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關于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吞並蜀國、巴國。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龜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
公元前106年。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為庸部,蜀郡為導江,治臨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東漢時仍為蜀郡。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從原廣漢郡雒縣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
成都在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漢室宗親劉備在軍閥混戰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蜀漢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漢懷帝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晉武帝改蜀郡為成都國,不久恢復稱呼。公元304年,李雄在成都建國“大成”,史稱“成漢”。公元347年,成漢被東晉桓溫所滅,歷5主,共43年。
南朝宋、齊以後,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內史治少城。公元348年至354年,東晉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書《華陽國志》。後周置益州總管府。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次年,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605年),府廢,隋煬帝復改益州為蜀郡。
唐朝復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總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為都督府。龍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寶初年(742年),復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駐蹕,升成都府,作為南京,改成都守為尹。時又分劍南為東西兩川,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罷京,而成都府依然不變。
唐朝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城市之一(長安、洛陽、揚州、成都),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訶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術文物,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五代時期。王建割據“三川”,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王建勵精圖治,使蜀中經濟文化恢復了往日的繁榮。晚年漸為昏庸。幼子王衍即位僅7年,925年後唐庄宗派郭崇韜伐蜀,前蜀後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後唐任命孟知祥為西川節度副使,後唐衰敗後,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歲襲位,頗有作為,統治30年,後好大喜功,盲目出兵關中,增加百姓負擔,導致國力衰微,965年為宋所滅。孟上表請降,當年暴卒于開封。
後蜀後主孟昶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豐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後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後蜀趙崇祚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成都府降為益州。端拱初年(988年),復曰成都府,成都為西川節度使、成都府路的治地。淳化五年(994年),降為益州。嘉佑五年(1053年),復為成都府。
宋朝時期,成都經濟異常發達,是全國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以錦綉為例,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朝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于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南宋寶佑五年(1257年),蒙元軍攻佔成都。蒙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屬四川行省。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國,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軍攻滅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國政權,在成都設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設在成都,今人稱其為“皇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率軍攻入成都,自立為帝,國號大西,稱成都為西京。清軍入川,四川漢人極力抵抗,戰亂多年,人口大減。滿清康熙年間,滿清朝廷實施“湖廣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漸恢復生氣,省會也又遷回成都。清沿明製,設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簡派四川總督、成都將軍駐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將領翼王石達開率兵入川,攻成都失敗,清軍誘俘之,在成都城內科甲巷將其凌遲處死。
1911年6月,保路運動在成都發起,滿清時期擔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因鎮壓民眾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發民眾起義,這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總爆發,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1911年11月27日,立憲黨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脫離清朝,成立大漢軍政府並擔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漢軍政府改為四川軍政府,軍政府駐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設定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後廢道復省,成都仍為四川省會。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成都成為川西行署區的駐地。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復原各行署、恢復四川省建製後。

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畫單列市之一。
2011年9月2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由青羊區人民西路遷至武侯區錦悅西路。
2013年6月,第12屆財富全球論壇在蓉成功舉辦;同年九月,世界華商大會在成都成功舉辦。
2015年9月,第九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在蓉成功舉辦。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東經102°54′~104°53′和北緯30°05 ′~31°26′之間,全市東西長192公裏,南北寬166公裏,總面積12390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648萬畝。東北與德陽市、東南與資陽市毗鄰,南面與眉山市相連,西南與雅安市、西北與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距東海1600公裏,南海1090公裏,屬內陸地帶。
地形地貌
