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簡介
德語的總理(Kanzler)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cancellarius",在中世紀表示一個皇家的官員(Geistlicher),他經常在一個由"Kanzlei" (拉丁語"cancelli" - 欄桿;柵欄)隔開的地方簽署檔案。後來亦指帝國總理、首席總理。

阿道夫·希特勒
(Erzkanzler)。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時代,他掌管的機構是重要機構(Erzamt)之一。
歷史
在普魯士和奧地利,19世紀的帝國結束之後,總理的職位又重新被引入。俾斯麥在北德意志邦聯時期(1867-1871)任聯邦總理,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任帝國總理 (Reichskanzler)。
二戰之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其總理簡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但是不僅德國聯邦政府的首腦被稱為“聯邦總理”,奧地利政府的首腦也稱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
德意志時期
奧托·馮·俾斯麥奧托·馮·俾斯麥 (1871-1890)

列奧·馮·卡普裏維伯爵(Count Leo von Caprivi) (1890-1894)
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 (1894-1900)
伯恩哈特·馮·比洛(Prince Bernhard von Bülow) (1900-1909)
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Hollweg) (1909-1917)
Georg Michaelis (1917)
Count Georg von Hertling (1917-1918)
巴登親王馬克斯·馮·巴登(Prince Maximilian of Baden) (1918)
弗裏德裏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 (SPD) (1918)
魏瑪共和
第三帝國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4年8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 1945年4月30日-1945年5月1日)
菲利浦·謝德曼 (Philipp SCHEIDEMANN 1919年2月13日-1919年6月20日)
古斯塔夫·鮑爾 (Gustav BAUER 1919年6月21日-1920年3月26日)
赫爾曼·穆勒 (Hermann MUELLER 1920年3月27日-1920年6月8日)
康斯坦丁·費倫巴赫 (Konstantin FEHRENBACH 1920年6月25日-1921年5月4日)
約瑟夫·維爾特 (Joseph WIRTH 1921年5月10日-1922年11月14日)
維爾海姆·古諾 (Wilheim CUNO 1922年11月22日-1923年8月12日)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Gustav STRESEMANN 1923年8月13日-1923年11月23日)

威廉·馬克思 (Wilheim MARX 1923年11月30日-1924年12月15日)
漢斯·路德 (Hans LUTHER 1925年1月15日-1926年5月12日)
威廉·馬克思 (Wilheim MARX 1926年5月16日-1928年6月12日)
赫爾曼·穆勒 (Hermann MUELLER 1928年6月28日-1930年3月27日)
海因裏希·布呂寧 (Heinrich BRUENING 1930年3月30日-1932年5月30日)
弗朗茨·馮·帕彭 (Franz VON PAPEN 1932年6月1日-1932年11月17日)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 (Kurt VON SCHLEICHER 1932年12月3日-1933年1月28日)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 HITLER 1933年1月30日-1934年8月19日)
第三帝國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1934年8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保羅·約瑟夫·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 1945年4月30日-1945年5月1日)
聯邦時期
聯邦總理是德國的政府首腦,領導聯邦政府的各項工作,給予它們政治上的指導。總理往往是議會多數黨的成員,由議會選舉產生。聯邦總理和各部部長共同 勃蘭特華沙之跪組成內閣。
