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主詞條:廣州歷史】
廣州歷史上名稱有南海郡(前 漢、晉 代、隋 代)、番禺、廣州都督府(唐)、廣州(宋)、廣州路、廣州府、番州、興王府、廣州市等。

廣州始建于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百粵”、 “南海”,這裏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這裏的“百越”人和長江中遊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不少史籍將“楚庭”視為廣州的雛型,是廣州最早的稱謂。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泛指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當時居住在這裏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使尉(佗)、屠睢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總兵力達50萬。初步失利後,前214年,又派任囂、趙佗再次攻越。
經過多年征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後,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定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囂,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亦是廣州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範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裏。任囂城雖是“袤四裏”的小城,卻是廣州建城見之于文獻的最早的可靠記載。因秦將任囂主持修築,故名任囂城。正式名稱為番禺城。
前208年,正值中原戰亂之時,任囂突然病重,與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以避戰亂,並委以其代理南海郡郡尉。前206年,任囂聽說秦朝滅亡,病情加重,于同年病逝,葬于番禺。
秦末大亂,秦二世時群雄並起,天下大亂。病危中的任囂曾急召好友趙佗議,認為嶺南地廣物豐,有險可守,完全可以自立為王,以保一方百姓。趙佗採納了任囂的建議,封鎖與中原的交通,擁兵自重。他受任囂之托行使南海郡尉的職權。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餘裏”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
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定都番禺城長十裏,俗稱“越城”或“趙佗城”,其位置約在今東至芳草街附近,西到華寧裏,南到西湖路,北到越華路一帶。
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並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元封五年(前106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
東漢時嶺南隸屬交州管轄,州治設在廣信。漢獻帝建安十五年(210),孫權任步騭為交州刺史,略定嶺南。步氏來到南海郡治番禺,見巨海浩蕩,原野殷阜,大為贊賞,認為其自然、經濟和政治條件均適合設立州治。于是報請孫權批準,修築城廓。
公元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騭城。
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十主的古都,分別為南越國、十國南漢、南明。
晉代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南北朝南朝宋、齊、梁、西梁時設定廣州,治所番禺(今廣州)。
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裏。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並在廣州地區設定鹹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史稱南漢。
唐代廣州已形成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將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1068年在子城東擴築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並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裏。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後因擴展公路廣州城牆拆除。
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廣州成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的代理,這些指定的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開通廣州為港口。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
廣東開始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廣州同文館的建立。廣東第一家洋務企業是廣州機器局。
武昌起義後,廣州的新軍也準備反正,17日,廣東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1917年孫中山發動了“護法運動”,11月10日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廣州建立的政權。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廣州開始以省會設市。
1921年2月,廣東省議會通過《廣州市暫行條例》,並于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並由孫科任首任廣州市市長,廣州市乃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市”。1921年成立的廣州市政廳, 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1923年,孫中山聯合多方力量,驅逐陳炯明叛軍,再次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第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
1931年,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仿照孫文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
1945年9月16日,廣州宣告光復。民國時期是八個特別市之一(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漢口、重慶、廣州),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後,又改稱直轄市。1949年,解放軍解放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南遷廣州,李宗仁將其總統府設在華南師範大學內。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廣州,解放後復原特別市。一度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改為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劃歸廣東省領導,為省轄市。1983年2月,廣州實行計畫單列。1993年,國務院決定復原省會城市的計畫單列。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廣州市劃分為28個區,其中城區20個(逢源、黃沙、西禪、長壽、沙面、陳塘、太平、惠福、靖海、小北、德宣、西山、東堤、漢民、前鑒、大東、東山、洪德、蒙聖、海幢)、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裏)。