成都地質悠久,地層出露較全,全市地勢差異顯著,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屬于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間,最高處大邑縣雙河鄉海拔為5364米,相對高度在1000米左右;東部屬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帶,主要由第四系沖擊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開發歷史悠久,墾殖指數高,地勢平坦,海拔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處金堂縣雲台鄉僅海拔387米。 成都市東、西兩個部分之間高差懸殊達4977米。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異顯著,直接造成水、熱等氣候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同,不僅西部山地氣溫、水溫、地溫大大低于東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間還呈現出明顯的不同熱量差異的垂直氣候帶,因而在成都市域範圍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門類齊全,分布又相對集中。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成都市降水豐沛,年均水資源總量為304.72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億立方米,過境水184.17億立方米,基本上能滿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用水的需要。主要特點:一是河網密度大。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條幹流及幾十條支流,河流縱橫,溝渠交錯,河網密度高達1.22公裏/平方公裏;加上馳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庫、塘、堰、渠星羅棋布。2004年有效灌溉面積達34.5萬公頃; 全市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61.5萬千瓦。二是水質優良。成都地處長江流域上遊,河水主要由大氣降水、地下潛流和融雪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峽谷之間,受人為污染極小,因而水質格外優良,絕大部分指標都符合國家地面水二級標準的要求。

土地資源
成都市土地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土地類型多樣。按地貌類型可分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類型可分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黃棕壤等11類;按土地利用現狀類型可分為耕地、園林地、牧草地等8類。二是平原面積比重大,達4971.4平方公裏,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1%,遠遠高于全國佔12%和四川省佔2.54%的水準;丘陵面積佔27.6%,山地面積佔32.3%。三是土地墾殖指數高。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氣候溫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積的比重可達94.2%,全市平均土地墾殖指數達38.22%,其中平原地區高達60%以上,遠遠高于全國10.4%和四川省11.5%的水準。
氣候資源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交接地帶,具有自己特有的氣候資源:一是東西兩部分之間氣候不同。由于成都市東、西高低懸殊,熱量隨海拔高度急增而銳減,所以出現東暖西涼兩種氣候類型並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時間的氣溫可以相差好幾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現出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等多種氣候類型。這種熱量的垂直變化,為成都市發展農業特別是多種經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二是冬濕冷、春早、無霜期較長,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動積溫為4700~5300°C,全年無霜期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現在11月底,終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5°C左右,最低氣溫在0°C以下的天氣集中出現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現在1月中下旬,平均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高1~2°C,提前半個月入春。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際變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為2:1左右。四是光、熱、水基本同季,氣候資源的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五是風速小, 廣大平原、丘陵地區風速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間,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1042~1412小時,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為83.0~94.9千米/平方釐米。
成都極端最低氣溫為-5.9℃,大部分區市縣出現在12月,少部分出現在1月。據成都市氣象局網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風向、風速、降水氣候資料》顯示:成都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成都市常年最多風向是靜風;次多風向:6、7、8月為北風,其餘各月為東北偏北風。
生物資源
成都市地處亞熱帶濕潤地區,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生態環境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僅動、植物資源就有11綱、200科、764屬、3000餘種。其中,種子植物2682種,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銀杏、珙桐、黃心樹、香果樹等;主要脊椎動物237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牛羚等;中葯材860多種,川芎、川鬱金、烏梅、黃連等蜚聲中外。
礦產資源
成都市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一是種類繁多,已探明的有鐵、鈦、釩、銅、鉛、鋅、鋁、金、銀、鍶、稀土等金屬礦產以及鈣芒銷、蛇紋石、石膏、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煤、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資源60多種。二是分布相對集中。全市有大小礦產地400餘處,多屬礦產資源分布相對集中。煤炭探明儲量1.46億噸,主要集中在西部邊沿山區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縣;天然氣探明儲量16.77億立方米,遠景儲量為42.21億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縣、邛崍市、大邑縣、都江堰市和金堂縣一帶;鈣芒硝儲量全國第一,高達98.62億噸,主要集中于新津縣和雙流區;多種金屬礦產資源則相對集中于彭州市。三是共生礦多。
人口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65.3萬人,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30.2萬人,人口自然成長率4.65‰。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4.3%。
2014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5元,比上年成長9.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478元,成長11.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693.2億元,成長10.1%。
2014年末全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7.5萬人,其中參保職工401.7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88.4萬人,其中參保職工442.2萬人。征地農民參加養老醫療保險人數120.1萬人。