康拉德·阿登納 (Konrad ADENAUER 1949年9月20日-1963年10月15日)

路德維希·艾哈德 (Ludwig ERHARD 1963年10月16日-1966年12月1日)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 1966年-1969年)
維利·勃蘭特 ( Willy BRANDT 1969年-1974年5月6日)
赫爾穆特·施密特 (Helmut SCHMIDT 1974年5月6日-1982年10月1日)
赫爾穆特·科爾 ( Helmut KOHL 1982年10月1日-1998年10月27日)
格哈德·施羅德 ( Gerhard SCHROEDER 1998年10月27日-2005年11月21日)
安格拉·默克爾(女)(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21日-)
德國總理
默克爾德國總理默克爾2012年10月9日前往雅典,對希臘進行歐債危機以來的首次訪問。但這次的“友好之行”卻遭到了當地民眾的強烈抵製。
默克爾訪問希臘的訊息公布之後,希臘在野黨即聯合工會號召民眾舉行示威遊行,反對歐元國對希臘的貸款條件。從德國記者報道的電視畫面來看,在默克爾的專機降落之前,希臘首都的歐摩尼亞廣場已聚集了抗議民眾。雅典警方加強了政府工作區的安全警衛措施,派出幾千名警力維持秩序,關閉了通往政府工作區的捷運站,並逮捕了一些製造騷亂的示威者。
默克爾到訪之後,萬餘人在希臘議會門前集會,抗議政府推行緊縮政策,指責默克爾是造成希臘高失業率以及經濟衰落的“元凶”。

德國政府在宣布默克爾訪問希臘時,已經放風要求希臘繼續實行緊縮及改革措施。該國政府發言人說,是否對希臘繼續發放貸款,決定因素是由歐委會、歐洲央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組成的“三駕馬車”小組對該國的調查報告。德國經濟部長羅斯勒也對媒體說,默克爾出訪希臘表明德國對希臘的支持,不過希臘必須推行承諾的改革措施。
對此,歐元區和德國政府的態度一致。默克爾到達雅典之前,歐元區領袖容克向希臘發出警告,稱到本月18日為止,希臘政府必須開始推行今年3月承諾的緊縮及改革措施,這是歐元區向其發放下一筆315億歐元貸款的條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也公開表示,希臘的改革計畫不能僅停留在口頭,“語言不等于行動”。
希臘民眾希望默克爾承諾支援,但德國民眾卻希望默克爾堅持鐵腕政策,要求希臘繼續厲行節約,並擔心未來將為希臘付出更多。明年是德國的大選之年,為爭取選民支持,默克爾料將不會對希臘做出過多承諾。
所屬 政黨 | 中央黨 → 基督教民主聯盟・拜仁基督教社會聯盟德國統一社會黨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 | 社會民主黨德國人民黨 | 自由民主黨無黨籍 |
代 | 帝國宰相姓名 | 在任期間 | 普魯士王國首相 |
---|---|---|---|
1 | 奧托·馮·俾斯麥 | 1871年3月21日 - 1890年3月20日 (被皇帝解任) | 兼任帝國宰相 (~1873年1月) |
阿爾布雷希特·馮·隆伯爵 (1873年1月~11月) | |||
兼任帝國宰相 (1873年11月~1890年3月) | |||
2 | 列奧·馮·卡普裏維伯爵 | 1890年3月20日 - 1894年10月26日 | 兼任帝國宰相 (1890年3月~1892年3月) |
博托·祖·尤倫伯格伯爵 (1892年3月~1894年10月) | |||
3 | 克洛德維希·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 | 1894年10月29日 - 1900年10月17日 | 兼任帝國宰相 |
4 | 伯爾尼哈特·馮·比洛 | 1900年10月17日 - 1909年7月14日 | 兼任帝國宰相 |
5 | 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 | 1909年7月14日 - 1917年7月13日 | 兼任帝國宰相 |
6 | 喬治·米夏埃利斯 | 1917年7月14日 - 1917年10月24日 (解任) | 兼任帝國宰相 |
7 | 喬治·馮·赫特林 | 1917年10月25日 - 1918年10月3日 | 兼任帝國宰相 |
8 | 馬克斯·馮·巴登親王 | 1918年10月3日 - 1918年11月9日 (革命爆發辭任) | 兼任帝國宰相 |
9 | 弗裏德裏希·艾伯特(德國社會民主黨) | 1918年11月9日 - 1919年2月13日 | 德國革命,普魯士王國解體 |
魏瑪共和時期總理
代 | 總理姓名 | 所屬政黨 | 內閣 | 在任期間 | 聯合黨派 | 期 |
---|---|---|---|---|---|---|
1 | 菲利普·謝德曼 | 社會民主黨 | 第1次 | 1919年2月13日 - 1919年6月20日 | 德國民主黨 中央黨 | 國 民 議 會 |
2 | 古斯塔夫·鮑爾 | 德國 社會民主黨 | 第1次 | 1919年6月21日 - 1920年3月26日 | 中央黨 | |
3 | 赫爾曼·穆勒 | 德國 社會民主黨 | 第1次 | 1920年3月27日 - 1920年6月8日 | 德國民主黨 中央黨 | |
