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簡介

廣西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創辦于1928年,首任校長是我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馬君武博士。1997年,廣西大學與廣西農學院合並組建新廣西大學。現設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大門類,是國家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和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全國14所)。2005年,在國家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中獲得優秀。
廣西大學佔地面積307.19公頃,校舍總建築面積 120.2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到4.12億元。 學校現有29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有94個大學部專業,3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8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大學部生21,821人,碩士研究生6,063人,博士研究生693人,留學生653人,成人教育學歷生25,803人。教職員工3,704 人,其中專任教師1,946人,專任教師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教授319人,副教授606人,博士生導師83人,碩士生導師94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6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委員1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2人,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貼26人,教育部骨幹教師7人,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人選38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1人,自治區優秀專家1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3人。 2004年以來,我校“廣西亞熱帶生物工程人才小高地”成為自治區“人才小高地”,“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電腦套用與軟體新技術”、“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研究”等3個團隊成為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學校擁有各類藏書290萬冊,電子圖書187萬冊 , 中外文紙質期刊4,000多種,全文電子期刊1.7萬種,數位圖書館建設已具有一定規模,可使用的電子文獻資源容量超過14TB,形成了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並重的文獻信息保障體系。
歷史沿革
1928年,廣西大學誕生于廣西梧州市蝴蝶山,首開廣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家、科學家、民主革命家馬君武博士。學校以馬君武先生提倡的"復興中華,發達廣西"為立校宗旨,建校初設理、工、農三個學院。1936年增設文學院和醫學院(1937年獨立建製,成立廣西軍醫學校)。

1939年,廣西大學被民國政府確立為國立大學。20世紀30、40年代,竺可楨、李四光、李達、陳望道、王力、劉仙洲、陳寅恪、盛成、陳煥庸、千家駒、施汝為、盧鶴紱、紀育灃、文聖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學校綜合實力得到提高,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
抗戰期間,廣西作為中國大後方,大批專家學者及有志青年薈萃于桂林文化城,廣西大學師資隊伍更由此得以充實發展,使學校躍居為當時國內重要大學之一,學術力量位居全國前列。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長沙、衡陽相繼淪陷,廣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學校遷至融縣。十一月,柳州進入戰時狀態,學校再遷至貴州榕江。
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西大由貴州榕江遷回廣西,暫棲柳州鷓鴣江。
1946年春,由學生發起“返梧運動”,遷回梧州蝴蝶山。九月再遷回桂林,校本部設在將軍橋。
1949年,廣西大學已發展成為擁有文教、法商、理、工、農等5個學院,下設22個系和4個專修科,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大學。
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會議擬定了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其中決定將廣西大學礦冶系、武漢大學礦冶工程系,湖南大學礦冶系、南昌大學採礦系、中山大學地質系、北京工業學院冶金專修科調整出來,在湖南長沙成立中南礦冶學院;將廣西大學土木系及農田水利專修科與武漢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並成立武漢大學水利學院。

1952年,毛澤東主席親筆為廣西大學題寫了校名。1月24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轉發中央教育部關于第一次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決定的工學院調整方案,要求有關院校貫徹執行。9月4日,廣西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組及農田水利專修科教師5人,其中有教授葉守澤、王鴻儒、尹政及學生59人赴武漢並入武漢大學水利學院。10月23日,農學院召開了民主建設代表大會,宣布廣西農學院正式成立。院長孫仲逸。廣西大學農學院獨立建製為了廣西農學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開的全國農學院院長會議作的決定。這次會議,根據中央關于院系調整的指示,討論了農學院的調整方案,其中決定:廣西農學院保留農學、林學兩個系,獨立成立廣西農學院,其餘園藝,畜牧、獸醫、植保等四個系的師生及設備,分別並入華南、華中、江西、湖南、河南農學院。
1953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廣西大學被停辦,師生以及設備和圖書資料被調整到中南和華南地區的19所大學。經1952年5月29日政務院第180次會議通過的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的計畫,決定復原廣西大學,其所有的院系進行統一調整到華南區各高校。
1953年10月17日,廣西大學文教學院、理學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數學、物理、化學、教育等系教師共53人,師範專科學生258人並入廣西師範學院。其中成立最早,師資最強的機械系、電機系(電力部分)並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電機系(部分)和化工系並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歷史悠久的土木系並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今湖南大學),礦冶系並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農學院並入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