成都是一個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內除漢族外,有54個少數民族成份。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成都市少數民族人口為60538人,還有大量的暫住和流動少數民族同胞。人數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壯族、朝鮮族等十個民族。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3920686人,佔99.1%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26939人,佔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36個百分點。
政治
交通
公路
2014年末公路總裏程22789公裏,其中高速公路677公裏。全年新改建公路2354公裏。年末全市機動車擁有量385.7萬輛,比上年末成長13.9%;其中私人擁有汽車266.7萬輛,成長22.3%。
成都市主城區設有13個客運中心:成都十陵客運中心、成都東站客運中心、成都機場客運中心、成都城東客運中心、成都城北客運中心、成都北門客運中心、成都茶店子客運中心、成都石羊場客運中心、成都昭覺寺客運中心、成都五桂橋客運中心、成都五塊石客運中心、成都商貿城客運中心、成都新南門客運中心。
鐵路
成渝線、寶成線、成昆線、達成線、遂成線5條電氣化鐵路幹線在成都交匯。市域鐵路成灌線、離堆線、成綿樂鐵路客運專線通車運營。成蘭鐵路、西成高鐵、成貴高鐵、成蒲高鐵、成昆鐵路擴能改造等均在建設之中。成康鐵路、成格鐵路、西成鐵路均已納入規劃。
成都站是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也是成都鐵路局直屬最大的特等站,1952年7月1日正式投入運營。成都站設在成都市金牛區,毗鄰成都鐵路局,設有到發線18條,建築面積超過160000㎡。成都站有可直達全國各大省會、首府和直轄市的列車,與成都東站、成都南站、成都西站和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共同構成西南綜合交通樞紐的運輸立體化體系。于2013年底啓動擴能改造工程,站場規模將由既有的8台10線擴建為10台18線。
成都東站是成都樞紐中最重要的客運站,是成渝地區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現代化和綜合交通樞紐,站場規模14台26線,主要辦理達成鐵路、遂成鐵路、成綿樂城際鐵路、西成高速鐵路、成貴高鐵等始發終到及樞紐環線等方向的通過客運作業。
成都南站,成都市重要的區域綜合交通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火車南站1號,隸屬成都鐵路局成都站管轄,共有到發線9條、正線2條,車站共有5個站台。
航空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中國第四大航空樞紐(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世界前50大繁忙機場,中國中西部最繁忙樞紐機場,西南地區最重要航空客貨集散地,為民航西南管理局、西南空管局駐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前往拉薩貢嘎國際機場、昌都邦達機場和林芝米林機場等高原機場的最大中轉機場,是中國國際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中國東方航空、西藏航空、祥鵬航空的基地機場。

2015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4200多萬,位居全國第四位,並躋出身界機場遊客吞吐量排名前30位。截至2015年12月,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已開通航線251條,其中國內航線165條,國際(地區)定期航線86條(客運航線45條),通航國內城市192個,國際、地區城市62個。
經國務院批準,2013年9月1日起,成都口岸對45個國家外國人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持有第三國簽證和72小時內確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國(地區)的聯程機票,可以在不持有中國簽證的情況下,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入境和出境,在成都市行政區劃內停留72小時。成都機場口岸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口岸。
公交
成都公交大部分為無人售票空調公交,單程通票2元/人;少數由主城區開往郊縣的公交線路為有人售票公交,票價大多為2元/人~3元/人。所有全程在中心城區運行的公車及部分由中心城區開往郊縣的可以使用“天府通”公交IC卡,全程在中心城區運行的公車可刷次數和電子錢包,其中刷次數打5折,且在2小時內可免費換乘三次,但電子錢包僅打9折,且不享受免費換乘政策。另外,電子錢包還可用于乘坐捷運和主城區計程車。還可在紅旗連鎖超市購買商品。
捷運
線名 | 全長 | 運營狀態 | 起訖站 | ||||
---|---|---|---|---|---|---|---|
42.41km | 1、2運營,3在建 | 賴家店-天府新站 | |||||
41.8km | 全線運營 | 犀浦-龍泉驛 | |||||
53.75km | 1在建,2、3待建 | 成都醫學院-雙流西站 | |||||
41.3km | 1運營,2在建 | 萬盛-西河 | |||||
成都捷運5號線 | 49km | 1、2在建 | 商貿城北-回龍路 | ||||
成都捷運6號線 | 47.4km | 1、2待建 | 望叢祠-觀東路 | ||||
成都捷運7號線 | 38.8km | 在建 | 內環線 | ||||
成都捷運8號線 | 36.1km(1) | 1規劃 | 長城路-十裏店 | ||||
成都捷運9號線 | 23.1km(1) | 1規劃 | 金融中心東-兩河森林公園(遠期為外環) | ||||
成都捷運10號線 | 37.6km | 1在建,2規劃 | 太平園-新津太平 | ||||
成都捷運11號線 | 20.7km(1) | 1規劃 | 觀東路-回龍路西 | ||||
成都捷運17號線 | 25.7km(1) | 1規劃 | 機投鎮-易園 | ||||
成都捷運18號線 | 61.78 | 1、2待建 | 火車南站-天府國際機場 |
註:以上數位1、2代表期數。
經濟
綜合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056.6億元,居副省級市第四位(僅次于廣州、深圳、武漢),比上年成長8.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0.8億元,成長3.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561.1億元,成長9.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24.7億元,成長8.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70019元,成長8.0%。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025.2億元,比上年成長14.1%;其中稅收收入774.9億元,成長16.4%。全年公共財政支出1340.0億元,成長15.3%。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4.3萬人,其中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實現再就業7.2萬人,“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1.9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新增9.1萬人。農村勞動力勞務輸出人數為216.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7%。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CPI)比上年上漲1.3%。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2.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0.4%,煙酒類下降1.4%,衣著類上漲0.2%,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2%,居住類上漲1.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5%。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上漲0.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下降0.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IPI)下降0.9%。
2014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58.4億美元,比上年成長10.4%。其中,出口總額338.2億美元,成長6.1%;進口總額220.3億美元,成長17.8%。一般貿易出口額105.3億美元,下降3.4%;機電產品出口額247.3億美元,成長7.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196.2億美元,成長10.6%。對歐盟出口額61.5億美元,成長12.5%;對美國出口額81.5億美元,成長8.6%;對日本出口額13.7億美元,成長21.7%;對中國香港地區出口額47.5億美元,成長30.4%。新批準外商投資項目226個,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65個。外商投資實際到位87.6億美元,成長0.1%。
