岑會戰。
5月20日———————包岑會戰。
6月4日————————與聯軍簽訂停戰協定。
6月21日————威靈頓在西班牙維多利亞擊敗法軍。
7月4日~8月10日——布拉格會議。
8月12日————奧地利向法國宣戰。
8月17日———————戰端再起。
8月26日———————德累斯頓戰役。法軍勝利
10月16日~19日——萊比錫戰役,拿破崙失利。
11月2日————從萊比錫退到梅因茲。
1814年1月11日————那不勒斯國王繆拉與奧國單獨媾和。
1月25日————離開巴黎前往夏龍指揮軍隊。
1月27日————在聖迪埃擊敗普將約克。
1月29日————在布裏埃納打敗布呂歇爾。
2月10日————在尚波貝爾全殲奧爾蘇費耶夫的俄國師。
2月12日————在蒙米賴擊敗薩肯軍。
2月14日————在沃尚擊敗布呂歇爾軍。
2月18日————在蒙特羅擊敗施瓦岑貝格軍。
3月31日————反法聯軍進入巴黎。
4月2日————元老院宣布拿破崙退位。
4月6日————拿破崙宣布退位。
4月11日———簽訂楓丹白露條約。
4月20日———————在楓丹白露告別近衛軍。
4月26日———————路易十八宣布即位。
5月3日————————路易十八進入巴黎。
5月4日————————拿破崙抵達厄爾巴島。
5月29日———————前妻約瑟芬去世。
5月30日———————第一次巴黎和約。
11月1日———————維也納會議召開。
1815年2月26日———————逃離厄爾巴島。
3月1日————————在儒昂港登入。
3月20日———————進入巴黎,開始百日統治。
4月4日————————威靈頓從維也納到布魯塞爾。
4月23日———————頒布帝國憲法補充條款。
6月12日———————離開巴黎前往比利時前線。
6月16日———————林尼戰役。
6月18日———————滑鐵盧戰役。
6月21日———————返回巴黎。
6月22日———————結束“百日”政權,第二次退位。
7月7日————————反法聯軍進入巴黎。
7月8日————————路易十八第二次即位。
10月16日——————拿破崙到達聖赫勒拿島。
11月20日——————第二次巴黎和約,成立四國同盟。
1821年5月5日————————在聖赫勒拿島因砒霜中毒而死。
1840年12月15日——————遺體運回巴黎並按其遺囑葬于塞納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