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強烈要求下,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國務院批準廣西大學恢復重建,校長由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的韋國清上將兼任,學校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1997年,為適應高等教育體製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原廣西大學與原廣西農業大學合並,組建新的廣西大學。
1998年,七十周年校慶時,江澤民總書記為學校題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團結奮鬥,努力辦好廣西大學”。並獲批博博士和碩士學委授權單位。
1999年,廣西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項目建設學校行列。
2000年,廣西大學經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辦批準成為全國第四批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點之一,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最早具有MBA專業學位授權的高校。
2004年,廣西大學被批準為國家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高校。
2005年,廣西大學在國家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中獲得優秀。
2009年,廣西大學商學院獲得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批準成為具有EMBA培養資格的院校,成為廣西唯一一所具有EMBA培養資格的高校。
2012年,廣西大學被確定為“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14所高校之一。
2013年,廣西大學入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第一批。同年7月,廣西大學與山西大學、南昌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等高校成立“中西部高校聯盟” ,並成為14個成員單位之一,該聯盟的成立打破了中國教育聯盟由高端大學壟斷的局面。
科研成果
科研項目
- 科學研究

學校在野油菜黃單胞菌致病變種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水牛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克隆出了中國第一頭克隆牛)、反重力近終形鑄造技術及其套用、高密度培養生產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脫羧酶、規模化高效生物技術轉化木薯淀粉生產高純度海藻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雜交水稻恢復測253、測量58的選育與套用”成果在國內達到領先水準並已在國內外超億畝農田生產套用,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碾壓混凝土築壩技術”套用于僅次于三峽電站的龍灘電站等一批水電站建設中,“物權法”研究在國內產生重大影響,充分展示了學校的科研能力和水準。
袁隆平的三系雜交稻由不育系、恢復系和保持系組成,其中的恢復系最早是由廣西大學張先程研究員選育成功的,1981年曾獲得國家特別發明獎。廣西大學的水稻育種課題組還堅持承擔了很多研究課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雜交水稻野栽型恢復系系列與組合的選育及其推廣套用”項目榮獲2009年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該項目從1980年開始實施,率先直接利用具有較強恢復能力的野生稻與栽培稻優良恢復系進行人工雜交,採用“多世代、大群體”的系譜選育方法,選育出了17個通過省級或國家級審定的雜交稻新品種。至2008年,國內外累計推廣1.77億畝,新增產值129.61億元。越南水稻的當家品種全部由廣西大學培育。
廣西大學王丕建教授率先在國內建立了牛、水牛和豬的人工授精技術體系,曾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和1985年國際水牛大會“國際科學先驅獎”。該學科的“水牛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研究了該國首例試管水牛、首例胚胎細胞克隆牛、世界首例受精卵冷凍儲存的試管牛,研究成功了世界首例成年體細胞克隆水牛和性別控製試管水牛,育成了國內外公認的實驗用小型豬品系。其中,石德順研究員2004年成功培育了世界首例克隆水牛,該技術被美國人列為“2005年中國17項值得關註的科技成就與計畫”中的第8項;2010年12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轉基因克隆水牛,中國工程院李寧評價說“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成功,轉基因克隆水牛的研究成功標志著中國在水牛的前沿生物技術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廣西大學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終形鑄造技術及其套用”項目研究領域很專業,但成果卻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天上的人造衛星、飛船和飛機,到地上、海上的各種交通工具,以及很多高科技產品上都已經套用此項鑄造技術。“近終形”的概念使得鑄件毛坯僅需要最少的加工,就可以滿足使用要求,節省材料和能耗,降低成本。反重力則讓鑄件克服重力澆鑄和凝固,過程可以精確控製,可以顯著提高鑄件質量。該項目獲得2013年百萬大獎“廣西科技特別貢獻獎”。
- 科研項目
1999至2010年,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457項,科研總經費9.5926億元。其中承擔國家級項目508項,科研經費2.2188億元;承擔科研項目總數從1999年的223項,到2010年的1022項,成長4.58倍;科研總經費從1999年的2069萬元到2010年的1.6428億元,成長7.94倍。國家級科研項目從1999年的17項,到2010年的100項,成長5.88倍;研究經費從1049萬元到4987萬元,成長4.75倍。同期學校承擔“863”、“973”、國家轉基因植物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以及國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等重大重點科研項目225項,獲得總科研經費5.143億元。

