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
日本攝影記者芥川(林子祥飾)三年後重返剛剛解放的越南採訪,遍地的生機令他心生歡喜,但當他無意間走進城市的另一隅結識當地女孩琴娘(馬斯晨飾)後,方知之前所見不過是越共政府特意為他這樣的外國記者安排的粉飾太平的假像。在琴娘並非刻意的"導遊"下,越南平民百姓正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悲慘生活逐漸被芥川盡收眼底。琴娘一家人、戰後唯一留下來的某酒吧的老板娘(繆騫人飾)及她的正想方設法逃離越南的情人祖明(劉德華飾)等人的被越共任意踐踏的自尊強烈地觸動著芥川敏感善良的心,盡管他並無徹底改變他們命運的能力,卻仍是盡力給予幫助 。
![]() | ![]()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以上資料參考 ]
角色介紹
![]() | 芥川汐見 | 林子祥 日本左派記者。曾搶先報導過越共統一越南的新聞,往統一後的越南峴港採訪,最初從安排的行程見到幸福的越南人。後來認識峴港當地人阮琴娘及其弟,發現一般人經濟生活非常困苦,卻仍不欲往集體農場(新經濟區)。而很多與前南越政府有關系的人,都生活在恐懼之中。芥川在"雞場"(刑場)拍攝琴娘收屍時認識從集體農場回蜆港的祖明,後來到他的農場,看見實際的情況。最後阮琴娘的母親因賣淫被共產黨幹部迫死,芥川安排阮琴娘及其幼弟乘難民船離開越南。 |
![]() | 祖明 | 劉德華 原來是美軍的翻譯,統一後被送到集體農場。因為想籌錢與其友乘船離開越南,短暫回到峴港。與芥川一起回到農場後,被派往地雷區掘地雷,等待機會離開。上船後,難民船被軍方截停,被打死。 |
![]() | 琴娘 | 馬斯晨 峴港當地少女。父親是陣亡的南越政府軍軍人,有兩個弟弟。母親被迫賣淫養活一家。二弟拾荒時撿到手榴彈被炸死。其母被共產黨幹部迫死後,幹部表示會把琴娘「優先送到新經濟區」。最後與三弟成功乘坐難民船離開越南。 |
![]() | 夫人 | 繆賽人 峴港唯一剩下酒吧的過氣老鴇,得到當地某些人保護仍然生存營業。夫人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中國人,做過法國人的情婦,開酒吧時做美國人的生意。在統一以後在共產黨的鼻息下生存。祖明是夫人的男友。 |
[以上資料參考 ]
獲獎記錄
年份 | 名稱 | 得獎者/影片 | 得獎/提名 |
---|---|---|---|
1983年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 投奔怒海 | 獲獎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 許鞍華 | 獲獎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 邱剛健 | 獲獎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 | 區丁平 | 獲獎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 | 馬斯晨 | 獲獎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 林子祥 | 提名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 繆騫人 | 提名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 馬斯晨 | 提名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 | 黃宗基 | 提名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輯 | 健健 | 提名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樂 | 羅永暉 | 提名 | |
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 | 劉德華 | 提名 |
[以上資料參考 ]
影片評價
許鞍華因本片登上導演事業的最高峰,本片也成為香港新浪潮的經典力作。 (時光網評)本片突破了通常香港電影的格局套路,浸潤著濃重的家國情懷,政治隱喻明顯,寫實意味突出,氣氛陰鬱蒼涼,雖是描劃異鄉的政治民生,卻能夠令本土觀者感同身受,其抽絲剝繭式的冷靜手法和充滿刺激的大場面都可圈可點。(搜狐評)

影片以紀實的手法將鏡頭視角對準一個嚴肅的主題,對越南戰後新經濟區的慘狀給予了寫實性描述,以新聞記者的視覺和新聞報道的態度,對整個大環境的蕭條敗落致以無情的懷疑與批判。(網易評)
發行信息
上映時間 | 地區 | 參考資料 |
---|---|---|
1982年10月13日 | 中國香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