4 | 康斯坦丁·費倫巴赫 | 中央黨 | 第1次 | 1920年6月25日 - 1921年5月4日 | 德國人民黨 德國民主黨 | 1 |
5 | 卡爾·約瑟夫·維爾特 | 中央黨 | 第1次 | 1921年5月10日 - 1921年10月22日 | 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民主黨 (少數黨政府) | |
第2次 | 1921年10月26日 - 1922年11月14日 | |||||
6 | 威廉·卡爾·約瑟夫·古諾[2] | 無黨籍 (脫離 德國人民黨) | 第1次 | 1922年11月22日 - 1923年8月12日 | 德國民主黨 德國人民黨 中央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少數黨政府) | |
7 |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 德國 人民黨 | 第1次 | 1923年8月13日 - 1923年10月3日 | 德國社會民主黨[3] 中央黨 德國民主黨 (大聯合政府) | |
第2次 | 1923年10月6日 - 1923年11月23日 | |||||
8 | 威廉·馬克思[2] | 中央黨 | 第1次 | 1923年11月30日 - 1924年5月26日 | 德國民主黨 德國人民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 |
第2次 | 1924年6月3日 - 1925年1月15日 | 德國民主黨 德國人民黨 | 2 | |||
9 | 漢斯·路德 | 無黨籍 (後加入 人民黨) | 第1次 | 1925年1月15日 - 1925年12月5日 | 德國民主黨・德國人民黨 中央黨・巴伐利亞人民黨 德國國家人民黨[4] | 3 |
第2次 | 1926年1月20日 - 1926年5月12日 | 德國民主黨・德國人民黨 中央黨・巴伐利亞人民黨 | ||||
10 | 威廉·馬克思 | 中央黨 | 第3次 | 1926年5月17日 - 1926年12月17日 | 德國民主黨・德國人民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 |
第4次 | 1927年1月19日 - 1928年6月12日 | 德國人民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德國國家人民黨 | ||||
11 | 赫爾曼·穆勒 | 德國 社會民主黨 (SPD) | 第2次 | 1928年6月28日 - 1930年3月27日 | 德國人民黨 德國民主黨 中央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大聯合政府) | 4 |
12 | 海因裏希·布呂寧[2] | 中央黨 | 第1次 | 1930年3月30日 - 1931年10月7日 | 德國民主黨・德國人民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經濟黨・保守人民黨 | |
5 | ||||||
第2次 | 1931年10月9日 - 1932年5月30日 | 德國國家黨・保守人民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 ||||
13 | 弗朗茨·馮·帕彭[2] | 無黨籍 (就任前 脫離中央黨) | 第1次 | 1932年6月1日 - 1932年11月17日 | 德國國家人民黨 | 6 |
14 |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2] | 無黨籍 (軍人) | 第1次 | 1932年12月3日 - 1933年1月28日 | 德國國家人民黨 | 7 |
納粹德國總理
代 | 總理姓名 | 在任期間 | 所屬政黨 | 備考 |
---|---|---|---|---|
1 | 阿道夫·希特勒 | 1933年1月30日-1945年4月30日 |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納粹黨) | 全權委任法頒布,終止憲法,議會失去權力。1934年8月2日後總理一職由國家元首兼任、“總統(Der Führer)”被稱為元首。任內自殺。 |
2 | 約瑟夫·戈培爾 | 1945年4月30日-5月1日 |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 (納粹黨) | 因希特勒的遺書提名為總理,上任不久後自殺。 |
3 | 路德維希·格拉夫·什未林·馮·克羅西克 | 1945年5月1日-5月23日 | 無黨籍 | 卡爾·鄧尼茨任命、代理臨時政府(弗倫斯堡政府)總理。德國投降後被盟軍逮捕審判、判處10年監禁,後被大赦。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部長會議主席
任 | 姓名 | 任期始于 | 任期終于 | 政黨 |
---|---|---|---|---|