第一產業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國時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自秦代以來,成都便成為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直至近代之前,是發達的農業造就了成都經濟的繁榮。成都下轄的溫江與郫縣由于土地十分肥沃,又處于都江堰的直接下遊,是糧倉中的糧倉,有“金溫江、銀郫縣”之稱。
成都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蔬菜水果和中葯材基地之一,龍泉驛區和金堂縣都是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溫江區和錦江區三聖鄉等地的花卉種植也漸成規模。2005年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已使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下降,2006年成都農業產值佔GDP比重僅為7.0%。2009年,成都市糧食總產量達到278.9萬噸,成長1.6%;油菜籽產量達23.4萬噸,成長12.4%。
2014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613.0億元,比上年成長3.7%。其中,種植業331.4億元,成長5.2%;牧業237.1億元,成長1.2%。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0.0萬公頃,比上年減少5.9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8.3萬公頃,減少1.5萬公頃。糧食總產量237.1萬噸,比上年下降2.5%;油料總產量27.3萬噸,成長1.9%;肉類總產量69.2萬噸,成長0.8%。
年末年產值或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有182個,比上年末增加36個;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面為82.0%。建成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55個,標準化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263個。年末,已識別各類安全優質農產品1175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識別52個。
全年農村用電量31.7億千瓦時,比上年下降2.3%;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66.0萬千瓦,成長6.9%;農用大中型耕耘機11182台,小型耕耘機26097台。
第二產業
1950年代初,成都成為全國重點建設的三個電子工業基地之一,在城市東郊陸續興建了一批軍工企業,這也是成都最早的現代化工業。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在成都興建了一大批大型國有企業,徹底改變了成都以農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奠定了成都工業經濟的基礎。
成都工業以電子信息、醫葯、航空航天、食品及煙草為主,而且大力發展冶金、建材、化工、機械及汽車產業。成都民營和三資企業發展迅速,佔工業增加值比重不斷上升。成都共擁有3個國家級開發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2009年,成都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01.8億元,成長17.7%。
自2010年以來,成都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較快,已逐漸成為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中心之一。摩托羅拉、愛立信、思科、諾基亞、阿爾卡特、西門子、SAP、甲骨文、聯想、盛大、騰訊、華為、中興等國內外知名公司都在成都設有研發中心。英特爾、中芯國際等公司也已在成都投資設廠。
2014年成都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855.4億元,比上年成長1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成長12.2%。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成長7.7%,重工業增加值成長14.4%。規上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98.5%。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機械產業、汽車產業、石化產業、食品飲料及煙草產業、冶金產業、建材產業、輕工行業八大特色優勢產業完成增加值比上年成長13.2%。其中,石化產業增加值同比成長84.2%,高居各產業之首。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9.5%,總資產貢獻率15.5%。實現利潤557.5億元,下降6.3%;實現利稅1198.9億元,成長0.3%;企業虧損面14.1%。
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05.6億元,比上年成長1.9%。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3873.4億元,竣工產值1499.6億元,施工面積22463.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871.0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成都自古便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金融和商貿重鎮,近年來成長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商業最繁榮的城市之一。隨著中國內地金融市場的開放,成都也成為了外資銀行進軍中國中西部的首要城市,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華僑銀行、東亞銀行、南洋商業銀行、大華銀行、摩根大通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荷蘭銀行、德意志銀行、星展銀行和恆生銀行等16家外資銀行已在成都設立分行,外資保險17家,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法國巴黎銀行(BNP)(中國)有限公司在成都設有代表處。在地銀行有成都銀行和成都農商銀行。
成都商業綜合體數量居全國第一,在建購物中心面積居全球第二。截至2015年6月,在蓉的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達到268家,其中境外500強企業達199家。市區的核心商圈有春熙路商圈、鹽市口商圈和騾馬市商圈,區域商圈有紅牌樓商圈、雙楠商圈、城南商圈、老會展中心商圈、西大街商圈、光華商圈和建設路商圈等。另外,成都還有寬窄巷子、琴台路、錦裏、文殊坊等民俗文化風情街,科華北路、一品天下、錦華路萬達廣場、雙楠路等飲食聚集區,以及送仙橋古玩市場、跳傘塔-磨子橋電子產品市場等專業性較強的商圈。
201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3.26億元,比上年成長12.0%。從行業看,商品零售額3924.5億元,成長12.6%;餐費收入544.4億元,成長7.4%。從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4293.8億元,成長10.9%;鄉村實現零售額175.1億元,成長47.3%。
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比上年成長7.7%,石油及製品類成長1.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成長2.4%,化妝品類成長13.9%,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3.2%,通訊器材類成長7.3%,家具類成長20.5%,汽車類成長15.6%。年末,年成交額上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有47個,比上年增加5個;全年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2032.3億元,比上年成長27.5%。其中,上10億元的市場有30個。
社會事業
科技
2007年11月21日,國家智慧產權局正式將全國第一個“國家智慧產權工作示範城市”稱號授予成都市。2014年,成都市專利申請、發明專利申請的數量分別為2012年的1.73倍和2.56倍,居副省級城市2位和4位,中西部城市第一,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到10.3件;截止2014年底,全市累計有效註冊商標達14.7萬件,其中中國馳名商標98件,四川省著名商標559件,佔全省40.9%,成都市著名商標604件,保持中西部城市領先優勢。此外,成都市軟體及其他作品著作權超過1萬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達到38個,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

