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5年前發生了奪取多名女子性命的連環殺人案,犯人卻始終逍遙法外,直到訴訟有效期截止當天,一名受害者家屬在負責該案件的刑警面前跳樓自殺。為此,警探崔向久一直耿耿于懷,不能原諒自己的無能,並在臉上留下慘不忍睹的傷痕,以懲罰自己的無所作為

2年後,自稱該連環殺人案凶手的李鬥石以《我是殺人犯》為名出版了自傳,旋即成為暢銷書。樣貌英俊、談吐得體的李鬥石成為偶像級的人物,受到大眾的高度關註。這同時也引起了崔向久的註意,他甚至參加電視直播節目,與李鬥石面對面辯論,企圖揭穿對方的騙局。崔向久始終認為這個名叫李鬥石的男人不過是想通過冒充殺人犯而出名。隨著進一步剝繭抽絲,崔警探漸漸接近真相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崔向久 | 鄭在泳 | ---- |
李鬥石 | 樸施厚 | ---- |
ji Jo | 曹恩智 | ---- |
hwan Jo | 趙達煥 | ---- |
a Min | 閔智雅 | ---- |
職員表
導演 | 鄭秉吉Byoung-gil Jung |
編劇 | 鄭秉吉 Byoung-gil Jung |
攝影 | 金基泰 Gi-tae Kim |
角色介紹
![]() | 崔向久 | 鄭在泳 警探崔向久,因15年前一件未能破獲的案件久久無法釋懷。為此,警探崔向久一直耿耿于懷,不能原諒自己的無能,並在臉上留下慘不忍睹的傷痕,以懲罰自己的無所作為。15年後,當大家以為慘劇帶來的陰影即將消散之時,一本名為《我是殺人犯》的書的出版讓向久調查這本書的作者,與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貓鼠之爭。 |
![]() | 李鬥石 | 樸施厚 一名極其惡劣的女子連環凶殺案罪犯,15年前巧妙的躲過了正義的天羅地網。15年後在訴訟有效期過了之後,出版了一本名為《我是殺人犯》的書,隨後因為此書的暢銷,使樣貌英俊、談吐得體的他成為偶像級的人物,受到大眾的高度關註。因此也引來了警探崔向久的調查。 |
幕後花絮
- 李鬥石的原型是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他借殺人自傳成為暢銷小說家。
- 片中有一場戲是"李鬥石"出席自己新書的簽售會,現場雲集著他的支持者和反對者。而這些民眾演員由樸施厚本人的百餘冬粉擔綱演出。盡管是熬夜拍攝,且當天的氣溫也很低,但是冬粉們還不離不棄地陪著偶像一遍遍拍攝,直至OK。
- 為了完成第一場動作戲,劇組動用了包括人工降雨、照明等在內的四台起重機。
- 拍攝時曾有明確的鏡頭表現"李鬥石"即是凶手,但影片在剪輯時刪去了這個場面。
- 影片中的追車場面是在安山湖水公園旁的公路上拍攝的。
- 影片拍攝期間在高陽市趕上了罕見的暴雪。
- 樸施厚在發布會上透露,一度因為片場使用冰水,而想放棄拍攝。
- 樸施厚語帶委屈地"控訴"自己為拍攝片中一場裸上身遊泳的戲份,"連水都沒敢喝"的慘狀。
獲獎記錄
屆次 | 獎項 | 獲獎人 |
---|---|---|
2013年第49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 | 最佳電影劇本獎(獲獎) | 鄭秉吉 |
2013年第50屆大鍾獎 | 最佳新人導演獎(獲獎) | 鄭秉吉 |
最佳新人男演員獎(提名) | 樸施厚 | |
最佳攝影獎(提名) | 金基泰 | |
最佳剪輯獎(提名) | 南娜詠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影片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出版殺人自傳成為暢銷作家的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這個食人魔後來亦是搖身一變從變態凶手變身公眾偶像。影片將這個變態微妙且荒唐的心態剝得淋漓盡致,讓許多人都看到他的內心已經墮落到了何種程度。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我是殺人犯》是韓國新人導演鄭秉吉另一種犀利的嘗試,這部給出了謎面的電影,以震撼且血腥的謎底在觀眾心上重重一擊。既能讓隻追求視覺感官刺激的觀眾滿意,又能挖掘其中深意。一方面以過了追捕時效的"殺人犯"重出江湖,改頭換面成為熱門公眾人物的噱頭釣起了我們的胃口;另一方面,警察最不願回溯的往事仍在不停翻滾,他該如何應對逍遙法外的仇人,成了該片最大的謎團。這場殘酷的"復仇"由于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看似明朗的情節,卻是暗流洶涌,不停推翻你先前的觀影認知,尤其到後半部分真相揭開的瞬間,被騙了一個多小時的觀眾才會徹底恍悟。也許有聰明人在觀看間中已猜到這樁懸案設下的詭計,但是在這部情節頻頻轉彎,充分滿足觀賞性的作品深處,卻仍然隱藏著一顆尖銳的靈魂。《我是殺人犯》中表現的社會形態的荒誕模式,系直接導致人性扭曲的關鍵因素。影片借用偶像男演員樸施厚完美的外形,塑造了一個優雅迷人的"惡魔",他的存在宛若"照妖鏡"一般,照出了人性深處冷血、虛榮、追求外在,乃至喪心病狂的一面,對于劣根性的闡述也許會讓許多人在觀看境中"中槍",這才是電影真正要達到的向病態社會復仇的目的。(人民網評 )

負面評價
影片的最大看點是高難度的動作戲。尤其,掛著李鬥錫奔跑的賽車競賽場面,讓人記憶深刻。牽引整個故事發展的脈絡,卻有些不足且粗糙。雖然也有反轉的關鍵性劇情,卻未能達到給電影帶來畫龍點睛的作用。主人公展開報復的方式,並沒有深入人心,倆人大打出手的動作戲也未能讓觀眾體會到快感。而這可能就是導致與津津有味的中後半部相比,前半部分牽引故事情節讓人乏味的原因,結局也讓人覺得是在畫蛇添足。以重現為前提開始的影片再次回到原點的結局,是電影《我是殺人犯》和《殺人回憶》之間,脫離軌道的決定性因素。被認為是製作費用和時間上的問題,導致的不自然CG特效也是美中不足的一點。(新浪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