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戴勝共有9個亞種。頭頂具鳳冠狀羽冠;嘴形細長,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以蟲類為食,在樹上的洞內做窩。性活潑,喜開闊潮濕地面,長長的嘴在地面翻動尋找食物。有警情時冠羽立起,起飛後松懈下來。每年5、6月份繁殖,選擇天然樹洞和啄木鳥鑿空的蛀樹孔裏營巢產卵,有時也建窩在岩石縫隙、堤岸窪坑、斷牆殘垣的窟窿中。每窩產卵5~9枚。主要分布在歐洲、亞洲和北非地區,在中國有廣泛分布。是以色列國鳥。

外形特征
戴勝依不同亞種體長26~28釐米,翼展42~46釐米,體重55~80克。頭、頸、胸淡棕傈色。羽冠色略深且各羽具黑端,在後面的羽黑端前更具白斑。胸部還沾淡葡萄酒色;上背和翼上小覆羽轉為棕褐色;下背和肩羽黑褐色而雜以棕白色的羽端和羽緣;上、下背問有黑色、棕白色、黑褐色三道帶斑及一道不完整的白色帶斑,並連成的寬頻向兩側圍繞至翼彎下方;腰白色;尾上覆羽基部白色,端部黑色,部分羽端緣白色;尾羽黑色,各羽中部向兩側至近端部有一白斑相連成一弧形橫帶。翼外側黑色、向內轉為黑褐色,中、大覆羽具棕白色近端橫斑,初級飛羽(除第1枚外)近端處具一列白色橫斑,次級飛羽有4列白色橫斑,三級飛羽雜以棕白色斜紋和羽緣。腹及兩脅由淡葡萄棕轉為白色,並雜有褐色縱紋,至尾下覆羽全為白色。虹膜褐至紅褐色;嘴黑色,基部呈淡鉛紫色;腳鉛黑色。
幼鳥上體色較蒼淡、下體較呈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53~81g,♀55~90g;體長♂266~312mm,♀245~300mm;嘴峰♂47~59mm,♀43~56mm;翅♂140~158mm,♀136~157mm;尾♂95~124mm,♀90~110mm;跗跖♂18~27mm,♀20~25mm (普通亞種)。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冬季主要在山腳平原等低海拔地方,夏季可上到3000米的高海拔地區。常見單獨或成對分散于山區或平原的開闊地、耕地、果園等地面覓食,受驚時,或飛至附近的小樹上,或飛至不遠的小山坡某一岩石上。
生活習性
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地面上慢步行走,邊走邊覓食,受驚時飛上樹枝或飛一段距離後又落地,飛行時兩翅扇動緩慢,成一起一伏的波浪式前進。停歇或在地上覓食時,羽冠張開,形如一把扇,遇驚後則立即收貼于頭上。性情較為馴善,不太怕人。鳴聲似'撲-撲-撲',粗壯而低沉。鳴叫時冠羽聳起,旋又伏下,隨著叫聲,羽冠一起一伏,鳴叫時喉頸部伸長而鼓起,頭前伸,並一邊行走一邊不斷點頭。
主要以襀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鱗翅目的昆蟲和幼蟲,如蝗蟲、螻蛄、石蠅、金龜子、蟲、跳蝻、蛾類和蝶類幼蟲及成蟲為食,也吃蠕蟲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覓食多在林緣草地上或耕地中,常常把長長的嘴插入土中取食。
分布範圍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南,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劄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剛果,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中國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來西亞,馬裏,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利亞,南非,蘇丹南部,西班牙,斯裏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幹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茲別克,越南,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汶萊,維德角,法羅群島,芬蘭,冰島,印度尼西亞,愛爾蘭,日本,馬爾地夫,北馬裏亞納群島,挪威,菲律賓,塞席爾群島,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英國,美國。

繁殖方式
繁殖期雄鳥間常為保護領地而格鬥;格鬥時雙方互相逼近,先是高聳著羽冠、嘴盡量向下伸地對峙著,突然間互相咬著嘴尖,拔河似的拉成直線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接著二者相連著一同拍翼墜下脫開,在地上繼續互相沖擊,直至一方退讓為止。
繁殖期4~6月。成對營巢繁殖。有時亦見有雄鳥間的爭雌現象。雌鳥在一旁觀望,最後和勝者結合成對。通常營巢于林緣或林中道路兩邊天然樹洞中或啄木鳥的棄洞中。洞口大小直徑隨環境而有較大變化,在缺少樹洞的山腳農田地區,也在廢棄房屋牆壁洞和懸崖岩壁縫隙間營巢,甚至有在地上幹樹枝堆下產卵的。巢由植物莖葉構成,有時雜有植物根、羽毛和毛發。