2014全年組織實施科技計畫項目3058項,年內新上科技項目2178項,其中國家級173項,省級705項。科技項目投入資金10.2億元,完成科技攻關460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19家。共申請專利64975件,其中發明22096件,實用新型20059件。專利授權31935件,其中發明4021件,實用新型14612件。
衛生
2014年末,成都市擁有衛生機構819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46個,疾控預防控製中心22個,婦幼保健院21個。各類衛生機構床位數10.8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0.1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2.8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8萬人,註冊護師、護士5.5萬人;全年總診療10928萬人次。全年無償獻血31.4萬單位。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 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 |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 |
成都大學附屬醫院 | 成都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 | 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 四川省骨科醫院 |
四川省人民醫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二醫院 | 四川成都363醫院 | 四川腫瘤醫院 |
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 |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 (西南交通大學附屬醫院) | 成都軍區總醫院 (西南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院) |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 |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 | 成都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 |
文化
2014年末成都市有博物館33個,文化館(民眾藝術館)22個,公共圖書館22個,館藏圖書1952.5萬冊。年末全市擁有廣播電台13座,製作廣播節目16套;擁有電視台13座,製作電視節目22套。年末全市有線電視使用者442.8萬戶,其中數位電視372.4萬戶。檔案館23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20個,向社會開放各類檔案494.2萬卷,全年查詢利用共355.8萬人次。
體育
2014年成都籍運動員共獲得國際和全國性比賽獎牌56枚。其中在國際比賽中獲金牌11枚,銀牌3枚,銅牌4枚;在全國性體育比賽中獲金牌23枚,銀牌7枚,銅牌8枚。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徑3155條,增加363條;全市惠民行動“1+2”農民健身工程1917條,增加190條;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人數510萬人。
2015年9月,成都成功舉辦第九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六屆全國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城市建設
2014年末市轄區建成區面積604.1平方公裏,市轄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5.9%,市轄區鋪裝道路面積12801萬平方米。
教育
綜述
2014年成都市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不包含民辦高校)1778所,各類教育在校生達56.42萬人。在蓉普通高等學校56所(大學部29所;專科27所);2014年末在蓉中專學校84所,在校學生23.1萬人,專任教師1.0萬人;普通中國小校1516所,在校學生132.5萬人,專任教師8.7萬人;幼稚園1945所,在園幼兒42.4萬人,幼稚園園長和專任教師共2.77萬人,幼稚園入園率為98.8%。
基礎教育
2014年,成都市共有國小522所,招生14.20萬人,在校生74.57萬人,國小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100.00%。全市國小專任教師4.03萬人。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100.00%,國小生師比18.49:1。國中學校368所,招生11.64萬人,在校生37.14萬人。全市國中專任教師2.98萬人,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96%,生師比12.45:1。全市中等教育(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共有學校213所,招生15.00萬人,在校學生43.65萬人。全市普通高中129所,招生6.52萬人,在校生20.59萬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65萬人,生師比12.47:1,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10%。
類別 | 學校名稱 | ||
---|---|---|---|
公辦國小 | |||
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國小 | |||
成都龍舟路國小 | |||
民辦國小 | 成都市龍江路國小(南區) | ||
公辦國中 | 成都七中育才學校 | 成都石室聯合中學 | 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 |
民辦國中 | 成都外國語學校 | 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 | 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 |
成都西川中學 | |||
公辦高中 | 成都七中 | 石室中學 | 樹德中學 |
列五中學 | 成都市第八中學 | 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
西南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 四川大學附屬中學 | 鹽道街中學 | |
成都西北中學 | 玉林中學 | 成都市第二十中學校 | |
武侯高中 | 成飛中學 | 成都市第十八中學 | |
成都市鐵路中學 | 中和中學 | 彭州中學 | |
溫江中學 | 新都一中 | 龍泉中學 | |
大彎中學 | 郫縣一中 | 雙流中學 | |
棠湖中學 | 新津中學 | 成都高新實驗中學 | |
都江堰中學 | 川化中學 | 郫縣二中 | |
金堂中學 | 大邑中學 | 蒲江中學 | |
邛崍一中 | 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高級中學 | 崇慶中學 | |
民辦高中 | 成都外國語學校 |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 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 |
高等教育
2014年,成都市在蓉普通高等院校56所,教職工71606人,其中專任教師47463人;在校大學生729338人,其中大學部生 433477人。在蓉高等院校中,部屬大學5所(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地方所屬大學51所(其中省教育廳所屬15所,其他部門所屬11所,市屬4所,民辦普通高等院校21所)。在蓉普通高等院校佔地面積共 5175.8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達538.30億元。
成都市屬普通高校4所(成都學院、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成人高校3所(成都廣播電視大學、成都市職工大學、成都工業職工大學)。市屬普通高校教職工3974人,其中專任教師2770人;在校大學生42682人,其中大學部17073人;佔地面積共301.20萬平方米;固定資產達28.02億元。
序號 |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學校屬性 |
---|---|---|---|
1 | 四川大學 | 教育部 | 985工程、211工程、111計畫、2011計畫 |
2 | 985工程、211工程、111計畫、2011計畫 | ||
3 | |||
4 | 985平台、211工程 | ||
5 | 211工程 | ||
6 | 西南民族大學 |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 中央部屬高校 |
7 | 武警警官學院 | 武裝警察部隊總部 | |
8 | 四川省教育廳 | 四川省、國土資源部共建高校、小211工程 | |
9 | |||
10 | 四川省、中國氣象局共建高校、小211工程 | ||