2009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額達到1.7516億元,比2008年成長32%;其中縱向項目經費8109.53萬元,橫向項目經費9407.36萬元,分別比2008年成長14.6%、51.88%。共獲立項資助的國家級項目6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44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資助12項,立項經費超過500萬元有3項。
2010年,學校縱向科研項目和計畫內橫向科研項目立項契約經費2.32億元,到校科研經費1.92億元;獲立項資助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69項,總經費1972.5萬元,分別比2009年成長56.8%和80.5%,其中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梁恩維教授獲得了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項,資助總金額為141萬元。商學院範祚軍教授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課題立項資助1項。
- 研究成果
2006年至2008年,學校連續三年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其中2008年同時獲2項一等獎。獲專利授權94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成果223項。2009年,獲得國家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獲廣西科技進步獎15項;通過鑒定的科技成果共31項(其中鑒定為國際先進水準6項、國內領先水準11項、國內先進9項);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8個;申請專利95件,獲專利授權19件。

截止2013年,學校共發表學術論文16,169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錄1,822篇次。其中2008年有720篇(次)論文被SCI、EI及ISTP三大索引收錄。2010年被SCI、EI及ISTP三大索引收錄的論文為1117篇次,有387篇論文被SCI收錄,有624篇論文被EI收錄,有106篇論文被ISTP收錄。其中2005年的碾壓混凝土拱壩築壩配套技術研究和2007年的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脫羧酶的研製與套用均獲的國家級二等獎。
研究機構
截止2014年5月,學校擁有46個研究所(中心),1個立項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3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7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2個自治區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2個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2個自治區金源單位,1個自治區國際合作基地,1個自治區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自治區農業良種培育中心,4個廣西“2011協同創新中心” ,1個大學科技園,1個現代化農業教學科研示範基地。
重點實驗室 | ||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亞熱帶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實驗室(與華南農業大學共建) | |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有色金屬及特色材料加工實驗室 | |
部級重點開放實驗室 | 微生物及植物遺傳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中南速生材繁育國家林業局開放性重點實驗室 | 有色金屬及材料加工新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科學研究中心 | 廣西大學-國家天文台天體物理和空間科學研究中心 | |
省級重點實驗室 | 製造系統與先進技術重點實驗 | 化石資源加工及過程強化技術重點實驗室 |
亞熱帶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實驗室 | 電力系統最最佳化與節能技術重點實驗室 | |
有色金屬及特色材料加工實驗室 | 生物煉製重點實驗室 | |
防災減災與工程安全重點實驗室 | ---- | |
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 | 分子生物工程實驗室 | 動物繁殖與動物生物技術實驗室 |
現代設計與先進位造實驗室 | 並行分散式計算技術實驗室 | |
作物栽培與耕作實驗室 | 林業科學與工程實驗室 | |
礦物工程重點實驗室 | 糖業工程中心實驗室 | |
民商事法律重點研究基地 | 電力系統過電壓及仿真實驗室 | |
水產動物養殖重點實驗室 | 動物疾病預防與控製重點實驗室 | |
相圖相結構與性能實驗室 | 植物遺傳育種實驗室 | |
結構建材實驗室 | 食品與發酵工程實驗室 | |
教育部立項建設工程研究中心 | 糖業及綜合利用研究中心 | 套用化學技術與資源開發實驗室 |
經濟與管理實驗中心 | 化學工藝與環境工程實驗室 |
學術資源
- 藏館資源
廣西大學圖書館竣工于2002年11月,是中央支持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國債項目,並得到香港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誠博士贊助。截止2013年12月,圖書館建築面積達32338平方米,閱覽座位3634個,文獻總量370多萬冊,涵蓋理、工、農、文、經、管、法等各類學科圖書,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圖書館。教學科研設備總值6.07億元,擁有各類藏書544萬冊,其中印刷型圖書332萬冊,電子圖書212萬冊,全文電子期刊2萬種,中外文紙質期刊4000多種,全文電子期刊1.7種,電子文獻資源容量超過14TB。2016年1月27日新編目入庫書種3159種,5489冊。