1950年,28個區合並為16個區,其中城區8個(長壽、河南、惠福、永漢、太平、越秀、大東、荔灣)、水上區1個(珠江區)、郊區7個(南岸、沙河、芳村、石牌、新洲、瀝滘、三元裏)。
1951年10月,郊區7個調整為4個(白雲、芳村、西村、新滘)。
1952年9月,8個城區合並為5個(東區、中區、西區、北區、河南區)。
1953年5月,西村區並入白雲區。同年6月,黃埔區成立。
1956年6月,黃埔、白雲、新滘3個區合並為郊區。
1958年12月,復原珠江區,同年復原郊區;原郊區的4個公社與花縣合並設立廣北縣,劃歸廣州市;原郊區的8個公社設立近郊區。
1959年3月,復原廣北縣,把花縣劃回佛山專區;復原近郊區恢復郊區,原從郊區劃出的4個公社劃回郊區。
1960年4月,從佛山專區劃出花縣、從化縣歸屬廣州市。同年8月,復原中區、郊區,設立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4個城區和黃埔區、芳村區、江村區3個郊區。
1961年,韶關專區的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62年5月,3個郊區合並為1個郊區。
1963年,佛岡縣劃歸韶關專區管轄。
1973年,郊區部分再分設黃埔區。
1975年,佛山地區的番禺縣、惠陽地區的增城縣和龍門縣、韶關地區的新豐縣劃歸廣州市。
1983年,韶關地區的清遠縣、佛岡縣劃歸廣州市。
1985年1月,郊區部分分設天河區、芳村區。
1987年1月,郊區改稱為白雲區。1988年1月7日,龍門縣劃歸惠州市,新豐縣劃歸韶關市,清遠縣和佛岡縣劃歸清遠市。
1992年5月,復原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3年6月,復原花縣,設立花都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同年12月,復原增城縣,設立增城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1994年3月,復原從化縣,設立從化市(縣級),由廣州市代管。
2000年5月,復原番禺市和花都市(縣級),設立番禺區和花都區。
2005年4月,復原東山區並入越秀區;復原芳村區並入荔灣區;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廣州市轄10個區和代管2個縣級市。
2014年2月,復原黃埔區、蘿崗區,設立新的廣州市黃埔區;復原從化市、增城市,設立從化區、增城區。廣州市下轄11個市轄區。
區劃詳情
廣州市本級統籌區即越秀、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南沙,簡稱“老七區”。東山、芳村、蘿崗原為老七區之一,後因合並而復原,南沙為新的老七區組成部分。老四區原指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但是區域調整之後,就採用老三區(老城區),指越秀、荔灣、海珠;新四區為番禺區、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
市轄區 | 面積(k㎡) | 人口 | 郵政區碼 | 駐地 | 行政代碼 |
---|---|---|---|---|---|
33.80 | 115萬 | 510030 | 越華路183號 | 440104 | |
59.10 | 89萬 | 510145 | 中山七路328號 | 440103 | |
90.40 | 155萬 | 510220 | 廣州大道南999號 | 440105 | |
96.33 | 143萬 | 510630 | 天府路1號 | 440106 | |
795.79 | 222萬 | 510080 | 廣園中路238 | 440111 | |
484.17 | 82萬 | 510700 | 香雪三路1號 | 440112 | |
786.15 | 176萬 | 511400 | 清河東路319號 | 440113 | |
970.04 | 94萬 | 510800 | 新都大道 | 440114 | |
527.65 | 25萬 | 511400 | 鳳凰大道1號 | 440115 | |
增城區 | 1616.47 | 103萬 | 511300 | 惠民路1號 | 440118 |
1974.50 | 59萬 | 510900 | 新城東路99號 | 440117 | |
註:各區面積參考《區域概況》各區人口參考《廣州市2010年第六次中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州地處中國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緣,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中國南海,東連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三水、南海和順德,北靠清遠市區和佛岡縣及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相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中國的“南大門”。
廣州位于東經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至23度56分。市中心位于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
地貌
廣州屬于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區,最高峰為北部從化市與龍門縣交界處的天堂頂,海拔為1210米;東北部為中低山地,有被稱為“市肺”的白雲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為珠江三角洲的組成部分。
河流
氣候
廣州地處亞熱帶沿海,北回歸線從中南部穿過,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為特征。全年平均氣溫21.9為攝氏度,是中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7月,月平均氣溫達28.7℃。最冷月為1月份,月平均氣溫為13.5℃。平均相對濕度77%,年降雨量約為1736毫米。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7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月、11月、和3月氣溫適中,12至2月為陰涼的冬季。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長,為四季常綠、花團錦簇的“花城”。
自然資源
廣州已發現50多個礦種,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水域面積7.44萬公頃,從化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溫泉,水溫50℃-70℃。2014年,廣州大型水庫蓄水總量2.0317億立方米。
人口
2015年,廣州常住人口達到1667萬,其中戶籍人口832萬,非戶籍常住人口超過837萬。截至2014年7月,廣州有少數民族人口63萬人,55個少數民族成分齊全。廣州有3所民族國小、1個少數民族聚居村。
華僑
廣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華僑人數居中國大城市之首。2013年,廣州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屬近360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共193.80萬人,分布在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區。