1 | 奧托·格羅提渥 | 1949年10月12日 | 1964年9月21日 (任的內逝世)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2 | 維利·斯多夫 (第1屆政府) | 1964年9月24日 | 1973年10月3日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3 | 霍斯特·肖恩德曼 | 1973年10月3日 | 1976年10月29日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4 | 維利·斯多夫 (第2屆政府) | 1976年10月29日 | 1989年11月7日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5 | 漢斯·莫德羅 | 1989年11月13日 | 1990年4月12日 | 德國統一社會黨 |
6 | 洛塔爾·德梅齊埃 | 1990年4月12日 | 1990年10月3日 | 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
“聯邦總理'”是德國的政府首腦,領導聯邦政府的各項工作,給予它們政治上的指導。總理往往是德國聯邦議會多數黨的成員,由聯邦議會選舉產生,聯邦總統任命。聯邦總理和各部部長共同組成內閣。
表列 | 德國社會民主黨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德國自由民主黨 |
任 | 姓名 | 政黨 | 內閣 | 任期開始 | 任期結束 | 執政聯盟 | 屆 |
---|---|---|---|---|---|---|---|
1 | 康拉德·阿登納 | 基督教民主聯盟 | 第1次 | 1949年9月15日 | 1953年10月20日 |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自由民主黨 | 1 |
第2次 | 1953年10月20日 | 1957年10月29日 | 2 | ||||
第3次 | 1957年10月29日 | 1961年11月14日 |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單獨執政) | 3 | |||
第4次 | 1961年11月14日 | 1962年12月13日 |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自由民主黨 | 4 | |||
第5次 | 1962年12月14日 | 1963年10月16日 | |||||
2 | 路德維希·艾哈德 | 基督教民主聯盟 | 第1次 | 1963年10月16日 | 1965年10月26日 |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自由民主黨 | |
第2次 | 1965年10月26日 | 1966年12月1日 | 5 | ||||
3 | 庫爾特·喬治·基辛格 | 基督教民主聯盟 | 第1次 | 1966年12月1日 | 1969年10月21日 | 社會民主黨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 |
4 | 維利·勃蘭特 | 社會民主黨 | 第1次 | 1969年10月21日 | 1972年12月15日 | 自由民主黨 | 6 |
第2次 | 1972年12月15日 | 1974年5月7日 | 7 | ||||
‐ | 副總理瓦爾特·謝爾(自由民主黨)臨時兼任(1974年5月7日 - 1974年5月16日) | ||||||
5 | 赫爾穆特·施密特 | 社會民主黨 | 第1次 | 1974年5月16日 | 1976年12月14日 | 自由民主黨 | |
第2次 | 1976年12月16日 | 1980年11月4日 | 8 | ||||
第3次 | 1980年11月6日 | 1982年10月1日 | 9 | ||||
6 | 赫爾穆特·科爾 | 基督教民主聯盟 | 第1次 | 1982年10月1日 | 1983年3月29日 |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自由民主黨 | |
第2次 | 1983年3月30日 | 1987年3月11日 | 10 | ||||
第3次 | 1987年3月12日 | 1991年1月18日 | 11 | ||||
第4次 | 1991年1月18日 | 1994年11月17日 | 12 | ||||
第5次 | 1994年11月17日 | 1998年10月27日 | 13 | ||||
7 | 格哈特·施羅德 | 社會民主黨 | 第1次 | 1998年10月27日 | 2002年10月22日 | 綠黨 | 14 |
第2次 | 2002年10月22日 | 2005年11月22日 | 15 | ||||
8 | 安格拉·默克爾 | 基督教民主聯盟 | 第1次 | 2005年11月22日 | 2009年10月28日 | 社會民主黨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 16 |
第2次 | 2009年10月28日 | 2013年12月17日 |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自由民主黨 | 17 | |||
第3次 | 2013年12月17日 | 現任 | 拜恩基督教社會聯盟 社會民主黨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