圖書館訂購中外文報紙有近190種,其中外文報紙有7種,如:THE TIMES(泰晤士報)、CHINA DAILY(中國日報)、21st CENTURY(21世紀報)、Shanghai Daily(上海日報)、CHINA BUSINESS(中國日報商業周刊)等;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CCND)將國內700多種報紙文獻轉化為電子檔案。人民日報電子版收錄了《人民日報》1946年至2003年包括語言文學 、哲學、歷史、社會學、政治、經濟金融與管理、法律、教育、新聞等學科的全部內容。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收錄了1993年至2003年全國200餘種報紙。EBSCO資料庫中的Newspaper Source子庫有30多種國外報紙全文以及200種美國報紙的部分全文。
- 學術期刊
《廣西大學學報》分為《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和《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兩種,時刊名為《西大學報》。《廣西大學學報》為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雙月刊,由廣西大學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是ASPT來源刊、中國期刊網來源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6年,《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廣西大學主辦的《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廣西農業生物科學》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還有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數學評論》(MR)、《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美國《當代數學出版》(CMP)、《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全國報刊索引(科學技術版)》、《中國生物文摘》、《中國力學文摘》、《電子科技文摘》等。本刊為中國科學技術文摘資料庫(CSTA)、中國化學文摘資料庫(CCDOC)、美國《線上資料庫MathSci》、萬方資料、中國期刊網收錄刊源等國內外知名資料庫收錄。

《西大學報》先後被評為廣西優秀期刊一等獎,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優秀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第一(1999)、第二屆(2002)、第三屆(2005)“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第四屆(2001)、第五屆(2005)“廣西十佳社科期刊”,系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本刊MARC資料、本刊DC資料、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1989年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優秀編輯質量二等獎; 1991年獲廣西優秀期刊二等獎; 1994年獲廣西優秀期刊三等獎;1995年獲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學報系統優秀學報二等獎;1996年獲廣西第三屆優秀期刊二等獎;1999年獲全國優秀高校自然科學學報二等獎;2001年被評為第四屆廣西優秀科技期刊;2005年被評為第五屆廣西優秀自然科學期刊。在《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2004版)》的大學學報類期刊\社會科學類\綜合高校2003年總被引頻次排名第19位,2004年排名第28位。