外籍人士
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視窗,外籍人士眾多,被稱為“第三世界首都”。截至2014年10月25日,在廣州居住的外國人為11.8萬人,其中亞洲人口為5.7萬人,歐美人口3.6萬人,非洲人口1.6萬人。
政治
交通
公路
鐵路
歷史上的火車站:大沙頭站(廣九火車站),舊廣州南站(黃沙站)
航空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大陸三大國際航空樞紐機場之一,旅客吞吐量居中國第二、世界第十九位,是中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先進、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級樞紐機場之一,已成為中國面向東南亞和大洋洲地區的第一門戶樞紐。
廣州空港綜合保稅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空港綜合保稅區。
捷運
【主詞條:廣州捷運】
航運
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明清兩代,廣州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的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可以稱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
廣州是1984年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廣州港是中國第三大港口,港口貨物吞吐量居世界港口第五位,是珠江三角洲以及華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最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港,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于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省,與100多條河道相連線。
市內交通
- 公交
【主詞條:廣州公交】
廣州公車有市區巴士(含夜線)、廣州BRT、城際巴士、機場專線、大學城專線(廣字頭、大學城字頭)、華南樓巴、旅遊線、高峰專線、科學城專線、商務線、捷運接駁線等路線;其中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三個郊區有自己的公交系統,另蘿崗K01、K02為免費巴士。
- 有軌電車
廣州海珠有軌電車在2014年即將開通,增城有軌電車試驗段一、二號線規劃2016年開通運營。廣州大學城有軌電車規劃2017年開通運營。
- 無軌電車
廣州市內居民多稱“電車”,于1960年通車運營,是廣東省內唯一一座有無軌電車系統的城市。線路共14條。
- 公共腳踏車
2010年6月22日開通了廣州公共腳踏車服務。
- 渡輪
- 水上巴士
廣州首條水上巴士線于2007年開始運營,該線串起芳村碼頭、西堤碼頭、天字碼頭、中山碼頭四大碼頭。
經濟
【主詞條:廣州經濟】
概況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秦漢時廣州是南海郡治所在是全國十多個商業都市之一, 是熱帶珍貴特產的集散地,成為我國海外貿易樞紐。據“史記”記載:“ 番禺(廣州)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漢朝已和海外一些國家有貿易往來。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
唐代,廣州已經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地位顯赫的商港,廣州為世界著名的港口,中國重要海外航線是從廣州出航,稱“通海夷道”。五代與宋代,廣州繼續為中國最大通商口岸,南末後期對外貿易中心雖然逐漸轉移至泉州,但廣州仍陣一定的優勢。宋代廣州就有八大“衛星城”,公元770年前後,還在廣州專設“市舶司”,明朝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寧波與廣州三處,設市舶司。清朝時廣州是重要港口之一,1757年廣州為清朝唯一對外貿易港口,清朝設十三行,沒有十三行,就沒有廣州“千年商都”的美稱。
改革開放後,廣州工農業生產持續穩定地成長,對外經濟貿易蓬勃發展。廣州國民經濟以年均13%的速度持續成長,綜合經濟實力居中國城市第三位。
2012年,廣州位列宜商城市競爭力第五位,次于香港、北京、上海、台北。2012年廣州人均GDP達105909元,居中國城市第一位。2013年,廣州位列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城市第二位。
2014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16706.87億元,居中國城市第三位,次于上海、北京。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7.52億元,成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5606.41億元,成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0862.94億元,成長9.4 %。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1.42:33.56:65.02。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3%、30.9%和68.8%。財政總預算收入4834億元,成長9.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89.50億元,比上年成長14.5%。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整體方案》,廣州南沙新區成為自由貿易試驗區。
第一產業
廣州糧食作物以秈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主要產荔枝、龍眼、香蕉、鳳梨、木瓜、楊桃等。廣州的花卉和盆景以陰生觀葉植物、高檔盆花、鮮切花、嶺南盆景為主。陰生觀葉植物佔中國市場一半以上,一品紅等盆景已成為中國性的生產基地。
2014年,廣州農業總收入1786.69億元, 成長1.0 %。都市農業總產值1295.45億元,成長0.5%。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94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24家,都市農業示範區30個。農業產業化產值79.40億元,成長0.5%;農業產業化規模達20.1%。
第二產業
廣州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華南地區的綜合性工業製造中心,形成了門類齊全、輕工業較為發達、重工業有一定基礎的外向型現代工業體系。中國40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廣州就擁有34個。廣州工業增加值在廣州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超過1/3。汽車製造、電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產業的工業產值約佔廣州工業總產值的1/3。
2014年,廣州工業增加值5075.41億元,比上年成長7.8%;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601.19億元,成長9.7%;規模以上汽車製造業、電子產品製造業和石油化工製造業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656.63億元,成長8.8%,佔廣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47.6%。