11 | 成都中醫葯大學 | 四川省、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 | |
12 | 成都體育學院 | 四川省、國家體育總局共建高校 | |
13 | 四川師範大學 | 小211工程 | |
14 | 西華大學 | 小211工程 | |
15 | 四川音樂學院 | 中國九大音樂學院之一 | |
16 | 成都學院 | 成都市 | 省市共建、以市為主 |
17 | 成都醫學院 | 四川省教育廳 | 省屬高校 |
18 | |||
19 | |||
20 | |||
21 | 四川傳媒學院 | 民辦高校 | |
22 | 四川工商學院 | ||
23 | 成都東軟學院 | ||
24 | 成都文理學院 | ||
25 |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 ||
26 |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 獨立學院 | |
27 | 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 ||
28 |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 ||
29 | 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 | ||
30 |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 ||
31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
類別 | 序號 | 學校名稱 | 備註 |
---|---|---|---|
公辦專科 | 1 | 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 | 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 |
2 | |||
3 | |||
4 | |||
5 | 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 國家骨幹高職院校 | |
6 |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
7 |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 ||
8 |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 全國大學生滿意度50強高校 | |
9 |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 四川省級示範高職 | |
10 | 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 ||
11 |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 ||
12 | 四川管理職業學院 | ||
13 | 四川商務職業學院 | ||
14 |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 | ||
15 | 四川現代職業學院 | ||
16 | |||
民辦專科 | 17 | ||
18 | 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 | ||
19 | 四川天一學院 | ||
20 |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 | ||
21 | |||
22 | |||
23 |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 ||
24 | 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 | ||
25 | 四川西南航空職業學院 | ||
26 | 四川長江職業學院 | ||
27 |
歷史文化
方言
成都市方言分布情況:青羊區、錦江區、金牛區、武侯區、成華區(由原東城區和金牛區部分地區組成,曾分屬成都、華陽兩縣)、龍泉驛區(從原簡陽縣分出)、青白江區(從原新都縣分出)和金堂縣的大部分地區講西南官話-成渝片;邛崍市、崇州市(原崇慶縣),大邑縣、蒲江縣和新都區(含原新繁縣)、溫江區、都江堰市(原灌縣)、郫縣(含原崇寧縣)、雙流區(含原華陽縣大部)、新津縣的大部分地區講西南官話-灌赤片岷江小片;部分地區講東北官話;錦江區、金牛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等區和各個縣市的少數鄉村講客家語(當地稱土廣東話),以市郊洛帶鎮為中心的周邊十幾個鄉鎮最多;金堂縣少數鄉村講湘語;都江堰市部分地區講羌語。
宗教
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種宗教。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五鬥米教于成都大邑鶴鳴山,為中國道教之始。佛教傳入也很早,東漢末即已傳入成都。伊斯蘭教于明代傳入成都,至今也有600多年歷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別于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和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正式傳入成都。成都現有宗教活動場所178處,共有宗教教職人員1509名。
飲食
川菜,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鬱的地方風味,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

成都著名小吃:雙流老媽兔頭、夫妻肺片、擔擔面、龍抄手、鍾水餃、韓包子、三大炮、賴湯圓、軍屯鍋盔、九尺板鴨等。
工藝
蜀綉,又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總稱。產于四川成都、綿陽等地。蜀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合稱中國四大名綉。據文獻記載,蜀國最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綉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綉,還大量劫掠蜀綉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
蜀錦,成都所出產的錦類絲織品,起源于戰國時期,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蜀錦織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蜀錦因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有中國四大名錦之首的美譽。因為漢朝時成都蜀錦織造業便已經十分發達,朝廷在成都設有專管織錦的官員,因此成都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蜀錦效果,給人以一種輕快而舒適的韻。
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類 | 遺產名稱 | 所屬單位 |
---|---|---|
民間文學 | 新津燈謎 | 新津縣 |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故事 | 邛崍市 | |
望娘灘傳說 | 都江堰市 | |
阿鬥洛帶傳說 | 龍泉驛區 | |
魚鳧傳說 | 溫江區 | |
傳統音樂 | 沱江號子 | 金堂縣 |
竹麻號子 | 邛崍市 | |
青城洞經古樂 | 都江堰市 | |
成都道教音樂 | 成都市道教協會 | |
川派古琴 | 成都市文化館 | |
西嶺山歌 | 大邑縣 | |
府河號子 | 雙流區黃龍溪鎮事業管理服務中心 | |
傳統舞蹈 | 黃龍溪火龍燈舞 | 雙流區 |
大邑獅燈 | 大邑縣 | |
城廂過街連蕭 | 青白江區 | |
牛燈 | 溫江區 | |
夾關高蹺 | 邛崍市 | |
四川客家龍舞 | 龍泉驛區 | |
小金龍龍舞 | 青白江區 | |
金華龍燈 | 新津縣 | |
蛾蛾燈 | 溫江區 | |
牛兒燈 | 大邑縣 | |
傳統戲劇 | 成都木偶戲 | 成都藝術劇院 |
成都皮影戲 | 成都藝術劇院、成都博物院 | |
川劇 | 成都市川劇院 | |
被單戲 | 青羊區 | |
曲藝 | 四川竹琴 | 成都藝術劇院 |
荷葉 | 成都藝術劇院 | |
四川清音 | 成都藝術劇院 | |
金錢板 | 成都藝術劇院 | |
四川揚琴 | 成都藝術劇院 | |
連簫 | 青羊區 | |
飛刀花鼓 | 青羊區 | |
幺妹燈 | 蒲江縣 | |
四川車燈 | 金牛區 | |
四川相書 | 武侯區 | |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高台獅子 | 金堂縣 |
青城武術 | 都江堰市 | |
張三豐道家養生太極拳 | 成都市恩威集團 | |
古彩戲法籮圈三變化 | 成都藝術劇院雜技團 | |
傳統美術 | 蜀綉 | 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成都面人 | 成華區 |
風景名勝
2014年,成都市接待國內遊客18423.0萬人次,比上年成長20.1%;國內旅遊收入1617.0億元,成長25.8%。組織出境旅遊人數122.5萬人次,成長67.9%;接待入境旅遊人數197.8萬人次,成長12.1%;旅遊外匯收入7.4億美元,成長1.2%。2014年末全市三星級以上飯店116家,旅行社364家。
景點