學術交流
截至2013年12月,學校與國內許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際、校所協作關系;不斷加強校地、校企、校軍合作,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日益彰顯;積極承辦國際或全國性大型學術交流會議,增強社會學術影響力;積極開展對台、港、澳地區的科教文化交流;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34個國家和地區的165所高校或研究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定,建立友好合作交流關系。學校已選派了500多名教師和科技人員赴國外學習、開展科技合作、擔任客座研究員等。主要合作研究項目有:與法國動科院與農業科學院寄生蟲研究所合作進行關于草食動物幹片吸蟲防治的研究、與香港大學進行米埔沼澤自保區鳥類項目的合作研究、與香港浸會大學進行非線性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與法國動科院與法國農業科學院合作關于水牛和羊試驗感染大生吸蟲免疫應答的研究、與巴基斯坦執行合作項目“良種水牛胚胎體外生產技術”的研究、與波蘭政府間科技“馬體外受精技術“的研究、與美國墨亥德州立大學進行第一期網路教學研究、與英國國際飼料資源研究所合作進行農副產品加工處理作為動物飼料的研究等。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4年5月,學校設有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廣西大學資源與冶金學院、廣西大學輕工與食品工程學院、廣西大學電腦與電子信息學院、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大學林學院、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廣西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廣西大學文學院、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西大學商學院、廣西大學法學院、廣西大學中加國際學院、廣西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廣西大學體育學院、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廣西大學政治學院、廣西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西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西大學環境學院、廣西大學國防教育學院、廣西大學海洋學院、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等31個二級學院與1個獨立學院: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5月,學校設有3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86個二級學科碩士點,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另有涵蓋19個工程碩士領域,14種專業碩士學位,12個農業推廣碩士領域,還有MBA、EMBA、MPA碩士招生權。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群,21個自治區重點學科。
- 國家重點學科(2個)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 “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群(6個)
序號 | 重點學科名稱 | 學科帶頭人 |
---|---|---|
1 | 結構工程與紅水河流域水力資源開發學科群 | 楊綠峰 |
2 | 亞熱帶生物技術學科群 | 陳保善 |
3 | 動植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群 | 石德順 |
4 | 泛北部灣特色資源加工新技術學科群 | 王雙飛 |
5 | 電氣工程與“西電東送”關鍵技術開發學科群 | 韋化 |
6 |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與發展研究學科群 | 陽國亮 |
- 自治區重點學科
序號 | 學科名稱 | 學科代碼 | 所屬學科門類 | 學科帶頭人 | 備註 |
---|---|---|---|---|---|
1 | 土木工程 | 0814 | 工學 | 鄧志恆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2 | 畜牧學 | 0905 | 農學 | 石德順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3 | 生物學 | 0710 | 理學 | 唐紀良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4 | 套用經濟學 | 0202 | 經濟學 | 陸善勇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5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0817 | 工學 | 童張法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6 | 生態學 | 0713 | 理學 | 溫遠光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7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0822 | 工學 | 王雙飛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8 | 獸醫學 | 0906 | 農學 | 羅廷榮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9 | 電氣工程 | 0808 | 工學 | 韋化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10 | 作物學 | 0901 | 農學 | 周瑞陽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11 | 機械工程 | 0802 | 工學 | 蔡敢為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12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0812 | 工學 | 李陶深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13 | 植物保護 | 0904 | 農學 | 賢振華 | 廣西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
14 | 數學 | 0701 | 理學 | 韋增欣 | 廣西重點學科 |
15 | 礦業工程 | 0819 | 工學 | 蔡明海 | 廣西重點學科 |
16 | 中國語言文學 | 0501 | 文學 | 李寅生 | 廣西重點學科 |
17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0830 | 工學 | 馮慶革 | 廣西重點學科 |
18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0811 | 工學 | 龔仁喜 | 廣西重點學科 |
19 | 水利工程 | 0815 | 工學 | 燕柳斌 | 廣西重點學科 |
20 | 農業資源與環境 | 0903 | 農學 | 顧明華 | 廣西重點學科 |
21 | 高等教育學 | 040106 | 教育學 | 曾冬梅 | 廣西重點學科 |
22 | 外國語言文學 | 0502 | 文學 | 祝遠德 | 廣西重點學科 |
23 | 園藝學 | 0902 | 農學 | 龍明華 | 廣西重點學科 |
24 | 哲學 | 0101 | 哲學 | 王玉生 | 廣西重點學科 |
25 | 軟體工程 | 0835 | 工學 | 鍾誠 | 廣西重點學科 |
26 | 新聞傳播學 | 0503 | 文學 | 商娜紅 | 廣西重點學科 |
27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0302 | 法學 | 雷德鵬 | 廣西重點學科 |
28 | 有機化學 | 070303 | 理學 | 段文貴 | 廣西重點學科 |
29 | 工商管理 | 1202 | 管理學 | 閻世平 | 廣西重點學科 |
30 | 公共管理 | 1204 | 管理學 | 謝舜 | 廣西重點學科 |
31 | 法學 | 0301 | 法學 | 孟勤國 | 廣西重點學科 |
32 | 物理學 | 0702 | 理學 | 梁恩維 | 廣西重點學科 |
33 | 材料加工工程 | 080503 | 工學 | 曾建民 | 廣西重點學科 |
電氣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機與電器、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
套用經濟學(國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產業經濟學國際貿易學、勞動經濟學、統計學、數量經濟學)
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套用化學、工業催化)
作物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
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生態學)
輕工技術與工程(製糖工程)
植物保護(植物病理學)
動物生產技術(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中國語言文學(文藝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國際教育)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
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畜牧學、生物學、作物學、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生態學、植物保護、套用經濟學
- 一級學科博士點(8個)
電氣工程、土木工程、套用經濟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作物學、生物學、獸醫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套用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哲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製科學與工程、水利工程、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園藝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結構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輕工技術與工程、作物學、生物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獸醫學、畜牧學、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等。
師資力量
截止2013年12月,學校有在職教職工360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2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中組部“千人計畫”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專任教師2064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472人,副教授761人,博士生導師206人,碩士生導師1468人。設有1個獨立學院—行健文理學院,有791名教職工。