第三產業
- 商業
廣州作為中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稱。商業網點多、行業齊全、輻射面廣、信息靈、流通渠道通順。廣州擁有商業網點10萬多個,為中國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購物商場、大型貨倉式批發零售自選商場、燈光夜市、集貿市場等構成了多元化的市場網路。
北京路商業街區、江南大道商業街區、人民路商業街區、第十甫商業徒步區、上下九路商業區、長堤商業區、東山口商業區、天河商業區、珠江新城等為市內較大商圈。
2014年,廣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97.85億元,成長12.5%。商品進出口總額1306.00億美元,比上年成長9.8%。其中,商品出口總額727.15億美元,成長15.8%;商品進口總額578.85億美元,成長3.2 %。
- 金融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金融中心,華南地區融資能力最強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國外資銀行第二批放開準入的城市。
廣州總部經濟發展能力綜合積分76.01排名第四位,列總部經濟發展第一能級,與北上深領跑中國。2012年金融資本競爭力前5名(次于香港、北京、上海和深圳),2011年廣州成為繼上海、北京後,第三個加入“GDP萬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城市。
- 會展
享譽全球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在廣州舉行,以規模最大、時間最久、檔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榮膺“中國第一展”的稱號。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將把“中國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級博覽會的層次。
1993年9月蒙特利爾舉行世界大都市協會大會上吸收為正式會員城市,1996年推選為董事會員城市,是中國最早加入該協會並成為董事會成員的城市,2000年承辦了世界大都市協會董事年會和國際研討會。
2012年,廣州成功舉辦了2012中國(廣州)星海國際合唱節,第17屆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2012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在國際和中國性專業文藝評獎中,廣州共獲獎34項。
教育
廣州教育歷史始于西漢末年,三國時期,騎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辦學。南宋時期,設有書院。清朝時,設立府學宮,為廣州最高學府,而番禺與南海設有縣學宮。除此之外,民間自行籌辦義學與社學。
清末年間,力圖改革風氣日盛,洋務派于同治三年在廣州開設同文館,以培養翻譯人才,大量教會學校也在此時成立,並在後來成立港澳分校,分別是培正、培道、培英、協和、真光。康有為在光緒年間開辦萬木草堂(現存遺址在邱氏書室),以教授新學。當時書院林立,著名的有粵秀書院、越華書院、聖心明德書院、羊城書院、學海堂書院、菊坡精舍、應元書院、廣雅書院、番山書院、蓮峰書院等。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沖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嶺南畫派,給嶺南文化註入了勃勃生機,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
廣州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國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2014年,廣州研究生教育招生2.65萬人,在學研究生7.72萬人,畢業生2.27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30.15萬人,在校生101.93萬人,畢業生25.4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8.84萬人,在校生24.46萬人,畢業生7.47萬人。普通中學招生17.36萬人,在校生53.29萬人,畢業生17.82萬人。普通國小招生17.39萬人,在校生90.01萬人,畢業生12.50萬人。
校名 | 主管部門 | 辦學層次/性質 |
---|---|---|
教育部 | ||
華南理工大學 | 教育部 | 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千人計畫、卓越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
國務院僑辦 | 國家211工程,小985工程、111計畫 | |
省教育廳 | 國家211工程、國培計畫 | |
省教育廳 | 國培計畫、卓越計畫、千人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廣東省“211工程” | |
省教育廳 | 廣東省“211工程” | |
省教育廳 | 廣東省“211工程”、卓越計畫 | |
省教育廳 | 廣東省“211工程” | |
省教育廳 | 博士點 | |
省教育廳 | 碩士點 | |
省教育廳 |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碩士點 | |
省教育廳 | 碩士點 | |
省教育廳 | 碩士點 | |
省教育廳 | 碩士點 | |
省公安廳 | 大學部 | |
省教育廳 | 大學部 | |
省教育廳 | 大學部 | |
省教育廳 | 大學部 | |
省教育廳 | 大學部 | |
省教育廳 | 大學大學部(民辦)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大學大學部 (獨立學院)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註:參考資料《廣東省教育廳 - 普通高校》 |
普通專科 | ||
---|---|---|
校名 | 主管部門 | 辦學層次/性質 |
廣州市政府 | 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 | |
民航總局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水電廳 | ||
廣州市政府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大學專科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司法廳 | ||
省委黨校 | ||
省體育局 | ||
省文聯 | ||
省衛生廳 | ||
廣東省婦聯 | ||
省農墾集團公司 | ||
廣東省電信公司 | ||
省科協 | ||
省教育廳 | ||
共青團廣東省委 | ||
省文化廳 | ||
廣州市政府 | ||
廣州市政府 | ||
廣州市政府 | ||
廣州市政府 | ||
省教育廳 | 大學專科(民辦)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省教育廳 | ||
註:參考資料《廣東省教育廳 - 普通高校》 |
社會
2013年,廣州位列中國城市競爭力市級排名第五位,僅次于香港、深圳、上海、台北。2013年,廣州在中國除台灣城市外的287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中排名第四。可持續發展排名居中國城市第五。
科研
2014末,廣州受理專利申請46330件,成長16.6%;其中發明專利14589件,成長20%,佔申請量的31.5%。專利授權28137件,成長7.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4590件,成長13.2%。