成都是“最中國文化名城”和“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承載著幾千年的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授予它“美食之都”稱號。成都擁有2項世界遺產,2項世界預備遺產,是中國中西部擁有世界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年左右的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樓、青羊宮、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

2011年4月17日,成都旅遊協會、成都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都傳媒集團聯合主辦了“成都十景·新十景”大型電視直播評選晚會。
簡介 | |
---|---|
都江堰 |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于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
天府廣場 | 天府廣場,位于成都的心髒地帶,其形式與地位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相似,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 |
武侯祠 | 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聖地,武侯祠是全國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惟一的君臣合祀廟宇,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始建於223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祠內古柏森森,環境幽雅,殿宇宏偉,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杜甫草堂 | 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位于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詩人杜甫于759年移居成都,歷時3年9個月,在此作詩240餘首,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築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種歷史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是研究“詩聖”杜甫的珍貴資料。杜甫草堂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西嶺雪山 | 西嶺雪山位于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僅95公裏,總面積375平方公裏,屬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棲息地、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因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千古絕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而得名。景區內有終年積雪的大雪山,主峰苗基嶺海拔5353米,為成都第一峰。 |
金沙遺址 | 金沙遺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大道,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項重大考古發現,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餘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藝精美的金玉印飾品和翡翠飾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該遺址文化與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一脈相承,前後銜接,是中國考古史上繼三星堆之後又一重大成就。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明蜀王陵 | 蜀王陵位于成都東郊,以僖王陵為代表的蜀王陵墓葬群擁有富麗堂皇的地宮建築巧奪天工的精美雕刻,而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陵墓中最精美的地下宮殿”。明蜀王陵的發現,對于了解明代藩王陵寢製度以及建築、雕刻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996年,明蜀王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青羊宮 | 青羊宮是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位于成都市區,始建于唐,現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中國建築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鬥姆殿、唐王殿、柴荊台等。青羊宮是研究該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 |
昭覺寺 | 昭覺寺是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四川重點佛教寺院,也是該國重點的佛教活動場所,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昭覺寺自唐建立以來,高僧輩出,在1989年由昭覺寺主持清定法師重建了大雄寶殿、圓通殿、中鼓樓及念佛堂,使之成為西南規模最為宏大、壯觀的寺院之一。 |
文殊院 | 文殊院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于戰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後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餘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餘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綉等實物珍品。 |
望江樓公園 | 望江樓公園位于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園內岸柳石欄,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閣相映,主要建築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後在此建起來的。民國時闢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寬窄巷子 | 寬窄巷子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該區域在保護老成都原真建築的基礎上,形成以旅遊、休閒為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鬱巴蜀文化氛圍的復合型文化商業街,並最終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 |
永陵博物館 | 永陵博物館座落與成都市青羊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稱王建墓,也是我國所知的唯一建築于地面之上和第一個經過正式發掘的帝王陵墓。 |
百花潭公園 | 百花潭公園位于成都西郊浣花風景區,與青羊宮、杜甫草堂相鄰,佔地約135畝。公園得名于《蜀中名勝記》,詩聖杜甫在此留下了“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的名句。 |
世界遺產
文保單位
截至2013年,成都市共有3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 | 時代 | 所在區縣 | 評定批次 |
---|---|---|---|
清 | 武侯區 | 第一批 | |
清 | 青羊區 | 第一批 | |
五代前蜀 | 青羊區 | 第一批 | |
秦至清 | 都江堰市 | 第二批 | |
1913年 | 青羊區 | 第三批 | |
隋至宋 | 邛崍市 | 第三批 | |
明 | 龍泉驛區 | 第四批 | |
清 | 新都區 | 第四批 | |
劉氏庄園 | 清、民國 | 大邑縣 | 第四批 |
新石器時代 | 新津縣、郫縣、溫江區、都江堰市、崇州市 | 第五批 | |
商至西周 | 青羊區 | 第五批 | |
東周 | 青羊區 | 第五批 | |
清 | 新都區 | 第五批 | |
宋 | 邛崍市 | 第五批 | |
明 | 新津縣 | 第五批 | |
罨畫池 | 清 | 崇州市 | 第五批 |
明、清 | 錦江區 | 第五批 | |
商至周 | 青羊區 | 第六批 | |
五代後蜀 | 成華區 | 第六批 | |
宋 | 金堂縣 | 第六批 | |
清 | 武侯區 | 第六批 | |
清 | 龍泉驛區 | 第六批 | |
南北朝至清 | 蒲江縣 | 第六批 | |
唐至宋 | 邛崍市 | 第六批 | |
唐至宋 | 錦江區 | 第七批 | |
唐、北宋 | 都江堰市 | 第七批 | |