學校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委員1人,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1人,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6人,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全國模範教師3人,4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優秀教師7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3人,教育部骨幹教師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2人,全國先進工作者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得主8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2人。
學校有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7個: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創新團隊、電腦套用與軟體新技術創新團隊、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研究創新團隊、資源化工套用新技術創新團隊、廣西機械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環境生物與控製創新團隊。
- 兩院院士
兼職院士:鄭皆連(路橋工程專家)
雙聘院士:王浩(水文水資源專家)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止2013年12月,學校共獲得教育部"質量工程"建設項目166項、廣西"質量工程"項目82項,覆蓋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優質專業、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實驗教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材建設等9個大項。其中國家特色專業12個,3星級學科專業4個,國家精品課程3門,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1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2門,自治區精品課程40門,自治區級教學團隊12個,自治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自治區人才小高地3個,廣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創新團隊6個,"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10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130項。2013年新增加專業:金融數學,秘書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
第一批:新聞學,礦物資源工程,農學
第二批:英語、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水利水電工程
第三批:輕化工程、木材科學與工程
第四批:自動化、工商管理
第六批: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林學
3星級學科專業(中國知名學科專業):安全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
國家級精品課程:木材學、家畜寄生蟲學、化工熱力學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導論、病毒學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建築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植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復合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基地
國家級教學團隊:民商法教學團隊、家畜寄生蟲學課程教學團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教學團隊
自治區人才小高地:廣西亞熱帶生物工程、英語翻譯、廣西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
自治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復合型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基地、面向北部灣經濟區“創新創業型”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地方院校礦業學科大學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農科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國-東盟經濟與管理復合型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實驗教學中心:電腦與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實驗教學中心、行健文理學院實驗教學中心、植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建築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傳媒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中心、輕工與食品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林學院林業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動物科學實驗教學中心、資源與冶金學院實驗教學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 建設成果
2005年至2010年,學校共立項273項教改項目和教育科研項目,兩屆獲教學成果獎113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廣西教學成果一等獎13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5項。其中2009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27項。學校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項目學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項目學校、是國家首批大學生創新實驗計畫學校之一。建校80多年來,廣西大學培養了30萬餘名各類專業人才,其中有國家和省部級領導人,兩院院士,各行各業的專家、骨幹和企業家等。
- 檔案館
廣西大學檔案館于 1997 年 3 月成立,由原廣西大學綜合檔案室、廣西農業大學綜合檔案室及廣西農業大學林學分院綜合檔案室組成。館內設辦公室、業務指導部、目錄編纂部、館藏部等,有專職人員 19 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 13 人,高級技術職稱6人,中級技術職稱 4 人。
- 就業工作
學校每年定期召開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會。招生就業指導中心領導及各有關學院分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參加會議。強調就業工作是檢驗學校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指標,各學院要充分重視畢業生就業推薦工作。提出以下四點要求:一是要求各學院要克服當前就業情勢嚴峻的困難,堅定信心,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真抓實幹,努力完成學校既定的就業工作目標;二是要更加註重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幫扶工作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能順利就業;三是要營造良好的自主創業氛圍,加大對有自主創業意向畢業生的指導和扶持力度;四是要加強教育畢業生正確對待違約問題。

- 教學交流
2007年9月,廣西大學建立國際教育學院,負責留學生的招生、管理,國際教育事務的具體操作,孔子學院的管理,對外漢語教學等。下設的對外漢語文化中心對外開設漢語文化課,既為準備學習大學部及研究生課程的留學生開設漢語預科,也開設專門的漢語文化進修班。