2014年末,廣州縣及縣級以上國有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情報和文獻機構150個。全市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7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人。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7家,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1家。國家工程實驗室1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246家和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7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2個。累計有1662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廣州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被科技部評為優秀,數量位居中國第一。
傳媒
2014年末,廣州有廣播電台2座,電視台3座。
場館
2014年末,廣州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事業單位)6個,文化館14個,文化站161個,公共圖書館15間。檔案館31個,博物館、紀念館32個,舉辦陳列、展覽261個。
通信
廣州是華南地區信息中心,擁有比較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是中國長途電信業務三大出口之一,也是中國網際網路三個核心節點和國際出口之一,更是國家網際網路三大交換中心之一(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市話程控化、市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均居中國省會城市之首。
衛生
廣州是中國三大醫療中心之一。2014年末,廣州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 3749個,其中,醫院224個,婦幼保健機構16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8個,疾病預防控製機構18個,衛生監督機構15個。
體育
2014年,廣州舉辦國際、國內單項比賽106次,廣州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14人次13項,亞洲冠軍15人次14項,全國冠軍74人次46項。
名稱 | 時間 | 圖片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運動會 | 1987年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 | 2001年 | |
第八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 | 2007年 | |
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 2007年 | |
第一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 | 2010年 | |
第16屆亞洲運動會 | 2010年 |
旅遊
【主詞條:廣州旅遊】
廣州旅遊資源豐富,其中以羊城新八景、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南越王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花卉博覽園、花都香草世界、王子山森林公園、華南植物園、從化溫泉、寶墨園、廣東美術館、上下九路商業徒步區、北京路商業徒步區、江南西、農林下路、廣州塔等景點最為盛名。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截至2010年,已公布的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32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3處。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懷聖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歷史。此外,還有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廟,明朝的五仙觀、鎮海樓、蓮花塔,清朝的陳家祠、餘蔭山房等。近代革命歷史紀念地有毛澤東同志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黃埔軍校舊址、中山紀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廣州傳統有波羅誕廟會、廣府廟會等節日。
2014年,廣州接待過夜旅遊人數5330.05萬人次,比上年成長5.7%。其中,入境旅遊者783.30萬人次,成長2.0%;境內旅遊者4546.75萬人次,成長6.4%。在入境旅遊人數中,外國人300.26萬人次,成長7.6%;香港、澳門和台灣同胞483.04萬人次,下降1.3%。旅遊業總收入2521.82億元,成長14.5%。旅遊外匯收入54.75億美元,成長5.9%。
分類 | 名稱 | |||
---|---|---|---|---|
公園 | 越秀公園 | 白雲山 | 蓮花山 | 番禺寶墨園 |
華南植物園 | 廣州長隆水上樂園 | 廣州長隆歡樂世界 | 廣州香江野生動物世界 | |
珠江夜遊 | ||||
名勝古跡 | 南越王墓 | 光孝寺 | 六榕寺 | 南海神廟 |
五仙觀 | 懷聖寺 | 羊城古城門 | 陳家祠 | |
葯洲遺址 | 廬江書院 | 南越國宮署遺址 | 錦綸會館咨議局舊址 | |
黃埔古港 | 洪秀全故居 | 七星崗古海岸遺跡 | 黃埔軍校舊址 | |
鎮海樓 | 三元宮 | 廣州公社舊址 | 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 |
聖心堂 | 粵海關大樓 | 鄧世昌紀念館 | 三元裏抗英鬥爭舊址 | |
中華中國總工會舊址 | 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 | 英雄廣場 | 大東門 | |
小東營 | 大馬站 | 小馬站 | 舊部前街 | |
將軍東(西)路 | 箭道巷 | 中山紀念堂 | 沙面 | |
五羊石像 | 石室聖心大教堂 | |||
徒步區 | 上下九徒步區 | 北京路商業徒步區 | 農林下路 | 天河城徒步區 |
江南西徒步區 | ||||
地標 | 廣州塔 | 海心沙 | 黃埔軍校 | 白天鵝 |
海珠橋 | 珠江 | 中信廣場 | 天河城 | |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 廣州雙子塔 | 廣東省博物館新館 | 珠江新城 | |
十大花市 | 天河花市 | 黃埔花市 | 西湖花市 | 東湖花市 |
荔灣花市 | 海珠花市 | 白雲花市 | 蘿崗花市 | |
番禺花市 | 花都花市 | |||
具有 歷史意義 的道路 | 北京路 | 上下九 | 康王路 | 起義路 |
惠福路 | 十三行 | 寺貝通津 | 沙面 | |
西濠二馬路 | 一德路 | 二沙頭 | 三元裏 | |
四牌樓 | 五山路 | 六榕路 | 七株榕 | |
八旗二馬路 | 九曜坊 | 十甫路 | 百子橫路 | |
萬福路 | 法政路 | 迎賓路 | 培正路 | |
廣州起義路 | 百子橫路 | 萬福路 | 六二三路 | |
新填地 | 石崗街 | 移民市 | 歸德門 | |
紙行路 | 南海縣署 | 恩寧路 | 龍津東路 | |
十八甫路 |
文化
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象崗南越王趙眜(趙佗之孫,第二代南越王)墓和中山四路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葯洲、荔枝灣、流花橋、越秀公園內的紹武君臣冢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語言