唐至民國 | 邛崍市、蒲江縣、都江堰市 | 第七批 | |
唐至清 | 都江堰市 | 第七批 | |
清 | 都江堰市 | 第七批 | |
清 | 都江堰市 | 第七批 | |
清 | 溫江區 | 第七批 | |
青城山古建築群 | 清至民國 | 都江堰市 | 第七批 |
南北朝至清 | 龍泉驛區 | 第七批 | |
1904年 | 青羊區 | 第七批 | |
四川大學早期建築 | 1913~1954年 | 武侯區 | 第七批 |
1926年 | 大邑縣 | 第七批 |
著名人物
姓名 | 朝代 | 備註 |
---|---|---|
卓文君 | 西漢 | 西漢才女 |
揚雄 | 西漢 | 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
嚴君平 | 西漢 | 西漢道家學者,思想家 |
常璩 | 東晉 | 東晉史學家 |
楊玉環 | 唐朝 | 後人評價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薛濤 | 唐朝 | 唐朝才女,詩人 |
袁天罡 | 唐朝 | 星象學家、相士、道士、風水大師、預言家 |
花蕊夫人 | 五代十國 | 五代十國詩人,才女 |
歐陽炯 | 五代後蜀 | 五代後蜀詞人 |
黃筌 | 五代西蜀 | 五代西蜀畫家 |
王珪 | 北宋 | 北宋名臣,宰相。封歧國公 |
魏了翁 | 南宋 | 南宋學者,慶元五年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 |
圓悟克勤 | 宋代 | 宋代高僧 |
王小波 | 北宋 | 北宋農民起義領袖 |
張俞 | 北宋 | 北宋文學家、詩人,《蠶婦》作者 |
範祖禹 | 北宋 | 史學家 |
薩守堅 | 宋代 | 宋代著名道士 |
楊慎 | 明代 | 明正德六年狀元。明代文學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
岳鍾琪 | 清代 | 清代名將 |
羅應旒 | 清代 | 清代抗日名將 |
巴金 | 民國 | 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
彭家珍 | 民國 | 辛亥革命烈士 |
吳虞 | 民國 | 啓蒙思想家、學者 |
劉湘 | 民國 | 民國時期四川著名軍閥 |
李易峰 | 現代 | 演員、歌手、製片人 |
王光祈 | 現代 | 音樂學家,社會活動家 |
李劼人 | 現代 | 小說家,翻譯家 |
周太玄 | 現代 | 生物學家、翻譯家和社會活動家 |
釋昌圓 | 現代 | 高僧,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
李一氓 | 現代 | 中國共產黨高級幹部、詩人、書法家 |
戚薇 | 現代 | 流行歌手、演員、主持人 |
張靚穎 | 現代 | 歌手 |
李宇春 | 現代 | 歌手、詞曲創作人、演員、演唱會導演 |
張傑 | 現代 | 歌手 |
岳紅 | 現代 | 演員、金雞獎影後 |
楊紅櫻 | 現代 | 兒童文學作家 |
劉適蘭 | 現代 | 女子國際象棋名手、國際特級大師 |
劉永好 | 現代 |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 |
官慶 | 現代 |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李錦斌 | 現代 | 安徽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黨組書記 |
對外交流
領事館
領事機構 | 達成協定時間 | 開館時間 | 領區 |
---|---|---|---|
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 1980年09月17日 | 1985年10月16日 | 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 |
德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03年12月01日 | 2004年12月05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韓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04年01月21日 | 2005年02月26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泰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04年10月10日 | 2005年04月12日 | 四川、重慶 |
法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05年07月18日 | 2006年11月11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新加坡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06年04月13日 | 2006年05月 | 四川、陝西、重慶 |
巴基斯坦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06年11月24日 | 2007年04月19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菲律賓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08年11月25日 | 未開館 | 四川 |
斯裏蘭卡駐成都領事館 | 2009年09月28日 | 2009年12月15日 | 四川、雲南、貴州、陝西、重慶 |
澳大利亞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12年11月26日 | 2013年07月30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14年11月17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
紐西蘭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14年07月31日 | 2014年11月12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印度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15年05月15日 | 待開館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波蘭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15年05月07日 | 2015年06月18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捷克駐成都總領事館 | 2015年07月14日 | 2015年09月08日 | 四川、雲南、貴州、重慶 |
友好城市
城市 | 國家 | 締結時間 | 友好城市 | 國家 | 締結時間 |
---|---|---|---|---|---|
法國 | 1981-06-22 | 海法市 | 以色列 | 2013-06-27 | |
斯洛維尼亞 | 1981-10-26 | 英國 | 2010-03-23 | ||
奧地利 | 1983-07-05 | 德國 | 2010-08-13 | ||
日本 | 1984-09-27 | 俄羅斯 | 2011-05-27 | ||
美國 | 1987-05-13 | 比利時 | 2011-05-27 | ||
加拿大 | 1988-02-24 | 愛爾蘭 | 2011-05-27 | ||
馬林市 | 比利時 | 1993-09-25 | 美國 | 2011-06-13 | |
巴勒莫 | 義大利 | 1999-12-03 | 荷蘭 | 2012-09-01 | |
韓國 | 2000-11-07 | 澳大利亞 | 2012-09-01 | ||
棉蘭市 | 印度尼西亞 | 2002-12-17 | 丹麥 | 2012-09-13 | |
亞特蘭大 | 美國 | 2007-09-06 | 清邁市 | 泰國 | 2013-06-07 |
瑞典 | 2004-04-26 | 班加羅爾 | 印度 | 2013-10-23 | |
德國 | 2009-03-25 | 哈密爾頓 | 紐西蘭 | 2014-08-26 |
城市榮譽
名稱 | 榮獲時間 |
---|---|
2006年12月 | |
中國最佳旅遊城市 | 2007年02月 |
中國最佳商務城市 | 2007年10月 |
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城市 | 2009年01月 |
2009年01月 | |
世界美食之都 | 2010年02月 |
低碳中國貢獻城市 | 2010年01月 |
十大品牌會展城市 | 2010年07月 |
國際形象最佳城市 | 2010年08月 |
2010年10月 | |
福布斯未來10年全球發展最快城市第一名 | 2010年10月 |
中國民生成就典範城市 | 2011年07月 |
2011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 | 2011年08月 |
最中國文化名城 | 2011年09月 |
最佳休閒城市 | 2011年10月 |
2012年02月 | |
第三屆中國軟科學獎 | 2012年10月 |
中國最佳休閒城市 | 2012年10月 |
國家智慧產權示範城市 | 2013年11月 |
十大節慶城市 | 2013年11月 |
首批全國建立社會額度體系建設示範城市 | 2015年08月 |
中國最佳表現城市第一名 | 2015年09月 |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 2015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