一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通常6~8枚,偶爾少至5枚,多至9枚,甚至有多到12枚的。卵為長卵圓形,顏色為淺鴨蛋青色或淡灰褐色。雌鳥產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8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剛孵出時體重僅3.5g,體長45mm,全身肉紅色,僅頭頂、背中線、股溝、肩和尾有白色絨羽。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經過親鳥26~29天的喂養,雛鳥即可飛翔和離巢。由于雛鳥的糞便親鳥不處理,加之雌鳥在孵卵期間又從尾部腺體中排出一種黑棕色的油狀液體,弄得巢很髒很臭,故戴勝又有'臭姑姑'的俗名。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1. | 戴勝非洲亞種 | Upupa epops africana |
2. | 戴勝南亞亞種 | Upupa epops ceylonensis |
3. | 戴勝指名亞種 | Upupa epops epops |
4. | 戴勝華南亞種 | Upupa epops longirostris |
5. | 戴勝埃及亞種 | Upupa epops major |
6. | 戴勝馬島亞種 | Upupa epops marginata |
7. | 戴勝普通亞種 | Upupa epops saturata |
8. | 戴勝塞內加爾亞種 | Upupa epops senegalensis |
9. | 戴勝東非亞種 | Upupa epops waibeli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很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裏,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註:戴勝圖冊網址
飼養方法
飼養的籠子可用大的鐵絲籠或竹籠飼養,裏面需要食罐2個、水罐1個,水罐要深而寬大,以便飲水。
新掏來的雛鳥,用生肉末、黃豆粉以及少量骨粉加水攪拌喂給,雛鳥長得很快,很快就能適應人工環境,並成年後可以攝食少量的人工顆粒飼料。
新捕獲的成年戴勝,可以用面包蟲誘食,吃蟲後將面包蟲與人工飼料拌在一起,然後慢慢減少昆蟲,以人工飼料代替,並每天喂食1-3條面包蟲,飼料配置方法為:黃豆粉100克、熟雞蛋1個、鮮肉末50克、菜葉少量加水攪拌均勻喂給。
戴勝喜歡水浴,每周水浴1-2次,並1-2天刷洗一次籠底的托糞板,並清洗食罐和水罐以及更換新鮮的飲水,冬季飼養室溫以12-18℃為宜。
相關文化
戴勝鳥的外形極其獨特,頭頂五彩羽毛,尖長細窄的小嘴,錯落有致的羽紋、機警耿直的稟性,忠貞不渝的習性,使得它自古以來就成為了宗教和傳說中的象征物之一。 在中國,戴勝鳥象征著祥和、美滿、快樂。中國古代有許多贊美戴勝鳥的詩。
詩詞
《題戴勝》唐·賈島
星點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能傳世上春訊息,若到蓬山莫放歸。
《戴勝》元·僧守仁
青林暖雨飽桑蟲,勝雨離披濕翠紅。亦有春思禁不得,舜花枝抗訴春風。
錢幣
《戴勝鳥》彩色一盎司銀幣又稱作《中國珍禽》彩色銀幣。它是中國金幣總公司發行的單枚套彩色銀幣,是中國金幣總公司于2000年新春佳節期間推出的,寓意"千年伊始,戴勝如意"的一個非常吉祥、寓意深刻的彩色紀念銀幣。
戴勝鳥常見于溫暖幹燥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南歐、非洲、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四季如春的雲南地區也時常能看到它的身影。戴勝鳥的外形極其獨特,頭頂五彩羽毛,尖長細窄的小嘴,錯落有致的羽紋、機警耿直的稟性,忠貞不渝的習性,使得它自古以來就成為了宗教和傳說中的象征物之一。
神話人物-西王母
戴勝,戴著叫"勝"的首飾。借指西王母。《山海經·西山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郭璞註:"勝,玉勝也。"後以"戴勝"借指西王母。《文選·思玄賦》(張衡):"戴勝愁其既歡兮,又消餘之行遲。"李善註:"戴勝,謂西王母也。
國鳥
2008年05月29日,以色列總統希蒙·佩雷斯在耶路撒冷宣布戴勝鳥為以色列的國鳥。這次活動是作為以色列建國60周年大慶的部分內容之一,由以色列保護自然協會發起,旨在引起國人對鳥類保護的關註。據統計,有15萬以色列人對10種當地候選鳥進行了投票。公眾的投票意見佔75%,由以色列的詩人,政客及學術代表組成的專家小組的意見佔25%。戴勝鳥獲選原因是它美麗、盡職盡責,能照顧好自己的後代。
![]() | ![]() |
郵票
美麗的戴勝還在中國郵電部門1982年發行的益鳥郵票露過一面,另外在《山海經》和《古羅馬神話故事》裏還都有它身影。
由于過量伐木和人為捕殺,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已經很難見到戴勝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