【主詞條:粵語、客家話】
廣州全境可通用粵語。廣州在地居民以講廣州話(粵語廣府片)為主,因為廣州是廣府民系的核心地帶,廣府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第一屆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于2013年11月在廣州舉辦。清末起,由外國人拍攝的照片、製作的地圖及文獻,均以粵語拼音標註地名和人名,至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定為正是地方標準,初期拼音方案不完善,規則明顯,至後期逐漸完善,方案再傳至香港,成為香港政府粵語拼音。新中國建立後粵拼被取締,但在港澳及海外獲保留。
廣州北部郊區縣也有客家話,主要分布于增城區部分、從化區部分、花都區北部,廣州居民基本能講國語,越秀區登峰街道、荔灣區的沙面以及白雲區的三元裏街道一帶外國人聚集,英語也比較流行。
飲食
廣州的飲食文化聞名中國。是中國十大美食之都,所謂“食在廣州”。廣州每年都有美食節,飲食文化源遠流長。
- 廣州菜
廣州菜是在匯集廣東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中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鏡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一家的。廣府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于變化,品種多樣。廣府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口味上以清、鮮、嫩、脆為主,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時令性強,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鬱。較為常見的廣府菜色有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等。
- 早茶
早茶點心“飲茶粵海未能忘。”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其他地方的問候語大多是“吃了嗎”,廣州人則往往是 “飲咗茶未啊?”(喝茶了嗎?)。飲茶構成了嶺南文化別于其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質。廣州人喜歡喝茶,比如飲早茶,飲涼茶,飲功夫茶等。大家喜歡在節假日呼朋喚友,去茶座品茶。品茶尚在其次,主要是吃點心,聊天。廣式點心品種多樣,製作精美,各有風味。名點、名小食、名風味食品不勝枚舉。
- 特色小吃
蘿卜牛腩:蘿卜牛腩是廣州有名的傳統小吃,以白蘿卜、新鮮牛腩,配以佐料長時間燉製而成。在一些繁華的路段如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地,蘿卜牛腩的清香飄滿街。
雲吞面:是廣州人對餛飩的俗稱,在上下九路、西華路、人民路一帶(即西關)都很多這種雲吞面的小吃店,是西關著名小吃。由于此品湯味濃鬱,雲吞皮薄餡多,蛋面有彈牙之感,因而成為廣州人早餐、小點的美食。 雲吞面還有一個別稱叫細蓉。
及第粥:伍湛記為民國時期著名小食店,坐落在荔灣文昌巷,它的粥類以及第粥最為出名,粥底有腐竹白果大地魚等,粥色白鮮明,米水交融,味鮮香厚。
艇仔粥:艇仔粥是一種廣東粥品,味道鮮美。
腸粉:廣州的一種特色小吃,是廣州人愛吃的小食,也是廣州大小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因形似豬腸,廣州人也稱之為豬腸粉。據說,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製,現小食店、茶樓、酒家、賓館均有供應。
荷葉包飯:荷葉包飯又稱荷葉飯,是廣州有名的風味特色小吃。它是以荷葉包裹米飯和肉餡蒸製而成的。荷葉碧綠,飯團松散,飯粒軟潤而爽鮮,有荷葉的清香。
- 餐飲老店
廣州飲食業由“四園”為代表,分別為東園酒家、南園酒家、西園酒家和北園酒家,再輔以諸如廣州酒家、泮溪酒家、蓮香樓、陶陶居酒家等有上百年歷史的老字號。
- 酒吧
沿江路的酒吧街、環市路的酒吧街、白鵝潭酒吧街等都是廣州較有名的酒吧街。
- 酒店
廣州花園酒店(白金五星) | 白天鵝賓館 | 中國大酒店 | 東方賓館 | 廣東亞洲國際大酒店 |
廣州碧桂園鳳凰城酒店 | 廣州建國酒店(天倫萬怡大酒店) | 廣州嘉逸國際酒店 | 白雲賓館 | 南沙大酒店 |
廣州香格裏拉大酒店 | 廣州天譽威斯汀酒店 | 鉑爾曼大酒店 | 麗思卡爾頓酒店 | 星河灣酒店 |
廣州君悅酒店 | 科爾海悅酒店 | 威爾登酒店 | 九龍湖公主酒店 | 廣州金葉子度假酒店 |
廣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 | 廣州聖豐索菲特大酒店 | 廣州海怡半島星河灣酒店 | ||
參考資料來源 |
- 旋轉餐廳
廣州塔旋轉餐廳、廣州花園酒店旋轉餐廳、愛群旋轉餐廳。
音樂
廣東音樂,主要流傳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在當地民間“八音會”和粵劇伴奏奏曲牌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常規器樂有粵胡、秦琴、琵琶、揚琴、洞簫、喉管、笙、木魚和鈴。
戲曲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于廣東、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著名編劇唐滌生等。
繪畫
嶺南畫派是指廣東籍畫家組成的一個畫派。這一畫派是在西方藝術思潮的沖擊下,近代中國藝術革新運動中逐步形成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沖破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積極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不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而且還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的嶺南畫派,為辛亥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
建築
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儲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廣州騎樓的特點是把門廊擴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騎樓,下面一邊向街敞開,騎樓街可以避風雨、防日曬。
西關大屋,俗稱古老大屋,是荔灣區西關一帶興建的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大部分西關大屋興建于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主要分布在多寶路、寶華路、龍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于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于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于寶華路正中的鍾家花園等,但現已不復存在。
東山洋房,紅磚清水外牆、柱式門廊、柚木門窗、小庭院。是廣州特有的民居建築,印證著羊城多元文化並存的歷史,更構成了這裏別具一格的城市風貌。
石室聖心大教堂,位于廣州市區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該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歷時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教堂屬“哥特”式建築,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相媲美。