廣西大學是國家教育部最早確定的全國對外開放接受外國留學生的66所大學之一。1960年至2013年,已為64個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大學部生和碩士研究生。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等34個國家和地區的165所高校或機構簽訂合作交流協定,建立友好合作交流關系。學校已選派了500多名教師和科技人員赴國外學習交流。利用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心地帶、毗鄰東南亞的地緣優勢,學校進一步加強了與東盟各國的高等教育合作,東南亞國家到校學習大學部專業的留學生逐年增多。學校積極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先後與泰國川登喜皇家大學、愛沙尼亞塔林大學合作建立了素攀孔子學院、塔林孔子學院。
2014年4月16日,美國莫海德州立大學與廣西大學合作共建孔子學院。 其中主要合作項目有:與美國加州大學簽署合作協定書、與澳大利亞布裏斯班郡TAFE開放教育學院簽訂合作辦學協定、與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外語大學簽訂合作意向書、與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簽訂友好學校備忘錄、與美國墨亥德州立大學簽署擬交換教師合作協定書、與越南太原大學修改合作協定、與加拿大國際教育基金會合作辦學、與越南胡志明國家外語大學簽訂了交流合作協定及合作項目細則、與越南東南亞研究協會簽訂合作總協定、與美國墨亥德州立大學簽訂友好合作協定、與美國辛辛那提簽訂友好合作協定、與澳大利亞南澳大學達成合作辦學協定等。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 校歌
原詞由馬君武博士創作:

保衛中華,發達廣西,是我們立校本意。
為國犧牲,為民工作,是我們求學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齊努力,求得知識,煉好身體,更遵守嚴格紀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起努力,對內團結,對外抵抗,為祖國奮鬥到底。
第三版《廣西大學校歌》
振興中華,建設廣西,是我們立校本意;
為國奉獻,為民服務,是我們求學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齊努力,學好知識,練好身體,有理想道德有紀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齊努力,團結求實,勤奮創新,為祖國奮鬥到底!
第四版《廣西大學校歌》
復興中華,發達廣西,是我們立校本意;
為國奉獻,為民工作,是我們求學目的。
努力,努力,大家一齊努力,求得知識,練好身體,更遵守嚴格紀律。
努力,努力,大家一齊努力,勤懇樸誠,厚學致新,為祖國奮鬥到底!
校歌修改歷史抗戰時期,西大校歌由時任廣西大學化學系講師湯鐵民作曲,馬君武校長親自填詞,這也是西大梧州時期的校歌。有評論指出:抗日戰爭中產生的《廣西大學校歌》分明是戰火硝煙中的一代學子的犧牲報國的吶喊。學校桂林時期,馬校長又結合時局特征將校歌歌詞進行部分改動。建校70周年前夕,校慶宣傳組修改校歌歌詞,並形成了第三版的《廣西大學校歌》。2008年10月10日,廣西大學建校80周年前夕,校慶宣傳組發布了新校歌,新校歌既有傳承性又有時代性,歌曲保留了老校歌的音樂元素,又大膽創新,用現代的音樂節奏和旋律詮釋廣西大學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易為青年學生接受。
- 校訓
勤懇樸誠、厚學致新
“勤懇樸誠”是廣西大學首任校長馬君武先生親撰的校訓。自1928年廣西大學成立到1953年院系調整,廣西大學一直沿用這一校訓。按照字面的理解,“勤”是勤奮、認真,“懇”是真摯、懇切,“勤懇”合在一起就是殷勤懇切,唐代柳宗元在《柳渾行狀》中說:“詞旨切直,意氣勤懇”,就是指做事認真不懈;“樸”是樸直樸素、敦厚老實,“誠”是誠信誠實,真心真意,“樸誠”合在一起就是敦厚老實,艱苦樸素,誠信誠實。“勤懇樸誠”就是要求勤勤懇懇做事,實實在在做人,艱苦創業,儉樸生活。其中“誠”是核心,是根本。
“誠”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規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誠就是真,其對立面是“欺”,“真”的對立面是“假”。為人樸誠,就是樸實無華,誠心真意,以誠相待。大學既是傳授專門知識與技能的場所,更是教人勤懇樸誠、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園,就教育來說,教人如何做人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學問也要“樸誠”,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誠心誠意,求真求實,不弄虛作假,不投機取巧,不急功近利。

