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愛神星(433 Eros)是1898年8月13日由德國天文學家古斯塔夫·韋特發現並以希臘愛神厄羅斯來命名的。在諸多近地小行星中,愛神星是被天文學家觀測得最多的一顆。20世紀,愛神星曾幫助天文學家確定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確切距離。
特征
表面特征
愛神星並不呈球形,而是像馬鈴薯一般,表面引力各處不同。愛神星向陽面的溫度可達100℃,而背陽面則低至-150℃。
隕石坑
愛神星表面的大石頭可能源自10億年前一場撞擊,這場撞擊濺射的碎片也可能填滿了細小的隕石坑,美國宇航局的“舒梅克爾”號近地小行星交會探測探測器(NEAR)曾觀測到愛神星上40%的區域,沒找到直徑小于500米的隕石坑。從隕石坑的分布來看,較平滑(即較少隕石坑)的地區均在撞擊點方圓9千米的範圍內(此範圍已達到小行星的另一面),但平滑區不連續而呈斑駁狀,不能純粹以濺射物覆蓋來解釋。
有理論認為撞擊造成的震波使隕石坑壁的碎石掉到坑底而填平隕石坑。由于愛神星形狀不規則,因此即使震波在愛神星內部傳送同一直線距離,對與撞擊點相同距離的表面所造成的震動亦有異,故能較好地解釋隕石坑分布密度不均的現象。
巨大溝槽
愛神星腰部的巨大溝槽的由來,溝槽內走向和小行星長度方向平行的溝紋,以及溝槽內的隕石坑數量為何如此稀少,都曾經令科學家好奇。從愛神的形狀和密度,它是一顆完整的巨石,不是像253號小行星Mathilde,是由許多石塊所聚合起來的。科學家根據NEAR的探測結果推斷:這個巨大溝槽形成的時間,可能遠在這顆小行星形成之後。
腐岩
從愛神星上空50千米的地方往下看,有個直徑達5.3千米的大隕石坑的表面,鋪著一層很不尋常的腐岩。愛神星表面的腐岩,可能大多是它長久以來受到小型隕石撞擊所產生的碎片和粉塵。
環形山
愛神星上有兩座環形山分別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名字命名。
富含黃金
愛神星富含黃金,黃金總量就超過地球有史以來開採的黃金數量總和。
觀測歷史
1900至1901年以及1930年至1931年,愛神星曾與地球親密接觸。1931年的親密接觸允許天文學家精確太陽系的真實規模,這種研究首先從確定地日距離開始。
20世紀60年代,行星際雷達開始進行直接測距,進一步精確太陽系的規模。
2000年愛神星曾創造歷史,當時美國宇航局的“舒梅克爾”號近地小行星交會探測探測器(NEAR)不斷靠近愛神星,最後進入軌道並進行軟著陸。這是愛神星第一次出現這種運行軌道。NEAR拍攝了超過16萬幅愛神星地表照片,幫助研究人員確定這顆小行星的構成。
2012年1月31日,433號小行星愛神星與地球進行1975年以來最親密的近距離接觸。距離最近時,二者之間的距離為16608000英裏(約合26729000公裏)左右,是地月平均距離的大約70倍。
主要探測器
NASA于1996年2月17日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用德爾塔2型火箭,發射了一艘空間探測器,主要探測目標是國際編號第433號小行星“愛神”—Eros,按原定計畫,于1998年底1999年初與Eros交會,對其展開為期近一年的近距離考察,故被命名為近地小行星交會探測器(Near-EarthAsteroidRendezvousSpacecraft縮寫NEAR)。
NEAR重805公斤(本體487公斤,其餘為燃料),寬約1.7米,造價1.2億美元,裝備了雷射測距儀、磁力計、X射線/伽馬射線分光計、近紅外光譜儀、多色照相機5種先進的觀測設備。
軌道參數
歷元 2004年10月22日
遠日點:1.783 AU
近日點:1.133 AU
半長軸:1.458AU
離心率:0.223
軌道周期:643.219天 (1.76 a)
平均速度:24.36 千米/秒
平近點角:320.215°
軌道傾角:10.829°
升交點黃經:304.401°
近日點參數:178.664°
物理特征
大小:13×13×33 千米
質量:7.2×1015千克
平均密度:2.4克/立方釐米
逃逸速度:0.0103 千米/秒
自轉周期:0.2194 天
反照率:0.16
光譜類型:S型小行星
絕對星等:(H)11.16
接近地球日期
沖日日期 | 與地球距離(天文單位) | 最大亮度(星等) |
---|---|---|
2005年4月16日 | 0.36596 | 10.5 |
2007年7月9日 | 0.74792 | 12 |
2009年9月1日 | 0.68942 | 11.9 |
2012年1月31日 | 0.179 | 8.5 |
2014年6月28日 | 0.71976 | 12.0 |
2016年8月21日 | 0.72746 | 12.0 |
2018年12月3日 | 0.22339 |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