截至到2015年11月,廣州建成的100米以上摩天大樓達到275座,中國排名第三(僅次于香港、深圳)。
廣州摩天大樓前20排行 | |||
排名 | 樓名 | 樓高 | 樓層數 |
1 | 周大福中心 | 539.20米 | 112層 |
2 | 國際金融中心 | 440.75米 | 103層 |
3 | 中信廣場 | 391.10米 | 80層 |
4 | 廣晟國際大廈 | 360.00米 | 60層 |
5 | 環球都會廣場 | 318.85米 | 67層 |
6 | 珠江城大廈 | 309.65米 | 71層 |
7 | 越秀金融大廈 | 309.40米 | 68層 |
8 | 利通大廈 | 302.90米 | 64層 |
9 | 富力盈凱廣場 | 296.50米 | 66層 |
10 | 天盈廣場C3 | 284.00米 | 60層 |
11 | 高德置地廣場南塔 | 282.80米 | 46層 |
12 | 中華國際中心B座 | 269.52米 | 62層 |
13 | 廣州銀行大廈 | 267.75米 | 57層 |
14 | 廣東電信廣場 | 260.00米 | 68層 |
15 | 正佳東方國際廣場 | 253.15米 | 56層 |
16 | 富力盈耀廣場 | 252.55米 | 53層 |
17 | 富力中心 | 243.05米 | 54層 |
18 | 富力東山新天地 | 233.00米 | 50層 |
19 | 僑鑫集團總部大樓 | 227.70米 | 45層 |
20 | 維多利廣場A座 | 222.60米 | 52層 |
宗教
廣州宗教歷史源遠流長。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最為特別的是在廣州舊中軸線上分布了五大宗教近10間重點寺觀教堂,勾勒出宗教文化與廣州歷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獨特人文景觀。
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
城市榮譽
對外交流
領事機構
中國改革開放後,美國率先于1979年在廣州開設領事館,其他外國駐穗領館也一直不斷增加,截至2014年,廣州總計46個總領事館,在中國大陸僅次于上海。
許多國家在廣州設領後,它們與廣東的經貿往來都有較大幅度的成長。大多數領館的領區除了廣東之外還包括廣西、福建、海南,有些還包括湖南、江西,甚至雲南、貴州、四川等省。作為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的創始會員,廣州曾于2009年11月舉辦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聯合世界理事會議。
領事機構 | 設館日期 | 領區 |
---|---|---|
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79年8月31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80年3月1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泰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89年2月12日 | 廣東、海南 |
波蘭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89年7月22日 | 廣東、廣西、海南 |
澳大利亞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2年12月9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雲南 |
越南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3年1月18日 | 廣東 |
馬來西亞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3年10月24日 | 廣東、福建、海南、湖南、江西 |
德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5年11月7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英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7年1月14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 |
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7年4月24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菲律賓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7年5月23日 | 廣東、廣西、海南、湖南 |
荷蘭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7年9月15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加拿大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7年11月20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 |
高棉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8年7月1日 | 廣東、福建、海南 |
丹麥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8年9月23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義大利駐廣州總領事館 | 1998年11月4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 |
韓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1年8月28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印尼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2年12月12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瑞士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5年10月10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 |
比利時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5年12月20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 |
新加坡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6年4月13日 | 廣東、廣西、海南、湖南、雲南、貴州 |
古巴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6年11月8日 | 廣東、廣西、海南 |
紐西蘭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7年4月26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 |
俄羅斯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7年4月5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江西 |
希臘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7年5月15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7年10月18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雲南、四川 |