“厚學致新”。“厚”原指物體的厚度,與“薄”相對,引伸為深重、厚道、寬厚之意。“厚學”既指有廣博的知識和學問,又指崇尚知識,博採眾長,且還有兼容並蓄,融貫古今與中西的要求。常說要厚積薄發,無論是做學問、搞研究,還是幹事業,都必須有深厚的知識基礎,才能達致目標。“致新”就是努力創新,與時俱進,要求通過學習研究,獲得新知識,進行新創造新發明;要求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厚學致新”還是為學的兩個層次,或者說是兩個階段。要達到“厚學”,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學習志趣,這是人生強大的求知動力。
“厚學”還意味著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並包,使為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厚學是為學的第一階段,要求刻苦學習,博採眾長,正如馬君武先生所說:“集世界之知識,造極新之國家”。而“致新”是為學的第二個階段,也是最高境界,要求致力去實踐自己所學的知識,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努力認識新事物,創造新業績。“勤懇樸誠,厚學致新”很好地體現了廣西大學的辦學傳統和人文精神,既有老校訓的傳承,又有與時俱進的創新。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馬君武 | 校長 | 1928.6-1929.6 | 韋國清 | 校長 | 1958.12-1968.11 |
馬君武 | 校長 | 1931.5-1936.6 | 黎炎懷 | 校長 | 1968.11-1971.4 |
黃旭初 | 校長 | 1936.6-1938.2 | 陳秉德 | 校長 | 1971.5-1973.10 |
白鵬飛 | 校長 | 1938.2-1939.8 | 黃傳林 | 校長 | 1973.10-1978.12 |
馬君武 | 校長 | 1939.8-1940.8 | 覃應機 | 校長 | 1978.12-1982.3 |
雷沛鴻 | 校長 | 1940.8-1941.8 | 侯德彭 | 校長 | 1982.3-1986.9 |
高陽 | 校長 | 1941.9-1942.10 | 王奇浩 | 校長 | 1986.9-1990.1 |
李運華 | 校長 | 1943.9-1946.3 | 陳光旨 | 校長 | 1990.1-1995.2 |
陳劍脩 | 校長 | 1946.3-1949.4 | 鄭志鵬 | 校長 | 1995.2-1997.3 |
盤珠祁 | 校長 | 1949.5-1949.10 | 唐紀良 | 校長 | 1997.3-2012.6 |
張映男 | 校長 | 1949.12-1950.2 | 趙艷林 | 校長 | 2012.6-至今 |
楊東純 | 校長 | 1950.3-1953.10 | ------- | ------ | ---------------- |
知名校友
校園管理
廣西大學佔地面積307公頃,建築面積133.09萬平方米。學校綠樹成蔭,四季如春,鳥語花香,芳草如茵,湖光瀲灧園、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節約校園、創新校園等六大校園建設,營造良好的校風,先後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全國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等稱號。學校大力推進民主校園、法製校園。

校園車輛管理
2012年12月,廣西大學出台《校園車輛管理暫行辦法》,改在2013年春節後執行(具體時間另行通知),禁止無關車輛穿行校園,並對來校車輛收取停車費。暫行辦法中,廣西大學的5個校門中,西門(魯班路)、南門(西大附中旁)僅限持有遠距離RFID卡的本校職工車輛出入,其他車輛走另外三個門,計程車隻能同門進出。有三個免費通行規則:一是對于校友或外單位人員辦事停車的問題,給校內每個單位預留了20張“接待卡”,隻要和進校時領取的臨時卡配合使用即可免費通行;二是對在附屬中學、君武國小、第一幼稚園、第二幼稚園接送學生的家長提供“親子卡”,但僅限上下學時間使用,而且免費時長為一小時,逾時停留需交費;三是針對在職研、研修班等非全日製學生名下的自有車輛,可根據課程安排辦理次卡。
學生公寓門禁管理
2012年12月,為加強公寓管理,廣西大學建設了“安訊通門禁管理系統”,在公寓出入口安裝無障礙通道機,確保同學們生活在和諧安全的宿舍中。為發揮門禁系統的功效,倡議每一位同學養出入均要自覺刷卡,門禁系統隻識別本棟的住宿學生,非本棟的學生進入系統會發出報警。若連續超過一天以上無刷卡記錄,學校將採取一定的懲罰。
公交路線
東門:14路、31路、71路、72路、84路、85路、803路
正門:4路、8路、10路、24路、33路、34路、35路、44路、46路、48路、52路、58路、59路、62路、66路、68路、76路、84路、88路、91路、204路、207路、218路、222路、K1路、604路、605路、707路、804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