奧地利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7年11月25日 | 廣東、廣西、海南、湖南、雲南、貴州 |
挪威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8年2月18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科威特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8年2月21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墨西哥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8年4月25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 |
巴基斯坦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8年6月27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 |
以色列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9年3月22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西班牙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9年6月14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貴州、雲南 |
衣索比亞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9年6月14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江西 |
阿根廷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9年7月21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厄瓜多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09年9月8日 | 廣東 |
巴西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0年4月15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湖南、貴州、雲南 |
智利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0年12月29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馬裏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1年7月18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烏幹達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1年8月15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伊朗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1年12月23日 | 廣東、廣西、福建、湖南 |
土耳其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2年1月12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 |
斯裏蘭卡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2年3月27日 | 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江西 |
烏克蘭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2年5月30日 | 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 |
寮國駐廣州總領事館 | 2013年9月23日 | 廣東、福建、海南、江西 |
秘魯駐廣州總領事館 | 廣東、廣西、海南、湖南、貴州、雲南 |
友好城市
截至2015年1月29日,廣州共有國際友好城市36對。
城市 | 國家 | 締結時間 |
---|---|---|
福岡市 | 日本 | 1979年5月2日 |
洛杉磯 | 美國 | 1981年12月8日 |
馬尼拉 | 菲律賓 | 1982年11月5日 |
溫哥華 | 加拿大 | 1985年3月27日 |
雪梨 | 澳大利亞 | 1986年5月12日 |
巴裏 | 義大利 | 1986年11月12日 |
裏昂 | 法國 | 1988年1月19日 |
法蘭克福 | 德國 | 1988年4月11日 |
奧克蘭 | 紐西蘭 | 1989年2月17日 |
光州 | 韓國 | 1996年10月25日 |
林雪平 | 瑞典 | 1997年11月24日 |
德班 | 南非 | 2000年7月17日 |
布裏斯托爾 | 英國 | 2001年5月23日 |
葉卡捷琳堡 | 俄羅斯 | 2002年7月10日 |
阿雷基帕 | 秘魯 | 2004年10月27日 |
泗水 | 印尼 | 2005年12月21日 |
維爾紐斯 | 立陶宛 | 2006年10月12日 |
伯明翰 | 英國 | 2006年12月7日 |
漢班托塔 | 斯裏蘭卡 | 2007年3月2日 |
累西腓 | 巴西 | 2007年10月22日 |
坦佩雷 | 芬蘭 | 2008年12月2日 |
曼谷 | 泰國 | 2009年11月13日 |
布宜諾斯艾利斯 | 阿根廷 | 2012年4月16日 |
迪拜 | 阿聯酋 | 2012年4月18日 |
科威特 | 科威特 | 2012年4月25日 |
喀山 | 俄羅斯 | 2012年7月6日 |
伊斯坦布爾 | 土耳其 | 2012年7月18日 |
哈拉雷 | 辛巴威 | 2012年9月3日 |
聖何塞 | 哥斯大黎加 | 2012年9月11日 |
登別 | 日本 | 2012年11月15日 |
巴倫西亞 | 西班牙 | 2012年12月29日 |
拉巴特 | 摩洛哥 | 2013年10月13日 |
羅茲 | 波蘭 | 2014年09月17日 |
艾哈邁達巴德 | 印度 | 2014年09月17日 |
博克拉 | 尼泊爾 | 2014年11月29日 |
基多 | 厄瓜多 | 2014年11月29日 |
參考資料 |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1月31日,廣州共有國際友好合作交流城市23個。
城市 | 國家 | 締結時間 |
---|---|---|
薩爾瓦多 | 巴西 | 1996年4月6日 |
胡志明市 | 越南 | 1996年4月11日 |
大分市 | 日本 | 1997年10月9日 |
哈巴羅夫斯克 | 俄羅斯 | 1997年10月15日 |
關島 | 美國 | 2002年3月28日 |
墨爾本 | 澳大利亞 | 2003年4月9日 |
亞歷山大 | 埃及 | 2003年7月17日 |
巴塞羅那 | 西班牙 | 2003年10月23日 |
比什凱克 | 吉爾吉斯 | 2004年12月1日 |
哈瓦那 | 古巴 | 2005年6月15日 |
杜塞爾多夫 | 德國 | 2006年7月25日 |
墨西哥城 | 墨西哥 | 2010年11月19日 |
休斯頓 | 美國 | 2012年4月9日 |
聖地亞哥 | 智利 | 2012年4月13日 |
米蘭 | 義大利 | 2012年7月25日 |
布拉格 | 捷克 | 2013年08月22日 |
平陽省 | 越南 | 2013年08月22日 |
科英布拉 | 葡萄牙 | 2013年10月20日 |
仁川 | 韓國 | 2013年12月06日 |
金邊 | 高棉 | 2013年12月13日 |
聖彼得堡 | 俄羅斯 | 2014年01月12日 |
喬治亞 | 第比利斯 | 2014年01月13日 |
波士頓 | 美國 | 2014年08月28日 |
參考資料 |
著名人物
廣州著名人物,除了本來就是廣州人,也包括曾在廣州寓居過的名人,如孫中山、何子淵、李濟深等。
